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與法官
① 夢見女人和法官講道里
那看起來就是女生無理取鬧了,因為法官很奸詐
② 求當今女性地位/權力有關數據(中外皆需)
一、社會性別(Gender)研究
傳統人類學中的婦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親屬制度、性別角色的研究,女性人類學
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視為實踐者而非理論構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義和文化決
定觀結合為前提的女性人類學,論析文化多變性與社會因素對性別行為和觀念的影響,
開始了社會性別(兩性差異)的探討,改變了傳統人類學的女性研究,使社會性別成為
婦女人類學研究的真正起點和貫穿始終的重要課題。主要包括:社會性別與婦女地位,
社會性別與人類起源、進化及社會生物學研究,社會性別與親屬制度,社會性別與勞動
力分工,社會性別與語言行為,社會性別與國家和殖民主義的研究,其基礎的研究主要
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婦女生活地位成為社會性別研究的始點,涉及到女性概念、角色、身份和認同,包
括對「婦女不潔」觀念的批判,對母親角色的反思,對「家庭:社會=婦人:男人」邏
輯的批判和婦女性低下地位的認同等。認為,文化將女性定義為生兒育女的母親角色,
正是女性附屬地位形成的社會基礎,兩性差異普遍存在,其社會歷史根源復雜而深遠,
並且不僅僅是家庭范疇,而是一種社會關系。對社會性別史的回顧還追溯了19世紀巴巴
拉·韋爾特(Barbera Welter)的成果:社會性別分工割裂了男女,社會價值觀以男性
為准則。開始將女性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來研究其與男性地位的差異,美國婦女學者提出
需要修訂通常的歷史分期,以使婦女生活得以納入正史(瓊·凱利 1977),英國的婦
女人類學,討論婦女作為沉默的群體的地位,倫敦婦女人類學小組受到馬克思學說的影
響,探討不同經濟社會婦女生育生產問題,法國則中心研討性別歧視與壓迫。性別歧視
成為男性批判的熱點,它是男女不平等事實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集中表現即暴力強奸
。
婦女人類學對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研究主要表現在:1、 關於「人」的觀念的質疑,
指出有史以來人(man)與人類(human)均可以男人(man)一詞來代替、函括、等同使
用,不僅是文字, 而且絕大部分圖示圖像、刊物雜志、教科書、博物館陳列,都以男性
形象來表徵人類,「人類起源」實際陳述為男人的起源。2、由於用男性代表人類進化過
程,因而女性的這一作用、權力被淹沒,導致以往有關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概念、過
程只是男性能力所達的成果,男性自然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者、生產活動與提供者,女
性只是被動參與接受者。3、 向社會生物學挑戰,強調雌性動物的積極地位,認為自然
選擇對雌性動物同樣增加適應力,表明雌性類人猿在社會互動(社會合作,家庭組合)
中起著不少於雄性的作用。4、 人類學史前研究將女性作為生產過程和精神文化創造者
,並開始研究史前人類性別的文化關系如何產生,以及各種歷史形態性別角色關系如何
被定義、協調和操縱。
親屬制度與婚姻家庭仍然是婦女人類學研究的課題,旨在了解女性在由婚姻和生育
而產生的親屬關系中的位置。80年代中期後人類學逐漸對「親屬制度」提出質疑,認為
親屬稱謂作為接受或排除一部分人的條件或標准,並非在任何文化或社會都是一樣,否
定虛構親屬制度概念,並產生結果,許多人類學研究課程不再將之作為重點。
關於勞動力分工,早期婦女人類學受馬克思有關生產與再生產方式影響,認為男女
分別主要從事與生產和家庭有關的勞動;80年代末女性主義人類學開始修正和補充恩格
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觀點,認為男女分工自然發生的看法過於絕對化
