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類似法官的判決上世紀

類似法官的判決上世紀

發布時間: 2022-05-19 13:07:07

1. 漢謨拉比法典同時期法官的地位

首先,確立了法官在社會中作為法的代表人物的地位的確定。在此之前,法官雖然有此職業,但是並沒有成文法律可以遵循,那麼皇權等貴族權利會影響法官的判決,用習慣法來進行裁決會造成法律的不公,而法官則無法正常執法。漢謨拉比法典頒布後對各種法律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債權、契約、侵權行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規定所確立的一些原則:如關於盜竊他人財產必須受懲罰,損毀他人財產要進行賠償的法律原則以及誣告和偽證反坐的刑罰原則,法官枉法重處的原則」等,這就使得法律已成文形式頒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律的公正,也使得法官可以依照法律進行宣判。
其次由於在法律中對法官作了要求,不許妄法等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官因主觀原因導致的判決不公。

2. 英美法系中有沒有根據先例判決的案例~~~~急

先例判決起源於歐美國家,那麼先例判決是英美法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案例比比皆是。

請參考: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6062

如果還有不明白,請聯系北京律師事務所!

3. 威克摩爾劃分為哪十六個法系

法系的概念

法系是西方學者根據各國法的特點、歷史傳統及其源流關系對法所作的分類。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點和歷史傳統的,有著同一源流關系的法,就屬於同一法系。

法系,既不同於法的體系,也不同於法的歷史類型。

法系主要是根據法的內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點、法的傳統和法的源流關系的差異,對法所作的分類。

法系這一概念所注重的是根據法的某些外部聯系對法所進行的劃分,這種劃分並不揭示法的本質。

關於法系的劃分,在西方學者的著作中歷來眾說紛紜。按照美國學者威格摩爾的觀點,世界上先後產生過16個法系。按照法國學者達維德的觀點,當代世界的法系可以分為四類:

(1)羅馬日耳曼法系,即民法法系或大陸法系;

(2)普通法法系,即英國法系或英美法系;

(3)社會主義法系;

(4)其他法系,包括伊斯蘭法、印度法、遠東法(中國法和日本法)、馬達加斯加和非洲各國法。

其中民法法系、英美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是最主要的法系。按照另外許多學者的觀點,整個世界的法系可以分為五個:

(1)中華法系;

(2)印度法系;

(3)伊斯蘭法系;

(4)民法法系;

(5)普通法法系。

其中中華法系、印度法系、伊斯蘭法系基本上是法制史上的概念,例如中華法系主要是指中國封建製法。而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則是至今仍然影響很大的兩大法系。

二、民法法系

(一)民法法系的含義、范圍和淵源

民法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特別是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法的總稱。由於民法法系是繼承羅馬法而來的,所以又稱羅馬法系;由於民法法系首先和主要是指歐洲大陸國家的法,所有又稱大陸法系;由於大陸各國主要是採取成文法典形式,所以又稱成文法系或法典法系;由於民法法系也受到中世紀日耳曼法的影響,所以又稱羅馬--日曼法系,或羅馬--德意志法系。

屬於民法法系范圍的法,主要有歐洲大陸各國的法,如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瑞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大陸國家(即日耳曼語系和拉丁語系國家)的法。此外還包括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其中主要是曾經作為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的法,也包括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泰國、土耳其、衣索比亞等國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幾十年的法,在很大程度是參照日本、德國等國的法制定的,因而也被認為屬於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有三大淵源或支柱:

一是古羅馬法。這是民法法系的歷史淵源,民法法系主要是發源於古代羅馬法,受古羅馬法的影響;此外也受其他法的影響,因為中世紀羅馬法本身也受當時日耳曼法、地方習慣法、教會法、商法等的影響

二是《法國民法典》。

三是《德國民法典》。

(二)古羅馬法與民法法系

古羅馬法之所以對民法法系有重要影響,成為它的主要淵源,有著三個原因:

一個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說,羅馬法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古羅馬是一個簡單商品生產十分發達的社會,羅馬法對這種商品生產的各種法律關系都作了極為詳盡的規定,因而它成為古代法中反映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最完備、最典型的法,也因此它能為後來大陸各國所繼承。

