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4法院
㈠ 美國歷史, 馬伯里訴 麥迪遜 案 。
此案發生於1801年。起因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亞當斯在其任期的最後一天午夜,突擊任命了42位治安法官,但其中16人的任命狀未能及時送達;繼任的總統傑弗遜讓國務卿麥迪遜將這16份委任狀統統扔掉。其中,一位因此而沒能當上法官的人叫做馬伯里,由此提起了對麥迪遜的訴訟。審理該案的法官馬歇爾,運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判決該案中所援引的《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因違憲而被無效,從而解決了此案,並從此確立了美國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憲法、裁定政府行為和國會立法行為是否違憲的制度,對美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黨派斗爭
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憲政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其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遠遠超過了二百年之後戈爾與布希之間的選舉大戰。在這次總統選舉中,由於聯邦黨人內訌突起,亞當斯總統敗給了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傑弗遜。在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中聯邦黨也是一敗塗地。這樣,聯邦黨不但失去了總統的寶座,同時也失去了國會的控制權。在此背景下,美國的憲政體制第一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家最高權力能否根據憲法程序以非暴力的形式在不同黨派之間和平交接,關繫到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生死存亡。還好,大權在握的聯邦黨人以國家利益為重,沒有舞刀弄槍、拒絕交權,而是採取了「合法斗爭」的手段。他們利用憲法賦予總統的任命聯邦法官的權力,極力爭取控制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聯邦司法部門,藉以維持聯邦黨人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以求卷土重來。
1801年1月20日,亞當斯總統任命國務卿約翰·馬歇爾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參議院批准後,馬歇爾於2月4日正式到職赴任,但他仍然代理國務卿職務,只是不領國務卿的薪俸。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01年3月3日亞當斯總統任期屆滿為止。接著,趁新總統上台和新國會召開之前,國會中的聯邦黨人於1801年2月13日通過了《1801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801」),該條例將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人數從六名減為五名,以防止出現判決僵持的局面。但實際上,由於這項規定將從任何一位現職大法官退休或病故後才開始正式生效,所以其目的之一顯然是想減少傑弗遜總統提名民主共和黨人出任大法官的機會。同時,它還將聯邦巡迴法院由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規定的三個增至六個,由此增加了16個聯邦巡迴法官的職位。這樣,即將下台的「跛鴨總統」亞當斯在卸任之前可以借機安排更多的聯邦黨人進入聯邦司法部門。兩個星期之後,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又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the Organic ac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正式建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並授權亞當斯總統任命特區內42名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任期5年。1801年3月2日,亞當斯總統提名清一色的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馬伯里身列任命名單之中。第二天,即亞當斯總統卸任的當天(1801年3月3日)夜裡,即將換屆的參議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對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後人把這批法官挖苦為午夜法官(midnight judges又譯星夜法官)。
2告上法院
按照規定,所有治安法官的委任狀應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之後送出才能正式生效。當時正是新舊總統交接之際,約翰·馬歇爾一面要向新國務卿交接,一面又要准備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總統的宣誓就職儀式,忙得一塌糊塗、暈頭轉向,結果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馬歇爾卸任之前沒能及時發送出去(馬歇爾在給其弟的信中承認:「我擔心種種責怪將會歸咎於我」,「由於極度忙亂和瓦格納先生[馬歇爾在國務院的助手]不在」致使已經簽字和蓋章的法官委任狀未能及時送出),而馬伯里恰好身列這撥倒霉蛋之中。
對於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大搞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新上任的民主共和黨總統傑弗遜早已深感不滿。當聽說有一些聯邦黨人法官委任狀滯留在國務院之後,他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狀,並示意麥迪遜將它們「如同辦公室的廢紙、垃圾一樣處理掉」。
接著,針對聯邦黨人國會在換屆前夜的立法,民主共和黨人控制的新國會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於1802年3月8日通過了《1802年司法條例》(judiciary act of 1802),廢除了《1801年司法條例》中增設聯邦巡迴法院的規定,砸了16位新任聯邦法官的飯碗。
不過,新國會並沒有撤銷任命42名治安法官的《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為了防止聯邦黨人控制的最高法院挑戰新國會通過的法案,國會採取重新安排最高法院開庭日期的辦法,改一年兩次開庭為一次開庭,使最高法院從1801年12月到1803年2月期間暫時關閉,時間長達14個月之久。當最高法院再次開庭時,已經是1803年2月了。