(註:羅薩林德·考沃德(Rosalind Coward):《父權的先例》,倫敦,1984年,第
146 -149頁。),婦女在人口再生產過程中不僅是生育, 且並非所有女性都承擔這一
角色;人的再生產不是婦女自己的問題,而是關繫到整個社會人口的素質(註:AnnAna
gnost:《毛澤東之後的人口和國家的理性》,《再生產政治中的地方與全球交叉點》。
加利福利亞大學,1994年。),突破了傳統女性與兩性關系的研究局限。
婦女人類學關於語言行為與社會性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語言如何反映社會性別、
特別是女性意識,語言行為、社會性別與社會交往和政治的關系。把社會性別概念引入
語言行為與權力運用關系,是女性人類學的一大貢獻。
婦女人類學一以貫之的領域還在婦女與國家的調查。70年代李柯克、雷特和沙克絲
的報告認為,國家的出現限制了婦女的活動空間。80年代希維布萊特分析了國家形成的
不同,並非以同等方式帶來婦女的歷史地位(1988)。凱利還考察了殖民主義對性別關
系的影響,即資本主義傳入非等級社會,瓦解了原親屬關系制度,帶來了婦女的隸屬地
位(1987)。
學科的產生伴隨著新的解釋方法,70年代廣為應用的兩性不平等分析模式為《女性
、社會與文化》中提出的:自然\文化,家內\公共(領域)二元說。歐特娜(Sherry
Ortner )以自然\文化解釋兩性關系,認為男性從事的生產、技術與理念發明,高於
女性的自然文化創造,因而其價值和地位被認為優越於女性。羅薩多提出,母性意識和
「女性的家庭定位」把女性局限於家庭空間,這使男性更多地活動於公眾領域營求政經
資源,構成了兩性的家內\公共格局。另外,以男性生產和女性生育角色框建的生產/
復制二元說,也解釋於兩性支配/附屬關系。這一模式顯然接納了60年代末廣為傳播的
列維·斯特勞斯以思維類比解釋社會的方法,並使女性附屬性得以強調和普遍認同。
80年代初上述解說受到跨文化論點的頗多質疑。斯琴利格、布里格絲及沙克絲都提
到,兩性在享有同等生產資源和方式的初民社會,其地位平等。李柯克等論陳,一些社
會原居民的兩性不平等,是歐洲殖民改變當地經濟形式形成的。麥克瑪(Carol Maccor
nack )和史翠珊(Marilyn Strathern)《自然、文化與性別》指出, 兩性角色的自然
\文化觀是西方式的,在許多非西方社會二者沒有截然或優劣之分或一致聯系, 如新幾
內亞Kaulong人以自然?br> 饕鴉檎擼�幕�饢椿檎摺<夷冢芄�材信��鄭�脖恢賦鑫鞣絞?BR>家庭為次等的偏解,家庭制度下二者非上下分立,家庭的亦是公共的,且男性是家庭領
域重要角色。顯然上述解析模式因標准單一未慮及文化差異與變遷而限制了研究,也說
明了人類學結構主義二元論的局限。同時不論是自然\文化或復制\生產,都呈現出傳
統文化觀的沿襲,將女性活動歸於單向生殖,限制其勞動范圍和價值,以其對家庭的責
任來確定其角色地位;而跨文化的評釋似乎意味著存在即合理,這只利於文化傳統的認
定而不是改變,這些則反映出功能主義靜態範式本身的局限。功能主義強調社會文化的
實際作用和適應現狀,認為一種社會秩序起作用,是因為文化規范及絕大多數成員履行
其社會地位職責,因而保持社會結構,展現事物的面貌是功能學者的主旨,主張文化認
為婦女怎樣,她就怎樣和應該怎樣,而無須有其它選擇。然而男女分工和不平等的傳統
恰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產品。功能主義忽略矛盾、差異和變遷,它解釋兩性差異如何存在
,但未揭示兩性不平等形成的文化條件,未能解釋其為何持續存在,沒有研究在遠離兩
性角色起源的現代多樣化社會,決定兩性關系的復雜社會因素。於是一些學者轉向歷史
分析,考察不同時期婦女的地位,以解釋婦女歷史變化的中心環節(E·P·托馬斯)和
其地位改變的可能。同時,否認功能主義文化整體觀的心理動力學民族志,指出社會對
思維模式形成的作用;新結構主義關於社會與文化形式間的權力形態說(道格拉斯),
結構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關系與意識形態的支撐,及文化邏輯與社會現實、權力結構聯
系的主張均產生了影響。婦女人類學在延伸文化視野的同時,開始聯合歷史學、社會學
等研究,關注到兩性地位與生產方式、社會權力、階級、種族意識等關系,形成了兩性
關系的社會歷史建構,代表作為《自然、文化與社會》(註:Carol MacComaor,Marily
