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革命法官
A. 光榮革命後司法權在誰手中
英國光榮革命以後,在一定的時期內,是有一定權利的,比如召開內閣會議、頒布特赦令等,但自沃波爾擔任第一任首相之後,英國女王就不在行使權利。而英國司法權是由高級法官掌控。
B. 誰知道關於英國光榮革命的小故事啊
詹姆斯二世即位後不久,爆發了兩次起義。一次是1685年5月在蘇格蘭爆發的阿吉爾領導的起義。蘇格蘭人不滿英國政府迫害新教徒和加強專制制度的措施,故起而反抗,但起義很快被鎮壓。
另一次起義是蒙默思領導的。1685年6月,在薩默塞特和西多塞特、東狄容等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信奉新教的紡織工人和其他城市中下層人民,擁戴信奉新教的蒙默思起而反對詹姆斯二世。起義者人數達數千人,聲勢浩大。
蒙默思本是查理二世的私生子,1685年查理二世突然去世時,他正作為奧蘭治親王威廉的貴賓,在荷蘭的海牙同他的情婦溫特沃思跳舞、滑冰,尋歡作樂。他原來以為他作為查理二世的男性後裔可以繼承王位,未料到他的叔叔詹姆斯坐上了國王寶座。消息傳來,他身邊那些因參加1683年「萊伊宅陰謀」而被迫流亡的人,竭力慫恿他回國去奪取王位。於是他就同他的追隨者於1685年6月乘小船在波特蘭岬角不遠處的一個港口登陸。登陸後,他立刻受到附近居民的歡迎,一天之內就有千餘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蒙默思指控詹姆斯二世毒死了查理二世,並宣稱當時的議會為非法,必須解散。他的言論起了反效果,在政界引起了恐慌。他在英國西部所取得的勝利,特別是他在短期內就集結了二三千人的武裝,使一些政界上層人士感到,這可能會導致像40年代那樣可怕的內戰。「這是他們所預想到的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中最壞的事,因而他們希望將蒙默思的反叛盡快加以徹底擊敗。」包括輝格派在內的政界上層人士及一般的貴族、鄉紳,都對蒙默思起義抱敵視態度。
事實上,復辟時期的政治基礎,本來就是城鄉有產階級對40—50年代革命運動的反動,是為了防範中下層人民的「反叛」行為而建立起來的。因此,當蒙默思的起義中涌進了大量城鄉中下層人民之後,當蒙默思發表了上述激烈的言論之後,統治階級立刻聯合起來反對起義。
蒙默思的隊伍在英國登陸後不過一個月,就遭到國王派來的大軍的四面圍困。這時蘇格蘭由阿吉爾和倫勃德領導的起義已被鎮壓。雖然蒙默思起義隊伍中的手工工人、礦工及其他中下層人民英勇奮戰,但終究敵不過國王派來的大軍。1685年7月15日,起義隊伍在賽吉穆爾被政府軍擊潰。蒙默思隻身逃走,幾天之後被俘獲,然後被處決。隨後,大法官傑弗里斯被派到西部地區,對被俘的起義者進行「血腥的審判」,絞死了二三百人,並不顧剛通過的「人身保護法」的規定,將800多個起義者流放到英國殖民地巴貝多。有產階級的貴族和鄉紳對此卻無動於衷。
C. 關於光榮革命中的幾個問題
光榮革命是指1688~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稱之為「光榮革命」。
蒙默思起義
詹姆斯二世即位後不久,爆發了兩次起義。一次是1685年5月在蘇格蘭爆發的阿吉爾領導的起義。蘇格蘭人不滿英國政府迫害新教徒和加強專制制度的措施,故起而反抗,但起義很快被鎮壓。
另一次起義是蒙默思領導的。1685年6月,在薩默塞特和西多塞特、東狄容等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信奉新教的紡織工人和其他城市中下層人民,擁戴信奉新教的蒙默思起而反對詹姆斯二世。起義者人數達數千人,聲勢浩大。
蒙默思本是查理二世的私生子,1685年查理二世突然去世時,他正作為奧蘭治親王威廉的貴賓,在荷蘭的海牙同他的情婦溫特沃思跳舞、滑冰,尋歡作樂。他原來以為他作為查理二世的男性後裔可以繼承王位,未料到他的叔叔詹姆斯坐上了國王寶座。消息傳來,他身邊那些因參加1683年「萊伊宅陰謀」而被迫流亡的人,竭力慫恿他回國去奪取王位。於是他就同他的追隨者於1685年6月乘小船在波特蘭岬角不遠處的一個港口登陸。登陸後,他立刻受到附近居民的歡迎,一天之內就有千餘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蒙默思指控詹姆斯二世毒死了查理二世,並宣稱現在的議會為非法,必須解散。他的言論起了反效果,在政界引起了恐慌。他在英國西部所取得的勝利,特別是他在短期內就集結了二三千人的武裝,使一些政界上層人士感到,這可能會導致像40年代那樣可怕的內戰。「這是他們所預想到的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中最壞的事,因而他們希望將蒙默思的反叛盡快加以徹底擊敗。」包括輝格派在內的政界上層人士及一般的貴族、鄉紳,都對蒙默思起義抱敵視態度。
