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日常
❶ 法院政治處工作人員是做什麼的
法院政治處工作人員工作內容:
負責本院人員考核、調配、任免等人事管回理工作;擬定法院法官、書記員答等人員管理規定;承辦法院有關機構編制和人事信息管理、司法警察警銜和法官等級評定工作;負責法官、執行人員、行政管理人員、聘用人員的工資、福利、人事檔案、崗位目標考核、績效考核考評等管理工作。
負責本院計劃生育、離退休幹部工作;協助區組織人事部門做好法院工作人員招錄工作;負責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和表彰獎勵工作;承擔本院黨組、理論中心組及全院幹警的政治教育計劃的制定;研究制定法院各類人員的培訓規劃、年度培訓計劃和相關規章制度;協調院機關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工作。負責本院績效考核工作中相關內容的統計、通報。
(1)法官日常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簡稱最高法政治部,主要負責: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及直屬單位組織人事管理工作;制定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管理法規、條例、規章等;指導全國法院思想政治、表彰獎勵和教育培訓工作;協助做好各高級人民法院領導班子建設以及地方人民法院的機構編制工作;負責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管理工作。
參考資料:琅琊區人民法院政治處--網路
❷ 關於法官通常有哪些誤解法官的日常工作有哪些發展前景如何
假設指中國法官,以我過去在北京二中院半年實習的經驗: 誤解一:法官權力很大。 因為沒有陪審團,我國法官裁量權表面上很大,除了法律還包括關於事實的認定。但是,所有的判決都最後要法院的黨組批准,如果判決被黨否了,或者黨組批了但被當事人上訴之後被上級法院給駁回了,都影響法官的評定和升職。因此所有案子都在出判決之前,由「承辦法官」(就是一審庭上三個法官裡面沒有在看書/睡覺/玩手機的那一位)和另外幾個法官(包括庭長,比如知識產權庭庭長)進行大方向上的討論。結案之前往往請示上級法院(不是就具體案子,而是法條解釋等等),以免案子被駁回。法官獨立性完全沒有,非常憋屈。 誤解二:法官很忙。 這些人平時效率不高,以致每年兩次集中趕寫判決書(後面有解釋)。每天早上通常坐班車8點前到法院(7:30到的話好像有早飯);上午開庭一兩次;11:30 奔向飯廳的速度比大學生不慢(現在體制內食堂吃的非常好,打賭超乎你想像)。 中午休息一直到下午1:30(其間打牌的打牌,睡覺的睡覺)。下午再開庭一兩次,這時人人都昏昏欲睡,痛苦不堪,勉強挨到4點半,准備趕5點的班車回家。班車都是很新的豐田麵包車,現在應該已經又升級了。每周五整個下午是黨課。 其他城市不了解,北京法官每年到六月底和十二月底要趕寫多個判決書,甚至要熬夜,因為結案率是績效評定的標准之一。知識產權庭的每個法官每年處理約20個案子。(相對照,美國法官有訓練有素的clerks幫忙寫東西和做研究,加上由當事人律師主導案件的體制,每個聯邦法官每年處理300-400個案子,當然多數是當事人之間自行和解。)發展前景? 1. 書記員(首先必須是正式的,不能是「聘任制」的)升審判員,審判員升審判長,審批長升合議庭庭長,合議庭庭長升副庭長,副庭長升庭長,庭長升法院副院長甚至院長(順利的話,每一升大概是兩年)。但這最後一步升遷所需要的關系就不是一點半點了,因此「升遷」往往是被調到其他小地方的法院去。 2. 去體制外,做訴訟律師,或者進公司做法務。 3. 其他。
❸ 什麼是人民陪審員制度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作為陪審員, 陪審與職業法官或職業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
好處:1、減輕人民法院的審判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法院解決糾紛,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數量猛增,然而受編制的限制、法官選拔的的限制等等,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數量並沒有跟上案件數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辦理幾百件案件司空見慣,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這無形中造成了案件辦理質量的下降,對社會產生不少影響。而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使得法院審判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減輕的法院的審判壓力,提高辦案質量。
2、提高案件調解質量,化解矛盾。人民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著豐富的閱歷,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面對不同的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經歷,設身處地,現身說法,即提高了調解效果使案件順利解決,又極大限度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降低了訴訟成本。
3、監督作用。權力需要制約,而司法權,更需要監督,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到審判當中,對案件進行監督,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當中的主觀片面性,提高審判的公正、公平。
4、聯系群眾感情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對聯系群眾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由於審判的嚴肅性,使得法院的審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小的距離,而專職陪審員的廣泛參與案件,使得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對縮短與群眾的距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
❹ 法官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樣的
法官接受法院分配的案件,作為主審法官(案件承辦人)根據性質不同,分為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工作流程有所不同。
❺ 給我一些娛樂、一小部分日常常識的題目,簡單的,要有答案
1.法官戴假發起源於哪個國家?