n Strathem:《自然、文化與社會》,劍橋,1980年。);繼之受到政治經濟學派論說
影響,外來因素對傳統社會文化的滲透、改變引起注意,突出研究了全球資本主義對原
住民和土著社會兩性文化生活的沖擊;另外一些學者受沖突論影響,開始關注以經濟不
平等引起的兩性不平等(註:伊恩·羅伯遜:《社會學》,商務印書館,北京,1994年
,第417-418頁。);女性研究開始置於更深廣的社會文化權力關系的內涵中。
二、關於婦女社會地位
婦女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階層,不只具有性別歸位,應有多重社會位置,而不平等使
其難以獲得多種社會地位。
女性整體上處於政治之外。20 世紀初美國婦女才取得投票權, 在100名參議員中只
占兩位,在總統顧問團中只佔一位, 全國只有一個女州長,至美國第96屆國會,女性只
占參議員的0.6%,占眾議員的0.9%,律師和法官中只佔9%。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女
議員只佔4.7%(註:羅瓊:《婦女解放問題基本知識》,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頁
。)。婦女的勞動力市場參與,20世紀前主要是低收入家庭,60年代美國高校畢業從業
女性為56%(比斯康蒂1974),70年代婦女占整個勞動力39%(H·阿斯廷1976)。在歐
共體中1970-82年男子失業人數增加1倍,而婦女增加 7 倍(註:陶春芳:《女性的過
去與現在》, 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3頁。)。女性職業分布與男性差異顯著,婦女
多就業於工時長、報酬低的紡織、印刷、服裝和食品加工行業,或從事醫護,婦女占登
記護士的94.6%,占護理員的89.8%(註:《婦女與發展》,天津師大,1987年,第14
8頁。)。其次,從事初等教育的女性佔84%, 圖書管理員佔82%,服務業佔55%,勤
務工作佔74%,家務勞動佔96.5%,而充任經理的只佔17%。(奧本海默1972)。男女
同工不同酬,美國近20多年婦女平均工資為男職工的3/5,1970年女售貨員工資為男性
同行的43%(註:J·A謝爾曼,F·L登馬克:《婦女心理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年
,第97頁。),日本女工工資為男工的58%(註:富士谷篤子:《婦女學入門》,中國
婦女出版社,1986年,第164頁。)。英國、愛爾蘭、希臘、盧森堡,婦女工資為同行男
子的2/3,法國女工工資是男工的3/4。婦女與貧困化相連,美國貧困戶及兒童半數以
上都在無丈夫或父親家庭。
兩性不平等的社會多層面性,意味著女性地位多層面性,其構成因素是多重的,包
括社會階級、文化教育、職業婚姻、角色年齡、族群國家等;而這些因素起作用時或有
關聯,或各自產生影響,因而地位關系又非絕對。卡羅爾·史密斯·羅森伯(Carroll
Smith Rosenberg )關於女性領域特點的研究,曾形成「女性群體」概念,而跨文化研
究則打破了女性文化的一體性。懷特曾做93個前工業社會的泛文化比較,找出52種可能
影響女性地位的因素,而每組因素不超過5個, 認為沒有一套通用標准或最重要因素可
以衡定女性地位,女性間也有差異,並無統一地位。朱迪思·貝特納則指出不同種族、
民族、階級的女性有不同文化、利益觀念(註:朱迪思·貝特納:《女性主義和歷史》
,《社會性別和歷史》,1989年秋季刊。)。一般構成女性地位的負向指標有:父權制
下的從夫居、早婚、包辦婚、男子繼承權、女性歧視與隔離、多妻、男子初夜權、守寡
、家務、禁止社會活動、失業率、非正式職業、男女不同酬;正向指標為:婦女財產繼
承和支配權、婚姻自由、夫婦平等、婦女資助、就業與教育機會、政治參與;中性指標
有:財產使用權、管理權,父母、丈夫的地位、職業及收入等。
一般,學者討論女性地位主要在經濟和意識形態方面。前者如李柯克與珊代,以經
濟獲得自主為女性高地位標准。李氏認為資本主義和采獵社會男女權益差異,正是基於
二者參與社會勞動的程度不同。珊代也以女性是否參與社會經濟生產和是否有產品控制
權為其地位重要指標,同時還提到社會賦予女性勞動產品的價值和女性團體是否致力於
謀求女性社經利益。還有許多學者從觀念層面,認為聲望可以賦予高地位,亞非拉美社
會母親角色(尤其是老年)的高地位,是精神的而非經濟上的(布朗、肯恩)。按馬克