事實上,復辟時期的政治基礎,本來就是城鄉有產階級對40—50年代革命運動的反動,是為了防範中下層人民的「反叛」行為而建立起來的。因此,當蒙默思的起義中涌進了大量城鄉中下層人民之後,當蒙默思發表了上述激烈的言論之後,統治階級立刻聯合起來反對起義。
詹姆斯二世聽到蒙默思的起義隊伍在英國登陸的消息後,立刻派大軍前往鎮壓。議會及各地地方政府也紛紛表示向國王效忠。在反叛者的威脅面前,統治階層團結在一起,詹姆斯二世的統治地位反而得到暫時鞏固。
蒙默思的隊伍在英國登陸後不過一個月,就遭到國王派來的大軍的四面圍困。這時蘇格蘭由阿吉爾和倫勃德領導的起義已被鎮壓。雖然蒙默思起義隊伍中的手工工人、礦工及其他中下層人民英勇奮戰,但終究敵不過國王派來的大軍。1685年7月15日,起義隊伍在賽吉穆爾被政府軍擊潰。蒙默思隻身逃走,幾天之後被俘獲,然後被處決。隨後,大法官傑弗里斯被派到西部地區,對被俘的起義者進行「血腥的審判」,絞死了二三百人,並不顧剛通過的「人身保護法」的規定,將800多個起義者流放到英國殖民地巴貝多。有產階級的貴族和鄉紳對此卻無動於衷。
高登控告赫爾斯案
1686年6月,羅馬天主教徒赫爾斯的僕人高登向高等法庭控告赫爾斯未按照「宣誓條例」進行宣誓就擔任了軍隊的軍官。高等法庭審理此案時,在12個法官中,有11人認為國王有權對個別信奉天主教的人實行「赦免」,使其可以不遵守「宣誓條例」的規定在民政或軍事部門擔任職務。理由是:「第一,英國國王是英國的最高統治者;第二,英國的法律就是英國國王的法律;第三,英國國王有權在特定的環境下,由於特定的理由而暫緩實行刑事法。」只有1名法官表示反對。這個案例,使詹姆斯二世覺得他可以利用他的赦免權在實際工作中推行天主教。與此同時,他還建立了一個宗教委員會,其性質類似在1641年經過「長期議會」的斗爭被廢除了的特權高等法庭,其職能是防止英國國教徒反對天主教的佈道行為。
以後,詹姆斯二世又花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錢去爭取人們皈依天主教,除了大肆宣傳活動外,還採取個別談話(所謂「密室策略」)的辦法,但收效不大。直到1688年,在治安法官中,天主教徒只佔1/4左右。重要的政治領導人中,只有1人即桑德蘭皈依了天主教。
輝格派和托利派在反對詹姆士二世上的聯合
詹姆斯二世加強天主教的企圖,引起英國大多數人的反對。輝格派和托利派在這個問題上逐漸聯合起來,一致反對詹姆斯二世。在這樣的局勢下,詹姆斯二世企圖建立以他為首的包括天主教徒和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的聯合,以作為他鞏固統治的基礎。1687年4月4日,他發布了「赦免宣言」,並取消了反對天主教的刑事法和「宣誓條例」。他原希望此舉能得到非國教徒的響應和議會的支持。但是當時許多人都認為詹姆斯二世的這些措施,不過是加強天主教的一個步驟。哈里法克斯在致非國教徒的信中說:「非國教徒們,人們現在緊緊地擁抱我們,只不過是為了在另外的時候更加壓榨我們。羅馬天主教徒不但不喜歡他所允諾的自由,而且在原則上,他也是不可能給人以自由的。」詹姆斯二世未能如願,就在1687年7月將議會解散,並決定新議會的選舉延期舉行,因為詹姆斯二世感到擁護他的人不可能在新選舉中占據多數。
為了對以後的議會選舉加以控制,詹姆斯二世又採取了一些措施。由於當時地方上的選舉是受各郡郡長和地方法官控制,而城鎮里的選舉則由市政機關控制,所以詹姆斯二世將那些不順從自己的地方官和市鎮機關的人員大量撤職,改任一些天主教徒和忠於他的人員擔任這些職務。桑德蘭、傑弗里斯等人在許多選區都建立了組織,醞釀他們所挑選的候選人,但此種行為使地方上的貴族和城市中的資產階級更為不滿。到了1688年春,全國上下各種政治派別和宗教界的人士,包括輝格派和托利派的人士,都在反對詹姆斯二世的目標下聯合了起來。
七主教請願書
1688年4月27日,詹姆斯二世重新發布「赦免宣言」,並命令在以後的兩個星期日在教堂里宣讀。他指望這個「宣言」能受到非國教徒的支持,從而使英國國教徒陷於孤立。然而「宣言」發表以後,許多英國國教徒指責國王的這個舉動為非法,大約有90%的教士拒絕服從。5月18日,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桑克洛夫特和另外6個主教擬訂了一份「請願書」,指出國王此舉是非法的。「請願書」中說:「國王的『赦免宣言』是建立在國王豁免權基礎上的,但這種豁免權,議會早已多次宣布其為非法。」
