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涼傘法院

涼傘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5-25 01:22:17

㈠ 從康縣至哈達鋪,臘子口至舟曲返回康縣共多少千米

曹里懷中將
曹里懷(1909-1998),湖南省資興縣人。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32團營技術書記,第二縱隊連黨代表,紅四軍軍部參謀,紅3軍第7師作戰科科長、代師長,少共國際師師長,紅五軍團參謀長,紅四方面軍一局局長,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教員、上級指揮科科長,紅軍大學第四、第六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參謀處副處長、處長、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長春衛戍區司令員,吉林軍區司令員,吉黑縱隊司令員,獨立第三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一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軍長,湘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軍訓部部長,空軍副司令員。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5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曹廣化少將
曹廣化(1905-2004),又名曹甦民、趙屏東,安徽省壽縣人。1925年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1926年轉入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加入中國。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派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任中共壽鳳(壽縣、鳳台縣)臨時縣委書記,1931年兼任中共壽縣縣委書記,1932年率壽縣游擊隊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25軍73師師部書記,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書記,總司令部機要科科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軍事工業局科長,兵工廠政治委員,陝北軍委軍事工業局政治處主任,八路軍129師385旅警備第4團政治委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0師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後勤部運輸部政治委員。參加了新開嶺、四保臨江、梅河口和遼沈、平津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軍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南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軍銜獎勵部副部長、部長,第20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防化學兵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等職。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後兼任中央「兩案」審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中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十二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曹中南少將
曹中南(1914-——),河北省景縣人。1933年加入中國。1938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南民軍第3縱隊政訓員,八路軍東進縱隊第5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3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第7旅教導隊教導員,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清河縣委書記,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6旅政治部主任,第14縱隊42旅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際和平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幹部部組織統計處處長,軍銜獎勵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幹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山西省軍區政治委員,天津警備區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曹丹輝少將
曹丹輝(1915-1977),江西省南康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2軍第64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紅一方面軍總部電台報務員,紅12軍電台報務主任,紅一軍團報務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電台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電台隊隊長,新四軍軍部第三科科長兼無線電總隊總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通信局局長,上海市軍管會電信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郵電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長途電信總局局長,中央軍委通信部副部長,通信兵部副主任,高級軍事學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7年4月20日逝世,終年62歲。
曹玉清少將
曹玉清(1906-1991),侗族,湖南省晃縣(今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鄉許家灣人。1924年開始戎馬生涯,入黔軍王天培部。1926年參加北伐。1929年3月與龍昌漢等人率部在萬載縣城暴動,投奔中國工農紅軍。隨黃公略部在平江、瀏陽、萬載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同年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五軍3縱隊3大隊9中隊分隊長,第2大隊中隊長,後隨紅15軍1團連長,川陝獨立團營長,紅四方面軍供給部兵站管理科科長,轉入鄂豫皖根據地。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斗爭。1932年4月率部參加著名的蘇家埠戰役。同年6月在張國燾「左」傾路線統治下,被當作「改組派」逮捕關押。是年秋獲釋,任總指揮部無線電台擔運隊班長、隊長。參加了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長征,曾三次過草地。1936年10月,率部參加西征,失利後被俘。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5月隨李先念到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駐河南竹溝留守處教導隊中隊長,新四軍挺進支隊第2團營長,新四軍第5師4團團長,第38團政治委員,參與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任中原軍區1縱隊1旅副旅長,參加著名的中原突圈,特別是一旅掩護中原軍區主力突圍後,准備向有國民黨重兵把守的東北方向再突圍時,建議應向敵兵力薄弱的西面突圍,將敵主力引進大別山後,再甩開敵人,到蘇北去與新四軍會合。其建議被,突圍取得勝利。到蘇北後,參與指揮漣水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後任華北軍區14縱隊41旅旅長,第70軍209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204師師長,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204師師長,在東線的江原道、文登里至魚隱山一線打防禦戰。9月至10月集中5個團兵力,向來犯的美軍機械化部隊第二師發起短距離突擊,24天摧毀美軍40多輛坦克,受到了彭德懷司令員的表彰。1952年6月回國後,在天津學文化,後任66軍198師師長,第66軍副參謀長。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長,1960年任山西省軍區參謀長、黨委常委。1962年任副司令員。曾任山西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兼業務組副組長,主管全省農業和財貿工作。深入到30多個貧困縣的山莊窩鋪,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被稱為「糧棉幹部」、「農業通」。後任山西省軍區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曹光琳少將
曹光琳(1917-1994),江西省南康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
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獨立6師政治部宣傳員,紅62師186團幹事,紅3軍團4師12團幹事,第11團幹事,紅15軍團政治部幹事、青年部部長,第73師21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115師344旅687團1營政治教導員、2營政治教導員、團組織股股長,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特務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總指揮部衛生部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部主任,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獨立7旅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1軍3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野戰軍第1軍3師政治委員,第1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高級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國防部第5研究院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未能獲得功勛榮譽章。1994年7月22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曹傳贊少將
曹傳贊(1910-1974),江西省南康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19930年參加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2軍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軍部辦公廳秘書,第34師101團組織幹事,紅4軍12師政治部秘書,紅1軍團政治部文書科長、總務處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政治部組織幹事,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副科長,第385旅政治部宣傳科長、組織科長、軍法處處長,第770團政治處主任,第385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4縱12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41軍154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梧州軍分區政治委員,華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中南軍區防空部隊政治委員,廣州軍區軍事法院代院長,解放軍體育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4年4月9日逝世,終年64歲。
曹宇光少將
曹宇光(1918-2005),原名曹英奎,山東省泗水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1938年入伍。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曲(阜)泗(水)邊區支部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連政治指導員,中共蘇魯豫皖省委軍事部政治處巡視員,八路軍山東縱隊民運幹事,蘇皖縱隊直屬大隊政治委員,蘇皖縱隊政治部工作團團長,山東縱隊第2旅民運科副科長,山東魯中軍區人民武裝動員科副科長、科長,中共泗北縣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軍區人民武裝部部長,魯中南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人民武裝部教育訓練處處長、組織計劃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組織計劃處處長,總參謀部動員部副部長、部長、顧問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曹燦章少將
曹燦章(1913-2004),安徽省亳縣(今亳州市)人。1931年參加寧者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紅軍第5軍團39師副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連長、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魯南支隊參謀長等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役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第1師1團團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3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38軍114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四戰四平、三下江南和遼沈、平津、渡江、解放湖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龍州軍分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公安軍師長、公安軍參謀長,廣州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10月6日因病在河南省信陽市逝世,享年91歲。
曹孟朴少將
曹孟朴(1907-1991),黑龍江省寧安縣人。北洋大學肄業。曾在東北做黨的秘密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同年參加八路軍,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中干隊指導員,第129師政治部教育科長、巡視團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合江軍區宣傳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東北軍政
大學團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軍政大學湖南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高級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高級工程兵學校政治委員,工程兵工程學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長、院長、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9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曹思明少將
曹思明(1917-2003),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河南光山縣雙輪河游擊隊班長、隊長,紅1軍團第3後方管理員等職。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斗爭和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教導大隊區隊長、隊管理員、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部幹事、組織股股長,師政治部直工科科長,師後勤部政治處主任,濱海軍區後勤部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沂蒙、魯南抗日根據地反「掃盪」斗爭和天寶山、臨朐、莒縣、十字路、蛟龍汪等戰役戰斗,為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濱北分區政治部主任,膠東軍區北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蘇南軍區蘇州分區副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了解放高密、膠縣、諸城和濰縣陣地攻堅戰等戰役戰斗,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了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膠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山東軍區國防工程指揮部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委員,舟嵊要塞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等職,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內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十次、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5年被增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叄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曹德連少將
曹德連(1907-1995),又名曹德廣,江西省南康縣人。1930年參加南康縣農民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2師5連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團總支書記、團政治處主任,騎兵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長征。長征中打開臘子口後,部隊進人了漢民回民雜居的地區。林彪派軍團偵察連連長梁興初、指導員曹德連立即出發到哈達鋪,執行偵察敵情、籌集糧食和物資的任務。毛澤東說:「我補充一點,指導員你注意:給我找點『精神食糧』來。國民黨的報紙、雜志只要近期的和比較近期的,各種都要搞幾份來。」梁興初、曹德連等化裝成中央軍進入了哈達鋪。國民黨軍的一個少校副官從蘭州回來,路過哈達鋪,帶著幾馱子書籍;報紙等物品;這些都被偵察員繳獲了,其中一張報紙登載著紅軍徐海東部與劉志丹部會合的消息,還有陝北根據地略圖。梁興初、曹德連將報紙交給聶榮臻,聶榮臻立即派人送給毛澤東。曹德連後升任紅30軍262團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炮兵營政治教導員,留守兵團警備3團營長,團政治處副主任,警備1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關中軍分區保安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30旅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16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8縱23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熱遼軍區第19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補訓4師政治委員,第15兵團組織部副部長,參加了遼沈、平津、渡江、海南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組織部副部長。回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2年被任命為吉林省軍區政治委員(未到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6月16日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88歲。

