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旭法院
『壹』 任在姓里念什麼
ren二聲的我有個同學叫任海靜
1、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
2、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所載,相傳黃帝少子禹(禺)陽被封在任國(今山東省濟寧市),其後裔以國為氏。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
3、由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風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認為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為風姓之國,故址在今山東濟寧一帶,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5、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6、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所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播遷 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來源雖眾,但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其來源考證,有兩個不同的記載:一是《通志•氏族略》記載: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二是《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之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便以國為氏。也就是說,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後裔,也有黃帝的後裔。
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後的一支。據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後,六傳至奚仲,再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春秋戰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後代,楚國有任不齊。可見在先秦時期,任姓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後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戰國時魏國(都今山西夏縣)。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有南海尉任囂,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廣東。
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
三國以後,任氏分布更為廣泛,如西晉任旭為章安人(今浙江臨海),東晉任延皓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並有任姓人遷入福建。
唐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
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於我國南方各地。南宋有紹興進士任文薦,為閩縣人(今福建福州市),這說明至遲在宋代已有任氏遷閩。
元末明初,旱澇蝗疫肆虐,農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
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為多,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郡望 任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清縣高苑鎮西北)。三國魏改為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南朝移治千乘(今山東廣饒),隋初廢。
2、東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
堂號有「水薤」、「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四、歷史名人略傳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征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後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後所殺。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後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後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詢(公元1133-1204):字君謨,號龍岩,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公元1157)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並相友善。永元三年(公元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於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於時,與詩壇聖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並稱為三大藏書家。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任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於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十《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敦、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公元1102),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著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現存《春秋絳聖新傳》。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獻女於崇宗乾順。累擢靜州都統軍。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哆訛領導黨項部族起義,他率兵抗禦鎮壓有功,授翔慶軍都統軍。天盛間任國相,封楚王,專擅國政,仁宗不能制。乾祐元年(公元1170)迫使仁宗分西南路及錄州、啰龐嶺地與他,自立其國,因金拒絕冊封,轉而通宋求助,謀泄,被仁宗誅戮。