馬伯里雖然家財萬貫,但對治安法官這個七品芝麻官卻情有獨鍾,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職位,他覺得實在是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於是,馬伯里拉上另外三位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總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總檢察長現在一般譯為司法部長。這個職位雖然是1789年建立的,但當時只是一個非全職的內閣職位,直到威廉·懷特任職期間才成為全職位置——即使這樣他仍然是光桿兒司令一個,因為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要到1870年才建立,只有到這時才可以稱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 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國務卿麥迪遜告到了最高法院。他們要求最高法院下達執行令(原文為拉丁文writ of mandamus,也譯訓令狀,在英美普通法中指有管轄權的法官對下級法院、政府官員、機構、法人或個人下達的要求其履行法定職責行為的命令),命令麥迪遜按法律程序交出委任狀,以便自己能走馬上任。控方律師起訴的根據源自《1789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第13款d條中的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在法律原則和慣例保證的案件中,有權向任何在合眾國的權威下被任命的法庭或公職官員(persons holding office)下達執行令狀。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便來了個兵來將擋、旗鼓相當,請傑弗遜總統內閣總檢察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自己的辯護律師。這位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總檢察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Marbury v. Madison)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楚的黨派斗爭。
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馬歇爾大法官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解釋扣押委任狀的原因。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在當時的法律和歷史環境下,麥迪遜這種目中無人、無法無天的行為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因為聯邦最高法院當時實在是一個缺乏權威的司法機構。制憲先賢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1789年生效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做出任何明確規定。這部憲法沒有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國家立法機構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令總統、國務卿以及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從憲政理論角度看,按照歐洲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utedquieu)、盧梭關於限權政府、分權制衡、主權在民的憲法和制度設計原則,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的職能和許可權應當嚴格區分,相互獨立,彼此之間「井水不犯河水」。另外,在分立的三權之中,如果一定要判定哪一權處於更優越的地位,那顯然應是擁有民意基礎的立法權,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非民選的司法部門占據至高無上、一錘定音的權威地位。
這樣,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實際上使馬歇爾大法官陷入了一種左右為難、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命令麥迪遜按照法律程序發出委任狀。但麥迪遜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傑弗遜撐腰,他完全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執行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最高法院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卻又被置之不理,只會讓世人笑掉大牙,進一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權威。可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就等於主動認輸,承認最高法院缺乏權威,無法挑戰行政部門高官目無法紀的舉動,不僅愧對同一陣營中的聯邦黨人戰友,而且使最高法院顏面掃地。
審,還是不審,成為一個令馬歇爾極為頭疼的大難題。經過半個多月的苦思冥想,他終於琢磨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絕妙判決,令後人拍案稱奇,贊不絕口。馬歇爾的判決既表現出司法部門的獨有權威,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為確立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這個分權與制衡體制中的重要權力奠定了基石。
3審查原則
馬伯里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耗時太久,他只好撤回了起訴。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國務卿也沒送出扣押的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通過此案向國家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符合憲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也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國家最高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行政命令是否違憲,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終審裁決和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所以,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美國學者梅森(Alpheus T. Mason)認為,與英國王權相比,美國最高法院不僅僅是權威的象徵,而且手握實權,「它能使國會、總統、州長以及立法者俯首就範」。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從表面上看他因為宣布《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因違憲而被取消的做法是對最高法院自身許可權的限制,所以國會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有任何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是否違憲,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執行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這樣,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實際上,傑弗遜等民主共和黨人已經有所准備,即便是最高法院下了執行令他們也不會執行。但馬歇爾在為馬伯里正名爭氣的同時,避開了民主共和黨人所設的陷阱,把判決轉向法律與憲法孰重孰輕這一根本性問題。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立法和行政部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案的判決,那麼,按照英美普通法系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的原則,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據統計,在最高法院以後的判決中,馬伯里案高居被引用的案例之首,達數百次之多。