㈡ 去郊遊車停在一個平台上,被別人家的涼傘給全車都刮花了,怎麼辦

這種情來況你就得找。支涼傘的自人賠償你的損失。
支傘的人沒有把傘支穩舵妥。導致傘被風颳倒。掛到別的車上。那麼執傘的人就要承擔全責。要賠償汽車的損失。如果車漆傷的不是很嚴重的。可以進行拋光。打蠟處理一下。車漆損傷比較嚴重,那就必須要噴漆。這個最好是做一下車損的鑒定。然後找支傘的人賠償。如果他不賠償的話,那就法院起訴。法院會判決他賠償你的損失。

㈢ 漢傳密宗的唐密回傳台灣

一、五智山光明王寺--悟光上師
悟光上師,法名悟光,字全妙,傳臨濟宗竹溪寺眼凈老和尚暨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派金剛峰寺中院流法脈,為台灣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傳燈大阿闍梨, 上師俗姓鄭,台灣高雄縣內門鄉人,生於民國七年(十二月五日,離開娘胎落地之時,即頸纏臍帶、兩膝跪地、雙手握拳,有如僧人頸懸念珠,雙手合掌拜佛之勢,實慧根夙備乘願再來者也。
上師幼學時,即聰慧過人,靈動機巧,同儕間嬉戲,每裝扮佛道禮拜儀式模樣,顯現出善根宿植。於國校五年級時,即向當時學校日籍老師預言:將來收音機會如香煙盒般大,可置於口袋;在家中高坐即能欣賞電影,不必去戲院;打電話不必經交換機接線,全世 界到處都可以通話,並看到對方真面目;電線將全面地下化;又言會發明人體分解術,將人光化,瞬間往返各地,誠輕而易舉事,所言之語全證諸事實,無 不令人訝其巧思慧心,不與俗同之獨特卓見。
上師力慕高遠,志切宏博,勤閱藏經,苦參禪法,諸方耆宿,莫不贊獎。其後隨貢噶老人 - 申書文,再習藏密。然而上師虛懷自御,不自滿意,竟而獨入六龜深山,結茅荒澗,抑志深修,持咒閱藏窮研諸家典籍,親證歷代法案,於禪錄之外,兼及語疏,復及密部。悟密旨所寄,不在簡冊,若欲求融,應當另行築求。
上師於六龜深山閉關閱藏時,知有絕傳於中國之真言宗,廣布日本已達千餘年,期間國內頗多高士欲赴日習法,或不得其門而入,或未獲其堂奧,雖於民國年間或有弘傳,然以中輟。故發心親往日本求法,遂於民國六十年六月遠渡東瀛,入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依中院流宣雄大阿闍梨攻習金胎兩部,三昧五觀,刻苦修證,獲阿闍梨位,並嫡傳中院流,登第五十四世傳法大阿闍梨位,從此真言法脈再迴流此土。
民國六十一年,上師獲授『大阿闍梨』位,返回台灣,勤於弘法教化。先後分別蒙高野山真言宗管長大僧正『高峰秀海』頒授『大僧都』之位,管長大僧正森寬紹 ,再授『少僧正』之位,並應允披紫色衣之榮耀。民國七十年,以【生活禪】一書,獲美國聯合大學夏威夷太平洋學院頒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
上師六十一年返台後,隨即於竹溪寺『一真蘭若』(後易名『妙明精舍』)開壇傳授真言教法,並成立『佛教佈道所』,展開各地講經弘法工作。翌年,首創道場於台南,適有信眾捐贈『龍山內院』為密教布教所,經整修後,於民國六十三年落成啟用,即為今日之『真言宗光明王寺台南分院』。民國六十九年,因信眾日益涌增,又於高雄市左營購屋創立『真言宗光明王寺高雄分院』。民國七十年,於美濃鎮建『造化廬』為龍肚道場,真言宗總本山籌建工作因之露出曙光。上師願力弘深,佛力加被,民國七十三年,有人建言,內門旗山交界,向稱明秀,識者許為聖域,既謀弘大法,可藉以為基地,故請之臨鑒。 上師乃偕五智山光明王寺眾往觀親視,登臨展望,大加贊許,且說偈言:
左旗右鼓峙楠仙 涼傘高聳入西巔
龍吟雨化圓潭月 虎嘯風雲岫口煙
玉梳撓起東方日 祿馬交騁護八邊
威音留下空王地 鎮在五智山中天
台灣五智山光明王寺
吟畢,告示隨眾:我初得法之時,於東瀛金剛峰寺發願,誓持所學,歸還我土,重興密法,追繼唐朝開元盛期;及歸國以來,開教所、設講院、立道場、不遺餘力,今日遇此佳壤,堪充瑜伽密教重振之基,何其幸運!希望諸君共同於此創立密宗根本梵剎,為我密宗開別生面。上師遂將此地命名為『五智山』,全名為『五智山真言宗光明王寺』台灣總本山。隨眾遵聆教言,連袂奮起,集資糾力,開荊辟棘,合力墾植。於七十九年三月動工,十年間,光明王寺從地湧出,萬佛寶塔凌空顯姿,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大殿工程畢竣。上師於開山期間,為弘法利生亦奔走各地,先後又於台北、香港二地分別設立了『光明王寺台北分院』、『光明王寺香港分院』。
二、台北大毗盧寺--成觀大法師
成觀法師:台灣大毗盧寺住持、美國遍照寺住持。台北市人,1947年生,1988年7月於美國紐約庄嚴寺住持天台宗第45代傳人顯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同年於台灣基隆海會寺受三壇大戒。
學歷: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
台大外文研究所肄業
美國德州克里斯汀大學英研所研究員。
佛學經歷:
美國德州閉關三年(1984--1987年)
俄亥俄州閉關半年(1990年)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五十三世傳法灌頂阿闍黎(1996年)
大毗盧寺系由釋成觀法師於民國八十年 (1991年) 六月創辦,當時名為「大毗盧弘法院」,院址設在北投溫泉路,並向中國佛教會登記為團體會員。同年十月,即由北投遷至台北市文山區(景美)現址迄今。其後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本寺於第一次內部整修後,即改名為「大毗盧寺」。
本寺所修之法門,以禪密為主體,而兼容他宗。所修密宗者,則系真言宗,即俗稱之「東密」,此即唐朝日本弘法大師(大師出家法號空海,「弘法大師」之號乃日本天皇所賜)渡海到中國長安、青龍寺,由惠果阿闍梨親傳的「三國傳燈」之正統如來密教 (三國者,印、中、日也) 。此密教在中華即稱為「唐密」,弘法大師傳入日本後,發揚光大,傳承至今不斷,即稱為「東密」(以其最初設壇灌頂系在京都之「東寺」,故名)。惜乎在唐武宗毀佛之後,密教在中國即一蹶不振,幾乎斷絕,逮至明太祖昭令禁止設立密壇,密教餘緒可說完全中斷。兼以元、清兩代內廷提倡喇嘛教,更使正統密教的真面目鮮人得知。成觀法師於1990年前後,於美、台各地參學藏密、唐密、東密,並於1991年開始,至日本真言宗的總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師所創之真言宗總本山),修學真言宗密法。六年之間辛勤往返,終於完成學業,於1996年8月8日入壇受金胎兩部大法傳法灌頂,得阿闍梨位,是為三國傳燈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闍梨。

