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法官助手
蘇州應該沒有哪幾家法院在招聘法官助手。
『貳』 求電影《理發師陶德》中登場人物名字的英文拼寫
本傑明•巴克Benjamin Barker
斯文尼•陶德 Sweeney Todd
拉維特太太Mrs. Lovett
法官Judge Turpin
年輕的水手Anthony Hope
魯西Lucy Barker
法官助手Beadle Bamford
約翰娜Johanna
騙子理發師Signor Adolfo Pirelli
小孩Toby
『叄』 我是聘用制書記員想考法官助手行嗎
要想考取法官助手,必須得經過司法考試。這是門檻,必須通過。
『肆』 英美法系專家證人中的專家如何界定
專家證人制度是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所特有的一種法律制度,不同於通常所指的普通證人。專家證人是指「具備知識、技能、經驗、受過培訓或教育,而就證據或事實爭點提供科學、技術或其他專業意見的證人」。{1}與大陸法系鑒定權主義所產生的專家鑒定製度相對應,專家證人制度是英美法系對鑒定人制度採納鑒定人主義的體現。作為一個大陸法系國家,專家證人對於我國而言仍然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一、英美法系專家證人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專家證人制度的起源
專家證人制度最早發源於14世紀的英國,其以法官助手的身份出現,由法院指定。18世紀,在獨立自由主義憲法精神的影響下,當事人被允許聘請專家證人,並且專家證人一般只對當事人負責,無須具有中立性。在庭審過程中,專家證人證言的真假性一般是通過當事人雙方及其律師的交叉詢問予以確定的。
英美法系專家證人制度是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對抗制訴訟模式的縮影。當事人主義的核心理念就在於「利用相互對立的當事人對勝利結果的追求,使當事人在訴訟中充分展開攻擊和防禦,而法官或陪審團則被動地從當事人雙方的競技過程中判斷哪一方當事人應當勝訴。」{2}英美法系之所以採取當事人主義的對抗制訴訟模式,是因為其認為這種由雙方當事人主動進行的證據收集比由任何一方當事人或法院進行收集具有更大的推動力與更高的徹底性,而作為具有證據效力的專家證人的意見或鑒定因其較高的科學性、客觀性與可信度,無疑對當事人之間的庭上平等對決具有不可忽視的幫助。因此,由當事人自由選任專家證人與英美法系所推崇的當事人主義是相符的,其有利於通過當事人相互之間抗爭來提高認清案件爭議點的效率,有利於通過競爭雙方的相互舉證全面地揭示案件真相。
英美法系專家證人制度,離不開英美法中的傳聞證據排除規則與交叉詢問機制。首先,傳聞證據排除規則是英美法系所主張的「庭審中心」主義的體現,認為所有證據都要在庭審過程中主動直接向法官提出。對於傳聞證據而言,其只適用於人證,非物證,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對案件有直接感知者不出庭由他人代為轉述和對案件有直接感知者以書面等方式而不出庭作證向法官提出材料。
英美法系之所以排除傳聞證據,其理由在於:對被告人而言,傳聞證據侵犯了被告人的對質權,剝奪了被告人獲得公平審判的機會;對陪審團而言,傳聞證據使得其對證人、證人陳述的內容以及證人陳述的可信程度等缺乏親身感知,「在他的大腦中也就沒有陳述人的陳述信息的直接存在」{3}。因此對於專家證人制度而言,為保證證言的可信度與可采性,專家證人必須出庭接受雙方的交叉詢問,以求達到認清事實真相的目的,為陪審團與法官的公正裁決提供有力依據。可見,傳聞證據排除規則是保證專家證人制度得以運行的重要基礎。
其次,英美法系的交叉詢問機制亦是專家證人制度運行的「基石」。英美法系認為,交叉詢問的主要目的是在提出對自身最有利證據的同時,對對方證人提供的證言進行質疑,以便降低甚至消除該證言在事實裁判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從而形成對本方來說最佳的訴訟觀點,由此衍生出所認為的「最為公平」的判決結果。對專家證人制度而言,這種著力攻訐對方證據弱點或缺陷的庭審質證程序意味著盡管當事人可以自由選任有利於己的專家證人,但並不一定可以獲得有利的訴訟結果。相反,經不起交叉詢問「狂轟濫炸」的專家證人證言無法成為定案依據,相關專家證人還有可能承擔偽證罪的法律責任。因此,交叉詢問機制為專家證人制度有效地運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倘若沒有交叉詢問機制,就很容易造成專家證人的濫用與虛假證詞的肆意捏造,導致司法效率的低下與冤假錯案的滋生。
總而言之,作為專家證人制度的基礎,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為其提供了可能,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將專家證人從「幕後」推到了「台前」,交叉詢問機制又對專家證人能否「上台」予以了審查,從而保證了走到最後的專家證人證言是能夠被大眾認可與滿意的「節目」。
