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獨立法官
古代的律師稱謂:「狀師」也就是「訟師」。《清稗類鈔·獄訟類》里收錄了清代數十則著名「狀師」的故事,他們譎詐多謀,壞法亂紀,除了勾結官吏,包攬訴訟外,也經常每能以不可思議的機巧手段,在訴訟里獲得勝利。他們的角色類似於現代的律師,但刀筆及巧詐工夫尤勝近代的律師一籌。
古代法官等級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等
中央:一般所有皇帝都有最高司法權
周時設大司寇,為最高司法官
秦漢時最高司法官是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最高司法官仍舊是廷尉,但三國東吳稱大理,北朝的北周稱大司寇,北齊稱大理寺卿,東漢後,尚書台下均有兼管司法的部門
唐時,大理寺卿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百官犯罪案件及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及疑難案件有重審權;刑部尚書掌司法行政及復核權,類似現代司法部長一職。
宋時刑部尚書仍舊掌司法行政和復核權,但刑部左右曹可以審其他案件,職權有所擴大;宋太祖設審刑院,其職權是對地方上報案件進行備案,並對案件有評議權。宋神宗時審刑院並入刑部。大理寺此時地位下降,成為二線審判機關,即復核機關。
明清仍舊沿襲刑部審刑,大理寺復核的辦法。
地方:
一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官員均有司法權,如縣、州、府長官等,比較特別的有:
宋時在州縣上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其長官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可對地方官員的審判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輕者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明代的省設提刑按察司,長官為提刑按察使,有權審結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則要報送中央批准執行;府一級無任何審判權,只是承上啟下,復審州縣上報案件;州縣一級有權審結苔杖案件。明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審判制度。即「縣官審、州官二審、府尹復審、按察使終審、刑部及皇帝終裁」
清代略有不同,州縣一級為第一審級,決苔杖;府為第二審級,掌復核;按察使為第三審級,決死刑、軍流等,但需上報執行;督撫為第四審級,可對徒刑案件結案,但軍流以上仍需上報刑部。
清代末的修法運動,大致吸取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但不完全,不贅述。。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統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
⑵ 試述秦朝主要的法制原則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⑶ 秦朝司法機構特點
秦朝的司法制度基本上沿用秦國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仍是皇帝掌握司法大權,在皇帝之下設專職的司法官吏。(1)、中央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關仍是廷尉,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以及地方上報的疑難或重大案件,除此以外,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參與重大案件的審理。(2)、地方司法機關:在地方上仍然實行郡縣兩級制,由郡守、縣令兼理司法審判。鄉間有專門的官吏負責輕微民事案件的審理,叫做有秩嗇夫,另外由游徼來維護治安。
