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聯邦法院傳票

聯邦法院傳票

發布時間: 2022-05-24 09:48:35

① 《美國聯邦法院民事訴訟規則》具體條文哪裡能找到

專業中文書籍,內容較多,只能進行網上購買,沒有免費版本。
http://www.bookschina.com/1121857.htm

《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民事訴訟規則》簡稱《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目錄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導論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第1章本規則的適用范圍和一種訴訟形式
第1條本規則的適用范圍和目的
第2條一種訴訟形式
第2章訴訟開始;傳喚令狀、訴答文書、申請書及 命令的送達
第3條訴訟開始
第4條傳喚狀
第4條之1其他令狀的送達
第5條訴答文書和其他文件的送達與提交
第6條期間
第3章訴答文書和申請書
第7條允許提出的訴答文書;申請書的格式
第8條訴答文書的一般規則
第9條訴答文書的特別事項
第10條訴答文書的格式
第11條訴答文書、申請書及其他文件的簽名; 向法院的陳述;制裁
第12條抗辯和異議——提出的期間和方式—— 通過訴答文書或申請書——基於訴答文 書請求判決的申請
第13條反請求和交叉請求
第14條第三當事人訴訟程序
第15條修改和補充訴答文書
第16條審理前會議;日程;管理 第4章當事人
第17條原告和被告;當事人能力
第18條請求和救濟方法的合並
第19條為公正審判而必要合並的人
第20條當事人的許可合並
第21條當事人的合並錯誤及不合並
第22條互爭權利訴訟
第23條集團訴訟
第23條之1股東的派生訴訟
第23條之2關於非法人團體的訴訟
第24條訴訟參加
第25條替代當事人
第5章庭外證言與發現程序
第26條規范發現程序的一般規定;出示義務
第27條訴訟之前和上訴系屬期間的庭外證言
第28條參與作成庭外證言的人員
第29條關於發現程序的約定
第30條口頭詢問的庭外證言
第31條書面質問的庭外證言
第32條在法院的訴訟程序中庭外證言的使用
第33條對當事人的質問書
第34條提供文件和物件以及為調查或其他目 的而進入房地產
第35條身體和精神狀態的檢查
第36條要求自認
第37條不出示或不協助發現:制裁
第6章開庭審理
第38條要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第39條陪審團審判或法院審判
第40條為開庭審理而分配案件
第41條撤銷訴訟
第42條合並;分開審理
第43條證言的取得
第44條官方記錄證明
第44條之1外國法的確定
第45條傳票
第46條不需要提出異議
第47條選定陪審團成員
第48條陪審團成員人數——參與裁決
第49條特別裁決和質問書
第50條在陪審團審判的案件中作為法律問題 作出的判決;選擇重新審理的申請; 有條件的裁定
第51條對陪審團的指示:異議
第52條法院認定事實;部分認定事實的判決
第53條主事官 第7章判決
第54條判決;費用
第55條缺席
第56條簡易判決
第57條宣告判決
第58條登記判決
第59條重新審理;判決的修改
第60條對判決或命令的救濟
第61條無害的錯誤
第62條執行判決程序的中止
第63條法官不能繼續執行職務
第8章臨時性和終局性財產救濟方法
第64條對人或財產的扣押
第65條禁止令
第65條之1擔保:對保證人的訴訟程序
第66條被聯邦法院任命的財產管理人
第67條向法院提存
第68條判決方案要約
第69條執行
第70條特定行為的判決;賦予許可權
第71條有利於或不利於非當事人的第三人的 令狀
第9章特別程序
第71條之1不動產徵收
第72條補助法官;審理前命令
第73條補助法官;同意審判及上訴的選擇權
第74條根據《美國法典》
第28編第636條 第3款(4)項和本規則
第73條第4 款的規定,對補助法官作出的決定向 地區法院法官提起上訴的方式
第75條根據本規則第73條第4款的規定, 對補助法官作出的決定向地區法院 法官提起上訴的程序
第76條根據本規則第73條第4款的規定向 地區法院法官提起上訴案件的判決 和訴訟費用
第10章地區法院及其書記官
第77條地區法院及其書記官
第78條申請期日
第79條書記官保管的登記簿和記錄以及登記
第80條速記員;用作證據的速記員報告及速 記譯迴文字
第11章一般條款
第81條一般適用性
第82條管轄區域及審判地不受影響
第83條地區法院的規則;法官的指令
第84條訴訟文書格式
第85條本規則的稱謂
第86條生效日期
附件一:訴訟文書格式
附件二:《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中的詞彙英中文語義對照表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
導言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介紹
第1章一般規定
第101條適用范圍
第102條目的和結構
第103條關於證據的裁定 (a)錯誤裁定的後果 (1)異議 (2)提供證明 (b)關於提供證據和裁定的記錄 (c)陪審團審理 (d)顯見錯誤
第104條初步詢問 (a)關於可采性的一般詢問 (b)以事實為條件的相關性 (c)陪審團審理 (d)被告人作證 (e)重要性和可信性
第105條有限的可采性
第106條書面或錄音證詞的剩餘部分或相關 部分
第2章司法認知
第201條關於裁判事實的司法認知 (a)適用范圍 (b)事實種類 (c)任意採用 (d)強制採用 (e)被聽證的機會 (f)採用司法認知的時間 (g)指示陪審團
第3章民事訴訟中的推定
第301條民事訴訟中推定的一般規定
第302條民事訴訟中州法的適用性 第4章相關性及其限制
第401條「相關證據」的定義
第402條相關證據一般可以採納;無相關性的 證據不能採納
第403條因偏見、混淆或浪費時間而排除相關 證據
第404條品格證據不能採納來證明行為;例外; 其他犯罪 (a)品格證據的一般規定 (1)被告人的品格 (2)被害人的品格 (3)證人的品格 (b)其他犯罪、錯誤或行為
第405條證明品格的方法 (a)名聲或評價 (b)特定行為實例
第406條習慣;日常工作
第407條隨後的補救措施
第408條和解和要求和解
第409條支付醫療或類似費用
第410條答辯、答辯討論和有關陳述不可採納
第411條責任保險
第412條性犯罪案件;與被害人過去行為相關
第5章特權
第501條一般規則
第6章證人
第601條關於證人能力的一般規則
第602條缺乏親身體驗
第603條宣誓或鄭重聲明
第604條譯員
第605條法官作為證人的能力
第606條陪審員作為證人的能力 (a)參加審理 (b)對陪審團裁決或起訴書合法性的調查
第607條誰可以提出質疑
第608條關於證人品格和行為的證據 (a)關於品格的評價證據和名聲證據 (b)行為的具體實例
第609條以曾被定罪的證據提出質疑 (a)一般規則 (b)時間限制 (c)赦免、撤銷或證明恢復名譽的效果 (d)未成年人的裁判 (e)上訴未決
第610條宗教信仰或主張
第611條詢問和舉證的方式和次序 (a)法庭控制 (b)交叉詢問的范圍 (c)誘導性問題
第612條使用書面材料來喚醒記憶
第613條證人先前的陳述 (a)就證人先前的陳述進行詢問 (b)有關證人先前陳述不一致的外部證據
第614條法庭傳喚和詢問證人 (a)法庭傳喚證人 (b)法庭詢問 (c)異議
第615條排除證人
第7章意見證據和專家證詞
第701條一般證人的意見證詞
第702條專家證詞
第703條專家意見證詞的基礎
第704條關於最終爭議的意見
第705條公開專家意見所依據的事實和數據
第706條法庭指定專家 (a)指定 (b)補償 (c)將指定公開 (d)當事人自己選擇專家
第8章傳聞證據
第801條定義 (a)陳述 (b)陳述者 (c)傳聞 (d)不是傳聞的陳述 (1)證人的先前陳述 (2)為對立當事人承認
第802條傳聞證據規則
第803條傳聞證據的例外;陳述者可否作證無關 緊要 (1)表達感覺印象 (2)刺激的發泄 (3)當時存在的精神、感情或身體狀態 (4)出於醫療診斷或治療目的的陳述 (5)被記錄的回憶 (6)關於日常行為、活動的記錄 (7)在第(6)項規定的記錄中缺乏記載 (8)公共記錄或報告 (9)重要統計資料 (10)缺乏公共記錄或沒有記載 (11)宗教組織的記錄 (12)婚姻、洗禮或類似證明 (13)家庭記錄 (14)反映財產利益的文件記錄 (15)文件中反映財產利益的陳述 (16)在陳年文件中的陳述 (17)市場報告商業出版物 (18)學術論文 (19)關於個人或家庭歷史的名聲 (20)關於邊界和一般歷史的名聲 (21)性格方面的名聲 (22)先前定罪的判決 (23)關於個人、家庭、或一般歷史、或邊界的 判決 (24)其他例外
第804條傳聞證據的例外;陳述者不能到庭作證 (a)不能出庭的定義 (b)傳聞證據的例外 (1)先前證詞 (2)臨終陳述 (3)對己不利的陳述 (4)關於個人或家史的陳述 (5)其他例外
第805條傳聞中的傳聞…
第806條攻擊和支持陳述者的可信性
第9章鑒定和辨認
第901條要求鑒定或辨認 (a)一般規定 (b)說明 (1)具有知識的人的證明 (2)對筆跡的非專家意見 (3)由審判者或專家證人進行比較 (4)與眾不同的特徵或類似品質 (5)聲音辨認 (6)聲音通話 (7)公共記錄或報告 (8)陳年文件或數據匯編 (9)過程或系統 (10)法律或規則規定的方法
第902條自我鑒定 (1)國內蓋有印章的公文 (2)國內未蓋印章的公文 (3)外國公文 (4)經證實的公共記錄的副本 (5)官方出版物 (6)報紙和期刊 (7)商品注冊或類似標記 (8)被承認的文件 (9)商業票據和相關文件 (10)根據國會立法推定
第903條不必要有補強證人證詞
第10章文字、錄音和照相的內容
第1001條定義 (1)文字和錄音 (2)照相 (3)原件 (4)復製品
第1002條要求原件
第1003條復製品的可采性
第1004條其他關於內容的證據的可采性 (1)原件遺失或毀壞 (2)原件無法獲得 (3)原件在對方掌握中 (4)附屬事項
第1005條公共記錄
第1006條摘要
第1007條當事人的證詞或書面承認
第1008條法庭和陪審團的職能
第11章綜合規則
第1101條規則的適用性 (a)法院和治安法院 (b)訴訟范圍 (c)關於特權的規則 (d)不適用規則的情況 (e)部分適用的規則
第1102條修改
第1103條標題

