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初始

法院初始

發布時間: 2022-05-24 06:24:14

① 如何查找二年前作出判決的人民法院查詢原始檔案

二年前做出的判決,案卷如果還沒有歸檔存入檔案室的,找辦案法官查詢。如果已歸檔入檔案室的,到法院檔案室查詢。查詢案卷檔案,只能由當事人自己,及其委託的律師等代理人或相關機關進行,且目前只能查詢正卷。

② 中級人民法院有沒有直接一開始就受理第一次起訴狀

中級人民法院有沒有直接一開始就開始受理?第一次起訴狀的有啊,大型案件就有

③ 民事訴訟法默認管轄法院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默認管轄法院是被告所在地法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二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④ 河南法院訴訟服務網原始密碼

沒有初始密碼。
需要自己設置一個密碼,後續如果記不起來需要用手機號找回。
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組建和備案注冊的專門性的司法拍賣公共網路平台。

⑤ 法院立案登記制度中案子的初始化是什麼意思

開始

⑥ 安置房法院判給我了,我沒原協議拿不到初始登記怎麼才能拿到,賣家不配合,申請強制過戶能辦到房產證嗎

你在經濟糾紛案件判決中,得到了一個安置房。雖然原房主不配合你辦理房屋過戶手續,但是你可以拿判決書的土地和房屋,管理領證部門去登記。我認為判決書是能夠體現你一有產權的,因為這個房子本來就是你的了,談不上申請強制過戶。

⑦ 法院違背初始調解協議,威脅調解,法律救濟措施

一、如果是調解中,不服從調解協即可。
二、如果已經已經簽收了調解協議書,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二百零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⑧ 開發商沒有進行房屋初始登記走什麼程序i讓法院確認所購房屋屬於購房人所有

開發商沒有去申請初始登記,基本上可以確定這個樓盤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許多重大的違法行為導致無法進行初始登記。所以,購房人應該去建設局國土局規劃局等咨詢存在哪些問題,如果確實是違法行為導致無法初始登記,在解決問題之前是無法起訴,購房人只能等待或者退房。如果不存在違法行為是開發商不願意初始登記,那就可以依據合同起訴要求開發商強制去初始登記。但無論如何,法院沒有權利直接確認房屋屬於購房人所有。

⑨ 購買法院查封委託拍賣的沒有進行初始登記的房產,能辦理房產證嗎

被法院查封的房子是不能辦理房產證的。
房產證辦理流程如下:
(1)買賣雙方進行房產交易後一個月內持房屋買賣合同和其他證件到房地產交易所辦理買賣過戶登記。去辦理登記需要攜帶身份證、戶口本、《商品房銷售合同》等證件和資料。
(2)買賣雙方接到交易所辦理過戶手續的通知後,應攜帶身份證、戶口本、圖章等,在交納了手續費、契稅、印花稅後就可以辦理過戶手續。交易所會給買方發放房產賣契,原則上房產證需買賣雙方共同辦理。買賣雙方或一方因故不能辦理買賣過戶手續和產權登記的,可出具委託書委託代理人代為辦理。
(3)辦理完買賣過戶手續後,買方應持房地產交易所發給的房產賣契,在三個月內到房屋所在地的市或區(縣)的房屋土地管理局登記申請。辦理申請需要的證件和資料有:賣方所有的整棟樓的房屋所有權證、《商品房購銷合同》、商品房銷售發票存根復印件、、身份證復印件、《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表》、《牆界表》、《面積計算表》。
(4)經房地產管理部門審查驗證後,買方可領取房地產權證。