政府下令將7名主教以煽動罪交付法庭審訊。但詹姆斯二世的行為如此不得人心,甚至連他自己的親信大臣桑德蘭和傑弗里斯對此都不以為然。結果法庭在6月30日正式宣布7個主教無罪,政府威信掃地。詹姆斯二世的統治基礎受到嚴重破壞。
聖丹尼斯
奧蘭治的威廉入侵英國
奧蘭治的威廉很早就密切注視著英國國內形勢的發展,並派人到英國去探聽虛實。1687年春,他派遣了馮·狄雅克維爾特到倫敦。表面上,他是作為奧蘭治的特使到英國來祝賀詹姆斯二世的弄璋之喜,並試圖勸說詹姆斯二世採取溫和的政策,但實際上,他卻多方與一些大臣接觸,試探他們的態度。結果他發現,不論是輝格派或托利派的主要領導人都對詹姆斯二世的政策表示不滿。於是他就向這些人暗示,一旦需要,奧蘭治的威廉和瑪麗可以向他們提供援助。
本來,威廉對英國事務的關心,主要是擔心英國政府執行的加強天主教並與法國聯合的政策,可能危害到他的利益。後來,由於歐洲大陸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威廉的地位漸趨穩固,到1687年左右,只剩下英國的王室仍與法國聯合,成了威廉時刻擔心的問題。所以威廉加緊向英國秘密派人刺探情報,製造反天主教和反對法國的輿論和活動。到了1688年6月,威廉又派了蘇列斯坦到倫敦,進一步和一些重要政治人物建立更密切的聯系。此時,威廉通過各種渠道,已感到對英國的入侵有了較大把握。6月30日英國7個著名人物向他發出邀請書請他前來英國時,他即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為名率軍入侵英國。1688年11月1日,他指揮下的1.4萬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11月5日在德文郡的托爾灣登陸,徑直向倫敦推進。
D. 光榮革命和《王位繼承法》對英國民主政治進程的影響是什麼
為1689 權利法案奠定政治基礎
E. 光榮革命中,由於國王是被請來的,難以在國家大事上行使決定權,但是按照慣例,重大事件還需國王批准,那麼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
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 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
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
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實權還是在內閣的,國王只是一個國家形象的代表。
F. 光榮革命後議會獲得哪些權利有什麼意義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
1688~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政變。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傳統地將這次事件稱之為不流血的光榮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不顧國內的普遍反對,違背以前政府制定的關於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宣誓條例」,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里任職。此後進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門、教會、大學去擔任重要職務。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後發布兩個「寬容宣言」,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徒以信教自由,並命令英國國教會的主教在各主教區的教壇上宣讀,引起英國國教會主教們的普遍反對。同時詹姆斯二世殘酷迫害清教徒。還向英國工商業主要競爭者——法國靠攏,危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得子。