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錄音嗎
㈠ 當事人可以到人民法院錄音嗎
法律分析:法庭上當事人不可以錄音,不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第十七條 全體人員在庭審活動中應當服從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的指揮,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鼓掌、喧嘩;
(二)吸煙、進食;
(三)撥打或接聽電話;
(四)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
(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行為。
㈡ 法院為什麼不可以錄音錄像
法律分析:相關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開庭期間不允許私自錄音錄像。當然也是為保證法庭秩序,並維護其庄嚴形象。最後避免有心之人斷章取義,故意篡改庭審事實進行散播,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法院需要對庭審經過全程錄像,必要時還會進行庭審直播,當事人沒有必要再自行錄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㈢ 法院調解可以錄音嗎
法律分析: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法院進行調解時會對調解過程進行筆錄,而調解能不能錄音是沒有明確規定的。但是在調解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做出的自認不可以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如果自己覺得不合適這樣做的可以和法院方面進行協商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㈣ 去法院開庭時,庭審會有錄像嗎那個錄像會保留多久呢開庭必須要錄像嗎當事人可以去查庭審錄像嗎
去法院開庭時,庭審會有錄像。那個錄像會與卷宗一樣長期保存。
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開庭必須要錄像。
當事人可以去查看,復制庭審錄像。
《最高法院關於人民fa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人民fa院開庭審判案件,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
第十條人民fa院應當通過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台、訴訟服務平台以及其他便民訴訟服務平台,為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依法查閱庭審錄音錄像提供便利。
對提供查閱的錄音錄像,人民fa院應當設置必要的安全防範措施。
第十一條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規定復制錄音或者刻錄庭審錄音錄像,必要時人民fa院應當配備相應設施。
㈤ 法庭可以錄音嗎
法律分析:法庭上當事人不可以錄音,不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 第十七條 全體人員在庭審活動中應當服從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的指揮,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鼓掌、喧嘩;
(二)吸煙、進食;
(三)撥打或接聽電話;
(四)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
(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行為。
㈥ 法庭可以錄音錄像嗎
法庭不可以錄音錄像。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開庭審理的流程如下:
1、庭審准備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之前,為保證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
2、法庭調查法庭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審查和核實各種證據,為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奠定基礎。法庭調查主要包括當事人陳述和出示證據和質證;
3、法庭辯論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針對法庭調查階段審核的事實和證據,圍繞案件爭執焦點,互相進行口頭辯論,爭取合議庭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裁判;
4、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這是開庭審理的最後階段,是合議庭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作出判決並宣告判決結果,從而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爭議的階段。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條 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
㈦ 法庭能錄音嗎
法律分析:法庭上當事人不可以錄音,不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時候,書記員會對案件的審判過程進行記錄,所以一般是不會錄音的,而對於錄音是否合法是沒有規定的,如果不公開審理的案件,錄音是不合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 第十七條 全體人員在庭審活動中應當服從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的指揮,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實施下列行為:(一)鼓掌、喧嘩;(二)吸煙、進食;(三)撥打或接聽電話;(四)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行為。檢察人員、訴訟參與人發言或提問,應當經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許可。旁聽人員不得進入審判活動區,不得隨意站立、走動,不得發言和提問。媒體記者經許可實施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行為,應當在指定的時間及區域進行,不得影響或干擾庭審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㈧ 錄音在法庭上可以作為舉證的證據嗎
錄音是能作為法庭證據的,但必須滿足幾點要求,必須是合法取得的,並且能保證錄音內容的真實性。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法律分析
錄音能做為證據,但是錄音必須是合法的,並且錄音是需要在法庭上經過雙方當事人質證,才有可能被人民法院採納。錄音或錄像證據是法律允許的證據形式之一。所以,視聽資料法律允許的證據形式,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同時按法律規定,非法取得的證據是不可以作有效證據的,錄音證據如果是非法取得的,也仍然不能作為有效證據使用。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證明力: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同時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採取在他人居所、公共場所等安置偷錄設備,或者是採取其他非法手段取得的視聽資料,一般認為不屬於合法取得,無效。(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為防止對錄音資料的篡改偽造,提交證據時要提交錄音的源文件,如是手機錄音,要當庭出示原始載體以便核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㈨ 法院開庭有錄音錄像記錄嗎
一般情況下錄音記錄會有的
㈩ 法院辦公室可以錄音錄像嗎
法律分析:看情況,一般侵犯他人隱私權。公司對員工進行錄像錄音是否合法,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1、如果是在辦公室、操作車間竺公共辦公場所進行錄像、錄音的,這是公司正常的安保、管理的需要,是合法的。2、如果是在更衣室、休息室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地方進行錄像、錄音的,則侵犯了員工的個人隱私,是屬於違法的。私自錄音可以作為證據嗎在訴訟實踐中,要使錄音證據成為判決依據,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1、當事人出示的錄音證據未被剪接、剪輯或者偽造,前後連接緊密,內容未被篡改,具有客觀真實性和連貫性。2、錄音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如果錄音證據的持有者採用了侵犯他人的隱私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的規定,比如在其工作處所或者住所以竊聽方式取得的錄音資料,就屬於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訴訟證據使用。3、對方未提出反駁或反駁理由不成立。法院在把錄音證據作為判案依據時,還要對錄音證據是否有疑點進行審查。如果對方當事人對錄音資料表示質疑,並提出足夠的證據加以反駁,那麼該錄音證據便失去證明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反駁,法院就應當確認該錄音證據的證明力。另外,在採取偷錄的方式收集自己所需的證據時,應當盡量採用先進的錄制設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盡量選擇雜音干擾少的地方錄制。在偷錄中,應先表明自己的身份及錄制時間,並巧妙地引導或提示對方表明身份,以增強證據的可信程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