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的主師爺

法官的主師爺

發布時間: 2022-05-24 03:28:37

『壹』 師爺從身兼數職到專職一項,體現出古代官府什麼樣的特點

明清時期,社會當中的出現了一批有些特殊的職業群體,他們活躍在官場之中,但又存在於編制之外,他們處理著各個地區的官府政務,但又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這就是被各級官員稱為智囊的“師爺”。其實到了清朝時期,“師爺”這個職業已經有過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了,這是屬於古代,幕業的一種,但又和普通的慕業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當然這種差別在清朝早期的師爺行業中還是很小的。在當時,師爺仍是身兼數職,官府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由其一人來處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爺卻由原來的身兼數職變為了專職一項,這樣的變化也和當時官府獨特的政治特點有關。

而這對於一些地方官員來說也是極為困難的,就像上文中所說的一樣,清朝時期的官吏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坐上官位的,對於這些讀書人而言治理國家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是他們比較擅長做的,但一些專業能力較強的“技術活”到了他們這就顯得有著無從下手了,所以他們就需要一些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應對這些問題。

但在當時不管是各級官吏也好還是當時的行政部門也罷,一般都秉承著行政為大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以“治”為主,這也讓“技術官員”嚴重欠缺,從而迫使直接面臨問題的各級官員不得不將師爺的工作屬性逐漸細化,同時增加師爺的聘請數量。

2.只起監督作用的官府行政部門

就以當時的“刑名師爺”為例,在當時它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於現實的逼迫。

在當時社會上其實還有著一種職業叫做“訟師”,主要為人們處理訴訟事物,也就是幫別人打官司,和現在的律師差不多。但當時地方的官府內部又沒有法官,而且清朝的律法又極為的詳細,所以地方官員只能聘請專門研究律法的師爺來到官府當中充當法官的角色,與訟師進行對質。

再加上當時對於各階級官員的審查工作都非常嚴格,稍有做的不好不僅會被降級甚至還可能會被革職,官員們自然也不會因小失大,大量聘請師爺的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官府明面上的業績能夠好起來,在人民群眾之間有一個好口碑,自己也能安安穩穩的坐在官位上。

但師爺這一職業產生變革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當時的政府特點,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主要還是對百姓進行一種監管,它們並不服務於百姓。這也讓他們重視百姓的權利,但卻又不重視服務於百姓的義務,最後也只能採用聘請師爺的方式來進行彌補。

結語:

官府的政治特點決定了“師爺”行業的變革,清朝時期“師爺”由身兼數職變為專攻一科的根本原因正是來自於當時官府獨特的政治特點,“監督型政府”很難適應於當時社會的發展,勢必會造成與社會脫軌的局面。

想要在對百姓進行監管的同時又要做到服務於人民,就需要得到師爺群體的幫助,於是乎大量的“師爺”群體被任用,彌補了當時官府對於“技術性官員”的欠缺,從而也就形成了清朝官府較為獨特的“佐官以治”的官府政治特點。

『貳』 古代的衙門里有"師爺"這個職位嗎,職責是什麼

「師爺」,乃是明朝中晚期以後,直到清朝,以至民國,三百年來都流行的職業。在近代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都有「師爺」,有的也當過「師爺」。如著名學者孫星衍就當過陝西巡撫畢沅的師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當過寶應縣令孫惠的師爺,林則徐當過兩廣總督百齡和福建巡撫張師誠的師爺,李鴻章當過曾國藩的師爺,左宗棠當過駱秉章的師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當過張之洞的師爺,袁世凱和〈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當過山東巡撫張曜的師爺,秋瑾的祖父秋桐豫當過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師爺,辛亥革命元老朱執信的先世,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的先世,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的先世,都當過師爺。甚至周恩來的祖父周殿魁、外祖父萬青選都當過師爺。

「師爺」,又稱「幕客」、「幕賓」,是地方官府主要官員私人聘請的「佐治」人物。他們從主官那裡拿薪水,只對主官個人負責。按照「佐治」內容的不同,師爺又分做主管判案的「刑名師爺」、催收錢糧的「錢谷師爺」、書寫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啟下的「書啟師爺」。

