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雲南法官姓李

雲南法官姓李

發布時間: 2022-05-29 03:51:57

1. 請問李姓的主先是誰

【摘 要】李姓源於老姓,李姓得姓始祖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圖騰為號,名李耳,其後裔以祖名為姓,為李氏。
【關鍵詞】李姓;老子;姓氏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姓氏文化,宗族譜系,是一個家族發源、生息、繁衍的歷史。它是種族傳遞的血脈,是民族生長的根系。尊祖敬宗,弘揚祖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因此,研究姓氏文化,追溯種姓源流,對於承續民族血緣,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河南是中華民族主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許多中華大姓從河南起源,然後播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據統計,李姓占漢族人口的7.9%,即世界上李姓人口超過8700萬人[1]。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里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生地。
許多姓氏的起源、發展、分化和演變都有極其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大到朝代的更迭、屬國覆滅、部族興衰,具體到移民戍邊、家族凌替、個人亡命,都會對姓氏的演變產生影響。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種族譜牒的研究和整理,但一則由於姓氏起源淵源久遠,常追溯於無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無信史可資憑證,因而多推測臆想之辭,二則古代譜牒編纂者常出於某族某姓的政治需要,抬高門第,勉強攀附,因而可信度不高,所以越是高門大姓,其源流越容易湮漫不清。
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李唐皇族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入主中原後,為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唐高祖李淵自稱隴西李氏,族源由秦將李信、漢將李廣上溯到老子李耳,以此抬高其氏族門第。唐太宗李世民運用政治手段組織編撰《氏族志》,改變魏晉以來以中原盧、崔、鄭、王漢族四姓為主體的士族門第觀念,以御定志書的形式確定李氏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做法難免對李姓的起源增添穿鑿附會、主觀臆測的成份,所以關於李姓的起源,唐以後的典籍中有太多的說法。宋代史學家鄭樵在他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說:「李氏涼武昭王有國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孫必眾。然譜牒之議紛紛不知何始。」
考索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五,列舉考辨如下:
其一,源出嬴姓說。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唐朝李延壽提出的。他在《北史•序傳》中說:「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林寶撰《元和姓纂》,記載李姓之源,即依據李延壽的說法。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撰《新唐書》時,又依據林寶的說法,並加以充實。《新唐書》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譜系甚為詳盡。《新唐書•宗室世系》載:
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
此言李姓源於嬴姓,是顓頊高陽氏的後裔,系出皋陶一脈。按:皋陶又為偃姓。《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以賜姓曰偃。」皋陶長子伯益「為舜主畜,多,故賜姓嬴氏」。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聲之轉,是從兩個近親氏族部落發展下來的。」故偃、嬴同宗不同姓,若依《新唐書•宗室世系》說,李姓起於皋陶,則源於偃姓為確。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孫理徵因直諫觸怒紂王,得罪被殺,其妻契和氏是陳國人,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至伊侯墟,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隱去原姓,因「理」與「李」同音之故,自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
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定居。《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新唐書》、《路史》等典籍記載,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家在苦縣。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為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林寶引《秘笈新書》雲:「利貞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縣賴鄉曲仁里。」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言利貞為老子六世祖。
老子李耳是《新唐書》以前正史所載李姓第一人。《史記》為李耳立傳,但對李耳的祖輩隻字未提。《北史•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對於李姓起源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的說法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羅泌《路史》雲:「昔晉文公命李離為理,以為皋陶之後,並其證也。老子為皋陶之後,而唐書乃雲老子生於李下而以為姓;或雲因亂食苦李而得姓;可以為飢餌木子而姓之,均是妄誕。」鄭樵《通志•氏族略》說:「以食木子為氏而取理同音者,無是理也。」但是,並沒有提出有說服力的否定理由,則又說:「今不得其始,姑從理說。」鄭樵自己弄不清李姓的來源,所以只好暫且沿用《新唐書》的說法。《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認為「隴西之李與李唐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附會枉撰,媚時之說」,並說「唐本李暠之後,乃西涼,非中國人,與皋陶之理風馬牛不相及也。而唐帝以李老君為祖,封玄元皇帝,而廟祀之,使史官皋陶之理之說有據,何不直祖皋陶,而乃下祖李耳乎?是自相矛盾,可疑甚矣。」陳寅恪也曾證李唐宗室的祖先不是隴西李氏,因而《北史•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所言李氏起於嬴姓說乃刻意攀附皋陶之理和老子之所為。
