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開庭詞
A. 請問法庭上法官進行宣判的詞的格式是什麼盡量完整一些。
1、前 言
主要三項內容:一是申明辯護人的合法地位;是講辯護人在出庭前進行了哪些工作;三是講辯護人對全案的基本看法。
2、辯護理由
是辯護詞的核心內容。是辯護人為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所要闡明的主旨,應該從被告人的行為事實出發,對照有關的法律規定,論證被告人無罪、罪輕或應該予以減輕甚至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意見和根據。
因此,通常是要圍繞是否構成犯罪,屬於何種罪名,有無從輕的法定條件以及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問題展開辯論和論述。
3、結束語
是對辯護詞的歸納和小結。一般講兩個內容:一是辯護詞的中心觀點;二是向法庭提出對被告人的處理建議。
二、如何寫好民事訴訟法庭辯論詞?
1、要善於准確歸納並找出辯護的法定理由。
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律師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律師擔任辯護人的,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律師辯護的法定理由,主要有以下下四類。
2、不要忽視對被告有利的酌定情節。
相對於法定情節而言,酌定情節指的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依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可以酌情考慮對被告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節。
隨著公訴人隊伍素質的普遍提高,起訴書和公訴詞的水平越來越高,有人甚至贊揚它是向罪犯宣戰的檄文。
對一些可以或應當從輕、減輕被告處罰的法定情節,如年齡未滿十八周歲、從犯、立功等,起訴書和公訴詞一般都能客觀認定,公訴人還利用法庭辯論階段先於律師發言的機會率先向法院提出,大有不讓律師獨做「好人」的趨勢。
很多律師越來越感到有利於被告的法定情節都讓公訴人先說了,除了在法庭上向公訴人「致謝」外,沒有留下什麼可讓律師說的了。
其實則不以為然,遇到上述情況時,可以在簡單表達認同公訴人(但千萬不可講向公訴人「致謝」的話)發表的有利於被告的法定情節的基礎上,騰出更多辯護時間和篇幅多說有利於被告的酌定情節。
綜上所述,在庭審階段,被告或被告代理人需要向法院提交辯論詞,闡述自己的理由,為減輕民事責任展開辯護。民事訴訟法庭辯論詞的格式包括前言、辯護理由和結尾三大部分,其中辯護理由是正文,需要重點突出。
要從被告的行為事實出發,結合既有法律規定,盡量的為被告爭取合法利益。
(1)法官開庭詞擴展閱讀
1、案件的審理經過,這主要起開場白作用。其內容應概括為:×××與×××因×××(案由)糾紛一案,原告×××於××年×月×日向本院起訴,本案受理後,依法向被告×××送達了應訴通知書和起訴狀副本,被告依法作了答辯。
本案在開庭審理過程中,雙方在法庭的主持下,針對各自的主張及理由,當庭舉證質證和辯論,並陳述了最後意見,由於雙方意見分岐較大,經本庭休庭評議,現評判如下……以此展示在程序上庭審活動的合法性。
2、案件事實,這主要是指通過審理,休庭評議後,法庭所認定的事實。主要是針對雙方爭議的焦點,對各自主張所舉證據的審查判斷,確定其證據效力,是否採信,從而簡要地歸納認定雙方爭議的案件事實。
3、裁判理由:主要是對案件形成的是非曲直作出評判,並闡明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適用的有關法律條款。
4、裁判結果,根據確認,變更、給付等不同種類的訴作出實體裁判。
5、法律效力,主要是簡單交待一下領取裁判文書的時間,上訴期,判決生效後的法律後果。
B. 有哪些形容「法官」的成語
形容法官的詞語: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執法如山、秉公辦案、不徇私情、剛直不阿。 不畏權勢、鐵面無私、 明察秋毫、體恤民情。 正大光明、一視同仁、 有法必依,堅貞不屈。
【成語】: 兩袖清風
【拼音】: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解釋】: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處】: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舉例造句】: 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拼音代碼】: lxqf
【近義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歇後語】: 胳膊彎里打涼扇
【燈謎】: 馬蹄服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C. 開庭的最後陳述應該怎麼說,比如尊敬的法官後面怎麼說求大家幫忙解答。簡單一點,因為我讀書少。謝謝大
