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裁國際刑事法院本蘇達
㈠ 「國際法院」、「國際刑事法院」與咱們國內法院有什麼區別啊懇請熟悉國際法方面的專家指點迷津!謝謝!
國際法院全稱海牙國際法院,位於荷蘭海牙,是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只處理國家質檢的紛爭,即是說主體必須為國家,且奉行不告不理原則。自成立以來,半數以上為領土糾紛。
國際刑事法院是處理個人的,但都是非常嚴重的罪行,什麼反人類、反社會
給你幾個案例、文件看看
一、海牙國際法院的案件:1946年9月30日紐倫堡國際法庭對納粹戰犯宣判
1946年9月30日紐倫堡國際法庭宣判對德國法西斯頭目的懲處。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根據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4國在倫敦簽訂的《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由4國指派法官組成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德國戰犯進行審訊,紐倫堡法庭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9月對22名納粹首要戰犯進行公審。
1946年9月30宣判納粹空軍元帥戈林、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凱特爾元帥、黨衛隊保安處長卡爾騰布龍納、內政部長弗立克、駐波蘭的納粹劊子手弗朗克、虐殺猶大人的施特賴歇爾、納粹「哲學家」羅森貝格,奧地利賣國賊賽斯-英誇特、約德爾元帥、第三帝國負責奴隸勞動的頭子紹克爾以及希特勒私人秘書鮑曼共12名戰犯絞刑,還有3名被判無期徒刑, 4名有期徒刑,3名無罪開釋。並宣布納粹黨的領導機構、秘密警察、黨衛軍等為犯罪組織。
由於美國的庇護,法庭宣布不認為沖鋒隊、德國內閣、德國總參謀部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是犯罪組織。該行為遭到蘇方法官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譴責。
二、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規約
安全理事會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第827(1993) 號決議通過,安全理事會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三日第1166(1998) 號決議、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三十日第1329(2000) 號決議、二〇〇二年五月十七日第1411(2002) 號決議和二〇〇二年八月十四日第1431(2002) 號決議修訂
安全理事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設立的起訴應對1991 年以來前南斯拉夫境內所犯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的人的國際法庭(以下簡稱「國際法庭」),應依照本規約的規定履行職責。
第 1 條
國際法庭的職權范圍
國際法庭有權根據本規約各條款,起訴應對1991 年以來前南斯拉夫境內所犯的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的人。
第 2 條
嚴重違反1949 年日內瓦四公約的情事
國際法庭應有權起訴犯下或命令他人犯下嚴重違反1949 年8 月12 日各項《日內瓦公約》的情事,即下列違反按照《日內瓦公約》規定受到保護的人或財產的行為者:
(a) 故意殺害;
(b) 酷刑或不人道待遇,包括生物學實驗;
(c) 故意使身體或健康遭受重大痛苦或嚴重傷害;
(d) 無軍事上之必要,而以非法和橫蠻之方式,對財產進行大規模的破壞與佔用;
(e) 強迫戰俘或平民在敵對國軍隊中服務;
(f) 故意剝奪戰俘或平民應享的公民及合法審訊的權利;
(g) 將平民非法驅逐出境或移送或非法禁閉;
(h) 劫持平民作人質。
第 3 條
違反戰爭法和慣例的行為
國際法庭有權起訴違反戰爭法和慣例的人。違反行為應包括下列事項,但不以此為限:
(a) 使用有毒武器或其他武器,以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b) 無軍事上之必要,橫蠻地摧毀或破壞城市、城鎮和村莊;
(c) 以任何手段攻擊或轟擊不設防的城鎮、村莊、住所和建築物;
(d) 奪取、摧毀或故意損壞專用於宗教、慈善事業和教育、藝術和科學的機構、歷史文物和藝術及科學作品;
(e) 劫掠公私財產。
第 4 條
滅絕種族
1. 國際法庭應有權對犯有本條第2 款定義的滅絕種族罪的人或犯有本條第3 款所列舉任何其他行為的人予以起訴。
2. 滅絕種族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滅某一民族、人種、種族或宗教團體,犯有下列行為之一:
(a) 殺害該團體的成員;
(b) 致使該團體的成員在身體上或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
(c) 故意使該團體處於某種生活狀況下,以毀滅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
(d) 強制施行辦法,意圖防止該團體內的生育;
(e) 強迫轉移該團體的兒童至另一團體。
3. 下列行為應予懲治:
(a) 滅絕種族;
(b) 預謀滅絕種族;
(c) 直接公然煽動滅絕種族;
(d) 意圖滅絕種族;
(e) 共謀滅絕種族。
第 5 條
危害人類罪
國際法庭應有權對國際或國內武裝沖突中犯下下列針對平民的罪行負有責任的人予以起訴:
(a) 謀殺;
(b) 滅絕;
(c) 奴役;
(d) 驅逐出境;
(e) 監禁;
(f) 酷刑;
(g) 強奸;
(h) 基於政治、種族、宗教原因而進行迫害;
(i) 其他不人道行為。
第 6 條
屬人管轄權
國際法庭根據本《規約》的規定,對自然人有管轄權。
第 7 條
個人刑事責任
1. 凡計劃、教唆、命令、犯下或協助煽動他人計劃、准備或進行本《規約》第2 至5 條所指罪行的人應當為該項犯罪負個人責任。
2. 任何被告人的官職,不論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政府負責官員,不得免除該被告的刑事責任,也不得減輕刑罰。
3. 如果一個部下犯下本《規約》第2 至5 條所指的任何行為,而他的上級知道或應當知道部下將有這種犯罪行為或者已經犯罪而上級沒有採取合理的必要措施予以阻止或處罰犯罪者,則不能免除該上級的刑事責任。
4. 被告人按照政府或上級命令而犯罪不得免除他的刑事責任,但是如果國際法庭裁定合乎法理則可以考慮減刑。
第 8 條
屬地和屬時管轄權
國際法庭的屬地管轄權將涵蓋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包括其表土,領空和領水在內。國際法庭的屬時管轄權涵蓋自1991 年1 月1 日起的時期。
第 9 條
並行管轄權
1. 國際法庭和國內法院對起訴自1991 年1 月1 日以來,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的人有並行管轄權。
2. 國際法庭應優於國內法院。在訴訟程序的任何階段,國際法庭可根據本《規約》及《國際法庭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正式要求國內法院服從國際法庭的管轄。
第 10 條
一罪不二審
1. 根據本《規約》,任何人如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而他或她已受到國際法庭的審訊,就不應再受到國內法院的審訊。
2. 任何人如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而受到國內法院的審訊,如有下列情況仍有可能隨後受到國際法庭的審訊:
