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民陪審員制度
1. 什麼是人民陪審員制度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作為陪審員, 陪審與職業法官或職業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
好處:1、減輕人民法院的審判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法院解決糾紛,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數量猛增,然而受編制的限制、法官選拔的的限制等等,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數量並沒有跟上案件數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辦理幾百件案件司空見慣,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這無形中造成了案件辦理質量的下降,對社會產生不少影響。而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使得法院審判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減輕的法院的審判壓力,提高辦案質量。
2、提高案件調解質量,化解矛盾。人民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著豐富的閱歷,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面對不同的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經歷,設身處地,現身說法,即提高了調解效果使案件順利解決,又極大限度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降低了訴訟成本。
3、監督作用。權力需要制約,而司法權,更需要監督,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到審判當中,對案件進行監督,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當中的主觀片面性,提高審判的公正、公平。
4、聯系群眾感情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對聯系群眾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由於審判的嚴肅性,使得法院的審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小的距離,而專職陪審員的廣泛參與案件,使得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對縮短與群眾的距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
2. 什麼是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國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美國公民都有擔任陪審員的義務。但是不滿18歲 、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曉英語及聽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沒有資格充當陪審員。
對於需要陪審團審理的案件,第一步就是挑選陪審員,組成陪審團。陪審員的產生往往十分復雜,陪審員的挑選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陪審員的挑選是在審理法官的主持下進行的。法官的助手從當地的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有時候選人數可多達二三百人。
陪審員的挑選是公開進行的。挑選時,法官和雙方的律師都應在法庭現場。法官在開始篩選候選人時,要向候選人簡單介紹案情。經法官同意,其他人可以在法庭內旁聽。陪審的候選人通過抽簽確定在法庭中的座位編號。
3. 人民陪審員的意義和作用什麼人可以成為人民陪審員
人民陪審員現實意義和作用如下:
1、有利於司法公開,體現司法公正。
2、有利於案件審理,提高案件的審結率。
3、有利於人民法院調解解決案件,取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雙贏。
4、有利於法律宣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根據「人民陪審員法」第五條,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二)年滿二十八周歲;
(三)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四)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擔任人民陪審員,一般應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3)法院人民陪審員制度擴展閱讀:
人民陪審員權利義務
1、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
2、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加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獲得履職保障等權利。
3、人民陪審員應當忠實履行審判職責,保守審判秘密,注重司法禮儀,維護司法形象。
4、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
5、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履行審判職責。
6、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
4. 中國有陪審團制度么
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按照英文的意思應該稱為臨時公民審判團,或者公民審判團。陪審團是指向法官宣誓並且對給定的案子做出裁決的一組人員,尤其是指被法律召集聽取並且在法庭上做出案子最終裁決的一組人員。陪審團為法院中,用以判定事實的團體,多見於英美法系國家。
中國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作為陪審員,陪審員與職業法官或職業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
公民有依法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人民陪審員依照本法產生,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加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獲得履職保障等權利。人民陪審員應當忠實履行審判職責,保守審判秘密,注重司法禮儀,維護司法形象。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受法律保護,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履行審判職責。人民陪審員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依法保障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
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年滿二十八周歲;
3、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4、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
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
(一)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的;
(二)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
(三)案情復雜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
人民法院審判前款規定的案件,法律規定由法官獨任審理或者由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的,從其規定。
5.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什麼這制度有什麼好處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作為陪審員, 陪審與職業法官或職業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
好處:1、減輕人民法院的審判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法院解決糾紛,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數量猛增,然而受編制的限制、法官選拔的的限制等等,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數量並沒有跟上案件數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辦理幾百件案件司空見慣,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這無形中造成了案件辦理質量的下降,對社會產生不少影響。而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使得法院審判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減輕的法院的審判壓力,提高辦案質量。
2、提高案件調解質量,化解矛盾。人民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著豐富的閱歷,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面對不同的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經歷,設身處地,現身說法,即提高了調解效果使案件順利解決,又極大限度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降低了訴訟成本。
3、監督作用。權力需要制約,而司法權,更需要監督,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到審判當中,對案件進行監督,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當中的主觀片面性,提高審判的公正、公平。