(二)國外專家證人制度的弊病與發展
1.國外專家證人制度存在的弊病
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專家證人制度對司法效率與判決公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並日臻成熟與完善,但同時其中的各種弊病也不斷顯現出來並越發嚴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專家證人商業化嚴重。在對抗制這種訴訟模式中,由於專家證人由當事人在訴訟中自行聘請,出於利己目的,當事人願意花更高的價錢聘請能夠做出對他們更有利證言的專家,而專家為獲得更高報酬也樂意於為「衣食父母」提供這樣的服務。這就導致專家應該客觀真實地陳述自己觀點所體現的中立性越發被削弱,一個專家越是中立,就越難被聘用。誠如沃爾夫勛爵(LordWoolf)在《接近正義》的最終報告中指出的:「民事案件對專家證據的可采性的放任是一種嚴重的弊病,它造就了一批獲取高額報酬的專家,他們根據聘請他們的當事人的需要出具專家意見,這種做法的代價就是阻礙了司法公正的實現。」{4}專家證人對當事人的依附性,導致了專家證人中立性的偏移與專家證據公正性的滅失,也漸漸導致專家證人淪為當事人與律師的「玩偶」,想要如何操控就如何操控。
(2)訴訟成本持續飆升。沃爾夫勛爵在1996年的《英國司法改革中期報告》中指出:訴訟成本不必要增加的兩個原因是失控的證據開示和失控的專家證人。為了勝訴,越來越多當事人聘請一個甚至多個專家證人,而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專家證人證言在訴訟中越發重要,專家的要價也必然越來越高。以英國為例,英國雜志《你的證人》在1995、 1997、 1999、 2001、 2003年對專家證人的收費標准作了五份問卷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專家證人准備專家報告的平均收費標准在1997年為每小時93英鎊,1999年為100英鎊,2001年為110英鎊,2003年則為123英鎊;出庭一天的平均收費標准同樣逐年飆升,2003年已升至893英鎊。{5}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美國。可以說,訴訟對抗的強度過高,專家證據的無限制採用是造成訴訟成本持續攀升的主因,而按小時收費的專家證人職業化標准亦是火上澆油。同時,高昂的訴訟費用還導致了當事人訴訟地位不平等的問題,專家證人成為窮人打官司付不起的奢侈品。
(3)訴訟遲延問題加劇。首先,法庭對抗的激烈化意味著如果想要勝訴,就必須要准備更加充分詳盡的專家報告以應對;其次,高額的報酬與按小時計費的收費模式也誘使專家的報告越發的冗長;其三,由於社會關系更主要是專家報告的復雜化,導致了交叉詢問程序也變得更加遲延了。不僅是證據開示與庭審質證的時間,包括裁判者認清爭議問題的時間都被迫更加遲延。
(4)心理專家成為證人。心理學的普及與專家證人制度的發展,使得心理專家也登上了法庭這一舞台。並且,心理學家提供專家證言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證人證言、受審能力、兒童監護、精神錯亂辯護等。{6}但對於心理專家是否可以成為專家證人,質疑聲與批評聲一直都存在。因為對於心理這一主觀感知的因素,以客觀擬定的一般標准去判斷並得出結論,確實在特殊情況下有失妥當,並且心理專家如果作為專家證人陳述證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法官與陪審團的判斷而可能使最後裁決失之公允。因此,將心理專家的證人證言作為判案依據,需要十分謹慎。
2.國外專家證人制度的發展
以上所述的專家證人制度的各種問題,似乎已形成了一個連鎖的惡性循環,只要其中某一種問題發生,將會導致其他問題也相應產生。因此面對現實問題的急迫性與學界廣泛的改革呼聲,英美法系專家證人制度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了一番改善,以最具代表性的英國民事訴訟領域為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專家證人對法院的優先職責。美國學者Langbein曾這樣比喻,「美國的專家證人就像律師手中的薩克斯管,律師想吹出什麼調就能吹出什麼調」。對於專家證人本應客觀真實地陳述案件事實的中立性逐漸喪失、商業化與傾向性逐漸明顯的情況,1999年施行的新《民事訴訟規則》第35條第5款規定了專家證人對法院承擔優先職責:①專家證人的職責在於就其專業知識領域內的事項協助法院;②這種職責優先於專家證人對委託或聘任他的當事人的職責。同時,這種保護專家公正性與中立性措施亦對律師提出了告知要求,律師有義務使當事人明白,專家證人將客觀真實地發表證言而不會帶有任何的傾向性。