(a) 他或她受審的行為被定性為普通罪行;或(b) 國內法院的訴訟程序不公正或不獨立,而且目的在於包庇被告,使其免除承擔犯有國際罪行的責任;或該案沒有依法進行細致的起訴。
3. 在考慮對根據本《規約》宣判有罪的人作出懲處時,國際法庭應考慮到國內法院對此人所犯同一行為所作懲處已實行的程度。
第 11 條
國際法庭的組成
國際法庭將由下列機構組成:
(a) 分庭,其中包括兩個初審分庭和一個上訴分庭;
(b) 檢察官;
(c) 書記官處,為分庭和檢察官提供服務。
第 12 條
分庭的組成
1. 各分庭應由十六位獨立常任法官組成,但不得有任何兩位為同一國國民;同時在任何一個時候應有最多九位按照第13 條之三第2 款任命的獨立專案法官,但不得有任何兩位為同一國國民。
2. 每個審判分庭應有三位常任法官以及在任何一個時候加上最多六位專案法官。每一個獲派專案法官的分庭可分為若干個審判組,各由三位法官組成,其中兼有常任法官和專案法官。審判分庭的審判組應擁有規約賦予審判分庭的同樣權力和職責,並應根據同樣規則作出判決。
3. 七位常任法官應擔任上訴分庭法官。對於每一宗上訴,上訴分庭應由五位上訴分庭法官組成。
4. 就本國際法庭分庭法官而言,凡被視為具有一國以上國家國民身份者,應被視為是他們通常行使其公民和政治權利的國家的國民。
第 13 條
法官的資格和選舉
常任法官和審案法官應品德高尚、公正、正直,並應具備在其本國擔任最高司法職務所需的資格。各分庭和審判分庭的整體組成應適當顧及法官在刑法、國際法,包括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方面的經驗。
第13 條之二
常任法官的選舉
1. 國際法庭的十四位常任法官應由大會從安全理事會所提出的名單中選出,選舉方式如下:
(a) 秘書長應邀請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提名國際法庭法官候選人;
(b) 在秘書長發出邀請之日起六十天內,每個國家可提名最多兩名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候選人,但兩人不得具有相同國籍,也不得與根據《起訴應對1994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期間在盧安達境內的種族滅絕和其他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者和應對這一期間鄰國境內種族滅絕和其他這類違法行為負責的盧安達公民的國際刑事法庭(以下稱為「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12 條之二選出或任命為該法庭常任法官而且現為上訴分庭成員的任何法官具有相同國籍;
(c) 秘書長應將所收到的提名人選送交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應根據所收到的提名人選,編定一份不少於二十八名但不多於四十二名候選人的名單,其中應適當顧及世界各主要法系
均有足夠代表性;
(d) 安全理事會主席應將候選人名單送交大會主席。大會應從該名單上選出國際法庭的十四位常任法官。獲得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絕對多數票的候選人應獲宣布當選。如有兩位同一國籍的候選人獲得所需多數票,獲得較高票數的應視為當選。
2. 遇有根據本條選出或任命的各分庭常任法官出缺時,秘書長應在同安全理事會主席和大會主席協商後,任命一個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人,任滿有關職位的剩餘任期。
3. 根據本條當選的常任法官任期應為四年。服務條件應與國際法院法官相同。他們應有連選連任資格。
第13 條之三
專案法官的選舉和任命
1. 國際法庭的專案法官應由大會從安全理事會所提出的名單中選出,選舉方式如下:
(a) 秘書長應邀請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提名國際法庭專案法官候選人;
(b) 在秘書長發出邀請之日起六十天內,每個國家最多可提名四名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候選人,其中應考慮到男女候選人的數目必須公平;
(c) 秘書長應將所收到的提名人選送交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應根據所收到的提名人選,編定一份不少於五十四名候選人的名單,其中應適當顧及世界各主要法系均有足夠代表性,
並銘記必須有公平的地域分配;
(d) 安全理事會主席應將候選人名單送交大會主席。大會應從該名單上選出二十七位國際法庭專案法官。獲得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絕對多數票的候選人應獲宣布當選;
(e) 當選專案法官的任期應為四年。他們應無連選連任資格。
2. 專案法官在其任期內,將獲秘書長應國際法庭庭長的請求任命擔任審判分庭法官,參加一項或多項審判,累積期間至多但不包括三年。國際法庭庭長請求任命任何一位專案法官時,應考慮規約第13 條所列關於分庭和審判分庭的審判組組成的標准、上文第1 款 (b) 項和 (c) 項所列考慮因素和該專案法官在大會所得票數。
第13 條之四
專案法官的地位
1. 專案法官在被任命擔任國際法庭法官期間:
(a) 應比照國際法庭常任法官享有同樣服務條件;
(b) 除下文第2 款規定者外,應享有與國際法庭常任法官相同的權力;
(c) 應享有國際法庭法官的特權和豁免、減免和便利。
2. 專案法官在被任命擔任國際法庭法官期間,應無下列資格和權力:
(a) 沒有資格按照規約第14 條當選或投票選舉法庭庭長或審判分庭主審法官;
(b) 有權:
(1) 按照規約第15 條制定程序和證據規則。不過,在通過這些規則之前,應先同他們磋商;
(2) 按照規約第19 條對起訴書進行審查;
(3) 按照規約第14 條就法官的指派問題,或按照規約第28 條就赦免或減刑的問題,同庭長磋商;
(4) 在預審中作出裁定。
第 14 條
分庭的主持人員和法官
1. 國際法庭常任法官應從其成員中選出一名庭長。
2. 國際法庭庭長應擔任上訴分庭法官,並應主持其訴訟。
3. 庭長同國際法庭常任法官協商後,應從根據規約第13 條之二選出或任命的常任法官中指派4 位擔任上訴分庭法官,9 位擔任審判分庭法官。
4. 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庭長同國際法庭庭長協商後,應指派兩位根據《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12 條選出或任命的法官擔任上訴分庭法官和國際法庭常任法官。
5. 庭長同國際法庭各常任法官協商後,應指派可能間或被任命為國際法庭法官的專案法官擔任審判分庭法官。
6. 每一法官僅應在他或她被指派的分庭執行職務。
7. 每一審判分庭的常任法官均應從其成員中選出一名分庭主審法官,整體監督審判分庭的工作。
第 15 條
《程序和證據規則》
國際法庭的法官應通過關於訴訟預審階段、審判和上訴的進行證據的採用、受害人和證人的保護和其他相關事項的《程序和證據規則》。
第 16 條
檢察官
1. 檢察官負責調查和起訴1991 年1 月以來在前南斯拉夫領土境內犯下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的人。
2. 檢察官應作為國際法庭的一個單獨機關獨立行事。他或她不應徵求或接受任何政府或任何其他的來源指示。
3. 檢察官辦公室應由一名檢察官及所需其他合格工作人員組成。
4. 檢察官經秘書長提名由安全理事會任命。他或她應具有高尚品德,最高水平的調查和起訴刑事案件方面具有最高水平能力和經驗。檢察官任期四年,可重新任命。檢察官的服務條件比照聯合國副秘書長。
5. 檢察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應經檢察官推薦由秘書長任命。
第 17 條
書記官處
1. 書記官處負責向國際法庭行政和服務工作。
2. 書記官處由一名書記官長及所需的其他工作人員組成。
3. 書記官長由秘書長同國際法庭庭長磋商後任命,任期四年,可重新任命。書記官長的服務規定和條件依照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4. 書記官處的工作人員由書記官長推薦由秘書長任命。
第 18 條
調查和制訂起訴書
