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訴訟
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信訪和訴訟時效的規定
法律分析:信訪是中國特有的一大糾紛解決機制,各級政府設立了專門的信訪機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訟時效的最新規定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體規定的話,就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二)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
(三)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四)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第二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
第三條 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於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㈡ 如何申訴到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不直接受理一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特別重大的第一審案件,涉及駐香港、澳門軍隊的第一審案件,涉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稱的國家行為的第一審案件。最高院不接受自然人的起訴。如果你對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不服的話,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在一審判決中會告訴你上訴的方式和途徑。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都有一定的審級規定,如果你越級起訴的話,法院是不會受理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十一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二)下級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四)對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六)中級人民法院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
㈢ 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
該條是主要是對當事人自認規則的規定。其中包括:默示自認規則;訴訟代理人的承認對當事人的效力;人民法院確認當事人自認無效的條件等情況的具體的細節的規定。
法律依據《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條 【自認規則】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㈣ 最高人民法院審案嗎
最高人民法院審案。
法院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其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機會。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代表國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會受到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或者其他的干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二百零七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㈤ 什麼樣的民訴可以直接到地方最高人民法院起訴
最高法只能提審認為由其審理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少量的專第一審民事案件,即屬管轄在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民事案件。所謂本轄區有重大影響,在實踐中,首先各地一般都以訴訟標的額大小為標准,具體數額則由各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地的情況作出規定後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後來改為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各地區具體情況作出規定。
㈥ 怎樣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月30日
第四百二十三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案外人對駁回其執行異議的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執行異議裁定送達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意思是: 案外人可以申請再審,針對原來的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的內容。
㈦ 不服高院再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的民事訴訟需要開庭嗎
可以申訴;不需要開庭,認為需要會找談話;
1、對最高人民法院辦理的各類案件進行立案。其中,對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各類第一、二審案件,死刑復核案件以及請示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領導和領導機關批辦轉辦的各類申訴、申請再審案件,不服高級人民法院裁判的知識產權、海事、行政、執行、賠償申訴和申請再審的案件登記立案後轉有關庭(辦)處理。
2、審查不服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各類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審查不服高級人民法院復查駁回、再審改判的刑事、民事(不含知識產權、海事等)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認為申訴無理的,予以駁回;符合立案條件的,移送審判監督庭審查處理。
3、審查處理未經高級人民法院復查、再審的不服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刑事、民事(不含知識產權、海事等)申訴和申請再審的案件。對其中少數符合立案條件的,移送審判監督庭處理。
4、審查處理未經高級人民法院復查、再審的不服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海事、行政、執行、賠償申訴和申請再審的案件。對其中符合立案條件的,移送有關庭(辦)處理。
5、處理非訴來信、采訪。
6、審理管轄爭議案件。
7、處理司法救助申請事宜。
8、對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各類案件進行審限流程管理。
㈧ 民事訴訟可以打到最高人民法院嗎
民事訴訟可以打到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訴訟是指民事爭議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裁判民事爭議的程序和制度。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相關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包括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作為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如下:
(一)審理法律規定的管轄和認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二)審理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上訴、抗訴、申請再審與申訴案件;
(三)審理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四)核准本院判決以外的死刑案件;
(五)依法審理國家賠償案件,決定國家賠償;
(六)核准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案件。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律分析:具體規定是: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95條第1款
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2015年1月30日頒布,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回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答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