② 法院傳票是怎樣的流程

一、法院傳票不簽收或者無確切地址,可以留置送達或公告送達,在公告之日起算起,60日即算送達。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二、民事訴訟法規定:

1、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

2、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採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3、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2)聯邦法院傳票擴展閱讀:

一、書面答辯

1、您可以在收到起訴狀後15天內進行書面答辯,也可以在法庭上進行口頭答辯答辯狀的份數:法院一份,同時對方當事人有幾個就再提交幾份。

2、答辯的內容可以是案件程序方面的,如起訴不符合條件等;也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如不同意原告的起訴要求等

3、法院會將您的答辯狀發送給原告

二、爭取開庭時間延後

1、法官首次通知領取傳票,有時不定開庭時間,也有直接確定開庭時間並發放開庭傳票的。

2、被告一方可能需要准備證據組織材料,如果法院定的開庭時間比較短,覺得緊張,可以同法官協商調整至少按民訴法規定,被告在領取傳票後,有15天的答辯期,首次開庭時間至少可以爭取在15天後。

③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一樣在美國全境有效嗎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有區別,州法院只適應本地州,聯邦法院是全美
一、關於訴訟案件的管轄及審理程序

?(一)美國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管轄許可權。美國有兩個相互獨立且並行的法院系統,一是聯邦法院系統,一是州法院系統。

?聯邦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2%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通過國會立法規定的罪行、大部分涉及聯邦法規的案件(如稅務、社會保障等)、涉及州際和國際商業管制的案件(如航空、鐵路企業等)、涉及證券和商品管制的案件、海商、國際貿易、破產、專利、版稅等案件以及涉及條約、外國、外籍人士權利、有關多元國籍方面的州際爭端的案件。

?州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98%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由州立法規定的罪行、與州憲法有關的案件和涉及州法規的案件、有關家庭法的案件、房地產案件、房東與房客之間發生爭端的案件、私人合同糾紛(破產除外)、涉及專業人士玩忽職守、意外傷害、遺囑檢驗及遺產繼承、部分交通違規和機動車注冊方面的案件。

?有的案件聯邦法院與州法院都享有管轄權,如:聯邦和州法律均規定懲罰的罪行、有關聯邦憲法問題的案件、有關民權訴訟的案件、環保管制問題的案件、涉及聯邦法律的某些爭端、集團訴訟案件。

?(二)統一立案與選擇法官進行調解。在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所有的訴訟案件都由專門的立案機構統一立案後再按照隨機方法分配給各位法官。法官不能自行去選擇案件或向負責分案的書記官「打招呼」,當事人也不能選擇法官審判自己的案件。但有的法院也有例外,即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共同「選擇」另一擅長調解的法官進行調解時,就可以將此案從隨機分配的法官手中交由被「選擇」的法官進行調解。通常情況下,法院都會採納當事人的意見。但如調解不成時,案件仍交回原接受隨機分配的法官進行審判。

