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供包拯
⑴ 包公審了哪些奇案有什麼內容
一、包公簡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謚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炭」。
二、審理的奇案及內容
1、情花劫
宋朝時代,湖廣均州府有一個叫做秦香蓮的婦女,她的丈夫陳世美上京趕考,一去三年無音信。秦香蓮在家裡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不料連年災荒,公婆都餓死了。秦香蓮草草埋葬了兩個老人,然後帶領著兒子冬哥和女兒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來找尋自己的丈夫。秦香蓮到京城的第一天,就從客店店主張元龍的口中打聽到陳世美已經中了狀元,並且被招為駙馬。香蓮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又喜又驚: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驚的是陳世美做了駙馬。第二天早晨,張元龍帶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到駙馬府——紫墀宮找陳世美,但陳世美卻不讓他們進宮。後來,由於門官的幫助,秦香蓮才闖進宮去。在紫墀宮里,秦香蓮見到了離別三年的丈夫。陳世美不肯收留香蓮母子,要把他們攆出宮去。當時,秦香蓮心中雖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陳世美訴說家鄉連遭災荒和公婆雙雙餓死的不幸,希望陳世美能認下妻子兒女。面對著父母恩、夫妻情、兒女愛,陳世美也稍有感動。但當他一摸到自己頭上戴的烏紗帽和身上穿的蟒龍袍,想到了與皇姑成婚後的榮華富貴,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蓮母子趕出宮去。秦香蓮被趕出宮後,在街上遇見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齡朝罷回府,便攔轎控告陳世美。王延齡很同情秦香蓮的遭遇,便給她出了一條計策,叫香蓮假扮做一個賣唱的,在陳世美壽誕之日入宮唱訴。香蓮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陳世美壽辰之日,紫墀宮張燈結綵,鼓樂齊奏,賀客滿堂。宰相王延齡亦借賀壽為名,帶著香蓮進宮去在筵席前賣唱。盡管秦香蓮一字一淚的哭訴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難以至泣不成聲;盡管王延齡在旁多方婉言相勸,但陳世美卻是狗肺狼心,無動於衷,他不但數次想將香蓮趕出宮去,並且出言沖撞了王延齡。王延齡在盛怒之下,將自己的白紙扇一把交給秦香蓮,囑她到開封府府尹包拯處去告狀。陳世美見王延齡氣沖沖走出宮去,怕對自己不利。於是一面傳話州司衙門,將香蓮母子趕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宮中武士韓祺去追殺香蓮、冬哥和春妹,企圖滅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廟中,韓祺找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但經過香蓮的訴述以後,韓祺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殺的並不是陳世美的什麼仇人,而是陳世美的妻子兒女!韓祺左右為難:要殺香蓮母子嗎,不忍心下手,不殺嗎,鋼刀上又沒有血跡做回證。最後,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義,韓祺終於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自己則引刀自刎而死。香蓮悲憤交加,咬牙切齒痛恨陳世美的惡行,她拿起了鋼刀,急奔開封府去告狀。這時候,開封府府尹包拯正從陳州放糧回來,一面讓秦香蓮去寫狀子,一面叫王朝去騙陳世美到開封府來。陳世美帶了上方寶劍,氣焰千丈地來與包拯相見。起初,包拯還正言相勸他認下香蓮。陳世美卻全不領情,不但堅決不認,並且倚仗皇權欺人。包公見陳世美執迷不悟,便傳令擊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蓮理直氣壯地控訴了陳世美忘卻父母、不認妻兒、殺妻滅子三大罪狀;鐵證如山。但陳世美卻仗勢不受開封府的審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殺害秦香蓮,包拯忍無可忍,便喝令劊子手打落陳世美頭上的烏紗帽,剝去他的蟒龍袍,用法繩把他捆綁了起來。跟隨陳世美來的內侍見勢不好,急忙跑回宮去報信。皇姑聞訊大驚,連忙擺了車輦,趕到開封府來討人;但包拯卻堅持不放陳世美,一定要為民伸冤。皇姑沒有辦法,只得回轉車輦,去請她的母後。國太到了開封府,用威脅利誘都嚇不倒包拯,便蠻不講理,強奪冬哥和春妹;並且耍賴:不放陳駙馬,就坐守開封府不回宮。包拯見國太變了臉,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得捧過自己的俸銀三百兩贈與香蓮,勸她與兒女回家。秦香蓮有冤無處訴,怨包拯也是個官官相護的人,並且退回銀兩。包拯聽了香蓮的話,愧憤交加。他寧願棄官丟職,也要為香蓮伸冤。包拯不顧國太與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喝令開斬!這個貪圖榮華富貴,狠心殺妻滅子的陳世美,終於死在鐵面無私的包拯的虎頭鍘下!