其二,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雲:「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雲:『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此說甚為離奇,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為,歷來被認為荒謬不可信。
其三,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圖騰」源於印第安語,原意為「他的親族」。圖騰是一個氏族的象徵和標志,弗洛伊德說:「圖騰總是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者。」〔2〕最早的姓主要來源於遠古時代的各種圖騰和地名。許慎《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由於在原始時代,氏族成員認為,生育是圖騰入居婦女體內,新生兒是圖騰之子;姓是生人之物(圖騰),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而其他的人則是母感某物,即某種圖騰而生子。漢代王充在其《論衡•詰術篇》中稱:「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則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則姓為子氏。周履大人跡,則姬氏其立名也。」《白虎通義•姓名篇》稱:「禹姓以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也。」這就是說,古人生下來就賜姓,以生其之物為姓。如夏始祖系其母吞薏苡(一種植物籽,即其母之圖騰)而生,所以夏族以「姒」為姓;商族始祖系其母吞燕子(燕卵,即其母之圖騰卵)而生,故以「子」為姓;周始祖系其母踩上圖騰足跡而生,所以周族以「姬」為姓。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
以此而論,前述老子李耳一誕生便指李樹為姓不可信,但設若李母圖騰為李樹,李耳因生為姓,以李樹圖騰而姓李,倒是似乎講得通。今人何光岳《東夷源流史》也曾講到李氏以李樹為圖騰樹:「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但此說的問題在於,李母何以以李樹為圖騰?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李氏崇李樹圖騰,是在指李為姓傳說之後,故此說亦有待於考證。
其四,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
原來,李耳亦楚語,即虎。《方言•八》雲:「虎,……江淮南楚間之李耳。」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陳為舜裔,媯姓,古亦有虎圖騰崇拜。陳、楚的虎圖騰信仰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不是一方單方面對另一方面的作用。
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孫以楷說:
既然先秦典籍中沒有「李耳」之說,那麼司馬遷所謂「姓李名耳」,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子的小名叫李耳。揚雄《方言》:「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李耳。」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六說,虎「或曰狸兒,轉為李耳」看來,生於陳、宋、楚之交的老聃,可能小名叫小老虎(狸兒),音轉而為李耳。鄉里鄰居們都只叫他的小名李耳。司馬遷所謂「姓李名耳」,很可能是把從民間了解到的老子的小名誤為大名了。至於老子為什麼小名叫狸兒(小老虎),我們推測,可能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十二生肖紀年的習俗。……十二生肖之民俗,無非是遠古先民圖騰崇拜的遺存,它的形成不會很晚。如果我們這一推測可以成立,再回頭來看看許多人所承認的老子的生年——公元前571年,那一年正是庚寅年,即虎年。虎年出生,小名為小老虎,這是很自然的事。而小老虎,在老子故鄉又叫狸兒,於是老聃的小名小老虎就成了狸兒,音轉為李耳。」〔3〕
其五,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4〕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
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5〕
他列出四條證據: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左傳》成公十五年:「宋有司馬老佐」,昭公十四年:「魯有司徒老邪」。《世本》:「顓頊子有老童。」《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5〕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今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宮附近有老莊鄉,村人多姓李。筆者問及為何稱「老莊」,答曰「自古如此」,此可視為李姓源於老姓的又一證。
考索以上李姓起源的五種說法,概而論之,筆者認為:《北史》李延壽《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所記李姓源於嬴姓之說,雖載入正史,流傳甚廣,幾為定論,現在許多新編姓氏書籍多采此說,但是,一則因為食木子得生傳說離奇,老子之前人物如李利貞等人未見史載,言之無據,且以後證前,以近證遠,以神話傳說證史,不夠嚴謹;二則因為此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老子自指李樹為姓之說純系傳說,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為,不為信史。李樹圖騰說證據不足。相比而論,筆者贊同高亨等人所論李姓源於老姓之說,此說以大量音韻訓詁為據,持之有故,所論甚詳,且可與虎圖騰說相結合,以民俗學為立論基礎,更為可信。
據此,筆者以為:李姓源於老姓,李姓得姓始祖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圖騰為號,名李耳,其後裔以祖名為姓,為李氏。《左傳•隱公八年》記姓氏來源有五:「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鄭樵《通志•氏族略》將姓氏起源分為三十二類,其中有「以字為氏」、「以名為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則不可再稱「公孫」,則以祖父的名或字為氏。《通志•氏族略》載以祖父名字為姓氏者共有311個,合計超過以國為氏和以邑命氏的總數,可知以祖名或字為氏是姓氏的一個主要來源,中華大姓中胡姓、袁姓等由祖謚所起,李姓亦當同此。