㈣ 招兵節的鳳凰山畲族招兵節的文化內涵

鳳凰山畲族招兵節集鳳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它涵蓋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宗譜、語言、民歌、舞蹈、武術、音樂、服飾、飲食、遷徙等內容,從多個方位展示鳳凰山畲族原生形態文化的面貌。 招兵節屬於氏族神靈的宗教活動,它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定時、隆重和神聖。
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靈與世俗神靈相結合為崇拜物件的多神崇拜,但以信仰道教文化為主。
畲族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都曾經歷自然的原始崇拜階段,相信萬物有靈,拜祭山神、水神、石神、樹神、田頭伯爺、山地伯爺、灶君等。鳳凰山每個畲村,都在村的水口處建老爺宮,供奉「三山國王」、協天大帝、感天大帝或打獵仙師、龍尾爺、青龍爺等神祇。但是,畲族尤其注重氏族神靈的祖先崇拜。畲族之所以認同道教,是因為它和畲族的原始信仰「盤瓠」信念相同,而且相信和它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它並不是企望成仙,長生不老,而是認為人們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才能解救自己,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以人為本」。因此,畲家向來不認同因果報應,不建佛寺,畲民不當和尚,只在村的祠堂中供奉大慈大悲的慈悲娘娘觀世音菩薩。
招兵節作為畲族崇拜道教文化的主要表現,可以從整個招兵節活動的氛圍來證實。
一、是祠堂大廳所置的招兵神壇,其橫匾是「閭山法院」,左聯:閭山斷案集千祥,右聯:王母驅邪迎百福。左右聯的字分別用紅、淺黃、深黃、深藍、淺藍、淺紅和黃藍等顏色書寫。壇內還設其他福主神位。
二、是祠堂大廳正面和左右兩側懸掛九幀直聯神像,每幀上、中、下有三個神像,其中正面三幀從左至右順序是:①天尊、李奶(三姐)、楊仙師。②張天尊、陳奶(四姐)、恭仙師。③梁天尊、林奶(九姐)、劉仙師。左側三幀從上往下是:王母娘、點兵師、左頭陀。右邊三幀從上往下是:閭山殿、唐葛周、右頭陀。
三、是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製成旗,代表所要請的各營兵馬:東營九夷兵(藍色),南營百蠻兵(紅色),西營六戒兵(白色),北營五狄兵(黑色),中營三秦兵(黃色),左營天仙兵(淺藍),右營地仙兵(黑),本地佛祖(即開山祖)(淺紅),雷姓法師法廣(深藍)。在藍姓畲村舉行時,應為藍姓法師。
四、是師公吟誦經文計有:《奉請招兵書》一本、《奉請生魂書》、《光明寶懺》一部、《消災經文》一卷、《普庵福師光燈謝土真經》一卷、《諸品經卷》一部、《安灶君經文》一卷、《安龍鎮宅寶懺》全卷、《安井經文》一卷、《三奶夫人國母娘娘經》一卷等24本經書和9冊表文。在起師請神時首先吟誦經文:「一聲龍角勝洋洋,啟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靈神老君,王母七千眾神將,閭山三宮神九郎……東宮東殿、南宮南殿、西宮西殿、北宮北殿、中宮中殿遊仙走師神敕符……上界張天尊,中界梁天尊,下界李地尊,太上道德星君,北極紫薇神老君,南斗六字星,北斗七元君,日月兩星君,諸天子,王天斗府滿漢眾星君……」。
鳳凰山畲族招兵節活動,包含了粵北、閩、浙、贛、皖等地畲族現今保留的祭祖、請祖、奏名傳法的祭祀儀式和清醮道場、禳災型法事等相關情節和場面。
招兵節師公有茅山和閭山兩顆印。相傳,安徽句容縣的茅山為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派別。畲族的先祖,不僅有閭山之術,還兼煉得茅山之術。閭山法院神壇中,供奉的陳靖姑師公,相傳是陳奶娘學法於閭山,拜許真君為師,學得設醮法,斬蛇精、破洞的縮地騰空,驅瘟祛病,扶胎救童等法術。因此,畲家人把她尊為神仙,請她來庇佑畲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
招兵節雖以道教文化為主,但也兼融佛教文化。如在招兵神壇中,壇內還分別供奉風伯雨司五湖四海龍王神位,敬請來臨慈悲娘娘神位、千王萬臣本境合鄉福主、星君爺像、釋迦牟尼像。師公吟誦經文中的「瑜伽海會,釋迦如來三寶,三教八比大將軍,觀音菩薩,普賢祖師,阿秀羅王」,本村諸神祇,△△△大班師主,小朝師爺,帶領仙童姊妹,神九郎,射獵師公;高龕慈悲娘娘,水口龍宮福主公王,宮角七聖娘娘,水口凹楊太伯公,芹菜湖石岩前玄天上帝、真武帝君,甲坑宮飛天大王,甲溪崗關聖帝君……△△△村,村上至溪源,下至水口,合境之內,福主公王、土地神明,天地父母等眾位神祇,本村信主各戶奉祀之龍神、門神、戶尉,檐前使者,五帝煙主司命帝君…… 畲族文化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施聯朱教授在《面向21世紀畲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指出:「盤瓠傳說本身純屬荒誕無稽,是不可信的。但作為神話傳說以反映一個民族的原始圖騰崇拜則是科學的,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
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鳳凰山畲族稱「護王」、「駙王」;閩東、浙南畲族稱「龍麒」、「盤護」、「高皇」;江西畲族稱「盤瓠」;安徽畲族稱「龍猛」。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說法,這是畲族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也正是盤瓠傳說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氏族宗教的神靈。
我們認為,招兵節的原生動因,是畲族自古信仰基礎的傳承,它貫串著畲族的圖騰崇拜信仰物——駙王的生平業績。它所請的是「天兵天將」、「六丁六甲」諸神仙,所頌揚的是駙王為國為民,在國家危難之際,不怕犧牲,隻身渡海取番王頭的救國壯舉,從而展示了駙王茅山學法的神威,以緬懷過去,祈求現在,希冀美好的未來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恭請駙王下凡來畲村,庇佑畲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人丁興旺。正如祠堂前楹聯所表達的「清香明燭緬先祖,甘茗美酒敬駙王」的宗旨。
