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徐紅展
1. 金融機構要求借款人支付借款期限界滿後的復利和罰息能否支持
當日,原告將40萬元支付給被告。借款到期後,被告沒有按約履行還款義務。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討借款本息未果,遂訴至法院,請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歸還借款40萬元及期內利息,復利,並自合同到期日至實際付款日支付復利和罰息。 分歧: 關於借款期限屆滿後金融機構能否既收罰息再計收復利的問題 ,目前審判實踐中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既然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已經明文予以允許金融機構收取復利,那麼,按照該規定借款期限屆滿後既可收罰息並計算復利。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是行政規章,對其只能參考適用;而且,既收罰息再計算復利無異於對違約的借款人施以雙重處罰,對借款人極其不公平。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逾期罰息是借款人逾期歸還貸款所應給予出借人的違約金,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違約金具有補償性質而非懲罰性質。如果既收罰息也計算復利實際上是給予出借人雙倍損失補償,無異於對違約的借款人施以雙重處罰,從而將違約金的補償性變成了懲罰性,違背了合同法對違約金性質的界定,對借款人不公平。因此,筆者認為,借款期限屆滿後,借款人沒有歸還本金及相應利息的,按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利率標准計付罰息即可,對未歸還的利息不能再計算復利。中原區法院 徐紅展
2. 民事再審案件中原審原告能否撤回原審起訴簡析
再審案件中的原告撤回原審起訴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不侵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不侵害他人利益,原則上應予准許。理由如下:
一、允許當事人申請撤訴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享有撤訴權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具體表現。申請撤訴是當事人一方的訴訟行為,其表明提起訴訟的當事人對其與其他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不再要求法院進行審理,這是當事人對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所作的一種處分,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具體表現。當事申請撤訴的,往往是其訴訟目的已經通過訴訟外的方式得到了解決,只要當事人的撤訴原則上不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不違反法律規定,當事人就可自由處分自己的權利,當然包括撤訴權。 訴訟程序的啟動是由原審原告提出而發生的,當然原審原告也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來決定是否再訴訟下去,對私權的處理,國家不應過分干預。
二、允許原審原告撤回原審起訴有利於化解糾紛,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如果當事之間已無任何糾紛,原審原告申請撤訴並未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也無規避法律的行為,而且還能滿足原審被告申訴要求的,原審被告據此還可以得到相應的司法救濟的,其他當事人也同意原告撤回原審訴訟請求如果法院還堅持做出判決,不僅不符合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同時也給法院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使本已化解的矛盾加劇。不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的基本要求。
三、允許原審原告撤回原審起訴符合法律的價值目標的實現。從訴訟成本和訴訟效益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允許受侵害的當事人撤回訴訟,有可能加重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因為當事人申請撤訴往往基於以下原因: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和解;當事人認為訴訟效益小而訴訟耗費大,即使勝訴也無甚可得;當事人認識到自己的訴訟理由不充分,勝訴無望。而在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的價值目標既追求公平、更注重效率,並最終定位於效率。如果不允許再審程序當事人行使撤訴權,顯然不符合法的價值目標的實現。從審判實踐來看,允許當事人撤回再審申請,也有助於在全社會樹立和維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權威和形象。
四、允許原審原告撤回原審起訴有法律依據。撤訴是貫穿於整個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29、131條、第156條之規定,申請撤訴是一、二審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84條之規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參照適用的仍然是一、二審程序,因此撤訴在再審程序中的運用是有法可依的。在再審判決宣告之前,申請撤回起訴的權利是無可非議的。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1條規定,再審案件中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自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起原審判決自動撤銷。這說明,當事人的私權利並非不能動搖人民法院裁判的效力,既然調解書送達後原審判決自動撤銷,那麼撤訴案件同樣可以這么理解。
當然,法院是否允許原告申請撤訴要做必要的審查,首先要審查撤訴是否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次還應當征詢其他當事人的意見,看是否損害他們的利益,問他們是否同意撤訴。如果這幾方面有一方面存在的話,應當裁定不允許原告撤訴。徐紅展
3. 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爭議:人身保險合同有無標的物?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是否成立?一種意見認為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不成立,理由如下:由於本案是人身保險合同糾紛,該合同的標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權,而生命健康權的權利主體是人本身,故此類保險合同的標的物應當是被保險人 ,本案被保險人吳某住所地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保險公司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不成立。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系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在人身保險合同關系中,作為保險對象的人的壽命和身體不是保險標的物。因此,本案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成立。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保險標的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四款的規定:保險標的是指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但何為保險標的物並無明確規定。 那麼人的壽命和身體可否理解為保險標的物呢?要釐清這個問題就要進一步明確什麼叫標的物?首先標的物必須是物,從物權法第二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人的壽命和身體顯然都不屬於物的范疇,不能稱作保險標的物,而只能是保險標的。因此,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存在保險標的物。綜上,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適用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而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案件的管轄。中原區法院 徐紅展
