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舊金山法院

舊金山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6-06 21:08:20

A. 美國陪審團認定非法移民無罪了嗎

舊金山12月2日消息,美國聯邦法院當地時間12月1日發布逮捕令,以非法持槍罪名逮捕11月30日被舊金山一個陪審團宣布無罪的墨西哥裔非法移民荷西·因內斯·加西亞·薩拉特。薩拉特涉嫌2015年7月在舊金山槍殺32歲女子凱特·施泰因勒。

逮捕令由聯邦法院得州西區法庭發出,稱還在監管期的薩拉特違法持槍,須押送回得州的聯邦監獄。

美國司法部長塞辛斯發布聲明說,地方執法機構不是將犯罪的移民提交給聯邦移民機構,而是讓他們重回街頭,將公眾安全置於危險之中。

他還指出,正是舊金山保護犯罪移民的做法,導致本可避免的施泰因勒的不幸死亡。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代理局長托馬斯·霍曼當天強調,毫無疑問,薩拉特在監獄完成刑期後最終將被遞解出境。

B. 美國聯邦法院的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各有一個地區法院,一共94個聯邦地方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3、最高法院
合眾國最高法院是唯一直接由憲法明確規定而設立的法院,也是聯邦法院中的最後上訴法院。1790年根據1789年司法條例成立,其組成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國會通過法令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八名大法官組成。30年代,由於最高法院宣布一系列新政立法違憲,引起羅斯福總統不滿,他在1936年競選連任獲得壓倒優勢的勝利,便在1937年向國會提出改組最高法院的法案,將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增加到15人,以便通過「摻沙子」來改變最高法院的態度。但這一法案未能獲得國會通過,因此,美國最高法院至今仍由9名法官組成。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管轄權分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其初審管轄權只適用於兩類案件:一是涉及大使、其他公使和領事的案件,另一類是一州為一方當事人的一切案件。第二類案件中,州與州之間的法律爭執,初審管轄權為最高法院所專有。而一個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訴訟,或者一個州與另一州的政治實體、法人團體或公民之間的訴訟,最高法院雖然擁有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也可以讓聯邦下級法院去初審。
除了上述兩類案件外,所有屬於聯邦司法權范圍的其他案件,最高法院都擁有上訴管轄權,並且必須「依照國會所規定的例外和規章」,這就是說最高法院的上訴管轄權要受國會的控制,由國會決定。涉及聯邦問題的案件,可以由州最高法院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但是,上訴案件的工作量太大,因此,最高法院只能挑選審查最重要的案件。每年,最高法院的開庭期從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第二年的六月。在一個開庭期里,最高法院要處理大約5,000宗案件,實際上只佔聯邦法院處理的案件的大約3%。在大多數情況下,最高法院都是只做一個簡短的判決,以「不合要求」或「無關緊要」為由,認為用不著由它復審。每年由最高法院判決的案件約有200到250件案件。但對某些案件,最高法院必須審查,其中包括:州最高法院在終審判決中否定合眾國條約和法律的效力的案件,州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支持了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的州法律的案件,聯邦上訴法院裁決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法律相抵觸而無效的案件,聯邦地區法院在判決中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的案件,以聯邦政府或其任何機構、官員為一方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案件,聯邦地區法院的其他某些判決。