「師爺」名義上雖然是「佐官以治」,實際上往往是「代官出治」。因此,他們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權。他們的活動,對於當時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是餘音裊裊,不絕如縷。這主要是因為,明清之際的多數地方官員,是科甲出身。他們所學的就是「四書五經」、子曰詩雲;他們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轉合」。一旦外放去當地方上的父母官,要去征糧收稅、審人辦案、送往迎來、上報擬稿、下發告示等,一樣也做不來。他們在這些日常事務中,腦袋裡是一盆漿糊,非得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師爺們幫襯,乃至替他們當家作主不可。

府、縣兩級師爺,屬於低級師爺,他們多數來自紹興。大抵功名不高,甚至沒有功名。但他們具有「專業知識,家傳秘術」,儼然是一門獨家手藝,明清兩代幾乎所有基層政務,全由他們一手包辦。實際上,師爺從聘他們的地方官那裡領得的薪水,僅是象徵性的,一旦入幕,行政機關運轉起來,他們自會按「行規」收取該得的那份收入。

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師爺是高級師爺,他們大抵有較高的功名,至少是個「舉人」。也有以秀才之身,因特別出色被人看中的。高級師爺由於包辦事務更重要,因而威風得很。當年左宗棠給駱秉章做師爺時,所有軍政大事皆由他一手專斷。晚清大學問家樊樊山的父親身為正二品總兵,只因得罪了左師爺,左師爺一句話,總兵大人的烏紗帽就丟了。包辦文案的夫子一支筆,往往又毒又狠。一字之差,可以陷人於獄,也可以解人罪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內,在與太平軍打仗的奏摺中,將「屢戰屢北」改為「屢北屢戰」,一字之差,在戰敗之餘,精神和氣韻完全不同,使東家轉危為安,成為師爺的傑作,流傳至今猶稱美談。

就因為有了作幕的經歷,就有了做官的經驗,凡是當過師爺的人,再走仕途,往往都會是非常干練而且務實的官員。至少,他們不會被人蒙了。

不過,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提起師爺,就與心術不正、陰險狡猾、舞文弄墨、謀私作惡等壞人的行徑脫不了干係。因此,在戲劇和小說中,師爺往往成了被奚落和嘲諷的對象。實際上,這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歷史的真實是,師爺有良莠之分。在清朝中期以前,師爺以「良幕」為多,清中期以至晚期,壞師爺就愈來愈多。

因此,從師爺的作用和影響,師爺與許多名人的關系,師爺的良莠,都說明師爺是一個值得注意、值得認真研究的社會群體。「師爺文化」中,有許多值得肯定的東西。如,師爺長期操辦具體事務而養成的周密的思維方式和干練的辦事作風;刑名、錢糧、書啟師爺在法律、財會和文書業務上頗具辦事技能;許多師爺是詩文家、學者,他們寫出的文章、詩詞、學術著作、筆記小說,乃至尺牘、日記,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例如:「浮生六記」,雖是有名的小品,卻是一個師爺的「生活自傳」。作者沈復,字三白,在這本書中,歷述自己的師爺世家,其父在師爺的貧困生涯中死去,他只得放棄功名,子承父業,拜師學做師爺。他廿五歲獨立應聘做師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為人正直不貪,因而終身貧困,「隆冬無裘,挺身而過」、「春寒徹骨,沽酒禦寒,囊為之罄。」愛妻去世,竟無錢裝殮,幸得人相助,加之變賣家產,才將裝殮之事辦得。

再如:「雪鴻軒尺牘」作者清朝乾嘉時的師爺龔未齋,「秋水軒尺牘」作者許葭村,是較晚一些的師爺。他們都有華麗生輝的文筆。如,「秋水軒尺牘」中所寫,讀來滿口余香:

桂花香里,我駕扁舟;
菊蕊黃時,君遺尺牘。

而「雪鴻軒尺牘」中對官場的抨擊:「官府一點朱,百姓一碗血」可謂沉痛。

此外,還有清朝王又槐的「辦案要略」,楊恩壽的「北流日記」、「長沙日記」,清朝汪輝祖的「學治臆說」、「佐治葯言」,清朝許同莘的「公牘學史」等,都是師爺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仍有研讀的價值。