任仁發(公元1255-1327):元畫家、水利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元滅南宋後,為宣尉掾,授青龍鎮水陸巡官。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升海道副千戶,改海船上千戶,轉漕直沽。大德七年(公元1303),授都水監丞,後升都水少監,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俯並提,傳世作品有《張杲見明皇》、《二駿圖》等。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以能幹出名。御倭寇,與士卒同寢食,所得全分給士卒。軍事緊急。終夜露宿,或數日不餐。曾書姓名於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賊平,乞許守喪期滿。逾二年卒。贈光祿卿。著有《山海漫談》。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陝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熊(公元1823 -1857、一謂公元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早年在寧波(今浙江寧波)為姚燮所稱許。後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往來於上海(今上海)賣畫。他擅畫人物,工畫花鳥、山水,師法陳洪綬。筆法圓勁,形象誇張。畫有《任渭長四種》,為晚清木刻畫之精品,《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公元1853-1901),合稱「四任」。
任武(公元?-1863):清末陝西回民起義軍領袖。回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團練大臣張帶強迫回民抽拔壯勇,又在華州(今華縣)虐殺回民。他率回民殺張芾,起兵攻克華州、大荔、高陵,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佔領渭河流域,屢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英勇戰死。(一說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陝甘交界的董志原,後不詳)。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參加捻軍。1857年與太平軍聯合,轉戰江淮之間,封為魯王,1864年4月,偕張宗禹等率捻軍轉戰於豫南等地,與太平軍賴文光會師,整頓隊伍,尊賴文光為領袖。他率騎兵入山東,在曹州(今菏澤)殲滅僧格林沁軍。後又入湖北,在安陸(今京山)尹隆河之戰大敗湘軍和淮軍。1867年11月19日在江蘇贛榆戰斗中,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後襲擊,遇害犧牲。
任熏(公元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公元1840-1896):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其父任鶴聲,善畫並長於寫照。年輕時從文學畫,後得著名畫家任熊賞識,為其弟子,並得任熊介紹,又拜著名畫家任薰為師。中年後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師承明清畫家陳洪綬、華喦,復受朱耷影響,擅長花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偶作雕塑小像,也頗生動。其畫風在江浙一帶影響很大,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代表作品《觀刀圖》、《九老圖》、《蘇武牧羊圖》等。
任弼時(公元1904 -1950):原名二南,培國,湖南湘陰唐家橋(今屬汨羅)人。1920年,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在「八七」會議上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後來紅二方面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在延安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5年,中共「七大」後,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次日,即10月26日晚,研究戰局,思考對策,長時積勞,病情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可見其精神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光(公元1900-1941):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今嵊州)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犧牲。作品有電影歌曲「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月光光」和抗戰歌曲「打回老家去」等,還有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等。
任天知(生卒年不詳):近代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劇作家、演員。名文毅,或稱任調梅,藝名天知。籍貫、生卒年月不詳。武昌起義前曾在上海創辦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所編演之劇本大都以反對專政、帝政和封建勢力為其主要題材。計有《共和萬歲》、《黃金赤血》等。他擅長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說,為中國早期話劇創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岩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楷書基礎知識》、《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任政行書千家詩帖》等。
任建新(公元一九二五年八月至?):山西汾城(今襄汾)人。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肄業。一九四八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任華北人民政府秘書廳秘書。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廳秘書,中央法制委員會秘書。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九年任國務院法制局秘書。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科長、處長。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五七幹校」勞動。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部處長、法律部部長。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二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法領導小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副主任。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一九九七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零零三年三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九九八年四月後兼任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名譽主任。並曾任中國法學會會長、中國法官協會會長、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中國分會會長,中國經濟法學會副會長,通過法律維護世界和平中心執委兼亞洲地區主席,中國國際法學會名譽會長、世界法律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版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貢獻。一九九七年獲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成就獎。
