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寫案例
㈠ 對法院判決寫一個法律分析怎麼寫
分為兩大部分,陳述部分和評論部分。
陳述部分,簡要介紹內案情,介紹一下已經經過的程序(容如一審駁回、被告上訴、再審之類的)。
評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判決對不對,二是判決有沒有道理。
判決對不對,主要基於事實和法律,把法官的推理分析過程呈現出來,說明法官在法律的適用、法律的解釋、大前提小前提的構建、還有程序公正等等方面,是否有瑕疵。
判決有沒有道理,主要是在分析一些重大影響的案件時,還要介紹案件發生的歷史環境,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分析法官作出這樣的判決是為了什麼什麼,有什麼積極和消極的意義。
這樣一篇比較完整的案例分析就寫好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法律案例分析怎麼寫
撰寫法律案件分析報告可以按照以下方法:
首先應當介紹案件情況,其次可以對案件進行法律上的分析,然後把法律依據專門列明,在法律分析中可以對法律依據第一二三進行引用。最後是總結性的判決結果,並可以對判決結果進行小結。
在辦案中會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法官與檢察官、律師對案件有著不同的認識、處理方式也相差甚遠。甚至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類案件都存在著不同認識,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撰寫這類案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更好地處理這類案件。因此,撰寫此類案件首先應當起一個能夠概括爭議問題的題目。題目應當簡短明確,直接點出案例分析的實質問題。切忌題目過長或者不明確,使人讀後不知所雲。
第二,寫出要旨。要旨應當是對最後的結論總結性的歸納。文字一般控制在150字左右,用簡潔的語言,明確的觀點概括出規則意義的結論。
第三,敘述案件事實。在正文中應當將有爭議問題的事實完整敘述清楚,特別是有關決定案件適用法律和處理結果的細節事實問題敘述清楚,以免讓讀者讀後生產誤解或者被誤導。
第四,對不同觀點及理由進行全面介紹。這里的不同觀點一般是指主流觀點,而不是將所有的不同觀點一一列上。
在介紹不同觀點時,一定要與提出此觀點的文章或者書籍進行核對,不要斷章取義,更不應歪曲他人的觀點。此外還應標出出處,以便編輯或者讀者查找、核對原文。
第五,論證。
一是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條文的含義,若對法律條文理解上存在分歧的,運用解釋法律的基本方法,如文義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和體系解釋等方法,來確定適用相關法律條文的含義、適用范圍適用及條件;
二是,結合不同觀點從學理上分析的立法的本意,以及法律條文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是否需要修補等等;
三是,涉及其他法律的,還應論述清楚該法律條文與其他法律條文的關系(包括是否存在沖突等問題);
四是,涉及到歷史、文化、經濟、風俗傳統等問題的,亦要從這些角度並根據當時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相關規定進行分析。例如,涉及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確權案件,就應根據當時的土地制度和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分析;
五是不同處理方式的社會效果等等。
若在認定事實和證據上存在分歧的,還要從有關證據規則的原理分析庭審調查中,對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效力,根據有效證據,按照認定證據的規則確認案件事實。
例如,在撰寫《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的能否認定為工傷——於保柱訴臨清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保障局工傷認定申訴案評析》中從《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行政程序中的舉證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范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而得出「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障部門提供的證據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導致死亡的,應當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和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為工傷」的結論。
在法理論述中,不少同誌喜歡用比較法分析論證。比較有三種比較方式:一是用外國的法律與中國的法律進行比較,解決法律漏洞問題。此種方法對拓寬思路,找到更好的處理路徑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法律體系不同,因此在介紹外國法律時,一定要介紹清楚制定相關規定時的社會背景,該規定的含義、適用范圍及條件,適用的社會效果等背景情況。否則,難以進行比較,難以預料將外國的法律規定移植到中國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
二是用國外發生的類似案件的處理方式與該爭議案件進行比較。使用此種方法時,一定要將外國的類似案件的案情介紹清楚,是否真的與爭議案件相類似,此外,還應將該國的國情及風俗習慣等問題介紹清楚,因國情不同,風俗習慣等不同,國外的處理方法就很難借鑒。
三是用國內其他法院類似的案件處理情況的利弊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對爭議案件處理的最佳方式。在這里需要注意,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的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多有不同,分析時不能忽略上述因素,否則南橘北枳。
