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法官的重要作用
❶ 法官的重要性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專業人員,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不同法系的國家,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別。
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法官屬於「文化界的巨人」,或被稱為「慈父般的人物」。英美法系中有許多顯赫的名字基本上屬於法官,如科克,曼斯菲爾德,馬歇爾,霍姆斯,斯托里,卡多佐等等,可以說,普通法是在法官手中誕生、成長起來的,他們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件中獲得其原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並在裁決相關的案件時,通過判例約束著後來的法官,他們擁有「立法職能」,法官的判例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法官的工作和職業是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在訴訟中,法官居中裁斷,主導著訴訟程序的走向,訴訟好比是一場法律格鬥,雙方當事人地位完全平等,法官的職責,按丹寧勛爵的說法:在我們國家形成的審案制度里,是法官開庭聽訊和裁定各方爭論的問題,而不是代表整個社會進行調查或驗證。因此,在訴訟中不允許法官傳喚他認為可以使事實得到澄清的證人。法官只能傳喚訴訟雙方請來的證人。同樣,要由律師來輪流質詢證人,而不是由法官來質詢,以免顯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師盡可能完整有力地闡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斷律師的話頭,以免影響他辯護的效果。法官的事情就是聽取證詞。……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於自卸法官的責任,改演律師的角色。在這種法系的國家,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如在英國,除治安法官外,所有法官均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法官的等級森嚴,人們很少見到年輕的法官,40歲以前被任命為法官的情況極少,一旦被任命為法官,法官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歷盡各種苛刻的考試、考察而得來的,是他們一生中姍姍來遲的輝煌成就,這也是隨後社會尊敬和他們的威望被承認的重要原因。
而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的主要淵源是制定法,即由立法機關頒布的成文法。他們一般認為,法官只要把事實和法律最大限度的完美結合起來,即達到了公平、公正。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法官的使命就是不折不扣地適用法律,按步就搬地判案即可,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受到了嚴格限制,以防法律的「可能變形」。至於法律本身是否真正體現了公正,是「良法」還是「惡法」,是否有助於解決爭端,都不是法官所應關注的事。可見,在大陸法系各國,往往法典繁多,留給法官自由解釋的餘地很少,法官們的判例並沒有被打上個人烙印而為人所重視。美國學者梅利曼對大陸法系的法官形象就作過生動的描繪:「法官不過是一種工匠,除了很特殊的案件外,他出席法庭僅是為解決各種爭訴事實。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尋覓顯而易見的法律後果。他們的作用也僅僅在於找到這個正確的法律條款,把條款與事實聯系起來.......,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設計和建造的機械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與機器無異。......大陸法系的法官不是那種有修養的偉人,也沒有父親般的尊嚴,常常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與英美法系法官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很難在其職業生涯中使自己聲名顯赫。「總之,大陸法系的司法工作是一個官僚的職業;法官是職員、公僕;司法的作用則是狹窄、機械而無創造性。」法官是「執行一個重要而基本上非創造性職能的文官」。
❷ 法官在英美法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被動審理。只是維持秩序。最後由陪審團定罪。但是量刑還是由法官來量刑
❸ 雙語法官審判專業培訓結業自我鑒定
給你一個大綱,供參考,你可以根據需要刪減。
自我鑒定
一,培訓情況概述,培訓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取得的成績(詳細寫)
二,思想,培訓紀律的遵守情況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少寫哦)
我將在以後,嚴格要求,不斷提高
❹ 以什麼方式推進少數民族法官雙語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雙語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雙語人才。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傳統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以下簡稱傳統雙語教育)開始呈現出與時代發展的不調適。當代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需要突破傳統制約,進行新的戰略定位。
雙語教育應該注重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
當代雙語教育要將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作為教育的重點,充分發揮雙語教育在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上的天然優勢。雙語教育在少數民族母語的教育上一開始就占據了制高點,因此,在教育中,雙語教育者要認識到母語對民族文化的承載作用,將那些積極的、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文化與雙語教育連接起來,將發掘出來的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充分結合起來,形成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互動交流。在雙語教育中,要發揮語言文字的作用。對那些有自己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能夠激發他們學習和了解民族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們學習民族文化的能力,樹立民族語言文化保護的自覺,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形成良好氛圍。
要在雙語教育中使學生形成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省、自信、自覺。在雙語教育中,我們要通過生動的例子,說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的引導,寓民族語言文化教育於雙語教育之中,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思想意識,使他們擔當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責任,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自覺。通過教育,培養出一部分懂得保護傳承自己民族語言文化、能夠順應主流文化需要、能夠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去、能夠清醒認識到民族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能夠通過身體力行去保護民族語言文化的人才。
在雙語教育中,要讓學生形成團結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護的有利環境。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雙語教育,不但要面對少數民族學生,而且還要面對漢族學生。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中介和引領作用,引導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之間形成源流共識、兄弟共識、國家共識,不斷培養他們平等、團結和互助的意識。在雙語教育中,要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文明自始至終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到各民族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體的共生關系,祖國是共同棲居的母親,從而形成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習慣和認識,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促進民族團結創造良好環境。