?(三)法院受理訴訟案件時沒有級別管轄的規定,原則上實行兩審終審制。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系統還是州法院系統,對所有訴訟案件均無「級別管轄」的限制,一律由原審法院(相當於我國的基層法院)進行審判。原審法院判決後,如果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向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系州法院系統的則向州中級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只有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宣判後自動進入最高法院審理。一些地區有點例外,如加里福尼亞州規定中級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後的60 天內當事人有權請求向州最高法院申請再上訴,經州最高法院審查決定每年接受這種再上訴的案件只有100件左右,這些案件一般都具有爭議標的特別巨大或者社會影響特別重大的特點。因此,實踐中,對90%以上的申請再上訴的案件都不會被州最高法院接受。

?(四)聯邦最高法院每年審判的案件不足100件。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均分為三級:聯邦最高法院、巡迴區上訴法院(13個)、地區法院(94個);州最高法院、中級上訴法院、縣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每年審判的案件大約在80—100件之間,這些案件是從數千件對上訴法院終審判決不服上告(非法定程序)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選擇涉及與聯邦憲法有關和涉及州與州之間法律沖突的案件決定由聯邦最高法院審判,而聯邦最高法院對這些案件所作的判決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點類似於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和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公布的案例。除了審判案件,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主要到所分管的司法巡迴區檢查指導工作或者進行講學、出國考察等。聯邦最高法院討論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但對少數人的意見及其理由也應當寫入判決書中。最高法院討論案件時,9 名大法官均必須到庭並發表意見和最後表決。如果主審法官的意見被多數人採納,判決書即由該主審法官起草;反之,則由首席大法官指定多數意見中的一名大法官起草。

?(五)90%以上的刑事案件實行了訴辯交易。在美國,對刑事案件可以實行訴辯交易,即被告人如果同意放棄其辯護權,供認有罪,公訴人就可以以較輕的罪名起訴或者向法官建議判處被告人較輕的刑罰或者較短的刑期,並將訴辯雙方的協議提交法官審查並直接作出判決。這種「訴辯交易」雖然有讓被告人所受其罰與所犯其罪有不適應之嫌,但為國家減少了大量的司法成本,仍然是值得肯定的。美國刑事司法程序中實行的訴辯交易相當於是一種「和解」,這與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和解的審理程序有些相似,但「和解」的內容不同於「調解」,因為「訴辯交易」的「和解」是在刑事被告人認罪的基礎上由訴辯雙方的律師(公訴人也由律師擔任)經過協商達成協議後,提交法官作出判決的,而不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訴辯雙方達成的協議,法官對訴辯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並沒有充當「調解員」的角色,只是法官在作出判決前必須向被告人本人詢問其「認罪」是否出於自願,有無強迫、是否知道放棄這些權利的法律後果。如果被告人不認罪、不知道「認罪」的法律後果或者訴辯雙方的律師協商未達成協議,案件自然進入有陪審團進行審判的普通程序。

?(六)未經庭前披露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按照聯邦法律和絕大多數州法律的規定,有關刑事案件的證據材料,訴辯雙方必須在法院開庭審判之前公開披露,否則不得在法庭出示或者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當然,如果控方認為庭審前公布證人姓名可能導致危險的話,也可以不公布,只是到了開庭審判的某一階段,該證人則必須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法官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控方的請求,決定是否命令司法警察對該證人實行「保護」(對證人保護的內容很多,如為其改名換姓、變更居住地甚至為其整容等)。

?(七)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否則可構成「藐視法庭罪」。直接言詞證據是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按照美國法律所規定的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任何未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盤問(質證)的證人證言是不能作為定案根據使用的。經法庭同意,訴辯雙方都有權要求法官發布命令,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文書是傳票,如證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作證,法官可以決定予以逮捕並判決其構成「藐視法庭」罪。證人作證前,須在法官助理的帶領下宣誓。

?(八)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均有律師擔任辯護人。無論是適用陪審團審判的普通程序還是適用訴辯交易的簡易程序審判刑事案件,都必須有律師參加,即使被告人不要律師為其辯護,法官也要為其指定律師作為其辯護人,因為法官會擔心被告人不知道法律的規定或者不了解法律的內容而放棄法律賦予他的權利(如放棄辯護權、請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等),從而影響判決的公正性。

?(九)原審法院與上訴法院分離。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都只有三級(最高、上訴、原審法院),在這樣的法院建制下,原審法院 (一審法院)與上訴法院(二審法院)對案件的管轄和審理程序是嚴格分開的。即在一級法院中,要麼只能對各類訴訟案件進行一審(原審),要麼就只能對上訴案件進行二審,不會發生重疊和交叉。這與我國中級以上的法院既有權進行一審(初審)又有權進行二審(上訴審)甚至還可以進行復核審、再審的制度截然不同。據了解,美國的這種做法體現了對不同審判階段追求不同的價值取向的:對原審來說,主要是為了體現審判的民主和公正;而對上訴審來說,則傾向於追求審判的法律價值。

?(十)對上訴案件的審查篩選制度。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後,上訴法院並不會「無條件」予以受理並進入二審程序。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上訴法院負責立案審查的法官對上訴的理由進行嚴格的審查篩選,將不符合上訴條件的「上訴案件」剔出(這些案件一般是涉及一審中已經法庭確認了的事實和證據以及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明確表示放棄了的權利),然後將涉及法律適用或反映出有嚴重程序違法的案件正式作為上訴案件立案受理。

?二、關於生效裁判的執行

?(一)生效裁判的地域效力。在美國,盡管實行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體系,但對法院裁判(包括決定、命令等)的法律效力(既判力)都是一致的。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各法院必須承認和執行別的法院(無論是聯邦法院或州法院)作出的有效判決,這里所指的「承認」包括確保該判決的終局性和保證該判決的執行。

?(二)當事人對生效判決大都會自覺履行,基本上不存在「執行難」的問題。美國法官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自覺遵守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基礎是一種觀念(美國人服從法律一般是因為他們信仰法治,認為如果人人都守法會使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一種義務,事實上,在一個案件繁多、法律繁雜的國家內如果僅靠法律的強制力來迫使所有的人服從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法院享有處罰不執行生效判決(藐視法庭行為)的權力,即對於債務人而言,無正當理由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正因為如此,在通常情況下,訴訟各方無論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尊重法院的判決並自動履行法官作出的決定(包括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所作出的有關裁定或者命令)的。例如,l974年的合眾國訴尼克松案。當時,最高法院命令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向一家地方法院提交他與其他人談話的錄音帶。尼克松總統曾經試圖抵製法院命令,但最終還是感到難以違抗,因為雖然提交錄音帶會導致總統職位難保,但如果不服從法院命令將會給他帶來更為嚴重的法律後果。