其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為防止天主教徒承襲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決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由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名人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請,並於9月30日發布宣言,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即詹姆斯二世第一個妻子所生的長女的繼承權。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領1.5萬人在托爾灣登陸。消息傳到倫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後經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同時議會向威廉提出一個《權利宣言》。宣言譴責詹姆斯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準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
這次政變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所達成的政治妥協。政變之後,英國逐漸建立起立憲君主制。
第三節 「光榮革命」
一、查理二世恢復專制君主制的企圖
「牛津議會」
上屆議會在1681年1月被解散後,查理二世又於1681年3月在牛津召開新的議會。這屆議會所以要從倫敦改到牛津召開,是因為查理二世覺得倫敦的反政府力量過於強大,輝格派在倫敦城區的資產階級中有眾多的支持者,薩夫茨伯里及其追隨者常以其人多勢眾來要挾國王。為控制議會,查理二世將軍隊調到牛津,派軍駐守在從倫敦通達牛津的要道之上。下院議員見此情形,也成群結隊前往牛津,以壯聲勢。倫敦市民聞訊,也有很多人湧向牛津。形勢頗為緊張。與此同時,查理二世又和路易十四進行談判,他向路易十四表示,他將不參加奧蘭治親王所組織的反法聯盟。路易十四則表示,作為回報,他將贈給查理二世補助金。兩人談妥條件以後,查理二世感到不再需要議會通過議案給他以補助金,他不再害怕議會的要挾,就在當年3月將「牛津議會」解散。這是查理二世在位時期的最後一屆議會。查理二世解散了「牛津議會」之後,感到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以緩和人們的強烈不滿情緒,於是在4月間宣布重新實施「刑事法」。①但不久之後(1684年10月),在詹姆斯的建議之下,政府部門又討論關於暫停實施「刑事法」的問題。
「萊伊宅陰謀」案
1683年,政府利用所謂「萊伊宅陰謀」案件對輝格派的領導人加以鎮壓,使輝格派的力量大受影響。事情的經過是:當約克公爵詹姆斯從國外回到英國後,人們擔心,一旦他繼承王位,他肯定將在英國推行天主教並對英國新教徒進行迫害,所以一些輝格派人士秘密計劃,設法消除這種威脅。1683年,輝格派人士聽說國王和約克公爵要到紐馬凱去觀看賽馬,歸途中將經過赫特福德郡一條大路,路邊有一所「萊伊住宅」。這里地勢險要,正好過去參加過革命的倫勃德就住在這里。有人認為,如果在這里埋伏數十名武裝人員,可以很容易地將國王的衛隊制服,然後就可以將國王和約克公爵除掉。但紐馬凱突然發生了一場火災,賽馬未能按計劃進行,國王和約克公爵提前回到倫敦,密謀敗露。輝格派政治活動家羅素、西德尼被處決,蒙默思、拉雷、韋爾德曼等被流放,另一個輝格派政治家埃賽克斯伯爵在受審前自殺。這就是所謂的「萊伊宅陰謀」案。關於「萊伊宅陰謀」事件,並無充分的證據。被處決的羅素勛爵並未圖謀暗殺國王,而西德尼也只是在一份未發表的文件中論述了抵制專制王權的思想。兩人在受審時,始終堅強不屈。當時也有許多人懷疑所謂的「陰謀」是否真有其事。經過這一事件,整個輝格派都受到了不利的影響,在政界的勢力驟然衰落。①原來在「天主教陰謀」案件發生後,英國曾掀起一股反天主教的狂熱,一時輝格派影響大增。現在「萊伊宅陰謀」事件的消息傳出後,輝格派卻成了這次事件的政治受害者。
查理二世在1681年解散了「牛津議會」,1683年處決了一些所謂「萊伊宅陰謀」的參與者之後,又對地方上的許多郡政府加以清洗,將反對國王專制統治的輝格派人士加以撤換,使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大多為擁護政府的人,其中許多人都是托利派。本來,以前就曾發生過多次國王政權企圖控制地方政府的事。20年代、40年代以及1661年「市鎮社團法」,都是這種企圖的表現,但這一時期查理二世政府企圖加強對地方政權機構的控制的措施規模最大。地方政權機構被清洗之後,輝格派在地方上的勢力受了很大的打擊。另外,為了製造忠君氣氛,並從社會輿論上壓服那些反對專制王權的輝格派,查理二世的政府還在各地有計劃地組織成百上千的人簽名,向國王遞交表示效忠的請願書。