根據這一經典案例逐漸確立的聯邦法院司法審查權包括相當豐富的內容:第一,聯邦法院是聯邦立法和行政部門立法和行為合憲性的最終裁定者;第二,聯邦法院是州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立法和行為合憲性的最終裁定者;第三,聯邦法院,特別是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州法院的刑事與民事程序法規,以確定這些程序法規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的要求。
通過對馬伯里案的裁決,馬歇爾一方面加強了聯邦司法部門與其他兩個政府部門相抗衡的地位,使司法部門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增強了聯邦最高法院作為一個政府機構的威望與聲譽,使最高法院成為憲法的最終解釋者。一百多年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贊嘆道:「馬歇爾在美國憲法上深深地烙下了他的思想印記。我們的憲法性法律之所以具有今天的形式,就是因為馬歇爾在它尚有彈性和可塑性之時以自己強烈的信念之烈焰鍛煉了它。」馬歇爾傳記的作者史密斯(Jean E. Smith)贊揚說:「如果說喬治·華盛頓創建了美國,約翰·馬歇爾則確定了美國的制度。」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收場後,傑弗遜總統極為惱火。在傑弗遜看來,行政、立法與司法部門之間應當是一種三權分立、平起平坐的關系,憑啥司法部門要憑借司法審查權高人一等呢?傑弗遜認為:「憲法沒有賦予法官替執法部門決策的權力,就像執法部門無權為法官作決定一樣。在各自負責的領域,兩個機構彼此平等獨立」。「憲法欲使政府各協作部門之間相互制衡。但是,如果授權法官決定法律是否違反憲法,使法官不僅在司法部門的地盤自行其是,而且還在立法和執法部門的行動范圍獨斷專行,那將使司法部門成為一個專制暴虐的機構」。
傑弗遜總統的擔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政治現實的考慮。如果聯邦黨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司法審查權推翻民主共和黨國會制定通過的重要法律,那麼,美國的分權制衡體制就會因黨派斗爭而陷入癱瘓。即使國會能夠啟動憲法程序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但結果將是徹底削弱最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司法權威。無論發生何種情況,一場憲法危機似乎已在劫難逃。
然而,政治的奧秘在於妥協。盡管傑弗遜總統憂心忡忡,但出乎意外的是,在馬歇爾大法官領導之下,聯邦最高法院自我約束,見好就收,並沒有單純從黨派利益出發利用司法審查權與傑弗遜總統和民主共和黨人死拼硬抗,頻繁地否決新國會的立法,使最高法院成為「專制暴虐的機構」。1803年3月2日,即馬伯里案結束六天之後,在審理Stuart v. Laird案時,聯邦黨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妥協退讓,承認了《1802年司法條例》的合憲性。更為重要的是,在馬伯里案之後的30餘年中,馬歇爾法院再也沒動用過司法審查權。而傑弗遜在8年任期內也表現出大局為重和超越黨派分歧的憲政精神,保留了聯邦黨人在加強聯邦權威方面的主要建樹。
一些美國憲法學者認為,馬歇爾對馬伯里案的絕妙判決實際上只是當時黨派斗爭的產物,它在當年並未產生任何實際法律效力,其作用只是為司法機構今後審查國會立法的合憲性奠定了基礎。此外,這個判決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自相矛盾之處,因為馬歇爾斷案的法律根據是最高法院對此案沒有初審權,既然如此,他根本就不應做出任何判決,而是應當依法把案子打回到有管轄權的聯邦地方法院。可是,馬歇爾大法官並沒有這樣做,他一方面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接受此案,另一方面又以它與憲法沖突為由宣布它違憲。不過,馬歇爾似乎可以辯解說他接受此案時並不知道無權審理,無權審理只是後來在審理過程中獲得的一個新認識。還有,馬歇爾是這個案子緣起的當事人之一,理應迴避,但他卻沒有這樣做。(美國在立憲建國之初法律法規很不完善,比如,1801年2月4日至1801年3月3日期間,馬歇爾作為地位僅次於總統、副總統的第三號行政首腦卻兼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顯然違反了分權制衡原則。相比之下,在馬伯里案中馬歇爾身為當事人卻沒迴避,只不過是小事一樁。)這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黨派斗爭需要的司法判決,後來卻成為美國憲政歷程的里程碑。
1789年生效的美國憲法一直被後人譽為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恩澤綿遠,千古流芳。其實這種評價好像有點兒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憲法最終解釋權問題上,實際上就是在涉及三權分立與制衡這個具有美國特色的國家憲政制度,以及究竟是權大還是法大這一憲政法治的基本原則問題上,1789年憲法並無開創性建樹。由於歷史的局限,這部憲法沒有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使三權分立與制衡制度形同虛設。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缺乏權威的聯邦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比如在馬伯里案中,國務卿麥迪遜對最高法院讓他解釋扣押任命公文原因的信函乾脆就懶得搭理。
但在美國憲法的條款中實際上可以引申出最高法院擁有憲法解釋權的原則,在美國憲法之父的理論探索中也有關於最高法院應當擁有司法審查權的論述。美國憲法第3條第2款規定,最高法院的許可權之一是受理涉及憲法和聯邦法律的糾紛。既然是涉及憲法的糾紛,最高法院在裁定時顯然要闡明它對憲法的解釋。在《聯邦黨人文集》第78篇,制憲先賢漢密爾頓指出:「解釋法律乃是法院的正當與特有的職責,而憲法事實上是亦應被法官看作是根本大法,所以對於憲法以及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釋權應屬於法院。如果二者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分歧,自以效力及作用較大之法為准,亦即:憲法與法律相較,以憲法為准。」在漢密爾頓看來,立法機關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約束,「此類限制須通過法院執行,因而法院必須有宣布違反憲法明文規定的立法為無效之權。」所以,馬歇爾的判決有相當堅實的根據。
但是,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對於為什麼非民選的最高法院卻有權力宣布代表人民的國會所制定的法律違憲這個重要問題並未從憲法理論上給予令人信服的解釋。然而,制度創新的基礎並非盡善盡美的憲政理論或立法。在英美普通法系中,法規或制度的演變和創新主要是基於司法實踐以及司法經驗和慣例的積累和發展。議會立法形成的法律只是法律的一部分,大量的法律是由法院的判例構成。實際上,在立法過程中,普通法系國家的法院和法官在事實上早已佔據和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和角色。這種制定和解釋法律的習慣和傳統,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應當指出的是,美國在殖民地時期和獨立初期受英國樞密院審查北美殖民地立法的司法判例的影響,州一級的法院已出現了一些類似司法審查制度的判例。1786年Rhode Island的Trvett v. Meeden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案例。此案的基本情況為,Rhode Island州議會立法規定紙幣為合法貨幣,但州最高法院法官認為該法案「不得人心並違反州憲法」(repugnant and unconstitutional),使其最終失去了法律效力。