(2)適用共同專家證人及專家證人之間的協作。新規則第35條第7款規定:當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希望就某一特定問題提交專家證據時,法院可以指定只由一名專家證人就該問題提交專家證據;指示方當事人就專家證人的人選不能達成一致時,法院可從指示方當事人准備或提出的專家證人名單中選擇一名專家證人,或按法院所確定的其他方式選擇專家證人。這說明,新規則更鼓勵當事人就一個爭議點盡量使用同一個專家證人,並在適當時候可以強制適用。這一重大改革,「集中反映了民事訴訟程序經濟的價值目標,也體現了對抗制訴訟模式的轉型和訴訟文化的變革」{7}。
同時,新規則還將專家證人之間的協作放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以減少加劇的分歧,更有效地發現案件事實。在訴訟的任何階段,法官均可指令雙方專家進行「無偏見」的討論,{8}目的在於要求專家證人確認訴訟中的有關問題,並在可能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法院可以指定專家必須討論的問題,還可以要求專家在討論結束後向法院提交一份聲明,載明他們已達成一致及尚未達成一致的問題,並對未達成一致的問題說明理由。
(3)加強法院對專家證據使用的限制。就專家證人泛濫、商業化嚴重的問題,新規則第35條第1款規定:專家證據的使用只限於為解決訴訟中的問題而有合理必要時。第35條第4款規定:未經法院許可,當事人不得傳喚專家證人,也不得提出專家報告作為證據。如果一方當事人申請法院傳喚專家證人,需表明他所希望依賴的專家證據領域以及他希望傳喚的專家在該領域內具有豐富的經驗。新規則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訴訟遲延與訴訟成本高昂的問題。此外,民事訴訟規則第35條第5款規定,專家證據須以書面報告形式提交,法院另有指令的除外。這一旨在為訴訟提速之舉亦是法院對專家證據使用的限制,賦予專家報告更重要的責任以減少庭審時耗,並同時要求專家對當事人庭審前提出的質疑在專家報告中予以答復。
二、我國引入專家證人制度之分析與思考
(一)我國引入專家證人制度之阻礙
我國由於屬於大陸法系國家,在司法鑒定製度方面存有濃厚的職權主義色彩。在司法實踐中,通常做法是預先將鑒定權賦予特定機構,包括公檢法機關、經司法機關授權的專業政法院校、醫療事故處理委員會以及相關指定的醫院等。總體來說,我國司法鑒定製度具有以下特點:由公安司法機關聘請而不由當事人自由選擇;具有中立性,以輔助司法機關為首要職責,適用迴避制度;有偽證罪的法定責任。
『伍』 《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理查德·A.波斯納(Richard A.Posner))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4zkHshsmXDHO7JvSmOWTrw
書名: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
豆瓣評分:8.9
作者:[美] 理查德·A.波斯納(Richard A.Posner)
出版社: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原作名:Econmic Analysis Of Law
譯者:蔣兆康
出版年:1997-03
頁數:1036
內容簡介
作者運用以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價格理論學說對美國的法律理論、法律史、憲法、財產權法、契約法、侵權法、刑法、反托拉斯法、勞工法、公司法、證券法、稅收法、國際貿易法、法律程序規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分析,為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學術向導和成果總結,使本書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法律經濟學領域中最為傑出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它不僅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法律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進展,而且是我們學習法律經濟學研究方法並將其運用於解決中國法律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
作者簡介
