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寧國法院
1. 05634300206是寧國法院的號碼嗎
你接到電話說是中獎等,那都是騙子,說你不兌獎,承擔違約金之類的內,他們多為冒充司法部門騙人容,打電話的那就是騙子的伎倆,不領獎起訴你,這不是逼著你中獎、領獎么,不覺的可笑么?有這等好事?中獎不領他們巴不得,就成他們的啦,還用起訴你?公安、法院不用電話、簡訊通知人,是直接送達文書。當事人簽字。記住,不回復、不聯系、不轉帳。至於什麼信息沒關系,沒有身份證原件什麼都幹不了.不理他就行啦。
如果是有訴訟糾紛,可以打過去問問
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五條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
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2. 尊敬的律師,您好!我一朋友的父親民間借貸500多萬跑路,現在准備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投案自首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規定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具體條文如下: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否立案取決於有沒有涉嫌以下三種情形中的一種:
一是從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數額上來看,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二是從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戶數上來看,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30戶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150戶以上的。
三是從造成的經濟損失上來看,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
另外需要注意與集資詐騙罪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犯罪的主觀故意不同,集資詐騙罪是行為人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意圖永久非法佔有社會不特定公眾的資金,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行為人只是臨時佔用投資人的資金,行為人承諾而且也意圖還本付息。
1、從籌集資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生產經營,並且實際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資金也是用於生產經營,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個人揮霍,或者用於償還個人債務,或者用於單位或個人拆東牆補西牆,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從單位的經濟能力和經營狀況來看,如果單位有正常業務,經濟能力較強,在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時具有償還能力,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單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經資不抵債,沒有正常穩定的業務,則定集資詐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從造成的後果來看,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沒有歸還,造成投資人重大經濟損失,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經歸還,則定集資詐騙罪的餘地就非常小,一般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4、從案發後的歸還能力看,如果案發後行為人具有歸還能力,並且積極籌集資金實際歸還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則具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如果案發後行為人沒有歸還能力,而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沒有實際歸還,則具有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
關於自首情節的減輕或者從輕處罰問題可以參照如下真實案例:
非法吸收公眾巨款超千萬 無法償還選擇投案自首
以高額利息為誘餌,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數額高達1867萬元,後因無力償還,多處被逼要債,男子走投無路選擇自首。最終,這名男子因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
2008年12月,殷某創辦了寧國市某食品廠,該廠運營初始,效益良好。2011年12月,為擴大再生產,殷某成立了寧國市某中小企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為了獲取投資資金,殷某通過其同學、同鄉、戰友等人向社會廣泛擴散其以高額利息為回報吸收存款的消息。截至2013年11月,殷某通過此種方式從汪某等80人處非法吸收存款共計1867萬元。後來,殷某所在的公司因運營不當一直虧損,而其吸收的公共存款也無力償還。見長時間無利息可拿,汪某等人便四處尋找殷某索要存款,因屢屢被逼要債,無處可逃,殷某最終選擇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寧國市法院認為,被告人殷某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向社會變相吸收公共存款,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考慮被告人殷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並如實供述罪行,是自首,依法可以從輕處罰;同時其當庭自願認罪,可酌情對其予以從輕處罰。寧國市法院依法判決殷某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並處罰金20萬元;同時,責令殷某退賠其犯罪所得1867萬元。
3. 員工給公司造成的處罰與經濟損失能否讓員工全額賠償
答案:需要賠償,但是否要全額賠償,按勞動合同約定而定;勞動合同未約定時,應當看用人單位是否也存在過錯,如果用人單位同樣存在過錯,員工和用人單位應當按過錯程度分攤損失。
一、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二、類似判例
寧國市華宇包裝有限公司、王大偉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安徽省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皖18民終1284號判決。
三、判例解讀
1.員工因自身過錯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是否要賠償?
根據第一項所列法律依據,應當根據勞動合同約定予以賠償。
2.如果勞動合同未約定相關內容,是否還需要賠償?
本判例中一審法院認為:「在勞動合同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侵犯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時,同樣要承擔賠償責任。」二審法院對此意見未持異議。
3.賠償標準是否應全額賠償?
本判例中,法院認為「勞動者在工作中存在工作失誤,該勞動者則應承擔與其過錯程度相適應的賠償責任」。法院還認為,用人單位沒有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損害賠償內容,沒有制定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對員工僅進行了幾天的培訓沒有進行勝任力考察,沒有對產品質量進行把關,也存在過錯,判決員工承擔30%損失。
4. 誰能告訴我安徽省寧國市人民法院的電話多少啊謝謝了
0563-4300018 試試
5. 求法律與人情相悖的典型案例
裁判要旨
調整同一對象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規范,因規定不同的法律後果而產生沖突,應當按照我國立法法規定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以及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等法律適用規則,判斷和選擇所應適用的法律規范。
案情
原告汪新華系第三人寧昌公司的職工,從事塑料塗覆工作。2002年3月23日,汪新華和同事徐勛和在車間上中班,徐勛和在換網時發現汪新華突然躺倒在地上,寧昌公司立即將汪新華送到海螺集團公司總醫院搶救,該醫院診斷為腦出血。後經南京腦科醫院診斷為煙霧病。汪新華多次向被告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汪新華申請工傷認定超過1年的受理時效為由,於2005年8月8日作出《關於對汪新華要求工傷認定申請答復的函》,對汪新華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未予受理。汪新華不服該答復函,於2005年9月1日向寧國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該案經寧國市人民法院審理,作出[2005]寧行初字第22號行政判決,對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出的該答復函予以撤銷,同時判令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依法受理汪新華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並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宣判後,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不服該判決,向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經該院審理,判決駁回其上訴並維持原判。上述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被告寧國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於2006年6月1日作出編號為「寧國認定004020060040」的工傷認定決定書,對原告汪新華工作期間突發腦出血未予認定為工傷。原告汪新華不服該工傷認定結論,於2006年6月7日再次向寧國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書,致本案行政糾紛產生。
裁判
寧國市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據此,當事人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應先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是提起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而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規定:「職工或者直系親屬、用人單位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或者工傷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該條的規定與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相抵觸。由於工傷認定辦法屬於部門規章,其效力低於作為行政法規的工傷保險條例,故本案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執行。原告未先行申請復議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符合法律規定。寧國市人民法院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七)項和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裁定:駁回原告汪新華的起訴。
汪新華不服一審判決,向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本案各方當事人對不服工傷認定結論,依法可資權利救濟的法律程序和途徑應適用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均無異議。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的具體含義應如何理解、該條規定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是否沖突?以及上述法律規范如因規定不同的法律救濟途徑而產生沖突,人民法院如何選擇應適用的法律規范?
