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法官
❶ 有人說法學就業前景不好,你怎麼看
任何時候,單純從所學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就業前景的好壞,其實都不科學。因為,再熱門的行業,也有學習不好的學生(還要考慮畢業院校),再冷門的專業,也有對口的工作機會。甚至可以說,有的時候,冷門專業,反而就業前景更好一些。
咱們還是先來說說法學這個專業吧。其實,法學專業是一個大學科,往下細分,還是能分出很多類別來,今天只是從綜合角度考慮。
同樣是身邊的例子,那些轉行的人雖然衣食無憂,但相比那些一直堅守在法學一線的畢業生來說,發展空間,明顯是後者要大得多。小編認識的很多人,雖然在畢業的頭幾年顯得有些落寞甚至落魄,可如今不是成了大律師,就是在公檢法舉足輕重,這都是之前很多人想不到的。
所以,怎樣選擇,還是看你個人的努力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❷ 台灣地檢署是什麼機構
台灣司法制度簡介
司法制度從概念上講是一個國家的司法權、民眾的訴訟權和結合二者的正當程序原則共同構成的結合體。可是,人們在談及司法制度的時候往往側重司法權,我在這里也是如此。
就審判權而言,世界上有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之別,台灣實行的是三元審判體系,法院分為普通法院(民刑事)、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將過去在大陸實行的司法制度搬遷到台灣,這些制度在十年訓政時期有過一些調整,但大體上沿襲了北洋政府甚至是晚清的司法制度。公務員懲戒是在1947年憲法中才獨立出來。此外,台灣還有軍事審判,但這一制度的憲法根據並不是很清楚,僅僅是根據憲法中的「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一規定而得出。軍事審判權並不劃歸司法權,而是歸入總統統帥權體系,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參照了美國不得而知。如果這樣將軍事審判加進的話,審判體系就有了四種。
法官的保障也是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方面。對法官的保障,除了在憲法第80、81條對職務及身份獨立加以規定以外,法院組織法和一些條例也規定並強化了對法官的保障。憲法上的「終身保障」制度一開始被解釋為「至死方休」。後來人們提出了質疑,這一制度也作了調整,於是就有了七十歲不辦案可照拿全薪的「優遇制度」。
台灣的憲法解釋制度也很復雜。由於中國早期是將整套的西方法律移植過來的,故必須有少數專家對法律作出解釋,形成中國特有的解釋制度。台灣現行的解釋體制基本上沿襲了以前司法院的特色,不過是由司法院特設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而不是由最高法院行使。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期九年。大法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傑出的普通法官,一是有聲望的教授學者。解釋分憲法解釋和對法令的統一解釋兩種。
台灣的大法官解釋權在法律文字沒有改動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功能上的變化。在法律頒行之初,由於上面談到的原因,大法官會議不但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還有對法令作出統一解釋的權力。但後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大法官會議很少再對法令做統一解釋了(在1994年以來,只做了兩次),只做憲法解釋了。而且,憲法解釋也發生了變化,由抽象咨詢,這很類似此地的批復,變成具體憲法爭議的仲裁者。最高部門之間的爭議會提交到司法院,後來人民也能向司法院聲請解釋。1980年代大法官對終局裁判適用的法令若認定違憲,即可給予特別救濟,於是台灣就有了違憲審查。
審級方面,民刑事法院是三級三審,行政法院是一級一審。行政法院基本上是和法國一 樣獨立的審判體系,但從隸屬關繫上看又類似奧地利,因其隸屬司法體系,而非象法國那樣隸屬行政體系。明年將正式調整為二級二審。公務員懲戒實行一級一審,一定職等以上公務員的懲戒,須由監察院移送到司法部門。但不是以法院的形式,而是以會議的形式作出裁定。大法官已宣告了此一組織方式違憲。這樣在台灣,故未來公務員懲戒也將更司法化。
在司法行政方面,司法院在國外罕見。憲法規定司法院掌理民刑事。於是在司法院是法院還是行憲前的司法行政院的問題上一直存有爭議。但在行憲後,司法行政的的建制更加奇怪了。行政院下設司法行政部,該部掌管高等法院極其以下的各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司法院只管理終審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且司法院實行首長負責制。
在1970年代末,由於政治改革的推動,司法體制也有了變化,所有法院都改歸司法院,司法行政部該稱法務部,掌管檢察體系同時是行政院的法律顧問,不再掌管高等法院以下的法院了。此外,司法院還為自己解釋出一個法案提案權,這樣司法院就有了一個政策主導權。