『叄』 「師爺」是一個什麼官職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等,是人們對於作幕之人的一種俗稱。師爺雖然是政府部門的佐治人員,但一般並無官銜職稱,也不在政府體制之內。師爺由幕主私人聘請,與幕主實屬僱傭關系。幕主尊師爺為賓、為友,師爺稱幕主為東翁、東家。師爺發源於周官幕人,歷代都有發展。至明代,師爺作為一種特殊的幕業形態開始萌芽。有清一代,師爺非常活躍,上自督撫,下自州縣,都聘請師爺佐理政府事務。晚清,曾國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軍閥幕府,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幕僚是清代師爺的尾聲和慣性延續。
由於師爺並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皇帝上奏,呼籲改革師爺制度,被採納,師爺的歷史就此終結。所以可以說,張之洞是師爺制度的終結者。

『肆』 古代的「師爺」是怎麼練成的

中國人玩弄文字的功夫利害,"雖然但是也未必,大概也許差不多"七繞八繞就會繞到自己想法上了。玩文字游戲清朝的刑名師爺最利害。他們在替人打理詞訟可把輕的說重,重的說輕。比如說嫌犯"其罪當誅,其情可憐"。那就是說罪是有的。有情可原諒,建議從輕發落。如果把這句話次序調換一下"其情可憐,其罪當誅"。那意思就是從重處罰了。
清代當官靠"師爺佐治",它是清朝能大開捐納之門的一項配套措施,正因為有了師爺這樣訓練有素的專業行政隊伍,即使州縣正印官來自捐納一途,文化素質和行政能力低下亦不影響政府機構的正常運作,而賣官鬻爵又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對科考不能入選的知識分子想當官從政也多了一條路,起到了安撫作用。

先講一個白字縣官的故事: 清代 中有"計開"一篇, 說一位縣官蒞任後坐堂審案, 縣官打開名單見首列"計開"兩字, 此乃公文格式,並非人名, 縣官以為是人名,用朱筆點之。 吏不好說白,詭詞答雲:"計開未到。" 及審第二案,又見"計開"為首, 仍用朱筆點之,吏仍告:"計開未到"。 縣官大怒道:"今兩案俱是 " 計開 "為首,乃敢抗傳不到, 明系差役買放飛簽。" 說罷下令杖責差役。 差役急呼:"計開不是個人。" 縣官說:"正因為他不是人, 所以要拿。" 將差役重責,限三日內破案, 務必捉拿逃犯計開, 鬧出了令人捧腹的笑話。 還有個縣官不大識字, 有次坐堂審案, 師爺遞給他的狀子上有 三個人的名字:原告郁工來, 被告齊卞丟,證人新釜。 縣官看了"郁工來"的名字喊道: "都上來。"三人聽後 急忙跑上堂前聽候發落。 縣官生氣的說:" 我喊原告,干嗎一起上來?" 接著他看著"齊卞丟"的名字 又喊道:"齊下去。" 三人聽了又急忙退到堂下, 縣官大怒道: "俺喊被告,為啥一齊下去?" 師爺見狀忙打圓場道: "原告的名字另有一種念法 叫郁工來不叫'都上來' 被告的名字另一種念法叫齊卞丟, 不叫' 齊下去 '。" 縣官問:"那證人的名字 另一種念法叫啥?" 答道:" 新釜。" 縣官說:"我估計他是有 另外一種念法, 要不然我要喊他'親爹 '了。"