?(三)法院對生效裁判不負責具體的執行。在美國法院,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也沒有專門的執行人員,因此,在法院的司法統計數據中找不到有關執行案件受理和執結、未結的數據。但法院對生效判決不負責執行並不等於對權利人為實現其權利的請求無動於衷,也不等於對債務人不自覺履行判決所確定的義務的「不作為」可以袖手旁觀,而應對權利人有關執行申請的「動議」作為一個新的「訴」來進行審查的,經審查認為符合生效判決的要求即簽發有關執行措施的命令 (有的翻譯為《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令》)。原告勝訴後,在對方逾期不履行判決的情況下,如知道對方有把錢放在何處(如存在銀行),可申請法官簽發命令,法官經過審查確認原告有充分的證據,即簽發扣押令,原告提交司法警察(非法院編制)具體執行,司法警察在執行過程中必要時也可以請求地方警察協助;如原告知道對方的房產(或其他財產)在何處,也可先在房地產管理處進行「留置權」登記(目的在於向公眾告知該房產已經涉訟),然後申請法官簽發命令,交司法警察發布公告後予以公開拍賣出售;如債務人是雇員,債權人可以申請法官發布「第三人扣押令」,其內容是要求雇員所在的公司定期扣除該雇員的部分工資,交給債權人。如此等等。

?據了解,美國實行的這種將審判與執行分離的制度,並未影響生效判決的執行,相反,還有利於法院(法官)集中精力和時間從事審判活動而不受非審判事務的干擾和影響。

?(四)生效裁判的強制執行事項由獨立於法院系統之外的專門機構負責。這里所指的「專門機構」是指聯邦司法警察和州司法警察負責。法院裁判生效後,當事人一般能自動履行。對少數逾期不履行的,權利人在向法官提出查封、扣押、變賣債務人財產等手段的「動議」並獲批准後,權利人即可憑法官簽發的命令請求司法警察對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財產採取強制措施。這種強制執行措施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在五、六十年,聯邦法院要求消除種族隔離的判決在南方諸州受到白人和州長們的有組織的抵制,專收白人的學校仍拒絕黑人學生入學。在聯邦法院的要求下,美國總統派出了聯邦軍隊,趕走了圍在學校門口的州長和白人,黑人學生才得以進入校園。

?(五)申請執行的期限。在美國,權利人申請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期限一般為l0年,特殊情況下申請人還可以申請再發布有關命令。這比我國法律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法人為6個月、個人為1年)要長得多,顯然,這種將法律保護的重心向權利人傾斜的觀念和作法是值得我們借鑒。

?(六)申請執行的費用。與我國收取訴訟費(包括申請執行費)大都是按照爭議或者申請執行的數額的「比例」徵收的作法明顯不同,在美國,當事人向法官申請簽發強制執行命令的「動議」是「按件」交費,請求司法警察執行法官簽發的命令也要按照實際支出的費用交費或者在執行回來的財產中如數扣除(有點類似我國法院在執行案件時收取的「實支費」),「實際支出的費用」包括司法警察的誤工工資等開支和報酬。

?三、關於裁判文書的內容與製作方法

?(一)對裁判文書的格式有要求但並不嚴格。尤其是對裁判文書的長短、行文風格均無限制性規定。法官完全可以自由地根據案件的事實、法律(判例)的規定、自己對法律精神的理解製作裁判文書。這種做法顯然是與美國實行「判例法」和法官職位「終身制」有關。因此,可以說,每一法官都有其自己製作裁判文書的風格,甚至有的裁判文書,只看文書的行文及用語習慣而不看法官的簽名,就可以判斷這是某某法官製作和簽發的,在這種體制下,法官所竭力追求的一方面是對個案的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就是所作出的裁判的社會價值(都希望所審判的案件成為美國的司法判例)。

?(二)對辯訴交易的案件作出判決後製作的判決書只是填充式而不是擬制式的。即判決書按照規定的格式填寫,且不表述事實和證據,也不寫判決理由,而是直接寫判決結果。對辯訴交易的判決被告人也可以上訴(但通常沒有上訴發生),上訴法院經審查發現如果被告人是非自願接受辯訴交易或者法官審判違反法定程序時,即決定案件進入上訴程序。

?(三)裁判文書的簽發。除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外,所有法官對自己審理並作出裁判的案件都是自己起草並簽發,都對自己的裁判結果和製作簽發的裁判文書負責。即使法官交自己的法官助理起草的文書也一定是由法官親自審查修改後,以法官本人的名義簽發。

④ 法院傳票有什麼內容具體點

傳票是由法院出具的通知當事人到庭應訴的書面材料,你需要向法院詢問涉案事由、對方起訴情況,以便准備應訴,否則會承擔缺席審判的不利後果。

格式如下:

⑤ 聯邦快遞件送丟了怎麼辦

樓主真粗心,這么貴重的商品,上面完全可以要求本人簽收外加簽單返還,也就多5元錢的事,即使不想簽單返還也要上面註明本人簽收並核對當事人證件。

這樣的話就2個可能了
1,可以說是你朋友收的,前提是地址送到你所寫的地址,這樣即使出了問題,沒有保價的話,賠100,有保價商議
2,配合你進行調查。

個人經驗來說,聯邦注重信譽的,尤其是這么高的價值的商品,一般會選擇2來進行的

⑥ 美國最高法院的上訴管轄權是什麼

一、管轄權
在歐洲大陸法國家和那些以大陸法為法律模式的國家如日本、拉丁美洲國家和多數非洲國家,法院審判案件的權力更有可能被理解成「competence」而不是「jurisdiction」。「competence」包括兩方面:事物管轄和地域管轄。前者是指糾紛應訴諸於被授權審理那類案件的法院,後者是指糾紛應訴諸於與案件當事人、事實經過或事件有一定地理聯系的法院。如果原告所選擇的法院同時具備以上兩方面,則該法院對案件有管轄權。
英美法系關於管轄權(jurisdiction)的概念與大陸法系的管轄權(competence)概念是相似的,但有細微的不同。我們的管轄權也包括事物和地域兩種因素。一個糾紛必須訴諸於有事物管轄權的法院,即案件必須屬於法院被授權審理的案件的一種。然而,除此之外,對雙方當事人法院還必須有對人管轄權(如果是對人訴訟)或對物管轄權(如果是對物訴訟)。管轄權中的地域因素體現在對人管轄權之中。在某一法院能對一方當事人行使對人管轄權之前,該當事人必須與建立那一法院的主權領土有一定的聯系。
州法院對事物的管轄權幾乎沒有什麼問題,而聯邦法院對事物的管轄權卻是有限的。聯邦法院只能受理少數特別種類的案件,如基於聯邦法律產生的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案件、一州公民與外國公民之間的爭議案件。然而,州法院卻可以受理除少數專門由聯邦法院受理的案件之外的任何種類的案件。就事物管轄權而言,在我所在的堪薩斯州,一般初審法院都可以受理一個日本公民和另一個日本公民之間因合同違約所產生的糾紛案件,盡管合同的簽訂地和履行地都在日本。但是在這樣一個案件中要想獲得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美國法院,對人管轄權是限製法院權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與大陸法系國家著重考慮對案件的管轄權不同,我們所考慮的主要是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
如果一個被告自願接受法院的對人管轄權,則不需要在他與訴訟法院之間有地域上的聯系。但如果對管轄權有異議,則原告必須選擇一個與被告有適當聯系的法院起訴,只有該法院才能獲得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
假設一個被告在一個主權領土范圍內有自己的家,而該地的法院正在尋求對其行使管轄權,則這個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允許對被告行使對人管轄權的合適連結點。但是被告的居所或住所並不是唯一的連結點。
在歷史上,英美普通法認為,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主要是法院司法強制力的一個功能。如果一個法院能拘捕某個人,則此人隸屬於該法院的管轄權。在英美普通法的早期,民事訴訟確實是從對被告的人身拘捕開始的,被告被關押直到案件審畢。後來,實際上的人身拘捕被象徵性的拘捕所取代,法院不再象對待被起訴的刑事罪犯一樣拘捕民事被告,而是通過傳票傳喚被告。傳票表明,如果必要時,被告可能被拘捕。即使被告是一個對管轄權持有異議的非當地居民,當他出現在法院轄區,並被以合法的程序傳喚時,其也可能隸屬於該法院的對人管轄權。因此,被告與法院之間的適當聯系包括三種情形:被告的居所或住所在法院的轄區,被告放棄管轄權異議;被告出現在法院轄區。這些在過去被認為,現在也仍然被認為是確定對人管轄權的傳統基礎。在著名的Pennoyer訴Neff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宣布這三種傳統的基礎是憲法所允許的僅有的基礎。在該案中,最高法院指出,確定對人管轄權的這些傳統基礎是憲法性概念「正當法律程序」的因素之一。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宣布:「非經過正當法律程序,任何州都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相應地,Pennoyer訴Neff一案確立了這樣一個規則,即州法院不能對被告行使對人管轄權,除非該被告自願接受管轄,或其居所或住所在該州,或當其出現在該州時被合法傳喚。
該案嚴格限制了法院對一個持異議的非居民行使管轄權的權力,即一個法院不能隨意行使管轄權,除非當被告出現在該州時被合法傳喚。然而,普通法認可一種可以規避這種限制的途徑,如果被告在該州有財產。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雖然是對人訴訟所要求的,但在對物訴訟中卻無此要求。對本轄區內的財產,法院可以決定其所有權歸屬而無需享有對被告的對人管轄權。財產位於該州是法院對該財產享有管轄權(通常被稱為「對物管轄權」)的充足根據。
對物訴訟是指決定財產利益歸屬的訴訟。請求被告給付金錢的訴訟或要求被告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訴訟是對人訴訟。然而,普通法發展了一種理論,該理論允許原告把請求給付金錢的訴訟當作對物訴訟來起訴。如果原告關於金錢賠償的請求是有效的,則原告對屬於被告的財產享有潛在的利益。如果原告勝訴,而被告卻沒有執行該判決,則原告可以變賣被告的財產以執行判決。另外,關於請求給付金錢的訴訟也可能被當成這樣一種對物訴訟,即在該訴訟中,原告針對被告的某種特定財產提出訴訟請求。原告可以在任何一個被告享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的地區起訴,即使被告不隸屬於該地法院的對人管轄權。此種意義上的「財產」也包括被告的債權。法院只要能夠對被告的債務人行使對人管轄權,就可以對由該債權所代表的財產行使對物管轄權。獲得這種被稱為「准對物訴訟」的機會為規避Pennoyer訴Neff一案所確立的對人管轄權的嚴格條件提供了有限的途徑。這種准對物訴訟的判決的效力只是給予原告變賣被告某種特定的財產以滿足自己訴訟請求的權利,判決的執行不能針對被告的其他財產。
二、管轄權的「權力支配」理論的缺陷
這種依靠法院的實際支配權力去執行判決的管轄權理論的缺陷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變得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它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對法人的管轄權。法人是沒有自然屬性的,它只是一種觀念,但法人可以擁有財產。因此根據「准對物訴訟」理論,在請求給付金錢的訴訟中,任何法人財產所在地的法院都將對法人財產享有對物管轄權。但是在對人訴訟中,如何確定對一個持異議的非當地法人的對人管轄權呢?如何認定一個法人在某法院轄區出現過呢?美國立法者們的回答是,如其現在常做的一樣,求助於法律的擬制。如果法人的一個機構在該州經營著其公司的業務,則表明該法人出現在該州。因此,一個法人在符合以下條件之一時,就隸屬於訴訟所在地法院的對人管轄權;放棄管轄權異議;在該法院所在州注冊登記;在該州「經營業務」。但此種意義上的「經營業務」從來也沒有被明確地定義過,於是,涉及「經營業務」意思的判決已經有成千上萬。
