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詢問證人過程
㈠ 詢問證人的程序和方式的內容
法律分析:詢問證人的有關程序:
1、詢問證人只能由偵查人員進行
2、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到證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處進行,但是必須出示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
3、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4、為了保證證人如實提供證據,詢問證人時,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5、詢問不滿18歲的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6、詢問證人,一般應先讓證人就他所知道的情況作連續的詳細敘述,並問明所敘述的事實的來源,然後根據其敘述結合案件中應當判明的事實和有關情節,向證人提出問題,讓證人回答。
7、對證人的敘述,應當製作筆錄,交證人核對或者向他宣讀。
詢問證人的方式:
首先,核對證人的基本情況,確定無誤後,告知來意,指明其有如實作證義務;同時指出偽證和隱匿證據應負的法律責任,做好思想工作,要求證人如實提供證言。
其次,在詢問時,應先讓證人就其知道的案件作系統、詳細的敘述,檢察人員根據證人敘述,對不清楚、有疑問和有矛盾的問題進行提問。對證人的提問應當簡明、清楚,不得有提示性或引導性;不得模稜兩可,使證人無法回答。詢問聾啞人應有手勢翻譯人,詢問少數民族的證人應有翻譯。詢問不滿18周歲的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第一百二十五條 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第一百二十六條 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也適用於詢問證人。
㈡ 開庭法官會問原告什麼
開庭法官詢問流程如下:
1、法官首先會詢問原告和被告的姓名,出生日期,檢查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和代理人信息,一般需要自行報告;
2、在檢查身份信息後,法官會要求原告在法庭上提出索賠,確定哪些項目在哪裡,投訴形式是否有任何變化,是否要求增加,以及修改要求;
3、之後,被告將被要求評論原告的索賠。
法庭審理過程具體如下:
1、依次為當事人陳述;
2、期間當事人可以提出新證據,經許可向證人、鑒定人和檢驗人進行提問並要求重新鑒定或是檢驗;
3、法庭辯論;
4、法庭辯論依順序進行;
5、審判長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條 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第一百四十一條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第一百四十四條 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第一百四十五條 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㈢ 詢問證人的程序怎麼進行,詢問證人應當遵循的
既然你都舉了這么多資料了,看來就「一名警察詢問證人是否違法」這個問題上,你也沒有定論。
那麼我們換個法官的思路。
如果有律師提出:「該證人證詞製作時,只有一名警察,該證據證明效力存疑」,法官怎麼辦?
我如果是法官,我考慮的問題是,該證詞取證過程有瑕疵(姑且說是瑕疵,何況樓主也沒提出違法的准確定論),但證明力大小還是取決於證詞本身的質量,或者說是真實度。
如果結合全案看,該份證人證詞不屬於主要證據,其證明內容能被其他證據一一證明,這種情況就不探討了,
如果該份證人證詞,屬於非常重要的核心證據,我們能不能要求該證人出庭作證呢?
以上思路,拋磚引玉,求探討,求斧正。
㈣ 法官在民事訴訟如何詢問證人
法律分析:1、交叉詢問,即由雙方當事人對證人進行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這是「當事人主控型」證據調查程序中對證人調查的主要方式;2、職權式詢問,即由法官直接詢問,這是「法官主控型」證據調查程序中對證人調查的主要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㈤ 在二審中,開庭詢問的流程是怎樣的,
二審開庭程序:
1、立案
當事人不服一審法院判決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內向一審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審查一審法院移送的上訴材料及卷宗,符合條件,予以立案。
2、開庭(案件事實基本清楚,可以不開庭審理,但必須與雙方當事人進行談話),需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公告;移送審判庭開庭審理。
(1)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2)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3)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4)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5)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6)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維持原判,或者改判,或者發回重審。
(7)宣判。
(5)法官詢問證人過程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當事人在二審有兩項重要權利,一是申請迴避的權利,二是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理由的權利。詢問當事人就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這兩項權利。
二審法官詢問時,應當告知當事人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是否申請迴避,有無新的事實、證據或理由。經詢問當事人,確定有新的事實、證據或理由的,案件承辦人應當向合議庭提出,必須開庭。