<img src="https://pic2.mg.com/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mg.com/_r.jpg">
在清朝政府機關中,主司行政發號施令的那是官,主司事物簿書記錄的是吏。師爺即不是官也不是吏,是官員用"養廉銀"聘請的私人顧問。又稱"幕友",不屬於國家編制的公務員。比如曾國藩手下有的幕府人材四百多人,包括了李鴻章兄弟、左宗棠、容閎等一大批享有盛譽的人。在清朝盡管師爺沒有公職,卻是各級衙門政務的實際操作者。處理司法審判事物在漢唐時由縣尉承擔,明代由典吏充任,清代由刑名師爺負責。處理財政賦稅事物的,明代由戶房書吏擔任,清代由錢谷師爺擔任。幫助官員起草處理文書,幫助官員對公文分類,發送存檔,在明代由州縣衙署主簿主管,在清代由掛號師爺和書啟師爺來承擔。幫助官員批閱科舉考試卷子的,明代由禮房書吏擔任,清朝由閱卷師爺負責。還有幫助官員掌管衙門錢財出入會計的帳房師爺。清朝法律復雜嚴密,未經過專業訓練的的官員很難掌握。朝庭對司法公文,政務處斷的細節又規定的很詳細,稍有疏忽就會被罰俸、降級、革職。而在實際司法操作上有很多慣例常規,掌握運用也不容易。死刑案件要經過縣、府、道、司、督撫多級復審後,再報中央刑部復核,再發給中央各部院官員審核,最後是刑部召集各部院長參加的"秋審大典"會審。對於八股科舉文科考試選出的官員,新官上任就要獨擋一面,沒有實習期,必須請刑名師爺運籌帷幄,捉刀代勞。清代州縣長官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主持司法審判,升堂做縣太爺。這就需要刑名師爺以法律專才的身份來輔佐。在清代訴狀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寫的。按大清律規定呈詞必須由官府指定的"代書"書寫,並加蓋代書木戳,才能呈遞。對於呈控的案件官府要做出明確的書面"批詞",批詞由刑名師爺起草,對於受理的呈詞,要批示受理的理由。對於不受理的呈詞,要依據法律、情理或規定逐條駁回起訴人的起訴理由,使之不再輕易起訴或向上級機關上述,這些活對刑名師爺的能力是個考驗。刑名師爺只是州縣官花錢聘請的私人顧問,不對法律和民眾負責,也不對政府機關負責。只對長官和本人的天理良心負責,即我們現在說的職業道德。刑名師爺也不是"以法律為准繩",因為法律規定的也不完善,需要用儒家的經義來判斷和斷案,用道德代替法律。中國傳統上並不象外國以法律代替道德,古代中國是個講人情的社會。