在招兵節儀式中,我們可多處見到突出畲家氏族神靈地位。如在法事中供奉氏族過程中重現畲族先祖駙王坐龍壇,學法於閭、茅二山等情節。在請神時,師公捧祭品跪拜,擲筊杯恭請駙王等眾神靈,吟誦駙王的豐功偉績;同時,神龕橫桌上擺放列祖列宗牌位。這說明招兵節與祖先崇拜的緊密聯系。 鳳凰山是全國畲族世代流傳的始祖開基地和民族發祥地,鳳凰山畲語也因此引人矚目。鳳凰山畲族人口雖少,而時至今天,居住於鳳凰山兩端的畲族所使用的語言,仍然屬於除了廣東省惠東等四縣畲族外,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即全國99%以上畲族所使用的語言。長期從事畲語和漢語閩方言研究的游文良先生,將全國畲族五個聚居省的畲語劃分為9個語區13個代表點作比較研究,其中,鳳凰山區被列為1個語區2個代表點,他認為「從歷史的角度說,鳳凰山畲語是由隋唐時期的古畲語底層成分,宋元時期的漢語客家話中層成分,現在的漢語潮州閩南話和豐順、潮州客家話的表層成分結合而成的,它是一種多層面的語言成分的結合體」。鳳凰山畲語的古老,在於它包含了一部分源於古越語、古苗瑤語成分,特別是其中有一些是現在閩、浙等省畲族沒有保留下來的古畲語成分;還包含了一些古漢語成分和一些至今尚不明來源的古畲語成分。鳳凰山畲語是豐富而復雜的。它是現代畲語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地方方言,因此,研究鳳凰山畲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經我們初步考證,鳳凰山古畲語的「底層詞」有近百個,茲擇要列舉如下。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在這次招兵節活動中,畲族師公吟誦經文時都使用畲語。這種畲語除借用漢字外,有的是漢字所不能代替的,因此,他們只能採用自造字的辦法來彌補,並且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經文,由於師公是家族的世襲傳承,因而不少經文是靠上輩師公的口授和下輩的死記硬背來完成,所以裡面的古畲語「底層成分」含量更高。 眾所周知,語言產生音樂。鳳凰山畲語是「多層面的語言成分的結合體」和「多來來源語言成分的混合體」。因此,在語言中,它具有明顯的特點。具體表現是:
在聲母方面,潮州畲語共有16個(含零聲母),比潮州方言少2個;豐順畲語共21個(含零聲母),比潮州方言多3個。
在韻母方面,潮州畲語有56個,比潮州方言的61個少5個,其中單母音韻母6個,復母音韻母13個,鼻音尾韻母19個,塞音尾韻母18個;豐順畲語有62個,比潮州方言多1個,其中單母音韻母6個,復母音韻母15個,鼻音尾聲韻母21個,塞音尾韻母20個。
在聲調上,鳳凰山畲語有6個調類。編碼代號為1、2、3、6、7、8,它與漢語在聲調調類的對照是:1陰平;2陽平;3上聲;6去聲;7陰入;8陽入。它既與現代漢語北京方言的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調類不同,也與漢語潮州方言的1上平;2上上;3上去;4上入;5下平;6下上;7下去;8下入的8聲調類不同。
在詞彙和語法上也與漢語潮州方言和漢浯客家話存在一些差異。
畲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他們「以歌傳言」、「以能歌為榮」。唱畲歌是他們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這樣,再加上畲語所具有的特點,畲歌更具強大的生命力。雖歷經千餘年,時至今天,在潮汕一帶,民間仍流傳著歷史上的「唱畲歌仔」、「逗畲歌」的美譽。如漢學大師饒宗頤總纂的《潮州志新編第八冊·風俗志卷八·娛樂種別》中,多處載述畲歌和潮州文化的關系,指出,「潮州的土著,陸為畲民,水為蜑戶,畲歌本來是潮音的老腔老調,而蜑歌卻是最原始與它有影響的東西」、「畲歌蜑歌是最純粹地方性的潮歌,亦為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謠,猶有概稱作畲歌的。當外來各種戲未入潮境以前,關戲童所唱的盡為畲歌蜑歌,當諸戲接踵而至,潮音戲萌櫱之際,所唱的戲曲,仍多畲歌」,「潮州土著,本多畲民,所有歌詞留傳後世甚伙」、「惟詞旨表現,不離跋杯與畫符,不問醫生問鬼神,其舉措似未開化。於今潮民尚多此習尚」。「畲歌猶是畲民插秧的歌,蓋勞者感詠,所以忘倦。潮州人效法他,遂播於全境。」《澄海縣志》載:「畲歌觸物興懷,連類見義,詠嘆淫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己者,其詞意雅俗非所論也。」周碩勛編的《潮州府志》指出,「村氓歌唱,多有聲無字,咸矜新調,名曰畲歌」。陳坤的《嶺南雜事詩鈔》說:「畲歌唱出語音殊,調愈翻新曲愈孤;促管繁弦多悅耳,幾曾辨別正聲無。」這些史籍記載,充分說明了畲歌在潮州歌謠中的主流地位。
招兵節活動時,畲族師公正是用畲語所具有的特點,按經文中的敘事、勸世、抒情、神曲等情節,用喜、怒、哀、樂和抑揚頓挫的節奏吟誦,這就是地地道道的原生形態畲歌。筆者在2005年有幸與潮州市群藝館領導一起赴浙江參加景寧畲族自治縣舉辦的《中國畲鄉·「三月三」歌會》,在會上及會議期間與閩、浙族親的交流對歌中,經參加歌會的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杜亞雄博士鑒定,認為全國的畲歌,不同地域各自有一個音調,而鳳凰山畲歌的音調最原汁原味,它受其他的地方方言影響小。在《鳳凰山畲族文化》一書中,我們已對畲歌作了專門論述,發掘、收集和整理了一批畲歌,為印證鳳凰山畲歌的源流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畲族是一個能舞的民族。畲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多姿多彩。有紀念祖宗的祭祀舞蹈,迎神驅鬼祈福的祈福舞蹈,醮明祭祀舞蹈,喪葬安靈舞蹈和表現生產勞動的舞蹈等。參加舞蹈人數,由舞種決定,有單人獨舞,雙人、三人、四人合舞和多人參與群舞的。
畲族在各種祭祀活動中,分文場和武場兩種。而招兵節活動則是融會了文場和武場。如師公在起師、請神時,是以清唱為主的文場,聲音輕柔纏繞,鍾鼓相伴,在唱中時而伴以碎步繞圈,動作幅度小。但到請兵、招兵,驅邪時,則邊唱邊舞,手舞足蹈,大鑼大鼓交作,龍角嘶鳴,氣勢磅礴,動作幅度大,舞步粗獷豪放,強勁有力。畲家人稱這一優美舞姿為「獵步舞」,展示和再現先祖駙王上山打獵時的矯健動作。武場是畲族師公的強項。
神秘的「手訣」。相傳,自古以來,畲村普遍流傳鬼邪有五通鬼、天吊鬼和傷亡鬼等的鬼魂幽靈。因此,招兵活動中師公在驅邪一項中,務必施行法術驅逐鬼魂幽靈,採用各種不同的手勢,這種不同手勢統稱「手訣」,俗稱「雷訣」。據祖輩相傳,「手訣」計有「藏身訣」38種,「打鬼訣」4種,「吊樓訣」2種,「羅房訣」2種。在「雷訣」中,因不同的「手訣」則行法功能也不同。在招兵中,師公的基本步法是罡步,而最具法術靈威的是奶娘踩罡的行罡布法。在行罡步時,以打擊樂為主,音樂相伴,氣氛庄嚴。
招兵節活動突出表現了畲族的「鈴刀舞」。師公在表演時,手執一把刀柄穿串著若干銅錢的鈴刀,在請神、賞兵、祭符等情節中,師公用單邊肩和手,頭頂桶盤,腳步快速地顫抖,忽左忽右地轉動,使銅錢響聲起著節拍作用,舞姿優美。 饒宗頤在《潮州志》中指出,「今日潮音戲中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過渡》的桃花姐與渡伯斗畲歌全段,以及喜戲中穿插的旦角打諢,那種『扣子調』,都是畲歌的形式」;「現在的潮州戲中的音韻,仍以畲歌為主流。畲歌中多道情打趣,述古之什,亦輒和潮音戲有交流的影響」;「我寫的《關於潮音戲源的考證》,便指出它是畲歌、蜑歌、秧歌、正音、秦腔、漢調……的混合體。而潮音戲的音樂,當然亦是各種地方音樂的混合體」。