2、雙城記
柴王府的柴文意和楊家後代楊家寶和楊家生的對立,故事起因就是因為楊家寶被誣陷殺死柴家郡主柴文婷,因為這個事情鬧的楊家差點被滿門抄。後面的故事非常的精彩 楊家將都知道了就不多說了,柴家是為宋朝先祖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先祖對柴家很有感情,即使柴家有什麼滔天大罪,也能免死, 柴文意也是包青天里唯一一個沒有被鍘死的人。
3、怒鍘公孫
包公等出巡至寶來縣,公孫策私自夜行遇襲,幸展昭相救,並揭發幕後主使為當地富紳朱明德。朱知事敗,求助王爺,並找公孫對質。原來公孫當年曾為當地醫師,朱妻重病而亡,朱把一切歸罪於公孫見死不救。而與公孫曾是戀人的王妃翠英聞得此消息感震驚。驗屍後發覺朱夫人胃部骨頭間有一團鉛砂,朱認定是公孫的葯所致,王爺命包拯速查出真相。
4、狸貓換太子
那是宋真宗第一個皇後死後的事情。當時,劉妃和李妃都懷了孕。很顯然,誰生了兒子,誰就有可能立為正宮。劉妃久懷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兒子被立為皇後,於是與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定計,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時由於血暈而人事不知之機,將一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換走了剛出世的太子。劉妃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於心不忍,暗中將太子交付宦官陳林。陳林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宮撫養。再說真宗看到被剝了皮的狸貓,以為李妃產下了一個妖物,乃將其貶入冷宮。不久,劉妃臨產,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立為皇後。誰知六年後,劉後之子病夭。當劉後行知李妃生的兒子並未死時,乃將他收來撫養,並讓他補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宮與生母李妃見了面,母子天性,兩人都面帶淚痕。劉後得知後,拷問寇珠,寇珠觸階而死。因此,劉後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真宗下旨將李妃賜死。小太監余忠情願替李妃殉難,放出李妃。另一太監秦鳳將李妃接出,送往陳州,秦鳳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陳州無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窯、靠乞食為生。幸虧包拯在陳州放糧,得知真情,與李妃假認作母子,將李妃帶回開封。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後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 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陳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後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驚厥而死。由於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為首相。
5、洪州遺恨
都城連續發生職業殺手遭人殺害的命案,包拯追查得知乃是殺手之間為了劫掠賞金所致,而追殺的目標是刑部正在審理重案中的證人齊英。
洪州女子齊英和其他十幾名女子因頗具姿色被江南路都指揮使鄭寧姦汙,女子的家屬與地方父老不甘受辱聯名上告刑部,朝廷立即將鄭寧免職候審。
被害女子與家屬忽然全部莫名失蹤,刑部派九州巡捕羅北護送被一神秘人救下的唯一證人齊英入京作證。鄭寧雖狡辯企圖脫罪,鄭寧的胞姐,後宮鄭太妃也聞訊急赴開封府衙阻止包拯行刑。雙方堅持之際聖旨下達,皇上為了維護國法下詔依法懲罰,將鄭寧伏法於虎頭鍘下。
6、金玉盟