對於是否受理上訴案件,最高法院有自由裁處權,有權決定它想討審理哪些案件,它可以以「缺乏實質性聯邦問題」或「沒有適當的聯邦問題」為由而拒絕受理上訴案件;也可以發出「調案令」,把它認為值得審理的重要案件調到最高法院來復審。無論是受理上訴案件,還是調審重要案件,都需要有四名法官同意。最高法院是否受理一個案件,不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當事人的意義,而是取決於這個案件對「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行」的重要性。
美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是美國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和其他八位大法官一樣,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但四年一度的總統宣誓就職儀式由他主持,監督總統做出憲法所規定的宣誓,在形式上是由他賦予新任總統以合法地位和憲法權力。他又是最高法院的主持人,並作為整個聯邦司法系統的頭號官員履行管理的責任。但他只是作為「首席法官」而不是「院長」。所謂「首席」,意味著他的角色僅僅是充當「同事中居首位者」。他的權力和影響主要是「勸說」而不是命令。除了管理職責和薪俸略高以外,首席法官在做出判決時與其他大法官的權力是同等的。但首席法官可能用他的司法主張來影響其他大法官,他主持開庭和法庭辯論,主持討論案件的會議,並可以提出處理案件的建議,安排和指派判決書的撰寫。在討論判決的秘密會議上,首席法官有權首先發言,可以起到「定調子」的作用。在就判決投票時,首席法官最後一個投票,如果其他法官分為兩種不同意見又票數相等,他的一票就具有決定意義。因此,首席法官對判決過程和判決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在美國的政治發展史上發揮重要作用。迄今美國歷史上已有過16名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其中最著名的如19世紀的約翰·馬歇爾和羅傑·B·坦尼,40年代的哈倫·F·斯通,戰後的厄爾·沃倫和沃倫·伯格等。馬歇爾任職的時間最長,自1801至1835年,共35年。但進入本世紀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任職年限均在20年以內。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在成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之前曾經擔任過總統的政治家。
美國最高法院全體法官組成一個法庭,審理案件時原則上應全體出席。最高法院在開庭審理案件之前,法官們要閱讀訴訟各方所遞交的「辯護狀」,其中包括各方提出的法律論據、歷史材料和有關的判例,有的可能長達數百頁。除了訴訟各方外,最高法院還可能收到「法庭之友」提交的辯護狀,個人、團體、公司或政府機構,都可以作為法庭之友,表示他們對案件的關注並提供有關的信息,這成為利益集團向最高法院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甚至總統也會運用法庭之友的方式,通過聯邦政府的司法部勸說最高法院改變主意。在1989年的一宗案件中,最高法院所收到的法庭之友辯護狀就多達78件。
最高法院開庭聽取口頭辯論,由訴訟各方的律師進行辯護,辯護的時間有一定限制,一般為半小時,有的也放寬到一小時。但是,律師們在作口頭陳述時,法官卻可能心不在焉,因此,有人做了這樣的描寫:他們或交頭接耳,或翻看材料,當他們覺得律師的陳述特別乏味時,就會不時故意誇張地看自己的手錶。
在閱讀和研究過辯護狀、聽取了口頭辯論後,最高法院就要舉行會議討論這些案件。這種會議在每個星期三下午和星期五的整天由首席法官主持召開,秘密舉行,因而被稱為「幕後活動」。它的判決以投票表決的方式做出,包括首席法官在內的九名法官都有同等的表決權。南北戰爭後的重建期間,由於最高法院在一系列判決中扼殺了重建成果,激起國會對最高法院的尖銳批評,眾議院在1868年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最高法院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才能宣布一項國會法案違憲。但是,參議院卻否決了這項議案。自最高法院成立以來一直是依多數票做出裁決。投票後即根據表決結果起草一份判決意見書。當首席法官站在多數票一邊時,便由他指派一名法官起草判決書。如果首席法官屬於少數派,便由多數一方的資深法官來指派法官起草。但每位法官都可以寫出自己的附議意見書,而不論他是否贊成多數的意見。少數派的法官可以寫上自己的不同意見,多數派的法官如果同意判決的結果,論證的理由卻不同,也可以寫出並存的附議意見書。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關於杜魯門政府接管鋼鐵廠案的判決中,以6票對3票裁決總統接管是篡奪立法權的違憲行為,判決書由多數派布萊克法官起草,另外五位贊成這一判決的法官分別寫上了各自不同的見解,首席法官文森則代表少數派的三位法官起草了反對意見,為杜魯門的行動辯護。這樣,這份判決書中就包括了七種不同的意見,當然,這種判決不如一致多數和全體一致的判決那樣有影響,因為這種判決本身就是「含糊不清,令人眼花繚亂」的。

