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山區袁法官
1. 求~作文,一堂難忘的課!!!!!!
我上六年級的時候,我的班主任老師姓袁,是一個胖胖的、和藹可親的女老師。袁老師有五十多歲,頭發常常梳成一個發髻,非常好看。袁老師教語文課,不僅課講得好,而且普通話比較標准,只要她一走進教室,同學們全都會一下子安靜下來,聽她講課。
算起來應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只有十一歲,雖是女生,但非常調皮。只是那時我特別喜歡寫作文,愛上作文課。有一次,袁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文題叫《家鄉的變化》,我左思右想不知道該怎麼寫。那時縣城扎西剛好建完供商販們賣東西的貨棚,每一條主街都是一個貨棚挨著一個貨棚,趕集天特別熱鬧。正當我猶豫不定的時候,我翻到一本作文書,書里有一篇作文寫的事跟當時扎西街的這種景象差不多。於是,我十分激動地把這篇作文抄了下來,抄完之後反復看了又看,覺得這篇作文所寫的內容簡直太像扎西街了,把我所感覺到卻又一時寫不出來的東西都寫得非常到位,我什麼都沒有去想就把這篇抄襲的作文交了。可沒想到的是,到下一次作文課的時候,令我尷尬的事發生了。袁老師沒有像往常一樣先講上一次的作文,忽然說:「上一次的作文大家都寫得很好,黃雲秋同學寫得特別精彩,我給大家念一下。」天啦,怎麼會這樣!我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上,此時同學們都向我投來羨慕的眼神,而做賊心虛的我不敢看他們,低著頭,心不停地跳。袁老師開始念那篇作文時,我心裡只希望她趕快念完,同學們不知道這篇作文是抄的。但是,這場本不該上演的戲並沒有如我所願隨那篇作文的念完而結束,事實上才剛開頭。接下來的事對我而言,只能用「難堪和羞愧」來形容。她剛念完,一個同學忽然站起來大聲說:「老師,這篇作文是抄的!她是從這本書上抄下來的。」那位同學接著走上講台把那本書交給了袁老師。一瞬間,教室里一片嘩然。此時此刻,我只盼有一個地洞可以讓我鑽進去,而我的頭差不多是埋進課桌里去了。很快,袁老師看完了作文書上的那篇原文。我像一個犯了罪的人低著頭,等待「法官」的判決,而同學們則是法庭內等待宣判的群眾。可是,誰也沒想到「法官」最後做出的是這樣的判決:她輕輕咳嗽了一聲說,是的,這篇作文是抄襲的,但文章中所反映出來的事情很象扎西街現在的景象,說明黃雲秋同學還是對身邊的變化進行了仔細的觀察。
沒有批評,沒有指責。「宣判」過後,同學們又開始寫袁老師布置的下一篇作文,而作為「竊賊」的我,惶恐不安雖已漸漸消失,但後悔和羞愧感依然使我不敢抬頭,一直到那一節我一生中最長的課終於結束。放學後,我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還在想著那篇作文的事,袁老師走到我身後,用她那雙寬大而溫暖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輕輕地對我說,沒有關系,以後試著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綜合構思,你一定能寫出好作文來的,老師相信你。從那以後,在袁老師跟前,調皮的我總是會向她講許多學習和生活中的事,而我也總能在她的話里找到那時困惑著我的一些答案。
在袁老師任教的那些日子裡,我和我的同學們在她那慈母般的寬容、父親般的嚴格、朋友般的理解下,度過了人生中最懵懂卻又最有意義的歲月。如今,我和我的同學們大都已近而立之年,而袁老師早也退休舉家搬到了昭通。談到袁老師,每一個同學的感覺大多相同,敬佩之情不言於表,大家都想知道她的近況,但大家都沒有勇氣去看一看袁老師,都覺得自己沒有多大出息,不好意思見她。昭通雖然不遠,我們卻不知今生是否還能見到她。
2. 最高檢袁登明是什麼職務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14
3. 夫妻兩人能共同當員額法官嗎
可以的。但為了避嫌,不能在同一個地方任職,可以一個在別的地方任職。
4. 請問中國自古至今的廉潔人物有哪些分別做個介紹
任長霞
1964年2月8日生於河南省睢縣。1983年加入公安隊伍。1998年被任命為鄭州市局技偵支隊長後,被譽為警界女神警。2001年調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她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決了十多年來的控申積案,2004年4月14日晚8時40分,在偵破"1.30"案件中途經鄭少高速公路發生車禍,因受重傷隨即被送往鄭州市中心醫院搶救,雖然經過4個小時緊急搶救,但是傷勢過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0歲。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為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稱號。
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
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
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 " 法官 " ,被當時人譽為 " 自古無有 " 的好官。?