A.中國
B.美國
C.英國
2.哪項是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
A.山頂洞人
B.殷墟甲骨
C.木乃伊
3.中國最早的播音員是誰?
A.魏林
B.趙忠祥
C.李娟
4.第一屆奧斯卡獎是那年頒發的?
A.1918年
B.1928年
C.1938年
5.世界留存的最早照片是哪年拍攝的?
A.1827年
B.1937年
C.1949年
6.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的是哪國人?
A.紐西蘭人
B.美國人
C.中國人
7.中國旅遊的標志是什麼?
A.馬踏飛燕
B.故宮
C.天壇
答案:
1.法官戴假發起源於哪個國家?
C.英國
2.哪項是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
B.殷墟甲骨
3.中國最早的播音員是誰?
C.李娟
4.第一屆奧斯卡獎是那年頒發的?
B.1928年
5.世界留存的最早照片是哪年拍攝的?
A.1827年
6.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的是哪國人?
A.紐西蘭人
7.中國旅遊的標志是什麼?
A.馬踏飛燕
❻ 一對夫婦結婚後,生了個女兒,後來又離了婚,法官把孩子判給了男方,孩子的日常生活怎麼辦誰來照看
法官只管判決,孩子的照顧應該由男方想辦法,也可以由男方的父母想辦法,如果女方有同情心,也可以讓女方看管男方出錢,男女雙方達成協議就可以。
❼ 日常生活經驗能否當法律證據
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的適用
經驗是法官從事司法活動的生命,在現代證據法上,證據的判斷往往將經驗法則的具體選擇和運用委之於法官,由法官通過自由判斷而作出,法官自由裁量權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官以"經驗"為基礎作出的合理判斷。在司法實踐中,經驗法則往往是被作為證據裁判的根據,用以衡量已知事實、確定未知事實,在證據的評價、案件事實的認定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了完善訴訟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4條對經驗法則首次作了以下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自此,該司法解釋將日常生活經驗作為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之一。
所謂日常生活經驗,是指法官在其日常生活中認識和領悟的客觀事物之必然聯系或一般規律,具有普遍公認或不證自明的性質。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構成日常經驗法則的主要具體要素包括:其一,所依的生活經驗必須是日常生活中反復發生的常態現象;其二,這種生活經驗必須為社會中普遍常人所能體察和感受;其三,這種經驗法則所依據的生活經驗可隨時以特定的具體方式還原為一般常人的親身感受。在審判實踐中,日常生活經驗對於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決定訴訟證據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客觀聯系;決定證據的可采性;發揮證據間的推理作用,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有利於正確認定事實和公正作出裁判和法官正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
❽ 法學專業的特點
法學專抄業是朝陽學科,從社襲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8)法官日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習法律知識,並非單個的苦思冥想或者獨自奮斗,可以和朋友或者同事合作學習,用問題引導彼此進行探討,這個是學習法律的一個好方法,也是一個學習法律的人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問題。
學習法律需要養成一種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所能獲得的,而非是單純的記憶法律條文的方式而能獲得的。因此學習法律需要注意養成法律思維方式而費訓練大腦記憶力。
❾ 自己不爭氣把父母氣死了犯法嗎
咱們來說說這個氣死人這事兒犯不犯法。
一般的罵人行為,例如輕微罵幾句,但不存在強烈的、刺激性的,如果對方死亡,不應當承擔責任。可如果強烈的、刺激性的言語攻擊,不僅有悖於社會道德,也違反法理精神,需為自己的行為引發的後果承擔一定的責任。
按實際情況,「氣死人」不是殺人,肯定不承擔殺人的責任,但並不見得不承擔法律責任。「氣死人」有兩種情況,如果是以侮辱和誹謗的形式來「氣死人」,肯定就要承擔刑事責任了。另外在精神損害賠償中,侮辱和誹謗又是侵犯名譽權的侵權責任。如果「氣死人」,一旦能證明侮辱、誹謗情節嚴重,就要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了。如果行為人明知對方身體有恙,如受到外界刺激情緒激動可能導致死亡,而仍通過言辭侮辱等方式積極追求氣死對方的結果,則涉嫌構成故意殺人罪。
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生糾紛,除了不動手外,動口也得掌握分寸,如果對方情緒過於激動或者有什麼過激行為,可直接通過警方予以處理,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切不可沖動實施過激行為從而產生不可挽回的後果。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還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案例一:吵架氣死人,賠償18000元
兩位素不相識的居民李某和彭某吵架,一方在吵架後死亡,吵架的另一方該負責嗎?