五、各地現存任氏族譜目錄1806【河北盧龍】任氏族譜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豐六年(1856)鈔本、河北盧龍縣地名辦、膠卷復制清咸豐六年(1856)鈔本、河北盧龍縣文
1807【江蘇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譜八卷、(清)任承烈纂修、清光緒九年(1883)鉛印本、八冊、歷史所、註:任欽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8【江蘇江都】任氏南渡後分支、輯族譜八卷、(民國)任承鑄主修、民國十九年(1930)活字本、十二冊、歷史所、註:任欽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1809【江蘇如皋】任氏大宗譜續修如皋支系十二卷、(清)任大時等輯、任為霖等續輯、民國十三年(1924)石印本、十二冊、北圖、吉林大學
1810【江蘇】無錫梁溪任氏宗譜二十卷、(民國)任鴻聲等修、民國十年(1921)樂安堂活字本、二十二冊、美國
1811【江蘇宜興】荊溪任氏家乘十二卷、(清)任道?修、清光緒十五年(1889)一本堂木刻本、三十二冊、河北大學、註: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
1812【江蘇】宜興任氏家譜十六卷、(民國)任承弼編、民國十六年(1927)一本堂刊本、三十六冊、南開大學、註:朱仲始修於明景泰四年,此為十三修
1813【江蘇宜興】任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任葆仁、張大齡等六修、民國五年(19l6)詒谷堂木活字本、北圖、日本、美國
1814【浙江】 蕭山任氏家乘十六卷、(清)任以治等重修、清嘉慶十二年(1807)永思堂木活字本、十六冊、日本、美國(有鈔補)
1815【浙江】蕭山任氏家乘二十卷、(清)任丙炎、任蘭陔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4)永恩堂木活字本、北圖、美國
1816【浙江】蕭山埭湖任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任榮光等四修、清光緒六年(1880)永恩堂木活字本、四冊、美國
1817【浙江餘姚】姚江任氏宗譜十二卷、(清)任開誠、任德增重修、清光給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十二冊、河北大學、註:版心作《東山任氏宗譜》
1818【浙江鄞縣】古堇任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任良球、張永睦纂修、民國十四年(1925)敦倫堂木活字本、十六冊天一閣
1819【浙江鄞縣】鄞南梅陽任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任尚修菜、任孝鏞纂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報本堂木活字本、八冊、天一閣
1820【浙江嘉興】任氏宗譜九卷首三卷、(民國)任松年等修、民國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十二冊、浙江圖
1821【浙江海鹽】任氏家譜五卷首一卷宗支全圖三卷、(清)任昌運等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十冊、上海圖
1822【浙江紹興】越城任氏家譜不分卷、(清)任元運編、清嘉慶元年(1796)序、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鈔本、台灣、日本(有後人增鈔)美國(有後人增鈔)
1823【浙江鄞縣】剡東樂安任氏宗譜五卷、(民國)任永謨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浙江鄞縣圖(存卷1一3)、浙江嵊縣中愛、鄉馬鞍橋
1824【浙江鄞縣】剡東方山任氏宗譜□□卷、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浙江嵊縣圖(存卷4、5)
1825【浙江浦江】浦陽任氏宗譜□□卷、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刊本、浙江浦江縣檔(存卷7)
1826【浙江黃山】璜山任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任尚歧等修、民國十二年(1924)活字本、十二冊、歷史所
1827【安徽旌德】任氏宗譜六卷、(清)任有餘、任全松重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敘倫堂木刻本、六冊、河北大學
1828【安徽旌德】任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任起?纂、民國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二十二冊、安徽博
1829【安徽懷寧】 懷寧淥水任氏宗譜十三卷、(清)任鸛峰等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慶源堂木活字本、十三冊、美國
1830【福建閩候】君山任氏族譜不分卷、(清)任朝寧重修、清雍止五年(1727)寫本、福建師大
1831【福建閩侯】君山任氏支譜不分卷、(清)任正沛等續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四冊、日本、美國
1832【山東東昌】東郡任氏族譜五卷、(清)任春?等修、清同治六年(1867)登瀛閣刻本、一冊、北圖、人民大學、美國
1833【河南】葉縣任氏家譜不分卷、(清)孝思堂重修、清咸豐十年(1860)鈔本、河南葉縣檔
1834【湖北新洲】任氏宗譜二十卷首四卷、(民國)任嗣黃、任萬東續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縣紅旗鄉曾寨村、註:任開恆、任開第等創修於清乾隆六十年
1835【湖北新洲】任氏宗譜十八卷、(民國)任嗣黃纂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縣馮鋪鄉
1836【湖北谷城】任氏族譜三卷、(民國)任聯芳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銅字本、湖北谷城縣圖
1837【湖南寧鄉】溈寧任氏家譜四卷、(清)任龍文修、任孟元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活字本、湖南圖(存卷1)
1838【湖南湘陰】任氏三修族譜□□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45)樂安堂刻本、湖南圖(存一冊)
1839【湖南湘陰】任氏族譜□□卷、(清)任月盛修、任正官纂、清光緒八年(1882)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上)
1840【湖南湘陰】任氏家譜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任際盛修、任世鼎纂、民國七年(1918)樂安堂活字本、二十四冊、湖南圖
1841【湖南常德】任氏族譜□□卷首一卷、(民國)任月樵纂、民國六年(1917)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卷1)
1842【四川劍閣】任氏族譜一卷、(民國)周紹文撰、民國十六年(1927)鈔本、四川劍閣縣張王鄉
1843【四川宣漢】任氏宗譜六卷、(清)任有瑞編訂、清同治四年(1865)木刻本、四川宣漢縣檔(缺卷1、4、5)
1844【貴州】 任氏宗譜一卷、清光緒間鈔本、一冊、四川圖
1845【安徽徽州】任氏家譜、清乾隆間刻本、安徽徽州地區博(存一卷)
1846【江蘇海門】東洲任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閱木活字本、一冊、杭州大學
1847【浙江蘭溪】高演任氏宗譜□□卷、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本、浙江蘭溪縣文管(存二卷)
1848【四川儀隴】四川儀隴任氏尚斌、尚文兄弟兩支族譜《任氏宗譜》修訂增補本、一冊(1999年)
1849【重慶璧山】重慶璧山任氏族譜清咸豐十一年(1861)刻本一卷、重修增補本、一冊(1994)、重慶璧山縣丹鳳任家村、來鳳蝦子石
1850【河南洛陽】孟津任氏族譜民國二十九年(1940)刻本、若干卷、重修增補本一套(1999)、重刊本(公元二零零六)、四冊分裝、西霞院
『貳』 百家姓中任氏來歷及典故
任我行大戰東方不敗.