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建立了強大的統一的民主的法治社會。這個法治社會有如下特點:一、法律統一,法律約束了社會所有的重要領域,貨幣、度量和文字。二、高度的中央集權。三、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統一了國家意志。正因為秦始皇的偉大貢獻,中國才發展到今天,沒有分裂。在民主、法治社會中,不管是誰,違反了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例如焚書坑儒,如果換成現在肯定做不好。因為現在很多事情都不服從法治,另外干預司法審判的也多。而那時,執法就很好。焚書坑儒事件大概有400多個名望很高的知識分子因為違反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當時,因為法律健全,沒有人敢於干預司法審判。有人說那是皇帝為維護封建王朝自身的利益,而濫加殺戮。這個認識是單薄的。通過分析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始皇帝用畢生精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社會。贏政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社會後,社會發展就趨於平等。趙高在指鹿為馬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是因為趙高是秦朝最大的法官,他指鹿為馬,受到民眾、群僚的擁護和愛戴,而秦二世也只能服從民主、法治了。這個事件說明,秦朝時期,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司法同時也是獨立的。皇帝陛下是不能幹預司法審判的,並且受到了民主的監督。另外,皇帝陛下也是高度的自覺的服從民主、法治的楷模。
⑷ 秦朝的司法機關是什麼
皇帝是秦朝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集中體現,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政事全憑皇帝個人的專制權裁決,所謂「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方面表現在為秦王朝建立了一整套在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的判決,皇帝擁有最後決定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皇帝有權直接審判案件,史籍中有許多關於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親自斷獄、隨意輕重的記載。
秦朝,設廷尉作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屬於「九卿」之一,其官名稱「廷尉」,其機構也稱廷尉。戰國時就有延尉的設置,為各國的最高司法官,惟獨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廷尉的職責,是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審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審核平決各郡的疑難案件。
地方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郡守、縣令也掌管司法,並在縣令之下設縣長,主管文書、倉庫和司法等事務。基層組織「鄉」則設「嗇夫」和「秩」,掌訴訟和賦稅。遇有「盜賊」案件,則由「游繳」偵緝逮捕人犯。鄉不能審決的,報郡,由郡守審理。郡不能審決的,則上報中央廷尉。
訴訟
秦朝的訴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官糾,即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另一種是民舉,即當事人直接告訴。對於當事人直接告訴的案件,必須屬於「公室告」,官府才予以處理。依據雲夢秦簡的解釋,所謂「公室告」,就是控告他人的賊、盜行為。所謂「非公室告」,是指父母對子女盜竊自己財產的行為提出控告,子女對父母、奴婢對主人擅自施加的刑罰提出控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自刑、殺子女及奴妾,不為公室告」。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當事人堅持告發,則「告者罪」。這是維護封建等級特權的規定,也是奴隸制殘余的反映。