2. 李昌奎案主審法官許前飛、鄭蜀饒,求其照片子女照片及其地點

雲南高級人民法院一幫九囊飯袋,哪裡懂得一點法律常識,這么簡單的案子,判的讓全國人民心痛啊,拿著納入人的錢去護著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悲哀…啊

3. 雲南李昌奎案法官趙偉立必須下課,善良的人民才能夠獲得安寧

可以體驗「上一次漂亮農村少女+SM她到死+摔死一名三歲孩童」的豪華套餐才要三萬元!!想要者速度到雲南高院報名。聯系人:趙偉立

4. 李昌奎案的二審法官是趙偉,趙偉為什麼不出來解釋難道他有什麼難言之音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事兒也不能怪趙偉,雲南的法官能聽律師的意見嗎,它們還敢罵人民是「狂歡」。

5. 刀文兵所涉案情錯綜復雜,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今年6月份的時候爆出來一則震驚社會各界的事件,雲南原法官刀文兵殺該情婦,將現場偽裝為自殺,非法藏有槍支,彈葯,隱瞞犯罪所得等多項罪行指控。

法官殺人聽來實在讓人震驚,法官這一身份象徵著正義和審判,是如此崇高讓人敬畏的身份,如果這道防線破了,真是讓老百姓唏噓膽寒哪。要知道冤案要平反何其難。據說死者還是另一廳級幹部的情婦,此人鋃鐺入獄後,牽連出一些列相關人物浮出水面,刀文兵和情婦也在其內,兩人本相約自殺,結果刀將其推下高樓,偽造成自殺。心機何等深沉。想到此人曾高居法官的位置,不禁膽寒哪。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法官利用職權判一個無辜的人死刑,也許比拿著屠刀的兇手更可怕。希望世界多一些正值良善堅守正直的執法者,不要讓老百姓寒了心。

6. 李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權最多,這在中華姓氏中是比較少見的。李姓先後稱帝稱王的多達60餘人,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先談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經歷290年、24個皇帝,前期國勢強盛、疆域遼闊,在7世紀後半葉鼎盛時,北界到達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達裏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聲威遠播的一個朝代,對外,四夷來貢,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對內,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貞觀、開元之治,名垂史冊,創造了李氏天下的賢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還有東漢初李憲自稱天子並在廬江郡建立政權,西晉時期李雄建立大成國,隴西李建立西涼政權,隋末李軌割據自稱涼王,李子通在揚州稱吳帝,瓦崗李密在洛口自稱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後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開封稱楚帝,北宋初李順據成都稱大蜀王,黨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創建大順政權。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後主要分成兩支,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隴西李姓出了李淵一家,建立唐王朝後,得到空前發展。趙郡李姓也成為當地望族,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到全國各個角落落戶。大規模的南遷發生在公元880年,由於唐末爆發規模盛大的黃巢大起義,李氏一族為尋求偏安之地而大舉南遷。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數不勝數。從春秋時期的李耳(即老子)開始,戰國有大將李牧,漢有「飛將軍」李廣,晉有以《陳情表》聞名於世的太子洗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詩人李白、「鬼才」李賀、李商隱、軍事家李靖、書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後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詞人李清照,明代有傑出醫葯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有戲曲理論家李漁、數學家李善蘭、小說家李寶嘉、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近代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老一輩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愛國人士李嘉誠等。這一大批李姓中的傑出代表,不僅為李氏贏得了榮譽,也為中華民族創建了不朽的功勛。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傳說是《老子》一書的作者。