相傳,先前的畲族器樂,只有師公在祈雨、祭祖、請神、驅邪道場演奏的鼓樂和在婚喪喜慶場合的鼓吹樂兩種,至明代,才與外來諸戲劇、音樂融合。正是從那時起,鳳凰山畲村都組建鑼鼓班,配齊潮州鑼鼓樂所需的鼓、蘇鑼、斗鑼、深波鑼,欽仔鑼、搖琴、白字頭弦(二弦),椰胡(胡弦)、嗩吶、笛、簫等30多種樂器。平常閑暇時,幾個人湊合一起,就可拉弦作樂。其樂調有輕六、重六、活五等。樂譜有「拋網捕魚」、「寒鴉戲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和佛堂音樂「南海贊」、「大海慈航」等。值除夕、過年、村神會日等大節日,就出動鑼鼓班。在招兵期間,鑼鼓班擔負迎來送往和配合師公的各項儀式活動。 據史籍載,畲族向來有習拳的好傳統。很早以前,畲家便擅長武術。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封建時代,戰爭不斷,社會動盪,畲族人民在抵抗外侮斗爭中,充分顯示了他們高超的武藝,出現多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雷萬興、藍奉高、許夫人、藍松三等。《潮州志》載,藍松三是明嘉靖年間的廣東大埔畲漢義軍首領。相傳他創有高超的「藍技拳」,流傳於閩南、粵東一帶,其套路有「四步」、「削竹」、「雲眉」、「中拳」等二十多種。
為了抵禦外來侵略,保護村寨安全和健身,鳳凰山畲村都設練拳館,聘請名師任教。昔時,村中男女皆參加,遇與外村械鬥,男女皆出動。後來只有男子參練。直到20世紀30年代,此風仍行。成年男子都各練一套路拳藝,以供出外謀生時防不測。
在招兵活動中,村裡挑選那些身強力壯、拳藝較高的男子做武士,他們個個頭扎藍色頭巾,身穿黃色大褂,腰束紅布條,手提長矛、鐵尺、雙刀等十八般兵器,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甚是威武。他們列隊恭候祠堂前兩旁,隨時聽候師公的調遣,並擔負維持整個活動治安秩序的任務。 鳳凰山畲族,向來有傳統的民族服飾。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載。據載,至明代,閩、浙、粵、贛等地畲族服飾基本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通無鞋履」,或扎綁腿。婦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頭飾高髻,衣服花邊。在發式上因地域不同和婚嫁與否而有差異。如明《永樂大典·潮州府風俗》載,「郡州縣,其地曰白籠窯,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仍外操一音,俗謂之『不老』。州之舊俗,婦女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髻,與中州異,或以為椎髻之遺風」,即可印證。文中所指白籠窯、水南地名,今為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轄內的白陵輋、白石村、水吼坑和草嵐武山一帶所居住的雷厝山、燈心關和草嵐武村畲族村民。
自古以來,織布和織綵帶是畲家婦女的優良傳統,他們大多從少年時就學織布織綵帶,並常以綵帶的優劣來衡量姑娘手藝的高低。舊時,畲民的衣料主要是各家自行紡織和用藍靛染色的麻織物。各家各戶自種薴麻,有紡車,婦女在農閑時,用手工將麻浸漂後分成絲,捻成線,織布,織綵帶,染色製成衣,家中年老婦女一年四季撕麻捻絲,為家人准備衣料,故「無寒暑,皆衣麻」。這一手藝一直傳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如山犁村,在20世紀40年代末,仍見村中老年婦女忙著撕麻、捻線織布。
畲族婦女傳統衣服相當講究。明清時期,最常見的婦女服飾為黑色,向右開襟,衣領與袖管皆綉花邊,胸前偏右,綉一朵有百鳥朝鳳凰和如碗大的草木花卉圖案,胸前偏上方,裰兩粒紅絨球,中間鑲各種料珠。至於婚嫁服飾,品質更講究,要用綢衣、灰綢或紅綢裙子。平時日子,婦女多穿粗布衣衫,節日或外出做客時才穿新衣。
鞋呈黑色,布底,平鼻,禿頭,闊口,兩側與前頭均綉花。
發式,歷來較保守。已婚婦女通常梳一扁圓髻,緊貼腦後,罩以黑色髻網,插支銀簪。少女則梳一條辮子,從前頂圈腦後,束一紅色或紅綠色薴麻線,斜扎腦頂與辮子平行。
男子傳統服飾較為簡單,常穿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其款式是對襟,無領,只在領口鑲藍布。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薴布衫分長袖和短袖,夏裝和冬裝。
鳳凰山畲族的服飾,大約保留至清末。原因一是清廷為強化其統治,曾下令禁止穿其他少數民族服裝。二是因人數少,外出穿民族服裝,常被人譏笑。最後是老人逝世時,如婦女的服飾要陪葬,有的被丟掉,這樣久之就失傳了。但老年婦女的發式,則保留至20世紀80年代。
在招兵節期間,畲家人人衣著款式新穎的傳統民族服裝,綵帶五彩繽紛,可稱是畲族服飾的大展演。先是祠堂懸掛的數百個神像服飾各異。其次是表演者的服飾,如師公先是穿長衫,外面披著綉有各種圖案的袈裟,頭戴紅帽,隨後又按儀式更換不同服飾。三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穿戴各人自製的服飾,整個場面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潮州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十分豐富。它融合了畲族先民的腌制、吃生、糍粑、包餡等習俗,飲譽海內外。
平常日子,畲家以咸腌菜當家,粗菜淡飯。但在招兵節時,每家每戶都必辦雞、肉、魚等供品祭祀先祖,籌辦豐盛的佳餚款待親朋,菜式繁多、琳琅滿目。每戶要拿出製作潮州名菜所必備的色、味、香、形烹調技藝。因為屆時每戶都有不少親朋好友前來做客。熱情好客是畲家人的好傳統。村中俗例認為,誰家客人來得越多,人緣就越好。請客人要用米質最好的茶籽糯作料,用杵臼舂後製成糯米圓,畲家人稱「粿乳仔」。要在圓、雞、蛋、魚表面抹紅色。在接待禮節上也頗講究,如菜式上,一般每桌最少要有八盤菜四碗湯,俗稱12菜桌。每家把事先准備的山珍、土特產,製成名菜宴請客人。在調換菜時,桌上的盤、碗應保持偶數,忌奇數。最先一道和最後一道菜應是甜品。對長輩和尊敬的友人,桌上方中央的一盤雞肉,要擺設「四點金」,即把雞頭、翅膀、尾巴分別放在盤四周,中間放雞肝、腱,放時雞頭朝上方,以示對客人的尊重。但「四點金」和肝臟只作為裝飾品,不能享用。每戶的客人,人數不等,少則十幾人,多者幾十人。對客人多的人家,要設主次桌,按輩分高低安排席位,對輩分高的和嘉賓,安排坐主桌,席位分別按東一大位、東二大位依序坐下,同時每桌要有一名主人作陪,擔負篩酒、盛飯、挾菜等事宜。 由於歷史原因,千多年來,畲族為了逃避戰亂、飢荒和朝廷的強行遷徙等而不斷的大遷移,逐漸成為今天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從經文中,我們可追溯到畲族遷徙的足跡。如「福州府古田縣臨水宮諸夫人,大奶夫人陳四姊,小奶夫人李三娘,林岳山頭林九姊……」,「南劍州游溪沙縣朱滿屘姑、朱記一娘、朱記二娘、公爺朱法勝……」,「漳州府龍岩縣石子崗頂涼傘樹下得道、上界金殿紫衣菩薩……」,「河南成祖師,河南成本師」,「南嶽樓台瑞生師,九重山背重引師」,「福建連城藍法清師公」等。這些資料為我們研究畲族族源提供了線索。