秦時是根據犯罪的性質和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區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劃分,是封建尊卑倫常關系和主奴等級在訴訟制度上的反映。但由於秦統治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少,因此在訴訟中儒家綱常倫理沒有明顯的約束力。秦律中「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也只是不予受理而已,並非列為「不孝」之罪。不僅如此,秦律甚至鼓勵妻告夫,由此可見秦時訴訟中仍盛行法家「嚴酷」的法律觀念。
秦統治者為了分化犯罪集團,打擊頑固的犯罪分子,規定了自首者即秦簡中所謂的「自告」,可以減免刑罰,所謂「先自告,除其罪」。
秦朝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指導下,一方面重視基層官吏向縣級司法機關的糾舉,另一方面也強調御史對官吏枉法負有糾彈告劾的。
1.重視現場勘驗
從秦律所記載的案件來看,比較重視現場勘驗和司法鑒定。一般派縣令史親臨現場勘驗,並寫出詳細報告。雲夢秦簡的《封診式》中關於「賊死」、「經死」、「穴盜」「出子」等幾個案件的愛書(秦時的司法文書)記錄,非常詳細具體。既有被害人的衣著、殺傷部位和作案人殘留痕跡等細節,又有周圍情況及知情人提供的旁證材料,體現了執法者慎重的態度,反映了當時司法官吏在司法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說明秦時在生理學、法醫學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司法機關調查取證、勘驗現場,須查封,被稱為「封守」,然後再進行審訊,即訊獄。
2.拷訊制度
關於秦的審判原則,在秦簡律文中有如下規定:「治獄,能以書(筆錄)從跡其言,毋答掠而得人情為上;答掠為下;有恐為敗」。意思是說,能根據供詞追蹤盤問,不用拷掠而得到真實情況是上策;用拷掠的辦法得到案情,是下策;因為恐嚇而搞不清案情的,是審判的失敗。
依據這條原則,對刑訊又作了進一步的具體規定,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然後,就矛盾及交代不清之處詰問,再聽取當事人陳述,如多次變供「更言不服」者,可用刑訊。凡受答掠的,必須在筆錄上寫明:當事人某某多次更改供詞,經過答訊,再沒有辯解了;答訊人簽名。正是由於口供是判案的惟一依據,所以秦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審判的方式,要求聽取各方面的陳述,不輕易詰問,並以「愛書」的形式記錄整個鞫訊過程。「愛書」的存在,說明秦朝審判制度是比較健全的。
這些原則反映了封建國家初建時期依法為治的某些精神,比起一味地刑訊逼供斷獄有值得肯定之處。
3.讀鞫與「乞鞫」
取得口供以後,田法官作出裁決,並向被告宣讀,稱為一讀鞫」。讀鞫之後,如當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復審,稱為「乞鞫」、重審的要求可以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為提出。
⑸ 秦朝有三法司這一名稱嗎
秦朝有三法司這一名稱,但是三法司真正成立於明朝。
三法司是中國古代三個中央司法機關的合稱。秦代《商君書·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後世「三法司」之稱即源於此。
明清兩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也稱「三司會審。」
⑹ 簡述秦朝司法機關
先秦:西周時期有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秦朝建立後,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地方的司法機關由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父母官)——郡守和縣令兼任。
