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供詞
1. 在法庭審判時證人當堂翻供,法官應該怎麼判決是按照公安機關的口供筆錄還是按照證人的當堂供詞
如果是一審普通程序,沒有特殊情況,證人是需要出庭作證的,光有筆錄是不行的。所以即使公安機關把證詞改了,如果它們沒有買通證人,那麼證人出庭作證時候就會說出實情。以證人當天作證的證詞為主。而且公安機關的相關人員也會因此觸犯刑法,職權犯罪。徇私舞弊。
2. 我今天上庭說錯話,法官說我前後供詞不一樣
建議出庭之前做好書面准備,將證據列清楚,把證據要證明的事項想清楚,寫出來,這樣就不容易出錯誤。檢討沒有統一的格式,就像上學的時候的檢討那樣寫吧,把情況寫清楚就可以了,表明因為緊張導致了錯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什麼。
3. 求模擬法庭當庭宣判的台詞模板。只要最後當庭宣判的部分。
審判長:(敲錐)下面繼續開庭,通過剛才的法庭審理,本法庭聽取了被告人李三的供詞、辯解以及最後陳述,公訴人提請出庭的證人當庭作了證,公訴人向法庭宣讀出示了相關的證據材料,控辯雙方對證據進行了質證,並在法庭辯論階段充分闡述了各自的辯論意見,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認真評議,合議庭經評議後認為:證人當庭所說證言及公訴人員當庭出示宣讀的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等證據材料,形式來源合法,內容相互印證,能夠作為定案依據,本院予以確認,下面對本案進行宣判
書記員:全體起立
審判長:本院認為被告人李三駕車撞人後為逃避罪責,駕車逃逸,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應予懲處,河源市河職院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李三犯有交通肇事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鑒於被告人李三系初犯,且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認罪悔罪態度較好,可依法比照給予減輕處罰,辯護人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予以採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人李三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罰金3萬元(敲錐),本判決為口頭宣判,判決書將在五日內向你送達,如不服判決,可在接到判決書的第二日起十日內通過本院或者直接向河源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書面上述的應提交上訴狀正本一份,副本二份,被告人你聽清楚了嗎?
被告人:聽清楚了
審判長:下面宣布閉庭,把被告人李三帶出法庭(敲錐)
書記員:請審判長、審判員退庭
書記員:請旁聽人員退庭
4. 法官、檢察官的誓詞
法官誓詞: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堅決擁護憲法,永遠忠於法律,恪盡職守,秉版公辦案,清正權廉潔,公正司法,為維護社會正義、捍衛法律尊嚴而奮斗。宣誓人:xxx
檢察官誓詞:「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我宣誓: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和法律,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恪守檢察職業道德,維護公平正義,維護法制統一。宣誓人:xxx」
5. 一位法官在審理一起盜竊案中,對涉及到有四名嫌疑犯甲、乙丙丁進行了審問。四人分別供述如下(2):
幼稚
刑事案件,是認定製,即證據,
而不是文字游戲,所謂的供詞
給惦記的:人,家庭,單位,店鋪狀況,安裝遠程:監視;監聽;監控;定位跟蹤,千里之外即可掌握現場的一切。
如:
1,定位跟蹤;遠程監聽二合一遠程監控器,每台1390元
2,遠程監控攝像機,帶錄音,960元
6. 有哪些形容「法官」的成語
形容法官的詞語: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執法如山、秉公辦案、不徇私情、剛直不阿。 不畏權勢、鐵面無私、 明察秋毫、體恤民情。 正大光明、一視同仁、 有法必依,堅貞不屈。
【成語】: 兩袖清風
【拼音】: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解釋】: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出處】: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舉例造句】: 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拼音代碼】: lxqf
【近義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歇後語】: 胳膊彎里打涼扇
【燈謎】: 馬蹄服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7. 急!!!法庭上供詞說錯了怎麼辦
當事人陳述只是證據的一種形式,庭審說錯了,還要看其他證據能否證明你的主張,你也可以寫份書面的庭審意見交給法官。
8. 毛毛蟲,蜥蜴和小貓一起吃飯,餐桌上的一盤鹽被偷吃了。他們被帶到法庭上去審訊,以下是他們的供詞:
毛毛蟲偷吃了鹽。
如果毛毛蟲說的是真話,那麼他們三個人說的都是真話,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毛毛蟲說假話。
如果蜥蜴說的是真話,那麼他們三個人說的都是真話,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蜥蜴說的也是假話。
那麼小貓說的一定是真的,它沒吃鹽。所以是毛毛蟲偷吃了鹽。
9. 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法庭上的供詞能有效嗎
一般不會採納。如果此人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如果在沒有發作時的供詞,且對案件起到關鍵作用的話,法官可能會採納,但這還是要由法院指定的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決定他是否是正常狀態。
10. 給我解釋什麼叫做「呈堂證供」
「呈堂證供」是指(你說的話)作為法庭上的證詞。
呈:呈上,堂 :地點堂上,證:證據,供 :供詞。
關於「呈堂證供」的故事:
警察在逮捕嫌疑犯之前,對他說:「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呈堂證供。」這就是著名的米蘭達明示。
1963年的一天,美國發生了一起劫持強奸案。根據受害人提供的線索,犯罪嫌疑人米蘭達很快被擒獲。在訊問的過程中,警察要求他招供犯罪事實,並令其自己寫下供述,米蘭達照做了。很快,案情變得清楚明了,法官判決米蘭達犯有劫持罪和強奸罪,刑期為50年。
豈料,判決下來後,米蘭達硬是不服判決,不斷上訴,最終居然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得以翻案。
他在上訴時辯稱,警察「強迫」他寫下供述,而這一點明顯違反了美國聯邦憲法第五條修正案的規定,即在刑事訴訟中不得強迫任何人作出對自己不利的證詞。最高法院採納了他的上訴理由,並同時指出,大凡審訊,警察必須事先告訴被捕者,一是他有權保持沉默,二是他如果選擇了回答,則所做的回答可用作呈堂證供。否則,所得證詞無效。
這一判決成了「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在法庭上用作對你不利的證詞。」這條著名的米蘭達明示的誕生標志。而米蘭達明示的核心內容實際上是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擁有沉默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