由於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由於憲法之父的傑出思想,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加上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在憲政法治的歷史進程中,美國最高法院逐漸成為分權制衡體制中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使美國政治制度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使司法審查制度成為美國憲政體制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成為美國憲政法治的基石。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最高法院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Al Gore)盡管心裡一百個不服氣,背後又有贏得多數普選選票的民意撐腰,但表面上也不得不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恐怕就不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戈爾和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真刀真槍地開打了。
4絕妙判決
1803年2月24日,最高法官以5比0的票數(William Cushing大法官因病未參加投票)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作出裁決。首席大法官馬歇爾主持宣布了法院判決書。
馬歇爾在判決中首先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申訴人馬伯里是否有權利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狀?第二,如果申訴人有這個權利,而且這一權利受到侵犯時,政府是否應該為他提供法律救濟?第三,如果政府應該為申訴人提供法律救濟,是否是該由最高法院來下達執行令,要求國務卿麥迪遜將委任狀派發給馬伯里?
對於第一個問題,馬歇爾指出:「本院認為,委任狀一經總統簽署,任命即為作出;一經國務卿加蓋合眾國國璽,委任狀即為完成」。「既然馬伯里先生的委任狀已由由總統簽署,並且由國務卿加蓋了國璽,那麼,他就已經被任命了;因為創設該職位的法律賦予該官員任職5年,不受行政機關干預的權利,所以,這項任命是不可撤銷的,而且賦予該官員各項法律上的權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馬歇爾的結論是:「拒發他的委任狀,在本法院看來不是法律所授權的行為,而是侵犯了所賦予的法律權利」。所以,馬伯里案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政治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馬歇爾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他論證說:「每一個人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要求法律的保護,政府的一個首要責任就是提供這種保護。合眾國政府被宣稱為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如果它的法律對於侵犯所賦予的法律權利不提供救濟,它當然就不值得這個高尚的稱號。」馬歇爾甚至上綱上線說:「如果要除去我們國家法律制度的這個恥辱,就必須從本案的特殊性上做起」。
那麼,按照這個思路和邏輯繼續推論下去的話,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馬歇爾似乎理所當然地就該宣布應由最高法院向國務卿麥迪遜下達強制執行令,讓馬伯里官復原職、走馬上任。可是,馬歇爾在此突然一轉,他引證憲法第3條第2款說:「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一方當事人的一切案件,最高法院具有原始管轄權(original jurisdiction)。對上述以外的所有其他案件,最高法院具有上訴管轄權。」
如果把馬歇爾的上述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當事人既非外國使節,也不是州政府的代表,所以最高法院對這類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按照憲法規定的管轄許可權,馬伯里應當去聯邦地方法院去控告麥迪遜。如果此案最終從地方法院逐級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富商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任聯邦總檢察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外行,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馬伯里的起訴狀直接遞到了聯邦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9月通過的《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
針對這個問題,馬歇爾解釋說:《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是與憲法相互沖突的,因為它在規定最高法院有權向政府官員發出執行令時,實際上是擴大了憲法明文規定的最高法院司法管轄許可權。如果最高法院執行《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那就等於公開承認國會可以任意擴大憲法明確授予最高法院的權力。
馬歇爾認為,此案的關鍵性問題在於「是由憲法控制任何與其不符的立法,還是立法機構可以通過一項尋常法律來改變憲法。在這兩種選擇之間沒有中間道路。憲法或者是至高無上、不能被普通方式改變的法律,或者它與普通法律處於同一水準,可以當立法機構高興時被改變。如果是前者,那麼與憲法相互沖突的立法法案就不是法律;如果是後者,那麼成文憲法就成為人們的荒謬企圖,被用來限制一種本質上不可限制的權力。」話說到此,憲法的神聖性已呼之欲出。
接著,馬歇爾趁熱打鐵拋出了最後的殺手鐧。他斬釘截鐵地指出:「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斷定什麼是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職權和責任」。如果法官不承擔起維護憲法的責任,就違背了立法機構所規定的就職宣誓,「規定或從事這種宣誓也同樣成為犯罪。」
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條例》第13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㈡ 歐洲聯盟的簡稱、總部所在地、主要作用
【成立經過】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在歐洲共同體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歐洲共同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2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條約生效,上述兩個共同體正式成立。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後,歐共體未就其稱謂的變更問題作出決定,但歐共體內和國際上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歐共體"和"歐盟"兩種稱謂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對外簽署協議仍需用"歐共體"。