在經濟政策上,從1683年—1684年起,查理二世直接控制了對爐灶稅①和貨物稅的徵收,使其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到1684年—1685年時達到137萬多鎊。②財政狀況的改善,加強了他推行專制統治的勢頭。這時他的策略已不是去一味地推行天主教,而是利用非國教徒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當一些托利派的領導人迫害天主教徒和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時,他非但不加制止,反而鼓勵。而一些托利派人士對查理二世的倒行逆施、專制獨裁的行為也聽之任之,不予反對。1684年,當查理二世不顧「三年法案」的規定逾期不召集議會,並且把為人所痛恨的詹姆斯吸收到樞密會議時,並未引起任何公開的抗議。
二、詹姆斯二世的反動政策
詹姆斯二世加強天主教的企圖
1685年,55歲的查理二世因中風去世。由於「排斥法案」未能在議會通過,所以約克公爵詹姆斯繼位英國國王,是為詹姆士二世。
詹姆斯二世在1685年剛繼位時,查理二世遺留給他的是一個地位相當鞏固的王權,一些政界人士也向他表示祝賀,並對他表示效忠。他在即位初期所執行的政策,也相當有節制,並未表示出不顧議會而實行專制獨裁的意向,也未表示要把天主教作為唯一的宗教,而將其他新教一概加以禁絕。相反,當他的顧問們向他提出一些極端主義的建議,如強迫女兒安妮信奉天主教;立他的養子貝爾維奇公爵為正式繼承人;在法國幫助下,在英國強行推行天主教等,他都拒絕。①
然而,詹姆斯「從表面上看去雖然是平靜的、忠誠的,對他的兄長的專制獨斷的行為表示馴服,但在這種假象之下他卻隱藏著憤恨、野心、宗教偏執。」②他在即位後發表的宣言和談話中,雖然一再聲明他將保持英國國教會的原則,宣稱為了民族利益,他可以不顧個人安危,將維護英國人民的正當權利和自由等,③然而,就在他即位後的第二個星期日,他就到他的小禮拜堂去做天主教的彌撒。這說明他的上述宣言不過是為了穩定局勢的一種權宜之計。
托利派這時在政治上佔有優勢。一方面,詹姆斯二世即位初期的一些言論表明政府的政策將會符合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議會選舉中,他們的領導人桑德蘭進行活動,拉攏選票,使托利派的候選人多數當選。在195個當選議員中,除9人為輝格派外,其餘都是托利派人士。
蒙默思起義
詹姆斯二世即位後不久,爆發了兩次起義。一次是1685年5月在蘇格蘭爆發的阿吉爾領導的起義。蘇格蘭人不滿英國政府迫害新教徒和加強專制制度的措施,故起而反抗,但起義很快被鎮壓。
另一次起義是蒙默思領導的。1685年6月,在薩默塞特和西多塞特、東狄容等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信奉新教的紡織工人和其他城市中下層人民,擁戴信奉新教的蒙默思起而反對詹姆斯二世。①起義者人數達數千人,聲勢浩大。
蒙默思本是查理二世的私生子,1685年查理二世突然去世時,他正作為奧蘭治親王威廉的貴賓,在荷蘭的海牙同他的情婦溫特沃思跳舞、滑冰,尋歡作樂。他原來以為他作為查理二世的男性後裔可以繼承王位,未料到他的叔叔詹姆斯坐上了國王寶座。消息傳來,他身邊那些因參加1683年「萊伊宅陰謀」而被迫流亡的人,竭力慫恿他回國去奪取王位。於是他就同他的追隨者於1685年6月乘小船在波特蘭岬角不遠處的一個港口登陸。登陸後,他立刻受到附近居民的歡迎,一天之內就有千餘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蒙默思指控詹姆斯二世毒死了查理二世,並宣稱現在的議會為非法,必須解散。他的言論起了反效果,在政界引起了恐慌。他在英國西部所取得的勝利,特別是他在短期內就集結了二三千人的武裝,使一些政界上層人士感到,這可能會導致像40年代那樣可怕的內戰。「這是他們所預想到的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中最壞的事,因而他們希望將蒙默思的反叛盡快加以徹底擊敗。」②包括輝格派在內的政界上層人士及一般的貴族、鄉紳,都對蒙默思起義抱敵視態度。
事實上,復辟時期的政治基礎,本來就是城鄉有產階級對40—50年代革命運動的反動,是為了防範中下層人民的「反叛」行為而建立起來的。因此,當蒙默思的起義中涌進了大量城鄉中下層人民之後,當蒙默思發表了上述激烈的言論之後,統治階級立刻聯合起來反對起義。