另一方面,汽車的發明使該種理論的缺陷更加明顯。汽車能使人們很容易地從一州旅行到另一州,但是汽車是危險的交通工具以及許多訴訟的起因。汽車增加了這種可能,即一州的居民被捲入到另一州的損害賠償訴訟之中的可能。駕駛汽車進入乙州並在那裡造成交通事故的甲州居民,不得不在任何由此導致的訴訟案件中保護自己的利益,證人可能被要求到庭作證。但是按照「權力支配」理論,除非在離開乙州之前被合法傳喚,一個持異議的甲州居民是不隸屬於乙州法院的對人管轄權的。問題的解決再次運用了法律的擬制。州立法機關制定了一些法規規定,任何人一旦在該州的道路上駕駛車輛,就意味著同意接受該州法院對任何由此行為引起的訴訟案件的管轄權。這種擬制的「同意」似乎能吻合Pennoyer訴Neff一案以及管轄權的「權力支配」理論。同時,最高法院也堅持認為,這種「非居民駕駛者的法規」在Hess訴Pawloski一案中是合憲的。
當一種法律體系必須求助於某種法律擬制,去調和常識性的結論與占支配地位的法律理論之間的關系時,那麼這種法律理論一定存在某種問題。在1945年對「國際鞋業」訴華盛頓州一案的判決中,最高法院最終改革了對人管轄權的理論基礎。
三、最起碼的聯系和基本的公正
「國際鞋業」一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設立在密蘇里州的公司能否在華盛頓州被起訴?該公司認為,其在華盛頓州的機構的行為並不構成「經營業務」,因此該公司沒有出現在華盛頓州。在反駁此種辯解時,最高法院給予「正當法律程序」在對人管轄權問題上的含義一個全新的描述:
「在歷史上,法院在對人訴訟中的管轄權產生於其對被告人身的實際支配權力,因此被告出現在法院所管轄的地域內是被告受法院判決拘束的前提條件……但是既然拘捕被告的命令已被傳票或其他形式的通知所取代,正當法律程序所要求的僅是,如果被告沒有出現在法院的轄區,法院要想使其服從對人訴訟的判決,則被告與法院之間應有某種最起碼的聯系。因此,該案件的審判就不會與傳統的公平和公正概念相抵觸。」
伴隨此種新的「最起碼的聯系」的標准,最高法院認為,符合法律的最起碼的聯系的數量和種類取決於訴訟的起因是否產生於該聯系。在「國際鞋業」一案之前,一些法院沒有作此種區別,除非州法規把管轄許可權制於案件的起因產生在該州,正如前面所述的「非居民駕駛者」法規。如果被告出現在該州或住在該州,他可能因任何原因被起訴,無論案件與該州是否有聯系。但是在有法人參加的訴訟中,「國際鞋業」認為:「出現」只是一種擬制,被告必須與該州有某種聯系。如果訴訟的起因產生於該種聯系,則即使是單一的孤立的聯系也足以使被告隸屬於該州法院的對人管轄權。如果該聯系是系統的、連續的和實質性的,則被告可以因任何案由被起訴,無論該案由產生於何處。
究竟什麼樣的單一的或孤立的行為能滿足合憲的最起碼的聯系的要求,從而支持產生於這種聯系的案件的管轄權(我們稱其為「特別管轄權」)呢?究竟什麼樣的系統的連續的行為是充分的實質性的,以致能夠支持與該種行為無關的案件的管轄權(我們稱其為「一般管轄權」)呢?最高法院在「國際鞋業」一案中指出,答案取決於「與正當法律程序所要保證的公正的有序的法律管理相關的行為的性質和質量。」這被理解為「利益平衡」。與如果案件不能在那裡被起訴原告所將面臨的困難相比,被告在一個被選定的法院應訴究竟會遇到多大的困難呢?在允許案件在原告所選定的法院繼續審理是否公正與合理的問題上,訴訟的方便是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因素,而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文所關心的正是公正與合理。
正當法律程序的新標准起源於「國際鞋業」一案。它要求首先查明被告與法院所在州是否有某種聯系。如果沒有,則管轄權不能成立。如果被告確實與法院所在州有某種聯系,則仍須查明訴訟的起因是否產生於該聯系。如果是,則要進一步查明被判決所影響的利益是否允許這種管轄權。這里的利益包括原告的、被告的、州的以及其他可能涉及到的利益。如果法院的管轄權的行使符合利益的平衡的要求,則該法院可繼續其對案件的審理;如果管轄權的行使不符合利益平衡的要求,則法院應撤銷該案件。
如果訴訟的起因並不產生於被告與法院所在州的聯系,則需要確定是否該聯系是系統的、連續的實質性的,以致於能夠使被告在缺乏與訴訟的起因相關的聯系時,在該法院應訴是公正和合理的。這一步也涉及到利益的平衡。
一種依賴於利益平衡的法律標准似乎顯得有些不可預測。不同的法官對案件所涉及到的利益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不同的法官對同樣的案件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對產生於「國際鞋業」一案的管轄權的分析所遇到的一個問題。
四、州法院管轄權的擴大:長距離法規
「國際鞋業」一案的判決為擴大州法院的管轄權開辟了一條道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各州開始適用一些法規,允許其法院對一個持異議的非居民行使對人訴訟管轄權,只要法院在本州之外對被告進行了合法的傳喚。這些法規被稱為「長距離法規。」其中一些專門用於識別某種可能導致被告隸屬於「長距離管轄權」的行為,而另一些則廣泛宣稱,其州的法院可以在任何與憲法相一致的基礎上對被告行使管轄權。
五、故意獲得和商業流通理論
1958年最高法院在Hanson訴Denckla一案中作出了另一個關於土地標記的判決。該案宣布了對「國際鞋業」一案規則的一條限制。即使訴訟的起因產生於被告與該法院所在州的聯系,即使該法院是一個便利案件審判的法院,該法院也不能對被告行使管轄權,除非引起訴訟的聯系是被告自己的故意行為的結果,而不是原告或第三人的行為的結果。最高法院指出:「在每一案件中,本質的一點是,被告是有意地為某種行為,以取得在訴訟所在州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進而得到該州法律上的利益與保護。」
這種「故意獲得」要求,給各州法院試圖對產品質量責任案件中的缺陷產品的製造商行使「長距離」管轄權造成了障礙。缺陷產品在一州的出現常常不是產品製造商自身行為的直接結果,而是一些批發商或獨立中間人的行為結果。但是州法院發展了一種理論,以允許對缺陷產品的製造商行使管轄權,而置「故意獲得」要求於不顧。如果製造商有意將其產品投入「商業流通」之中,並清楚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在訴訟所在州銷售和使用,則該行為等同於將產品直接投入該州,盡管產品在該州的實際出現是獨立中間人的行為結果。製造商有意使其產品在訴訟所在州銷售,而訴訟的起因產生於此,則該製造商應該服從該州法院的管轄權。
這種「商業流通」觀點導致這樣一個結論,即Hanson案件中「故意獲得」要求的真實含義是,被告應能預見其引起訴訟的行為可能在訴訟所在州產生一定的效果。《第二次沖突法重述》援引這種「可預見的效果」試驗,以允許法院對一個自身行為遠離訴訟所在州的被告行使管轄權。《第二次沖突法重述》第三十七節表明:「如某人在其他州實施的行為在該州產生了某種效果,而訴訟的起因又產生於該效果,則該州有權對其行使管轄權,除非這種效果的性質和此人與該州關系的性質使該管轄權變得不合理。」但是這種「可預見的效果」試驗對「故意獲得」要求而言,被證明是過於寬泛了。
World—wide Volkswagen公司訴Woodson一案是幾個住在亞利桑那州的原告在俄克拉荷馬州起訴的一起產品質量責任案件。原告從紐約州的零售商那裡購買了一輛「奧迪」牌汽車。當原告駕駛該汽車從紐約經俄克拉荷馬駛向其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家時,奧迪車後部被另一輛車撞壞並起火,幾個原告嚴重受傷。於是他們對該車的製造商、進口商、東海岸地區的分銷商和零售商一並提出了起訴,訴稱損害是由設計上的疏忽造成的。製造商和進口商都沒有對俄克拉荷馬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但分銷商和零售商卻不同。