八王爺要將鄭太妃的玉佩還給上官敬,並向包拯借展昭護送。於此同時,皇上讓包拯以「金牌欽差」的身份悄悄去調查一名二十年前被抱出皇宮嬰孩的身份。路過博州,包拯破了順安堂掌櫃「朱大善人」活人試葯嫁禍他人的案子。展昭保護八王爺前往大名府,路上不斷有江湖人搶奪玉佩,展昭前往河間府向慕容松林求助,慕容松林派女兒慕容紫芸和馮騏協助展昭。慕容紫芸和馮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卻與上官敬的兒子上官無咎指腹為婚。同時,包拯和公孫策救了一對自稱「關九」和施施的戀人。八王爺和包拯在滄州會合,並商定返回慕容家等待上官敬。八王爺告訴包拯,上官敬和那名被抱出宮的嬰孩的淵源:原來那名嬰孩兒是當年鄭太妃所生,就是上官無咎。包拯也告訴八王爺,他的任務,就是查清上官無咎的真實身份。關九告訴艾虎,他就是上官無咎,因為抗拒父親給定下的婚約而與施施私奔的。上官敬趕到慕容家,告訴八王爺和包拯一個驚天事實:上官無咎不是先帝之子,而是他和鄭太妃的血脈。原來當年鄭太妃之父為了官運隱瞞事實將上官敬發妻——剛剛有身孕的鄭月娥以未嫁女的身份送入後宮為妃。上官敬為了妻子,向八王爺求了御前四品帶刀護衛的官職,待鄭月娥悄悄產下嬰孩,便抱出皇宮撫養。在展昭的幫助下,慕容紫芸和上官無咎解除了婚約,各自與心上人終成眷屬。皇上在包拯的計策下,放鄭太妃出宮,還他上官夫人的身份。
7、失嬰記
開封府轄下州縣連續發生幼童被拐案件,包拯十分震驚。狀如乞丐的雷明幾次三番攔住百善堂「洪大善人」洪通的去路,指控他拐賣幼童,洪通告到開封府,雷明被關入大牢。雷明在牢里向展昭說明了自己尋找被拐女兒十五年並幫助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孩子的經歷,展昭對雷明深感敬佩。包拯帶雷明和被拐男童小虎的父母去百善堂認人,果然找到小虎。洪通百口莫辯。公孫策在各州縣的案卷里發現太康縣的疑點,懷疑太康知縣許輝與歹徒勾結,偽造孤兒證明。展昭與艾虎、雷明先去打探,在太康縣方傑家中解救了數十名被拐來的孩童。包拯審判了相關人員,並讓雷明去百善堂幫助洪通幫孩子們需找父母。同時,包拯發現有些被拐的孩子已被當做孤兒被人領養,其中包括龐太師領養的一名男童龍龍。龍龍的母親和奶奶到開封府尋找龍龍,太師府丫鬟丁香冒險將龍龍送回開封府。包拯對龐太師曉之以理,龐太師最終同意讓龍龍與母親奶奶回家。
8、饕香樓
王丞相養女寶琳來到開封府,希望看看大家是如何辦案的。包拯無奈應允,但是要求寶琳不許參與辦案。八王爺在開封府小住,帶著展昭和艾虎跑到饕香樓吃一品鍋,但卻發現饕香樓被分成了紅饕香和綠饕香,八王爺因此沒有吃到正宗一品鍋。原來饕香樓的老掌櫃宋兵和林歡為了爭太祖皇帝親題的「天下第一廚」而分家,故而饕香樓分成了紅綠兩家,因此宋兵之女宋巧兒和林歡之子林川雖然相戀卻無法光明正大地在一起。而宋兵的徒弟朱利卻一直覬覦宋巧兒和饕香樓。為了能吃到正宗一品鍋,八王爺想盡了辦法。沒想到,朱利為了得到饕香樓而受白天標的唆使,在一品鍋里下毒,幸好被化妝成小伙計的寶琳看到,才讓八王爺逃過一劫。但是朱利逃跑過程中被白天標滅口,繼而白天標也被神秘人滅口。最終,八王爺請出聖旨以紀念太祖皇帝為名讓紅綠饕香暫時合作製做一品鍋全席。正在宋巧兒和林川以為紅綠饕香復合有望時,宋兵和林歡卻達成了「合作完成後就關閉饕香樓永不相見」的協議。一品鍋全席上,八王爺和展昭最終讓宋兵和林歡認識到了「天下第一廚」的真正含義,饕香樓終於復合了。
9、三朵金花
十八年前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落葉刀」郎雲在消失了十八年後再現京城時,已經成了一個失去右臂的人。他通過展昭向包拯告狀,而他要告的人,就是八王爺的嫡親弟弟,十一王爺康王趙德剛。十八年前,安邦侯鄧寧被以「勾結江湖人士,意圖謀反」的罪名被康王執行抄家。郎雲救出鄧寧長女鄧秋,並養育十八年。他始終認為鄧寧是被冤枉的,他希望包拯能夠為鄧寧平反。康王之女趙湘與艾虎和寶琳偶遇,成為朋友。
八王爺告訴包拯,當年鄧寧謀反一案的唯一證據是一份寫滿了江湖人姓名的名冊。面對十八年前的舊案,包拯頗感為難。鄧秋和郎雲不耐煩等待包拯查案,決議殺了康王報仇,但是他們忌憚康王府總管「狂風刀」畢朋的武功,便伺機綁架了包拯,希望逼展昭出面對付畢朋。展昭和公孫策一面假意答應郎雲,一面加緊尋找包拯。趙湘得知自己是鄧寧次女,本名鄧婷,並與鄧秋相認,又得知養父就是殺害生父的兇手,頓感十分痛苦。張龍趙虎王朝馬漢辭官悄悄去找畢朋,希望能打傷他,以達到郎雲的條件救回包拯,但是均被畢朋打傷,幸好被展昭及時出面救下。寶琳發現了包拯的藏身之處,包拯被救回。同時,王丞相來訪,道出了另一個驚天秘密:寶琳是鄧寧的小女兒,鄧寧被冤抄家的同時,鄧夫人在京城難產而亡,遺下一女,本名「鄧靈」,後被王丞相收養,改名寶琳。同時,王丞相手中還握有另一份名冊,可以證明鄧寧當年確是被冤枉的。包拯排除萬難為鄧寧平反,鍘了康王。鄧家三朵金花重聚。
10、端溪血硯
端州知州周棟為了得到傳說中的端溪血硯,假稱硯山村石匠石玉私藏貢硯,以次充好,將其投入大牢,嚴刑拷打。石玉之父石健雙目失明,為了救兒子,在村民鐵牛的幫助下告到開封府。包拯以「查硯欽差」之名親赴端州查證,展昭、艾虎、公孫策也化妝去端州和硯山村暗訪,得知了周棟殘害百姓的諸多事實。未料周棟竟派遣官兵勾搭山賊將硯山村圍住,不惜屠村並將開封府眾人一並戕害。硯山村村民眾志成城,在展昭和艾虎的帶領下最終擊退匪首。包拯在硯山村鍘了周棟。石健請求包拯將祖傳端溪血硯帶給皇上,希望皇上能夠時時記掛百姓疾苦。