兩漢: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南北朝: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隋唐: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宋元: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⑺ 秦代司法制度的創新性
荀子曾說過:「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隱之以厄,狃之以慶賞,蹴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邀利於上者,非斗無由也。」(《荀子·議兵》)在這種情況下,犯規違警直至觸犯刑律,就是必然的了。在「輕罪重罰」的原則下,人們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能犯「罪」而遭嚴懲重罰。作為秦國法制管理的重點對象,是社會治安中的「不穩定分子」,被《秦律》視為「賤民」。在秦統治者眼中,凡戰俘、逃犯、罪犯、罪犯家屬、私門的臣妾(男奴女婢)、國家的隸臣妾、刑徒、謫戍之人、遷徙之徒、贅婿、後父、事末業(商賈)而貧者,都屬於「賤民」,連同「以言說取食」之游士、惡吏、廢吏等等,都是治安秩序的破壞者,商鞅稱之為「亂化之民」,《郵驛律》稱之為「不可誠仁者」,都是要從嚴戒備從嚴懲治而絕不能信任的對象。這里例舉這些人的「違法」表現,以窺秦代社會秩序之一斑。
1.逃役。秦代男子16周歲開始服兵役和勞役,服役期間,須自備衣糧和常規兵器,負擔很沉重,而且要限時到達,誤期即予嚴懲,因而就有逃役規象。《秦律·徭律》規定:「失期三日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誶是羞辱,貲是罰款。還規定:服役期間如果逃亡,則「黥為隸臣」或「刑為城旦」,貶之為奴隸強制勞動。到陳勝起義時,說是「秦法:失期者斬」,那就更加其嚴酷了。
2.為盜。《秦律·盜律》對侵犯財產罪特別詳列。就犯罪主體說,《法律答問》187條中,有求盜盜、公士盜、士伍盜、臣妾盜、子盜父、父盜子、奴盜主之類;就侵害對象物而言,有盜人牛、馬、羊、豬、衣、絲、錢幣、桑葉,還有占騙孤寡,盜人祭具、印信,盜移界碑界石等等。《雲夢秦簡》連「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等情都作為典型案例記下,可見《秦律》的苛細程度和社會「犯罪」現象的無處不在了。李斯曾對秦二世說:「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者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承認了「盜多」的社會現實,也承認了它的政治根源,是因為勞動力常年戍守在外,承擔著沉重的漕運轉輸任務和無止境的土木工程,如築城池、建宮殿陵墓之類;同聽還要交納苛重的賦稅,實在走投無路了。(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3.盜鑄錢,這是一種嚴重犯罪。《封診式.盜鑄》條記著:某里士伍甲乙二人,縛住男子丙丁及其新鑄的110錢和兩盒鑄模來報案。
4.應予管束的行為。《雲夢秦簡·語書》中說:對私鬥、拾遺、私徙、游食、非時砍伐林木,還有投為匿名信、巫蠱、戶籍報不實、向大街拋穢物、灰燼等各種不良行為,均視為犯罪,官吏「知而不舉」,甚而「養匿邪僻之民」,就要嚴加追究,嚴加管束。
5.廢令,不作為。法律要求的公民義務、職官職責,凡應作為而不作為稱為「廢令」,法律予以懲戒。如路上撿拾到公私財物,必須在規定期限內上交或上報,否則「准盜論」,作為盜竊減一等論罪。又如,鄰居失火失盜,四鄰明知而不報不救,均要受罰(不知者不論罪);里典、伍老是職責所在,即使不知情,也要受罰。又,遇見官吏追捕逃犯而不協助者,罰;「有賊殺傷人沖術,偕傍人不援,百步中比野,當貲二甲。」遇見大街上有賊殺傷人而不救止,一百步內的人都要受懲,比照野外傷人判罰兩領衣甲之價。這是很重的處罰。
6.犯令。「不應作為而作為」者稱為犯令。(1)酗酒:《田律》規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嗇夫、部佐謹禁御之。有不從令者,有罪。」(2)去署,即擅離職守。如:《秦律》規定見煙冒火起者,須前往撲救或報告當方典老、循徼等,但「守庫吏」任何情況下不得脫崗。(3)誣告:《法律答問》載:「甲告乙盜牛、若賊傷人。今乙不盜牛、不傷人。問甲何論?端為,為誣人;不端為,為告不審。」——故意誣陷人要反坐,非故意的錯告人要罰金,區別論處。(4)擅殺子。《法律答問》載:今生子,子身全也,無怪物。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舉而殺之。當何論?為「殺子」——不肯養活健全的新生兒而處死他,作「殺子」論處,應該黥為城旦舂;若嬰兒肢體殘缺、有異物,殺之,則不作殺子論。