【宗 旨】 《羅馬條約》申明,各成員國"決心在歐洲各國人民之間建立愈益密切的聯合基礎","消除分裂歐洲的壁壘","保證它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就業條件","執行共同貿易政策","為逐步廢止國際交流的限製作出貢獻"。1986年2月簽署的《歐洲單一文件》強調,"歐洲共同體及歐洲政治合作旨在促進歐洲團結的發展","共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應有貢獻"。"馬約"則進一步指出,歐洲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成 員】 歐共體創始國為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後經四次擴大,丹麥、愛爾蘭和英國於1973年,希臘於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於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三國於1995年加入歐共體。歐盟成員國增至15個。
【總 部】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外文地址:Rue de la Loi 200,B-1049 Brussels。電話:(00322)2957930。網址:www.europa.eu.int 。
【組織機構】 (1)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即首腦會議,負責制訂一體化"總的政治指導原則",決策採取協商一致的原則。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從1975年開始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必要時可舉行特別首腦會議。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即部長理事會,分為外長和專業部長理事會,擁有絕大部分決策和立法權。部長理事會之下,還有不同級別的協調機制。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2002-2004年輪任主席國的順序為西班牙、丹麥、希臘、義大利、愛爾蘭、荷蘭。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Javier Solana,西班牙人),1999年10月8日上任,任期5年。
㈢ 指出歐洲聯盟政治體制的特點
歐 洲 聯 盟
「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築歐洲的友愛關系……」 ——維克多·雨果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6億人口(2004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義大利首都羅馬市政大樓的資料圖片。1957年3月25日,歐洲六國領導人在這里簽署了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羅馬條約》。
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當時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1973年後,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並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2002年 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 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入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次擴大後的歐盟成員國從目前的15個增加到25個, 總體面積擴大近7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約3.8億增至約4.5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約5%,從現在的9萬多億美元增加到10萬多億美元,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
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
歐盟的主要出版物 有:《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系》和《歐洲經濟》等。
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女郎」
歐盟的統一貨幣 為歐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的主要組織機構有:
——歐洲理事會 (European Council),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負責討論歐洲聯盟的內部建設、重要的對外關系及重大的國際問題。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為奧地利,任期為2006年1月1日至6月30日。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理事會下設總秘書處。
——歐盟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歐盟理事會的表決機制
2004年8月20日,巴羅佐(前排右五)與其他新
一屆歐盟委員會委員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經貿外交
大廈合影。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成員由來自不同成
員國的25名代表組成,將於11月1日正式上任。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是歐洲聯盟的常設機構和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洲聯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聯盟的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等。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自1995年起,歐盟委員會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該委員會由來自不同成員國的25名代表組成。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004年11月上任;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由歐盟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歐盟委員會其他委員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共同協商提議。按此方式提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起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後,由歐盟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 西班牙前內閣大臣當選歐洲議會議長
歐盟總部大樓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設在盧森堡的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
——歐洲法院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負責歐盟的審計和財政管理。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㈣ 歐洲聯盟的簡稱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㈤ 世界有哪些國際組織
1、聯合國
聯合國(英語:United Nations,縮寫作UN或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台。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無爭議的主權國是聯合國會員國。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