❸ 台灣挺同團體為什麼慶祝
台灣地區「挺同團體婚姻平權大平台」5月24日舉辦「2017點亮台灣亞洲燈塔」活動。在台灣地區宣布對同性婚姻」釋憲」的結果後,參與的「同志們」歡欣雀躍,感動到流下眼淚,並相互擁抱。
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昨天下午四時將就「同婚釋憲案」作出解釋,預料將對島內同志婚姻有所保障。
❹ 我國對台灣實行的制度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我國對台灣實行一國兩制 含義:團團圓圓,和平統一/ 現在台灣制度 三權分立,類似於美國 1 總統掌行政權,統帥三軍,任免行政院長(類似於總理)。總統選舉實行多黨制,現任總統是陳水扁,3.22後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將在今年5月分上任 2 立法院,即台灣的議會,掌握立法權。原來設225個席位,今年新一屆立法院改選後席位減半,國民黨掌握了2/3以上的席位,取得壓倒性優勢。現任立法院長是國民黨人王金平。 3 司法院,為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 「總統」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總統」擁有統帥海、陸、空三軍、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免文武官吏、授予榮典、頒布緊急命令、召集「國民大會」等大權。1996年以前,「總統」的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1990年李登輝就任「總統」後,進行了多次「修憲」,「總統」的產生方式、任期、職權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規定自1996年起,「總統」的任期改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而非以「委任選舉」方式間接選舉產生。「總統」擁有「行政院長」任命權,不再經「立法院」同意;「總統依憲法經國民大會或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無須行政院院長之副署」。1996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 「行政院」 台現行「憲法」規定「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故所有行政機關皆直接或間接隸屬於「行政院」,受其指揮監督。如「行政院」各「部、會」的重要決策皆須經「行政院會議」討論議決;行政機關向「立法院」提出的各種法案,皆須經由「行政院」提出;「行政院」及所屬「部、會」皆以「行政院」名義,向「立法院」提出預算案,向「監察院」提出決算案等等。此外,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凡非屬「總統」以及「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等四「院」的職權,都可歸由「行政院」負責。 「立法院」 「立法院」為台灣當局的「最高立法機構」。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90年代「政治革新」後,「立法院」失去了「行政院院長」的人事任命同意權,但同時增加了「倒閣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彈劾權」。此外,「立法委員」非經「立法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的規定的適用范圍縮減為會期之內。在2000年4月24日通過的第六次「修憲案」中,「國民大會」確定無形化,其原有的人事同意權等職權大多轉移到「立法院」,「立法院」的權力大幅擴張。 「立法院」設正、副「院長」各一人,由「立法委員」分別選出。由於「立法院」對於「總統」的人事權、命令權擁有廣泛的同意權、決議權,並且對「行政院」擁有廣泛的決議權,因此,「立法院」的地位與作用十分重要,對於「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權力關系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自2000年4月「國民大會」走向虛級化後,「立法院」不僅成為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成為唯一的最高民意代表機關。 「司法院」 「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掌握「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有「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命之。「院長」、「副院長」外,另置「秘書長」一人,特任;「副秘書長」一人,簡任;「秘書長」承「院長」之命處理「本院」事務。「司法院」為解釋「憲法」並統一解釋法令,設「大法官會議」,以「大法官」十七人組織之。「司法院」的直屬機關有:「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