⑩ 查封期間是否可以初始登記

房產查封期間是否可以初始登記? 首先,房產未確權也可查封.對於個人房產:已鑒證未確權也可查封.根據《通知》規定,如果被執行人是一般購房者,他所擁有的已經進行了房屋所有權登記的物業會被查封。但《通知》也規定,被執行人購買的已由房地產開發企業辦理了房屋權屬初始登記的房屋,以及被執行人購買的辦理了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手續或者商品房預告登記的房屋,這兩種情況即使房屋未進行房屋所有權登記,人民法院也可以進行預查封。 對於開發商房產:辦理預售未出售未確權也可查封.根據《通知》規定,如果被執行人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對於已辦理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且尚未出售的房屋,即使未進行所有權登記,人民法院也可以進行預查封。另外,被執行人全部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但尚未辦理土地使用權登記的,人民法院可以對該土地使用權進行預查封。被執行人部分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但尚未辦理土地使用權登記的,對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權,按已繳付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確認被執行人的土地使用權,人民法院對確認後的土地使用權裁定預查封。對不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權,可以全部進行預查封。如果被執行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仍未全部繳納土地出讓金的,在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權的同時,應當將被執行人繳納的按照有關規定應當退還的土地出讓金交由人民法院處理,預查封自動解除。 相關法律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干問題的通知)二十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對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預查封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在查封、預查封期間不得辦理抵押、轉讓等權屬變更、轉移登記手續. 通知和查封是防止產權被抵押和轉讓,沒有法律依據說可以禁止辦理初始登記。通知第27條第2款: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依據生效法律文書進行權屬登記時,當事人的土地、房屋權利應當追溯到相關法律文書生效之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法釋[2004]15號)第十條查封尚未進行權屬登記的建築物時,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管理人或者該建築物的實際佔有人,並在顯著位置張貼公告。
不動產物權登記之一房屋登記,屬於房地產管理部門的行政確認行為。根據建設部《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初始登記是指新建房屋申請人或原有但未進行登記的房屋申請人原始取得所有權進行的登記。因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實行為取得房屋所有權的,當事人可以申請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
因而,從本質上說初始登記只是一種對所有權的確認,並非對房產的轉移和處分,自然也不會影響法院的查封和生效裁決的有效執行,相反房產所有權的明確會更加有利於生效判決的執行,也更加符合財產保全措施的根本目的。初始登記是一種公示行為,更多起的只是證明作用。我國現行法律並沒有禁止在財產保全期間辦理初始登記的規定,僅有在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時,不能處分房屋所有權。如果申請人遞交的材料符合登記的條件,房地產管理部門不予以登記,申請人反而會提出行政不作為訴訟,因而財產保全案期間進行初始登記符合法律規定。 網認為,民事訴訟中的查封,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受理前或訴訟過程中對於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予以封存,禁止對其進行轉移或者處分的措施。初始登記是指房屋權利人對新建成的房屋或尚未進行產權登記的舊有房屋,依法向登記機關申請房屋所有權登記,領取房屋所有權證書的行為。初始登記僅具有證明、公示的效力,未經初始登記並不否定存在於該房產之上的所有權,因此未經初始登記的房產法院可以進行查封。法院對未經初始登記的房屋進行查封的目的是確保被查封標的物的權利狀態不發生變化,對執行中涉及尚未確定權屬的房地產,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採取查封措施的,應當書面通知房地產管理部門進行備案登記,查封後房管部門可以辦理被查封房產的初始登記。
案例摘編專家觀點: 一宗未經權屬初始登記的房產,權利人依據房地產登記條例提出登記申請,且其申報材料符合規定條件,但此房產卻已在一起與權利人無關的訴訟中被保全查封,能不能給予登記,讓房地管理部門感到為難:因權利人的申請符合登記條件,若拒絕登記則可能導致行政違法;若給予登記,卻會因為不履行司法協助義務而遭到司法責難。是這樣一起尷尬之訴。 民法學專家傅鼎生教授分析說,從民事實體法看,物權登記的效力在於公示,是國家公權力對於私權的確認與證明,但是否登記並不直接影響財產所有權的存在,也就是說,即使未經登記,財物仍是一項所有權人的財物。聯建的房產是共有財產,雙方已簽訂協議明確份額,此一共有即為按份共有;一個按份共有人對自己分內的物權要求登記,自然是他的權利。由於法院的查封已及於這個共有人的份額,而有關訴訟保全的法律規定僅禁止物權轉移即變更的登記,未禁止權利的初始登記,也未慮及這種初始登記。正是法律規定的不周全,使得行政部門感到為難。如果拒絕登記,則因沒有可以拒絕的行政法上的理由而導致行政違法;如果給予登記,則又與司法權發生沖突。 華東政法學院的王俊民教授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 101條規定,在查封期間,不得轉移被查封的財產,但申請初始登記,並沒有影響申請查封方主張權利。事實上,上海高級法院和市房地產局會議紀要規定,在未經初始登記的情況下,從法院來看,為了保證執行,可以對沒有經過初始登記的房產進行備案查封;從房地產管理部門來看,可以進行初始登記(備案登記);而相應的權利人在此期間可以申請初始登記。舉例而言,如果你買了一輛汽車,在沒有上牌之前,有人說你欠別人錢,要扣押查封這輛汽車,不讓這個車上牌。事實上,上牌歸上牌,上牌並不影響債權人主張自己的權利。 有人認為,在行政法上,法無明文規定即應禁止。但行政法專家沈福俊教授認為這種「禁止」不能絕對。法律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由,現代行政的自由裁量已為必需。即使是在法無明確規定的情形下,如果履行職權不違反法律且無損甚至有利於權利的行使,行政上的「便宜行事」也為合法。如果有可能侵損權利,則應禁止。合法性是行政行為的一個明顯特徵。

熱點內容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