C. 美國的司法體系

美國的法院體系和司法原則

一、雙重的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
在美國打官司,首先得知道哪些案件應該向州法院起訴,哪些案件應該向聯邦法院起訴。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二、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是法治原則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裁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國家機關之間的各類糾紛和爭執,法官做出裁決,只服從憲法和法律,必須獨立進行審判。司法獨立,首先是指獨立於行政機關,法院和法官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不接受行政機關的領導和指示,行政機關不得因法官的判決不符合其意願而將法官撤職。但在美國,由於實行所謂「嚴格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還強調法院獨立於立法機關。由於獨立後的13國普遍奉行「立法至上」的原則,一段時間里,議會任意侵佔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議會甚至宣布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無效。因此,制憲會議有意讓聯邦政府的三個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國會也不能幹涉和干擾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官如果認為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憲法,就可以拒絕執行。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做出某項裁決而受到政府或國會的報復,美國在憲法和法律上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⒈法官如無過失得終身任職。第三條第一款中就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行為良好期間得繼續任職」,這就意味著聯邦法院的法官實行終身制。現在,美國聯邦法官在年滿70歲且任職滿十年的情況下可以退休。美國有些州法院的法官是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任期制,但在任期屆滿之前,除非經過彈劾不得被免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無論實行終身制還是任期制,在退休前或任期屆滿之前,法官的職務都是有保障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法官應受彈劾的監督,即法官如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經彈劾應被免職。不過,也有人主張對法官的彈劾與總統及其他文職官員應有所不同,如違反「行為良好」的原則也應受到彈劾。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對法官的彈劾也多一些。
⒉不相容原則和政治中立。不相容原則也適用於法官,即法官不得同時擔任政府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盈利性職務。政治中立則要求法官不得以政黨身分從事政治活動。
⒊待遇保障。法官享有高薪待遇和退休保障,憲法第三條第一款還規定,聯邦法官「應在規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這條規定的目的,是使法官任職期間免遭報復和刁難。因此,法官任職時,他的薪金可以增加,但不能減少。現在,合眾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年滿70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5年以上,可以領全薪退休。為了確定聯邦公職人員的薪金標准,建立了一個由九名「不擔任公職的人員」組成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薪金委員會」,由總統任命的三人(並指定一人擔任主席)和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任命二人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的薪金標准進行審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總統再根據此報告向國會提出建議,建議在提出30天後自動生效,除非參眾兩院在30天期限內以聯合決議否決此建議。

三、遵守先例原則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其重要特點就是存在判例法。所謂判例法,不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產生於法官的判決,即可以從法官判決中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法官判決不僅是根據制定法,也具有宣示法律原則、解釋制定法的作用。因此,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實行「遵守先例」的原則。法官的判決不僅適用於所判決的案件本身,而且成為一種先例。法官們在判決時,都要考慮所有的判例,其中不僅包括遵守上級法院的所有判決,也要遵守他們自己法院先前的判決。因此,一個判決一旦做出,這個判決就對做出判決的法官本人也有了約束力。當然,先例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但是,在先例面前,法官們也仍然有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在同樣的問題上,總會存在可供法官挑選的許多相互沖突的先例。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來撤消它不再願意遵循的先前的判例。如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的判決,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設施的作法本身即為不平等。

四、法官的挑選和任命中的政治與法官的「政治中立」原則
由於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兩黨主要是通過影響對法官的任命來影響司法過程。根據法治原則,司法系統應嚴守公正、中立的准則,超越於黨派政治之上,但「實際上在選擇最高法院或聯邦法院法官時,政黨傾向或司法哲學是其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曾經試圖通過任命有本黨背景的法官改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黨派構成,目的就是使之更有利於「新政」的實施。後來,盡管對司法任命的非政治化作了努力,使司法決策更多來自法官個人而非黨派傾向,但是「法官並未完全擺脫政治性考慮,他們仍然和行政、立法機關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保持著鬆散的聯系,他們必須依靠政黨的立法者為其制定預算」。
在各州,州法院法官的挑選辦法有較大差別,大多數州實行選舉產生的辦法,而選舉又有黨派選舉和超黨派選舉之分。
具體情況如下:在黨派選舉中產生法官的有13個州;實行超黨派選舉的10個州;有4個州由州議會選舉產生;由州長任命的有7個州;另外有16個州實行功績制。
但是,法官不論是選舉產生還是任命產生,也不論他在擔任法官之前有何黨派背景,不論曾經擔任過什麼公職,一旦成為法官,他就不得再參與黨派活動,而應保持「政治中立」。因此,行政首腦(總統和州長)實際上不可能控制由他們任命的法官。例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楊斯頓鋼鐵和鋼管公司訴索耶案」中拒絕了杜魯門總統接管鋼鐵廠的理由,裁決總統的接管違反憲法,而當時的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五名是由羅斯福總統任命,四名是由杜魯門總統任命的。又如,尼克松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有機會任命了四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其中包括首席法官沃倫·伯格,然而,正是這個包括四名由尼克松本人任命的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合眾國訴尼克松」案中全體一致通過,拒絕了尼克松所提出的理由,裁決尼克松總統應該交出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所要求的錄音帶。而播放這些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曾參與掩蓋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面臨必然被彈劾的結局,他因而只好選擇辭職。這一事件說明,「通過法官的任命來控制最高法院是極為困難的」。