如果確定沒有新的事實、證據和理由的,應當向合議庭提出不開庭的意見,合議庭合議確定可以不開庭審理。因二審是由上訴人啟動的,詢問當事人特別是上訴人,是二審法院確定是否開庭的前置程序。
㈥ 審判人員如何詢問鑒定人
法律分析:申請出庭作證或質證方首先向鑒定人詢問,然後由對方詢問,法官只在必要時對鑒定人作一些補充性的詢問。鑒定人在法庭上必須陳述所作鑒定結論的根據、過程和科學基礎,回答相關各方提出的疑問,司法鑒定人在法庭上對案件公訴人、辯護人、當事人、代理人、法官以及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依照法律程序對作為證據的鑒定意見提出的有關問題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如實回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七條 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㈦ 刑事案件證人出庭流程
法律分析:首先要通知證人,告知證人出庭時間、出庭地點,告知案件情況,但是不能通過言語或其他手段要求證人作偽證。接下來就需要向審理法院提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申請書,申請書中除了要寫明案件當事人的個人信息以外,還要包括被申請人的具體信息,請求事項、事實以及理由。法院如果經過審查認為當事人提出的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申請理由正當、合法,准許申請證人出庭,就需要在案件開庭之前向證人做出通知,並告知證人應當將真實情況進行講述,不得作偽證,並且要告知對方作偽證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結果。證人出庭是為了作證,審判人員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還可以接受當事人的詢問,如果兩方都有證據,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雙方證人對質,法官根據對質結果作出判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
㈧ 民事案件法官會如何提問證人,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其一,詢問證人過程的效率。訴訟雙方處於對立地位,對證人的發問有很強的競爭性,為爭取最大利益,必然會從證人口中努力找尋有利於自己的證言,甚至糾纏於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導致證人作證過程拖沓,影響庭審程序正常開展。法官應注意引導當事人緊密結合案情向證人發問,保證庭審過程順暢。
其二,證人作證的實際效果。英國著名大法官丹寧指出:「每個法庭都必須依靠證人。證人應自由地、無所顧忌地作證,這對執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能否充分發揮證人作證功能,對證人的詢問至關重要。但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於案件比較復雜或一時疏忽,當事人在詢問過程中遺漏了可能影響事實認定的重要問題,證人出庭的實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樣的情況下,法官作出補充發問就顯得尤為必要。
其三,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平衡。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參與訴訟的能力有所增強。但總體來看,當事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實現自身權利的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一方委託了律師,律師施展其專業技巧詢問證人,獲取最有利證言,而另一方由於種種原因未委託律師,自己亦不懂得如何向證人發問,則明顯處於劣勢地位。對於這樣一種事實上的不公平,法官顯然不能熟視無睹。
其四,法官中立地位的保持。法官對證人的發問必然是根據自己的某種認識和判斷進行的,這種發問難免會先入為主,也會令當事人產生法官偏袒某一方的感覺,有損法官的中立形象。作為居中裁判者,法官在庭審中主要應擔當起庭審組織者的角色,通過庭審被動地查明案件事實,不宜對涉及案件事實的問題作過多詢問。
㈨ 詢問證人的程序怎麼進行,詢問證人應當遵循的規則
在上述地點,證人在極不情願的心態下,難以客觀、充分地提供證 據,難以保障取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證人對作證地點的選擇權是證人合法權利的重要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往往根據證人的實 際情況和案件情況確定證人作證地點,在證人無異議時對證人進行取證。而《規定》限制了偵查人員確定取證地點的權力,也剝奪了證人選擇作證地點的權利。 這會 使一些案件因無法在合適地點取證導致錯過最佳時機,比如偵查人員千方百計地找到證人,卻因取證地點不適宜而未能當場保存證言,當再次取證時,很多證人卻不 知所蹤;對於證人病危等情況來說,因證言將隨時永遠滅失,這時更不允許偵查人員按《規定》中的地點進行取證,而只能就地及時地對證言進行保存,以保證偵查 工作順利進行。否則,將使偵查工作困難加大,增大訴訟成本,不利於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 一要注意審查證人的作證能力。因為根據我國法律,有些人是不能做證人的。 二要注意在詢問證人時,必須有不少於兩名的執法人員在場。 三要注意在詢問前做充分的准備工作,認真分析案情,了解證人與本案和本案當事人的關系,擬定詢問提綱,找准詢問重點。 四要注意詢問證人應選擇合適的場所。一般情況下,應選擇證人所在單位或其住所。這樣做可給證人創造寬松的作證氛圍。 五要注意詢問證人應個別進行,嚴禁採用討論會、座談會的形式互相啟發、誘導。 六要注意詢問證人時必須製作詢問筆錄,詢問結束後交給證人核對或向他宣讀,允許補正,在其確認無誤後,由其本人在筆錄上簽名、按指印。 七要注意詢問有辨別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時,要通知他的父母或監護人到場,詢問的方法要適應未成年人的特點。八要注意詢問證人時,態度和藹。
㈩ 刑訴法中詢問證人和證人詢問的方式有哪些
刑訴法證人詢問的程序和方式:首先讓證人就他所知道的情況作連續的詳細敘述,並問明所敘述的事實的來源;然後根據其敘述結合案件中應當判明的事實和有關情節,向證人提出問題,讓證人回答。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