刑名師爺也有潛規則:
一.救生不救死。
案件中的死者不可復活,倘若再殺一人等於死了兩個人,不是積陰德,救生不救死是盡可能使犯人不至於抵命。
二.救官不救民。
對冤假錯案盡可能不讓翻案,因為中規定造成冤假錯案的官員要受到嚴歷的處罰,所以要救官不救民。
三.救大不救小。
處理官員案件時,如果把罪責歸罪大官,官越大處罰越重,牽連的人也越多。把責任推給小官,官小責任輕,牽連的人少,受罰也較輕,易結案,所以救大不救小。
四.救舊不救新。
新舊官員交接時如發現財務有問題,如果把責任推給舊官,舊官不能離任,也無力清償欠債。而新官上任不久,如果把責任推給新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新官總有辦法搜刮銀子來填補虧空的,所以要救舊不救新。

清代的法官審案善於變通,認為運用法律為了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安定和諧是一種手段。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表現,並被認為是智慧的表現。所以清代師爺研究法律的目的在於規避法律,活用法律,以達到避重就輕,化死為生。史書中記載了清代江南破獲的一樁私鑄銅錢案,被捕的案犯都咬定一個在逃的人為主犯。
按《大清律》私鑄銅錢案主犯斬監候,但主犯還未抓獲,從犯可減刑一等,從犯充軍去了新疆。
過了兩年,在逃的主犯被捕歸案,但他拒不承認是主犯,又不可能把從犯從新疆押回對質。把主犯押去新疆對質萬一翻案重審,原來審案的官員就會被參劾。眾師爺這個急的抓耳拍頭的想不出法子,邀請臨縣的師爺開會協商。經過幾天閉門的思想激烈大碰撞,嘿嘿,除了撞的眼冒金星外,還真的撞出了火花,一名韓姓刑名師爺說:勸主犯承認是主謀,同時把"捕獲"改為"聞拿自首"。按《名例律》自首可減刑一等,免去死罪,改判發遣,案件就可以完結,大家都如願以償。大家望著這個碰撞出的大禮物,如獲至寶,欣喜若狂,罪犯一聽可免死,點頭答應,極積配合。此案順利結案,以後此類案件都盡量不判死罪也是用的這一招,勸告罪犯認罪,省了不少麻煩。
做好刑名師爺不但要讀律,更要讀書,以便用經義來斷案。在古代引經斷案是司法審判的最高境界了。
講個引經斷案的例子: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浙江烏程縣馮某無子,本宗兄弟中也沒有侄輩,於是馮某就過繼了本宗姑媽的孫子為繼子。馮某去世後,同鄉的另一個姓馮的爭家產,說馮某的繼子是異姓,不得為嗣,應該由自己的兒子出繼馮某。按清代法律,異姓不得為嗣,由同宗晚輩親屬承嗣。可是打官司的那個姓馮的和馮某同姓並不同宗,不同宗能否承嗣法律沒提。
這樁案就成了一個疑案。案件雙方反復多時,前任知縣判爭繼方敗,爭繼方上控到州,湖州府則判爭繼方勝訴。馮某的繼子又進一步上控到道台,道台又把此案發回烏程縣重審。新任蔣知縣和汪師爺就開始商量如何將此案完結,汪姓刑名師爺覺得這樁案子很難下判決,特別是在判決後使雙方不再上控,必須找一條過硬的理由使案件不能再翻過來。於是他從宋代理學家陳淳的《北溪字義》一書中找到了根據。根據這本儒學名著對親屬的解釋:"親重同宗,同姓不宗,即與異姓無殊"。書中說了,爭繼方雖同姓,但不同宗,實際上與馮某選的繼子身份沒有什麼不同,都算是異姓,都沒有什麼優先地位。而已繼方的姑媽的孫子,雖是異姓,卻是馮某親自選擇的,馮某本宗也都承認,可以做為繼子繼承全部家產,他人不得爭繼。此批一出,果然使爭繼者啞口無言,不敢再上控要求翻案,一樁疑案至此了結。這位叫汪輝祖的紹興師爺名聲大振,被人尊稱為"江南名幕"。這里只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刑名師爺。州縣辦理正常的司法稅收行政科舉還有其他專才師爺。清代因為官員數量較少,清中期每個縣只有三、四名官員。所以形成了龐大的私人招聘的非正式官員隊伍。州縣師爺長期"佐治",很少有機會陞官。而省以上的辦理軍務、河工、漕運之類的則有機會入仕為官。左宗棠就是此途入仕的典型,他中舉後三次考進士未果,專心研究兵法。先跟湖南巡撫張亮基,做師爺掌軍籌化,從此飛黃騰達。後被曾推薦,成為晚清重臣。清代機構是州縣官越來越少,而上層治官的官越來越多,使得官員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聘請一定數量的師爺,一般官員聘請師爺的費用在20%左右。總之以紹興人為主體的師爺,做為清代社會中一支受人聘用的專業隊伍,對清朝行政運作和政權續存起到重要的作用,成為清代政治的一大特點。直到辛亥革命才結束這一延續二百多年的"師爺佐治"。

編輯於 2015-06-15

1 條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沒有幫助


舉報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

吳勝明
閱讀控

額,還有的,現狀叫國務卿、智囊團、智庫,愛啥啥吧~ 推薦你看一下美劇《紙牌屋》吧。 「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 按其源流,師爺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記載 《周禮註疏》雲:「王出宮,則幕人以帷與幕等送至停…

顯示全部

額,還有的,現狀叫國務卿、智囊團、智庫,愛啥啥吧~

推薦你看一下美劇《紙牌屋》吧。

「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

按其源流,師爺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記載

《周禮註疏》雲:「王出宮,則幕人以帷與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則張之。」

據此看來,「幕人」的職責就是掌管帷幕等物,並在周王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時張幕、設案。

據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載:「蓋仆從之於官,稱老爺;於幕友稱師爺。刑名(師爺)、錢谷(師爺)二席均得此稱。」可以認為「師爺」之名,起自明,盛於清之民間。