對爭議案件一般應當提出自己的結論性意見,不能沒有結論或結論含糊不清。實在難以得出肯定性結論意見的,也應提出傾向性意見。
㈢ 與法律知識有關的案例,寫3篇案例分析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13人組合的犯罪團伙。作案已有兩百多例,都是以搶劫,偷盜為主。有一次,他們准備搶劫,不聽受害者勸告,反而惱羞成怒地將其推下南明河,幸好受害者會游泳,自己游上了岸。更有些受害者不敢報案,所以他們作案的實際數字還沒有統計上來。據了解,這13人中有11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離婚。更有個家庭,他的爸爸死了,媽媽出走,只剩他和他爺爺,爺爺身體不好,沒有經濟來源,屬於低保家庭。他養成了懶懶散散的習慣,想上學就上,慢慢地就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第二個案例是團伙殺人案。2001年,某區的保安撥打了110,警察接到了電話,得知有人被刺傷。110馬上趕到現場,把受害人立即送往醫院。經調查,是不良少年幫害,錯傷他人。有一個叫王**幫在網上發布消息,要報復**。帶了十多個人,乘上了中巴車,到了兇案地,當場殺傷三名中學生,一人重傷,兩人輕傷。案發後罪犯坐火車逃到重慶。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沒事了,就陸陸續續地回到貴陽,結果全被公安機關抓獲。經調查,他們的家庭也都是單親家庭。
第三個案例是搶劫案。2001年2月5號,有一個九中的女學生被搶。她用手機打電話,罪犯想據為己有,結果被警察抓獲。經過調查,他也是很早就輟學。沒有人管,就逃學。和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接觸,結果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三年。
第四個案例是1993年發生在軍體校。兇手的爸爸是離異再婚,他和後媽的關系處地得很緊張,所以產生了殺人的念頭,便悄悄地把手槍偷回家中,把自己的後媽打死了,還把後媽剛剛生了才六個月的妹妹勒死了。
從這四個案件來看,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家庭破滅,受到社會上的不良接觸,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黃色書刊,電影,上網。也有自身原因,不良習慣,小時候,經常偷偷摸摸地偷同學的東西,同學不向老師反映。所以就給他了機會,產生了僥幸心理。
家庭,父母教育都很重要,如果教育不好,危害很大,離婚使孩子過早地嘗到苦澀,或把孩子當成包袱。家長把昔日的憐愛變成厭惡,把細心呵護變成不聞不問。這樣一來對於未成年孩子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就走向犯罪。人生出來,本來就是友善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親的教育。他們的犯罪特點是低齡化,團伙化,手段惡劣,情節嚴重,有時會產生報復心理,不考慮後果。有時喊起一大群人,一起坐車從城南到城北拿刀殺人。
為了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我們應遵守以下幾點:
1、自我安全防範,不要與不良青少年交往。
2、不要登陸不良網址。
3、不觀看,不下載黃色資料。
4、遠離毒品,拒絕吸毒。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犯罪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躲避犯罪,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提倡斗爭。
2、如果受害,應告知學校,教師及家長,或向有關部門報告。
3、加強法制觀念學習。法制教育已納入學習規劃。
聽了李所長的講述後,我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父母帶來的。也有自身的心理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去承受外界所帶來的壓力。我也學會了許多遇到犯罪事件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時,我們應該怎樣防範,杜絕這類事件的發生。
法制教育心得
人生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在白紙上添上色彩!有的色彩繽紛也;有的灰暗一片;更有的在還沒有添滿色彩但這張紙就早已不在了!
能夠使白紙變成色彩繽紛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首先這個人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這樣才能踏上人生里美好的第一步!
曾經看過的一個案例:15歲的初三學生庄海在初一年級時就加入了共青團,當選為班長,工作負責、學習優良,先後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有一天與父母告別後准備回家時,發現一個初二學生在他父母後面做鬼臉,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問一問、說一說,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庄海非常生氣,認為是對自己父母的侮辱,竟和幾個同學一起上去教訓他一頓。原以為被教訓者不會怎樣,沒想到卻引起這個學生邀約一幫人來報復。為了不甘示弱,又發生了對報復者的報復,在雙方毆打中,庄海拿出隨身帶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傷,法院判處庄海犯故意傷害罪。在監獄里,庄海面對鐵窗、鐵門,回顧這不該發生事,無限悔恨。
所以說要使人生走得輝煌燦爛就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為一時的沖動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終生!自毀前程!