斯·韋伯的階級分層方法(1946),政治地位(權力)與經濟地位(財富)和社會地位
(聲望)相並列,而且事實上它是地位的重要成因,經濟地位在政治場合有時沒有意義
。許多收入不低的婦女並沒有擺脫家庭束縛和不平等關系。
家庭與階層背景對女性的成就機會、價值觀有重要影響。個人的階層位置往往取決
於其父母社經地位、尤其是父親的經濟來源,父親屬於工人階層,本人受過良好教育者
,其正向發展機會和父親屬於中產階級而本人未受教育者相同(羅伯遜 1994)。父母
有社會固定職業的女性可以體會到婚姻與事業的結合,並有助於創造性的啟發,而尚未
自立就成為母親或做母親就離開社會的女性則無益於子女學業的成長。社會下層往往傳
統兩性觀念深厚,不同教化方式影響著其階層和家庭的女性個性。
文化對女性職業、教育的限制,仍是影響女性地位的現實因素。職業是女性參與社
會的重要標尺,而大文化認為女性不宜競爭,職業是男性的領域,女性的成敗則在於婚
姻。大多數女性不願做出職業婦女的自我歸屬(奧本海默 1972),而且當某種職業被
說成適於男子,女性會自動放棄信心和選擇。青年女性大都先考慮傳統職業而非發揮創
造性,女生學業領先讓位於男生的現象隨年齡而增長,成年女性(包括學有所成者)大
都自動降低青春期職業志向(貝爾德 1973)。得到男子(和多數女性)的肯定是婚姻
的關鍵,避免不被認可的行為成為通則。婦女擇業的真實緣由即,職業選擇以婚姻的選
擇為前提,婦女的創造力只在「女性氣質」下發揮作用。這與專業化職業要求的基礎和
經驗積累相分離。兼顧婚姻和就業是已婚婦女的現代選擇,生育造成的不連續性已非婦
女的從業障礙,丈夫的態度和家務則構成其婚姻與職業的沖突。妻子一般比丈夫幹家務
多3倍時間(佩奇 1974);在擇業抽樣中, 男性從未有婚姻的顧慮,而41%的婦女認
為婚姻是就業的主要矛盾(戴維絲1964)。馬爾維(1963)婦女職業生活研究展示出,
婦女擇業即對二者的選擇:或婚姻第一、工作第二,或工作第一、婚姻第二;就業類型
主要為:婚後不就業,中斷的就業,婚後再謀業,穩定職業型(獨身)。但恩鮑姆(19
71)婦女研究結果有三類:傳統型(婚後不從業),已婚職業類(先婚再謀業),單身
職業類(從業不結婚)。津伯格(1973)階段研究模型為:女性氣質的培育→結婚→謀
業,集中說明了女性擇業對傳統婚姻的妥協,即使就業從職的婦女亦未能坦然無視傳統
角色,結婚並非能解除其對婦女的壓力。
職業、教育的性別框定,障礙著女性從業、成就的信念與機會。不斷提高的職業技
能要求就業者相應的受訓、受教育程度,然而,職業分布是教學結構的反映;社會控制
機制使婦女很難得到創造性活動的鼓勵、訓練或從事之;高校畢業女性同樣受限,美國
女教授的工資是男教授的2/3(羅瓊 1986),蘇聯女醫生工資不及技術工人的2/3(
羅伯遜1994);有創造成就的男性大都居於社會較高層部門,而1/3的創造型婦女沒有
固定的職業位置(J·A·謝爾曼 1986)。不平等待遇致使知識女性相對低的自我估價
,並導致社會進一步輕視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本身。一些行業的生產或效益性有體
能要求,然而性別角色社會化擴大並加重了這種差異,造成勞動力使用的偏見性政策來
源。求職婦女的總失業率比男性高1/3(同上),在工作效績與晉升中也施予女性不平
等的機會。
人的認知方式形成於外在世界所獲經驗,如果遜順無爭成為女性之謂女性的條件,
如果女性對社會排斥的顧慮、畏懼源於真實,那麼不改變非合理的兩性價值觀,便不能
期望改變女性成功的內在認識障礙。婦女在許多社會場域都受到沖突標准壓抑:職業、
家庭負荷要求婦女自強、有能力,包括精神、心理健康都以男子型為理想,而「正常」
、「成熟」的女性又不能脫離傳統模式。在她們遇到壓力時也不能象男子般採取行動。
一般,非傳統女性比傳統女性有較高的成功可能,受教育程度與此直接相關。在職業婦
女中,大學畢業已婚女性為27-57%,而更高教育程度者為66%(伯恩鮑姆 1971)。
並且高教育程度有助於婚姻與職業的協調。歐內斯特·W·伯吉斯和伯納德·S·科特雷
爾大量研究指明,女性的婚姻和諧隨著他們受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增加而增加,這些女性
比順應女性氣質的女子更具責任感、自立心,她們從業並非主要出於經濟需要,而為獲
致一種社會地位和自主。
女性整體自我意識的更新,對婦女地位至關重要。婦女長期的自律心態強化著男性
社會的秩序,未曾試圖要求其改變生活方式。現代社會提供女性比傳統社會多樣的角色