明代是師爺的萌芽和醞釀階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務上的作用,明末小說、戲曲里也沒有「師爺」的形象。

師爺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在明代尚未興起,但體形已具。

明代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紹興胥吏幫的興起,紹興胥吏幫也就是清代紹興師爺的濫觴。

在明代,科舉落第的紹興人已盛行做衙門書吏。

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廣志繹》里說,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閑曹細局,書吏基本上都是越人。

明代小說《醒世恆言》里也說紹興人把當書吏作為一項生意來做,常常採用「飛過海」的辦法來積累選官資格,以至於天下衙官(指州縣的佐貳官,一般情況下書吏最高只能做到這個層次)一大半出自紹興。
清代是師爺的全盛時代,也是師爺活動的主要時代。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知縣,一般都要聘請若干位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

以州縣而論,清代全國共有1500多個州縣,絕大多數州縣都聘有師爺。

每一州縣的師爺多則十數人,少則二三人,合計全國州縣師爺不下萬人。

『伍』 古代升堂的時候,坐在邊上記錄案件的人叫什麼

師爺、太師 肅穆的公堂,頭頂著「明鏡高懸」匾額的縣太爺端坐在公案之後,如狼似虎的衙役分列兩班,驚堂木一聲脆響:「升堂——噢——」這樣的場景,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 縣官是一縣父母,也是首席法官。在他之下,有一個由縣丞、縣尉以及主簿組成的法官團隊。他們不是縣官的私人幕僚,而是由朝廷指派,享受「國家公務員」身份與待遇的同僚。這些人或依職權,或經授權,以主審官的身份處理刑事、民事案件。 擊鼓原是下班號 一有冤情,便可「擊鼓」?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大堂前所設的那面大鼓,本來是為宣告縣太爺下班所用,到明清時期才作為緊急情況下來不及寫訴狀的百姓鳴冤使用。 普通老百姓要打官司,須先遞狀子。所謂的狀子,官方稱謂「訴狀」,頗似今天的起訴書。這份狀紙,兩造具備,案由與事實清楚,筆法老練,嚴格遵循著訴狀的法定格式,極有可能出自持有官府頒發執照的法律文書撰寫人——「代書」之手。 口供、五聽和刑訊 如此一番折騰之後,方能進入正式的審判。按照審判程序的規定,先審原告,再審被告,其後詢問證人。首先由原告跪在公案左邊的原告石上,按照法官的要求,將案由和事實陳述清楚。然後拘喚被告,被告的位置在公案右邊的被告石上,法官將根據原告的控訴,訊問被告。如果被告不服,則詢問證人。證人證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證言與原告指控相吻合,則繼續訊問被告;如證言各執一詞,則使原告、被告、證人當堂對質。 口供,主要指被告人的供詞,在證據制度中占據最重要地位。古代法官對口供非常重視,審判程序圍繞口供的取得進行,最終的判決也建立在口供基礎之上。口供作為古代訴訟證據之王的地位,隨著「五聽」獄訟審案方式的應用而確立,並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五聽是一種通用審訊方法,早在西周時代就已應用在司法實踐中。一曰辭聽,即所謂聽其言詞,理屈則辭窮;二曰色聽,即所謂察其顏色,理屈則面紅耳赤;三曰氣聽,即聽其氣息,理屈則氣不順;四曰耳聽,即審其聽覺,理屈則聽不清;五曰目聽,觀其雙目,理屈則眼神閃爍。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包含了某些生理學、心理學的方法,含有科學成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刑訊是獲得口供的法定手段。為了避免刑訊濫用而造成冤獄,法律對於刑訊程序的規定非常嚴格。所謂的「大刑伺候」,主要就是打板子。例如在唐代,刑訊時使用長三尺五寸,大頭三分二厘,小頭二分二厘的專用訊囚杖,只能擊打背、腿、臀,且要求這三個部位受刑相等。刑訊不能超過三次,用刑總數不能超過二百下。如果達到了法定的考囚次數被告人仍不肯招認,便可以取保,並反過來拷問原告人。 結案判詞花樣多 案件審理完畢,即進入結案程序。古代對案件的審結都要求司法官吏能引用法律、依據事實做出判決。與現代法院的制式判詞不同,古人的判詞非常簡練,且透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很多著名的判詞流傳下來,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便曾以一首七律為轟動一時的濰縣僧尼私通案作判,判其還俗完婚。詩雲:「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波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板橋。」