1. 檢察官將依據職權展開調查,或者根據從任何來源,包括從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取得的資料展開調查。檢察官將對所收到或取得的資料進行評估,然後決定是否有足夠根據進行調查。
2. 檢察官有權盤問疑犯、受害人和證人、搜集證據,以及進行實地調查。在從事這些任務時,檢察官可酌情徵求有關國家當局的協助。
3. 疑犯若受到盤問,他有權獲得他所選定律師的援助,包括有權在沒有足夠能力支付費用時獲得指派給他的法律援助而不需由他支付費用,並有權獲得以他所使用和了解的語言作出必要的雙向翻譯。
4. 檢察官確定案件的表面證據確鑿時,應擬訂一份起訴書,內載簡要的事實陳述,以及根據《規約》控訴被告的罪名。起訴書應送交審判分庭一名法官。
第 19 條
審查起訴書
1. 收到起訴書的審判分庭法官應審查該起訴書。法官若認為檢察官所提的表面證據確鑿時,就應受理起訴,否則就不受理起訴。
2. 法官受理起訴後可應檢察官的要求發出命令和傳票,逮捕、拘留、交出或轉移有關人士,以及發出任何進行審判所需的其他命令。
第 20 條
審判程序的開始和進行
1. 各審判分庭應保證使審判公平和有高效率,根據《議事和證據規則》,在充分尊重被告權利以及適當顧及保護受害人和證人的情況下進行訴訟。
2. 在確認對一個人提出起訴後,應根據國際法庭的命令或逮捕令將其拘留,立即向他通知對他的起訴,並將其轉押到國際法庭。
3. 審判分庭應宣讀起訴書,核實被告的各項權利均得到尊重,確認被告理解起訴書,並指示被告提出申訴。審判分庭然後應指定舉行審判的日期。
4. 聽詢應公開舉行,除非審判分庭根據其《議事和證據規則》決定進行非公開訴訟。
第 21 條
被告的權利
1. 在國際法庭面前人人平等。
2. 被告在裁定對他的控告的過程中有權在符合《規約》第22 條的情況下得到公平和公開的審判。
3. 在根據本《規約》的規定證明被告有罪前須假設其無罪。
4. 在根據本《規約》裁定對被告的任何控告的過程中,被告應完全平等地享有下列最低限度保障:
(a) 用他理解的語言立即和詳細地通知他對其控告的性質和原因;
(b) 有充分的時間和設施准備為自己辯護並與自己選擇的律師聯系;
(c) 在沒有不適當拖延的情況下受到審判;
(d) 出庭受審,並親自或通過自己選擇的律師為自己辯護;如果被告沒有律師,須通知他這項權利;在任何為司法利益所需要的情況下為被告指定律師,並在任何他沒有足夠手段支付律師費用的情況下免除其律師費用;
(e) 審問或指定別人審問證明其有罪的證人,並使為其辯護的證人在與證明其有罪的證人相同的條件下出庭和接受審問;
(f) 如果不懂或不能講國際法庭所使用的語文,將免費得到一名翻譯的協助;
(g) 不被迫進行於己不利的作證或認罪。
第 22 條
保護受害人和證人
國際法庭應在其《議事和證據規則》中規定保護受害人和證人。這些措施應該包括,但不限於,非公開審理和保護受害人的身分。
第 23 條
判決
1. 各審判分庭應宣布判決,並對判定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的人處以刑罰。
2. 判決應由審判分庭多數法官作出,並由審判分庭當眾宣布。判決應伴有合理的書面意見,並可附上不同或反對的意見。
第 24 條
處罰
1. 審判分庭判處的刑罰只限於監禁。審判分庭在決定監禁期限時應訴諸前南斯拉夫法庭適用的徒刑慣例。
2. 審判分庭在判刑時應考慮到像罪行的嚴重性和被定罪者的個人情況這樣的因素。
3. 除監禁外,審判分庭可以下令把通過犯罪,包括用強迫手段獲得的任何財產和收入歸還其合法的擁有人。
第 25 條
上訴程序
1. 上訴分庭應受理被初審分庭定罪者或檢察官根據以下理由提出的上訴:
(a) 使判決無效的法律問題上的錯誤,或者
(b) 造成談判的事實錯誤。
2. 上訴分庭得維持、撤銷或修正初審分庭所作的判決。
第 26 條
復審程序
如果發現一項在初審分庭或上訴分庭訴訟時尚未為人所知、並且可能成為達成判決的決定性因素的新的事實,則已定罪者或檢察官得向國際法庭提出要求復核判決的請訴書。
第 27 條
判決的執行
將在國際法庭從向安全理事會表示願意接受已定罪者的國家名單中指定的國家服刑。這種徒刑應符合有關國家的適用法律,並須受國際法庭的監督。
第 28 條
免刑或減刑
如果按照監禁已定罪者的國家的適用法律,被監禁者有資格獲得免刑或減刑,則有關國家應將此通知國際法庭。國際法庭庭長應與各法官協商,秉公根據一般的法律原則決定此事。
第29 條
合作與司法援助
1. 各國應與國際法庭合作調查和起訴被告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者。
2. 各國應不作任何不當延遲,遵從要求援助的請求或初審法庭發布的命令,包括但不限於:
(a) 查人找人;
(b) 錄取證詞和提供證據;
(c) 送達文件;
(d) 逮捕或拘留;
(e) 將被告引渡和讓渡給國際法庭。
第 30 條
國際法庭的地位、特權與豁免
1. 1946 年2 月13 日《聯合國特權及豁免公約》應適用於國際法庭、各位法官、檢察官及其工作人員、書記官長及其工作人員。
2. 各位法官、檢察員和書記官長應享有按照國際法給予外交使節的特權與豁免、減免與便利。
3. 檢察官和書記官長的工作人員應享有根據本條第1 款內提到的《公約》第五條和第七條規定給予聯合國官員的特權與豁免。
4. 必須到國際法庭所在地的其他人士,包括被告,應得到國際法庭正常運行所需的待遇。
第 31 條
國際法庭的所在地
國際法庭的所在地應設在海牙。
第 32 條
國際法庭的經費
國際法庭的經費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十七條的規定,由聯合國經常預算承擔。
第 33 條
工作語文
國際法庭的工作語文應為英文和法文。
第 34 條
年度報告
國際法庭庭長應向安全理事會和大會提交國際法庭年度報告。
三、美將推動安理會就黎國際法庭草案強行表決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哈利勒扎德29日表示,盡管安理會理事國中對在黎巴嫩設立審理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案國際法庭事還有不同意見,但美國仍然准備在30日推動安理會就相關決議草案進行表決。
安理會當天就美、英、法三國25日散發的有關在黎巴嫩設立哈里里案國際法庭的決議草案進行了閉門磋商。擔任安理會5月輪值主席的哈利勒扎德隨後對新聞界說,盡管還有不同意見,但提案國決定要求安理會就該決議草案進行表決。
美、英、法三國准備強行推動上述議案表決的做法遭到俄羅斯和南非等國家的反對。俄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錶示,俄方不反對在黎設立國際法庭,但該問題應該通過其它更好的法律途徑加以解決,這樣可以避免日後許多嚴重的法律後果。
黎巴嫩總理西尼烏拉日前致函潘基文,稱鑒於黎國內批准設立國際法庭的進程已陷入僵局,希望安理會就這一問題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但該建議遭到黎國內反對派的堅決抵制。
還有幾個值得看看的案例或文件,我現有的是PDF,復制不上來,你自己去查查,名稱如下:
《白礁島、中岩礁和南礁的主權歸屬案》(主體雙方為馬來西亞、新加坡,2008年判決)、《哥倫比亞總統向國際刑事法庭起訴委內瑞拉總統案》、《克羅埃西亞訴塞爾維亞案》(08年)、《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特別緊急會議已成項目5:以色列在被占的東耶路撒冷和其餘被占巴勒斯坦領土的非法行動》、《澳大利亞將捕鯨大國日本告上海牙國際法庭》
㈡ 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審判德國和日本戰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分別叫什麼
紐倫堡審判是1945年到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國際戰爭犯罪審判。http://ke..com/view/121439.htm?fr=ala0_1
1943年10月30日,蘇、美、英三國簽署的《莫斯科宣言》規定,戰後將把戰犯押往犯罪地點,由受害國根據國內法審判。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四國簽署的《倫敦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進一步規定,由四國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預備法官組成國際軍事法庭,對無法確定其具體犯罪地點的納粹德國首要戰犯進行統一審判。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處以下12人絞刑:
東京審判.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http://ke..com/view/121478.html?wtp=tt
㈢ 薩曼莎·盧思韋特的人物爭議
薩曼莎一直被定義為危險的恐怖者,肯亞政府一直在通緝她。她的前夫是製造2005年7月倫敦爆炸案的四名男子之一,但是薩曼莎一直聲稱自己與此事無關。她的照片在她的家鄉艾爾斯伯里市半公開流傳,但是當地居民認為,即使照片看起來很像,除非有充分的證據,不能魯莽下結論這女人就是薩曼莎。她與一位英國籍男子格蘭特過往從密,肯亞政府以擁有爆炸性物質起訴拘禁格蘭特,蘇格蘭官員也展開了對格蘭特的涉恐調查。應肯亞政府要求,國際刑警組織在2013年9月26日對綽號「白寡婦」的英國女子薩曼莎·盧思韋特發布紅色通緝令。盡管不少媒體揣測盧思韋特可能參與襲擊肯亞首都內羅畢韋斯特蓋特購物中心,肯亞方面稱捉拿盧思韋特緣於先前案底。
薩曼莎被認為是基地組織在東非的主要招募者之一,並被肯亞警方,倫敦警察廳和美國中情局通緝。 據南非媒體報道,盧思韋特經常往返於英國、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國家,她在2013年上半年曾到南非,用的是偽造的南非的護照,針對媒體報道涉嫌策劃肯亞恐怖襲擊事件的英國「白寡婦」持南非護照一事,南非政府24日表示,將協助肯亞政府展開調查。 此前有消息指出,盧思韋特前年加入索馬里「伊斯蘭青年運動」,因參與策劃恐怖活動而遭肯亞警方通緝,並曾在去年年初於肯亞逃脫搜捕。「伊斯蘭青年運動」公開聲稱製造了這次肯亞恐怖襲擊。
南非內政部長潘道爾(Naledi Pandor)2013年9月26日表示,參與肯亞內羅畢購物中心恐怖襲擊、綽號為「白寡婦」的英國婦女,曾冒用身份取得南非護照,不過文件已在2011年被撤銷。 國際刑事法院總檢察長法圖·博姆·班蘇達在2013年9月24日表態,打算與肯亞當局合作,把購物中心襲擊者繩之以法,爆炸案的策劃者和指揮者被普遍解讀為是薩曼莎·盧思韋特。班蘇達在一份聲明中說,就購物中心襲擊案,肯亞有優先司法權,但這一暴行也可以交由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處理。通常而言,國際刑事法院只會處理國家司法機構無法或不願審理的案子。不清楚肯亞當局是否願意國際刑事法院介入這次襲擊案的調查以及訴訟。國際刑事法院23日決定,暫時「開釋」肯亞副總統威廉·魯托,以便後者能回國處理內羅畢購物中心襲擊事件。 26日,國際刑警組織對薩曼莎・盧思韋特發布了紅色通緝令。
㈣ 關於國際刑事法院審理的案件!急求,高分!!!
一、烏干達
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2004年1月29日宣布,將對烏干達反政府武裝「聖靈抵抗軍」領導人犯下的反人類罪行進行調查。這將是該法院自2002年7月1日正式運轉以來的第一次正式立案調查,這標志著國際刑事法院終於「開張」了。
國際刑事法院在當天發表的一份新聞公報中說,由於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去年12月決定把反政府武裝「聖靈抵抗軍」的案件提交國際刑事法院處理,法院首席檢察官奧坎波認為法院已經有足夠的基礎來開始對這一案件進行調查。開始案件調查的正式決定將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做出。
根據《羅馬規約》的規定,首席檢察官在決定正式開始調查時必須告知所有成員國。之後,首席檢察官在進行調查取證的基礎上,再決定是否發出通緝令。
奧坎波與穆塞韋尼29日在英國倫敦就雙方的未來合作進行了會談,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找到並逮捕「聖靈抵抗軍」領導人。在這方面,烏干達政府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
「聖靈抵抗軍」是活動在烏干達北部的反政府武裝,其領導人是號稱擁有超能力的科尼。據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辦公室收到的一些報告,總共有約2萬名年齡在11歲至15歲之間的兒童被強迫參加「聖靈抵抗軍」。數以千計的烏干達兒童為了躲避反政府武裝的綁架變成了「夜遊神」,他們常常在教堂或者慈善機構里一直躲到天亮。為了對公眾進行恐嚇,反政府武裝曾砍下一些被他們認為是支持中央政府的村民的手足,割下他們的耳朵或嘴唇。
據在烏干達的國際援助機構估計,自1986年以來,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的沖突至少造成2.3萬人死亡,給烏干達帶來了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國際刑事法院是根據1998年在羅馬簽署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又稱《羅馬規約》)而設立的永久性國際刑事裁判機構。主要審理種族屠殺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等嚴重國際罪行。自2002年7月1日正式運轉以來,法院已收到幾百件案件的受理審請,其中大多數與伊拉克戰爭有關。但法院一直沒有正式受理。
二、中非
國際刑事法院總檢察長路易斯•莫雷諾-奧坎波(Luis Moreno-Ocampo)2007年5月22日表示,該法院將對中非共和國展開獨立調查,調查近年來該國發生的對平民的殺戮、暴力和其他嚴重犯罪行為。
莫雷諾-奧坎波表示,等收集到充分的證據後,將在國際刑事法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起訴,並最終將肇事者繩之以法。他還指出,這一案件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於案件中關於強奸的指控是關於殺人指控的四倍。
莫雷諾-奧坎波表示,根據對被控罪行的初步分析,中非共和國涉及此案的暴力和犯罪活動的高峰期在2002年到2003年。在政府和叛軍武裝交火的背景下,有許多平民被殺、被強奸,有許多房屋和商店被搶劫。
因為中非共和國的國家司法系統處理不了這個復雜的案件,所以該國政府把案件轉交給國際刑事法院處理。
三、剛果(金)
國際刑事法院2007年1月29日決定受理對前剛果(金)地方軍閥盧邦加提起的戰爭罪指控。此人曾是「剛果愛國者聯盟」領導人。他被指控在部族沖突中通過綁架等暴力手段,迫使許多未滿15歲的兒童參加血腥戰斗。
時年46歲的盧邦加是剛果(金)東北部伊圖里地區的軍閥,2005年3月在金沙薩被捕,並被移交給國際刑事法院。他是目前國際刑事法院惟一在押的嫌犯。在國際刑事法院決定受理此案後,盧邦加成為首名接受國際刑事法院審判的嫌疑人。具體開庭日期尚未確定。
國際刑事法院法官約爾達29日表示,「有理由相信在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剛果(金)伊圖里地區部族沖突期間,盧邦加因為其部隊招募了不足十五歲的童兵入伍而犯下了戰爭罪,他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一旦罪名成立,盧邦加有可能被判處終身監禁。
剛果(金)一人權組織的負責人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決定表示歡迎,認為對盧邦加的審判對伊圖里地區沖突受害者來說,是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事件。對盧邦加的審判也表明,在戰爭中招募童兵是一個不被國際社會容忍的行為。聯合國估計,目前全世界各沖突地區大約有三十萬童子軍。
國際刑事法院曾在去年11月舉行了首次庭審前聽證會,以決定是否受理對盧邦加提起的戰爭罪指控。在聽證會上,盧邦加被指控強行招募兒童入伍,並命令他們參加戰斗。聽證會認定有足夠證據證明在伊圖里地區部族沖突期間,盧邦加領導的部隊在兒童上學的路上將兒童綁架,並強迫兒童入伍。這些兒童在戰斗中擔任了偵察、通訊、定位甚至充當誘餌等軍事任務。這些兒童有時還被派往前線參加戰斗。為了克服恐懼,這些兒童還經常被迫服用大麻。盧邦加起初否認全部指控,但隨後盧邦加為減輕自己的罪責,僅承認是他領導的組織作出招募童兵的決定,而非他本人。但預審法庭認定盧邦加對招募童兵有最終決定權。