美國的聯邦法院

一、1789年司法條例
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合眾國的司法權,屬於一個最高法院和國會隨時規定和設立的下級法院」,這意味著制憲會議共同同意的是要建立一個最高法院作為聯邦司法系統的最高審判庭,但對於聯邦司法系統如何組成,是由各州法院組成還是由聯邦下級法院組成,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下級法院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因此把所個問題留給國會去決定。
第一屆國會開始工作不久就通過了1789年司法條例,建立了聯邦法院體系,確定了聯邦法院的組織和各類法院的管轄范圍。當時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5名大法官共6人組成,建立的下級法院包括13個地區法院,每個州為一個聯邦司法區,每個地區法院設一名法官,三個巡迴法院,每個巡迴法院由兩名最高法院法官和一名地區法院法官組成,從而構成了聯邦法院體系。不過,自那以後,美國的司法條例經國會做過多次修訂,增設和撤消各類法院、改變各類法院的管轄權、制定和修改程序規則、為各類法院設置官員和雇員的職位等。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有兩次,一是1891年通過的司法條例,為減輕最高法院的負擔建立了上訴法院,在此之前各巡迴區的上訴案件是由最高法院法官承擔審理的。二是1925年的條例賦予最高法院調閱下級法院案卷的裁處權。
1789年的司法條例及後來的修訂,顯示了美國的國會擁有規定包括最高法院在內的聯邦法院的組織結構、管轄許可權和辦案程序的權力,體現了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衡。但反過來,最高法院是由憲法直接設立,它的存在不以國會的意願為轉移,並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初審管轄權,正是最高法院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裁定1789年司法條例的某些條款違憲,確定了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
1789年司法條例第25條明確把州法院置於聯邦法院的上訴管轄權之下,規定州法院所判決的以下幾種案件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州法院的判決違反了合眾國憲法、法律和條約;州法院的判決所維護的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州法院的判決否定了聯邦憲法和法律所肯定的權利和特權。這樣,就把聯邦至上條款所體現的原則貫徹到了司法制度中,使得凡是被認為違反了憲法第六條關於聯邦憲法、法律和條約為全國最高法原則的案件都可以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賦予了聯邦法院復審州法院判決的權力,並使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各州成為憲法最後解釋者,從而「解決了州和聯邦權力的范圍之爭問題」。

二、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各領地各有一個地區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D. 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解釋美國崛起

霉國不能用人類的發展規律來解釋。美國的創立、發展和稱霸全球是個另類,並且是對人類嚴重傷害的異數。是人類邪惡中心的典範,是一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源泉,是邪惡勢力欺軟怕硬,打殺弱小良善的標本。而且最重要的霉國給人類樹立了虛擬經濟、銀行衍生產品神話故事破產的典範,最有趣的是今天看著直愣愣的牛仔小夥子愣頭青,或許要不了多久很可能幾年間就蔫頭耷拉腦的戴上綠帽子破產個球了!

E. 特朗普政府就聯邦法官禁止廢除DACA計劃提出上訴了嗎

華盛頓1月16日消息,美國司法部16日發表聲明稱,已針對加州一名聯邦法官暫時禁止特朗普政府廢除DACA計劃,向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同時,司法部還稱將採取「罕見」步驟要求聯邦最高法院對此進行審查。

所謂DACA計劃即童年入境暫緩遣返計劃,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12年簽署的行政令。根據這一計劃,美國政府暫緩遣返2007年前進入美國的16歲以下非法移民,並可申請為期兩年的工作許可。這一約80萬人的群體被稱為「追夢人」,多數為拉美裔。

司法部聲明還稱,將在本周晚些時候採取「罕見」步驟要求聯邦最高法院對此進行審查。塞申斯稱,司法部將要求最高法院進行直接審查,以迅速且對所有相關各方都公平的方式來解決此事。

據美國分析,司法部此舉將使特朗普政府有更多時間與民主黨、共和黨談判以就相關移民政策達成協議。該網站稱,即使最高法院在上訴法院未作出判決的情況下決定受理此案,仍至少需要數月時間才能作出裁定。