最後陳述應該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以個案的形式向旁聽民眾宣示法律以及勸誡民眾切勿違法犯罪。
例如可以這樣說:尊敬的法官,人民陪審員,我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萬分懊悔,我知道錯了,一定好好改過自新,懇請法官及各位陪審員在法律予許的范圍對我從輕處罰。
(3)法官開庭詞擴展閱讀:
對最後陳述權在陳述內容上的限制,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被告人的最後陳述不能損害國家、他人以及社會公共的利益,這應當是一個最基本的底限。在司法實踐中常見的一些情況,如有的被告人會在最後陳述中蔑視甚至辱罵法庭、公訴人、偵查人員,有的被告人會對被害人、其他被告人或者案外其他人進行人身攻擊;
這些行為都是侵犯了國家、社會或者他人的利益。對此法官應予制止,進行批駁、訓誡,如果被告人不聽,視其情節輕重程度,酌情做出加重處罰或對其另外追究責任的處理。在公開審理的案件中,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如果涉及到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也應當受到限制。
其次,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內容不得離題。所謂「不得離題」,即必須與本案有關。對「與本案有關」應作廣義的理解,不能僅限於與認定本案事實有關,被告人關於悔罪的傾訴、對犯罪心理的講述以及對本案所適用的法律的評判等等都應當認作「與本案有關」。
在司法實踐中,被告人的最後陳述被以「與本案無關」為借口打斷的情況比比皆是,許多情況已經構成了對最後陳述權的侵犯。對於「與本案無關」的理由應當慎用,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被告人的最後陳述是否與本案無關,往往要到陳述結束後才能作出判斷而不是在一開始陳述就可以得到結論。」
最後,被告人在最後陳述中不得進行不當的重復。有的被告人出於心態緊張等因素會一時思維停滯或者混亂,可能會在最後陳述中重復自己在前面程序中已做的陳述,或者會固執地咬定並多次重復自己某一方面的見解,這種情況下法官可以予以適當的制止。
但是,一些為了保持邏輯上的系統連貫或者陳述的其他需要而不可避免的重復應當是允許的。
D. 求模擬法庭當庭宣判的台詞模板。只要最後當庭宣判的部分。
審判長:(敲錐)下面繼續開庭,通過剛才的法庭審理,本法庭聽取了被告人李三的供詞、辯解以及最後陳述,公訴人提請出庭的證人當庭作了證,公訴人向法庭宣讀出示了相關的證據材料,控辯雙方對證據進行了質證,並在法庭辯論階段充分闡述了各自的辯論意見,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認真評議,合議庭經評議後認為:證人當庭所說證言及公訴人員當庭出示宣讀的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等證據材料,形式來源合法,內容相互印證,能夠作為定案依據,本院予以確認,下面對本案進行宣判
書記員:全體起立
審判長:本院認為被告人李三駕車撞人後為逃避罪責,駕車逃逸,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應予懲處,河源市河職院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李三犯有交通肇事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鑒於被告人李三系初犯,且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認罪悔罪態度較好,可依法比照給予減輕處罰,辯護人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予以採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人李三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罰金3萬元(敲錐),本判決為口頭宣判,判決書將在五日內向你送達,如不服判決,可在接到判決書的第二日起十日內通過本院或者直接向河源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書面上述的應提交上訴狀正本一份,副本二份,被告人你聽清楚了嗎?
被告人:聽清楚了
審判長:下面宣布閉庭,把被告人李三帶出法庭(敲錐)
書記員:請審判長、審判員退庭
書記員:請旁聽人員退庭
E. 法官在法庭上有哪些台詞
我只講大概
1、要求原被告陳述
2、明確案情焦點
3、要求原被告辯論、證據質證
4、建議調解
5、若當天不能質證完畢,改日開庭
F. 美國法庭開庭法官及證人的宣誓詞
美國抄小學生每天上午都要襲宣讀的效忠誓詞:我向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及其所代表的共和國宣誓效忠,這一上帝庇護下的國度不可分割,民眾享有自由和公正。
開庭都要說「上帝拯救美國和本可敬的法院"
法庭作證,也要向總統宣誓就職一樣,必須手按《聖經》,發誓你所說的一切句句屬實.
Do you like English?