、機會,婦女往往仍自限於傳統身份、形象,即使高校知識女性中仍存在著消極自然觀
,自我抑制觀和個人實用觀,不利於女性地位的整體改觀。羅珀(1980)美國民意測驗
中,有1/3以上婦女反對為改變其地位而付出努力,好幾個州關於男女平權的建議因婦
女的反對而敗終。婦女在擺脫主婦定位時,會遇到其他主婦們的指責或鄙視,對男性在
家照顧子女有69%的婦女給予否定(哈里斯1971)。反映出性別歧視與偏見已成為女性
自身意識的一部分,構成女性自身變化內在障礙,而這種障礙需要認識和克服的強度,
不亞於來自男性的壓力,甚至比男性的態度更具限製作用。婦女的真正對立面不是男性
而是深入內心的傳統原則。女性內心的期待被社會化為「異常行為」,而異常的最積極
意義則在於變遷。但只有大量婦女從社會邊緣走入主流社會才會重新安排婦女。
三、關於婦女權力與自主
就業本身並不代表婦女地位的改變,它可能成為一種附加角色,意味著婦女承擔雙
份勞動壓力。只有當婦女擁有擇業的自主權,它才是一種結構變數。在衡量兩性關系是
否平等時,「權力」常與地位概念交替使用,可知它亦有多種來源和層面,且兩性權力
關系並非固定。權力不只存在於公共領域,也存在於家內領域,不只有正式的法定權力
,也有非正式的個人權力。關於權力的定義,史密斯(Michael Smith )認定為「有效
地對人事採取行動的能力」;羅吉斯(Susan Rogers)認為它包括影響力和對資源的控
制與資訊的掌握,這些資源包含政治、經濟、宗教或人際任何可供利用的內容。因此,
女性除了母親的權力外,還常用輿論為爭取自身保障,對男性主持的公眾事務抗議、批
評、論說。這些雖然表現為弱者的權措,但顯現著一個事實,女性並非只被動地接受文
化安排,也會主動營求權力,是行動的主體,個人對文化可有反作用。80年代始地位不
平等批判似使婦女成為消極的主體而不再是熱點,兩性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成為婦女研究
的重心,並認識到其與民族、種族、階級等相聯,在不同情境下會發生變化,在此女性
自主性凸顯其價值。同時對功能主義整體觀的否定,也否定了公共象徵的決定性,注重
表現人格、場域的多樣化,突出了主觀、自我和人觀;80年代中期人類學實踐論與權力
論,闡明實踐並非都復制文化體系而可促生不同社會模式,社會性別理范對實踐的約束
力有差異,為婦女自主性研究提供了理論背景。80年代中期後女性的自主性成為婦女研
究的矚目課題,越來越多的學者以自主概念補充女性的「權力」。認為即使在父權極端
發展的社會,女性也有出自其意願的行動能力,對其活動有某種程度的掌握。朱迪思·
貝特納指出社會體制不同婦女社會境遇不同,有被壓迫和歧視,也有能動和反抗。隨之
出現以女性為主的民族志,如弗瑞德(Erika Friedl)著述即使在伊斯蘭社會的伊朗迪
卡婦女,也擅於創造出他們的文化哲學,反映出兩性文化的動態性。女性的自主也在婦
女團體的組織與運動上顯現出來,80年代初歐洲即由瑪麗亞·邁斯提出,婦女研究應對
婦女行動與運動有所貢獻,並開掘這一新的領域。許多研究注意到婦女將聯合爭取政經
資源改變其地位,其正式組織透過社會和政治參與,影響男性中心社會的權力重新分配
;非正式組織在社區網路提供抵制男性的經驗。
在此,女性權力與國家、少數種族及民族婦女地位與權力、女性身份差異研究具有
代表性。女性權力與國家的研究注意到在兩性不平等社會,政治權力、資源分配、社會
價值均反映出國家的男權本質,政府官員及國家制度、政策、宣傳與婦女直接相聯,並
且男性特權可獨立於國家體制,二者對女性勞動的控制同時維持對國家和家庭的權力。
提出關注的幾個問題:有關婦女的社會福利與保健;國家機構如何使國家思想體系對婦
女產生影響;國家政體中婦女與男性的同等參與機會;國家對婦女組織的態度。人類學
的研究還把婦女和國家的關系定位到具體的歷史、文化條件中,認為婦女不是一個統一
的概念,存在著族群、種族、宗教、階級以及認同等差異。(註:Irene Silverblatt
:《解釋國家中的女性:新女性主義民族史》,米卡拉·特李歐納多,1991年,第140-
171頁。)
隨著第三世界女性人類學者在本國研究的展開,以及一批美籍非洲裔女性人類學者
如邦迪、鄧漢、戴格斯、格林、德洛爾等人的崛起,80年代有色婦女學者開始批評白人
女學者忽視種族、階級文化限制下的性別定位,將其研究同其父輩家園和族屬連結起來
,婦女人類學開始關注少數種族婦女地位與權力,並以非西方文化反思西方中心主義視
角,構成了婦女人類學的多種聲音。受此影響,歐洲90年代初女性權力研究注意與人權