事件起因是因為:彭某送女兒上學的時候發現,前邊被一輛小橋車擋住了去路,所以就撥打了電話去通知車主移車,而這輛車的車主正是死者李某的女婿,當時李某目睹彭某尋找車主的全過程,在明知是其家人汽車的情況下也未主動聯系車主,彭某怒上心頭與李某發生口角。
爭吵大約持續6分鍾左右,後彭某離開了現場。彭某離開後,當天中午,李某出現吐血現象被其女婿送往醫院救治,同年12月17日,李某經反復搶救無效死亡。李某的妻子及女兒將彭某告上了法庭。
近日,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法院審理了這起「氣死人」的官司。
法院審理認為,綜合事件起因、雙方過錯程度、因果關系等因素,酌情認定李某的死亡損失由其自行承擔97%的責任,彭某承擔3%的責任,判決彭某賠償李某家人約18000元。判決後,雙方當事人均息訴服判。
案例二:兩位大媽吵架被活活氣死一個,氣死人的賠7萬元!
鍾大媽和李大媽都在一家針織廠工作,李大媽負責分配工作,鍾大媽負責圍巾縫制工作。整個工資都是計件提成的。結果有一天鍾大媽覺得自己分到的任務比較少,覺得是李大媽故意這么做的,直接找李大媽質問,雙方發生了激烈爭吵。兩個人爭吵半天後,經過同事們的勸解,才消停下來,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不一會,鍾大媽「咣當」一下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醫院對鍾大媽的經診斷是:1、右基底節區巨大血腫;2、腦室積血;3、腦疝晚期;4、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
鍾大媽家人認為,鍾大媽長期患有高血壓,而且都在針紡廠上班,其對鍾大媽患有高血壓應當是明知的,李大媽在明知鍾大媽有高血壓的情況下與其發生爭執,導致鍾大媽高血壓病發死亡。
因此,李大媽應對鍾大媽的死亡承擔賠償責任,要求李大媽賠償醫療費、死亡賠償金等合計21萬余元。
據此,法院進行了宣判,法院認定,鍾大媽和李大媽都是工作上的關系,兩個人除了工作以外,其他並無任何生活交集,所以可以認定為李大媽並不知情,所以主觀上沒有故意追求鍾大媽死亡的行為。同時,鍾大媽也沒有導致自己死亡的過失,這種情況下,當損害發生時,責任由雙方共同承擔。
案例三:氣死人付家屬經濟幫助6萬元
2017年12月6日晚9時許,張忠某與尹某旺、尹某盛因瑣事發生爭吵。後尹某旺、尹某盛去家裡找張忠某,但張忠某沒有在家。張忠某的哥哥張向某聽說此事後,向尹某旺、尹某盛說明情況時,被兩人用棒球鎖毆打,造成身體多處受傷。當晚,張忠某得知此事後,急忙往張向某被打地點趕,但因此事受到刺激及生氣,途中突發心臟病,被送醫院就醫。經診斷,張忠某為心肌梗塞,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張忠某家屬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尹某旺、尹某盛賠償各項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張忠某系在與尹某旺、尹某盛吵架,且聞聽其哥哥因為自己的事還被該兩人毆打後,因心肌梗死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系其個人身體原因,但張忠某與尹某旺、尹某盛的吵架及該二人毆打他哥哥的行為,有誘發張忠某心肌梗死的可能性。綜合本案案情及尹某旺、尹某盛的過錯程度,並對張忠某家屬主張的各項經濟損失核實後,高新區法院法官經多次耐心對當事人雙方進行調解,最終使得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尹某旺、尹某盛給付張忠某家屬經濟幫助6萬元。
❿ 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女孩,後來又離了婚,法官把孩子判給了男方,那麼孩子的日常生活誰誰來照看,比如洗澡
親生的想怎麼照顧就怎麼照顧啊。孩子還小,沒有男女之防。等孩子大些了,可以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後,爸爸就可以放手了。再說當爸爸的能對自己親生女兒有什麼不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