理查德·A. 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 1939- ),先後以第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文學系(1959)和哈佛法學院(1962)。曾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手、政府律師。聯邦司法部副部長助理,總統交通政策特別工作組首席法律顧問等職。後任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和L.B. 弗雷曼講座法學教授,聯邦上訴法院法官,並擔任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法律經濟學高級講座主持人。
『陸』 請問當法官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九條擔任法官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版國國權籍;
(二)年滿二十三歲;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體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獲得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或者非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一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審判人員不具備前款第六項規定的條件的,應當接受培訓,具體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適用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學歷條件確有困難的地方,經最高人民法院審核確定,在一定期限內,可以將擔任法官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畢業。
第十條下列人員不得擔任法官:
(一)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曾被開除公職的。
第十二條初任法官採用嚴格考核的辦法,按照德才兼備的標准,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並且具備法官條件的人員中擇優提出人選。
『柒』 出國留學 LL.M.和MSL 有什麼區別
老實說,答案是復制的,我不知道,但想幫幫你,我要是懂就出國了,希望你能出去,呵呵。
J.D. (Juris Doctor) 翻譯出來就是法律博士。它其實在是一個法律專業的基礎學位(basic degree)。在六十年代以前,很多美國的大學稱之為LL.B., 和英國等國家的稱呼一樣。只是六十年代以後,改稱了J.D. 名字好聽了許多。J.D.是要讀完了本科才可以讀的,而且本科專業在所不論。J.D.大約要九十個學分才可以畢業。考慮到讀法學院的都是最好的學生,而且讀得非常辛苦,所以,稱之為博士,其實也不過分。美國幾乎所有的律師、法官、大學教授都是J.D.畢業,盡管理論上還有比J.D.更高的學位,如:LL.M 和 J.S.D., 但美國人很少去讀。連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清一色是J.D.畢業。 LL.M 和 J.S.D.一般供外國律師和學者來讀。有一些美國人,他們的J.D.是在一般的大學讀的,為了提高檔次,他們也許會到一個較有名的大學再讀個LL.M.。能夠潛心讀J.S.D的,大多是喜歡呆在圖書館里圖清凈的人。
在英國,LL.M.比LL.B.高一級,在美國,有些LL.M.理論上也比J.D.高。 但美國的法學院里,其實沒有人太在乎這個比較。有一些供美國J.D.學生進修的特定專業LL.M.,如知識產權、房地產,國際貿易等,確實是比J.D.的位階要高。但是,大部分外國學生來讀的LL.M.其實是為期九個月的比較法碩士學位MSL(Master of Comparative Law)。在美國人的眼中,這種學位的含金量是沒有J.D.高。在美國本國市場對LL.M.的需求量很小。所以,LL.M.的畢業生在美國找工作非常難。考過律考後,做做移民案子還可以,其他的核心業務就很難涉及。J.D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是LL.M.的三倍,理應比LL.M吃香。
但考慮到LL.M.只需九個月,還可以考律考。對那些不是很有錢,也不願負債過多的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倘若回中國發展,LL.M加上美國律師資格,其競爭力應該不會比J.D.差。不過如果你在國內本科或碩士都不是法律,那麼你最好還是讀個J.D.,這樣才勉強稱得上一個法律人。
LL.M. 和J.D.的申請