世界上有黑人,白人,黃種人,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不同。所以把白紙弄得灰暗一片有時並不是自己所想的!因此家庭是每個人走出第一步的前奏!好的家庭教育就會出好的孩子,反則反之!以下是兩個普遍而惡劣的家庭環境!請家長們必須教育好自己兒子的第一課!
1、家長過分溺愛,一味嬌慣,使子女的慾望不斷升級。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孩子又往往是獨生子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少,應該讓孩子過得幸福一些,特別是那些過去經歷過苦日子的人不願讓孩子再「吃苦」。因此,對子女總是百依百順,要啥給啥,讓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無來源或不充足時,那些被嬌慣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撈」錢,以滿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2、家庭教育的錯誤引導。有的父母一貫好逸惡勞,不務正業,貪圖享受,往往表現出舉止不端,品行不正,素質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觀上不能為孩子當好「第一教師」,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響。如有的家長經常搓麻將、逛舞廳,不僅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無精力管教孩子,疏於對子女的家教,導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辯,美醜不分,最終由「小皇帝」淪落為「小囚犯」。
所以每個家庭都要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任!要使兒子走出第一步之前有個美好的家庭環境!請不要給每個張白紙添上灰暗的顏色!
最後就來來說說一些曾經在學校里是一些大哥大姐!這些人往往只是風光一時!但出社會後就往往會觸犯法律,或者在互相仇殺中失去了寶貴的性命以紅色的鮮血完結了這張不該結束的白紙!
中國有9年義務教育因此每個人都有經過校園的機會所以學校應該做到關心、幫助每個學生!
提幾點建議吧:(一)、關心差生、輟學的學生
關心學生是學校教師的神聖職責,差生、輟學生是困難、問題較多的學生群體,他們最需要關心、幫助。校園搶劫強索案件的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差生或輟學生占很大比例,關心教育管理好這些學生,能有效預防和控制校園搶劫和強索案件的發生,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校對差生的漠不關心甚至放棄差生。學校就一定會自己留下的苦果自己吃。
(二)、加強學校校風校紀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校風校紀和法制教育宣傳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遵紀守法、健康成長,是抵制不良影響、預防犯罪最根本的因素。
(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早期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實在措施,例如建立專職輔導員;對重點人、重點地方、重點時間採取事前防範措施;關注學校周邊地區青少年動向,發現危險信號及時通報公安機關並採取措施,校警聯合建安全文明學校。
(四)、防止格外違法犯罪青少年向學校滲透,或與學校某些學生聯合作案,增加危害性,增加預防和處置的復雜性。
(五)、發現教唆者、犯罪組織者、造成嚴重危害的,要與政法部門通報、聯系、合作,及時處理,該上報的一定上報,該送有關部門處理的一定送有關部門,該懲辦的就要懲辦。
㈣ 法院判決案例
法律分析:法院判決案例可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相應的案件類型,即可找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第一百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㈤ 簡單的民事訴訟法案例
對一審未涉及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可以組織雙方當事人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所以甲提出新的訴訟請求和乙提出的反訴,二審法院均可根據當事人的意願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㈥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至今發布了多少批了,在哪能找到全部案例
您好,指導性案例專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程回序編選的並經最高人答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後公開發布的案例。截止目前為止共有16批87件,在在最高人民法院網址上即可查詢。附網址:網頁鏈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㈦ 法院判例和案例有什麼區別嗎兩者都有案號嗎
簡單來說,法院判例具有造法功能,對以後的審判具有普遍約束力;法院案例不具有偽造功能,只起到指導作用。
判例是指對以後的審判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院判決,具有造法功能,是英美法系國家重要的法律淵源。英美法系國家的判決在結構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法官的判決根據,稱為「判決理由」,二是法官們陳述的意見,稱為「附帶意見」,其中只有判決理由可以作為今後遵循的法律規則。