另一個原因在於古羅馬疆城非常遼闊,西歐、東歐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都在古羅馬的版圖之中,羅馬法是擁有世界霸權的法,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因此羅馬法必然能對歐洲大陸各國的法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羅馬法復興運動發端和發展於歐洲大陸國家。

(三)《法國民法典》與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淵源或支柱是《法國民法典》。從1803年3月15日到1804年3月30日,《法國民法典》陸續分編章以單行法的形式公布完畢,最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法典。法典共計2283條。拿破崙直接領導編纂工作,親自主持了討論法典草案的103次會議中的半數以上會議,直接影響和促進了很多條文的形成。1807年和1852年該法典曾先後兩次被命名為《拿破崙法典》,以紀念他的貢獻。《法國民法典》所以成為民法法系的支柱,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它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羅馬法畢竟是古代的、以簡單商品生產為基礎的法典,而《法國民法典》則全面體現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如民事權利平等原則、私有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原則、契約自由原則等。

第二,法國革命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大陸各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作為革命成果的《法國民法典》也相應地成為最有影響、備受效法的法典。

第三,同以往的法相比,《法國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立法技術高明的法典,它以簡明的、嚴謹的法的語言對資本主義民事法律關系作了全面規定,因而在長時期里最能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

(四)《德國民法典》與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三個淵源或支柱是1896年制定、1900年生效的總共有2385條的《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頒布後所出現的民法典中影響最大、最出名的法典。它雖然也是在《法國民法典》的強烈影響下制定的,但它同後者相隔差不多一個世紀,有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發展。它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產生的,適應了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需求。它在結構和風格上也與《法國民法典》顯著不同。因之,有些西方學者提出:在民法法系內部可以再分兩個支系:一個是以《法國民法典》為範本的法國法系,另一個是以《德國民法典》為範本的德國法系。可見《德國民法典》在大陸法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普通法法系

(一)普通法法系的含義、范圍和淵源

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至資本主義時期的法為傳統而產生和發展的各國和地區的法的統稱。由於它主要是以英國中世紀開始出現的「普通法」(common law)為代表的,因而得名普通法法系,亦稱英國法系。美國法是普通法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又稱英美法系。

普通法法系不象民法法系那樣固守羅馬法傳統和編纂法典,而是注重通過辦案遵循先例的形式,廣泛吸取日耳曼法和習慣法以及羅馬法和教會法的原則和思想,逐步形成起來的。

屬於普通法法系的,除英國法、美國法以外,主要是曾經屬於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如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亞洲一些採用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法。

英國法系的淵源有三個: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二)普通法與普通法法系

普通法是普通法法系的一個主要淵源。這里的普通法,不是在法的分類中同根本法相對應的普通法,而是從11世紀諾曼底人入侵英國後所逐步形成的普通法,即判例法。

判例法產生於法官的判決,是法官從判決中所揭示的原則,是法官創造的法。根據判例法,包含在某一判決書中的法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該案,而且往往作為一種先例,成為以後法院辦理同類案件必須遵循的准則,即「遵循先例」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上級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具有拘束力。判例法歷史上最早是由威斯敏斯特法院的判決發展起來的。在11世紀以前,英國通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日耳曼習慣法,教會法和羅馬法在當時也有一定影響。1066年諾曼底公爵入侵英國,王權得到加強。在王權加強的新情況下,英王派官員到各地巡迴審理案件,並逐漸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後稱普通法法院)。這些官員和法院根據英王敕令、諾曼底人習慣,並參照當地習慣進行判決。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適用於英格蘭全境的判例法,通稱為普通法。(三)衡平法與普通法法系

衡平法是普通法法系又一個淵源。衡平法就是英國法律傳統中與「普通法」相對稱的一種法,意指是公平的法。

衡平法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並與普通法平行發展。當時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和發展,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案件,原先的判例法即普通法以及普通法法院的程式,已不能處理這些案件。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英國封建法律傳統,案件在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得不到普通法法院公平處理時最後可以向國王提出申訴,由王室顧問、大法官根據公平原則加以處理。這種由大法官判決的案件所形成的判例法,發展到15世紀前後,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與普通法並行的衡平法,並產生了與普通法法院並行的衡平法院,亦稱大法官法院。(四)制定法與普通法法系