㈤ 有姓金的名人嗎

金姓歷史名人
金 顏:邵陽(今屬湖南省)人,宋代孝廉。性好施,孝友,人稱「義門金氏」。精於著文,曾奉詔列舉賢德之事,為天下第一。
金 鑾:隴西(今屬甘肅省)人,明代散曲家。通音律,工樂府,長於諷喻。著有《蕭爽齋樂府》等。
金 農:清代書畫家兼詩人。善詩文,精於鑒別金石、書畫。工隸書。尤以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為「揚州八怪」之一。
金 和:江蘇省上元(今南京市)人,清代著名詩人,作品多長篇,有散文化之特點。
金 榜:安徽省歙縣人,清代學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翰林院修撰。其從江永學,宗鄭康成,博採眾長,著有《禮箋》、《周易考占》等。
金日磾:西漢時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漢武帝時從昆邪王歸漢,任馬監,遷侍中。其後世代官宦,且多為侍中。歷7世皇帝為內侍,與西漢大臣張湯後世並稱「金張」,成為功臣世族的代稱。他可以說是金姓歷代名人中地位最顯赫的人物。
金剛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來中國傳教,來中國傳教,曾譯《金剛頂經》,與善無畏、不空唐玄宗時並稱「開元三大士」。
金昌緒:浙江餘杭人,唐代詩人。在《全唐詩》中,他只有一首小詩流傳下來,可說是一位再小不過的詩人,但是他的這一首題為《春怨》的小詩,其藝術成就卻令人嘆服不已。「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初讀此詩時,不僅要疑惑,這位閨中少婦,何以要遷怒樹上的黃鶯鳥,從樹上趕走它,不讓它鳴叫?原來是黃鶯的鳴叫聲將她從夢中驚醒,那麼她做的是什麼夢呢?何以驚醒她便生氣,到了末句才明白,原來她做夢是要去遼西和丈夫相會,而黃鶯的鳴叫,驚醒了她,使她不得在夢中與丈夫相會。短短二十字,把閨中思婦對丈夫的思戀痴情痴態,描繪得栩栩如生,不能不漢服詩人深厚的藝術修養與藝術表現的功力。全詩如剝繭抽絲,一層一層,漸次披露,可謂既引人入勝,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詩歌藝術的精湛。
金忠儀:唐代新羅人,德宗朝官將軍。英勇機敏,巧捷過人。善繪畫,且精妙細致傳神。時人多仰慕。
金剛智:南天竺(今印度)人,唐代佛教密宗僧徒。來中國傳教,與善無畏、不空並稱玄宗「開元三大士」,曾譯《金剛頂經》等。
金履祥:蘭溪(今屬浙江省)人,宋末元初名儒。精研濂溪學派和洛陽學派理論,被朝廷召為史館編校,後隱居著書講學。撰有《大學疏義》、《中庸標注》、《仁山文集》等。
金朝興:巢人,明初都督僉事。因果敢英武,深謀遠慮受人稱頌,常以偏師取勝,功出諸將之上。謚號「武毅」。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隨從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錄》、《北征後錄》,又與胡廣、楊榮共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宣宗時命修兩朝實錄,充總裁官。
金幼孜: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明代建文年間進士,多次隨明成祖北征。曾參與編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另撰有《北征前錄》、《北征後錄》等。
金聖嘆:明末清初文學評論家,本姓張名采,後來才改姓為金。為文怪誕,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為務。評天下才子書有六:一《離騷》、二《莊子》、三《史記》、四《杜詩》、五《水滸》、六《西廂》,其評語流傳甚廣。據傳,他為人狂傲而有奇氣,博覽多通,所作的文章更雅俗共賞。金聖嘆最傑出的成就是他對於《水滸傳》、《三國志演義》、以及《西廂記》等書的評論。據說,他對於這些名著的評論,立異標新,回出意表,被後世傳誦不斷。後來,在滿清順治年間,他以哭廟案坐斬,根據《柳南隨筆》的記述,他在臨死以前曾大嘆:「絕頭,至痛也;籍家,至慘也;而聖嘆以不意得之,大奇!」並且一笑而受刑。像這樣灑脫而透徹的話,恐怕也只有他這樣的奇才,才能脫口而出了。
金之俊: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萬曆進士,官至兵部侍郎。降清後曾建議清廷編置牌甲,以鞏固統治,後累官至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傅。
金德輝:江蘇省蘇州人,清代著名崑曲演員。曾邀集江南各地崑曲名演員成立集秀班,享譽一時。其擅演《牡丹亭·尋夢》等劇。
金仲山:浙江省桐鄉人,著名新聞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曾參與創辦《世界知識》、《大眾生活》等報刊,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斗爭。建國後,從事新聞工作,後任上海副市長等職。
〖幽默大師金聖嘆〗
清代文壇巨子金聖嘆,是個幽默大師。據說他年輕時在鄉鄰們的促使下前往參加鄉試,考題為「西子來矣」(西子即西施美稱),題意要求以越國的西施出使吳國的史實,給予評說。金聖嘆把功名視若草芥,他面對試題,書曰:「開東城,西子不來;開南城,西子不來;開北城,西子不來;開西城,則西子來矣!西子來矣(西門的人來了)。」主考見他把功名視若兒戲,即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於是,金聖嘆名落孫山。
金聖嘆對清朝大興文字獄極為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並帶領學生去哭孔廟,表示抗議。清統治者遂以蠱惑倡亂,判以死罪。其子帶著梨和蓮子前往探監,父子相對,涕泣如雨。金聖嘆賦詩曰:「蓮(憐)子心內苦,梨(離)兒腹中酸。」此詩語意雙關,對仗工整。臨別,兒子詢問父親有何遺囑?金聖嘆悄聲說:「花生米與五香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道,千萬不要讓那些劊子手知道,免得他們大發橫財。」金聖嘆把生死置之度外,幽默詼諧,由此可見。
金聖嘆被處決時,正值山河銀裝素裹、雪化冰消之際。他翹首望天,觸景生情,作了一首自悼詩,並高聲吟誦道:「天生悼我地丁憂,萬里江山盡白頭。一時太陽來弔唁,家家戶戶淚珠流。」吟罷,金聖嘆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從耳內拋出兩個紙團,監斬官將紙團打開一看,一紙團上寫的是「好」字,另一紙團上寫的是「痛」字。
-----------------------------------------------------------------
〖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其一:夏七月,赫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
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吃。呼簟欲卧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車軸,疾澍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檐溜浩於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
其二:十年別友,抵暮忽至。開門一揖畢,不及問其船來陸來,並不及命其坐床坐榻,便自疾趨入內, 按沁 內子:「君豈有斗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相付。計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其三:空齋獨坐,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何書。心中回惑,其理莫錯,忽見一狻貓,注目搖尾,以有所睹。斂聲屏息,少復待之,則疾趨如風。
其四: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堂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其五:春夜與諸豪士快飲,至半醉,住本難住,進則難進。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紙炮可十餘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腦,通身怡然,不亦快哉!
其六:街行見兩措大執爭一理,既皆目裂頸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滿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其語刺刺,勢將連年不休。忽有壯夫掉臂行來,振威從中一喝而解。不變快哉!
其七: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其八:飯後無事,入市閑行,見有小物,戲復買之,買亦已成矣,所差者至甚少,而市兒苦爭,必不相饒。便掏袖下一件,其輕重與前值相上下者,擲而與之。市兒忽改笑容,拱手連稱不敢。不亦快哉!
其九:飯後無事,翻倒敝篋,則見新舊逋欠文契不下數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總之無還之理。背人取火拉雜燒凈,仰看高天,蕭然無雲。不亦快哉!
其十:夏月科頭亦足,自持涼傘遮日,看壯夫唱吳歌,踏桔槔,水一時涌而上,譬
如翻銀滾雪。不亦快哉!
其十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
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十二: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其十三:重陰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聞眾鳥畢作弄晴之聲,急引手搴帷,推窗視之,日光晶熒,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其十四:夜來似聞某人素心,明日試往看之。入其門,窺直閨,見所謂某人,方鋸案面南看一文書,顧客入來,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來,可亦試看此書。」相與歡笑。日影盡去,既已自飢,徐問客曰:「君也飢耶?」不亦快哉!