的結合,及對少數民族婦女的探討。英國一些黑人女性學者考察移民婦女生活,並提出
挑戰性問題,但尚未公諸學術界,法德荷比等國出現個別對移民、難民婦女的分析,但
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還未成為婦女人類學多種聲音的一種(註:閔冬潮:《婦女研究在
美國、西歐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同③,第198頁。)。 亞洲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曾
隸屬於史學和民族學,作為人類學分支學科的婦女研究本身正在形成中;女性主義影視
、藝術作品及其藝術節正不斷問世。
80年代後期,受到後現代主義質疑傳統經典、注重大眾社會、重視不同思想和結構
因素等影響,人類學重新思考異文化的解釋性,反思田野研究與寫作是否、如何和多大
程度地製造著非西方社會?以再造和再表現異文化維持西方文化權益?否定以超地域模
式涵蓋地域模式,否定文化的異族化及對被研究者個性的隱抑,提倡研究者的主觀性與
對權利霸權的批評。予以女性自我和權利意識積極的影響。女性身份的多重與差異性得
到研究。女性人類學家提出:「反思性民族志只有與女性主義結合,才有可能更敏銳地
意識到人類學的定義,研究和再表現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內在的不平等(衡)性」(注
: Judith Stacey: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rography?《能否有一種女性主
義民族志》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New York,19
91年,第115-171、第115-117頁。)。女性學者的雙重身份與寫作方式的討論,成為
實驗的新「女性主義民族志」的主要手法,注意吸收邊緣社會和社區的女性主義作品,
補充分析研究者自我文化與被研究者的關系,主張認識到女性身份的部分一致性。「認
識到在相同中存在差異,自我身份(self)可能包含多種認同,他者身分(other )可
能是自我的一部分,以突破自我與他者、主觀與客觀的禁錮」。(註:麗拉·艾布:《
能否有一種女性主義民族志》,《女人與表現》,1990年,第5卷第1期,第25頁。)為
新女性主義民族志應以參與而非主導方式,來表達各種婦女的聲音,研究各種個體及其
關聯而非一般化,以具體再現不同的文化政治,對此最具表性的研究是卡麻拉·維斯衛
斯瓦朗的《虛構的女性主義民族志》(1994)。
人類學本土與人觀的研究,指出了傳統理論範式的非普適性,然而容易忽略可能存
在於不同文化和族群間的人類共同性,因而社會文化與人的關系的探討,無一需要一種
多元、多向度的取向與互動,婦女研究尤其如此。
80年代末,婦女人類學對於女性地位與權力的關注的一項重大現實成功是:婦女人類學走進傳統系科的課程表。1985年美國人類學會通過了「婦女人類學教學計劃」和新
的人類學基礎課教學指南與文獻目錄,隨後出版了《社會性別與人類學》(1989)基本教程,包含婦女人類學基本觀點方法和所有重要課題,以及全世界性別研究信息。繼之
成立了美國人類學會婦女人類學協會,並出版系列刊物和資料,致力於女性問題方案研究
③ 上海7歲女孩向法官求救,稱媽媽從未讓自己睡過床,這是怎麼回事
小女孩的親生父母在她小時候離婚了,兩人在離婚時曾經為了孩子的撫養權發生過爭吵,母親覺得自己現任丈夫是華裔,日後可以讓孩子出國留學。父親覺得對方確實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於是就同意由對方撫養。
對於這件事我的看法。
我覺得這位母親想要女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不應該這樣子做,現在都什麼時代了,自力更生可不是會幹活就行。她連女兒最基本的身體健康都不能保障,有什麼資格談未來能力?對於法官改判的行為確實很值得稱贊。輟學法官這一決定改變了女孩的一生,讓女孩脫離了痛苦,希望女孩可以跟在父親身邊快樂成長。
④ 打招呼被拒,中年女人持刀報復女法官,生活不如意就要遷怒社會嗎