F. 蘋果三星專利糾紛主要是哪幾項專利

「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同行業領域中誰擁有的專利越多,誰就能直接打擊競爭對手,進而就能保證市場份額乃至公司的整體利益。因而,蘋果與三星不會這么順利就專利達成一致」
韓國三星電子和美國蘋果公司的專利訴訟糾紛或將繼續糾纏下去。日前,韓國《朝鮮日報》報道稱,在美國法院的要求下,三星電子副總裁崔志成和蘋果CEO庫克兩天內「進行了長達16小時的談判」,讓人看到了「戲劇性達成妥協」的希望。但這一期望最終化為泡影——《朝鮮日報》稱,雙方僅僅再次確認自己的立場,並將繼續對簿公堂。
「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同行業領域中誰擁有的專利越多,誰就能直接打擊競爭對手,進而就能保證市場份額乃至公司的整體利益。」業界律師吳俊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因而,蘋果與三星不會這么順利就專利達成一致。」
和解最終失敗
隨著市場演變,近年來不斷崛起的三星,在繼續擔當蘋果供應商角色的同時,還逐漸成為了蘋果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這種微妙的變化,也讓「青睞」打專利訴訟官司的蘋果將矛頭最終對准了三星。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4月起,蘋果開始對三星電子提起侵權訴訟。當時蘋果的訴訟理由是,三星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了蘋果的設計和操作方法。三星對此進行了反訴,並稱「蘋果侵犯了三星的移動通信技術」。隨後,雙方就在美國、德國、韓國和日本等9個國家進行了30多項訴訟。
「蘋果最先尋求主動出擊,並一度稍占上風。隨後,三星也在澳大利亞等國主動對蘋果產品發起訴訟。」一位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就目前的總體情況看,雙方可謂互有輸贏。」
以德國市場為例,蘋果曾起訴三星的產品Galaxy Tab 10.1「仿製了iPad」,德國杜塞爾多夫一法院也作出了有利於蘋果的判決。隨後,三星重新設計了產品外觀,並更名為「Galaxy Tab 10.1N」,雖蘋果對此再次進行了訴訟,但德國法院初步拒絕了蘋果的禁售請求。不過,在澳大利亞市場,蘋果卻可能在和三星的糾紛案中敗下陣來,韓國媒體甚至用「勝券在握」來形容。
「現代商戰中,在勢均力敵、誰都沒有絕對把握置對方於死地的情況下,和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吳俊鋒表示,「所以,雙方日前就和解進行商談並不意外。」
不過,讓外界遺憾的是,雙方並未達成「戲劇性的妥協」。「法官要求不要對外公開,所以對談判一事不便透露。」崔志成輕描淡寫地拒絕了韓國媒體的采訪要求。
對此,《朝鮮日報》分析,「雖然法官要求保密,但拒絕透露談判結果的原因是由於蘋果和三星在此次談判中並沒有得出結論。」《朝鮮日報》透露,美國法院記錄顯示,崔志成和庫克率領各自的法律顧問兩天內進行了16個小時的談判。具體是,「在美國舊金山法院法官約瑟夫的仲裁下,雙方在當地時間5月21日和22日分別進行了9個小時和7個小時的談判,但在兩天的馬拉松談判中,雙方都沒有作出讓步」。
《朝鮮日報》還援引一位精通談判人士的話稱,「兩位CEO可能就核心焦點互不退讓。彼此僅僅確認立場,對達成協議未取得任何進展。」
或將對簿公堂
「公司利益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始終是決定三星和蘋果訴訟官司走向的關鍵。」吳俊鋒對此分析,「要和解,雙方就必須各自讓步。否則,就只能繼續對薄公堂。」
「如果放在幾年前,讓步或不是難題。」上述業內人士稱,但三星的市場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在智能手機市場,其甚至超越了諾基亞,成為蘋果的最大威脅,平板電腦市場同樣如此。
比如,據專業機構預測,三星的平板電腦產品Galaxy Tab2011年去年全年銷售量可能高達750萬台。這已經給蘋果iPad的市場份額帶來了不小的威脅,更關鍵的是,三星的產品與蘋果有著同樣先進的晶元。
事實上,三星與蘋果的紛爭更代表著谷歌與蘋果的紛爭。據了解,谷歌的安卓系統激活了三星、摩托羅拉、HTC等大批企業的手機銷售量。而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梁煥磊此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預測,未來蘋果和安卓兩大陣營的競爭態勢將愈發激烈,其中,「專利將是主戰場」。
不過,《朝鮮日報》判斷稱,美國法院有可能要求雙方「再次進行談判」。據其分析,「美國法院非常希望兩位CEO在此次談判中達成戲劇性妥協。因為庫克比喬布斯更好說話,且崔志成積極響應談判。另外,舊金山法院法官約瑟夫破例同意兩位CEO提出的在法院外的第三場合進行談判的請求,也是因為對兩家公司的談判誠意予以高度評價。」
《朝鮮日報》還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話表示:「關鍵是負責仲裁的舊金山法院法官對兩位CEO的談判結果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比起立即進入庭審階段,法院有可能勸雙方再次進行談判。」
長期關注電子消費類公司的基金經理孫偉強也曾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三星與蘋果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一方面,蘋果始終是三星電子最大的客戶,iPad、iPhone使用的LED屏幕和A4、A5晶元,都有著三星電子的影子;另一方面,作為蘋果產品的最大快閃記憶體供應商,蘋果非常依賴三星電子的元器件供應。「雙方完全撕破臉皮,對誰都沒有好處。」孫偉強稱。
在部分人士看來,雙方能和解的另一個信號是,三星與蘋果高層仍有比較好的互動——除了崔志成和庫克的會面外,三星電子CEO李在鎔曾於去年參加了蘋果共同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追思會。

