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來源

法官來源

發布時間: 2020-12-23 09:38:36

法官必須引用法律條文嗎如果不是,那法官可以引用的來源有哪些

民事判決書法律依據的引用淵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四種。

㈡ 法官為什麼要帶假發

假發、法袍這樣的服飾營造的氣氛是凸顯了法官這種角色的極端重要性,這種職位的極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發屬於官職式假發,表示自己的官職,它要營造的氣氛是生怕你看不出來這是假發。

所以這種假發戴上去以後給人一種特別"非人化"的感覺,也就是說,戴上假發的人看上去就不是個人了,它體現了要把法官當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起源於18世紀的馬尾假發和長袍服飾,一直以來都是英國司法系統的象徵。現在只有英國和少數幾個國家的法院系統保持這種習慣。

歷史記載,律師的黑袍最早可以追溯到1685年,當時是悼念查理二世駕崩所穿的喪服。

假發的使用始於18世紀初,那時戴假發是歐洲社會的時髦裝束,只有達官顯貴、王公貴族和法官律師等有身份的上流人物才能戴假發,從此逐漸形成了風氣。

(2)法官來源擴展閱讀:

司法假發是指律師、法官佩戴的假發。在某種程度上,司法假發是法律的象徵。在十七世紀以前,英國的律師是不用戴假發的。司法假發發展至21世紀已有300多年歷史。

英國規定:2008年10月2日起,除了審理刑事訴訟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國大多數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發。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假發在英國、中國香港還是保留這一習慣。因為假發象徵著權威。

21世紀,假發不再時髦,卻成了法律人遵循傳統的守舊形象。人們習慣性的將假發與地位、身份乃至正義聯系起來。

而英國法律界還有一種說法:假發戴得越久,越老越臟,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發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發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假發

㈢ 法院工資的來源

法院職工屬於公務員,他們的工資由當地政府發放。工資由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基礎工回資答和工齡工資四個部分組成,分別體現工資的不同職能,其中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是工資構成的主體。

根據《法官法》和《檢察官法》的相關規定,我國現行法官、檢察官職務序列均為十二級。最高法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最高檢檢察長為首席大檢察官,二至十二級為大檢察官、高級檢察官、檢察官。檢察官、法官等級確定,以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檢察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3)法官來源擴展閱讀

根據《公務員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這一規定奠定了公務員工資制度的基本框架,為今後改革和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而不少法院法官年審結案件的數量最高的達到七八百件,一般法官年審結案件數量也在三四百件,近乎一天一件。雖然近兩年法院系統招收了大量新人,但是新生力量目前還無法分擔日益艱巨的審判壓力。