向慧和周春梅都是湘西姑娘,都生於1977年,都考入了湘潭大學。但是兩人走向了不同的崗位,也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還需要加強宣傳和普法教育,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形成崇尚法治、敬畏法律的良好輿論環境,讓當事人尊重審判結果。提供更多的司法救濟渠道,避免個別人因為自己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就遷怒於法官,遷怒於社會。
⑤ 女的可以當法官嗎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位特別的女性,與大家共勉。她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版格,美國最高法院歷史權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1993年由柯林頓提名宣誓就職,在位已有24年,畢生致力於推動性別平權成為一項憲法原則。作為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中唯一的女性,金斯伯格擔任著為婦女發聲的責任。
作為法官,她面對的時機並不是太好。女性律師在那個時代還是稀罕事,更不必說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然而,性別平權在她多年的奮力推進下,正一點點發生著改變,她的主張與努力對於所受審案件中的女性,意義更是非凡。
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力主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簡稱PPACA)在最高法院進行審核,金斯伯格為該法案向最高法院寫下了恐怕是她職業生涯中最有力量的一份意見書。她認為此法案符合憲法,是國會在憲法的貿易條款下合理行使權力。
⑥ 卡瓦諾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如何影響女性墮胎權
一般來說,年齡不超過20歲女孩子(特別是16-18歲的),她們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成熟,如果這個時候墮胎一次,對身體的危害影響極大,以後她們患許多婦科病的幾率要比正常的女人大好幾倍。懷孕隨便亂墮胎不只危險性高,而且還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高雄市小港醫院近來就接到3例因墮胎不完全,子宮腔內殘留胚胎骨頭或組織而造成不孕。
醫師表示,隨著性觀念的開放,有越來越多不預期的懷孕案例,甚至還有所謂「九月墮胎潮」,不過人工流產會造成出血、發炎、子宮腔黏粘等不孕後遺症,嚴重時還會死亡。
醫院近來更發現3個罕見的人工流產後骨頭殘留造成不孕的案例。第一個案例是一名24歲的林姓婦人,婚後一直不孕,醫師進行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有類似子宮避孕器的異常顯像,但是林姓婦人並沒有裝置子宮避孕器。醫師進一步以子宮鏡檢查發現子宮腔內有一塊殘留的胎兒骨頭,詢問之後發現,原來是病患6年前未婚懷孕,在懷孕4個月時接受人工流產,醫師推斷應該是當時流產所造成的後遺症。
第二個案例是一名26歲的李姓婦人,4年前因為胎死腹中接受人工流產,之後出現異常出血和痛經,但是李姓婦人並沒有注意,近日是因為懷疑自己不孕而到醫院接受超音波檢查,同樣被醫師在腹中發現有子宮避孕器的異常顯像,經過子宮鏡檢查,醫師從李姓婦人的腹中取出7塊胎兒的骨頭。手術後異常出血和痛經的情況也就此消失。
第三個案例則是一名20多歲的婦人,同樣因為不孕接受檢查,結果發現子宮內有已經鈣化的胚胎組織,醫師詢問發現她在7年多前還是青少年時,曾經一度懷孕8、9周,然後接受人工流產。
子宮腔內骨頭的存留,通常會造成婦女子宮異常出血、月經量多、痛經和不孕,曾經接受人工流產的婦女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特別注意;他也建議接受人工流產的患者如果在手術後第一次月經有異常出血或痛經的情況,最好就要接受檢查。
如果女人墮胎超過三次,你可以去問問那些經驗豐富的婦科醫生,她們會告訴你,你可以懷孕,但你以後很難再生出Baby!Baby會在你懷孕7-8個月自動流產!因為墮胎超過三次以後,女性的子宮口已經闊開,加上現在條件好,營養好,嬰兒都比較重,子宮拖不住嬰兒,自然流產!