據人權組織估算,自1999年以來,剛果(金)伊圖里地區因爭搶金礦等自然資源而引發的部族沖突造成至少6萬人喪生。但成立於2002年7月的國際刑事法院不受理其成立前發生的戰爭罪行。此次對盧邦加提出的指控,都發生在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
四、蘇丹
2003年2月,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相繼組成 「蘇丹解放運動」(又稱「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兩支武裝力量,以政府未能保護土著黑人的權益為由,要求實行地區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並不斷攻城掠地,展開反政府武裝活動。盡管蘇丹政府曾召集當地部族首領舉行了一個千人大會,試圖化解矛盾,但未能如願。迄今,沖突已造成一萬多人喪生,100多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約50餘萬人住進了難民營。
聯合國安理會3月31日以11票贊成、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93號決議,決定將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犯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的嫌疑人交由國際刑事法院審理,並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地區沖突各方予以積極合作。2005年4月5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了51名嫌疑人名單。2005年6月6日,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宣布,國際刑事法院將對達爾富爾地區戰爭罪嫌疑人展開調查取證工作。
2009年5月18日,蘇丹達爾富爾叛軍首領阿布加達在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出庭。他是法院2002年成立以來第一名主動接受傳喚到庭的嫌疑人,也是涉及達爾富爾問題的首名出庭被告。
㈤ 美國歷史上十大有爭議的刑事判例,美國多少判例
| 10、1994年辛普森謀殺案(O.J. Simpson Murder Trial)
指控:謀殺妮科爾•布朗和隆•高曼(Nicole Brown and Ron Goldma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這起關於前海斯曼獎(Heisman Trophy)獲得者、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明星後衛歐•傑•辛普森(Oreutnol Ganmes Sympson)謀殺案糾結了美國民眾數月。電視節目的開頭就是1994年6月17日警方追捕駕著一輛白色福特小馬吉普車在洛杉磯公路上逃竄的辛普森。
這個案件在美國引起的震動是空前的,不僅因為辛普森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體育、電影、廣告三棲明星,更因為這個案件的戲劇性發展,17日追捕辛普森時,全美三大電視網ABC、CBS、CNN同時終止了一切節目的播放,全部焦點集中在辛普森遭到警方追捕的全過程。
辛普森於1985年與妮科爾•布朗(Nicole Brown)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1992年,辛普森與妮科爾因為激烈的沖突而不得不以婚姻的破裂而告終,但辛普森始終不肯放棄她。1994年6月 11日,辛普森與妮科爾參加了其女兒在洛杉磯的比賽,接著便分開了。布朗與朋友一起去用餐,辛普森收拾行李准備飛往芝加哥。第二天早晨,鄰居發現妮科爾• 布朗和其男友隆•高曼被謀殺於高曼在洛杉磯的寓所外。
所欲證據看起來都指向辛普森。1994年6月30日,開始預審,7月7日,經預審辯論,法官裁決:「現存證據已經表明下列罪行,且有足夠理由相信,被告犯 下了被控的罪行。」1994年7月22日,洛杉磯最高法院伊藤法官正式宣布受理辛普森案,由陪審團審判。11月3日,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1995年 1月24日,正式開庭審理。
經過一年多的審理。陪審團分析了113位證人的1105份證詞後作出了宣判。10月3日上午,美國上至總統、下至百姓,有1.5億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視著電視屏幕。歐洲也有多家電視台參與轉播判 決的實況。10點07分,法庭正式宣布。「辛普森無罪」。
暴露出來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還是種族關系重新緊張。由於此案涉及黑人明星、黑白關系等因素,所以具有高度種族敏感性。關於辛普森有罪無罪的問題,白人和黑 人一直看法不一樣。近一半白人認定有罪,而絕大多數黑人認為辛氏無辜。多數黑人認為,如果辛普森被判有罪,那將表明美國司法制度對黑人的長期不公正還在延 續。而不少白人則認為,如果辛氏無罪釋放,那是由於他的黑膚色而受到照顧。
| 9、1893年莉琪•波登謀殺案(Lizzie Borden)
指控:謀殺其父安德魯•波登與其繼母艾比•波登(Andrew and Abby Borde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莉琪•波登謀殺案通過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而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莉琪•波登拿起斧頭,劈了其老母四十下;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又砍了其老爸四十一 下。」(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按:實際上兩位被害者總共被砍二十九下。)
該案發生於1892年8月4日。馬薩諸塞州瀑布河城(Fall River)銀行家安德魯•波登(Andrew Borden)33 歲的女兒莉琪•波登基於如下事實而被捕:謀殺案發生時只有她在家,而且現場沒有打鬥的跡象。
案子審理期間法庭內外都有相當激烈的推理、辯論,有不少人直覺以為和繼母一直處得不好的莉琪有行凶動機,然而卻缺乏有力的犯案證據以及目擊證人;法庭上淑女形象的莉琪•波登看起來無助而纖弱,卻贏得全以男性成員組成的陪審團(當時美國女性尚無參政權)同情,在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之後,認定其人並非兇手。若不 是莉琪殺了自己的父母,那兇手又是誰?對於這個案件的調查研究,一百多年來未曾間斷,各種謠傳更激發出無數文學藝術,甚至是紀念工藝品的創意;發生命案的 房子,現在是瀑布河城能提供遊客用餐甚至居住的知名旅遊景點。
| 8、1954年薩姆•謝帕德謀殺案(Sam Sheppard)
指控:謀殺其妻瑪麗琳•謝帕德(Marilyn Sheppard)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但稍後被宣判無罪
據說該案是電視節目《亡命天涯》(The Fugitive)的故事藍本。薩姆•謝帕德是俄亥俄州的一位著名外科醫生,1954年7月4日因涉嫌棒殺其已有身孕的妻子瑪麗琳•謝帕德而被捕。他自稱 無辜,其妻之死乃是外人入室將其擊昏後所造成。此案公開後,立刻引起全國和地方各媒體的極大關注,有關評論和報道隨即鋪天蓋地而來。(註:若干年後,謝帕 德的辯護律師向聯邦最高法院提交了五卷載有傾向性內容的剪報,以作為謝帕德受公平審判權利被侵害的證據,見Ronald L.Goldfarb,TV Or Not TV,1998,p.10.)