據北青報記者所知,過去法官到了年底才加班結案,而如今幾乎全年都在加班,張貼在法院公告欄里的法官加班表,密密麻麻寫滿了每名法官加班的天數和時間。

㈣ 法庭座次的問題 由來

法庭上怎樣排座次
法庭有兩個空間。一個是現實空間,即在一定的房屋內(特殊情況下是露天的),有特定的物的設置以及不同的人扮演不同角色;另一個是虛擬空間,它是在現實空間之上,由法律程序的展開,控辯活動的推進以及法官對案件實體的心證形成等要素和線索構成,即所謂「法的空間」。虛擬空間系觀念的構成物,它以現實空間為基礎,又與現實空間具有一定的「同構性」。刑訴法學者研究庭審,包括研究程序的展開、追訴和對案件實體心證的形成方式及原因,這是對虛擬空間的探索和構築。而對於法庭現實空間的研究則往往被這些程序法學者所忽略。
法庭空間的一般特性可以稱其為庄嚴性。這種庄嚴性表現在法庭建築的庄嚴肅穆,法庭設置的秩序明確以及法庭器具的意蘊嚴肅。再配以儀式化的活動,使國家審判權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體現。法庭空間設置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各訴訟角色的位置與相對關系,其設置和安排的方式被司法的理念和制度所決定,另一方面又反過來以其文化和心理的作用對程序進行甚至審判的結局產生某種影響。總的看來,在法庭空間設置上,反映現代民主和訴訟合理化觀念的設置方式是法官居中同時其位置高於訴訟兩造,以示相對於兩造的「居於其間、踞於其上」,即審判中心和審判至上。控辯雙方相對設置,體現出平等觀念。而證人位置則要考慮便於各方觀察和審查等技術性問題。大致說來能兼顧價值和技術的法庭設置方式較為合理。
然而,反映不同法律體系的不同理念,法庭布局和設置可能出現差別。其中有三個問題較為突出:
第一個問題,法官位置該不該高出一截。從各國的情況看,法官席的奠基普遍高於其他席位。這種設置有兩重意義:一是體現法庭尊嚴,象徵法官在法庭上的崇高地位;二是從上面可以居高臨下,觀察整個法庭內各種發生的情況,便於法官把握法庭實施訴訟指揮。但在法官及法院在社會和司法體制中的地位有爭議時,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法庭設置方式也可能發生爭議。如1996年3月我國修改刑訴法後,就法庭設置中法官席是否應高於檢察官和辯護人席,就有不同意見並引起爭議,後來有關機關出來協調,確認法官席高一些是必要的,並發文確定。
第二個問題,檢察官的位置設在何處。指檢察官應不應當與辯護律師平起平坐。在歐洲大陸,某種國家主義和職權主義的理念使檢察官的法庭位置可能高於辯護律師。在改革前的波蘭,法庭的一端是一個高約兩英尺的講台(與歐洲大陸各國相似),在講台上有一張長方形的大桌,在桌後面坐著參加庭審的法官們,在桌的右端坐著書記員,檢察官則坐在桌子的左端。講壇前的地面右側有一張長凳是被告坐席,辯護律師坐在他前面,以便能自由交談。在左側有兩張長凳,一張給私人控訴者或民事原告,另一張給他們的律師。證人席位於審判席的前面。在德國和法國,檢察官與辯護方在審判庭上也是有區別的。例如中國刑訴法學者代表團1993年11、12月訪問法國、德國,所見德國布蘭登堡州中級法院法庭以及法國重罪法庭布局,檢察官均是坐在法官一側,而不是與辯護律師在庭下相對而坐。法國、德國檢察官坐在法官一側,顯示其為官方「護法人」的身分,表現了某種職權主義的理念。
在義大利,過去檢察官作為司法官員,和審判官一起坐在台上,律師坐在台下。1988年義大利新刑訴法出台,新法改變了過去的法官職權主義訴訟形式而向當事人主義靠攏,檢察官位置下移,與律師相對。
第三個問題:被告人應當坐在哪裡。這主要是指,被告人是作為訴訟兩造之一,即辯護方的實質主體,與辯護人坐在一起,還是與辯護律師分離,作為受審的對象單獨設席。
在對抗制訴訟中,被告人與辯護人坐在一起,一方面是體現與控訴方至少在形式上是處於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便於被告人與辯護人之間的溝通,以有利其辯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借鑒對抗體制改革司法制度,但被告人與蘇聯時期一樣,仍須坐在周圍有法警監視的「被告人席」上,這使得辯護律師幾乎不可能與其委託人進行有效地抗辯協商,因而有學者評價改革不徹底。在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作為受審對象面對法官,他與檢察官和自己的辯護律師保持同樣的距離,同樣也是檢察官和辯護律師的調查對象。這種設置與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告不享有沉默權,他作為證據來源需要回答法庭提問因而不完全具備主體地位有關。因此,應當說我國刑事審判中的法庭設置只有檢察官與辯護律師的形式平等而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控辯雙方的平等。如果下一步我國設置被告人有權保持沉默的制度,現行法庭布局也許應當改變。

㈤ 法官終身責任制的起源

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早在1995年的《法官法》中就可以找到依內據,2001年修訂後的《法官法》規定,對於玩忽職容守造成錯案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之後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也將錯案列入違反辦案紀律的情形。自治區高院也出台《關於違法及差錯審判執行責任追究辦法》,確立了由審判委員會研究確定是否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5)法官來源擴展閱讀

意義:

「誰辦案誰負責」最終要落實於審判工作、司法工作的每個環節,但要想讓其切實發揮作用,顯然不是一兩條規定就能夠解決的,還需要有良好的、科學的制度設計。令人欣慰的是,四中全會決定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