俄克拉荷馬州的法院堅持被告零售商和分銷商應隸屬於其管轄權,因為法院認定他們能夠預見在紐約州售出的汽車在俄克拉荷馬州被使用的可能性。然而,最高法院駁回了該判決。最高法院拒絕接受這種「可預見的效果」試驗,但並不反對「商業流通」理論:「對正當法律程序的分析至關重要的這種可預見性,不僅僅是某產品將出現在訴訟所在州的可能,更應當是被告的行為及被告與訴訟所在州的聯系使其可能合理地預測到他將在那裡捲入訴訟。如果製造商或分銷商的產品銷售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現象,而是其直接或間接使其產品進入其他州市場的努力的結果,則使其服從於其中任何州的法院的管轄權就不是不合理的,如果該缺陷產品是導致其所有人或他人受到傷害的原因。」
在針對產品製造商提起的產品質量責任訴訟中,產品在訴訟所在州銷售的可預見性足以滿足「故意獲得」要求,但是,在其他州售出的產品在訴訟所在州使用的可預見性卻不足以准許在該地對零售商起訴。
最高法院在Asahi金屬產業訴高等法院一案中又一次遇到了「商業流通」理論。該案件產生於加尼福利亞州的一次交通事故。一輛行駛中的摩托車的一隻輪胎爆炸,其駕駛者被嚴重炸傷,他的妻子(當時也在摩托車上)被炸死。受害人向摩托車的製造商和摩托車輪胎的製造商(一家台灣公司)提起了訴訟,而這家台灣公司卻要求追加Asahi(一家日本公司、輪胎活門的製造商)為被告,並辯稱:如果輪胎有缺陷,其原因在於輪胎所使用的活門有缺陷;如果台灣公司負有賠償責任,則日本公司有義務賠償台灣公司。雖然原告沒有向這家日本公司提出起訴,但台灣公司的損害賠償請求仍被受理。日本公司主張法院缺乏對人管轄權,應撤銷案件。但加州的法院裁定,鑒於「商業流通」理論,管轄權成立。法院認為,該日本公司對其在亞洲賣給台灣公司的相當一部分活門可能被組裝到輪胎上並在美國加州出售是完全清楚的。但最高法院駁回了該裁定。
最高法院的九名法官一致認為,即使該日本公司有意建立與加州的聯系,並因此引發訴訟,但利益平衡規則使要求該公司到加州應訴顯得很不公平,其與台灣公司的關系完全建立在亞洲,審理他們之間的爭議案件與加州的利益毫無關系。即使台灣公司勝訴,該判決在美國也難以得到執行,同時日本也很可能不承認並執行該判決。因此無論是要求該日本公司到加州應訴,還是要求加州公民在該訴訟中充當陪審員,似乎都不太合理、也不太公正。O』Connor和另外三名法官甚至認為,該日本公司與加州的聯系並非其「故意獲得」行為的結果。該公司把其產品投入「商業流通」之中,並知道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被組裝到摩托車上並被在加州出售,這一事實並不足以滿足「故意獲得」要求,還應當有其他屬於被告的並能表明其有意使產品進入加州市場的行為,例如廣告。可見O』Connor法官對「商業流通」理論基本持反對態度。
但是,Brennan等另外四名法官再次確認了「商業流通」理論的有效性。第九名法官Stevens不贊同以上兩種觀點中的任何一種。因此,Asahi一案的判決給「商業流通」理論的有效性留下了某種疑問。在後來的案件中,一些法院採用了O』Connor法官的觀點;而另一些法院則站在Brennan法官一邊,後者可能更多一些。畢竟在World—wide Volkswagen一案中,最高法院似乎已把「商業流通」理論,當作一種在針對可預見其產品在訴訟所在州銷售的製造商提起的訴訟中,能夠滿足「故意獲得」要求的工具,且最高法院的大多數法官也從來沒有對此表示過異議。
六、舉證責任和公正
我們已經知道,對人管轄權的合憲性的現代分析,要求法院去發現被告與訴訟所在州之間有意建立的聯系,以及去分析案件所牽涉到的各方利益,從而確定在一個特定的案件中對被告行使管轄權是否公正與合理。問題在於:誰應承擔這種公正問題的舉證責任?原告還是被告?
在最高法院對Burger King公司訴Budzewicz一案作出判決之前,通常認為原告應承擔舉證責任,因為是原告的起訴導致了法院對案件的管轄。但在Burger King公司一案中,最高法院卻要求被告一方承擔舉證責任:「一旦被告有意建立與訴訟所在州之間的最起碼聯系的事實被確定,這些聯系在參照其他因素的同時,就可以被用來考慮並決定對人管轄權的維持是否符合公平和公正的原則。……被告所居住的州要想獲得該案的管轄權,被告就必須舉出強有說服力的判例,以證明其他因素的存在使訴訟所在州的管轄權變得不合理。」簡言之,如果原告能夠證明被告已經有意與某州建立了某種聯系,而案件的起因又產生於該聯系,則向法院證明其管轄權的行使並不公正的責任就只能由被告承擔。
七、傳統依據的生命力
自從「國際鞋業」案判決以來,有一點已經十分清楚,即認為被告在一州的出現是對一個持異議的非居民行使對人管轄權的必要條件的傳統管轄權理論的相當一部分已不再有效。一州能夠對並未被發現出現在該州的持異議的非居民行使管轄權而又不違背憲法。
然而,傳統理論也堅持,一個人在訴訟所在州的出現是該州法院對其行使管轄權的充分根據。這在過去是對的,甚至於就我們現在的「一般管轄權」而言,也是正確的。傳統理論的這一觀點延續下來了嗎?許多律師、法官和學者認為沒有。如果關於正當法律程序的檢驗是基本公正的,正如「國際鞋業」一案和以其為判例的其他案件所表明的那樣,那麼我們將很難發現,在沒有其他聯系的情況下,僅僅由於被告在某州的短暫的逗留就要求其服從管轄在該州應訴的公正何在。在「國際鞋業」案之後,很多人認為,即使被告在該州逗留期間被合法傳喚過,也仍然需要做利益平衡分析,以確定要求被告在該州的法院就那一特定的案件應訴是否公正。在Shaffer訴Heitner一案中,最高法院裁定,「國際鞋業」一案中的利益分析適用於被告在一州的財產被作為准對物訴訟的基礎的案件。在該案中最高法院甚至指出:「對所有州法院管轄權的維持,必須依照在『國際鞋業』案和其同類案件中所確定的標准進行評價。」
在Burnham訴高等法院一案中,最高法院又遇到了這一問題,即僅僅到過某州是否構成一般對人管轄權的充分依據。如在Asahi案件中一樣,最高法院又沒能提供一個權威的解釋。
其中四名法官認為,在某州的出現仍然是對一個持異議的非居民行使管轄權的充分依據,對他們而言,「國際鞋業」一案僅適用於沒有到過訴訟所在州的被告。另外四名法官認為,「國際鞋業」案的利益分析應當適用於該案,但建議在通常情況下,被告出現在某州足以構成管轄權。又一次,Stevens法官拒絕接受任何一方的觀點。於是又一次,如Asahi案一樣,在沒有其他更多聯系的情況下,關於被告的臨時逗留是否構成對人管轄權的充分依據的問題,留給我們的仍是平分秋色的兩種意見。
八、州法院對人管轄權的憲法性限制的總結
一個法院能夠對一個同意接受管轄權或對管轄權不持異議的被告行使管轄權。參加訴訟而沒有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即構成不持異議。
一個法院能夠對居所或住所在本州的個人行使管轄權。居所或住所是支持一般管轄權的充分連結點(訴訟請求與本州沒有關系時)。
一個法院能夠對一個與本州有某種聯系、在本州「經營業務」的法人行使管轄權。「經營業務」是否構成一般管轄權的充分依據,取決於法人的業務行為是不是連續的、系統的和實質性的,以致能夠使要求其就特定的案件在本州應訴是公正的。
一個法院也可以對某個人或某法人行使特別管轄權,如果該個人或法人有意地與該州建立了某種聯系,而訴訟的起因正是產生於該聯系,除非被告通過對所牽涉到的利益的分析能夠證明該管轄權的行使是不公正的。在針對製造商提出的產品質量責任訴訟中,有意的聯系可以通過「商業流通」理論建立,除那些適用O』Connor法官在Asahi案件中的觀點的法院外。
一個法院可能不會對在本州屬於被告的與訴訟請求無關的財產行使准對物訴訟管轄權,除非被告與該州之間存在能夠支持對人訴訟管轄權的聯系。
一個法院很可能能夠對出現在該州時被合法傳喚過的被告行使一般管轄權。