謝帕德案以審判過程被嚴重干擾為由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當時最高法院駁回了上訴。謝帕德被判犯有二級謀殺罪。在獲得聯邦法院重審之前,謝帕德已在監獄里度 過了11年。1966年,謝帕德案件被重新審理,他被無罪釋放。最高法院把審判前和審判中關於本案的媒體報道形容為「亂哄哄的瘋人院」,宣判謝帕德無罪的 大法官克拉克(Clark)代表法庭陳述意見時說道:「一個負責任的新聞界常常被看作是有效司法管理的助手,特別是在刑事案件領域。……從這個案子,我們 看出對於未決案件的不公正和有偏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了。正當程序要求被告人接受不受外界影響的公正的陪審團的審判。考慮到現代傳播媒介的普遍性和從陪審 員的頭腦中抹去存在偏見的輿論的難度,審判法院應該採取有力措施保障被告人的權利,受理上訴的法院有義務獨立地對該案件的情況做出評價。當然,這並不是要 禁止新聞界報道在法庭中發生的事情。……法院必須根據法律原則和規則來保障他們的審理程序不受外界干擾而存在偏頗。不管是檢察官、被告律師、被告人、證 人、法院的工作人員,還是警察都不能破壞這種職能。律師和新聞界在信息方面的合作,會影響刑事審判的公正性,不僅應該受到規制,而且應該受到責備和法庭紀 律的處罰。」
| 7、1925年斯考普斯「猴子審判」(Scopes Monkey Trial)
指控:在學校非法講授進化論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這起猴子審判的結果至今仍然影響著美國的教育。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代頓市(Dayton)的中學教師約翰•斯考普斯(John Scopes)被「神創論」的支持者(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告上了法庭。原來,當時田納西州的法律禁止在中學講授違反《聖經》的理論,而 斯科普斯卻違反該法公開講授進化論。「神創論」的支持者把進化論歪曲簡化成「人是猴子變來的」,因此那場審判被稱為「猴子審判」。
當時美國出了名最善辯的兩個人:來自芝加哥代表被告的名律師克拉倫斯•戴洛(Clarence Darrow)和作為檢方律師的著名政治家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都加入了這場審判。「猴子審判」從1925年7月13日持續到7月21日。最後,陪審團只花了9分鍾就得出了確認被告違法的結論。被告斯考 普斯被判罰100美元。
在「神創論」被科學界反復駁斥之後,「智能設計論」又冒了出來,並要求在科學課程中得到「平衡介紹」。
| 6、1982年小約翰•辛克利行刺總統案(John Hinckley Jr.)
指控:試圖暗殺羅納德•里根總統
請求:精神病
判決:因精神病被判無罪
像美國歷史上多起刺殺總統案一樣,小約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Jr.)行刺里根總統案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法院對辛克利案的審判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刺客辛克利並沒有精神病,有 毛病的是過分保護罪犯權利的法律法規和槍支泛濫的美國社會。
1981年3月30日,小約翰•辛克利在華盛頓中央公園酒店(Park Central Hotel)外面朝里根總統開槍。在案發現場,刺客當場被擒,人槍俱獲,鐵證如山。根據警方調查,刺客身世清白,沒有任何犯罪和國際恐怖組織背景。他刺殺 總統的動機,竟然是痴迷一位電影女星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追星不成便試圖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偉業」,以轟動效應贏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睞。消息披露後,刺客的動機不僅沒人敢信,而且令人啼笑 皆非。
辛克利入獄後,聯邦政府起訴他犯有非法購買、擁有、使用槍支和謀殺總統、重傷四人等十三項重罪。控辯雙方都派出精神病專家,與辛克利反復接觸交談,觀察其 談吐舉止,診斷妻心理精神,長達三個月之久。他們還對與辛克利打過交道的各界人士,諸如心理醫生、機場警衛、旅館服務員、案發現場的聯邦特工等進行了認真 的調查和取證。
1982年4月27日,聯邦法院開庭,正式審理欣克利案。控方律師和醫學專家認為,欣克利雖然精神怪異,行為乖張,不可理喻,但是他並非醫學意義上的精神 病患者;他謀劃行刺卡特總統和刺殺里根總統之舉,並非精神失常,鬼迷心竅,而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況下,蓄謀已久,精心策劃,冷血實施。因此,他應對自己 的行為負刑事責任。辯方反駁說,辛克利毫無政治動機,手無縛雞之力,甘冒殺身之禍,以荒誕不經的方式追星,其想法和行為大異於常人。從醫學角度而言,他是 一個典型的「妄想狂」型精神病患者,把自己與電影《計程車司機》中的虛構角色混為一談,異想天開,神智錯亂。因此,被告不應負任何刑事責任。
1982年6月21日,陪審團裁定:欣克利無罪,理由是他作案時精神錯亂。法官宣布:把欣克利送往華盛頓市一所名叫聖伊麗莎白的精神病醫院,接受監護治療。
| 5、1933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The Lindbergh Baby Kidnapping)
指控:謀殺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27年5月20日早晨8點多鍾,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1902 年2月4日—1974年8月26日)架著一架很小的單引擎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從紐約羅斯福機場起飛直奔大西洋對岸的法國巴黎而去。33小時後,飛機到 達巴黎。他的此次飛行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第一次實現了從紐約到巴黎的直達飛行;是航空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連續飛行。
1930年7月22日,林德伯格的兒子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出世。1932年3月1日晚,綁匪從他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了他20個月大的兒子,並索贖金五萬美元。盡管付出了贖金,5月12日小查爾斯•林 德伯格的屍體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被發現。保姆貝蒂•格羅與其男友受到調查,但後來被證明是清白的。女傭薇奧萊特•夏普因證詞含糊也被懷疑,她選擇了 自殺而不是說出實情。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紐約木匠布魯諾•理查德•豪普曼(Bruno Richard Hauptmann)。在法庭上,證據被一一出示,七個筆跡專家認為豪普曼的筆跡與勒索贖金紙條上的筆跡相符;最有力的證據是那些贖金本身,事實上,豪普 曼就是因為使用這些錢才被發現的,而且盡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蕭條時期卻過著與其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經過11小時的討論,陪審團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終拒絕認罪,上訴被駁回後,1936年4月3日他被送上了電椅。豪普曼被處死後,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
| 4、1913年利奧•弗蘭克殺人案(Leo Frank)
指控:謀殺瑪麗•帕茛(Mary Phagan)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與喬治亞州瑪麗埃塔(Marietta)的南方背景相比,猶太男子利奧•弗蘭克(Leo Frank)被控謀殺其鉛筆廠年輕女工瑪麗•帕茛(Mary Phagan)。有證據顯示,是這家廠的看門人詹姆士•康利(James Conley)而不是弗蘭克謀殺了那個女孩。但主要由於弗蘭克是個猶太人,他便被判有罪,並被判處死刑。1915年,在死刑執行前又被改判為終身監禁。不 久,弗蘭克被一群自稱為「瑪麗•帕茛騎士團」(Knights of Mary Phagan)的白人市民從監獄里劫出來,並被帶到馬里塔小鎮用繩子絞死。(在弗蘭克被處以私刑後,喬治亞州3000多猶太人約有一半離開了該州。弗蘭克 的逮捕和審判導致了1913年反侮辱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的成立。)
| 3、1914年阿爾傑•希斯偽證案(Alger Hiss)
指控:偽證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阿爾傑•希斯偽證案是當時的國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發起的。民主黨人阿爾傑•希斯當時是美國國務院官員,他曾以美國總統羅斯福顧問的身份出席了雅爾塔會議,還擔任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 他於1948年被指控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共產黨間諜網成員,曾向蘇聯提供國務院機密文件。後因偽證罪被判刑5年。
1948年8月,《時代》周刊編輯、前美國共產黨員惠特克•錢伯斯(Whitaker Chambers)向當局舉報希斯是他的黨內同志,稱希斯和他的同志們企圖在政府機關內安插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錢伯斯的大膽「舉證」在美國引起軒然大 波,希斯立刻被推上了潮頭,不得不站出來在法庭上與錢伯斯對質。雙方辯論了多次,牽動了整個美國人的眼球。
44個月後,希斯提前出獄,由於沒有工作,妻子離他而去,他只好以推銷文具為生,並出了兩本回憶錄,在書中,希斯始終堅持他的清白與無辜。這起間諜案直到現在還是一個疑案。
| 2、1931年斯科茨伯勒男孩強奸案(The Scottsboro Boys Trial)
指控:強奸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31年3月25日,9名年齡在13至21歲之間的黑人男孩乘坐穿過亞拉巴馬州鄉村的敞篷貨車時因斗毆被捕入獄。隨後被控強奸了兩名搭乘同輛貨車的白人 女孩——魯比•貝茨(Ruby Bates)和維多利亞•普賴斯(Victoria Price) ——而受審。在指控後,給兩名女孩進行體檢的醫生說,並未發生過強奸。盡管有這一證據,但9名男孩中有8人被草率地定罪,判處死刑。當年只有13歲的羅伊 •賴特(Roy Wright)倖免於最終的死刑判決。