狄仁傑
(公元 630-700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為 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 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 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驚奇》講過一個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縣當知縣時,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個小民狀告大姓侵佔自己的祖墳。古人重風水,朱熹就是風水高手,當時豪門富戶占奪小民好墳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決定親自去查驗。到墳頭一看,果然是塊風水寶地。大姓申辯說:「這本來就是我家新修的墳頭,大人您看,泥土還沒干呢,怎麼成了他家的祖墳?」小民申辯道:「墳頭雖然是新的,那是新蓋的,底下還有老土,卻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鐵鍬挖,果然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赫然列著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為憑,鐵證如山,必然是大姓貪圖小民祖墳風水好,惡意侵佔。於是判了大姓一個強占田土之罪,將墳地判給了小民。 朱熹斷了此案,好不得意,覺得「此等鋤強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卻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來小民知道朱熹一向專門打擊富豪大戶,憎惡他們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後來告狀,朱熹果然中計。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夢溪筆談》記載過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有人犯法,按律應處脊杖。這人賄賂了一個小吏,想讓其幫忙免去這頓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錢,與他約定:開堂時只管大聲喊冤,其他的事交給我。開堂問罪,那人果真呼號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煩,惡聲呵斥:「不就是脊杖嗎,受就受了,啰嗦什麼?」包拯見小吏如此越權跋扈,大怒,將其杖責,卻把犯法的從輕發落了。小吏雖挨了打,卻得了錢,犯法者出了錢,免了一頓打,大家雙贏,輸的是包拯。
況鍾
況鍾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 40 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 20 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經研發過一套斷案標准:「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世事繁雜,海大人不是福爾摩斯,遇到斷不了的案子,乾脆一律傾向弱者,自以為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曾這么干過,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為民請命。二十八歲彈劾比他官大五級的應天巡撫,力雪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萬曆十七年,他出任蘇州府推官。時蘇州「胥吏抱牘如山,公片言立決,如風掃籜。」(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豪橫而忤應天巡撫李淶,權勢傾天的巡撫反誣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一時轟動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監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 萬曆二十三年,巡視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殺人,百官不敢問,袁可立重捶抵罪。「會有一璫殺人,公廉其狀,捕而繩之,法不少借」(《墓誌銘》)。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門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將弄臣正法於市,萬民呼「袁青天」,由是觸怒權貴。 萬曆時皇帝寵信後宮,朝綱廢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門,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奪俸一年。袁可立不為動,再次直言問責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墓誌銘》)。疏上,削職為民二十六年,史稱「震門之冤」,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間,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書,因公開反對魏忠賢再遭罷官。袁可立為人公正廉直,顧大局。魏忠賢專權亂政,朝中黨派紛爭。袁可立深為國事所憂,思想傾向東林,魏忠賢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龍致書袁可立:「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從此袁可立與閹黨的關系勢成水火,每議事「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節寰袁公傳》)。魏忠賢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環伺公門,思坐以不法」,但終因袁可立剛正廉潔「而無可乘借。」(《墓誌銘》) 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魏忠賢阻,再推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魏忠賢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劉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自袁可立去職,天下兵馬大權魏閹一手握定,忠賢推戴之勢成矣。袁可立「歸而魏焰益肆」。黃道周說:「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於成龍
於成龍
(1617-1684) 字北溟,號於山,清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5. 香港法官是怎樣產生的
根據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九十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內院的首席法容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職,還須由行政長官徵得立法會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香港終審法院條例規定,首席法官須由行政長官根據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的推薦委任。
6.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2]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7.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簡介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於1991年2月,座落在海口市正義路8號,郵編570206。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下轄專龍華區屬、美蘭區、秀英區、瓊山區四個基層法院。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現有公務員182名,大專以上學歷1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40人,大學本科120人,大學專科21人。法官112人,其中審判員69人,助理審判員43人。院長張韻聲。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審理屬中級法院管轄的刑事、民事、行政、一、二審案件和減刑、假釋、再審、賠償等案件,並監督、指導轄區基層法院的各項審判活動。
8. 黑惡勢力有哪些危害性
1、劫匪。
其手段是赤裸裸的搶劫、掠奪、綁架、敲詐勒索,極其貪婪和兇狠。表面上和一般的盜竊、搶劫團伙相似,但因其有強有力的首領和嚴格的內部紀律,因而成為一股破壞力極大的黑幫勢力。
2、打手。
以替人討債、綁架、報復殺人等為職業。他們不僅受雇於一些老闆,也被某些官員僱用。如河南省平頂山市政法委書記李長河、江西省安義縣縣委書記陳錦雲、廣東省陽春市市委書記嚴文耀、海南省瓊山市副市長吳正養等人為了除掉自己陞官路上的競爭者,都僱用殺手,將對方殺死或殺傷。
3、 地霸。
這類黑惡勢力主要出現在農村或小城鎮,以掌握某一地方實權的鄉鎮、村、街幹部為核心,聚集一批地痞流氓組成。他們憑借基層政權的力量,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其最典型的如遼寧的於平印、河南的何長利和山東的李修文,天津的禹作敏也算得上。
4、欺行霸市。
其主要特點是壟斷、獨霸某一種或幾種行業的經營權,並以收取「保護費」名義對其他經營者進行敲詐勒索。
5、走私販毒。
此類黑惡勢力並不只指走私、販毒,還包括製造假幣、假貨,組織、強迫婦女賣淫,拐賣人口,賭博等犯罪。這種類型的黑惡勢力與一般走私販毒人員的區別是它有嚴格的組織紀律以及以暴力作為犯罪的主要手段。
6、高利放債。
這類黑惡勢力目前主要出現在江、浙、閩及兩廣等地。廣西梧州的張樹林自稱「宋江」,開了一家「及時雨典當行」,其實就是地下錢庄,張樹林兄弟以此為據點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黑幫組織,主要成員有29人,放債追債,高利盤剝。從這里借錢月息達10%,超期不還罰息50%,而且利加利、利滾利。僱用打手追討、打殺,在梧州橫行、作惡長達六年之久。有證據可查的就至少作案34起,砍傷16人,致殘兩人,重傷一人。
直到1998年,張氏黑幫將一名沒有袒護他們的袁姓法官的妻兒砍成重傷,驚動了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作出「嚴懲不貸」的批示後,公安機關將其「一網打盡」。在法院決定公開審理之前,才有八名受害人敢來報案,庭審期間有五人報案。庭審結束後幾乎天天有人報案。在此之前,梧州百姓對張氏黑幫畏之如虎,一直不敢報案,甚至一些警察、檢察官和法官受了張氏的欺壓也不敢報案。
9.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