⑵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2]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⑶ 包拯是什麼朝代的當時當的什麼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啊
包拯相當於現在的法官。
⑷ 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清官說說他們的事跡.
海瑞是清官
死後連出殯錢都沒有
具體參看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海瑞罷官》
⑸ 包拯。要是在,現在。應該是什麼職位。
反正包拯不是史上所說的包相爺,史載他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⑹ 包公斷案的小故事20個
包公的故事
有一個無賴,把一個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裡,保證知道這位老農是無辜的,就答應一定會幫老農洗刷罪名,也會讓那個無賴得到應有的懲罰。
包公的故事
包拯告訴農民,你照我說的做,回家以後把自己家中的牛殺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後換一些錢自己用。
按照當時宋朝的法律在民間私自殺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許可下,那名老農就真的回家吧牛殺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農民殺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馬漢,給我把這個舉報的人抓起來,人們都蒙了,說包公你怎麼不去抓那個犯法的農名啊,包拯說農民殺牛是經過我的允許的,倒是你,為什麼把農名家牛的舌頭割了。
這下告狀的人啞口無言,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驚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農名的事件從實招來。
在場的人沒有不佩服包公斷案的,原來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他假裝不知道有人要害農民,故意賣個破綻,讓這人一位自己的計謀得逞。包拯乾脆將計就計,來個欲擒故縱,最後再來個瓮中捉鱉,殺他個措手不及,還農民一個公道,給不法分子應有的懲罰。
其實包拯在就到牛舌頭被割的報案後,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說策劃的著一些,就是等著被法分子自投羅網的,這一前一後的妙計足以見得包公斷案手段的高超。
包公鍘侄
包公鍘侄是京劇的有名劇情,是京劇著名劇目《鍘包勉》中的一段,雖然經過後人演藝有了很多藝術加工,但是全劇都變現了一個主旨,就是包青天鐵面無私的優秀精神。
包公鍘侄
包拯的親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後,行為不檢點,絲毫沒有包拯的半點作風,他貪贓枉法,本以為能夠逍遙法外,但是作惡多端,人神共憤,最終紙包不住火,事情敗露,案件的處理上幾經周轉,就應差陽錯的到了包拯手上。
包拯看了之後,非常生氣,沒想到自己侄子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為難。為了渲染包拯的糾結和烘托出最後決定的偉大,京劇中的包拯被設定成一個從小失去父親的悲慘角色。所以包拯的童年都是和包勉的一家一起度過的,包勉的媽媽對待包拯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包拯從來不叫嫂子,而是叫嫂娘,嫂娘從小對包拯恩重如山,而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在公私兩難的選擇間,包拯隨後選擇了貫徹自己的執法風格,他選擇大義滅親,就下令斬了包勉,然後再向自己的嫂娘賠罪道歉。
其實依據清代著名的《三俠五義》里記載的,包拯的侄子是叫包世榮,在京劇里改編為包勉,原著里是龐太師想要設計陷害包拯,戲劇里是包勉自己違法被抓。原著里包世榮是因為被冒名頂替,是被冤枉的,好在最後洗刷了冤情。
