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運作
❶ 美國兩院制是如何運作的
國家議會分設兩院的制度。兩院議員通常都由選舉產生並定期改選,兩院都具有立法和監督行政的權利。美國的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制的優點是兩院分別議事,討論議案,分別通過,使得法律案或者其他重大議題能夠慎重,其缺點是分別通過才能作為議會的正式法律,這樣兩院之間容易互相扯皮。特別是在西方實行的兩黨制或者多黨制下,各政黨均具有自己的利益,兩院制實際上成為政黨之間利益較量的機制,容易為政黨利益所利用。
❷ 立法要滿足什麼條件,就是說一種模式需要多少人運行才能立法
需要人大代表的立法提案,而且根據法律的性質不同提案的人數要求也不一樣,然後由全國人大或者人大常委會開會表決。
❸ 國會是建法律還是執行
各國的議會,即國會,一般都是各個國家的立法機關。
議會是立法機關的一種型態,也稱立法會、立法院
議會,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會。議會一般都以英國國會作為典範。雖然議會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國家也有形式上的議會。當今世界,議會承受著來自公眾的前所未有的監察和壓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
❹ 台灣的立法院的黨團是什麼意思
在台灣的立法院,若是同一政黨取得3席以上的立法委員席次,就可以成立黨團,黨團的主要功能是依據所屬政黨的主張提出法案,代表所屬政黨和政府機構/其他黨團進行協商,以及立法院的表決動員。
在立法院當中,每個黨團都會有一間的辦公室,供黨團日常運作,黨團辦公室面積空間比立法委員個人的辦公室大上許多。
各政黨因立法委員人數不同,組織架構也不同,立委席次較多的黨團一般設有黨團總召集人/副總召集人,黨團幹事長/副幹事長,黨團書記長/副書記,轄下有各政策小組召集人/副召集人。
另外,不足3席的小黨和無黨籍委員也可另組與黨團資格相當的「政團」或參加其他黨團。
❺ 美國國會如何運作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
❻ 法律對商會的成立和運作有哪些規定
這邊文章是關於國外商會的,不知道有用沒用。 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60821/08255249-2.html 簡述中國商會法律制度的創立 簡述中國商會法律制度的創立 高旭晨 商會是中國近代最早建立的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團體之一,同時也是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社團之一。從法律意義上而言,中國商會制度建立的過程,也是近代意義上商人身份確立的過程,是商人組織有序化的過程。與當時西方的民間商會相比較,它更具官方色彩,更依賴於國家法律的制度催化。這種制度的催化作用的成效十分顯著,它相當迅速地改造、吸納了各種形式的傳統商人組織,成為具有主體性的利益集團。 中國早期的商人組織的結構、形式與功能都比較單一,幾為純商人間的封閉型組織。晚清以降,由於情勢變遷,使得商人的地位大為改觀,商人組織的性質亦相應有所變化。傳統的商人組織,如行會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組織根據實際狀況比較自然地開始轉化為近代意義上的商會。1899年,出現了第一個有關商會的民間擬定章程《擬中國建立商業會章程》;1902年,上海通商銀行的總董嚴信厚組織成立了上海商業會議公所,這是近代商會的雛形。 1903年,清政府設立了商部,作為統轄農工商實業的最高管理機構。1904年,根據商部的意見,清廷諭令頒布了《稟定商會簡明章程》、《商會章程附則六條》。此項法律文件成為商會成立的法律依據。1905年1月13日,天津商會正式成立。 到1908年,全國已有58個總商會(其中9個建於海外)和223個分會。1912年商會總數猛增至794個,1915年更激增到1262個。 1915年,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職權,於第二期常會議定《商會法》,並於12月予以公布。次年2月,又頒布了《修正商會法施行細則》。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重新修訂了《商會法》和《商會法實施細則》。1929年,工商部擬定《商會法》草案,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 商會制度從創立時起,就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的社團組織,與其他形式的社團比較而言,它是當時清政府最為重視也倡導最力的新型商辦民間社團。
❼ 台灣立法院的「黨團總召」就是「黨鞭」嗎那幹事長呢台立法院的「多/少數黨領袖」稱作什麼
黨團
簡單來說(細部當然還有很多規定),每屆立法委員選舉當選席次達3席且席次較多之5個政黨得各組成黨團。黨團有資格作朝野協商(法案),協商破裂就等院會表決。
黨鞭
首先要有個概念,每個黨作風不同,所以立院黨團的運作方式也不一。某些黨團的黨鞭還蠻明確,例如國民黨書記長這個職務就是黨鞭。相反,也有的即便看似所在職位是黨鞭,實際上是個掛名,黨鞭另有其人。