G. 美國有那些好的法學院(要詳細資料)

美國好的法學院
1、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2、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3、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4、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5、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6、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7、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8、 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9、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11、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12、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

13、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14、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5、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6、范德寶大學(Fan Debao university)

17、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8、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

20、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耶魯法學院
是耶魯大學所屬的法學院,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市,成立於1843年。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87年開始發布美國法學院排名以來,耶魯法學院一直名列第一位,常年被視為全美國最頂尖之法學院。 耶魯法學院的學生規模較小,每年大約招收180名新生,學生教師比為7.5:1,是美國法學院比例最低的。耶魯法學院的圖書館有80萬冊藏書。 耶魯法學院的著名校友包括美國的傑拉爾德·福特總統、比爾·柯林頓總統、希拉里·柯林頓國務卿。

哈佛法學院創立於一八一七年,雖然比大學部(Harvard College)建校(一六三六)晚幾近兩百年,仍是美國最古老的法學院。傳承著常春藤盟校的盛名,哈佛大學前後曾經栽培過七任美國總統,逾四十位教授或校友曾獲諾貝爾獎,大學部及法學院向來皆列全美排行前三名。 哈佛主要校區位於麻州波士頓市郊的劍橋查理士河河畔,大學部集中於綠蔭蔽天的Harvard Yard:典雅的十二所Houses建構了大學部的多彩生活,充滿名人的傳奇軼事;最古老的建築—Massachusetts Hall(一七二○),從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充當美軍軍營,到現在的校長、副校長辦公室;遊客最愛哈佛捐贈者 John Harvard 的「三個謊言」雕像,也總穿梭於雕梁畫棟、刻滿歷次戰爭中犧牲的哈佛人名字的 Memorial Church 與 Memorial Hall 。相形之下,位於Harvard Yard 以北的法學院建築素樸而多元,形貌迥異的 Austin、Areeda、 Langdell、 Hauser、 Pound、 Griswold Hall、 Lewis Center,以設計者現代主義大師Gropius 為名的系列宿舍及活動中心 Harkness Commons ,象徵不同世代的不同風格。 與多數美國法學院一樣,哈佛法學院提供三個主要的學位學程,JD 、LL.M.以及 S.J.D. 。此三學程雖各有不同的入學資格及學位條件,但在法學院每年提供的二五0門左右的課程 ( course)或小班討論課中,不同學程的學生混雜一起上課。至於非學位的部分,除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問研究 之外,尚有例行短期課程,包括人權研究、回教法研究、國際稅法研究、協商研究、律師實務課程等。