『陸』 法官有幾個等級

民法院具體包括下列人員:

(1)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

(2)內設及派出的審判業務機構的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人民檢察院具體包括下列人員:

(1)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

(2)內設及派出的檢察業務機構的檢察員、助理檢察員。

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根據上述意見,提出具體適用范圍的建議,商省級黨委組織部確定。

2、問:已被任命為法官、檢察官的人員,目前在內設的綜合管理機構任職,如何進行管理?

答:本答復意見印發前,已被任命為法官、檢察官的人員,目前在內設的負責政工黨務、行政事務、後勤管理等綜合管理機構中任職,按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管理,參照《暫行規定》進行套改,保留法官、檢察官資格。

本答復意見印發後,在內設綜合管理機構工作的不再任命法官、檢察官職務。因工作需要,原在審判、檢察業務機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交流到綜合管理機構的,按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管理,保留法官、檢察官資格。

3、問:如何將現任法官、檢察官職務套入新的職務序列?

答:《暫行規定》實施後,法官、檢察官按下列對應關系, 根據現任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職務層次確定新的等級:

省部級副職:二級大法官,二級大檢察官;

廳局級正職:一級高級法官,一級高級檢察官;

廳局級副職:二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檢察官;

縣處級正職:三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檢察官;

縣處級副職:四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檢察官;

鄉科級正職:一級法官,一 級檢察官;

鄉科級副職:二級、三級法官,二級、三級檢察官;

科員:四級、五級法官,四級、五級檢察官。

4、問: 鄉科級副職、科員分別對應不同的法官、檢察官等級,在套改時如何確定?

答:要根據本人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所任職務、級別資歷、任職年限等確定,具體條件如下;

(1) 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檢察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或者內設及派出機構領導職務兩年以上的副科級法官、檢察官, 以及級別達到二十三級的副科級法官、檢察官,可確定為二級法官、檢察官;其他副科級法官、檢察官以及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或者內設及派出機構領導職務的科員級法官、檢察官確定為三級法官、檢察官;

具備擬任副科級法官、檢察官所需任職年限條件的科員級審判員、檢察員,其中擔任主審法官、主任檢察官的,確定為三級法官、檢察官;其他科員級審判員、檢察員,根據本人德才表現、 業務能力和法官、檢察官職數等情況,可確定為三級法 官、檢察官。

(2)大學本科畢業的科員級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以及擔任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兩年以上的,可確定為四級法官、檢察官;其他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確定為五級法官、檢察官。

5、問:直轄市所屬縣、副省級城市所屬區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的職務設置規格和職數比例如何確定?

答:根據其實際機構規格,由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參照《暫行規定》提出具體意見,報省級黨委組織部審定後實施。

6、問:在核定法官、檢察官職數時,如何確定計算基數和職數?

答:按本答復意見第1條確定的適用范圍來計算。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檢察委員會委員的紀檢組長、政冶部主任,不計入法官、檢察官職數及其計算基數。

7、問:《暫行規定》實施後,法官、檢察官的工資待遇如何確定?

答:在國家有關規定出台前,法官、 檢察官的基本工資和津貼補貼暫維持套改前執行的標准不作調整。國家明確具體辦法後,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8、問:套改後法官、檢察官等級低於原評定等級人員,如何確定職務?