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針對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職工所在單位不服工傷認定結論的情形,設定了專門的救濟程序,該條與之相關的文字表述內容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本案中,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對上述條款的規定內容在理解上產生歧義。上訴人汪新華認為不服工傷認定結論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不以申請行政復議為必經程序。對當事人爭執的該焦點問題,法院認為,人民法院在裁判案件中對於具體法律規范的應用解釋,是人民法院適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法院對於所適用的法律規范,一般按照其通常語義進行解釋;有專業上的特殊含義的,該含義優先;語義不清楚或者有歧義的,可以根據上下文和立法宗旨、目的和原則等確定其含義。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服工傷認定結論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從該條「有關單位和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內容以及該條上下文的整體結構和表述內容來看,一審法院確定行政復議程序是當事人不服工傷認定結論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符合該條規定的內涵和要義。因而,上訴人汪新華稱其依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既可以向有關單位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與該條規定的內容相悖,依法應不予採納。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和立法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法律依據,並可以參照規章。在參照規章時,人民法院應當對規章的規定是否合法有效進行判斷,對於合法有效的規章,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行政案件的審判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工傷認定決定「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賦予了當事人不同法律救濟途徑的選擇權,與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內含的復議程序前置的內容明顯抵觸。上訴人稱兩者之間的規定內容不存在「相抵觸」,顯然不能成立。鑒於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和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內容相沖突,兩處法律規范的層級和門類各不相同,分屬於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且本案中不存在依據立法法規定的程序逐級送請有權機關裁決法律規范沖突如何適用法律的情形,因此,一審法院按照我國立法法規定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法律適用規則,認定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的效力低於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審查、判斷、選擇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作為本案應適用的法律規范,並由此認定上訴人的起訴未經由行政復議的前置程序,不符合我國行政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的起訴條件,對上訴人的起訴從程序上裁定予以駁回,對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未進行實體審查,並無不當。上訴人汪新華關於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九條未經法定程序被廢除或修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即應當適用的上訴意見,與我國行政訴訟法賦予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徑行審查規章的規定是否合法有效並決定是否參照適用規章的規定內容不相符,故其上述意見和理由,二審法院不予採信。
[2005]寧行初字第22號行政判決解決的行政爭議的性質為不服被上訴人作出的不予受理決定,而本案糾紛的性質為不服被上訴人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該兩種不同性質的行政爭議,我國行政訴訟法和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賦予了當事人不同的法律救濟程序和途徑,對於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決定,當事人不以行政復議程序為提起訴訟的必要條件,既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因此,前案一審法院立案受理並作出實體判決並不能當然成為上訴人據以認為本案一審法院裁定違法的合法根據,上訴人稱一審法院同種類型的案件未作出同一處理的意見,沒有事實依據。
綜上,宣城中院認為一審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七條、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五)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的規定,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本案案號為[2006]宣中行終字第30號)
安徽省宣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司含江
6. 想知道: 宣城市 寧國老法院在哪 在哪
正宗的,而人,你說的寧港北路,現在改為寧道北,老西站的方式,包括宏偉路長途汽車站(寧溪路)中間,歡迎您到寧國旅客謝謝你。
7. 寧國市人民法院,最近幾年,刑事案件判的最重的是,多少年
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
自訴案件,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的期限,未被羈押的,應當在受理後六個月以內宣判;二審刑事案件,應在二個月內宣判。
8. 安徽省寧國市有名的律師有哪些
安徽博時律師事務所辦事處聯系方式 【公司名稱】:安徽博時律師事務所辦事處
【聯系人名】:艾勁豐
【辦公地址】:安徽省寧國市市區金寨路327號 電話號碼的話我有
9. 寧國市法院財產執行局
摘要 首先要明確是終結執行程序還是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如果是終結執行程序,需要符合民訴法中列明的幾條,屬於徹底終結執行,案件已經結束。法官無權繼續調查;如果是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簡稱「終本」,往往是沒執行財產或者有財產但不適宜現在執行,因為內部審查和審限要求,法院內部作出的一個變通政策,實質上案件未終結,申請執行人仍然有權利申請恢復執行。至於未恢復執行期間,法官有無權利繼續調查資產,未有明文規定,但每年法院都會有清積案行動,會清查財產,對於有財產的進行控制以便徹底了結,舉重以明輕,執行法官顯然也可以繼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