秦代治安懲罰的手段名目繁多,有時一罪同時適用多種罰法,如「黥為城旦舂」,又是「黥」又是「城旦」又是「舂」,嚴酷有加。如《傅律》有雲:「匿敖童,及占癃不審,典老贖、耐;百姓不當老,至老時不用請,敢為詐偽者,貲二甲;典老弗告,貲各一甲;伍人、戶一盾,皆遷之。」意思是說:在登錄戶口時,如隱瞞未成年者,登錄疾病傷殘情況不實者,身為基層負責人之里典、伍老均應承擔法律責任,處以耐刑,給以罰贖的機會。又,百姓不當「老」、即未滿法定的六十歲時報「老」,或已老不報,不論冒報、漏報,敢於蒙騙政府者,本人罰兩領衣甲,里典、伍老不予報告者,各罰一領衣甲;其同伍之人,每戶罰一面盾,全部遷徙到邊遠地方去。《秦律》又貫徹「輕罪重罰」原則,只要有犯罪故意,不論實施與否,一律判罪;即使小奸、細過、微行,也不放過。如《法律問答》載:「或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皆貲徭三旬。」偷不值一錢的桑葉要罰王十天的強制勞動。「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臟不盈一錢」,二人同等論罪。《賊律》中規定:拔人胡須、提人發髻,只要對六感知到疼,就構成犯罪,按「傷人身體」判罪,與用針刺人、用劍截髻一樣,應服「完城旦」之刑。查《秦簡》,這類大體相當於「治安罰法」的懲罰手段,約略如下。至若觸犯刑律的嚴重犯罪,需判梟斬車裂凌遲的死刑之類,就不在此論列了:
1.誶:責罵羞辱,警告。《秦律十八種》稱:「御史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國家征發役夫,不應征者罰二甲;應征而誤期3——5日者「誶」。《秦律答問》:「甲賊傷人,吏論以為斗傷人。吏當論不當?當,誶。」法吏把「賊傷人」誤判成「斗傷人」,依律給予「誶」的責罵。誶,形式上罰得很輕,但因「記錄在案」,此人即終身背著「有前科」的包袱了。
2.循:公布過惡,巡遊示眾,嚴重警告。在市場上哄抬物價,給以循罰。
3.貲:罰款,通常以甲、盾的價值來計量;或用罰勞作、罰戍邊來沖替。《效律》:「衡[器]不正,十六兩[一市斤]以上,貲[罰錢]官嗇夫[領薪俸的法吏]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又,前述偷采人桑葉不值一錢,「貲徭三旬」,是用三十天的強迫勞動來充罰。交不出錢者,還有用「貲戍」、即以限期守邊來充罰。
4.贖:用出錢的辦法來贖已判之刑。這需有一定條件:1有相應身份,2.按不同的罪名付給不等的金[黃銅]、錢[錢幣]或布[一「布」幅寬8尺,廣2.5尺,錢11當1布]來贖。也可以用服勞役、守邊來折算。
5.餓:用於懲罰不守獄規的囚犯,只供應正常定量的1/3,使其飢餓。這也是一種身體刑。
6.耐:又稱「完」,剃去胡須、鬢毛以羞辱之,但保存頭發。如《秦律雜抄.傅律》載:隱藏可服役亡少年戶口不報、病殘登錄不實,則「典、老贖耐。」判里典與伍老耐刑,但允許出錢去贖。《法律答問》:「或斗,嚙斷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論何也?議:皆當耐。」斗毆時咬傷對方耳鼻唇指等,皆受「耐」罰:剃去他的胡須鬢毛。
7.髡:剃光頭發,重於耐刑。
8.黥:墨刑、額上刺墨痕。
9.笞:鞭打責辱。如《秦律十八種》載:「城旦舂折毀瓦器、鐵器、木器,為大車折鞣,輒笞之。值一錢,笞十;值二十錢以上,熟笞之。」
10.遷:強迫遷居。這比流放刑在性質上要輕。《秦律雜抄》:「五人盜……不盈220(錢)以下到1錢,遷之。」五人共偷不滿220錢,哪怕只有1錢,也全部外遷。「故大夫斬首者,遷。」執行了死刑的大夫,其親屬要遷居邊荒之地。
11.沒、籍沒、收孥:沒收犯人的家產,包括家內奴隸。沒收罪犯之妻妾子女家人以至親友生徒為奴為婢,取消其「良民」戶籍,入於「賤民」之列。《史記.商君列傳》甚至說:「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因經商或懶惰而貧窮者,政府也處以籍沒之罰。《法律答問》:「夫盜千錢,妻所匿三百。」妻知是贓,則按盜三百論罪;不知是贓,就依「收」論處,給以「沒收」的處罰。
13.城旦:在嚴密監視下罰作築城、挖溝等苦力。如《法律答問》:「求盜盜,當刑為城旦。」服役期間逃亡,捕獲後「黥為隸臣」。所謂「隸臣」,即終身在官府作奴隸。女性稱為「隸妾」。
14.舂、白粲與鬼薪:在監視下罰舂糧食;罰做篩白米、擇白米的勞作或上山砍薪柴。