4. 欠條和借條的訴訟時效有何區別
借條和欠條都是一種債權憑證,借條是出借款項而形成的債權憑證,欠條多為出售貨物而形成的債權憑證,兩者在作為債權憑證的效力上是沒有區別,但在訴訟時效計算的起算點上卻有不同之處。 對於註明了還款期限的借條和欠條,權利被侵害之日很好確定,因為未按約定時間還款就等於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故約定了還款期限的債務的訴訟時效起算點應為約定還款期限界滿之次日,對此應無爭執。此種情況下,借條和欠條是沒有區別的,應該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訴訟時效均從其註明的還款期限之次日起計算為兩年。 但對於沒有註明還款期限或履行期限的借條和欠條,如何確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也就是說如何確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呢?筆者試作如下分析:對於沒有還款期限的借條,出借人可以隨時向借款人要求還款,第一次要款被拒絕就應當視當其權利受到了侵害,其訴訴訟時效從權利人主張權利之次日開始計算。權利人再次主張權利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對於沒有履行期限的欠條,筆者認為,所謂欠,一般情況下是基於債務人出具欠據前,雙方已有經濟往來,債權人向債務人索要或經過結算後,債務人需給債權人款項,因為存在債務人沒有能力給付或拒絕給付的情況,從而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欠據,此時,債權人的權利已經受到了侵害。故權利人應當在欠條出具之日起兩年內向人民法院主張權利,也就是說,沒有履行期限的欠條從出具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債務人在約定的期限屆滿後未履行債務而出具沒有還款日期的欠款條訴訟時效期間應從何時開始計算問題的批復[法復(1994)35號中》指出:雙方當事人原約定供方交貨後,需立即付款,需方收貨後無款可付,經供方同意寫了沒有還款日期的欠款條,根條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對此應認定訴訟時效的中斷。如果供方在訴訟時效中斷後一直未主張權利,訴訟時效期間則應從供方收到需方所寫的欠款條之日的第二天開始重新計算,正好印證了上述觀點。鄭州中原區法院 徐紅展
5. 人身保險合同管轄權
爭議:人身保險合同有無標的物?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是否成立?一種意見認為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不成立,理由如下:由於本案是人身保險合同糾紛,該合同的標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權,而生命健康權的權利主體是人本身,故此類保險合同的標的物應當是被保險人,本案被保險人吳某住所地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保險公司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不成立。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系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在人身保險合同關系中,作為保險對象的人的壽命和身體不是保險標的物。因此,本案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成立。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保險標的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四款的規定:保險標的是指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但何為保險標的物並無明確規定。那麼人的壽命和身體可否理解為保險標的物呢?要釐清這個問題就要進一步明確什麼叫標的物?首先標的物必須是物,從物權法第二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人的壽命和身體顯然都不屬於物的范疇,不能稱作保險標的物,而只能是保險標的。因此,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存在保險標的物。綜上,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適用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而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案件的管轄。中原區法院徐紅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人身保險合同 管轄
爭議:人身保險合同有無標的物?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是否成立?一種意見認為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不成立,理由如下:由於本案是人身保險合同糾紛,該合同的標的是人的生命健康權,而生命健康權的權利主體是人本身,故此類保險合同的標的物應當是被保險人,本案被保險人吳某住所地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保險公司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不成立。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系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在人身保險合同關系中,作為保險對象的人的壽命和身體不是保險標的物。因此,本案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成立。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保險標的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四款的規定:保險標的是指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壽命和身體。但何為保險標的物並無明確規定。那麼人的壽命和身體可否理解為保險標的物呢?要釐清這個問題就要進一步明確什麼叫標的物?首先標的物必須是物,從物權法第二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人的壽命和身體顯然都不屬於物的范疇,不能稱作保險標的物,而只能是保險標的。因此,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存在保險標的物。綜上,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在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中,不適用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而應以被告住所地確定案件的管轄。中原區法院徐紅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金融機構要求借款人支付借款期限界滿後的復利和罰息能否支持
關於借款期限屆滿後金融機構能否既收罰息再計收復利的問題 ,目前實踐中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既然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已經明文予以允許金融機構收取復利,那麼,按照該規定借款期限屆滿後既可收罰息並計算復利。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是行政規章,對其只能參考適用;而且,既收罰息再計算復利無異於對違約的借款人施以雙重處罰,對借款人極其不公平。
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逾期罰息是借款人逾期歸還貸款所應給予出借人的違約金,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違約金具有補償性質而非懲罰性質。如果既收罰息也計算復利實際上是給予出借人雙倍損失補償,無異於對違約的借款人施以雙重處罰,從而將違約金的補償性變成了懲罰性,違背了合同法對違約金性質的界定,對借款人不公平。因此,借款期限屆滿後,借款人沒有歸還本金及相應利息的,按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逾期貸款利率標准計付罰息即可,對未歸還的利息不能再計算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