斯坦福大學簡稱斯坦福
是美國一所私立大學,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大學之一。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市,臨近舊金山。斯坦福大學擁有的資產屬於世界大學中最大的之一。它佔地35平方公里,是美國面積第二大的大學。如果說,哈佛與耶魯大學代表著美國傳統的人文精神,那麼,斯坦福大學則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精神的象徵。斯坦福大學是一所四年制私立大學,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全美第5名明星級大學,全美學術排名第一。2002年《美國新聞》公布了最新的全美研究生院排行,工程學院屬全美第二,教育學院全美第二,商科研究生院更是高居第一,企業管理研究所和法律學院在美國數一數二,法學院在美國法學院排名中也一直位於前列。曾一度,美國最高法院的九個大法官,竟有六個是從斯坦福大學的法學院畢業的。博士課程排名中,生物學第一,計算機科學與卡內吉·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列第一,地質學第三,數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列第三,物理學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列第三,應用數學第四,化學第五。其他名列前茅的課程還有英語、心理學、大眾傳播、生物化學、經濟學和戲劇。據最近一份官方統計表明,斯坦福大學應屆畢業生年平均收入高居全美大學之冠。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的獨生女切爾西選擇了斯坦福大學,成為該校的新生,無疑,這也是斯坦福大學實力的又一證明了。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
法學院提供學位 法學博士 (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法律碩士 (法學碩士),以及 博士的法學 (S.J.D.)。 哥倫比亞公司製作了包括傑出校友等一大批: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和 西奧多羅斯福); 9名大法官 最高法院美國 (其中3人 首席大法官);眾多的美國內閣成員和總統的顧問,美國參議員,代表和理事;聯邦審判和上訴法院的成員;學者和外交官,以及 公民權 和 人權 活動家。法學院的校友已超過30院校和民族大學的總裁或創辦人。較現有成員 福布斯400 參加學校比任何其他法律哥倫比亞。 其教學和學術研究,贊揚哥倫比亞是在公司法和證券法,國際法和比較法,知識產權,公共利益和人權法,法律史和法律理論 - 行政法,憲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關鍵比賽理論,性別研究和家庭法等等,也格外強烈。哥倫比亞,眾所周知的公司法,有一個傳奇的工作在國內最頂尖的律師事務所的就業率。

美國法學院申請條件:
(1) 學歷:法學學士學位是最基本的,更高的學位不是必需的,但有時可以起到一定幫助作用。法學碩士、博士學位甚至副教授、教授職務能夠幫助申請人獲得更好法學院的青睞。

(2) 大學學習成績:對一般的申請者而言,本科GPA需達3.0以上,而對於前10名的法學院,GPA3.3 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耶魯大學法學院錄取者GPA平均分為3.80—3.95分;斯坦福大學法學院錄取者GPA平均分為3.65—3.90分。

(3) 英語考試成績:只需要TOEFL(托福)成績,不需要LSAT成績。各大美國法學院一般規定,托福成績不能低於550分,名校則要求不低於600分。理論上,托福有600分以上,所有的美國法學院的LL.M都可以申請了。但是,實際上已被美國前10名法學院錄取的中國學生,TOEFL成績大多在630分以上。

(4) 簡歷:不要太長,不得超過兩頁。一般包括教育經歷, 榮譽和獎學金, 學術經歷:發表文章和研究項目, 專業經驗,實習和兼職工作, 課外活動,競賽和社會職務等項目。如果曾經有去外國交流的經歷會更好。

(5) 個人陳述信:這是最重要的一項,應該以
a)個人經歷
b)個人感悟
c)價值觀,
d)以及什麼造就了你的與眾不同等要素為主。
有些法學院還要求申請者提供研究目的,應該以a)個人經歷 b)學術興趣 c)以及已經獲得的經驗和具備的基礎等要素為主,並且更加偏向學術性。有些法學院還要求申請者提供Research Proposal(研究計劃),應該以 a)選題背景 b)文章結構 c)主要的內容與可以預測的結論 d) 研究方法 e) 主要參考文獻等。

(6) 推薦信:通常要求至少能夠提供兩篇推薦信,要求能夠評論你的學術能力和職業工作能力,由教授和公司上級寫都可以。最好是找三個人為你寫,一個是名氣大的老師,一個是熟悉你的老師,一位是學院的領導或者法學院的領導,比如院長或者副院長,這樣能夠從不同角度展示你的優點。最好找有過留學經驗的老師,

(7) 工作經驗:一般不明確要求,有工作經驗也不會有壞的影響。Berkley(伯克利法學院)對工作經驗所使用的語言為「Wedonotpenalizesuchapplicants(我們並不懲罰那樣的申請者)」。一般來說,有工作經驗能夠加分。

(8) 面試:大多數學校不需要中國學生面試,但如果有面試則是一個好機會。少數學校開始派人在中國北京、上海進行面試,有些學校要求電話面試,也有些學校並不要求。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