制定法也是普通法法系的一個淵源。19世紀以前,英國法主要是以英國的判例法即普通法和衡平法為代表的。但是自19世紀以來,在英國,制定法特別是國會立法大量增加。這種情況在整個普通法法系是一種普遍現象,不能籠統地認為普通法法系只有判例法而一概不重視、不存在制定法。

四、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比較

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本質、經濟基礎和基本原則是相同或相通的。但由於各自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傳統不同,因而兩者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特點:(一)立法權的歸屬和法的淵源的比較

民法法系奉行只有立法機關才能立法的原則,不承認法院有創製法的作用,判例一般不被認為是法的一種淵源,下級法院不受上級法院判決的約束,法官只能司法、不能立法,不能充當立法者。在普通法法系,立法權實際上由立法機關即議會和法官分掌。議會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有關法律並授予行政機關有制定行政法規的權力,法官也有權創制判例法。普通法法系的判例法與制定法都是法的淵源,而判例法在很多情況下更是基本的淵源。

(二)法的體系的比較

民法法系的法的體系一般由憲法、民法、商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門法構成,實體法與程序法界限清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的體系的構成則不同,尤為明顯的是沒有民法法系中的民法這一重要而獨立的部門法。在普通法法系,有憲法、刑法、訴訟法,還有類似民法法系民法的侵權行為法、契約法、財產法、買賣法等。普通法法系的實體法與程序法往往結合在一起,實體法一開始就注意程序,連證據的提供方式也有嚴格的要求。

(三)法的分類的比較

在法的分類方面,民法法系承襲羅馬法傳統,把法分為公法和私法,而不是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法系對公法與私法的區分並不嚴格。在英國,王室法院受理的案件都被認為涉及英王的利益,適用的法都是公法。但也有學者把法分為公法與私法兩大類,把憲法、行政法和刑法歸於公法,而把侵權行為法、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等歸於私法。但普通法法系有普通法與衡平法的區分。學界有「羅馬法為私法之模範,英國法為公法之典型」之說。

(四)司法組織的比較

在司法組織上,民法法系的司法體系比較清楚,一般都有司法部、法院系統、檢察院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界限分明;普通法法系則不然,如英國不設司法部,美國雖設有司法部,但司法部長同時又兼任檢察長。在民法法系,法官與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在普通法法系,陪審員不是合議庭的組成人員,陪審團只認定事實部分,法律問題由法官決定。在民法法系,沒有陪審團參加民事訴訟;在普通法法系,民事訴訟有陪審團參加。

(五)訴訟活動的比較

1、制度

民法法系採用審問制或訊問制,即法官通過訊問當事人,根據所查明的事實作出判決。法官有責任也有權力了解他想知道的事實證據,法官依靠當事人查清事實,但不受當事人提供證據的限制。在開庭審理過程中,法官居於主要地位,訴訟雙方不居主要地位,發言需經法官許可,有關證據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可以提出。普通法法系則採用辨論制或對質制,即在民事訴訟中由雙方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由公訴人和被告律師擔當主要角色,法官不過是充當中立的裁定者。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證據必須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提出,否則無效,當事人可以同對方證人在法庭中對質。在一般情況下,法官不能幹涉證據調查或擴大證據調查范圍,他受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限制,法官的作用是權衡擺在眼前的案件的證據。

2、方法

(1)民法法系開庭審判以案卷材料為主進行。而普通法法系開庭審判是以口頭訊問為主。一個是按計劃辦事,一個是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2)在適用法律時,民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考慮成文法典如何規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要研究以前類似案件的判決,從中抽出適用於眼前案件的一般原則,然後對本案作出判決。

(3)民法法系的法院判決書一般比較簡明扼要,判決書的推理方式一般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判決書最後署名是某某法院。

而普通法法系的判決書一般都很長,多的可達幾百頁;判決書的推理方式是從以往案例和有關制定法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得出適用於本案的結論;判決書最後不是由法院署名,而是由法官個人署名;幾個法官共同審理一個案件發生意見分歧時,以多數人的意見作為判決的結果。