15.隸臣妾:罰為公家當男奴、女奴。這種人往往是罪犯家屬或戰俘之類。
16.連坐:因血統關系、鄉里關系、職務關系等牽連坐罪而受罰。所謂「盜及諸它罪,同居所當坐。」「尉計與尉吏即有劾(問),其[上司]令、丞坐之。」
17.削籍:削去名籍、宦籍,注銷其公民或官吏身份,剝奪其相應權力,見《游士律》等。.讀法,宣講律令。《秦律·尉雜伸》規定:地方負責讀法官吏有責任定期向朝廷相關部門(御史府)查閱有無新法新令頒布,以便及時准確地傳達。《內史雜》規定:各縣要通知設在本縣各地的「都官」,抄寫該官府遵用的一切律令。各級法官法吏,自己要精通熟悉法令,遺忘一個罪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弄錯律條一個字,也「罪死不赦」,十分苛嚴。法吏們要負責及時向轄區公眾讀法、講法,正確解釋法令,從而讓民眾「皆知所守」,依法辦事;應滿足民眾知法懂法的請求,求而不答者要受貲刑;而且每次問答都得「各為尺六寸之符,明書年月日時,所問法令之名,以告吏民。」這「符」一式兩份,一份由法吏交機關存檔備查,一份交百姓保管備用。百姓則應「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不得聽從法律以外的言論。
2.詣,報案。在《雲夢秦簡》中,民眾向官府報案、請示稱為「詣」,法吏報案或匯報工作稱為「告」。如《封診式》載有一男子自己到官府出首的事例,他說:本人士伍身份,在這個月的某一天逃亡出去,沒有別的犯法活動。今天前來自首。又載:某里的里典甲來告:本里士伍身份的乙忽然在自己家裡上吊自殺,不知何故。當即派令史其前往察看。
3.診,指現場勘驗、偵查。《封診式·經死》有一例是對上吊自殺的現場勘驗。要求:縣府的「令史」要約同「牢隸臣」與本里的里典、伍老以及死者的血親家屬一起出現場。到現場後,應獨立到屍體邊親自驗視,首先仔細查看環境痕跡,重點察看繩索的終端,如有圈束痕跡,應察看死者舌頭出與不出,再查看頭足離繩索終端和地面各有多少距離,是否有屎尿流出;然後解開繩索,放平屍體,注意口鼻有無出聲「嘆氣」的樣子,看脖上繩印處是否有瘀血及瘀痕形狀是半圈還是圈滿頸,試驗死者之頭能不能從索套中脫出;若不能脫開,即解開死者衣服,全面檢查其身、頭、頭發及發髻中有無異痕異物。如果舌不伸出、口鼻無嘆息聲、索痕處無瘀血或滿圈瘀痕、繩扣緊死而頭不能脫,那麼,這種「弔死」就很難認定了……自殺的人必然先有緣故和表現,要查問其同居家人,來綜合判斷其死因。
4.鞫,審問取證。《封診式》載有一則法律文書,內容大致是:「我謹負責通知某縣主管:男子某某在案受審。他交待說『本人是士伍身份,家住某縣某里。』請查實其姓名、身份、居住地,了解其所犯之罪過,曾有什麼前科、有何罪赦,有無避稅逃役情況?情節怎樣?審驗過沒有?請派熟悉情況者前去依法封守其家。當抄報者,請逐項抄報。謹此告知。」取證是十分重要的斷案環節,法吏有責任搜集、提供有效證據、資料。
5.查封。《封診式》載有一則「查封書」式樣:根據某縣之縣丞某所來公函,要求查封有案在審之某甲之家之房產、妻、子、女、奴、婢、衣物、傢具、畜產。現計查得各項實情如次:
甲之室、人:一堂屋、兩房間,各有門戶,屋子全用瓦蓋,木結構齊全。門前有桑樹十棵。其妻某己逃亡,未見面接受查封。子女:大女兒某,末嫁;小兒子某,剛十五歲;家僕男奴隸某,家奴小女子某。另有公犬一隻。又依律查問當地里典某及甲之同伍某、某,對其嚴肅交待:「甲是否還有其它在封查范圍內的房產人頭?若使甲得以脫漏,不給登錄封存,你等要負法律責任。」某人等均一致證實:甲應查封者全部在此,沒有別的應封的了。於是就把己封的甲之室、人交付某人等,著按排同里伍人輪流看守。等待縣府通知——可見,當縣級法吏到基層執行任務時,相關鄉里什伍負責人必需到場,承擔任務,承擔責任。
6、訊,即訊問、審問。《封診式》規定:審訊以「無笞掠而得人情為上,笞掠為下,有恐為敗。」秦人認為鞭打刑訊不可取,恐嚇則是失敗;審問以不用刑為上,恐嚇手段是無能的表現。而且,要求審訊時「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要讓原告被告「各展其辭」,雖明知其有詐,也不得馬上反詰,要待「其辭已盡書而無解,乃以詰者詰之。」要等雙方說完、且記錄無誤後才能對其有疑處進一步追問,如果一再追問而對方總是巧辯詐偽而不斷翻供,不服判決,那麼,「其律當笞掠者乃笞掠之」。在笞掠對方時,一定要作好《爰書》,記清楚笞訊情節,作為量刑依據。