『叄』 任氏 起源 那裡
所查詢的姓氏:任
姓氏淵源:
構成當代漢族任姓主要有三大系統:任姓、風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源自任姓。皇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第二支出自風姓。皇帝之前為炎帝,炎帝之前為伏羲氏。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任姓的重要歷史人物有:春秋孔子弟子任不齊,戰國秦國力士任鄙,秦朝南海尉任囂,東漢中郎將任尚,唐朝宰相任雅相,民國作曲家任光。
『肆』 給女兒起名
姓名,傳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蘊含了人的精、氣、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人體符號,而且對人的情緒、智力、婚戀、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給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領和方法,還是自己起為好,因為只有你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們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說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個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過,另一方面,古語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膚發父母所賜,故為人子,應懷感恩之心。",雖然現在我們一般不說這個了,但
做為父母的我們,孩子的名字還是自己起更加有意義:
一.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後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後,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並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有些是參考寶寶的八字來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來了解寶寶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陰陽協調、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來調和、改善寶寶的運勢。幫寶寶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最後找出合適的字義。比如由八字得知寶寶個性任性刁蠻,建議可用,如:理、德、修、維,來修飾孩子的個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時,常會因生肖來選擇字,如:龍年時男生常取名為龍。或者某些生肖,適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歡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一般而言,單名好記且響亮,但是就單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則不適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號作為輔助,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的八十一靈動: 可分別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的八十一靈動,並觀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剋關系。總格24、25、29、31、32、33、35(這樣的筆畫數格局很不錯,但人生有較多波瀾重疊)37、39、41、45、47、48(這樣的筆畫數是不錯的格局,有這樣筆畫數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難,開創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筆畫中算得,五格的筆畫可算出相應的五行,接著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生相剋與吉凶關系,取名字時,最重要在於五行是否協調,再者才是筆畫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間的組合並系。取名字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的字義和筆畫,因為有些字必須以偏旁部首來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筆畫。
二,基本要領: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譜規定必須使用)加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三個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單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兩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四個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義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節,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國慶日出生的用「國慶」「建國」「建華」;
3,孩子出生的時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曉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點:如「京生」「津生」「滬生」「渝生」;
5,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盡量不用多數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盡量不用多數人容易念錯的生辟字,以避免難認;
3,盡量不用筆畫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難寫;
4,盡可能使用好聽的褒意詣音,不用不順耳的貶意詣音;
5,盡可能使用多音調,即三個字避免同一聲調,念起來響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疊音。
五,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的書,了解一些命名數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剋的知識。
2,如果憑想像實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現在給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個字的名,即父母兩人的姓加上兩個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純子」等,四個字的
名不易重名,別具一格,好處多多,將逐步流行。
4,一般來說,男孩取名用字應含陽鋼之氣:如「英」「強」;女孩取名用字應含賢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時男女反用則孩子長大後各方面都比較優秀。
總而言之,取名的總體原則是:好聽、易記、畫簡、雅緻、義深。
下面是很多好聽的男孩女孩的名字,說不定其中就有適合你們孩子的名字:
一些好聽的女孩名字範例:
雅靜(優雅文靜)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香怡(香氣怡人)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珺瑤 珺:美玉 瑤:美玉
夢瑤 瑤: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
靜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氣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雪慧 冰雪聰慧