答: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設置3-5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原評定的法官、檢察官等級可暫予以保留,但應註明職務層次加以區別,並按照職務層次進行管理。

『柒』 清朝時期官吏聘請的私人法律顧問是什麼

大哥!那不是狀師,那叫師爺。而那種私人法律顧問叫刑名師爺。

師爺,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則統稱幕僚。以後相沿成習,幕府成為各級軍政官署之代稱,應聘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之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
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稱:「應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於義何居?曰以屬則『寮』,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寮近乎卑,師過乎尊,賓介乎尊卑之間,故曰『友』雲雲爾。」至於「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據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載:「蓋仆從之於官,稱老爺;於幕友稱師爺。刑名(師爺)、錢谷(師爺)二席均得此稱。」可以認為「師爺」之名,起自明,盛於清之民間。因為「師爺」並無官銜職稱,與主人實屬僱傭關系。故幕主尊之為「賓」、為「友」,「師爺」稱主人為「東翁」、「東家」。因師爺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復;奉命出使,聯絡官場等特殊身份,故府內衙役、仆從尊主官為「老爺」,其賓友為「師爺」。而後,師爺由各級地方行政官署擴展至士紳、工商家族,不僅稱呼依舊,而且連其類似佐僚人員亦統統名之為「師爺」。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等,是人們對於作幕之人的一種俗稱。師爺雖然是政府部門的佐治人員,但一般並無官銜職稱,也不在政府體制之內。師爺由幕主私人聘請,與幕主實屬僱傭關系。幕主尊師爺為賓、為友,師爺稱幕主為東翁、東家。師爺發源於周官幕人,歷代都有發展。至明代,師爺作為一種特殊的幕業形態開始萌芽。有清一代,師爺非常活躍,上自督撫,下自州縣,都聘請師爺佐理政府事務。晚清,曾國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軍閥幕府,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幕僚是清代師爺的尾聲和慣性延續。
由於師爺並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皇帝上奏,呼籲改革師爺制度,被採納,師爺的歷史就此終結。所以可以說,張之洞是師爺制度的終結者。

『捌』 古代人管法官叫什麼

古代的法官一般都是由一方的縣令來當 比如明朝地方上就有按察使司專門主審案件 中央由刑部 御史台 大理寺等主審 每個朝代都是不一樣的。

『玖』 古代的衙門里有"師爺"這個職位嗎,職責是什麼

「師爺」,又稱「幕客」、「幕賓」,是地方官府主要官員私人聘請的「佐治」人物。他們從主官那裡拿薪水,只對主官個人負責。按照「佐治」內容的不同,師爺又分做主管判案的「刑名師爺」、催收錢糧的「錢谷師爺」、書寫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啟下的「書啟師爺」。

「師爺」名義上雖然是「佐官以治」,實際上往往是「代官出治」。因此,他們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權。他們的活動,對於當時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是餘音裊裊,不絕如縷。這主要是因為,明清之際的多數地方官員,是科甲出身。他們所學的就是「四書五經」、子曰詩雲;他們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轉合」。一旦外放去當地方上的父母官,要去征糧收稅、審人辦案、送往迎來、上報擬稿、下發告示等,一樣也做不來。他們在這些日常事務中,腦袋裡是一盆漿糊,非得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師爺們幫襯,乃至替他們當家作主不可。

『拾』 法院各領導如何稱呼他們

要稱呼法官。知道領導的職位,庭長、院長、法官,加上姓即可,如某院長。不知道職位,一律稱呼某法官最好,不要稱呼某同志。即使他只是一般文職人員或者書記員,這樣稱呼也不會太離譜。如果他從事的崗位與法官一職有較大差異的話,你這樣稱呼他他會主動提醒你他的實際職責。

拓展資料

法院組織體系:

最高人民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各類案件,制定司法解釋,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並依照法律確定的職責范圍,管理全國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高級人民法

高級人民法院:

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以及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依法審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2、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3、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4、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依法審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2、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3、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4、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基層人民法院

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以及市轄區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可以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庭設庭長、副庭長。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審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對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除審判案件外,並且辦理下列事項:

1、依法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2、依法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專門人民法院

專門人民法院是中國統一審判體系——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國家的審判權。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農墾法院、石油法院等。

專門人民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主要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1、專門人民法院是按特定的組織或特定范圍的案件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區劃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

2、專門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具有專門性,即專門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的性質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受理管轄案件的范圍具有特定的約束。

3、專門人民法院的產生及其人員的任免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並不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聯同中央軍事委員會任命的。

熱點內容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