其十五:本不欲造屋。偶得閑錢,試造一屋,自此日為始,需木,需石,需瓦,需磚,需灰,需釘,無晨無夕,不來聒於兩耳。乃至羅雀掘鼠,無非為屋校計,而又都不得屋住。既已安之如命矣。忽見一日屋竟落成,刷牆掃地;糊窗掛面。一切匠作出門畢去,同人乃來分榻列坐。不亦快哉!
其十六: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十七: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十八:久欲為比丘,若不得公然吃肉。若許為比丘,又得公然吃肉。則夏月以熱湯快刀,凈割頭發。不亦快哉!
其十九: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
其二十:篋中無意忽檢得故人手跡。不亦快哉!
其二十一:寒士來借銀,謂不可啟齒,於是唯唯,亦說他事。我窺見其苦意,拉向無人處,問所需多少,急趨入內,如數給與,然而問其必當速歸料理是事耶?或尚得少留共飲酒耶?不亦快哉!
其二十二:坐小船,遇利風,苦不得張帆,一快其心。忽遇 舸疾行如風,試伸挽之,聊復挽之,不意挽之便著。因取纜,纜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之句,極大笑樂。不亦快哉!
其二十三:久欲覓別居與友人共住,而苦無善地。忽一人傳來雲有屋不多,可十餘間,而門臨大河,嘉樹蔥然。便與此人共吃飯畢,試走看之,都未知屋如何。入門先見空地一片,大可六七畝許,異日瓜菜不足復慮。不亦快哉!
其二十四:久客得歸,望見家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之聲。不亦快哉!
其二十五: 汛偶人 ,必無完理。反復多看,徒亂人意。因宣付廚人作雜器充用,永不更令到眼。不亦快哉!
其二十六:身非聖人,安能無過,夜來不覺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實不自安。忽然想到
佛家有布薩之法,不自覆藏,便成懺悔。因明對生熟眾客,快然自陳其失。不亦快哉!
其二十七:看人作擘窠大書,不亦快哉!
其二十八: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二十九:做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其三十: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
其三十一:看野燒,不亦快哉!
其三十二:還債畢,不亦快哉!
其三十三:讀《虯髯客傳》,不亦快哉!
--------------------------------------------------------------------------------
【中國人民解放軍金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金世柏少將
金世柏(1915-200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3師交通隊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31軍政治部組織幹事,中共南江、寶興縣委書記,大金川獨立師副師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旅政治部民運科科長,太岳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第386旅18團政治委員,太岳軍區第3軍分區5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第15縱隊供給部政治委員,第18兵團62軍後勤部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康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西康軍區參謀長,成都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0年1月30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93歲。
金如柏少將
金如柏(1909-1984),江西省永豐縣人。1926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政治部收發股股長,中共永豐縣委軍事部秘書、政治指導員、科長,江西軍區獨立第3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斗爭。1933年後,先後在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工作,任紅2軍團第6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師第358旅第716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獨立第3旅政治委員,西北軍政幹校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空軍預科總隊總隊長、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雲南軍區副政治委員,昆明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兼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顧問,炮兵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4年3月27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金忠藩少將
金忠藩(1917-1989),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
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17師51團連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俱樂部主任。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營政治教導員,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718團政治處主任,第719團政治處主任第,717團參謀長,南下第一支隊第1大隊參謀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支隊副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2縱6師17團團長,第一野戰軍第2軍6師副師長。參加了中原突圍、運城、宜川、荔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陸軍師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歷任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訓練部部長,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副部長,新疆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11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72歲。
金紹山少將
金紹山(1915-1957),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5師225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連政治指導員,687團營政治教導員、營長、副團長,冀魯豫軍區新編第2旅4團副團長,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特務團政治委員,水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司令員,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8軍53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軍53師師長,西藏軍區後方部隊司令員,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7年6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僅42歲。
金振鍾少將
金振鍾(1914-1992),遼寧省海城縣人。1937年參加平西國民抗日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平西國民抗日軍第3總隊副總隊長,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2總隊副總隊長兼第4大隊大隊長,第6軍分區軍政學校教務主任,第3軍分區教導大隊軍教主任,獨立第4團政治委員、教導大隊大隊長,晉察冀游擊軍參謀長,冀晉軍區司令部作教科科長,第16軍分區12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獨立旅副旅長,遼南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遼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50軍149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149師政治委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9師師長、政治委員,第148師師長,第50軍副軍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副軍長,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任高等軍事學院學員班副主任、訓練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總後勤部營房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8月18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㈥ 新晃教育局的電話新晃涼傘中學有老師打人就這兩天