案例的含義十分廣泛,通常界定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具有指導審判實踐作用的個案判決。我國法院判決的結構主要包括「經審理查明」和「法院認為」兩大部分,而法院認為部分的依據是現有的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司法解釋,判決本身只是適用法律的過程,沒有創設出新的法律規則,所以不具有造法功能。雖然案例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對同一類案件的審判提供了參考,力圖最大限度地避免「同案異判」情況的發生,但是案例與英美法系的判例是不同的。它不是審判案件的法律依據,對以後的審判只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並且這種作用也不是判決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有權司法機關即最高人民法院賦予它的。
㈧ 如何根據裁判文書寫案例概述
國的裁判文書是人民法院在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就案件的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製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件。我國現行的裁判文書包括各類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裁判文書可以說是整個司法文書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人民法院審判活動能否做到司法公正,歸根到底要反映到對案件的處理上,案件的處理則是通過裁判文書反映出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指出,裁判文書是「司法公正」的最終載體,是整個審判活動的綜合再現。總之,裁判文書是人民法院最重要的法律文書。
如果說裁判文書式樣是裁判的骨架,語言運用是血肉,那麼說理就是其靈魂。說理也稱論理,指法官或者法院在當事人(刑事案件中包括公訴人)舉證的基礎上,對某一特定案件事實如何認定、如何確定性質、如何分清是非(如何定罪量刑)、如何進行法律推理得出處理結論所發表的法律觀點。概而言之,說理就是在裁判文書中闡明的判案理由。
一、裁判文書說理的特徵
1999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了《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最高法院同月30日向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發出通知指出,執行修訂後的文書樣式,改革訴訟文書的製作,要抓住重點,即在加大對證據的分析、認證和增強裁判的說理性這兩個問題上下功夫。這里的重點歸根結底是加強說理。說理指判決理由,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但對判決理由這一概念,不同國家理解不一。在我國它是指法院對案件的看法或對判決結果的法理分析。其特徵如下:
(一)是要害性。人民法院製作裁判文書,不僅是衡量辦案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考察法官素質、檢驗法官審判實踐能力的重要尺度。而裁判文書的核心、靈魂是其說理部分。1999年4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通知中強調指出:「從總體上看,目前製作水平還不高,主要是裁判文書千案一面,缺乏認證斷理,看不出判決結果的形成過程,說服力不強。」所以,在裁判文書中,說理部分聯系著事實和判決部分,這種承前啟後的紐帶作用決定著其在裁判文書中靈魂地位,重視說理,寫好說理,實在是司法公正的題中之首,應有之義。(楊立傑《論裁判文書的說理》)
(二)是映證性。裁判文書的說理從屬於以審判方式為核心的訴訟制度。映證的是審判程序的啟動、發展和終結脈絡,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訴訟制度,就有什麼樣的裁判文書,以說理為靈魂的裁判文書是案件審判的忠實反映。
(三)是貫穿性。說理貫穿於裁判文書主文的事實、理由兩部分。裁判文書的事實、理論和結果三大部分相當於邏輯推理的小前提、大前提和結論,一件案件的裁判只有通過取捨證據、確定行為性質後,即通過擺事實、講法理的說理方式,才能做出處理結論。故說理應貫穿於裁判正文的全部內容。
(四)是權力性。說理是法官針對特定案件事實依照法律闡述的觀點,且這種法律觀點對當事人有明顯的影響力。裁判文書的說理依附於審判權的運用,是法律適用的具體形態。沒有審判權的運用,就沒有裁判文書的說理,從這個意義上說,裁判文書的說理是一種權力。
(五)是時限性。法官面對的是具體待決的案件,無論其性質及難易,均不容迴避,且有時限的限制,不如學者的解釋針對想像的事實關系,有充分的自由。
二、裁判文書說理的主體與素材
(一)裁判文書說理的主體應當是法官,而不是法院。對此許多西方國家是毫無疑義的,但在我國則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問題。眾所周知,法院是一種組織,一個機構,本身不可能審判具體案件,只有通過法官的具體審判活動,才能得以實現法院的審判職能,法院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才能得以具體落實和體現。理論上如此,事實上也應當如此。現今,法院獨立行使審判職能多依賴於行政式的工作方式,其案件的決定權存在缺陷,一個案件經過開庭審理之後,裁決意見往往由合議庭報庭長審批,庭長報副院長審批,有的還要由副院長報審判委員會討論,一系列行政式的審批程序,將直接審理案件的主審法官的核心地位掩蓋了。從而使主審法官說理不便、說理不清、說理不夠成為附產品。強化合議庭職能,還權於主審法官,正是當前深入開展的審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而確立主審法官在裁判說理時的主體地位,正是還權於主審法官的必然。最高法院蔣惠嶺先生提出的法官中心論中指出:「我國司法法制現狀離憲法和法律的要求相差太遠,人們包括法官自己,對法官應當在法院中獲得的地位的認識不能夠適應司法職能作用的增長,也不能適應司法改革的需要,不過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法官當然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法官一日不成為法院的核心,法院便一日不能全面履行司法職能和贏得公信力,司法職能便一日不能成為依法治國的中堅,而法院一日不能贏得獨立、公正、權威的地位,法治國家便一日不能實現(蔣惠嶺《初論法官中心論》)法官中心論對解決上述說理主體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法官中心論就是要求建立以法官為中心,以審判職能為中心的法院。作為司法制度理論的一部分,法官中心論是法院司法職能得以實現的最基本的要求。」