淑穎 賢淑,聰穎
樂姍 姍:女子走路時婀娜的樣子
玥怡 怡:心曠神怡
芸熙 熙:光明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雲,多用於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夢瑤 瑤:美玉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詩琪 (詩情畫意;美玉)
美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飛舞的飛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曠神怡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婷:美好
芸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馨彤 馨:香氣 彤:紅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羽馨 (羽緞;溫馨)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嫿禕 (嫿: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禕: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 )
若翾 (翾:飛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雲彩)
詩茵(詩:寓意文雅、浪漫)
靜璇 (聰明文靜)
婕珍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沐卉 (卉:草的總稱 沐:如雨般濕潤 )
琪涵(有美玉一般內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意思是猶如上好美玉一樣白璧無暇!)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琪、憶柳、之桃、慕青、問蘭、爾嵐、元香、初夏、沛菡、傲珊、曼文、樂菱、痴珊、恨玉、惜文、香寒、新柔、語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藍、春兒、語琴、從彤、傲晴、語蘭、又菱、碧彤、元霜、憐夢、紫寒、妙彤、曼易、南蓮、紫翠、雨寒、易煙、如萱、若南、尋真、曉亦、向珊、慕靈、以蕊、尋雁、映易、雪柳、孤嵐、笑霜、海雲、凝天、沛珊、寒雲、冰旋、宛兒、綠真、盼兒、曉霜、碧凡、夏菡、曼香、若煙、半夢、雅綠、冰藍、靈槐、平安、書翠、翠風、香巧、代雲、夢曼、幼翠、友巧、聽寒、夢柏、醉易、訪旋、亦玉、凌萱、訪卉、懷亦、笑藍、春翠、靖柏、夜蕾、冰夏、夢松、書雪、樂楓、念薇、靖雁、尋春、恨山、從寒、憶香、覓波、靜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蘭、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恨天、傲芙、盼山、懷蝶、冰蘭、山柏、翠萱、恨松、問旋、從南、白易、問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寒雁、憐雲、尋文、樂丹、翠柔、谷山、之瑤、冰露、爾珍、谷雪、樂萱、涵菡、海蓮、傲蕾、青槐、冬兒、易夢、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瑤、妙菡、春竹、痴夢、紫藍、曉巧、幻柏、元風、冰楓、訪蕊、南春、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書蘭、雅琴、書瑤、春雁、從安、夏槐、念芹、懷萍、代曼、幻珊、谷絲、秋翠、白晴、海露、代荷、含玉、書蕾、聽白、訪琴、靈雁、秋春、雪青、樂瑤、含煙、涵雙、平蝶、雅蕊、傲之、靈薇、綠春、含蕾、從夢、從蓉、初丹。聽蘭、聽蓉、語芙、夏彤、凌瑤、憶翠、幻靈、憐菡、紫南、依珊、妙竹、訪煙、憐蕾、映寒、友綠、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夢、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懷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新巧、冷安、千萍、冰煙、雅陽、友綠、南松、詩雲、飛風、寄靈、書芹、幼蓉、以藍、笑寒、憶寒、秋煙、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蓮、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夢、爾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煙、憶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夢露、映波、友蕊、寄凡、憐蕾、雁楓、水綠、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兒、夏嵐、友兒、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語蝶、青筠、夜安、覓海、問安、曉槐、雅山、訪雲、翠容、寒凡、曉綠、以菱、冬雲、含玉、訪楓、含卉、夜白、冷安、靈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瑤、迎曼、水雲、訪琴、谷波、樂之、笑白、之山、妙海、紫霜、平夏、凌旋、孤絲、憐寒、向萍、凡松、青絲、翠安、如天、凌雪、綺菱、代雲、南蓮、尋南、春文、香薇、冬靈、凌珍、采綠、天春、沛文、紫槐、幻柏、采文、春梅、雪旋、盼海、映夢、安雁、映容、凝陽、訪風、天亦、平綠、盼香、覓風、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夢菡、飛綠、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問雁、妙春、海冬、半安、平春、幼柏、秋靈、凝芙、念煙、白山、從靈、爾芙、迎蓉、念寒、翠綠、翠芙、靖兒、妙柏、千凝、小珍、天巧。妙旋、雪楓、夏菡、元綠、痴靈、綺琴、雨雙、聽楓、覓荷、凡之、曉凡、雅彤、香薇、孤風、從安、綺彤、之玉、雨珍、幻絲、代梅、香波、青亦、元菱、海瑤、飛槐、聽露、夢嵐、幻竹、新冬、盼翠、谷雲、憶霜、水瑤、慕晴、秋雙、雨真、覓珍、丹雪、從陽、元楓、痴香、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曉夏、香柏、巧綠、宛筠、碧琴、盼蘭、小夏、安容、青曼、千兒、香春、尋雙、涵瑤、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香蓮、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書萱、夢槐、香芹、南琴、綠海、沛兒、曉瑤、聽春、凝蝶、紫雪、念雙、念真、曼寒、凡霜、飛雪、雪蘭、雅霜、從蓉、冷雪、靖巧、翠絲、覓翠、凡白、樂蓉、迎波、丹煙、夢旋、書雙、念桃、夜天、海桃、青香、恨風、安筠、覓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詩蕊、山雁、友菱、香露、曉蘭、白卉、語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憶南、書易、翠桃、寄瑤、如曼、問柳、香梅、幻桃、又菡、春綠、醉蝶、亦綠、詩珊、聽芹、新之、易巧、念雲、曉靈、靜楓、夏蓉、如南、幼絲、秋白、冰安、秋白、南風、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香卉、雅琴、傲安、傲之、初蝶、尋桃、代芹、詩霜、春柏、綠夏、碧靈、詩柳、夏柳、采白、慕梅、樂安、冬菱、紫安、宛凝、雨雪、易真、安荷、靜竹、代柔、丹秋、綺梅、依白、凝荷、幼珊、憶彤、凌青、之桃、芷荷、聽荷、代玉、念珍、夢菲、夜春、千秋、白秋、谷菱、飛松、初瑤、惜靈、恨瑤、夢易、新瑤、曼梅、碧曼、友瑤、雨蘭、夜柳、香蝶、盼巧、芷珍、香卉、含芙、夜雲、依萱、凝雁、以蓮、易容、元柳、安南、幼晴、爾琴、飛陽、白凡、沛萍、雪瑤、向卉、采文、樂珍、寒荷、覓雙、白桃、安卉、迎曼、盼雁、樂松、涵山、恨寒、問楓、以柳、含海、秋春、翠曼、憶梅、涵柳、夢香、海藍、曉曼、代珊、春冬、恨荷、憶丹、靜芙、綺蘭、夢安、紫絲、千雁、凝珍、香萱、夢容、冷雁、飛柏、天真、翠琴、寄真、秋荷、代珊、初雪、雅柏、憐容、如風、南露、紫易、冰凡、海雪、語蓉、碧玉、翠嵐、語風、盼丹、痴旋、凝夢、從雪、白楓、傲雲、白梅、念露、慕凝、雅柔、盼柳、半青、從霜、懷柔、憐晴、夜蓉、代雙、以南、若菱、芷文、寄春、南晴、恨之、夢寒、初翠、靈波、巧春、問夏、凌春、惜海、亦旋、沛芹、幼萱、白凝、初露、迎海、綺玉、凌香、尋芹、秋柳、爾白、映真、含雁、寒松、友珊、尋雪、憶柏、秋柏、巧風、恨蝶、青煙、問蕊、靈陽、春楓、雪巧、丹萱、凡雙、孤萍、紫菱、尋凝樂珍、寒荷、覓雙、白桃、安卉、迎曼、盼雁、樂松、涵山、恨寒、問楓、以柳
