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志法官
1. 從法家思想的起源說起,聊聊秦朝暴政的根源是否在於法家思想
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為武器強大起來的,而在秦朝建立之後,依然沿用著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那麼秦朝的暴政究竟是否與法家思想有關呢?
當我們透過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看向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時,似乎聽見了他們在極力地自我辯解:我們總體上是反對重賦、重役的,這個鍋我們不能背,至少不能全背。
本篇筆者就從法家思想的起源說起,聊聊秦朝的暴政根源是否在於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起源。
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史記·太史公自序》
“法家”作為一種學術派別,最早是由西漢司馬談提出的,此人便是司馬遷的父親,正如上述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所言,司馬談第一次總結了當時的主要流派,即儒、墨、道、法、名、陰陽。
司馬談把這些思想流派稱之為“六家”,並認為他們都是致力於如何達到太賓士世的學派,只是他們所遵循依從的學說不是一個路子,有的顯明,有的不顯明,打個比方的話,就是登上山頂的路不止一條,但無論走哪條路,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秦始皇
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商鞅和韓非雖然都主張重刑,但是這個主張的背後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減少違法犯罪和作姦犯科的行為,只有如此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秦朝暴政的三個體現重賦、重役、重刑,其實並不合乎法家的治國思想,至少他們總體上是反對重賦、重役的,而提倡重刑也是為了懲治違法之人,那麼秦朝怎麼就暴政了呢?
秦朝統治者的個人因素。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史記·秦始皇本紀》
上述這句話,是尉繚對秦始皇面相的描述,並且由此對他的評價,尉繚認為,秦始皇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如果讓他得到了天下,那麼天下都會成為他的俘虜,至於從面相看人准不準,這點筆者暫不論述,不過秦始皇得到了天下之後,確實把集權發揮到了極致。
那麼秦始皇得到天下之後是如何治理國家的呢,這點《史記》中也有記載:(秦始皇)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意思是秦始皇當政時強硬果決,暴戾苛細,事情都依法決斷,刻薄嚴峻,沒有仁愛恩德,沒有溫情道義,於是他就急迫地加強法制,囚禁很久的罪犯也不赦免。
我們接著再來看秦始皇之後的秦二世,趙高擁立秦二世繼位之後,兩人為了專權,就對前朝遺臣和王宮貴族進行了清算,《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而之後,秦二世又開始“復作阿房宮”,並“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為得就是不讓天下人認為是“先帝舉事過也”,最終在秦朝暴政的統治下,諸侯並起反秦,而在秦始皇死後本就搖搖欲墜的大秦帝國,就在起義的浪潮中,成為了歷史中的過眼雲煙。
從上述記載,我們不難看出,秦朝統治者在國家治理上其實是秦國暴政的直接原因,這也就是說法家思想中的重刑思想,只是秦朝實行重刑的因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