五、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兩大法系雖然各有許多不同特點,但融合也在發生。

在立法權的實際歸屬和法的淵源方面,進入20世紀後,兩大法系的差別在逐漸縮小。民法法系雖然在理論上不承認法院有立法權,但實踐中法院在法的創制方面,亦即在解釋立法、填補立法空白、使立法具體化的過程中,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雖然一般不承認判例是法的一種淵源,但事實上由於存在上訴制度,下級法院進行判決時不能不考慮上級法院對類似案件的判決。近些年來有些民法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如法國國家行政法院、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瑞士聯邦法院、西班牙最高法院等,在某些方面也採用判例法或承認判例的拘束力。另一方面,普通法法系的國家進入20世紀以來,制定法大量增加,不少人更多地強調制定法優於判例法,認為判例法不能違背制定法,制定法可以修改、廢止判例法。

二次大戰以後出現了象歐洲共同體法這種兼有國際法和國內法特點的跨國法,共同體法不僅適用於成員國,也適用於成員國公民。在共同體法與國內法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共同體法優先於國內法。特別是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之後,共同體法成為英國法的一部分,並享有優先權。這就標志著英國法開始在某些方面同大陸法匯合。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兩大法系出現了互相接近的趨勢。

當然,這些變化並不能說明兩大法系已趨於統一或必然統一,這些變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不可能從根本上消彌兩大法系的區別。由於歷史傳統和其他原因,兩大法系的某些重要差別還將在長時期內保存著,不會很快滅失。

4. 差不多相同的案件,以前法院的判決,對現的法官會做參考嗎

在我國,判例不是法律的淵源
但是我國最高法院對具體案件的司法解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有類似的作用。

5. 不同法官會出現不同的判決結果,這說明了什麼

我還在同一個人民法院,基本上相近的案子客觀事實和遞交的直接證據,都會出不一樣的裁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是在我國大法官數量過度巨大,據悉有二十多萬,在其中立即從業審理工作中的也是有十多萬,遠遠地超出其他國家的大法官總數。盡管這與在我國地區廣闊、人眾案多相關,但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觀察,人群經營規模越大,組員間產生矛盾、矛盾的概率也越大。

6. 對於完全相似的案例,法官或當事人是否能以上次的案件判決作為依據

在中國是不可以的,因為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只能通過法律和司法解釋作為判決的依據,當然在做出判決前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案例是怎麼判的,但不會正式引用

7. 簡述兩大法系民法歷史的發展歷程

  1. 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2. 大陸法系發展歷程: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3.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4.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於英國。普通法一詞(Common Law),是相對於在各地區的地方貴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蘭國王指派的專職法官巡遊各地,推廣相對統一的國家法律。這一做法主要始於亨利二世,被認為是對於歐洲舊有司法制度的重大變革。由於國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國范圍施行較統一的司法尺度,於是開始重視對於過往案件的參考,英國的案件報告系統逐漸形成,也成為後來法律系統的重要基礎。

  5.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嚴格,由於程序上的違規,導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結果。英格蘭之後又出現了與之區別的"衡平法"(Equity),放寬了對於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於普通法的法院系統受理。功利主義學派創始人邊沁(Bentham)認為普通法不是合理設計的結果需要改革,一開始未被英國法官和律師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簡化法院組織和司法訴訟程序,宣布普通法與衡平法系統正式合並,結束了兩種法制並立的局面。合並後的法律統稱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細節仍然有保留衡平法與原普通法的差別對待,廢除使用多年繁瑣的令狀制,讓英國法律現代化。

8. 中國有像「辛普森殺妻案」這樣的世紀審判嗎

四川省南溪縣男子謝紅兵今年32歲,此前在深圳無固定職業。其妻曹某因患精神病,花了不少的治療費。病發時,曹還會脫光衣服離家出走,妻子的病給謝紅兵帶來很大壓力。

今年2月27日下午1時許,曹某又准備離家外來,謝紅兵攔阻,雙方互相拉扯。謝紅兵將曹某某拉進廚房,將其絆倒在地,用手掐其脖子 並將其頭部猛烈撞擊地板,致曹某某死亡。後謝紅兵將屍體拖進廁所,用菜刀將屍體分屍,然後用塑料袋、蛇皮袋分別包裝好,放在床底下,之後清洗現場。當晚,被告人謝紅兵乘坐公交車、自行車將屍塊拋在布吉供水公司泵站北側的水塘邊、鹽田區梧桐山盤山公路邊斜坡草叢以及鹽葵公路路邊。