⑦ 什麼是法院傳票

法院傳票就是你被對方起訴了,法院派發給你一張傳喚單,讓被起訴方去開庭調節!

⑧ 什麼是法院傳票

法院傳票的意思:法院傳票是指由原告准備、由法庭下達的用來通知答辯人其被起訴信息的法定文件。法院傳票是人民法院依法簽發的,要求被傳喚人按指定的時間,到指定的地點出庭參加訴訟活動或進行其他訴訟行為的書面文件。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⑨ 美國唱片業協會的訴訟案例

1999年12月7日RIAA控告Napster提供允許用戶自其他用戶的機器下載MP3檔案的服務,RIAA聲稱Napster「推動盜版音樂到一個空前的地步」,RIAA亦在2002年控告提供相同服務的Aimster。Napster在訴訟期間破產,後被Roxio接管並提供一個受RIAA認可的下載服務。
2002年與2003年期間RIAA企圖以一紙傳票要求威訊透露進行檔案分享用戶的身分,威訊的律師莎拉·戴思克(Sarah Deutsch)質疑該傳票在程序與穩私方面的有效性。該傳票在2003年12月於聯邦上訴法院推翻下級法庭的命令而失效。RIAA聲稱該做法是受到數位千禧著作權法的認可,但上訴法院裁定數位千禧著作權法只適用於實際寄存在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上的數據,而非在消費者電腦上的數據。美國最高法院在2004年拒絕復審這個裁決,導致RIAA現時必須對每個被控告的檔案分享者提出個別的民事訴訟,而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與涉嫌的檔案分享者擁有更多法律手段預防身分泄露,令整個程序更昂貴、緩慢與復雜。其判決理由是由法官道格拉斯·金斯柏(Douglas Ginsburg)所撮寫。
2005年派翠莎·聖坦格羅(Patricia Santangelo)因質疑RIAA對她的控訴而造成新聞,雖然她成功駁回對她的控訴,但她的子女隨後遭到起訴,並因缺席對她女兒密雪兒 (Michelle)的審判,未能回應指控而判罰30,750美元(現已提出撤銷申請)。另一名被告譚雅·安德森(Tanya Andersen),一位居住在奧勒岡州的41歲單親母親對RIAA提出反控訴,其中包括一項反犯罪組織侵蝕合法組織法指控。RIAA要求她10歲女兒的口供證詞。
電子前鋒基金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公共市民、奧克拉荷馬州基金會的美國公民自由協會與美國法律圖書館協會提交一個法庭之友辯護狀支持在奧克拉荷馬州聯邦法院Capitol Records v. Debbie Foster一案中Deborah Foster做成律師費的申請,請求判與被告律師費以及主張RIAA不適當的調查模式與濫用法律訴訟手續。RIAA請求法院不要接受該法庭之友辯護狀,聲稱訴訟請求方企圖錯誤地將原告人與唱片業描繪成失去控制(Movants attempt to paint a false picture of Plaintiffs and the recording instry run amok)。2007年2月6日該律師費申請獲得通過。
2006年12月21日RIAA對俄羅斯擁有與營運的網站提出總額達1.65萬億美元的訴訟。這個數目是以每首歌曲15萬元法定賠償乘以1,100萬首歌計算而成。RIAA無法得到對該個俄羅斯網站的司法權。
一個關鍵的案例,Elektra v. Barker可能會終止RIAA訴訟運動的命運。在該訴訟中一名布朗克斯的29歲護理系學生Tenise Barker以缺乏明確性提出駁回RIAA的控訴,而根據法律僅僅提供(making available)並不構成侵權。RIAA以提供確實是侵權來反對Barker女士的申訴。在得知RIAA的企圖擴大版權法的說法後,電腦及通訊工業協會、美國網際網路產業協會與電子前鋒基金會提交法庭之友辯護狀支持Barker女士的動議及反駁RIAA的說法。美國電影協會隨後提交辯護狀支持RIAA,而美國司法部提交了權益聲明(Statement of Interest)反駁電子前鋒基金會提出的論點。這個案件曾於2007年1月26日曼哈頓聯邦法院在Kenneth M. Karas法官前進行辯論,Kenneth M. Karas表示他將裁定提供的爭論。截至2007年6月為止當事人仍在等候法院的判決。
2007年2月一名布魯克林聯邦法院的法官表示RIAA須提供充分證據來證明其訴訟中每首歌曲總計750美元的法定賠償,因為該些歌曲出售予零售商的價格為0.79美元。唱片業反對該個裁決,聲稱被告不可負責調整賠償金額。
在訴訟中RIAA假設一首歌的每個盜版副本均代表銷售額的損失而大大增加法定賠償到盜版案件中的唱片面值。

熱點內容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