戲劇里為了歌頌包公的鐵面無私,包勉被殺,藝術作品雖然對歷史有改動,但是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包拯的喜愛。
包公審烏盆
《包公審烏盆》是中國的劇情電影,在1967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瓦缸店主人丁萬想要李浩身上的錢,就把他毒死了,之後李浩的屍體被扔到瓦窯里燒成一個烏盆,有人來買夜壺的時候,丁萬就順便把這烏盆也送給他。
包公審烏盆
該電影由《包公傳》改編,瓦缸店的主人丁萬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後為了毀屍滅跡,丁萬把屍體扔到燒窯的瓦窯里燒成一塊烏盆,還把這烏盆送給了前來買夜壺的陳清。
陳清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陳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烏盆,烏盆把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了陳清,希望陳清能為他上報包大人,讓包大人為自己做主。
陳清夫婦帶著烏盆去見包大人,在橋頭遇到丁萬,指責丁萬謀財害命,但是烏盆在白天不能說話,陳清夫婦只能等到晚上再帶著烏盆去拜訪包大人。
包拯聽完陳清的話,想時間竟然還有如此詭異的事,他決定審問烏盆,勿噴不說話,陳清被打出衙門,烏盆說衙門前有門神,我的魂魄不能進入。
晚上的時候,陳清擊鼓伸冤,他帶著烏盆從後門進入,包大人問烏盆有什麼冤屈,烏盆又什麼都不說,陳清快急瘋了。原來李浩死的時候什麼都沒穿,他不能這個這樣子見包大人。
包拯就脫下哎自己的官服蓋在烏盆上,李浩的冤魂這才像包拯匯報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包大人聽了下令捉拿丁萬夫婦,並將他們依法處置。
包公探陰山
包公探陰山是我國傳統曲藝京劇中的劇目之一,戲曲取材於《三俠五義》京劇也有叫《鍘判官》的,此外淮劇和豫劇都有這一塊的曲目,電視劇《包青天》中也有明確講述。
包公探陰山
說的是,顏查散和書童上京趕考的時候,住在劉金蟬的家裡,有一個有錢的大官員馮君衡想娶柳家的千金,就到劉家殺了叫秀紅的人,然後還陷害顏查散,結果顏查散被抓到監獄里去了,之後他又指使王奇把和顏查散同行的書童毒死。
包拯和王朝馬漢到地府的時候,發現生死簿的數字被篡改了,包拯大驚失色,他發現顏查散的壽命從原來的69歲變成只有29歲,小鬼告訴包拯是因為紅判官篡改的,包拯要紅判官出席,他被包拯判為斬刑,隨即虎頭鍘被搬上閻王殿,紅判官被戰死。
閻王爺讓人把顏查散那一段改回來,幾天之後,是馮君衡大喜的日子,他以為自己能順利娶到柳家千金,絲毫沒有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有半點悔改之情。他在途中被開封府的官員抓起來,包拯升堂,讓馮君衡的上司陪審,為的就是讓他看清自己的手下做出的骯臟勾當。
一開始馮君衡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是王奇供出馮君衡就是毒殺呂墨的真凶,王奇因為貪心,謀財害命被包拯斬首示眾,顏查散因為是被誣陷的,罪名已被解除,包大人還了自己清白,就被無罪釋放了。
而馮君衡這個幕後黑手,做出如此傷天害理之事,當然不能讓他有好下場,包拯宣判鍘刀之刑,被壓上虎頭鍘給削了。
包公夜審陰間
包工夜審陰間是出自《探陰山》這個劇目,而探陰山這個故事在諸多戲劇作品、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關於包拯為什麼能來訪陰陽兩界和他又為什麼能掌管陰間的制度,這當然是文學的藝術加工,但是這無疑也是對包拯的嘉獎。
包公夜審陰間
包公夜審陰間說的是:少女柳金蟬在元宵夜賞燈會的時候,被街頭的無賴誘拐到家中,被無賴逼婚,但是柳金蟬誓死不從,被李保用蠻力勒死。李保看死人了自己也害怕,就想毀屍滅跡,在轉移屍體的時候被書生顏查散看到。
這李保是個無賴,他嫁禍給顏查散,結果當地的知縣下令將顏查散處死,顏查散向包拯救助,包拯就下到陰間去一看究竟,他命令判官視察生死簿,生死簿上寫著柳金蟬被顏勒死,包拯不相信,他又到陰間,這次看到了柳金蟬的魂魄,問她究竟是誰害死自己的。
包拯還從小鬼中得知判官是;李保的舅父,因為判官想要保護李保,才篡改的生死簿,包拯就搬來虎頭鍘,把陰間的判官給斬了。回到陽間,他還顏查散一個清白,把李保轉啊歸案。