在法庭上,謝紅兵當庭表示認罪,並承認了起訴書上指控的全部犯罪經過,僅僅辯解說他當時是因為情緒太激動,並不想故意殺死妻子 。他說他和曹某某此前關系一直不錯,直到2004年他們出來打工,沒半年曹就得了膽囊炎,並發胰腺炎等疾病,於是他送曹回老家動了手術。後來曹病好了以後又過來打工,過了幾個月他發現她情緒異常,經過醫院診斷得了憂鬱症。後來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經常脫了衣服離家出走或企圖自殺,因為沒什麼錢所以也沒好好治,他只是託人買了葯給曹服用。這期間他的父母也相繼摔斷了腿,花了不少錢動手術,家裡的經濟情況雪上加霜。案發當天,曹某某脫了衣服又要離家出走,他阻止中將曹絆倒在地,在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之下,他沖動的掐住了曹的脖 子,等回過神來鬆手時曹已經沒有了呼吸,當時他也哭了。因為很害怕,加上想到埋葬曹某某又是一筆費用,於是分屍滅跡。

其律師稱,謝紅兵沒有殺人的故意,且其認罪態度較好,有悔罪表現,應認定為誤殺。而檢察官指出,謝紅兵是用掐頸方式殺害妻子 的,且進行了分屍,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檢察官出示的證人證言現實,謝紅兵和其妻子以前感情不錯,而其妻子患病後的異常行為給謝帶來了很大壓力,因為曹某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離家出走或自殺,有次謝甚至從報紙上看到女子裸奔的消息後出去找到了妻子,謝曾感嘆說自己一輩子算完了。謝紅兵在庭審最後階段稱自己很後悔,請求法官給他一個給父母養老送終的機會。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之中。

9.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決分別代表哪些法學流派的觀點

別說內容了,你若能買到這本書,通知我一下。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解讀富勒的「洞穴探險者案」

本文要說的案例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評論》中所虛構的洞穴探險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實上,即便在多次讀過這則案例後,筆者在敘述這一

案例的事實之時仍舊有一種心悸。這種心悸不僅來自於案件情節的起承轉合與跌宕起伏,更來自於案件當事人在身處絕境時的殘酷但或許是合理的選擇行為。在為讀者展現了這個法律、道德與人情相交錯的案例後,富勒更以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五種法律解釋理論撰寫了五篇判詞。閱讀這五篇判詞,我們如同穿行在法哲學歷史的長河中,最終到達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處。筆者希望讀者帶著下面的問題來閱讀本文,「如果你是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你將做出何種判決?」
案件事實

案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後,4299年春末夏初的紐卡斯國。那年5月上旬,該國洞穴探險者協會的維特莫爾等五位成員進入位於聯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險。但當他們深入洞內時發生了山崩,岩石擋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險者發現受困後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於探險者未按時回家,他們的家屬通知探險者協會,一個營救隊伍火速趕往出事地點。

由於洞穴地點地處偏遠,山崩仍在繼續,營救工作的困難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預計,而在營救過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奪去了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與此同時,洞穴內五位探險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他們隨身所帶的食物有限,洞內也沒有可以維持生命的動物或植物,探險者很可能會在出口打通前餓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營救人員獲知探險者隨身攜帶了一個可以收發信息的無線設備。洞外人員迅速通過通訊設施給受困的探險者取得了聯絡。

當探險者問到還要多久才能獲救時,工程師們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於是向營救人員中的醫生描述了各自的身體狀況,然後詢問醫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當醫生給出否定的回答後,洞內的通訊設備沉寂了。八小時後,通訊恢復,探險者要求再次與醫生通話。維特莫爾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詢問,如果吃掉其中一個成員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縱然很不情願,醫生還是給予了肯定的答復。維特莫爾又問,通過抓鬮決定吃掉他們中的哪一個是否可行。這當然是個醫生無法回答的問題。當政府官員和牧師都不願意回答這一問題時,洞內就沒有再傳來任何消息。在探險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營救終獲成功。但當營救人員進入洞穴後,人們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維特莫爾已經被他的同伴殺掉吃了。