4、聯系群眾感情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對聯系群眾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由於審判的嚴肅性,使得法院的審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小的距離,而專職陪審員的廣泛參與案件,使得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對縮短與群眾的距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
6. 人民陪審員是干什麼的簽合同嗎,工資一般是多少
人民陪審員是依據法定程序產生的,依法參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並與法官具有同等權利的人員。通俗的說,就是與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的非法院在編工作人員。
因此,人民陪審員一般是不和法院簽合同的,而且自行提交申請,並由法院遴選。這是一個政府行為。人民陪審員一般沒有工資,但會根據誤工時間給予一定的補償。具體標准各地沒有統一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
第三條人民陪審員人事管理工作由人民法院政工部門負責。政工部門應設立非常設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人民陪審員的人事管理工作。
第三十八條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應當享受的各項補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規定及時支付。
第三十九條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審判活動、培訓而支出的公共交通、就餐等費用,由所在法院,參照當地差旅費支付標准給予補助。無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培訓期間,由所在法院,參照當地職工上年度平均貨幣工資水平,按照實際工作日給予補助。
人民陪審員參加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由隨機抽取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的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按照前兩款規定,給予人民陪審員各項補助。
第四十條有工作單位的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培訓、審判活動,被所在單位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基層人民法院應及時向其所在單位,或所在單位的主管部門,或所在單位的上級部門提出糾正意見。
第四十一條人民陪審員因參加培訓、審判活動應當享受的補助,人民法院為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所必需的開支,人民法院應當納入當年的業務經費預算並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申報,由同級政府財政給予保障。
各級人民法院對於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各項經費應當單獨列支、單獨管理、專款專用,以保障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有效實行。
(6)法院人民陪審員制度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
第八條選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在確定的名額范圍內進行。
第九條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在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開始前一個月向社會公告所需選任的人民陪審員的名額、選任條件、推薦(申請)期限、程序等相關事項,以便有關單位推薦人選和公民提出申請。
基層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動員公民本人提出申請或公民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組織推薦人民陪審員人選。
第十條公民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組織需徵得公民本人同意後,方可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推薦其擔任人民陪審員。
公民個人可以向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直接提出擔任人民陪審員的申請。
第十二條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對被推薦和本人申請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公民,依照《決定》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及《意見》第二條的規定進行審查。
審查內容主要包含《人民陪審員人選推薦表》或《人民陪審員人選申請表》所填內容的真實性、被推薦人、申請人的任職資格、工作能力、日常表現等。
第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應將審查後初步確定的人民陪審員人選名單及《人民陪審員人選推薦表》或者《人民陪審員人選申請表》送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徵求意見。
基層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對被推薦人、申請人的有關情況進行調查的,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到公民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組織進行調查。
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查結果及本院人民陪審員的名額確定人民陪審員的人選。確定人民陪審員的人選,應當注意吸收社會不同行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人員。
第十五條公民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基層人民法院擔任人民陪審員。
7. 什麼是人民陪審員
什麼是人民陪審員?
人民陪審員被譽為公民在法院中的「耳朵」和「眼睛」,是「不穿法袍的法官」。
在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一種直接形式。它是為了使法官的法律專業邏輯,不偏離社會的大眾生活邏輯太遠,使得司法接地氣。同時,也是為了使司法能被群眾所掌握、理解和接受。是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舉措。
人民陪審員在法庭上要干什麼?
通常情況下,人民陪審員就坐在法官旁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同法官享有同等權利。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加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獲得履職保障等權利。
8. 人民陪審員選任辦法
文件全文如下:《人民陪審員選任辦法》,第一條為規范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保障人民陪審員制度有效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以下簡稱人民陪審員法),制定本辦法。第二條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應當堅持依法民主、公開公正、協同高效的原則。第三條人民陪審員主要通過隨機抽選方式產生。因審判活動需要,可以通過個人申請和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人民團體推薦(以下簡稱組織推薦)方式產生。第四條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組織開展。省級和設區的市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的指導監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的具體實施。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按照職責需要,健全工作機構,配備工作人員,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司法行政機關、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應當加強溝通聯系,建立協調配合機制。第五條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判案件的需要以及本轄區人口數量、地域面積、民族狀況等因素,並結合上級人民法院隨機抽取人民陪審員的需要,提出不低於本院法官數三倍的人民陪審員名額數的意見,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第六條人民陪審員的名額數意見在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之前,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先報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核,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對本轄區內人民陪審員名額數進行適當調整。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核確認後,報省(市、區)高級人民法院備案。第七條人民陪審員的名額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調整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按照確定人民陪審員名額數的程序進行。第八條通過個人申請和組織推薦產生的人民陪審員,不得超過所在基層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名額數的五分之一。第九條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將人民陪審員名額數及時通報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分別確定隨機抽選以及需要通過個人申請和組織推薦的擬任命人民陪審員數。第十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向社會發布選任人民陪審員公告,內容包括選任名額、選任條件、選任程序等有關事項,公告期為三十日。需要通過個人申請和組織推薦方式產生人民陪審員的,還應當在公告中明確申請和推薦期限。第十一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從轄區內年滿二十八周歲的常住居民名單中,隨機抽選擬任命人民陪審員數五倍以上的人員作為人民陪審員候選人。