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案由
A. 法院把民訴案件中案由定錯誤怎麼辦
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第二百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1)法院案由擴展閱讀
再審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1)再審申請人、被申請人及原審其他當事人的基本情況。當事人是自然人的,應列明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職業(或工作單位及職務)、住所及有效聯系電話(包括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號碼)、郵寄地址;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列明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及有效聯系電話(包括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號碼)、郵寄地址;
(2)作出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名稱,判決、裁定、調解文書案號;
(3)具體的再審請求;
(4)申請再審所依據的法定情形(須列明所依據的民事訴訟法的具體條、款、項)及具體事實、理由;
(5)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明確表述;
(6)再審申請人的簽名或者蓋章,並寫明提交法院的日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B. 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職權變更案由
法院受理後,被告花炮公司在答辯中認為原告主張的部分賠償項應由某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保險公司)支付,並向法院申請追加保險公司為本案被告,法院追加保險公司為本案被告。本案中,法院承辦法官依據原、被告提供的證據及庭審查明的案件事實,認定原告起訴的侵權行為不成立,事實上原、被告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勞動爭議,案由為一級案由勞動爭議下屬的四級案由保險待遇糾紛,系契約之訴。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35條之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本案中,雖已查明原、被告系保險待遇糾紛,法院承辦法官依職權告知了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認為契約之訴根本不成立,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職權變更案由。
【分歧】本案中,法院是否可以依職權變更案由,主要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立案案由與審理查明事實不一致時,法院可以直接以結案案由變更立案案由,並按變更的案由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相應的判決。主要理由為:人民法院確立案由應當以最終查明的法律關系為標准確定案件的案由,不應當受當事人起訴的訴訟請求案由的限制,故在依法履行釋明義務後,可以依職權變更該案案由。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不能依職權改變本案案由。主要理由為: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僅是對法官的釋明義務,原告對該建議不是應當接受,原告有自由處分權,其可以接受該建議,也可以不接受該建議,繼續堅持按原來起訴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只能依據原告以侵權關系為主要內容的訴訟請求確立案由,至於查明的雙方系勞動合同關系履行中發生的勞動爭議,只能作為被告對原告侵權關系不成立的抗辯理由,不能依職權變更該案案由。就本案而言,法院只能按照原告的侵權訴訟請求,依據查明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勞動爭議的事實,作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對於勞動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另一法律關系,並非本案解決范疇。
【評析】筆者傾向於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案由的選擇權在當事人。一般情況下,案由應依據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與法院查明的法律關系不一致時,法院有權以審理查明的訟爭法律關系性質確定或變更案由。但法院必須依照《民事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之規定向當事人作出釋明,當事人不願變更的,法院可直接裁判予以駁回,案由仍以法院查明的法律關系為准。
第二,法院依職權變更案由,代替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有越俎代庖之嫌,會把訴訟上的利益、風險進行最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對方當事人利益的最劣化過程,有違法院角色的中立性原則和公平原則。
第三,即使法院依職權變更案由,亦未必最優方案。本案中,原告認為案由是健康權糾紛,系侵權之訴;法院承辦法官根據查明的事實認定為一級案由勞動爭議下屬的四級案由保險待遇糾紛,系契約之訴。侵權之訴和契約之訴的選擇,從可能獲得的訴訟利益如賠償數額來進行選擇,侵權之訴當優於契約之訴,因為後者缺乏精神損害賠償且受合理預見性原則的限制;但從舉證責任上選擇,則契約之訴應當優於侵權之訴,因為後者對原告的舉證責任要求更高。一旦法院依職權變更了本案案由,為當事人選擇了訴訟路徑卻使其走上了敗訴之路,當事人如何面對?