一些好聽的男孩名字範例: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大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越澤 (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 (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明傑 (明智,傑出)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不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鑫鵬 鑫:財富 鵬:比喻氣勢雄偉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昊天 思聰 展鵬 笑愚 志強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淵 思淼
曉嘯 天宇 浩然 文軒 鷺洋 振家 樂駒 曉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錦程 嘉熙 鵬飛 子默 思遠 浩軒 語堂 聰健
『伍』 姓任的祖先是誰
任姓來源有五:
1、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所載,相傳黃帝少子禹(禺)陽被封在任國(今山東省濟寧市),其後裔以國為氏。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都是任姓後裔的封國。
2、由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3、出自風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認為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為風姓之國,故址在今山東濟寧一帶,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4、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5、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所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二、播遷
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來源雖眾,但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其來源考證,有兩個不同的記載:一是《通志•氏族略》記載: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二是《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之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便以國為氏。也就是說,數千年來中國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後裔,也有黃帝的後裔。
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後的一支。據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後,六傳至奚仲,再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春秋戰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後代,楚國有任不齊。可見在先秦時期,任姓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後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戰國時魏國(都今山西夏縣)。
據《史記•南越列傳》載,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有南海尉任囂,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廣東。
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
三國以後,任氏分布更為廣泛,如西晉任旭為章安人(今浙江臨海),東晉任延皓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並有任姓人遷入福建。
唐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
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於我國南方各地。南宋有紹興進士任文薦,為閩縣人(今福建福州市),這說明至遲在宋代已有任氏遷閩。
元末明初,旱澇蝗疫肆虐,農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
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為多,兩省任姓約佔全國漢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編輯本段三、郡望
任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清縣高苑鎮西北)。三國魏改為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南朝移治千乘(今山東廣饒),隋初廢。
2、東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
堂號有「水薤」、「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編輯本段四、歷史名人略傳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征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後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後所殺。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後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後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詢(公元1133-1204):字君謨,號龍岩,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公元1157)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並相友善。永元三年(公元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於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於時,與詩壇聖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並稱為三大藏書家。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任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於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十《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敦、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公元1102),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著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現存《春秋絳聖新傳》。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獻女於崇宗乾順。累擢靜州都統軍。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哆訛領導黨項部族起義,他率兵抗禦鎮壓有功,授翔慶軍都統軍。天盛間任國相,封楚王,專擅國政,仁宗不能制。乾佑元年(公元1170)迫使仁宗分西南路及錄州、啰龐嶺地與他,自立其國,因金拒絕冊封,轉而通宋求助,謀泄,被仁宗誅戮。
