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裁量權過大
㈠ 為什麼要防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案例。然而,因為忽視對法官行使自由回裁量權的規范和答監督,缺乏相對統一的裁判標准和行之有效的案例指導制度,同時也受法官素質制約和社會大環境影響,致使一些法官隨意行使自由裁量權,甚至徇私枉法濫用自由裁量權,造成嚴重的「同案不同判」現象。不僅嚴重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損傷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破壞司法公正,因此要防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㈡ 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具體建議有哪些
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具體建議:一、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狀況,通過對立法技術的研究,加強立法准確、精確的程度,以減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對具體案件進行裁判的對自由裁量權的啟用。二、法官平時應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深入對立法精神和原則的理解和掌握,定期或不定期內舉辦案例研討會。三、加大調解力度,努力實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四、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司法解釋工作,從而有效的控制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防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五、各級人民法院時常加強對審判工作的研究,健全和完善法院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召開審判長聯席會議,充分發揮審判委員會的作用,促進自由裁量權的正確行使。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㈢ 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限制
法律分析:所謂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在正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基礎上,基於案件的基本情況,根據公正、衡平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則,對案件事實或者法律適用問題酌情作出裁判,或者是在多種合法的法律解決方案之間進行合理選擇。法官自由裁量權並沒有明文進行規定,比如《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便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體現。自由裁量權是在法律限定的范圍內由法官根據自己的意志進行裁量的權力。自由裁量權只能在法律對有關事項無明確規定或只規定了處理的原則、幅度或范圍時行使。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是根據自己的法律意志進行的,而法官意志決定於正確的司法理念,即法官個人的法律意志要和國家的法律意志保持一致。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時的個人意志要受到尊重,不能以領導意志、行政意志或其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法律依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
㈣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官自由裁量權表現在刑事審判中的定罪和量刑階段,具體表現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方面。
【法律分析】
1、法官在查清案件事實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查清案件事實,是正確適用刑法的前提。從定罪角度說,查清了刑事案件的事實就確定了定罪的事實根據;就司法實務而言,查清案件事實的關鍵在於審查判斷證據,而這一活動離不開法官的自由裁量權。2、為了獲取事實「真相」,歷史中曾採用過許多認識標准,如神意標准,理性標准,實踐標准等。3、法官在選擇適用法律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選擇刑法規范是要從諸多的刑法條文中找出適用於本案的刑法規范,即所謂「找法」活動,其目的是為處理本案尋找法律根據。4、從定罪的角度說,在案件事實已查明的基礎上,法官需要對照刑法所規定的有關犯罪構成,形成一個相似犯罪構成群的認識范圍,進而在這些犯罪構成群中最終選定一個與案件事實最吻合的犯罪構成,或者排除所有的犯罪構成而確認無罪。綜上所述,法律沒有明確給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權,法官是依照法律的條文判案的。但是當法律空白、沖突時,法官有依據案情的要求,獨立判斷、權衡並作出合理決定的權力。而且,自由裁量必須在法律規定范圍內進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六條 法官審判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
第七條 法官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八條 法官的職責:(一)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以及國家賠償等案件;(二)依法辦理引渡、司法協助等案件;(三)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法官在職權范圍內對所辦理的案件負責。
㈤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太大怎麼辦求助
講一下我所知道的美國法庭上體現法官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的一個細節:
到法庭的時間和能否獲得寬大處理版有一定關系。權
在美國,對於非暴力犯罪的被告或者前科記錄較為良好的被告,法庭經常允許保釋或者「有條件釋放」(Conditional release),也就是在通過審判或者認罪協議定罪了以後,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釋費或者簽訂一些條件(例如每天向警方報告行蹤),就可以釋放出獄,到量刑聽證的事後再自己去法庭報道,接收量刑。
㈥ 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利弊>
利:可以根據案情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公正的判決!不會教條死搬硬套.
弊:會導致人治.很多法官在判案時,多少會摻雜個人情緒和感情,同一種案件可能會得出不同的量刑!