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
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沒有運作)。
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
㈥ F1術語中英文對照
【紅旗】
英文為Red flag 。表示中斷比賽。
【外進外出(Out In Out)】
賽車轉彎的基本技巧。即從外側進彎,然後經彎道內側再向外側出彎。
【腳觸地】
摩托車障礙檢驗賽中,車手因失去平衡導致腳碰觸地面。若此種情形發生在賽段以內,則會被減分。腳觸地一次減1分,觸地2次減2分,觸地3次以上減3分。另外,翻車以及超越賽段邊界、後退等則會被減去5分。
【R(彎道半徑)】
英文radius的打頭字母。100R指彎道的外圓半徑相當於100m。
【轉向不足(Under Steering)】
賽車在轉彎時微微向外側偏移的動作或特性。
【黃旗】
告知某區域出現翻車等危險狀況的信號旗。該旗所指示的區域內禁止超車。
【國際摩托車隊聯盟(IRTA)】
MotoGP車隊的國際聯盟。英文全稱為International road race team association 。
【室內摩托車障礙競技檢驗賽(Indoor trial)】
和Stadium trial同義。通過搭建人工比賽設施使觀眾得以在體育場內(室內)欣賞摩托車障礙檢驗賽。這種比賽特別強調競技的速度性及技巧性,有些設施可以讓兩輛車同時並列比賽,在歐洲具有極高的人氣,現已舉行多屆世錦賽
【電噴裝置(Injection)】
是一種取代化油器的電控式燃料噴射供給裝置。英文全稱為Fuel injection(略稱FI)。
【後輪平衡(Wheelie)】
指前輪騰空行駛的狀態。常見於公路賽及越野賽的出發或者出彎時。但是,後輪平衡的時間過長會造成時間浪費。
【騰空飛躍(Wheelie jump)】
後輪平衡行駛狀態下騰空而起、攀越障礙物的特技。利用後輪觸碰障礙物壁時後懸架伸縮的反彈力攀上並越過障礙物。
【雨天比賽(Wet race)】
公路賽車的決賽分「晴天比賽」和「雨天比賽」,比賽前由主辦方通知。「晴天比賽」有時在天氣變化導致路面狀況改變時會中斷。但「雨天比賽」的通知一旦下達,不會因天氣變化而中斷。
【熱身練習(Warm up race)】
決賽當天早上進行的駕駛練習。
【連續坡路(Washboard)】
越野賽賽道中搓板狀的路面。前進方向上的整個路面橫向連續上下凹凸,呈起伏的波紋狀。由於凹凸的間隔並不均勻,會造成賽車因過度顛簸而失去平衡。這時,等待前面車手的失誤,看準時機超車反而更占優勢。
【國際摩托車聯合會(FIM)】
國際摩托車聯合會。兩輪摩托車運動的國際統轄組織。
【日本摩托運動協會(MFJ)】
(財)日本摩托車運動協會。是日本兩輪摩托車運動的國內統轄組織,屬文部科學省管轄。另有國內4家廠商加盟合作,共同運營。
【參賽者(entrant)】
出場者、參賽車手、參賽車隊。
【紅黃直條旗】
黃底鑲紅色條紋旗。表示前方路面受油或沙等影響容易打滑。在公路賽車比賽中常見。
【主辦方(Organizer)】
賽事的主辦方。
【轉向過度(Over steering)】
轉彎時賽車微微向內側偏移的動作或特性。
【前傾壁(Overhang)】
障礙檢驗賽中的一種障礙。指下方凹陷,上方向前突出的地形。如果單是以後輪平衡的方式將前輪騰空行駛,後輪有可能受阻於下方凹陷處,從而無法越過。不過,若能以騰空飛躍的技巧一躍而起,使後輪碾過障礙突起的上方,便可成功越過。
【組委會成員(Official)】
比賽中設置的組委會的工作人員。
【裁判(Observer)】
賽段內(記分區域)給車手的行駛記分的人。監視車手行駛時單手舉起,減1分(腳觸地1次)時豎起一根手指並向觀眾示意。同樣,減2分時豎起2根手指;減3分時豎起3根手指。減5分時,則攤開手掌使5根手指全部豎起。有時,也會以寫有數字1~5的牌子代替手勢。另外,裁判還將用秒錶計算每個賽段從1分至1分30秒不等的規定比賽時間,如果選手超過了規定時間(減5分),則會鳴笛警示。
【全程未出錯(All clean)】
指所有賽段均無扣分(減分為0)順利通過。每圈順利通過所有障礙時也稱「全程未出錯」,如第1圈時稱「第1圈·全程未出錯」。
【整流罩(Cowling)】
指遮蔽賽車的樹脂外罩。其作用是調整行駛時風的流動(氣流),使賽車保持最高速度,減小空氣阻力,保護車手免受風壓的沖擊。
【復位操縱(Counter )】
也叫「逆轉舵」,英文全稱為「Counter steering」。轉彎時後輪失去抓地力滑向外側時,向與滑動方向相反的方向操縱轉向車把,以調節賽車的方向。
【花紋輪胎(Cut slick)】
公路賽車中,在微濕的路面上行駛時使用的輪胎。這種輪胎通過在光面輪胎上手工或者用機械開出溝槽製造而成。
【傾斜彎道(Cant)】
指彎道的傾斜。為了使賽車行駛更輕松,特意將路面設計成內側低、外側高,也稱賽道的「內側傾斜(bank)」。在越野賽車中,傾斜彎道的外側被設計得很高,以減輕轉彎時的離心力。這種彎道比起平坦的彎道,可以使賽車轉彎的速度更快。
【變速箱(Gear box)】
英文又稱Transmission,即變速器。
【外傾行駛(Camber)】
障礙穿斜坡時的技巧。為了在斜坡行駛中保持平衡,通常是將賽車向斜坡高起的一面傾斜,而車手的身體則側向低凹的一面。這樣,即使失去平衡摔倒,也比較容易倒向高起的一側,而不會造成人車一同跌下斜坡的情形。
【資格賽(Qualify)】
決賽前的預賽。只有通過了這個預賽,才能取得決賽的出場資格。
【冷胎圈(Cool down lap)】
比賽結束後,全部賽車減速繼續繞場行駛一圈。
【切斷離合器】
對於帶傳動裝置的汽車來講就是踩下離合器,而對於摩托車來說就是指切斷後輪驅動。
【未出錯(Clean)】
指障礙檢驗賽中沒有減分順利通過賽段的意思。
【綠旗】
表示比賽暢通無阻的狀態。也表示行駛開始。
【暢通路段(Clear lap)】
指前方行駛路段沒有其它形成阻礙的車輛。在預賽中常用這個詞來說明路面狀況。
【彎道內側頂點(clip)】
英文全稱為「Clipping point」。指彎道中最接近內側的地點,即彎道中央的折回點。
【數據搜集裝置】
MotoGP的各廠商賽車上裝配的專門用來搜集賽車各種數據的裝置,如速度、發動機的轉速、換檔情況、懸架的運動量、輪胎溫度、制動器的工作情況等。籍此可以得到賽車設計開發的基本數據。
【最快圈速(Course record)】
最快一圈的時間。在MotoGP比賽中只有決賽的最快時間有效,但全日本錦標賽上預賽中的最快時間也被認可。
【Gauloise】
總部在西班牙的Altadis公司出品的煙草品牌。
【製造商(Constructor)】
賽車的製造廠商。
【車隊總冠軍(Constructor title)】
一年間,所屬選手在各項賽事中出場所獲積分總和最高的車隊即獲得車隊總冠軍。
【輪胎配方(Compound)】
輪胎的橡膠材質。
【暖胎圈(Sighting lap)】
公路賽車決賽開始前一刻,所有選手都需進行一圈熱身行駛,以確認賽道及賽車的狀況。
【並列競速(Side by side)】
指2台以上的賽車激烈爭奪位次。
【日本公路賽車錦標賽(JSB)】
公路賽車全日本錦標賽的巔峰賽事。這個比賽允許一般的市售改裝車參賽。
【 減速彎道(Chicane)】
為防止賽車速度過快,在賽道某些部位設有彎道障礙。即小的減速彎道。
【市售賽車】
市場上出售的比賽專用車。公路賽用車稱為公路賽車,越野賽用車稱為越野賽車。
【底盤(chassis)】
即車的框架(Frame)。
【白旗】
表示車道上有救護車或其它緩慢行駛中的車輛。
【人工障礙】
本來障礙檢驗賽車中的障礙應該是自然地勢形成的天然障礙,而人工製造的巨岩、凹凸等則被稱為人工障礙。近年來的世錦賽中,為了使比賽更具觀賞性,有時也特意將最終賽段設置為人工障礙賽段。
【SUGO運動場】
位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郊外的國際賽車場。可舉行公路賽車、越野賽車、障礙檢驗賽車等各類賽車比賽。是雅馬哈發動機集團公司中的一員。
【Scorpa】
法國的障礙檢驗賽車製造商。其生產搭載雅馬哈4沖程125cc、2沖程250cc發動機的障礙檢驗賽車。
起跑排位(Starting grid)】
決賽時賽車出發的位置,按照資格賽成績決定。在04年的MotoGP中,起跑時1排3輛賽車,而在日本公路賽車錦標賽上1排可排列4輛賽車。資格賽中的第一名(桿位pole position)在兩輪摩托賽中排在賽道的最外側,而在四輪汽車賽中則排在賽道的最內側。障礙檢驗賽的起跑位置則是橫向1排,按照資格賽的順序各自選擇喜好的位置。
【靜止站姿(Standing still)】
保持平衡、靜止站立在摩托車踏板上的姿態。在障礙檢驗賽中,此姿態常見於挑戰重要障礙前調整呼吸、伺機行動的時刻。
【階梯路面(Staircase)】
