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審判瑕疵處理辦法
① 審判有誤,該如何應對
再審。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1)人民法院審判瑕疵處理辦法擴展閱讀
時間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五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1)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2年內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
(2)超過2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
①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②原審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③屬於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
注意(再審時效):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申請再審的六個月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2條)。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 行政訴訟法解釋 」 第73條)。
② 瑕疵民事行為的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及其處理
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可以分為裁判外法院訴訟行為的瑕疵和裁判訴訟行為的瑕疵。對法院的不同訴訟行為瑕疵,應該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裁判外的法院訴訟行為,包括訴訟文書的送達、證據調查等。這些行為一旦出現瑕疵,就有可能影響到當事人訴訟行為的實施以及權利的實現。例如,判決書如果不能及時送達當事人,將可能影響當事人上訴權利的行使,如果再以當事人的上訴已過上訴期間等理由駁回上訴,就等於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顯然不僅違反程序法的規定,甚至也違反憲法的基本規定。又如,調查證據時採用不合法的手段時(套取或者壓迫等),就會對裁判的基礎造成威脅,不能保證裁判基於真實做出。而且,即使做出裁判,最終也不可能獲得正當性。
對法院裁判外訴訟瑕疵,原則上可以採取與當事人行為瑕疵同樣的處理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通過追認的方式來確認有瑕疵訴訟行為的效力,而且,法院訴訟行為瑕疵有可能成為裁判被取消的理由。 裁判的瑕疵,是指違背程序法規的規定而成立的裁判。除了裁判本身違反程序法的規定能夠引起裁判瑕疵的發生外,當事人訴訟行為以及法院在裁判外實施的行為如果出現瑕疵,都可能成為引起裁判瑕疵生成的原因。
對於裁判的瑕疵的處理,不能宣布其無效,原則上只能通過上訴、申訴等當事人正當、無瑕疵訴訟行為的實施,取消判決。所以說,有瑕疵的裁判,並不必然被宣布取消,如果當事人沒有行使上訴權、申訴權,有瑕疵判決就會發生法律效力,盡管它們會影響司法的公正。在我國,除了當事人的申訴、上訴外,對於裁判的瑕疵,法院內部以及檢察院可以提起再審程序,通過再審程序取消已經生效的有瑕疵裁判。法院裁判瑕疵的出現,其產生的影響比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還要重大。因為,當事人訴訟行為瑕疵產生的責任及後果主要在當事人自身。而法院裁判行為瑕疵的後果,勢必涉及法律適用的是否正當,程序是否公正等關系司法生命的根本問題。因此,為了裁判的公正和有效地進行,必須減少、杜絕瑕疵,方能夠取信於民,也才能維護法院及其法官的形象。
訴訟行為瑕疵,由於僅僅是瑕疵,因而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透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訴訟行為瑕疵及其產生的後果,往往在人們忽視之時會危及程序的公正、公平,甚或影響司法的聲譽。正因為如此,在民事司法理論及實踐中,更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必須明確程序規則,這里的規則既有《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的規則,還必須包括法院裁判時使用的一些內部規則;第二,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法院應該積極行使釋明權,及時、准確地為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提供幫助,避免行為出現瑕疵;第三,作為訴訟行為主體的法院、當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訴訟規則,誠實地履行訴訟義務,正確地行使訴訟權利、裁判許可權;第四,從根本上說,應該減少訴訟行為的瑕疵,然而,在出現瑕疵後,應該積極予以補救,減少不利影響的擴散。
③ 人民法院如何認定瑕疵案件
【法律分析】
按照法律,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依法作出裁判。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依法作出裁判。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④ 如果法院審理案件錯誤怎麼辦
當法院做出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時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核才確定的,那內么當面對判決出錯時應容該怎麼去處理呢?來看看法院判決、裁定出錯時的處理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法院判決、裁定有錯誤時的處理辦法
1、當其他的各級法院發現本院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存在錯誤時,並且認為需要再次審理,應當將此提交給審判委員會討論來做定奪。民事訴訟法中允許法院對本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出現錯誤時進行糾正,,所以各級法院可以中止原來的判決的執行,然後重新組成新的合議庭進行再審。
2、最高人民法院發現地方各級法院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時,有權利提審或者指定下級的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再審。如果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當下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後要將新的審判結果上報給最高人民法院。
3、上級人民法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時,可以提審或者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並且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可以進行監督,使其能夠對錯誤進行糾正。
⑤ 法院判決有重大瑕疵如何處理
如果認為法院判決不合理,可以提請復審或者是上訴到高等法院。
⑥ 上訴期己過,但判決書上有明顯瑕疵,現申訴狀己交立案庭,法院不準立案,該咋辦
那你可以考慮向一審法院的同級法院的上級檢察院(市檢察院)提出申請,請求抗訴,這也是現在維數不多的啟動再審的辦法。
1、檢察院提起抗訴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⑦ 法院在審理中發現漏犯如何處理最好提供法律依據。
您好!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發現遺漏罪行或者遺漏同案犯罪嫌疑人需要補充偵查,因適用延期審理的法定辦案期限不夠,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準許撤回起訴的裁定。在法庭宣布延期審理後,人民檢察院在補充偵查的期限內沒有提請人民法院恢復法庭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決定人民檢察院按撤訴處理。
如果在兩次延期審理的法定辦案期限內,仍不能查清案件事實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在補充偵查的期限內先提請人民法院恢復法庭審理,只就查清的事實起訴,未查清的事實則另案處理
歡迎採納,謝謝
⑧ 法院執行過程有瑕疵,買受人買賣過程合法,應怎麼處理
1、在法院強制執行的過程中,被執行人提出異議,法院應當進行審查,根據審查的結果確定是否停止執行。
2、執行異議,是指執行過程中,當事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 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3、《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 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 法院申請復議。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執行異議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或者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日內立案,並在立案後三日內通知異議人和相關當事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後發現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申請。
執行異議的概念:
執行異議指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執行過程中,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並要求人民法院撤銷或者改正執行的請求,或案外人對被執行的財產的全部或一部分主張權利並要求人民法院停止並變更執行的請求。前種異議為執行行為異議,後種異議為案外人執行異議。
⑨ 審判中發現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如何處理
再審。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9)人民法院審判瑕疵處理辦法擴展閱讀
時間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五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1)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2年內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
(2)超過2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
①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②原審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③屬於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
注意(再審時效):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申請再審的六個月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2條)。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 行政訴訟法解釋 」 第7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