德國作無宗教起誓的宣誓時,法官對證人念誓詞道:「你發誓,你盡其所知,所述之言純屬實言並且無任何隱瞞」,然後證人說道:「我發誓。
G. 被告開庭開場白應該怎麼說
被告開庭開場白應該注意:
針對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發表意見。簡版單的說,權就是證據真假、能否說明問題、證據取得是否合法等方面說明。
開始庭審,法官會詢問雙方當事人的身份,然後問雙方對於對方出庭的人員的身份有無異議,照實回答就可以了,如我叫xxx,民族xx,今年多少歲,住哪裡,職業,身份證號多少等等。
(7)法官開庭詞擴展閱讀:
法庭開庭順序:
今天市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二)庭在這里公開(或不公開)開庭審理原告訴被告糾紛一案,由審判員,也就是我擔任審判長,和審判員(或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合議庭,現在宣布開庭。
宣布法庭紀律。
當事人的權利(申請迴避、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最後陳述)義務(遵守法庭紀律、履行調解判決義務)。
發問:是否聽清,是否申請迴避。
首先進行法庭調查,由原告宣讀起訴狀。
被告進行答辯。
法庭歸納本案爭議焦點:
原告提交證據,被告進行質證,
被告提交證據,原告進行質證。
法庭調查結束,下面進行法庭辯論,先由原告發表意見。
被告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結束,進行最後陳述,由原告發言,被告發言。
宣布休庭,宣判時間另行通知。
看筆錄簽字。
H. 彭宇案法官的宣判詞完整的是什麼
完整宣判詞如下:
本院認定原告系與被告相撞後受傷,理由如下:
1、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還有絆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雙方在庭審中均未陳述存在原告絆倒或滑倒等事實,被告也未對此提供反證證明,故根據本案現有證據,應著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
人被外力撞倒後,一般首先會確定外力來源、辨認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應是呼救並請人幫忙阻止。本案事發地點在人員較多的公交車站,是公共場所,事發時間在視線較好的上午,事故發生的過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輕易逃逸。
根據被告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
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
城中派出所對有關當事人進行訊問、調查,是處理治安糾紛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關證據能夠相互印證並形成證據鎖鏈,應予採信。被告雖對此持有異議,但並未提供相反的證據,對其抗辯本院不予採納。
根據城中派出所對原告的詢問筆錄、對被告訊問筆錄的電子文檔及其謄寫材料等相關證據,被告當時並不否認與原告發生相撞,只不過被告認為是原告撞了被告。綜合該證據內容並結合前述分析,可以認定原告是被撞倒後受傷,且系與被告相撞後受傷。
2、被告申請的證人陳二春的當庭證言,並不能證明原告倒地的原因,當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證人未能當庭提供身份證等證件證明其身份,本院未能當庭核實其真實身份,導致原告當庭認為當時在場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證人。
證人庭後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證以證明其證人的真實身份,本院對證人的身份予以確認,對原告當庭認為當時在場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證人的意見不予採納。
證人陳二春當庭陳述其本人當時沒有看到原告摔倒的過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經倒地後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證明原告當時倒地的具體原因,當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該過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
3、從現有證據看,被告在本院庭審前及第一次庭審中均未提及其是見義勇為的情節,而是在二次庭審時方才陳述。如果真是見義勇為,在爭議期間不可能不首先作為抗辯理由,陳述的時機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對其自稱是見義勇為的主張不予採信。
4、被告在事發當天給付原告二百多元錢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還。原、被告一致認可上述給付錢款的事實,但關於給付原因陳述不一:原告認為是先行墊付的賠償款,被告認為是借款;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原、被告素不認識,一般不會貿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稱為借款,在有承擔事故責任之虞時,也應請公交站台上無利害關系的其他人證明,或者向原告親屬說明情況後索取借條(或說明)等書面材料。
但是被告在本案中並未存在上述情況,而且在原告家屬陪同前往醫院的情況下,由其借款給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傷他人,則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墊付款項。
被告證人證明原、被告雙方到派出所處理本次事故,從該事實也可以推定出原告當時即以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況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綜合以上事實及分析,可以認定該款並非借款,而應為賠償款。
(8)法官開庭詞擴展閱讀
彭宇案案情經過: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之後,爭議的焦點是雙方是否相撞。徐壽蘭指認撞人者是彭宇。徐壽蘭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
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