明確主審法官作為裁判文書說理的主體,有利於促進法官提高辦案水平。法院的眾多案例讓學者或其他人分析得清清楚楚,而法官的裁判文書卻寫得乾巴巴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法官說理的功底不夠。在賦予主審法官在判案時給當事人一個「說法」後,作為法官本人自然地被逼上更加刻苦鑽研業務,提高審判水平的路上,因為沒有真才實學,是難以將裁判理由闡述得明明白白。
(二)裁判文書說理的素材。通常情況下,說理是擺事實,講道理,講法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我國司法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我國裁判文書說理的基本素材應當是事實、法律和法理,當然還以案例、情理為重要補充。
1、依法查證屬實的事實。1999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的若干規定》第五條明確規定:「依法公開審理案件,案件事實未經法庭公開調查不能認定。」司法行為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里所指的事實並非一般事實,而是依法查證屬實的事實。一方面,依法查證的事實就可以且應當作為定案的依據而被法庭采證;另一方面,未經依法證明的事實(除非法律允許推定的事實),則絕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經查證屬實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時客觀上確實存在的事實,由於無法在法庭上予以證實,便不可以作為司法機關定案的依據。這種實例並不少見。(如被告人確實殺了人,卻無證據證實;原告確定借錢給被告,卻無任何證明債權的證據)此種情況下,司法機關不可能依據無法查實的「客觀事實」予以裁判,而只能依據認定的證據事實予以裁判。我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都是奉行證據裁判主義的,所以只有依據證據規則進行訴訟才是公正的。當然對於具體個案中的當事人來說,訴訟結果可能是「不公正」的,但作為一種訴訟制度,則體現了公正性。此時,裁判說理就要論述這種訴訟制度是如何體現公正性的,這種公正,是一種宏觀上的公正,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減少或避免出現不公正裁判的風險而建立的。
2、法律。通常所說的法律,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理解是指國家立法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是法律,廣義的理解,除包括法律,還包括命令、條例、決議、章程等等。作為裁判文書說理的法律應當是廣義上的法律。因為某些命令、條例、決議、章程雖然不得直接引用,但是可在理由部分根據說理需要將其作為判案理由的補充。
3、政策。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路線,通過一定程序制定的行政准則,它與國家法律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政策代表了法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政策可在法律適用時填補法律的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4、法理。法理即由法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之法律一般原則。法律是一門科學,每一法條背後皆有科學基礎即法理。法官在製作裁判文書時,應對所適用法律作出闡釋、論證。這種人們通常稱之為法律推理工作是一個合格的法律家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顯然,裁判說理應解釋法律。當案件處理無法可依時,法官可以依原則判案,如民事審判中依賴誠實信用原則處理。此時,判案更需要法官的能動執法,其能動執法的基礎離不開法理。
5、案例。首先應當明確一點,案例不等於判例。判例對大陸法系的法官具有重要的參考或參照作用。在我國,案例(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公布的案例)雖然沒有取得判例的合法資格,但在司法實踐中的潛在影響有時接近西方判例的影響。
6、情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裁判文書說理時也不例外。值得強調的是,以情理來決獄,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這一點從我國流傳至今的古代判詞中即可看出,有時這些判詞中還會出現大段說教、感慨、道德上的憤怒與申斥,先賢聖哲語錄以及具有道德教訓意味的古代故事引述。(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此外,古代官吏屈法律以順人情往往被公眾稱為清官加以頌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代法律中原則性條款眾多。今天的法律盡管比古代法律精細多了,但仍不能窮盡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故我們執法雖不應象古代清官那樣屈法律以順人情,但依然要在遵守法律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合情合理。
㈨ 人民法院案例選的裁判案例能不能作為打官司的依據
指導性案例所確定的裁判要點,對人民法院審理類似案件、做出裁判具有指導效力,法官在審判類似案件時應當參照,並可以作為裁判文書的說理依據加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