綜上,立案案由與審理查明事實不一致時,法院不應該依職權變更案由,應採用當事人主義為主,同時融入職權主義的法官釋明和指導來解決問題。
C. 如何確定案由
民事案件案由的確定,是立案、審判實務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發[2008]11號)於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原《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同時廢止。該規定有利於當事人准確選擇訴由,有利於對受理案件進行分類管理,有利於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審判實務中准確確定案件訴訟爭點和正確適用法律,有利於提高案件司法統計的准確性、科學性。
一、民事案件案由的涵義
所謂民事案件案由,是指民事訴訟案件的名稱。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人民法院將訴訟爭議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進行的概括。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主要是以民法理論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為基礎,結合現行立法及立案、審判實踐,將民事案件案由分為四級案由。一級案由10種,如人格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糾紛等;在第一級案由項下細分為30種,作為第二級案由,如婚姻家庭、所有權、合同、勞動爭議、與公司有關的糾紛等;在第二級案由項下,又列出了361種案由,作為第三級案由,第三級案由是實務中最常見、最廣泛使用的案由;在部分第三級案由項下,又列出了300多種案由,作為第四級案由。
二、如何正確確定民事案件案由
1、民事案件案由的確定的依據。一般地是根據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確定,鑒於具體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可能有多個,,爭議的標的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為保證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簡潔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則上確定為「法律關系性質」加「糾紛」,不再包含爭議焦點、標的物(貨款、工程款)、侵權方式等要素,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
民事案件案由在堅持以法律關系的性質來作為案由的確定標準的同時,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民訴法理論「訴」的分類里的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如「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系確認之訴,即請求人民法院確認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法律關系或確認當事人民事權利的訴訟,目的在於確認當事人是否享有所爭議的出資權益。
2、確定民事案件案由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在立案和審判過程中,確定民事案件案由,只能適用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不得擅自編造案由,如自定「欠款糾紛」作為案由,這是准確的,也是不嚴謹的。如果出現應當規定為新的第三級或第四級案由,可以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整理、篩選、補充相關的案由。
其次,一審法院在立案和審判過程中,應當根據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或依據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先從《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中選擇;第四級案由沒有規定的,依次類推,則適用第三級案由;再沒有,則可以直接適用第二級案由,直至第一級案由。
再者,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屬於主從關系的,應當以主法律關系來確定案由,如金融借款合同及擔保合同糾紛案件,應以主法律關系即金融借款合同法律關系來確定;但當事人僅以從法律關系起訴的,則以從法律關系來確定案由;不屬於主從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民事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此外,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增加或變更訴訟請求,導致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的,則應當相應地變更案件的案由。
還有尚要注意的,對一審人民法院認定的法律關系,確定的民事案件案由是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予以糾正,重新確定案由。
D. 民事訴訟中,是不是一個案子只能有一個案由請說明具體法律規定,感激不盡!
是的,一個民事訴訟中只能存在一個案由,如果有多個案由的,需要提起多個民事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
法〔2011〕42號
三、適用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的,應當依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案由,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4)法院案由擴展閱讀
案由適用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
法〔2011〕42號
三、適用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第一審法院立案時應當根據當事人訴爭法律關系的性質,首先應適用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第四級案由沒有規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三級案由;
第三級案由中沒有規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二級案由;第二級案由沒有規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一級案由。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可以作為新的第三級民事案由或者應當規定為第四級民事案由的糾紛類型,可以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將定期收集、整理、篩選,及時細化、補充相關案由。
E. 同一案由可以在兩個法院一起審理嗎
通常情況下,一個案子只有一個案由,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允許有兩內個案由同時存在。
《民事容案件案由規定》已於 2007年10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38次會議討論通過,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第四部分,關於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第一審法院立案時應當根據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性質,首先應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第四級案由沒有規定的,則適用第三級案由;第三級案由中沒有規定的,則可以直接適用相應的第二級案由或者第一級案由。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審判中出現的可以作為新的第三級民事案由或者應當規定為第四級民事案由的糾紛類型,可以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將定期收集、整理、篩選,及時細化、補充相關案由。
2、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屬於主從關系的,人民法院應當以主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但當事人僅以從法律關系起訴的,則以從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不屬於主從關系的,則以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確定案由,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根據第二條的規定,一個案件中可以有兩個案由。
F. 法院立案使用案由錯誤如何改正
原告開庭可以提出法律關系的主張,進而提出正確的案由。法院審判庭會審查立案庭的立案案由是否恰當,是否需要變更。如果認為需要變更,在判決書里變更。
G. 法院審理案件時是否可以變更案由
可以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通專知》第二款規屬定:
「第一審法院立案時可根據當事人的起訴確定案由。當事人起訴的法律關系與實際訴爭的法律關系不符時,結案時以法庭查明的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作為確定案由的依據,例如名為聯營實為借貸的,定為借款糾紛。」
根據該條規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似乎是可以變更案由。
拓展資料: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35條之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本案中,雖已查明原、被告系保險待遇糾紛,法院承辦法官依職權告知了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認為契約之訴根本不成立,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職權變更案由。
H. 一審法院以案由不對,要求我改案由,我堅持沒改,由此被駁回。我上訴可以再換案由嗎
上訴不能換案由了,如果二審可以換案由,二審不就相當於一審了么,如果他判決了你就沒機會上訴了,所以這種情況二審認為一審沒錯應該改案由,就會維持,如果認為不應該改就會發回重審
I. 法院未經當事人同意是否可以更改案由
一般來說法院不會未經當事人同意直接更改案由的,當事人如果案由有問題內又不願意變更的話,法院是可以駁回容起訴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舉證期限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堅持不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應當駁回其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