其次,黨鞭往往不只一個,就有所謂的大小黨鞭們、其他黨鞭們。誰大誰小,誰能當最大的那個,更多時候是看資歷威望、手腕身段和影響力。於是,與其說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是黨鞭,倒不如說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柯建銘是民進黨的黨鞭。
甲級動員令
有重大法案表決時,黨團/黨鞭通常會發出甲級動員令,要求黨團立委遵照黨團指示(不一定要投票 有時可能會選擇退席)。不遵守者,罰款、公布媒體、開除黨籍都有可能。剛剛上面提到了,每個黨團運作方式不同,國民黨有內規,所以很多時候是罰錢;民進黨則是將之公布媒體。
立院龍頭
每屆立委大選後,緊接著就是立院內部的立法院正副院長之爭。立法院長既是五院首長之一更是民意的最高機關,素有立院龍頭寶座之稱。拿下立院最多席次的黨派具有人數投票上的優勢,立法院長之位就是他們的囊中物。按此來看立院多數黨領袖也就可以說是立法院長、立院龍頭。黨鞭和立院龍頭是不同的角色,立法院長不能蠻干,更多時後要作調合,和其他黨派立委的關系不能太差。
❽ 中國台灣與大陸的真實生活差多少
台灣在城市發展完全比不過大陸;
生活條件一般,跟大陸普通二線城市差不多,他們基本工資換成人民幣確實比大陸高,但是物價也高就沒什麼優勢了;
景點方面大陸隨便一個華山黃山甚至三清山都甩阿里山幾條街,日月潭就不說了,潭都算不上,就是個人工水庫;
❾ 立法機構與代議機關的區別
立法機構是現代社會中負責制定法律的機構,通常由當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通常稱為國會、立法院或議會,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立法部門除了制定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在總統制中,行政首長並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立法機構的決策方式是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集體決策,為此各國都設有一套自己的儀式和議事程序。
代議機關又稱代表機關,是指建立在現代民主政治基礎上,主要通過選舉方式產生並組成的,代替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立法機關。
❿ 司法院的運作
院長綜理院務及監督所屬機關,經司法院召集有關方面陳述意見後,由各院「院長」組織委員會,並由「司法院院長」擔任主席,提出方案解決。院長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院長代理其職務。院長任期6年。
擔任大法官其資歷學歷經歷均應有崇高的威望和成就,要求頗高,如擔任大法官的資格有下列五項之一者 :
(1)曾任最高法院推事10年以上而成績卓著者;
(2)曾任立法委員9年以上而有特殊貢獻者;
(3)曾任大學法律系主要科目教授10年以上而有專門著作者;
(4)曾任國際法官或公法學或比較法學的權威著作者;
(5)研究法學,富有政治經驗,聲譽卓著者。擔任法官也規定須有下列資格之一;第一,經司法官考試及格者;第二,曾在「教育部」認可的專科以上學校教授主要法律科目兩年以上並著有講義,經審查合格者。
「大法官」任期每屆為9年,「大法官」出缺時, 其繼任人的任期至原任期屆滿之日止。法官終身任職,除非受刑事處分,懲戒處分或經禁治產宣告為心神喪失或精神衰弱不能處理自己事務,否則不能免職。停職、轉任或減俸,也得依據「法律」。根據1997年「國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司法院」設「大法官」15人, 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命之,自2003年起實施。「大法官」任期8年,不分屆次,個別計算,並不得連任,但並為「院長」、「副院長」之「大法官」, 其中8位「大法官」、含「院長」、「副院長」,任期4年,其餘「大法官」任期為8年。
「司法院」原則每月舉行1次「司法院會議」。 出席會議的人員, 包括「司法院」「院長」、 「副院長」,值月「大法官」及「院長」視儀案性質商請出席的「大法官」,「最高法院院長」、「行政法院院長」、「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司法院」秘書長、副秘書長。此外,「司法院」各廳廳長、處長及「院長」指定的本院和院屬各機關人員,得到席會議,「司法院會議」,由「院長」任主席,議決下列事項 :
(1)本院及所屬機關的重要工作報告;
(2)關於提出「立法院」的法律案;
(3)關於施政綱要及概算事項;
(4)關於本院發布的重要規則章程事項;
(5)「院長」或出席人員認為應提出會議的其他重要事項。
由「大法院」組織召開的「大法官會議」每兩周舉行1 次,行使解釋「憲法」,並統一解釋其「法律命令」的職權。「大法官會議」由「司法院院長」任主席,除「大法官」為當然代表參加外,還邀秘書長列席會議。「大法官會議」接受申請解釋案件應先推定「大法官」3人審查:應予解釋的案件應提會議討論。 「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 應有「大法官」總額四分之三的出席並有出席人四分之三的同意方得「大法官」 總額過半的出席, 並有出席人過半數的同意,方得通過,可否同數時主席有決定性的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