有一次有個大學二年級的女生,已經墮胎過三次,第四次的時候,她對醫生說:我要把孩子生下來!醫生對她說已經不可能了,她當時大哭起來!
而且墮胎還帶來一種嚴重的隱性心理疾患,美國科學家研究,墮過胎的婦女患抑鬱症的比例高於沒墮胎的三倍。墮過胎的婦女的自殺率竟然高於沒墮過胎的婦女五倍。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研究表明,墮過胎的婦女,意外死亡(車禍、被殺等)的幾率也高於沒墮過胎婦女三倍……
墮胎為什麼會這樣,科學界也沒明確的結論,科學家很奇怪,許多墮胎後果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比如墮胎跟車禍以及盜匪奸殺有什麼關系?因此大為頭疼。
許多人認為墮胎是嚴重違反宇宙自然意旨的事,冥冥之中自然有感應。而且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相信有嬰靈的存在。嬰靈就是墮胎小兒的靈魂。據說,一個生命能投生為人是很難的事,當這個魂神好不容易進入母胎,成為一個人形,而竟然被輕易而且殘忍地攪碎吸出,嬰靈哀怨不去,總是追擾著母親,他們在多維空間中有能量進行破壞,這是墮胎婦女萬事不如意的根源。
所以先建議那些男的,請愛護你身邊的女孩子,不要因為貪圖一時快樂,給女孩子造成一生的傷害!同時更建議女孩子多多愛護自己!為愛付出本無可非議!
不管男的還是女的,你將來要結婚,不管你們是誰愛誰更多還是彼此相愛,有天你們想要一個Baby,可是你發現你的老婆或者自己不可能有你們自己的Baby,不知道做何感想?
一開始我也不明白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以及一切宗教都極力反對墮胎並在法律禁止墮胎,我現在算是悟到點什麼了。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頒布禁止墮胎法?
⑦ 宋朝法官無意碰見喪夫的女子,為何根據哭聲就說她是兇手
宋朝時,有一個極具傳奇性的法官,名為張詠,他為人正直,解決了好多奇案,深受百姓愛戴。
宋朝法官劇照
張詠口頭表揚了官員和他的妻子,心裡卻暗暗震驚。等官員走後,悄悄吩咐了自己侍衛,秘密的辦了一件事。第二天,張詠判決,將這個釘死丈夫的婦女和官員的妻子一起在市場判決。原來,張詠派人審判了官員的妻子,經過調查發現,那位官員的妻子也用同樣的方法,害死了她的前夫,開棺驗屍可以發現在那位前夫的頭頂有著同樣銹氣斑斑的鐵釘
看啊,你只有善良,光明正大,才無所畏懼。
⑧ 明朝奇案:婦人艷妝戴孝祭奠丈夫,被大人識破,背後有什麼冤案呢
明代時,某縣令魏大人,從小愛百姓極其仁厚。一天出差下鄉,和衛士們走到山腳下的一個地方,遇到了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穿著孝順服裝的女人。
在山腳下有一座墳墓,那個女人走過去,跪下來哭了。大人便問,會不會覺得那個女人有異樣?左右官吏回答道,只是一個穿孝的女人,沒有什麼不同,大人為什麼要講這句話?
衛君想了很多,還是覺得這個女人不一樣。他命令警察把這個女人帶回縣政府。經過仔細詢問,如果她沒有什麼問題,讓她回家也無妨。
掘墓人發現丈夫是中毒而死的。這個人在法庭上作證後,經過審訊,他被判有罪,並受到嚴厲的懲罰和依法定罪。
至於那作見證的人,王就賞賜他一大筆銀子,又教訓他。要不是偶然遇到了證人,恐怕這個案子,這個無辜的受害者,永遠也洗不清了。
人的心似鐵而不似鐵,法律卻如火爐。天衣無縫的殺戮,上帝看到了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