根據四位生還者的證詞,在他們吃完隨身攜帶的食物後,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來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通過抓鬮來決定吃掉誰,因為他身上剛好帶了一副骰子。四位生還者本來不同意如此殘酷的提議,但在探險者們獲得外界的信息後,他們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反復討論了保證抓鬮公平性的數學問題,最終選定了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他們的命運。擲骰子的結果把需要犧牲的對象指向維特莫爾,他於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險者獲救後因營養失調而住院治療。出院後,四位獲救者被指控謀殺維特莫爾。初審法庭經過特別裁決確認上面所述的事實,根據紐卡斯國刑法的規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謀殺維特莫爾的罪名成立,判處絞刑。四位被告向紐卡斯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意見與判決

紐卡斯國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組成,他們分別是特魯派尼、福斯特、基恩、漢迪和唐丁。現在他們的判決將決定四位被告的命運。

特魯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筆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敘述者的角色,這讓他所闡釋的維持初審原判的理由非常簡單。特魯派尼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法官,他的職責就在於根據法律條文的平常含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決,而不能在立法機構所制訂的法律條文加入自己的價值偏好。刑法規定:「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須被判處死刑。」雖然同情心會促使法官體諒被告當時身處的悲慘境地,但法律條文不允許有任何例外。在做出這一宣判後,特魯派尼提議通過行政長官的赦免來限製法律在本案中的嚴苛性。從其簡明扼要的判詞來看,特魯派尼顯然是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實證主義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張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並為此提出了兩項各自獨立的理由說明。首先,福斯特認為紐卡斯國的刑法並不適用於這些受困於洞穴絕境中的探險者。根據社會契約理論,自然狀態下的人們正是為了在文明社會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國家,這一契約也構成了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基礎。但在五位探險者受困於洞穴時,現實的困境決定了他們並非處於「文明社會的狀態」,而是處在社會契約論所說的「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維特莫爾所提出並經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定就構成了他們的社會契約,也是在本案中應該適用的有效法律。「我們各個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標都在於促進與改善人們的共存狀態,調節共存狀態下相互間關系的公正和平等。當人們可以共存的這一前提不復存在,就像案例中極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過剝奪他人的生命才成為可能時,支撐我們整個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認被告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字面含義。但法律的古老諺語就是「一個人可以違反法律的表面規定而不違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規定都應該根據它的明確目的來獲得合理解釋。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阻止人們犯罪,福斯特運用正當防衛的先例來類推被告人行為的正當性。福斯特的判詞集中體現了目的論的解釋方法: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考慮法律的合理目的,這與特魯派尼法官的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站在特魯派尼的立場,或許可以說福斯特的法律解釋理論可能造成司法僭權。我們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應這一潛在挑戰的,「我前面運用的推理絕沒影響對實定法的忠誠,盡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誠和不合理忠誠的問題。沒有任何領導會要一個不能領會言外之意的僕人。再笨的女傭都知道,當她被告知『削掉湯羹的皮,撇去馬鈴薯的油脂』時,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誤而已……糾正明顯的立法錯誤和疏漏不會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實現。」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維持初審法院判決的第二票。作為一個法律形式主義者,基恩法官一開始就說:「我不想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這些人所作所為的對錯善惡。這同樣是個無關法院職責的問題,因為法官宣誓適用的是法律,而不是個人的道德觀念。」基恩接下來講道:「本案的所有困難從何而來?那就是未能區分本案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說,我的同事不願意接受法律要求判決被告有罪的事實,我也同樣如此。但與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崗位職責,它要求我在解釋和適用聯邦法律的時候,把我個人的偏好拋在腦後。」在成功挑戰目的解釋論後,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則。「從這個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是法院有義務忠實適用制定法,根據法律的平實含義來解釋法律,不能參考個人的意願或正義觀念。」在這一基礎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被告確實「故意剝奪了維特莫爾的生命」。