如果你在國內讀的是法律本科或法律碩士,你就可以申請LL.M.。 如果你光有律師資格,而沒有法律學位,也不是不可能申請LL.M., 不過你要做一些解釋和包裝的工作。只要美國教授對你有信心,相信你有法律本科同等教育程度,你就行。LL.M只需要提交託福成績,不需要LSAT。 我知道的絕大多數中國J.D學生,都是先讀了LL.M後轉J.D的。通過LL.M轉J.D.比直接讀J.D多一些好處:一、不用考LSAT。二、可以提前考律考。三、不用出示長達三年的財力證明。四、LL.M比較輕松,可以慢慢調整適應。不過,真本事要下苦工夫。認認真真讀完三年和混一年,以後的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LL.M 轉J.D.,大部分學分可以轉過去,只需要再讀兩年就可以J.D畢業了。轉學位一般不要求遞交LSAT成績,但你的GPA 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可能成績要在所有J.D. 一年級學生里的前50%。 如果你想申請J.D同時保留LL.M.的話,你就必須遞交LSAT的成績,另外花三年完成。如果我沒記錯的話,LSAT每兩年在北大考一次。在美國一年可考四次。托福有600分以上,理論上所有的大學的LL.M都可以申請了。美國的大學有四千所,但是ABA認證的法學院不到兩百所。共分四級。TOP 10 應該是很好的大學。二十到五十之間,好像沒有太大差別。好大學的優勢不光在教學,更重要的是校友資源。這非常要命,找工作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靠近城市的大學,學費貴,但工作好找,想來值得。我當時申請了美國的五所法學院,最好的一所把我拒絕了,其他的四所都發了通知。 但都沒有獎學金。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楊百翰大學。一年學費才六千美圓。物美價廉,超級抵買。迄今我非常滿意。據傳言,紐約大學一年招四百個LL.M, 一年的學費大約要兩三萬美圓。另外加上生活費和雜費的話,一年大約總共要花四五萬才弄得下來。紐約大學光靠這個項目就賺了不少錢。話說回來,要是我真有錢的話,我也會去讀,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靠著大樹好乘涼。在美國讀法學院,即便是國際學生,第二年一般也能借到學校貸款。如果你願意負債的話,總能借到錢。借錢讀法學院,一點也不可恥。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或多或少要靠貸款才可以把把書讀完。畢業時負債十萬以上,在很多法學院是常見的事情。不過如果你在紐約的大所能順利找到工作的話,一年賺十來萬也是輕松尋常的事。紐約大學每年都為LL.M學生舉辦大型的Job Fair, 許多律師事務所都到那裡招人去,所以紐約大學的學生就業方面有優勢。哥倫比亞大學的就業形勢和紐約大學差不多。如果LL.M學生多的話,學校相應會重視一些。如果學生少,你就只好到J.D.那裡插班旁聽去。
美國法學院的學生,第一年暑假一般都會去律師事務所做Externship, 第二年暑假會去做 Internship。Externship可以賺些學分,但是賺不到錢。 Internship不但可以賺到錢,而且幹得好的話,第三年的時候就會收到僱主的聘書(offer)。法學院的畢業生就業要比別的專業晚,因為畢業後學生一般還要花三個月時間准備律考。然後要花四個月的時間等成績。正因為如此,第二個暑假的實習顯得尤其重要,是邁向就業的橋梁。就業關繫到學校的排名。所以每個學校都會很重視。法學院的第一節課有可能就是教你如何寫簡歷(Resume and cover letter)和積累人際關系(networking)。最好的學生一般希望先去做一兩年法官助手,這是收入不高的差事,但很鍛煉人,這段經歷對以後從事律師職業會非常有幫助。美國的法學院教授待遇也很好,要最優秀的畢業生才可以任教。美國目前比較缺專利律師和稅務律師,有理科背景和對數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朝此努力。
『捌』 法官助手是什麼
法官助手也就是法官助理
法官助理
法官助理,是指專職審判輔助工作的司法人員。他回們在法官的督導下工答作,協助法官進行法律研究,起草法律文書以及其他與案件准備和案件管理有關的工作。
重要職責:
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將法官助理的職責具體確定如下:
「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導下履行下列職責:
(一)審查訴訟材料,提出訴訟爭執要點,歸納、摘錄證據;
(二)庭前組織交換證據;
(三)代表法官主持庭前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須經法官審核確認;