為什麼包拯能夜審陰間,原來包拯小的時候他火眼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有一天包拯路過一個宅院的時候聽到有人呼救,包拯看到倆個小鬼想要把一個女子拖到陰間去,包拯就跟著去一探究竟了,結果原來這女子陽壽未盡之時小鬼想要抓這女子,包拯就大鬧閻王殿,這之後,包拯就在無常殿當起了無常爺。包拯就變得能夜審陰間了。
包公鍘陳世美
清代官員陳世美據說是戲劇《鍘美案》的原型,戲劇中的陳世美是均州人,在《均州志》中記載著的陳世美是順治年間考中的進士,他出生於仕官之家,曾經當過河北某地的知縣,後來被康熙賞識,升職為貴州的分守思仁府當按察使。
包公鍘陳世美
陳世美在歷史上是由明確記載的人,在均州當地,還有民間發現的記載陳世美的碑文,陳世美為官清廉,他體恤民情是大清官,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人說陳世美是嫌貧愛富,還說他殺妻滅子,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但這寫都是嫉妒他才能的人捏造的虛假事實。
那麼清朝的清官陳世美為什麼會被宋朝的包拯給鍘了呢?我們熟知的《鍘美案》在歷史上傳唱已久,讓劇中人物陳世美遭眾人唾棄,背負罵名,但現在看來《鍘美案》似乎是戲劇舞台上的「冤案」。
據說清朝的時候有一個戲班子,在看秦香蓮抱琵琶,但是看戲的人很多,他們覺得戲太短了,唱不了多久,就不願意離開,掌班的沒什麼辦法,就在正戲前加了一個特殊環節。
這戲一演就演到了中午,當時演到陳世美的手下追殺秦香蓮,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眼看戲又要結束了,這時有人就喊,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一時間都向戲台上砸來,掌班的慌了,趕緊溜到後台,不敢露臉。
這時候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沒換身形,掌班的靈機一動,就讓包公到台前就這往下唱,包公說你糊塗了,我是宋朝大官,人家是清朝的,怎麼唱。掌班的說現在是酒場,你再不出來,大家可得把這檯子拆了不可啊。
包公就帶著王朝馬漢一幫人上場抓陳世美去了,從這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了。
包公斬包勉
包公斬包勉這個是《鍘包勉》是京劇裡面著名的劇目,主要是講包公的親侄子犯了法,包公沒有顧及親戚的關系,反而大義滅親斬殺了包勉的故事。那歷史真有這件事情嗎,接下來一讀便會知曉。
陸毅扮演包拯
先來說說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包公的親侄子包勉在地方擔任地方官,他仗著自己的權勢竟然貪贓枉法,最終事情敗露。案卷經過幾個回合,最後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後,非常生氣,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為難。包公在劇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由包勉的母親撫養他長大,所以他稱呼她為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包公左右為難。但是在公私兩難之中,他選擇了前者,決定大義滅親,決絕地斬下了包勉的頭,然後又回到赤桑鎮向嫂娘認錯。
這是戲劇裡面的情節,在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存在,民間是為了想歌頌包拯的鐵面無私而進行編寫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中,包公斬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按照宋朝的規定,如果法官與被告人有親戚關系,或者是姻親關系,是需要迴避的。包公與包勉是叔侄的關系,如果包公選擇大義滅親,就會觸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包公是知道規定卻還要犯法,這怎麼能說他是「官清如水」呢?再說宋朝那時候的法律更廣泛、更仔細,而且也相當嚴格,所以說這個故事是編劇編造的,並沒有什麼真實的依據。
包公陳州放糧
包公陳州放糧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面的其中一個故事,出現在小說中的第九回合到第十四回合里,主要是講述包公奉命去陳州考察賑災的情況,用龍頭鍘鍘殺安樂侯龐昱的故事,後來被世人廣為流傳。
周傑飾演包拯