第四位出場的漢迪法官主張撤銷本案初審的有罪判決,這讓雙方在前四輪的較量中打成了平手。漢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內的法律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者,漢迪法官就指出,「這是一個實用智慧的問題,它無關乎抽象的理論,而關繫到人類的現實。」「政府是一種人類事務,人們不是被報紙上的言詞或抽象的理論所統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統治。如果統治者理解民眾的感情和觀念就會帶來仁政。但如果統治者缺乏這種理解,民眾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門最容易失去與普通民眾的聯系。」那麼民眾的常識和意志是什麼?漢迪提出了主流媒體的一個民意調查,「你認為最高法院應該如何處理洞穴探險者?」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僅給予象徵性的處罰。民眾的態度顯而易見。因為「法庭應該考慮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鑒於四位法官的表決形成2比2的平手,最後出場的唐丁法官的態度就決定了被告的最終命運。唐丁法官的判詞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說本案應該適用「自然法」,那麼我們這些並非處於自然狀態的法官又從何處取得了解釋自然法的權力的呢?而針對福斯特的目的解釋理論,唐丁法官認為法律的目的有時是難以確定的,有時是多重的,目的與目的之間有時也會出現沖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場後,唐丁法官或許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決。但唐丁還是在最後道出了自己身處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無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見;另一方面,「當我傾向於維持初審判決,我又顯得多麼荒謬,這些將被處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唐丁法官最終做出最高法院歷史上沒有先例的裁決:宣布退出對本案的判決。

由於唐丁法官的棄權,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場出現了戲劇性的平局,而這意味著初審法院的判決得到維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時,四名被告人被執行死刑。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在《洞穴探險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詞給我們勾勒出他那個時代的法哲學圖景。構成這幅圖景之中軸的是自然法學與實證法學的爭論,在文章中則表現為福斯特法官與基恩法官之間的沖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樣褪去了自己在學術論爭中的理論偏好。如果讀者事先並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學說理論,讀完此文後或許仍然無法給富勒教授做出定位。從實體立場上講,富勒或許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說出了自己理論的缺陷所在。本文更為匠心獨具的地方在於富勒設計了一個2比2的平局,這一設計讓讀者們能夠更加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從《洞穴探險者案》一文發表以後,西方世界的法理學和法律解釋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後世的學者競相續寫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達瑪竇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評論》的論文中將德沃金的權利理論適用至洞穴探險者案。因為富勒筆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組織了七位持女權主義或批判種族理論的學者寫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見。在《洞穴探險者案》發表半個世紀之時,《哈佛法律評論》邀請六位學者續寫了六篇法官意見。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打成3比3的平手。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國法學界耳熟能詳的人物。芝加哥大學的桑斯坦教授根據自己的類推推理理論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決,而哈佛法學院的德肖維茨教授則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義寫作了被告無罪的意見。德肖維茨甚至在判詞中假設人類在第三個千禧年的一場宗教戰爭導致了自然法觀念的遺失,從而在自己法律實證主義的立場內根據「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做出了被告無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區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一書中,薩伯教授又為本案添設了一個情節:當年的洞穴中還存在著一個與四位被告共謀犯罪的第六人。圍繞著對第六人的審判,薩伯教授根據法理學在半個世紀內的新發展撰寫了九篇判詞。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險者案在法理學的歷史上挖下了一個「永恆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討了充滿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學問題:從法律解釋的理論,法官司法的過程,再到民主體制下的權力分立,如同繪制了一幅關於法理學歷史長河的知識地圖,雖然這幅地圖無法引領我們走出法律的迷宮,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法理學中的位置。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許可以用耶魯法學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標題來表明:《「洞穴探險者案」:20世紀法律解釋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美〕薩伯著,陳福勇、張世泰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出版)