(四)辦理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擔任辯護人或者指定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的有關事宜;
(五)接待案件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的來訪和查閱案卷材料;
(六)依法調查、收集、核對有關證據;
(七)辦理委託鑒定、評估、審計等事宜;
(八)協助法官採取訴訟保全措施;
(九)准備與案件審理相關的參考性資料;
(十)辦理案件管理的有關事務;
(十一)根據法官的授意草擬法律文書;
(十二)完成法官交辦的其他與審判業務相關的輔助性工作。」
『玖』 如何做好法官助理工作
隨著我國當前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化,法官員額制改革、法官助理配備已全面開展起來。筆者結合擔任法官助理的實踐經歷,提出對法官助理輔助辦案的幾點想法。
一、明確法官助理的定位
法官助理是協助法官辦理審判輔助性事務的人員,其主要職能是根據法官的指導撰寫裁判文書和辦理法官交代的其他審判輔助性事務。法官助理應將自己置身於審判崗位,以一名承辦法官辦理案件的態度、視角來履職,協助法官辦理案件。但法官助理必須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法官,不享有案件裁決權力,不能替代法官辦案。所以,法官助理必須遵從法官的裁判意見,服從法官的指令。
二、新任法官助理的著手點
新任法官助理首要是熟悉法官的審判方式和裁判風格,了解法官在長期審判過程中形成的審判思路和裁判習慣,我們可稱之為法官的裁判技藝或裁判藝術。法官的這種裁判藝術,將深刻影響法官助理之後的司法職業生涯。從法官助理的職業發展角度上看,要盡量保證一名法官助理在固定的一段時期內跟隨一名法官辦案,形成法官與法官助理的良性互動。此外,新任法官助理,需要根據法官承辦的案件情形,熟悉常用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法院內部規范等。
三、法官助理的工作過程
以民事案件為例,可劃分為庭前准備階段、庭審階段和裁判文書撰寫階段。庭前准備階段,法官助理拿到新案件後,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案卷初步審查,檢查案件材料是否齊全,了解原告陳述的基本案情,預判案件辦理難度。必要時,可以送交法官,討論案件相關情況。在安排書記員完成案件排期送達工作後,在開庭前要詳細閱卷,整理審判思路,理清基本案情,預判案件的發展以及裁判結果,審查案卷材料是否完備等。在開庭前,將案卷送交法官,並藉此與法官進行案情交流,提出個人意見。庭審階段,法官助理應重視庭審的親歷性,根據撰寫裁判文書的需要,聽取、記錄當事人意見、法官對案件證據的認定。此外,還需要幫助書記員記錄庭審。裁判文書撰寫階段,法官助理需要全面閱卷,了解案件事實,明確裁判方向,根據法官的裁判結果撰寫裁判文書。在撰寫裁判文書過程中,法官助理應該依據法律規定,在全面審查案件證據材料的基礎上草擬裁判文書,這可能與法官的裁判結果有所偏差,所以必須及時通過與法官探討進行修正,將自己對案件的意見反饋給法官,供法官決斷。草擬完成的裁判文書,需要交由法官反復校核,並最終決定。
四、處理好審判工作關系
由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構成的審判模式,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審判團隊,是團隊就需要講究配合、協作。單純就案件審理工作來說,法官助理和書記員是圍繞法官來完成審判工作的,所以需要按照法官的指令來從事審判工作。而法官助理與書記員之間,則不存在指令,必須達成良好的溝通。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來源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7-02/08/c_129470745.htm(標題:如何做好一名法官助理)
『拾』 在法官面前該怎麼說話官司能贏陪錢能多給
拿證據說話。
訴訟中,說服法官所能依據的只有法律事實。法官對法律事實的採信,會更倚重對證據的檢視。談判中,要打動對方,就需要更多地動用情理,讓「這件事不這樣處理說不過去」,這對促成對方讓步很有用。
法官的審判過程,是一個不斷篩選提煉有用信息的過程,並將提取到的有用信息轉化成認定的事實和法律適用,最終載入判決書。了解了這一過程,律師就應當主動為法官挑起「篩選提煉有用信息」的重擔。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認為,律師應把自己放在一個「法官助手」的位置上,在幫助法官快速切入案倩和爭點的同時,也避免法官被不重要的情節過分牽扯了注意力,從而偏離了案件的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