㈦ 如何防止法官 濫用自由裁量權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規范民商事審判自由裁量權的意見》已於近日正式實施。依據該規范意見,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將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由於我國立法的欠缺以及法律本身的滯後性,加之處於社會轉型期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糾紛,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案例。然而,因為忽視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規范和監督,缺乏相對統一的裁判標准和行之有效的案例指導制度,同時也受法官素質制約和社會大環境影響,致使一些法官隨意行使自由裁量權,甚至徇私枉法濫用自由裁量權,造成嚴重的「同案不同判」現象。不僅嚴重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損傷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破壞司法公正,成為滋生司法腐敗的土壤。 「同案不同判」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受到了全國法院系統的高度重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首次被以較大篇幅並單列一段寫入最高法院工作報告中。這充分說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對「同案不同判」現象的高度重視,及對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決心。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規范意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順應司法審判工作的需要,先行一步出台的。規范意見主要強調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建立案件指導制度,法官裁判應當參照最高法院或省高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二是要求法官說理,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同時,必須在裁判文書中說明自由裁量的方法和理據,必須論述自由裁量的結果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筆者認為,從「指導」和「說理」兩個方面來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路徑是對的,很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沿著這一基本路徑走下去,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一定會倍加審慎,一絲不苟地甄別個案案情,最大限度地體現法的原則、精神和理念。其實,自由裁量權對於法官和司法來說,不僅需要,而且應當。任何國家,無論其法律在表面上如何完備,都無法對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及即將發生的案件情況包羅萬象,任何立法者都無法做到法律規范與現實案件的一一對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簡直是天方夜譚。現代法治所能做的是,採取規范和監督的方式,盡量壓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促使法官謹慎行使。顯然,「指導」和「說理」都是對症下葯的良方。「指導」就是讓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有個標桿,有所比照,避免無所適從。而「說理」就是讓法官擺出支持自己進行自由裁量的全部事實和法律理由,一方面促使其自圓其說,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說理過程中發現問題,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行使自由裁量權的隨意性。 另外,在筆者看來,要防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僅有「指導」和「說理」尚嫌不夠,還必須增加一個要求,即「公開」。也就是要將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完全置於社會公眾的監督下,隨時接受案外群眾和專家學者的挑刺和評判。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是否符合「指導案例」,裁判過程中「說理」是否充分,事實和法律理由是否站得住腳,都置於陽光下。這樣一來,不僅完全消除了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過程中的腐敗空間,而且還給法官以無形壓力,促使其提高法律素養,嚴密審慎審案。李克傑(山東法學副教授)
㈧ 法官自由裁量權是啥意思
法官自由裁量權指的是法官有酌情做出決定的權力,並且這種決定在當時情況下應是正義、公正、正確、公平和合理的。但法官的個體特性及自由裁量權本身的權力特性決定了權力有被濫用的風險,因此,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㈨ 緩刑適用中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主要表現在哪
(一)緩刑適用中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主要表現:1、避重就輕,盲目判緩。2、保留公職,刻意判緩。3、貪污賄賂,唯利判緩。審判實踐中,由於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對那些罪行較重,不能判處緩刑或不適宜判處緩刑的犯罪分子,僅僅由於其自身存在有自首或其他一些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節,在審判過程中,法官就過多地考慮到這些從輕或減輕的情節而忽視其罪行、犯罪情節等方面因素而盲目判處緩刑。有的對於本應依法判處實刑但有一定社會背景的犯罪分子,卻以罪犯有自首情節或認罪態度好為理由,脫離罪犯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這兩方面的客觀情況,隨便判緩;有的對那些罪行較重的罪犯特別是在附帶民事訴訟的故意傷害案件和盜竊犯罪案件中,僅以其民事賠償或交納罰金的多少來決定是否判處緩刑。2、保留公職,刻意判緩。那些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曾被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和被賦予一定管理職權的公務人員是知法者,他們理應帶頭遵守國家法律。他們一旦實施犯罪,純屬是知法犯法,就其主觀上講對社會具有更深的惡性和更大的罪過,造成的後果和影響也更嚴重,這本應是對其依法定罪和適用刑罰的酌定條件,而且還要依法免去其原任的公職,即使是被宣告緩刑的也不例外。但在司法實踐中,少數人員認為被宣告緩刑後罪犯不僅可以不予關押,還可以從事各種社會活動,錯誤地將宣告緩刑等同於無罪釋放,有關機關甚至仍舊保留已犯罪公職人員的公職。以至於,觸犯刑律的公職人員憑借原職位優勢,千方百計動用一切社會關系向法官施加影響,法官屈於上級機關(人員)的壓力和一己私利濫用自由裁量權刻意判緩的情況比較普遍。3、貪污賄賂,唯利判緩。受利益驅動個別人民法院在對貪污賄賂犯罪案件的處理上,執法不夠嚴格,對犯罪分子該判實刑的卻從輕判處了緩刑。有的法院因辦案經費嚴重不足以贓款贓物的收繳為目的,主要被告人足額退贓即宣告緩刑;有的法院受檢察機關(紀委)利益的影響,照顧執法部門間的關系而判緩;還有的法院以被告人單位的贊助作為判緩的條件。對貪污賄賂罪犯量刑失衡,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反應,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導致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失去信賴,對舉報貪污賄賂犯罪分子也失去熱情。(二)【法律依據】:1、《刑法》第七十二條【適用條件】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1)犯罪情節較輕;(2)有悔罪表現;(3)沒有再犯罪的危險;(4)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2、《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貪污罪的處罰規定】第三款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㈩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能超越法律規定嗎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或幅度內行駛。超過法律規定的范圍不屬於自由裁量權了,屬於枉法行為或違法裁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