那我們來看第九回合中所講述的主要內容。因為陳州三年大旱導致了百姓顆粒無收,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包公讓公孫策寫謄清,裡面的內容是為陳州放糧,同時還直言皇帝用人不當,有頂撞皇上的意思,公孫策看到之後非常驚慌,但是又不得不從,已經想好明天要辭官了。
等到第二天,包公上朝上交了摺奏,沒過多久,就召見了包公。皇帝在看了包公的招於之後,剛開始非常生氣,但是後來一想包公也是為了國家,忠心為主的份上,從怒氣又轉到了喜悅,立馬召見了包公。在相互交談之下,如果直接說去陳州放糧會有很多的弊端,因此皇上又加封包公為龍圖閣大學士,同時仍然是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考察放賑的事情,並且關心一下民情。包公對於加封並沒有謝恩,跪下啟奏說:「我沒有權柄,百姓並不會服我,恐怕很難奉詔。」於是,皇上又裳了他御札三道。
公孫策自從包公入朝之後,便變得提心吊膽,心裡是想要收拾包袱走人,但是又會覺得自己妖言惑眾,於是只好等待消息。忽然聽到一聲叫喊,以為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卻聽到說包公加封了龍圖閣大學士的職位,皇帝派他去陳州查賑。
包公錯斷顏查散
《包公錯斷顏查散》是東北二人傳中的正戲,同時又把它叫做《五鼠鬧東京》或者是《包公游陰》。不過,這個劇目雖然是一個傳統的劇目,但是因為虛擬出來的場景,同時在劇中涉及到陰陽兩界的事情,因此被很多人認為是迷信的思想而被塵封了好多年。
包拯畫像
《包公錯斷顏查散》雖然說是一部荒誕的故事劇,裡面有陰曹地府,故事看起來十分離奇,但是實際上卻有很大的意義。因為根據以往的戲劇作品基本都是在贊揚包公深明大義、明察秋毫的形象,但是這部戲劇卻說的是包公也有犯錯誤的時刻。這使得包公的形象更加真實,更貼近於普通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然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這個戲劇的意義還是比較深遠的。
再來說說這部戲劇的主要所講的內容。一位名叫劉金蟬的民女被賊人李寶所殺害,她的父親卻誣陷是顏查散所為,包公因此錯斬了顏查散。因為顏查散的屍體沒有倒下,包拯就去了閻羅殿中去尋找生死薄,但是生死薄上卻沒有顏查散的名字。回到人間之後,包拯慌忙跪在上說:「今天要是我錯斬了你,錯斷了你的案件,那就讓我的兒子為賊,我的女兒為奸。」話說完之後,顏查散的屍體倒下了。包拯兩次去看生死薄,仍然沒有看到顏查散的名字,於是就叫來了死者來進行對質,結果發現自己錯殺了好人。第三次查看生死薄的時候發現生死薄的縫中有一張紙,上面寫著「顏查散73歲」,但是當時顏查散才23歲。之後,顏查散的冤魂化作耗子大鬧東京,宋主讓宰相想辦法,於是就從王母那借來了狸貓抓住了老鼠。
包公夜審郭槐
在仁宗年間,有一個盲眼老婦李氏帶著一個名叫梅娘的義女在鄉下生活,她們主要靠賣菜為生。李氏總是自稱為「哀家」,梅娘只是認為李氏可能精神上有些問題。其實李氏就是真宗的妃子,在產下龍子之後被劉氏算計,不但將她的兒子換掉,還差點被打入冷宮。劉氏忍辱負重二十多年,只是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兒子。
包公臉譜
當年的劉妃現在已經是太後了,在去燒香的路上遇到了劉氏,覺得她特別像當年的李氏,於是郭槐趁劉氏眼盲,便將她騙入了宮中。雖然李氏眼睛瞎了但是她還是有智慧的,在郭槐和劉後面前裝瘋賣傻,太後對她也沒有辦法。
包拯因為殺了八賢王的舅舅而惹怒了八賢王,於是八賢王慫恿皇帝讓包拯罷官。展昭為了包拯,潛入宮中向郭槐求情,誰知知曉了秘密,於是設下機關,將李氏帶回了開封府。李氏向包拯證明了自己的身份,但當時遇到郭槐來訪,決定偷偷離去。郭槐知道後,大為驚恐。包拯發現郭槐可能隱藏著一個大秘密,於是便想求得八賢王的幫助。但是八賢王卻沒有幫助他,反而勒令包拯離京。
包拯趁著仁宗在燒香的時候讓他們進行會面,這才讓他們得以見上了一面。之後,包拯又知道了八賢王也知道此事,於是就上門拜訪,最終打動了八賢王,八賢王將事情全部告訴了皇上。但是郭槐卻不承認自己的罪責,包拯讓人假扮鬼魂來試探郭槐,郭槐最終招供。
包公打鑾駕
《打鑾駕》是京劇的重要劇目,跟這個內容差不多的有川劇的《打鑾清宮》,漢劇的《打金鑾》,另外滇劇、秦腔、河北梆子等都有這個劇目,這些劇目的內容都是根據著名的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的第久回合和第十五回合所改編的,但是又與原著有些不同。
周傑飾演包拯
在原著中,被包公鍘的是國舅龐昱,龐昱是龐太師的兒子,但在戲曲中的國舅卻是馬龍;原著中是寫國舅龐昱憑借自己的權勢剋扣賑災的糧食,強搶民女,有人把龐昱的罪名告到了包公的府中,包公上奏皇帝,想要親自去查賑,並且讓公孫策來設計御賜的同鍘以此來震懾那些貪官污吏,戲曲中將此段改編成了馬妃千般阻攔不讓包公去查賑,裡面的劇情相當曲折,從而體現出包公的鐵面無私的辦事方式。