傳說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時的人,又說孔子曾向他問過禮(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麼老子就活了200多歲,有人說他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的。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老子》一書是他思想的主要體現。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對中國哲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隨父起兵反隋,戰功赫赫,先後鎮壓和收服竇建德、劉黑闥、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聯合另一個弟弟李元吉設計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後,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誅戮兩人的親眷、僚屬多人,事後還迫使高祖李淵交出皇權,史稱「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善於納諫,他有一個名臣叫魏徵,經常直言進諫,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讓。魏徵死後,太宗痛哭著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太宗舉賢任能、量才錄用,採取了一些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經濟得到穩步發展,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貞觀之治」。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非常羨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去長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為漢藏兩族友誼著想,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後,漢藏交流頻繁,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詩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

年輕的時候,李白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25歲時他出外遠游,在長安遇到當時任太子賓客的賀知章,兩人一見如故。賀知章特別欣賞李白的詩,據說他讀到《蜀道難》和《烏棲曲》時,欣喜若狂,認為這樣的詩可以泣鬼神,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拿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賀知章對李白瑰麗的詩歌和飄逸脫俗的豐采感到十分驚異,戲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後來就有人稱李白為「謫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節。他在沉醉時撰寫的詩歌,尤見神采,並且能與沒有喝酒的人議論政事,見解精闢,毫無差錯,人不能及。當時的人稱李白為「醉聖」。

天寶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賞識,玄宗常令他撰寫詔書、文誥。當時正是十月,天氣寒冷,筆被凍住不能書寫。唐玄宗下令宮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筆用嘴呵氣解凍,然後供李白使用,稱「美人呵筆」。

4.皇帝詞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

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他精於鑒賞,最不喜唐顏真卿書,說顏書有佳筆而無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於粗魯,如叉腳田舍漢(莊稼漢)。

李煜以詞著稱於世,卻因詞惹禍身死。宋軍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淚洗面,詞曲中常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太宗聽說後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出身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後參加高迎祥的起義軍,作戰勇猛,被稱為「闖將」。

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640年,李自成根據部將李岩的策略,針對中原災荒嚴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貴族佔有、廣大農民不得溫飽的狀況,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獲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民眾紛紛投奔起義軍,部隊迅速發展到上百萬人。第二年,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福王,以王府和富戶的錢糧救濟飢民,百姓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夾道歡迎李自成的軍隊。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義軍領袖犯了驕傲享樂的錯誤,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寵妾陳圓圓,吳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關,後有「沖冠一怒為紅顏」之說。起義軍在清軍和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下,節節敗退,李自成在湖北通縣九宮山兵敗被殺。

7. 求李氏輩分表

李姓輩分表

湖南省

張家界桑植縣李氏派語:金明左國進。

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茶陵(衡山)李氏派語:排行原詩:天全基李祚,華胄經商傳,福國護宗祖,元長世德亨。排行新詩: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四川省

三台李氏派語:明永李朝天,文中紹丕先,興廣長成德,定向嘉法全。

廣安武勝李氏派語:國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南充、德陽中江李氏派語:斯氏本忠,萬世興隆;洪兆先德,永佑後聰。(續字輩)家國天廷,中華少雄。

廣元蒼溪一帶李氏派語:恩榮光昌國,洪財煥大唐。

青川縣茶壩鄉派語:龍斗林思從,春正開榮昌,忠和光天德,萬世自留芳。

南充西充李氏派語:朝庭延長,君國忠政,天子萬年。

廣漢李氏派語:上二十輩為: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坤賢乾得助 子孝親常寬 到家父「寬」字輩結束 ;下二十輩從我「仁」字輩開始為:仁義治世寶 清潔傳家珍 忠信福祿本 和平暢茂因。

金堂水竹林李氏派語(一世祖李輝春/貝氏,二世祖李世輩(一世祖李輝春/貝氏,二世祖李世愛/英氏,三世祖李生玉/許氏,原籍湖南新寧高橋):天 元 年 永, 時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慶,福祈延長,篤生英俊,特起賢良,安邦定國,族大庭光。

(7)雲南法官姓李擴展閱讀:

起源

1、出自贏姓

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高陽氏顓頊(zhuān xū),出自贏姓。顓項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

到了唐堯時代,顓項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贏。

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李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2、出自姬姓

商朝時期,居武落鍾離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是周的同姓後裔,後向川東擴展。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留於渝境的巴人成為板楣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

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3、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4、出自他姓改李氏

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5、外族基因的融入

李姓的第三支出自賜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更迭頻繁,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

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人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發生外族流人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

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黨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

8. 李姓的相關文化,起源,包括歷史皆可 謝謝了!