本義是指階梯狀的地形。不過,在日本的障礙檢驗賽中特指「大落差階梯」地形。例如,落差高度為1~2米的階梯地形。而在歐洲,這種地形的叫法有「Step(階梯)」、「Big step(大階梯)」等。
【陡坡路面(Steep hill)】
指陡急的坡面。普通人步行都很難攀登上去的陡坡,在障礙檢驗賽中卻要車手駕車一躍而上。登上坡面後,還要在坡頂折回,再從同樣的坡面上急落下來。
【超級摩托車越野障礙賽(Supercorss)】
在體育場內特設的賽場上進行的障礙檢驗賽。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短道競速、騰空飛躍等驚險特技。AMA超級摩托車穿越賽是以美國為中心、極具人氣的一項賽事。
【超級換檔(Super Shifter)】
公路賽車中,在加檔時瞬間熄滅點火,使加檔操作更加順暢的裝置。這樣,即使不切斷離合器,也可以簡單地進行加檔。
【スーパーバイク】
レースのカテゴリーとしての意味は「全日本JSB1000」または「スーパーバイク世界選手権」のこと。全日本のJSB1000は國內最高峰クラスで、一般市販公道用バイクをレース用に改造して出場する。排気量制限は4サイクル1000cc以下。
世界選手権はWSBやWSBKと略される。88年から世界選手権として開催され、各サーキットを転戦する。05年は2月26日のカタール大會から10月9日のフランス大會まで全12戦。日本大會の設定はない。
【光面輪胎(Slick tyre)】
公路賽車專用的無花紋輪胎,用於乾燥的路面。由於胎面上沒有花紋,接地面積增大,有利於增強抓地力。
【滑倒(Slip down)】
輪胎打滑翻倒的意思,是常用於公路賽車的術語。
【滑流(Slip)】
常用的說法是「利用滑流」等。指賽車在高速直線行駛時,緊貼前面的車手,持續利用前面賽車高速行駛時所形成的滑流,減小自身的空氣阻力,在轉彎前一刻超車的行駛技巧。英文也稱作「Slipstream」,又作「Draft」。
【慢進快出(Slow in fast out)】
一種轉彎的技巧。即降低速度進入彎道,然後再加快速度駛出彎道。
【慢撒氣(Slow puncture)】
指輪胎緩慢地漏氣。
【賽段(Section)】
指障礙檢驗賽中的記分區域。長約幾十米,左右兩邊由賽段警示帶以及賽段標識等圍起。賽車的前輪軸心跨入賽段區域內則開始記分,前輪軸心駛出賽段區域則算記分結束。比如,賽車在駛出賽段的瞬間摔倒,如果其前輪軸心已經出了賽段終點,也不會減分。一個賽段的行駛時間在04年的日本錦標賽上規定為1分以內,而在04年的世界錦標賽上則規定為1分30秒以內。如果超出了這個規定時間,則要被減去5分。
【暖胎器(Tyre warmer)】
由電毛毯等構成,用來給輪胎加熱,在公路賽車中常用。還可以防止比賽初期輪胎的磨損。
【消音器(Silencer)】
裝在賽車消音裝置後端的消音器。
【黑白格旗(Checker flag)】
宣告比賽結束的信號旗。花紋為黑白相間的方格。
【車輪震動(Chattering)】
公路賽車中,在超高速行駛中減速時,車輪與懸架的振動產生共鳴,使前後輪上下微微震動的現象。英文也寫作「Chatter」。
【車手總冠軍(Champion)】
整個賽季積分最高的車手獲得的稱號。也稱年度冠軍、總冠軍。
【ツーデー(2D)】
マシンの計測技術開発メーカー。MotoGPの各チームが使う。
【未發車(DNS)】
英文全稱為「Did not start」。指賽車未能順利發車。
【未完賽(DNF)】
英文全稱為「Did not finish」,指因中途退出等故未完成整個比賽。
【跳台(Table top)】
障礙檢驗賽中搭建的梯形跳台。
【摩托車障礙檢驗賽(Trial)】
以專用的摩托車在岩石、懸崖等自然地形中進行的比賽。這種比賽中腳始終不能著地。以世界錦標賽為例,選手們必須在5小時30分鍾的規定比賽時間內,將15個賽段構成的賽道駛過兩圈,超過比賽時間將被扣分。在數公里長的一圈賽道中共設15個記分賽段,選手們分賽段進行比賽,由裁判員在一旁監視減分。每個賽段由不同的障礙如岩石、土斜坡、林地、沼澤等構成。減分最少的車手最後將獲得冠軍。
【新手級(Novice)】
指賽車比賽的初級級別。
【高向甩出(High side )】
公路賽車中,高速轉彎時側滑的後輪恢復抓地力,導致賽車翻倒的現象。這種翻倒被稱為「高向甩出摔倒」。
【超車點(Passing point)】
超過前面賽車、或者試圖超過前面賽車的地點。
【被套圈車手(Back marker)】
決賽中,比首位車手慢一圈以上的車手。障礙檢驗賽中,是指在最後發車的車手後出發的、前去整理賽場標記和賽段的組委會成員,被該組委會成員超過的車手將失去比賽資格。
【鈴鹿8耐】
指鈴鹿8小時耐力賽。此項比賽於2004年7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在日本三重縣鈴鹿賽道上舉行,是FIM世界摩托車耐力錦標賽的第5站。
【半濕賽道(Half wet)】
指干、濕混雜的路面。
【斜掛(Hang on)】
一種轉彎技巧。指轉彎時車手的身體重心向內側傾斜,甚至超過賽車本身的傾斜。這樣,轉彎的角度會更小。
【內側傾斜(Bank)】
和「傾斜彎道(Cant)」同義。
【傾斜感測器(Bank sensor)】
公路賽車選手的裝備之一,指綁在車手膝蓋上的護罩,通常用樹脂或壓縮皮革製成。它能在轉彎時通過車手膝蓋與路面的接觸使車手感知到彎道傾斜的狀況。
【必比登-米其林輪胎人(Bibem)】
米其林輪胎的品牌標志,一個由白色輪胎堆成的小人。
【廠商車隊(Factory team)】
由廠商直接經營的車隊。和Works team同義。
【最快圈速(Fastest lap)】
決賽中最快一圈的速度。
【黑旗(Black flag)】
對犯規賽車或危險賽車進行提示的信號旗。與該旗一同出示的還有以白色數字標明車手號碼的黑色指示牌。被提示的車手在本圈結束時必須停止比賽回到維修站。
【福耳圖那(Fortuna)】
本部在西班牙的Altadis公司出品的煙草品牌。
【賽前練習(Free practice)】
正式開賽前的練習。
【藍旗(Blue flag)】
向即將被超車的車手告知其後有想超車賽車的信號旗。
【前輪騰空回轉(Floating turn)】
指前輪騰空回轉的障礙檢驗賽特技。更高超的還有在空中回轉的「空中轉向(Air turn)」技巧。
【前輪騰空側向(Front hop)】
指抬起前輪轉向側面,改變摩托車方向的障礙檢驗賽特技。
【領先過彎(Hole shot)】
指決賽中率先進入發車後的第1個彎道。
【桿位(Pole Position)】
資格賽中成績最好,取英文「Pole」之意。在公路賽決賽中,取得桿位的車手可從最前排的內側位置出發(四輪賽中外側為桿位)。
【機械師(Minder)】
障礙檢驗賽的術語,英文也稱「Mechanic」、「Support rider」,指在高級別比賽中協助車手的助手,相當於高爾夫「球童」。他們一般帶著賽車的修理工具以及備用零件等隨車手一起在賽場上移動,有時在某些賽段還會給車手一些戰術方面的建議。
【μ(摩擦系數)】
摩擦系數這一用語通常在描述賽道的路面狀況時使用。系數低表示路面易滑,系數高表示路面摩擦力大。
【慕思輪胎(mousse tyre)】
一種比賽專用胎。為防止爆胎,這種輪胎中應該充氣的部分注入了果凍狀的橡膠材。用於越野賽及耐力賽中。
【摩托車越野賽(Motocross)】
一種在未鋪裝的自然野地上以專用越野摩托車進行的環繞競速比賽。英文全稱為「Motorcycle cross-country」。比賽中,觀眾可以看到車手在起伏的賽道上時而跳躍,時而騰空飛起的精彩場景。這種比賽專用的賽車稱為「越野摩托賽車」。現在市售越野摩托賽車的廠家有4家日本廠商和數家歐美廠商。雅馬哈擁有從85cc至450cc,類型豐富的市售產品。
全日本錦標賽於每年4月至10月共進行10站比賽,是轉戰各地的賽季制比賽。比賽級別由「參賽車手的戰績」和「賽車排量」這兩個因素區分。最高級別為國際A級250cc,其次為國際A級125cc。國際B級是較之更低一級的比賽。
250cc級別的比賽允許2沖程250cc以下、4沖程450cc以下的賽車參賽。125cc級別則允許2沖程125cc以下、4沖程250cc以下的賽車參賽。(這是鑒於2沖程和4沖程馬力的不同性能而制定的公平原則。)
國際A級250、125cc的決賽時間為「30分鍾+1圈」,是重復繞2圈的2輪制。按照車手每輪的到達順序計分,年度積分最多的車手獲冠軍。全日本錦標賽還設有女子組的比賽。
世界錦標賽則於每年春天到秋天以歐洲為中心在各國展開。最高水平的「MX1」級別賽允許包括2沖程250cc、4沖程450cc以下的賽車參賽。「MX2」級別賽則允許包括2沖程125cc、4沖程250cc以下的賽車參賽。在美國,還有被稱為「AMA超級越野賽」和「AMA國際越野賽」2種類型的錦標賽。前者在體育場內用泥土和沙石等鋪設的特設賽場上舉行;而後者則在通常的戶外賽場上舉行。
【國際摩聯世界摩托車錦標賽(MotoGP)】
是2輪摩托賽車的世界頂級賽事。比賽分為MotoGP、250cc、125cc三個級別,MotoGP為最高級別。
【茂木賽道(Motegi Circuit)】