我們來看一下在戲曲中這段的大概內容吧。戲劇中稱在宋仁宗的時候因為三年的乾旱,使得陳州顆粒無收,政府發放糧食和錢幣來救濟百姓。皇帝先是命令馬龍前往賑災的地區,馬龍仗著馬妃的勢力,在陳州胡作非為,還剋扣了百姓的糧食。災民高發了馬龍的行為,皇帝大怒,即刻召回了馬龍,命包拯去查辦關於剋扣的事情。包拯先是不願意去,但是最後發現不能推辭於是奉命前往陳州。馬妃知道包拯鐵面無私,如果讓包拯知道了這些事情,恐怕國舅的地位不保,自己也可能失寵,於是就設計來阻攔包拯出行。
包公陰陽判
包公陰陽判其實就是電視劇《包青天之陰陽判》,《陰陽判》是台灣的影視劇《包青天》里的一大主題的故事。大致的劇情是這樣的:在京城大街上,一名身穿藍色衣服的男子緊追一名女子,該女子在開封府的門前中箭,被府內的人得救。展昭上前追那名藍衣男子,發現那名男子和另一名女子正在打鬥,該女子名為九奶奶,是當時震遠鏢局總鏢頭妻子的丫鬟。
《包青天之陰陽判》之包拯
九奶奶在江湖中受到何路英雄人士的敬仰,威望很高。而那名中箭的女子名為張怡芬,是神運算元的弟子,也是九奶奶所要找的人。
藍衣男子再一次進開封府行刺張怡芬,被展昭等人救下。在危急時刻,藍衣男子使出暗器竹蜻蜓脫身,當年的震遠鏢局總鏢頭就是死於竹蜻蜓,可見竹蜻蜓的威力。該名男子名為阿星,是樞密院的人,也是禁軍指揮官。他與文耀庭是同門師兄弟,並受文耀庭的差遣,曾經聯合將魏總鏢頭殺死。文耀庭怕事情被抖露出去,於是將阿星殺死。張怡芬已經料到阿星會被殺死,於是說出自己中毒箭而沒有中毒的原因:當年她的師父被人殺害,毒葯天絕散被偷,放在竹蜻蜓上的毒葯就是這種劇毒。因為他喝了師父的神仙露。所以百毒不侵。後來他來到洛陽以算命為生,遭到阿星的追殺。
最後張怡芬被九奶奶留下,讓她幫忙尋找震遠鏢局唯一的傳人。
⑺ 歷史上的包拯,與演義中有多大的差別
歷史上的包拯長得並沒有那麼黑,也並沒有那麼的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和皇帝的關系是十分的友好,而且對自己的哥哥嫂嫂也是挺不錯的,還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後代
⑻ 包公審案的小故事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鎮,見一牧童正坐於一小道旁啼哭,便喚展昭上前問詢。
牧童正哭得起勁,忽覺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淚眼,朝上一瞧,見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當今天下太平,何來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頭小牛說我欺負她!」
「這可奇了?你慢慢道來。」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給她吃,還吹最好的樂曲給她聽,可她竟不識好歹,說我欺負她!好心卻不得好報,這不是冤枉我嗎?包大人可要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傳小牛!」
……
「小牛,你家牧童說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話說,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騎。我這主人天天騎著我到處閑逛,我累的夠嗆,他倒有心情吹什麼短笛,聲音也真夠難聽的,還說什麼『牧童橫笛頻頻吹』,吹得我心煩意亂。您說,是他冤枉,還是我冤枉?請包大人明鑒!」
「恩,恩,恩……」包公捻著胡須,沉思著。
此時,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輕聲道:「大人,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還是盡快脫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乾咳了幾聲,道:「牧童,小牛,你們聽判,牧童,罰你下輩子做小牛;小牛呢,罰你下輩子做牧童。角色互換,試試看!展昭,起轎!」
「啊!……」
「啊!……」
⑼ 包公的事跡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⑽ 國不可無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