法官責任制度制定和出台的目的不是懲罰,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所以,還要有相應的機制保障維護公平正義的法官。

如果沒有科學的遴選機制,業務精通、公平正直的法官就不能走上審判台;如果審判中不能去除行政指揮的陰影,法官還要服從領導意志;如果法官的職業保障不能落實,那麼由審判者負責終將是一句口號。

㈥ 法院為什麼要大量增加審判輔助人員

為了健全法官助理、書記員、執行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管理制度。科學確定法官與審判輔助人員的數量比例,建立審判輔助人員的正常增補機制,切實減輕法官事務性工作負擔。拓寬審判輔助人員的來源渠道,探索以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優化審判輔助人員結構。

該意見不僅指明了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而且明確了審判輔助人員來源渠道、來源方式的改革思路。「周強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改革試點有序推進,誰辦案誰負責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初步形成,法官辦案積極性責任心增強,辦案質效提升,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要進一步堅定信心,全面推進司法責任制及相關改革。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跟蹤問效,狠抓工作落實,確保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精準落地,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要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院,狠抓隊伍建設,以良好的紀律作風和公正高效的審判切實體現改革成果。周強強調,要全面推進司法責任制及相關改革,最大限度激發改革內生動力。

要按照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部署,抓緊全面推開司法責任制改革,確保改革政策落實到位、改革紅利釋放充分、改革效果明顯提升。

要推動司法責任制正確實施,堅持問責與免責相結合,保護法官辦案積極性,要正確處理放權與監督的關系,確保放權不放任、監督不缺位。

(6)法官來源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簡稱「四五改革綱要」),

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堅持以審判為中心、以法官為重心,全面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努力提升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類科學、分工明確、結構合理和符合司法職業特點的法院人員管理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

㈦ 法官錘的由來是什麼

法官錘是由古時的驚堂木變化而來。

㈧ 法庭上法官的錘子的由來

相傳是由我國古代的驚堂木演變而來的,但難以考證。歐洲國家的法官早已在法庭上使用法槌;電視劇《台灣1895》裡面,日本官員開會的時候也會敲小木槌以示肅靜。

㈨ 如何報考法官

一、報考程序

程序方面:我們考慮公開選任法官可以不必參加統一公專務員考試,但是要參加由國家屬公務員管理部門和人民法院共同組織的專門考試,由於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數有限,考試的報名、開考、面試比例可以適當降低,尤其是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年齡可以根據法官職務的需要適當放寬;
二、報名條件
報名條件: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必須具備法官法規定的條件,同時,還要根據不同法院法官的具體條件,具備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經歷,比如:選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員,大學本科畢業的,至少需要有10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經歷。
三、考生來源
法官的來源有三種:一是社會上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優秀法律人才;二是上級法院可以從下級法院優秀法官中選任;三是本院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法官助理或其他優秀工作人員。這三種來源在遴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變數。法官的來源要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和法制發展的程度來適當調整他們之間的比例和主次位置。

㈩ 有誰知道香港法官帽的由來

最早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巴洛克時期.最早是一種宮廷禮儀帶假發的風習內
最早這種風習起容源於禿子路易13,接著路易14也在1670年後開始使用假發,並成為宮廷禮儀的一種象徵.後來這種風習從歐洲一直傳到美州新大陸.當時的假發形狀都是要精心設計的.在法國大革命後才消失.
在英國,即使今天,審判員,法官在開庭的時候,還保留這種傳統,但以白色的卷型帽代替(有些還繼續用銀色假法)

熱點內容
幼兒園舉辦者應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9 00:50:43 瀏覽:701
法治部分 發布:2025-04-29 00:28:13 瀏覽:496
合同法105 發布:2025-04-29 00:21:28 瀏覽:171
2015年會計財經法規 發布:2025-04-29 00:17:17 瀏覽:471
關於水法規 發布:2025-04-29 00:11:21 瀏覽:873
中級經濟法票據法期間 發布:2025-04-29 00:11:13 瀏覽:895
沒有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發布:2025-04-29 00:04:45 瀏覽:404
國外法官袍 發布:2025-04-28 23:59:35 瀏覽:9
汽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8 23:58:00 瀏覽:572
江門法院 發布:2025-04-28 23:57:14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