圖騰釋義
《說文解字》認為「李」字的本義是指李樹。遠古時代的李氏族便是以李樹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古時,「李」與「理」相通,「理」字的本義是指掌管征伐刑戮的法官,世襲理官的李姓先人也以官名作為氏族的圖騰

源於嬴姓和姚姓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後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數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李蟄,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
李利貞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後 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涉及今孝感地區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
山東日照太平橋李氏派語:為予衍其緒,宗業宜慎守;忠厚作貽謀,家運乃克久;植基資篤信,敦行尚朴誠;敬共存世澤,懿訓栽心銘。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征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邵陽八甲李氏派語:應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長開佑增。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嶽陽李氏派語,榮資成國澤,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贊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霍邱龍潭李氏字輩:乾坤毓敬楊,棟克海學章,保家立朝綱。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恆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輩:老派:維學師在賢,大振家國傳,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遠,修齊錫慶長。新派:繼世昌威治,詩文勝澤興。 保定府李氏字輩:德洪天喜貴,長久振家興。

宗祠楹聯
李姓宗祠通用匾額 道德傳家 太白遺風 詩酒流芳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 「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衛公勛業; 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西隴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隴西世澤; 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 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庋藏鄴架; 召記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藏書甚豐,號為「鄴架」。下聯典自唐·李賀,臨死前見夢:上帝成白玉樓,召其作記,遂卒。經傳道德. 經傳道德; 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 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有典有則;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李大釗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大釗自題聯. 勛業西平望; 文章北海風。 ——當代書畫家李曲齋集清·李文田遺墨字撰題廣東省順德縣均安鎮上村李氏宗祠聯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狂歌痛飲雙仙骨; 索句嘔心一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白為詩仙、酒仙,是為雙仙。下聯典自唐·李賀每出遊,備一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見之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巳耳。」 居士詞猶傳漱玉; 娘子軍莫與爭鋒。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聯典指唐·李淵之女平陽公主。 木榮花綻展春色; 子孝孫賢傳嘉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鶴頂格李姓拆字聯。 岷江水利千年頌; 昌谷詩風萬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李賀,有《昌谷集》。 玉爐修煉延年葯; 真道興誠益壽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雲南省陸良縣城南面三十里處的終南山老子(李聃)說經台石刻聯。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對九峰如畫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地理學家、古文家李兆洛撰書聯。 原本隴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孫。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台北縣淡水鎮忠寮里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道德猶龍,名起柱下; 文章倚馬,系出隴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詩禮趨庭,人羨鄴侯卷軸; 忠貞體國,世瞻元禮蕭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聯典指東漢·李膺秩事。 鳴鳳朝陽,諫諍均推御史; 宮袍帶月,神氣咸欽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聯典指李白。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 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東魯聖人曾問禮; 淵源溯唐代,翰林著績、玄宗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 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李氏宗的來源和遷徙;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貴胃。

9. 李昌奎案、賽銳案,雲南法官怎麼這么黑請大家都來曬曬雲南葫蘆僧判葫蘆案的事吧。

本案系感情糾紛而引發,對賽銳可酌情從輕處罰。遂改判賽銳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

雲南高院居然將「癩子逼婚」不成報復殺人當成「感情糾葛」,和李昌奎案同出一轍,也印證了亂判李昌奎案的種種傳言!雲南高院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違,撒天下之大謊!可是他們小看和低估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雲南高院繼續逆天行事的話,必將被人民拋棄,必遭天譴!

10. 姓氏"李"的由來及簡介還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一、起源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二、名人

1、李冰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10)雲南法官姓李擴展閱讀

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於老姓。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說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後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

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後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熱點內容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