沒打壞的話也可以向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反應一下;如果打壞了,並有實際損失,可以向當地派出所報案處理,有證據的話,也可以直接向當地法院起訴。

㈦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曹姓將領

曹里懷中將
曹里懷(1909-1998),湖南省資興縣人。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32團營技術書記,第二縱隊連黨代表,紅四軍軍部參謀,紅3軍第7師作戰科科長、代師長,少共國際師師長,紅五軍團參謀長,紅四方面軍一局局長,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教員、上級指揮科科長,紅軍大學第四、第六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參謀處副處長、處長、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長春衛戍區司令員,吉林軍區司令員,吉黑縱隊司令員,獨立第三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一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軍長,湘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軍訓部部長,空軍副司令員。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5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曹廣化少將
曹廣化(1905-2004),又名曹甦民、趙屏東,安徽省壽縣人。1925年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入伍生,1926年轉入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派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任中共壽鳳(壽縣、鳳台縣)臨時縣委書記,1931年兼任中共壽縣縣委書記,1932年率壽縣游擊隊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25軍73師師部書記,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書記,總司令部機要科科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軍事工業局科長,兵工廠政治委員,陝北軍委軍事工業局政治處主任,八路軍129師385旅警備第4團政治委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0師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後勤部運輸部政治委員。參加了新開嶺、四保臨江、梅河口和遼沈、平津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軍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南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軍銜獎勵部副部長、部長,第20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防化學兵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等職。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後兼任中央「兩案」審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曹中南少將
曹中南(1914-——),河北省景縣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南民軍第3縱隊政訓員,八路軍東進縱隊第5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3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第7旅教導隊教導員,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清河縣委書記,冀南軍區第6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6旅政治部主任,第14縱隊42旅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際和平醫院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幹部部組織統計處處長,軍銜獎勵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幹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山西省軍區政治委員,天津警備區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曹丹輝少將
曹丹輝(1915-1977),江西省南康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2軍第64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紅一方面軍總部電台報務員,紅12軍電台報務主任,紅一軍團報務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電台隊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電台隊隊長,新四軍軍部第三科科長兼無線電總隊總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通信局局長,上海市軍管會電信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郵電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長途電信總局局長,中央軍委通信部副部長,通信兵部副主任,高級軍事學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7年4月20日逝世,終年62歲。
曹玉清少將
曹玉清(1906-1991),侗族,湖南省晃縣(今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鄉許家灣人。1924年開始戎馬生涯,入黔軍王天培部。1926年參加北伐。1929年3月與龍昌漢等人率部在萬載縣城暴動,投奔中國工農紅軍。隨黃公略部在平江、瀏陽、萬載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五軍3縱隊3大隊9中隊分隊長,第2大隊中隊長,後隨紅15軍1團連長,川陝獨立團營長,紅四方面軍供給部兵站管理科科長,轉入鄂豫皖根據地。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斗爭。1932年4月率部參加著名的蘇家埠戰役。同年6月在張國燾「左」傾路線統治下,被當作「改組派」逮捕關押。是年秋獲釋,任總指揮部無線電台擔運隊班長、隊長。參加了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長征,曾三次過草地。1936年10月,率部參加西征,失利後被俘。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5月隨李先念到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駐河南竹溝留守處教導隊中隊長,新四軍挺進支隊第2團營長,新四軍第5師4團團長,第38團政治委員,參與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任中原軍區1縱隊1旅副旅長,參加著名的中原突圈,特別是一旅掩護中原軍區主力突圍後,准備向有國民黨軍隊重兵把守的東北方向再突圍時,建議應向敵兵力薄弱的西面突圍,將敵主力引進大別山後,再甩開敵人,到蘇北去與新四軍會合。其建議被採納,突圍取得勝利。到蘇北後,參與指揮漣水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後任華北軍區14縱隊41旅旅長,第70軍209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204師師長,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204師師長,在東線的江原道、文登里至魚隱山一線打防禦戰。9月至10月集中5個團兵力,向來犯的美軍機械化部隊第二師發起短距離突擊,24天摧毀美軍40多輛坦克,受到了彭德懷司令員的表彰。1952年6月回國後,在天津學文化,後任66軍198師師長,第66軍副參謀長。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長,1960年任山西省軍區參謀長、黨委常委。1962年任副司令員。曾任山西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兼業務組副組長,主管全省農業和財貿工作。深入到30多個貧困縣的山莊窩鋪,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被稱為「糧棉幹部」、「農業通」。後任山西省軍區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曹光琳少將
曹光琳(1917-1994),江西省南康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
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獨立6師政治部宣傳員,紅62師186團幹事,紅3軍團4師12團幹事,第11團幹事,紅15軍團政治部幹事、青年部部長,第73師21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115師344旅687團1營政治教導員、2營政治教導員、團組織股股長,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特務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總指揮部衛生部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部主任,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獨立7旅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1軍3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野戰軍第1軍3師政治委員,第1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高級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國防部第5研究院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未能獲得功勛榮譽章。1994年7月22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曹傳贊少將
曹傳贊(1910-1974),江西省南康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930年參加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2軍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軍部辦公廳秘書,第34師101團組織幹事,紅4軍12師政治部秘書,紅1軍團政治部文書科長、總務處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政治部組織幹事,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副科長,第385旅政治部宣傳科長、組織科長、軍法處處長,第770團政治處主任,第385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4縱12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41軍154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梧州軍分區政治委員,華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中南軍區防空部隊政治委員,廣州軍區軍事法院代院長,解放軍體育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4年4月9日逝世,終年64歲。
曹宇光少將
曹宇光(1918-2005),原名曹英奎,山東省泗水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入伍。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曲(阜)泗(水)邊區支部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連政治指導員,中共蘇魯豫皖省委軍事部政治處巡視員,八路軍山東縱隊民運幹事,蘇皖縱隊直屬大隊政治委員,蘇皖縱隊政治部工作團團長,山東縱隊第2旅民運科副科長,山東魯中軍區人民武裝動員科副科長、科長,中共泗北縣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軍區人民武裝部部長,魯中南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人民武裝部教育訓練處處長、組織計劃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組織計劃處處長,總參謀部動員部副部長、部長、顧問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曹燦章少將
曹燦章(1913-2004),安徽省亳縣(今亳州市)人。1931年參加寧者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紅軍第5軍團39師副團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連長、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魯南支隊參謀長等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役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第1師1團團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3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38軍114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四戰四平、三下江南和遼沈、平津、渡江、解放湖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龍州軍分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公安軍師長、公安軍參謀長,廣州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10月6日因病在河南省信陽市逝世,享年91歲。
曹孟朴少將
曹孟朴(1907-1991),黑龍江省寧安縣人。北洋大學肄業。曾在東北做黨的秘密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中干隊指導員,第129師政治部教育科長、巡視團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合江軍區宣傳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東北軍政
大學團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軍政大學湖南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高級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高級工程兵學校政治委員,工程兵工程學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長、院長、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9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曹思明少將
曹思明(1917-2003),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河南光山縣雙輪河游擊隊班長、隊長,紅1軍團第3後方醫院管理員等職。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斗爭和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教導大隊區隊長、隊管理員、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部幹事、組織股股長,師政治部直工科科長,師後勤部政治處主任,濱海軍區後勤部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沂蒙、魯南抗日根據地反「掃盪」斗爭和天寶山、臨朐、莒縣、十字路、蛟龍汪等戰役戰斗,為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濱北分區政治部主任,膠東軍區北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蘇南軍區蘇州分區副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了解放高密、膠縣、諸城和濰縣陣地攻堅戰等戰役戰斗,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了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膠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山東軍區國防工程指揮部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委員,舟嵊要塞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等職,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5年被增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叄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曹德連少將
曹德連(1907-1995),又名曹德廣,江西省南康縣人。1930年參加南康縣農民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2師5連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團總支書記、團政治處主任,騎兵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長征。長征中打開臘子口後,部隊進人了漢民回民雜居的地區。林彪派軍團偵察連連長梁興初、指導員曹德連立即出發到哈達鋪,執行偵察敵情、籌集糧食和物資的任務。毛澤東說:「我補充一點,指導員你注意:給我找點『精神食糧』來。國民黨的報紙、雜志只要近期的和比較近期的,各種都要搞幾份來。」梁興初、曹德連等化裝成中央軍進入了哈達鋪。國民黨軍的一個少校副官從蘭州回來,路過哈達鋪,帶著幾馱子書籍;報紙等物品;這些都被偵察員繳獲了,其中一張報紙登載著紅軍徐海東部與劉志丹部會合的消息,還有陝北根據地略圖。梁興初、曹德連將報紙交給聶榮臻,聶榮臻立即派人送給毛澤東。曹德連後升任紅30軍262團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炮兵營政治教導員,留守兵團警備3團營長,團政治處副主任,警備1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關中軍分區保安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30旅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軍16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8縱23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熱遼軍區第19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補訓4師政治委員,第15兵團組織部副部長,參加了遼沈、平津、渡江、海南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組織部副部長。回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2年被任命為吉林省軍區政治委員(未到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6月16日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88歲。

熱點內容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