任仁發(公元1255-1327):元畫家、水利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元滅南宋後,為宣尉掾,授青龍鎮水陸巡官。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升海道副千戶,改海船上千戶,轉漕直沽。大德七年(公元1303),授都水監丞,後升都水少監,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俯並提,傳世作品有《張杲見明皇》、《二駿圖》等。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以能幹出名。御倭寇,與士卒同寢食,所得全分給士卒。軍事緊急。終夜露宿,或數日不餐。曾書姓名於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賊平,乞許守喪期滿。逾二年卒。贈光祿卿。著有《山海漫談》。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陝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熊(公元1823 -1857、一謂公元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早年在寧波(今浙江寧波)為姚燮所稱許。後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往來於上海(今上海)賣畫。他擅畫人物,工畫花鳥、山水,師法陳洪綬。筆法圓勁,形象誇張。畫有《任渭長四種》,為晚清木刻畫之精品,《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公元1853-1901),合稱「四任」。
任武(公元?-1863):清末陝西回民起義軍領袖。回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團練大臣張帶強迫回民抽拔壯勇,又在華州(今華縣)虐殺回民。他率回民殺張芾,起兵攻克華州、大荔、高陵,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佔領渭河流域,屢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英勇戰死。(一說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陝甘交界的董志原,後不詳)。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參加捻軍。1857年與太平軍聯合,轉戰江淮之間,封為魯王,1864年4月,偕張宗禹等率捻軍轉戰於豫南等地,與太平軍賴文光會師,整頓隊伍,尊賴文光為領袖。他率騎兵入山東,在曹州(今菏澤)殲滅僧格林沁軍。後又入湖北,在安陸(今京山)尹隆河之戰大敗湘軍和淮軍。1867年11月19日在江蘇贛榆戰斗中,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後襲擊,遇害犧牲。
任熏(公元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公元1840-1896):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其父任鶴聲,善畫並長於寫照。年輕時從文學畫,後得著名畫家任熊賞識,為其弟子,並得任熊介紹,又拜著名畫家任薰為師。中年後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師承明清畫家陳洪綬、華喦,復受朱耷影響,擅長花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偶作雕塑小像,也頗生動。其畫風在江浙一帶影響很大,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代表作品《觀刀圖》、《九老圖》、《蘇武牧羊圖》等。
任弼時(公元1904 -1950):原名二南,培國,湖南湘陰唐家橋(今屬汨羅)人。1920年,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在「八七」會議上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後來紅二方面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在延安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5年,中共「七大」後,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次日,即10月26日晚,研究戰局,思考對策,長時積勞,病情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可見其精神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光(公元1900-1941):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今嵊州)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犧牲。作品有電影歌曲「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月光光」和抗戰歌曲「打回老家去」等,還有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等。
任天知(生卒年不詳):近代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劇作家、演員。名文毅,或稱任調梅,藝名天知。籍貫、生卒年月不詳。武昌起義前曾在上海創辦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所編演之劇本大都以反對專政、帝政和封建勢力為其主要題材。計有《共和萬歲》、《黃金赤血》等。他擅長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說,為中國早期話劇創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岩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楷書基礎知識》、《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任政行書千家詩帖》等。
任建新(公元一九二五年八月至?):山西汾城(今襄汾)人。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肄業。一九四八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任華北人民政府秘書廳秘書。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廳秘書,中央法制委員會秘書。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九年任國務院法制局秘書。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科長、處長。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五七幹校」勞動。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部處長、法律部部長。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二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法領導小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副主任。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一九九七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零零三年三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九九八年四月後兼任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名譽主任。並曾任中國法學會會長、中國法官協會會長、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中國分會會長,中國經濟法學會副會長,通過法律維護世界和平中心執委兼亞洲地區主席,中國國際法學會名譽會長、世界法律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版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貢獻。一九九七年獲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會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