「斯科茨伯勒男孩訴亞拉巴馬州」(Scottsboro Boys v. the state of Alabama)是轟動全國的案件,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大前兆,並導致了美國最高法院兩個里程碑式的裁決,從而加強了所有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該案不僅在 民權史上,而且在憲法的發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正是這一案件,使第十四條修正案關於「平等的法律保護」(equal protection under the law)和「適當法律程序」(e process of law)的保證得到意義廣泛的解釋。
| 1、1963年肯尼迪刺殺案(JFK Assassination)
涉案人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和傑克•魯比(Lee Harvey Oswald and Jack Ruby)
指控:奧斯瓦爾德刺殺肯尼迪總統,魯比謀殺奧斯瓦爾德
判決:有罪,魯比後來被改判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在夫人傑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和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迪利廣場(Dealey Plaza)時,遭到槍擊身亡。負責總統遇刺案調查工作的沃倫委員會(the Warren Commission)在經過了長達10個月的調查之後,於1964年9月發表了一份官方報告。報告指出,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德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 雇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
兩天後,傑克•魯比在眾目睽睽之下槍殺了奧斯瓦爾德。1964年3月14日,傑克•魯比被判以電椅處死。但德州法院推翻了這一裁決。在其再次受審前,魯比於1967年死於癌症。
㈥ 說是前某人被國際軍事法庭通緝真的假的誰有資料
我給你看下 我從外面下載的文件還有些視頻 都給你 你自己看看吧
㈦ 美國退出了國際法院,大家通過這點可以看出來什麼
可以看出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7.反彈道導彈條約
2001年,美國為強化其軍事優勢,正式退出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
8.國際刑事法院規約
2002年,美國認為對美國的軍人、外交官和政治家不利,正式退出《國際刑事法院規約》。
9.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上任後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
10.巴黎協定
2017年6月2日,美國以巴黎氣候協議以美國就業為代價、不能支持那種會懲罰美國的協議為由,退出巴黎協定這一全球性的氣候協議。
㈧ 針對當前國際形勢發表看法
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但挑戰日益增多。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動盪、格局調整、體系變革的新階段。
一、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際社會加強應對。美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世界經濟金融體系,挫傷了各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危機由虛擬經濟加速向實體經濟蔓延。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衰退,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環比下降0.5%,為7年來的最大降幅。歐洲和日本成為金融危機連鎖影響的重災區。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受到殃及,亞洲、拉美、非洲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油價糧價大幅波動,原油價格跌破每桶40美元。在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和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明顯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危機也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社會問題突出,失業率普遍上升。美、歐、日、中、俄等多國政府紛紛出台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並在華盛頓舉行首次20國集團金融峰會,國際社會表達出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強烈意願,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呼聲日益升高。但危機尚未見底,其對國際體系及格局演變的影響值得高度重視。
二、地緣戰略競爭激烈,大國合作大勢所趨。俄羅斯與喬治亞圍繞南奧塞梯問題爆發武裝沖突,表明國際關系中的傳統地緣政治和軍事安全因素依然突出。俄與美歐關系一度趨於緊張,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出現一些困難。此外,大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乃至軟實力方面的較量依然存在,圍繞深海、極地和太空的爭奪正在逐步展開,戰略利益競爭日益突出。但金融危機的爆發客觀上緩和了大國關系。面對嚴峻的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各大國普遍認識到加強合作、共渡時艱是唯一的共同選擇。美、歐等傳統發達國家加強彼此協調,並加大對新興發展中大國的借重。大國關系的合作面回升。奧巴馬順應時勢,以「變革」為口號當選美首位黑人總統,將著手調整美內外政策,可望重視大國合作和多邊主義。美俄相互釋放改善關系的信號,雙方領導人在俄格沖突後首次聚首金融峰會。歐俄重啟新夥伴關系計劃,並將探討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機制。大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總體框架得以維持。
三、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新興大國嶄露頭角。世界各主要力量實力此消彼長,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深入調整演變。美對外戰略受到伊拉克、阿富汗局勢影響,不斷加大對盟國和多邊機制的借重。歐洲一體化推進遇到困難,日本政府更迭,內顧傾向加大。新興發展中大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推手。俄羅斯戰略進取態勢明顯,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活躍。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妥善應對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備受矚目。「金磚4國」、「展望5國」和「新鑽11國」發展潛力巨大,彼此加強協調,在全球事務和國際體系調整變革中的影響迅速上升。新興大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突顯,在20國集團金融峰會上首次以平等姿態與傳統發達國家共同討論國際經濟金融的核心問題。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為國際關系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四、亞太合作蓄勢推進,新問題新挑戰不時涌現。亞太地區國家加強經濟金融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緊迫感增強,合作步伐加快。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加強宏觀經濟對話、開展能源、交通等務實合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以「10+3」合作為主渠道的東亞合作續有推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首次在10+3框架外舉行,並實現機制化,開啟了三國合作的新階段。以《東盟憲章》的簽署為標志,東盟一體化進程邁出實質性步伐。各主要力量繼續深入參與地區事務,擴大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形勢復雜多變,動盪和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部分地區恐怖活動威脅上升,安全形勢惡化。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趨緊。東南亞、南亞等一些國家政局出現不穩,面臨的經濟風險和挑戰增加,地區國家間圍繞領土主權等矛盾和沖突時有發生。
五、熱點問題一波三折,全球性問題牽動各方。中東局勢再度惡化,哈馬斯宣布同以色列停火結束,以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空襲,以巴沖突升級。朝核問題曲折發展。朝宣布重啟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美宣布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並最終將朝從「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但雙方在驗證等問題上分歧未解,成為進一步推進六方會談進程的障礙。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歐等向伊遞交復談方案,歐伊間進行了一些接觸,但雙方未就復談達成妥協。辛巴威各派在權利分配問題上矛盾突出,美、歐等繼續加大對津制裁。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起訴蘇丹總統,使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更趨復雜化。剛果(金)、幾內亞等國政局動盪不安。索馬裏海盜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方紛紛採取聯合打擊行動。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發展援助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糧食危機引發多國騷亂,發展問題更顯緊迫。落實「巴厘路線圖」新一輪氣候變化談判啟動。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挑戰,國際社會有效治理機制明顯不足。