將雙語教育提升到國家創新層面上並有所作為
要認識到雙語教育是國家創新的重要源泉。語言是人類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綜合體現,是人類思維和智慧的集中表達。不同語言代表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則是創新必要條件。雙語教育必須認識到語言對思維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民族語言的能力。若沒有語言,各民族之間思維和實踐的交流也就無從談起。不同的思維,才會產生不一樣的可能性和創新的無限性。囚禁在一種單一的思維、智力和精神狀態下的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偉大民族。要是我們過分強調語言文化的一元,我們的思想就會僵化,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國家和民族的創新就無從談起,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復制的國家和民族。因此,從事雙語教育工作的各級部門、團體和個人,要認識雙語教育在國家創新中的作用,把雙語教育提高到國家創新的戰略高度,而不是當成可有可無的工作。
國家在雙語教育的創新作用上應該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確定雙語教育在國家創新中的地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語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創新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創新能夠更加持久的動力源泉,沒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創新將難以為繼。雙語教育的創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車輪不可逆轉的現實背景下,發揮雙語教育在創新上的作用就顯得迫在眉睫。國家應該從長遠出發,在實際操作中發揮制度設定和制度執行作用。一是實現雙語教育的國家立法。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是實現雙語教育規范化的根本途徑,是擴大雙語教育影響的有力舉措,更是確保國家創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雙語教育應從國家文化安全的層面上進行戰略考量
要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西方對我們的文化滲透和文化入侵有增無減、無處不在。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一貫的選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計其數,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對自己文化的主導權,就會讓別人的文化佔領我們的陣地,我們自成體系的文化系統就會受到破壞。中華文明是各個民族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匯集而成的偉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種文化的支撐,中華文明這一座大廈的穩定型就會受到破壞,國家的文化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筆者認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漢語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熟視無睹。因此,雙語教育應該在角色上進行戰略換位,不能停留在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為。必須在雙語教育中將民族文化的教育貫穿始終,通過語言文字文化的系統教育和交叉教育,培養學生中華文明自信,使他們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覺抵禦西方文化霸權入侵的防線。
強化學生國家文化安全教育。雙語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斷向學生傳播國家觀念、中華民族意識,為國家的文化安全營造良好氛圍。要在雙語教育中通過語言文化教育、歷史教育等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源流關系。中華文明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組合而成,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輝映形成中華文明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個系統的平衡是中華民族穩定發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威脅。當我們面對文化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而熟視無睹、無動於衷,這對於文化安全來說就是一種災難。
在教育中凝聚共識。一個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態系統,才能夠保證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繹。如同我們看到的自然生態系統一樣,要是這個系統只有人類,沒有了鷹擊長空,沒有了游魚戲水,沒有了野馬奔騰……,那這個世界將是一個毫無生氣、多麼可怕的世界,一個成熟的文明生態系統是多元統一的系統。因此,國家相關部門要對當代雙語教育在國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進行戰略考量,通過強化雙語教育的功能,使民族與民族之間突破思維鴻溝,超越文化界限,樹立國家觀念,凝聚更多人心,匯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識、民族共識、國家共識。
❺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創造物,法官在普通法系的行車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嗎
大陸法系中法官負責一個案件的審判,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英美法系中法官作為一個中立裁判者,發揮決定作用的是陪審團相較於大陸法系,法官的作用較小,陪審團...
❻ 美國法官的作用
陪審團的抄作用是判斷被告是否有襲罪。法官的作用是根據法律作出判決。
比如兩人打架,甲把另乙打傷了,陪審團來判斷甲是故意傷害啊,還是正當防衛啊,還是防衛過當啊。
如果陪審團判斷是故意傷害,則法官根據法律規定,故意傷害該判幾年就判幾年。如果是正當防衛,法官就宣布甲無罪釋放。如果是防衛過當,法官就根據情況嚴判或寬判。
就是說,有沒有罪有陪審團定,判多少年由法官定。
❼ 大陸法系中法官的作用有什麼優缺點呢
大陸法系
優點:規則明確、系統。規則之間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概念體系、制度體系,運用容易。
缺點:僵化。當社會生活發展產生新的問題、新的案件時,法律上沒有規定則難以應對。法律表現為缺乏彈性,不夠靈活。
英美法系
優點:靈活。法律規則不是立法機關或議會制定的。而是法官創設的。當社會生活出現新的問題,新型的案件時,法官就可以創設一些規則以適應社會的變化。
缺點:沒有制定成文法典,沒有嚴格的概念體系,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對法律的運用要求較高。
(7)雙語法官的重要作用擴展閱讀:
法系區別
世界各國沿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內地曾採用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
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該國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涉及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
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第五,法律分類不同。大陸法系一般會把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而英美法系就不會這樣的區分,英美法系主要把法律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分類方法的不同對法律的制定有思想上的根本差異。
第六,法律術語的不同。兩大法系的法律術語有很多不能相互對應的概念,即使有相同名詞的法律術語,但是在意思上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❽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法官的不同作用
在法官的作用上不同,大陸法系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比較明確,制定法律的職責比較明確,法官只能按照法律規定嚴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