10. 有哪些國外的案件判決結果,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法院本應該是一個很嚴肅的地方,但有時候法官的判決實在是叫人啼笑皆非。1月21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盤點了全球10大奇葩判決,讓人大跌眼鏡。 不能把孩子叫做「跳夏威夷呼拉舞的塔魯拉」 2008年7月,紐西蘭一對父母被強制要求為他們名叫「跳夏威夷呼拉舞的塔魯拉」的女兒改名,因為這個名字可能讓她成為譏諷辱罵的對象。法官羅伯特·墨菲特(Robert Murfitt)說:「這是在惡搞這孩子,這是以社交無能和社交障礙陷害她。」他同時對紐西蘭兒童的其他奇怪名字表示關心,包括「暴力」、「午夜莎當妮」和「16號候車廳」等。 必須和妻子約會 2012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男子被法官要求帶妻子出去吃飯和打保齡球。當47歲的喬瑟夫·布雷(Joseph Bray)因輕微家庭暴力被控,出現在法庭時,法官約翰·赫爾利(John Hurley)便提出了這個意想不到的裁決,力圖讓這對夫妻和解。「布雷必須到某個地方買一些花,然後必須回家接他的妻子,打扮好,然後帶她去紅龍蝦餐廳,之後他們必須去打保齡球。」 必須聽巴里·曼尼羅的歌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法官對雜訊污染者提出一種新穎的懲罰——強迫他們聽他們不喜歡的歌手巴里·曼尼羅(Barry Manilow)的歌。法官保羅·薩科(Paul Sacco)說他的非常規懲罰已經大大減少了累犯數量。這些犯人每年都必須在一個房間忍痛聽一小時巴里·曼尼羅的歌,且每年須執行四次。 必須帶孩子去教堂 一名法官命令一位父親帶他的孩子們去參加羅馬天主教彌撒,以此作為離婚協議的一部分——盡管他不是天主教徒。更奇葩的是,他的前妻是天主教徒,卻不受制於此。這位父親說:「法官讓我承諾帶孩子參加彌撒,而且他將此提升到法庭命令的高度。我認為真正讓人憂慮的是,我和我的孩子沒有任何宗教表達的自由。」 必須攀登聖山 2010年9月,愛爾蘭多尼戈爾郡一名法官命令一名咒罵警察的男子攀登愛爾蘭最神聖的山脈——克羅帕特里克山。38歲的喬瑟夫·邁克爾威(Joseph McElwee)因大肆謾罵梅奧郡的一名警察被控。法官謝莫斯·休斯(Seamus Hughes)在聽取所有證據後對其作出如下判決:喬瑟夫必須去攀登克羅帕特里克山,並說幾句禱詞。「之後你應該就會對梅奧郡及其人民有不同的印象了。」 必須站在馬路邊舉著「傻瓜」標牌 美國克利夫蘭急躁的32歲司機西娜·哈丁(Shena Hardin),為了避免在校車後等待學生下車花費時間,開車沖上了路邊石。法官對她的不當行為的懲罰是,讓她站在一個交叉路口兩天,手舉寫有「只有傻瓜才會為了避開校車開上人行道」的標牌,同時吊銷其駕照一個月,罰款155英鎊(約合人民幣1458元)。 必須烤同性戀婚禮蛋糕 虔誠的基督教徒傑克·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在美國丹佛擁有一家名叫「傑作蛋糕」的蛋糕店。他被命令為一對同性夫妻製作同性戀婚禮蛋糕。原來,之前同性戀伴侶戴夫·穆林斯(Dave Mullins)和查理·克雷格(Charlie Craig)曾對該蛋糕店提起歧視投訴,稱其拒絕為他們的婚禮製作蛋糕。科羅拉多民權委員會支持法官的判決,稱麵包師的宗教信仰不能凌駕於反歧視法規之上。 一雙運動鞋可免除牢獄之災 貧窮的39歲男子賈森·杜瓦爾(Jason Duval)面臨著身陷囹圄的困境,因為他無力支付先前一樁毒品案295英鎊(約合人民幣2775元)的巨額訴訟費。法官道格拉斯·斯托達特(Douglas Stoddart)給了他一個不用蹲監獄的機會:「如果你能有新穎的主意,說服我你會回來負債,我就不讓你進監獄。」最後法官接受了杜瓦爾先生價值55英鎊(約合人民幣517元)的耐克運動鞋,且承諾他一旦付清債務就將鞋子還給他。 必須在火車站睡覺 一名無家可歸的女性在與義大利警察打了一連串的交道之後,被法院要求在火車站過夜。法院決定,為了「公眾安全」,在晚上9點至早上7點期間,她必須呆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市火車站范圍內。如果車站員工要她離開,她可以給他們看法庭出具的相關文件。 必須男扮女裝 兩名美國俄亥俄州男子因朝一名婦女扔啤酒瓶,被法官要求穿著受害者的鞋子走路。 23歲的傑森·豪斯霍爾德(Jason Householder)和21歲的約翰·斯多庫姆(John Stockum)只有兩個選擇:蹲60天監獄,或者男扮女裝周遊他們的家鄉科肖克頓一小時。他們選擇了後者。市政法官大衛·豪斯特勒(David Hostetler)通過了此項判決,同時每人被罰款250英鎊(約合人民幣2351元)。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
甘州區法院 發布:2025-02-06 07:19:19 瀏覽:147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
王群司法局 發布:2025-02-06 06:19:40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