正式名稱為「茂木雙環賽道(Twin Ring Motegi)」,1997年建造於日本櫪木縣茂木町。雙環賽道的英文「Twin Ring 」是由英文「Twin」和德文「Ring」組合而成的造語。茂木賽道由一條美國式的橢圓形賽道和一條歐式賽道構成。2004年9月19日,04年度MotoGP第12站在此舉行。
【圈速(Lap time)】
指繞賽道1圈的行駛時間。
【後輪騰空側向(Rear hop)】
障礙檢驗賽中,抬起後輪轉向側面,改變賽車方向的特技。
【外傾(Lean out)】
與斜掛(Hang on)相反,外傾是指車手的上半身朝著與賽車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主要在摩托車越野賽和障礙檢驗賽中使用。另外,上半身保持與賽車傾斜方向一致的技巧則稱為「同傾」(Lean with)。
【後退(Reverse)】
在障礙檢驗賽中後退。以前,腳不著地使賽車後退被看成是高超的絕技,不減分,但從2004年起規則變更為,在賽車後退的時刻將減5分。
【賽車式換檔(Racer shift)】
市售摩托車的變速桿為1倒檔5加檔(6檔變速的情況),而賽車規格則一般是1加檔5倒檔。這種設計的優點在於,當賽車大弧度倒向裝有換檔踏板的左側時,也易於加檔。
【雨胎(Rain tyre)】
公路賽車的雨天用輪胎。晴天使用的「干胎」上沒有花紋,而雨天使用的「雨胎」上有花紋,且兩者的橡膠材質也有所不同。
【賽車(Racer)】
特殊規格的比賽專用車輛。
【公路賽車(Road race)】
在專們鋪設的賽道上以專用賽車進行競速的賽車比賽。其頂級賽事是「MotoGP」。2004年的比賽從4月的南非站至10月末的西班牙站,轉戰各國共進行了16場。決賽中,每個級別的參賽選手需跑完規定的圈數(約40分鍾),最先沖過終點的選手獲得冠軍。按照到達的先後順序計算積分,年度積分最高的選手獲總冠軍。所用賽車是專為MotoGP比賽設計的4沖程990cc排量以下車型,其直線速度可達300km/h以上。比賽中,賽車緊貼地面的轉彎場景以及輪胎滑動前行的精彩場面令人目不暇接。
「MotoGP」賽事除最高級別MotoGP以外,還設有250cc和125cc級別的比賽。另外,除了以專用賽車進行比賽的「MotoGP」外,還有將普通公路摩托車改裝成賽車參加的「Super bike(超級摩托車賽)」和「Super sports(超級運動摩托車賽)」,這兩項賽事都有世界錦標賽舉行。
在日本國內還舉行全日本錦標賽,其最高級別為JSB。它是日本的Super bike賽事,執行日本獨自設立的規則。除JSB外,還有250cc、125cc、 ST600共計4個級別的比賽。
【廠商車隊(Works team)】
由廠家直接經營的車隊,與「Factory team」同義。
【廠商賽車(Works machine)】
和「Factory machine」同義。
【單向離合器(One-way clutch)】
指能更好地控制離合器性能,保證制動時賽車穩定性的裝置。英文中還有兩種同義的說法「Slipper clutch」和「back torque limiter」。
㈦ 詳細歐盟的歷史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6億人口(2004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當時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1973年後,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並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入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此次擴大後的歐盟成員國從目前的15個增加到25個,總體面積擴大近7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約3.8億增至約4.5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約5%,從現在的9萬多億美元增加到10萬多億美元,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
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歐盟的主要出版物有:《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系》和《歐洲經濟》等。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的主要組織機構有:
——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負責討論歐洲聯盟的內部建設、重要的對外關系及重大的國際問題。每年至少舉行兩次會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為愛爾蘭,任期為200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理事會下設總秘書處。
——歐盟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
——歐盟委員會(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是歐洲聯盟的常設機構和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洲聯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聯盟的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等。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自1995年起,歐盟委員會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該委員會由來自不同成員國的25名代表組成。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004年11月上任;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由歐盟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歐盟委員會其他委員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共同協商提議。按此方式提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起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後,由歐盟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設在盧森堡的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
——歐洲法院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負責歐盟的審計和財政管理。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㈧ 什麼是歐盟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1993年11月1日,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共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㈨ 歐陸風雲3王朝血脈減叛亂的秘籍是多少啊
首先找到EuropaUniversalis3目錄下的common目錄中的static_modifiers.txt文件。
打開static_modifiers.txt文件以後,裡面有very_easy_player={}和very_easy_ai={}的設置,{}里的參數可以自己改。
前面player代表玩家,後面ai代表電腦,我們可以通過加減和修改裡面的參數,幫玩家降低難度,給電腦增加難度。
你要選擇哪種難度,你就在哪種下面修改,進去之後,別忘了要選擇你要修改的難度
快速徵兵:
global_regiment_recruit_speed=-10
global_ship_recruit_speed=-10
加上這兩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