7.捕亡。緝捕現行犯、潛逃犯、越獄犯、隱匿犯等一切已經或正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犯,而不論其是否受過審判、有無罪名。據《法律答問》載:規定凡縣丞以上的國家命官、任官都有義務隨時參與捕盜;官府得委派專責吏役即「有秩嗇夫」去防盜、偵緝和追捕人犯;同時,國家高額獎勵民眾參與捕亡,捕得一名「刑徒」即可得其隨身財物,國家另獎給捕亡者金二兩。再就是嚴懲縱盜、藏盜;責罰不盡義務去救助受害人者、不盡力盡責支援捕盜人員者。這一切,都有助於官府法職人員的捕亡、偵緝、防盜等執法活動。《法律答問》載一例:「夫、妻、子五人共盜,皆當刑城旦。今甲盡捕告之。問甲當購(獎賞)幾何?當購人二兩。」一戶的丈夫、妻子、兒子五人共同盜竊,依法都判「刑城旦」之罪。現某甲將其全數捕獲來告。問應給多少賞金?依法照所捕人頭給予每人二兩。
8.檢驗。對傷殘人員、對病體死體的檢驗。《封診式.出子》提供了一則檢驗某女性被毆流產的例子。女甲送來一團用布包裹著的凝血狀物體,稱是被鄰婦丙毆打而流產的六個月胎兒。縣府令史當即作了檢驗,並以《爰書》記錄下來:經仔細察看血塊狀物,有從手指至手肘的長短,但難以判明是胎兒;便投入一盆清水中輕漾之,看出胎兒的頭、身、手臂、手指、腳、大腿以下到腳、腳趾,都已像人,但看不清眼晴、耳朵、鼻子和性別。從水中取出,又呈凝血狀。於是確認是流產胎兒。又專派「隸妾」檢查女甲陰部的流血及傷情,確認該流產胎兒為其人因傷而出。特報告檢驗結果。
9.對在途人員的身份檢驗。《秦律.游士律》規定:游說之士沒有符傳而居留者,所在之縣罰金一領衣甲之價。年終核查時,要追究該縣職務責任,予以責罰。法律規定:政府官吏、軍士因公出行,憑相應證件享用國家驛站、候館的食宿方便及相關服務,但需交驗證件,不得超級使用。一般商旅學子在途,過關歷卡,投宿借住,都必須接受查驗,包括其身份、出行目的地及其途經、所攜物品是否合法等情。不查或查不實,雙方均負法律責任。
另外,對入境車馬還要作免疫檢驗。《法律答問》載:「諸侯客來者,以火炎[烤炙]其衡軛——炎之何?當諸侯不治騷馬蟲。騷馬蟲皆麗[附著]於衡軛轅鞅,是以炎之。」
10.備警。秦軍事統一全國的進程中,往往發布「備警令」。戰時治安在當時備受重視。《大事記》寫著南郡的一次備警活動:秦始皇十九年,准備南攻楚國,於是「南郡備警」。這是戰時的治安活動,對全體軍民實施強控制。在備警期間,誇說敵人力量以動搖軍心者,殺頭。這是從嚴不貸的。備警期間一切言行都是從嚴監控的。《墨子》中也有相關記錄,前己有文述及,不贅。
⑻ 中國第一個法官
堯舜時代的皋陶是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的「司法鼻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法官。
在秦漢以前檢察官與法官沒有明顯的區別,到了秦朝時出現了廷尉這種官職(也叫大理)就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官。
據載,早在春秋時代,鄭國的鄧析就曾專門從事法律服務,他「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他不僅受託代理訴訟,還傳授法律知識,且頗受歡迎,以至「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從這個意義上講,鄧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間律師,他所從事的活動可看作中國律師制度的源起。
⑼ 漢承秦制,但為甚麼秦國的法官制度,沒有被漢朝承襲
漢承秦制主要承襲的還是皇帝制度和郡縣制度等大的方面,當然漢朝的專律法很大程度上是承襲於秦屬朝的。
至於法官制度為什麼沒有被承襲么……這個只能算是有所損益中被「損」的部分了,秦朝畢竟是崇尚法家,以吏為師,而漢朝起先是黃老,這個講究的是無為,後來又是儒家。這兩個思想流派對於「訟」都是想消除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於法律訴訟是持不贊成態度的,能夠消除是最好的,處理訴訟是萬不得已的事情。孔子就說過,處理訴訟的能力他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他要做的是消除訴訟。老子如此崇尚自然而反對人工造作,並且完全「反智」的人自然也不會贊同訴訟,他的理想世界是雞犬之聲相聞的世外桃源啊……所以我想漢朝的主流思想是對廢黜這個制度有比較大的影響的。
⑽ 我國古代,哪個官職在秦代時為最高司法長官
秦帝國是很注重法治的國家,為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司法官吏體系。中央的最高司法官吏是廷尉和御史大夫,京師的司法長官是內史,郡縣的最高司法長官分別是郡守和縣令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