㈨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關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http://jczs.sina.com.cn/2005-06-16/1816297886.html
2005年06月16日 18:16 艦船知識網路版
國際軍事法庭是指專門打擊和懲治戰爭犯罪行為的國際司法機構。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懲治日本戰爭罪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由中、美、英、蘇等11國的法官組成。
1945年9月2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三國外長於同年12
月16~26日舉行了莫斯科會議,議定並徵得中國同意:「設立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
依據《波茨坦公告》、莫斯科英、美、蘇外長會議決定,1946年1月19日,盟軍最高統帥D.麥克阿瑟公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1946年4月26日修正)。
依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的規定,由有關各國提名、經D.麥克阿瑟任命的11名法官是:美國的J.P.希金士(後由M.克萊墨爾將軍接替)、中國的梅汝璈先生、英國的派特里克勛爵、蘇聯的I.M.柴揚諾夫將軍、澳大利亞的W.威勃爵士、加拿大的S.麥克杜哥、法國的H.柏奈爾、荷蘭的B.V.A.羅林、紐西蘭的E.H.諾斯克羅夫特、印度的R.M.巴爾、菲律賓的D.哈那尼拉。威勃爵士被麥克阿瑟任命為庭長。
依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的規定,盟軍最高統帥指派之檢察長對屬於本法庭管轄權內之戰爭罪犯的控告負調查及起訴之責,必要時並予最高統帥以法律上的協助;「任何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之聯合國家皆有權指派陪席檢察官一人,以協助檢察長」。據此,美國的J.B.基南被麥克阿瑟指派為檢察長,同時兼任美國的陪席檢察官,其他各國指派的陪席檢察官分別是:中國的向哲浚先生,英國的A.S.科明斯·卡爾,蘇聯的S.A.高隆斯基(後由其助理檢察官瓦西里耶夫接任),澳大利亞的A.J.曼斯菲爾德,加拿大的H.G.諾蘭,荷蘭的W.G.F.B.穆爾德爾,紐西蘭的R.H.奎廉,印度的G.梅農和菲律賓的P.羅伯茨。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4月29日接受了盟軍最高統帥部國際檢察處對東條英機、廣田弘毅等28名被告的起訴,並於同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東京對這批日本主要戰犯進行了審判。
判決書指出,日本暴行的證據為數眾多,不可能一一列舉,法庭只能就確定大批屠殺並虐待戰俘與和平居民的罪行及國際公約所規定的其他戰爭犯罪的各種證據,作出一般的結論。
1.對中國人民的屠殺:僅以「南京大屠殺」為例,被殺人數就達20萬人以上,還不包括被日軍焚燒的屍體、投入長江或用其他方法處置的人。日本法西斯姦淫燒殺,劫掠財物,無惡不作。
2.對太平洋地區各國人民的屠殺:他們曾在馬來亞的亞歷山大醫院、泰國的瓊蓬角、荷屬東印度的望涯群島、蘇門答臘的庫達拉查、爪哇的加達爾巴士等100多個地方實施了大規模屠殺,其暴行駭人聽聞。例如:日軍將婦女強奸後,把汽油澆在她們頭上點火焚燒。
3.拷問和其他非人道待遇:日軍在其鐵蹄所及之處,對被拘禁的俘虜與和平居民實施了慘無人道的酷刑,包括烙刑、電刑、懸吊、坐釘板等。
4.解剖活人和吃人肉:實施解剖活人暴行的不僅有日本軍醫,還有其他軍人。如在菲律賓,日軍抓住了一個年輕婦女,將她的乳房和子宮割去。1944年底,日本第十八軍司令部曾發出命令,讓部隊吃盟軍的屍肉。
審判結果:判決28名被告全部有罪。
絞刑(死刑):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松井石根、武藤章等7名;
終身監禁:荒木貞夫、梅津美治郎、大島浩、岡敬純、賀屋興宣、木戸幸一、小磯國昭、佐藤賢了、嶋田繁太郎、白鳥敏夫、鈴木貞一、南次郎、橋本欣五郎、畑俊六、平沼騏一郎 (死於獄中)、星野直樹等16名;
有期徒刑:重光葵 (7年)、東郷茂徳 (20年)等2名;
判決前病死:永野修身(1947年1月5日病死)、松岡洋右 (1946年6月27日病死);
免予起訴:大川周明(精神異常)。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
關於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律文件。《盟軍最高統帥部特別通告》的附件。1946年1月19日公布,同年4月26日修訂。
憲章共5章17條,主要內容是:①法庭應由6~11名法官組成,由盟軍最高統帥在日本投降書各簽字國所提名之人選及印度與菲律賓共和國的代表中任命,並指派其中一人為庭長;全體法官過半數出席構成法定人數,但須有6人出席方可開庭;法庭實行多數表決制,如雙方票數相等,則庭長的投票為決定票。②法庭有權審判及懲罰被控以個人身分或團體成員身分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的遠東戰爭罪犯;凡參與策劃或執行旨在完成上述罪行之共同計劃或陰謀的領導者、組織者、教唆者及共犯者,對任何人為實施此種計劃所做一切行為均應負責;被告所處職位及所奉政府或上級長官命令都不能免除其責任。③盟軍最高統帥任命的檢察長負責進行並支持對遠東戰爭罪犯的起訴;任何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的聯合國家均有權委派陪席檢察官一人,以協助檢察長。④法庭依公正審判原則和程序進行審判,被告有權親自或由其辯護人代行辯護,但法庭有權拒絕由被告自行選任的辯護人或代為指定辯護人。⑤法庭有權判決犯罪者以死刑或法庭認為適當的其他刑罰;判決應公開宣布,並應遵照盟軍最高統帥的命令執行;盟軍最高統帥有權隨時減輕判決或加以某種修正,但不得加重。
根據該憲章,由中、蘇、美、英、法、荷蘭、印度、加拿大、紐西蘭、菲律賓和澳大利亞11國代表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4月~1948年11月對日本主要戰犯進行了東京審判。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舉行了對在押日本戰犯的沈陽審判和太原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確立了一些重要的國際法原則和制度,對戰爭法以至整個國際法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㈩ 國際刑事法院與遠東軍事法庭的區別
執行規約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遵循羅馬規約設定,是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成立的
存在時間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永久司法機構,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的,完成就撤銷了
管轄許可權不同
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國際刑事法庭整個國際社會關注最嚴重的犯罪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犯罪等。
戰爭犯罪( war crimes):
在把戰爭當作主權國家權利的情況下,戰爭犯罪僅指交戰國軍隊違反戰爭法的行為,包括使用有毒或其他被禁止的武器,殺害或虐待戰俘,攻擊、掠劫和屠殺平民等。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手段,從而擴大了戰爭犯罪的范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6條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5條規定,戰爭犯罪包括3類:危害和平罪;戰爭罪;違犯人道罪。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於2002年,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種族屠殺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7月1號開始生效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又稱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1月19日,遠東最高盟國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公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宣布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又稱東京審判)。由美國、中國、蘇聯、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和菲律賓這些勝利的同盟國共同任命法官審理。
審判於1946年5月3日開始進行,1948年11月12日結束,歷時兩年半。這次審判共開庭818次,出庭證人達419名,書面證人779名,受理證據在4300件以上,判決書長達1212頁。判決書對日本帝國主義策劃、准備和發動對中國和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罪行進行了揭露,並宣判25名被告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