第十二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開展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採集工作,建立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庫。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應當將人民陪審員候選人相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司法行政機關。第十三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依照人民陪審員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十三條規定對人民陪審員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必要時,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到候選人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人民團體進行走訪調查,或者對候選人進行當面考察。第十四條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向符合選任條件的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告知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並徵求其對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意見。第十五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從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名單中隨機抽選確定人民陪審員擬任命人選。第十六條公民申請擔任人民陪審員的,應當按選任公告要求,向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提交身份、學歷證明等書面材料,並填寫人民陪審員候選人申請表。組織推薦人民陪審員的,需徵得公民本人同意後,向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提交被推薦人簡歷、學歷證明等書面材料,並填寫人民陪審員候選人推薦表。第十七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依照本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對人民陪審員申請人和被推薦人進行資格審查。第十八條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從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民陪審員申請人和被推薦人中確定人民陪審員擬任命人選。個人申請或者組織推薦人數超過擬選任人數的,可以在通過資格審查的申請人和被推薦人中隨機抽選確定擬任命人選。確定人民陪審員擬任命人選,應當充分體現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第十九條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會同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向社會公示擬任命人民陪審員名單。公示期不少於五個工作日。第二十條經公示後確定的人民陪審員人選,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基層人民法院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人民陪審員,應當提交提請任命人民陪審員的議案、人選名單以及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司法行政機關應當配合基層人民法院提供有關材料。第二十一條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向社會公告人民陪審員名單。第二十二條人民法院應當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及時將任命決定通知人民陪審員本人及其所在單位、戶籍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人民團體,並通報公安機關。第二十三條司法行政機關、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將人民陪審員名單逐級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高級人民法院備案。第二十四條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五年,一般不得連任。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不得超過兩次。第二十五條公民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基層人民法院擔任人民陪審員。第二十六條人民陪審員缺額數超過基層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名額數十分之一的,或者因審判工作需要,可以適時增補人民陪審員。增補人民陪審員人選從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民陪審員候選人名單中隨機抽選確定。公示與任命程序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規定進行。第二十七條人民陪審員經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後,應當公開進行就職宣誓。人民陪審員宣誓誓詞為: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我宣誓: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和法律,依法參加審判活動,忠實履行審判職責,廉潔誠信,秉公判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二十八條人民陪審員就職宣誓儀式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第二十九條海事法院、知識產權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沒有對應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法院一般不單獨進行人民陪審員選任,需要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的,在其所在地級市轄區內的基層人民法院或案件管轄區內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確定。第三十條本辦法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共同負責解釋。第三十一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辦法施行前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制定的有關人民陪審員選任的規定,與本辦法不符的,以本辦法為准。
9. 人民陪審員和審判員的區別
1、資格條件不同。
人民陪審員不需要通過司法考試,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除不能擔任審判長之外,其他權力與義務是跟法官一樣的,是一個案件的合議庭成員。而審判員需要取得法官資質證書,可以擔任審判長。
2、報酬制度不同。
人民陪審員參加案件審理實行有償制度。而審判員屬於國家國家公務員,審理案件屬於本職工作,領取國家工資。
3、案件處理地位不同。
人民陪審員也不參加案件的執行工作,陪審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不能和法官一樣居於同等地位,陪審團在法官對案件進行了結論行判決後要發表他們對案件事實的意見,其意見對案件判決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
(9)法院人民陪審員制度擴展閱讀
陪審員和法官的區別:
1、審判案件范圍不同。
所有的案件都是法官來審的,但是有一些案子陪審員是不參加的,比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里規定的獨任審的案件都是法官來審,單個陪審員是不能審案子的。另外,還有一些案子法律規定只能由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包括所有的二審案件,這些案件也是陪審員不參加的。
2、地位不同。
審判長只能是法官,主持庭審的只能是法官。
3、職能范圍不同。
在審判案件的時候,法庭審理後面的合議,原則上他們是同權的,但是在七人合議庭中有一個區分,對於七人合議庭裡面的事實問題,陪審員和法官是同權的,包括發表意見,包括表決,但是對法律適用問題陪審員不參加表決,只發表意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陪審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判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官
10. 人民法院陪審員要什麼條件
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應當具備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年滿二十八周歲、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以及具有正常履行職責這幾項條件。在法院的審判工作中,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公民與法官一樣可以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六條下列人員不能擔任人民陪審員:(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二)律師、公證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三)其他因職務原因不適宜擔任人民陪審員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一)受過刑事處罰的;(二)被開除公職的;(三)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四)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五)因受懲戒被免除人民陪審員職務的;(六)其他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可能影響司法公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