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法官對證人
1. 借貸糾紛案中法官盡提問證人什麼問題
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應當根據舉證責任的分配規則,引導當事人及時舉證,釋明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全面、客觀地審核雙方當事人提交的全部證據,查明案件事實。
借貸糾紛案中法官一般提問證人:
對於案件事實存在重大爭議的問題,如借款的原因、款項交付的時間、地點、款項來源、用途等具體事實和經過,證人必須到庭接受對方當事人的質詢和法庭的詢問。
對借貸合意和款項交付等要件事實,以及借款本金、利息等是否已經全部償還或部分償還的。轉賬、存款憑證等交付憑證。
2. 證人出庭作證需要注意什麼
要帶身份證復印件和原件。
【法律分析】
1、要帶身份證復印件和原件。很多證人到了法庭才發現沒帶證件,有時不能進入法院。2、一定要實事求是。法官、仲裁員、對方律師通常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因此,不符合實際的話不能自圓其說,經不起質問,不能被法官或仲裁員相信。不但沒有實際效果,而且可能為對方作證。3、最好要有法律的基本常識。要知道案件的爭議焦點,證言要說明什麼問題,要圍繞這個問題說。不能說成流水賬。4、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只有恰好了解案件情況的人才能成為證人,所以證人不能選擇,如果遇到心理素質較差的證人,可能會影響效果。尤其要注意,仲裁員、法官開場白都要說作偽證要負法律責任等,這是程序性的話,不必介意。而有的證人恐怕自己說錯,反而越說越亂。5.接受法官的詢問,包括法官對證人有關身份問題的核實,法官同時一般會交待證人應負的法律責任。6.證人在法庭上要准備接受法官和雙方當事人(主要是案件的原、被告)以及雙方律師的質詢提問,尤其要注意回答法官和對方當事人、律師向證人所作的質詢。
【法律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 十五、 將第七十條改為三條,作為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修改為:「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第七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第七十四條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相應地將第六十二條中的「意志」修改為「意思」。
3. 在法庭審判中,如果法官沒讓被告對其證人作出質證而作出判決,被告是否可以上訴
上訴是當事人權利。在庭審中不讓被告(當事對證人質證或問詢),屬於侵犯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是上訴理由。但需要掌握法庭採用非法證據、不實證據、枉法剝奪當事人權利的事實和證據,才對訴訟(上訴)有利。
4. 民事案件法官會如何提問證人,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其一,詢問證人過程的效率。訴訟雙方處於對立地位,對證人的發問有很強的競爭性,為爭取最大利益,必然會從證人口中努力找尋有利於自己的證言,甚至糾纏於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導致證人作證過程拖沓,影響庭審程序正常開展。法官應注意引導當事人緊密結合案情向證人發問,保證庭審過程順暢。
其二,證人作證的實際效果。英國著名大法官丹寧指出:「每個法庭都必須依靠證人。證人應自由地、無所顧忌地作證,這對執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能否充分發揮證人作證功能,對證人的詢問至關重要。但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於案件比較復雜或一時疏忽,當事人在詢問過程中遺漏了可能影響事實認定的重要問題,證人出庭的實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樣的情況下,法官作出補充發問就顯得尤為必要。
其三,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平衡。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參與訴訟的能力有所增強。但總體來看,當事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實現自身權利的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一方委託了律師,律師施展其專業技巧詢問證人,獲取最有利證言,而另一方由於種種原因未委託律師,自己亦不懂得如何向證人發問,則明顯處於劣勢地位。對於這樣一種事實上的不公平,法官顯然不能熟視無睹。
其四,法官中立地位的保持。法官對證人的發問必然是根據自己的某種認識和判斷進行的,這種發問難免會先入為主,也會令當事人產生法官偏袒某一方的感覺,有損法官的中立形象。作為居中裁判者,法官在庭審中主要應擔當起庭審組織者的角色,通過庭審被動地查明案件事實,不宜對涉及案件事實的問題作過多詢問。
5. 庭審中法官可以打電話詢問證人嗎
從程序上是不可以的。
但從理論、實踐中是可行的。首先這提問者沒專有明確證人屬是一方提供的,還是雙方都認可提供的,如法官對於爭議問題,雙方都向法院提出有證人可以證明的,那麼法官也可以當場進行電話聯系,並將相關問題與雙方當事人進行核對,如雙方無誤則記入筆錄,可以作為案件參考。這樣可以節省審判時間不浪費審判資源。
但如是一方提供的另一方否認,且對證人證言不認可,那麼法官不應當作為參考。而是應當另行安排開庭時間,要求證人出庭作證,拒不出庭的,則由提供都承擔不利責任。
以上系個人觀點!
6. 證人出庭法官應告知的事項
法律分析: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
2、證人應當客觀陳述親身感知的事實,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不得宣讀事先准備的書面證言。
3、證人應當如實作證,並如實回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的詢問,作偽證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不得與當事人和其他證人交換意見。
5、證人的合法權利受法律保護。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一十七條 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符合本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通知證人出庭作證。未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不得出庭作證,但雙方當事人同意並經人民法院准許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