詹姆斯二世聽到蒙默思的起義隊伍在英國登陸的消息後,立刻派大軍前往鎮壓。議會及各地地方政府也紛紛表示向國王效忠。在反叛者的威脅面前,統治階層團結在一起,①詹姆斯二世的統治地位反而得到暫時鞏固。
蒙默思的隊伍在英國登陸後不過一個月,就遭到國王派來的大軍的四面圍困。這時蘇格蘭由阿吉爾和倫勃德領導的起義已被鎮壓。雖然蒙默思起義隊伍中的手工工人、礦工及其他中下層人民英勇奮戰,但終究敵不過國王派來的大軍。1685年7月15日,起義隊伍在賽吉穆爾被政府軍擊潰。蒙默思隻身逃走,幾天之後被俘獲,然後被處決。隨後,大法官傑弗里斯被派到西部地區,對被俘的起義者進行「血腥的審判」,絞死了二三百人,並不顧剛通過的「人身保護法」的規定,將800多個起義者流放到英國殖民地巴貝多。有產階級的貴族和鄉紳對此卻無動於衷。②
詹姆斯二世加強君主專制的企圖及人民的反應
G. 分析「光榮革命」創造的這種政治設計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光榮革命後政體為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布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君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
這種政治設計等於把國王權力架空,把權力掌握在內閣和議會手裡
H. 如何理解光榮革命從根本上排出了君主專制的特點
通過「光榮革命」,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首先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來限制王權(諸如,英國國王無權廢止法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征稅,未經議會同意不得組織軍隊,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由此限制了英國君主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以及司法權),把實際的權力轉移到議會的手中,從而初步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奠定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基礎,這成為君主立憲制確立的第一個階段。 後來,又憑藉「光榮革命」以後的有利形勢,於1701年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又把本屬於英國君主的包括王位繼承權和任命法官的權力都掌握在了議會的手中。 總之,君權的衰落,以及議會權力的增長,是通過「光榮革命」來逐步完成的,故可以說「光榮革命從根本上排除了君主專制的特點」。
I. 如何理解光榮革命既限制了王權又保留了國王
通過「光榮革命」,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首先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來限制王權(諸如,英國國王無權廢止法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征稅,未經議會同意不得組織軍隊,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由此限制了英國君主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以及司法權),把實際的權力轉移到議會的手中,從而初步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奠定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基礎,這成為君主立憲制確立的第一個階段。 後來,又憑藉「光榮革命」以後的有利形勢,於1701年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又把本屬於英國君主的包括王位繼承權和任命法官的權力都掌握在了議會的手中。 總之,君權的衰落,以及議會權力的增長,是通過「光榮革命」來逐步完成的,故可以說「光榮革命從根本上排除了君主專制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