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證人證言
A.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能否申請法院調取證人證言請祥細說明原因謝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人民專法屬院調查收集證據:
(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提交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的證據的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
第十九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縱橫法律網-廣東德城律師事務所-貴鑄律師
B. 起訴證人證言怎麼寫
法律分析:按照實際情況如實書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C. 法律上的證人證言怎麼規定的
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證人證言一般是口頭陳述,以筆錄加以固定;辦案人員同意由證人親筆書寫的書面證詞,也是證人證言。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所以,證人應當是除當事人以外了解案情,能夠辨別是非並正確表達的公民個人,單位不能作證人。鑒於證人的身份是由於他們對案件情況的感知在客觀上與案件之間形成了相應的證明關系所決定,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由辦案人員隨意指定更換;證人本人也不可以僅以個人意見作證或拒絕作證;證人必須親口陳述或親筆書寫證言,除辦案人員製作筆錄以外一般不能委託他人代理。這種「證人不可替代」的特性同時決定了證人作證的優先,即當訴訟中的證人身份形成以後,他們將不可以在訴訟中擔任偵查、檢察、審判人員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
見證人,是指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辦案人員要求對訴訟中的某些法律行為進行見證的人。例如,對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的訴訟程序行為是否合法所進行的見證,由於這些證明行為不是針對案件事實而作,所以,見證人不是證人。
證人證言具有以下特點:(1)它只是證人對案件有關情況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推測或分析判斷意見。(2)它是證人對感知或傳聞情況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證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即使善意證人也可能提供不真實或不夠真實的證言。由於證人是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與案件和案件處理結果沒有切身利害關系,所以,一般來說,證人證言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或被害人的陳述更為客觀,真實性和可靠性也較大。證人轉述他人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必須說明來源。(3)證人證言的來源和證明的范圍十分廣泛,所以,它是刑事訴訟中最常見的證據。
證人證言在訴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體現在:(1)幫助辦案人員發現和收集其他證據;(2)用於鑒別其他證據的真偽;(3)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甚至是案件主要事實的根據;(4)揭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諾言或者被害人的虛假陳述;(5)作為公民同犯罪做斗爭的法律武器,通過作證,使犯罪行為和犯罪人得到證實,以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
當前的司法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證人不願作證,特別是不願意出庭作證的問題,為此,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正時增加了一條專門規定,即第49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收集證人證言的方法是詢問證人。收集證人證言必須依法定程序進行,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以保證證人提供證言的真實性。詢問證人,應當首先告知他一定要如實提供證言,如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詢問證人應當個別和口頭進行。嚴禁對證人採用拘留、刑訊、威脅、利誘、欺騙等非法方法收集證言,也不得先由辦案人員具體介紹案情,再暗示證人如何提供證言。詢問時,應當全面、如實地對證言內容進行客觀記錄,不能加入辦案人員的主觀臆想和個人理解;證言中的矛盾,應當由證人自己作出解釋。
D. 法庭證人證言格式
法律分析:一、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但是,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二、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三、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但是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第五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E. 打官司證人證言怎麼寫
法律分析:證言格式: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籍貫:住址:證明內容:(事情經過敘述,主要描述時間,地點,事情發生的過程,看到的結果。注意,只寫證人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事實,不要寫推論,用詞要簡練,明確)。注意事項: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該支持證人作證。但是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F. 法庭上證人證言怎麼寫
法律分析:首先表明本人身份,性別,身份證號等,然後事情的經過說明或者情況說明,再做出承諾,表明以上陳述句句屬實,如有虛假之處,願為此承擔一切法律責任,最後簽名並註明日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四十七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G. 證人證言的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
根據我國相關規定,證人一般出庭作證,接受交叉質詢和法庭詢問。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提供書面證詞。證人必須如實陳述自己所知道的事實,不應將自己認為的,推測的作為事實作證。證人陳述虛假要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及其近親屬不得因作證打擊報復,如有打擊報復,法庭予以保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對證人證言應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證言的內容是否為證人直接感知;
(二)證人作證時的年齡,認知、記憶和表達能力,生理和精神狀態是否影響作證;
(三)證人與案件當事人、案件處理結果有無利害關系;
(四)詢問證人是否個別進行;
(五)詢問筆錄的製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關規定,是否註明詢問的起止時間和地點,首次詢問時是否告知證人有關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證人對詢問筆錄是否核對確認;
(六)詢問未成年證人時,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合適成年人到場,有關人員是否到場;
(七)有無以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證人證言的情形;
(八)證言之間以及與其他證據之間能否相互印證,有無矛盾;存在矛盾的,能否得到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