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英國法官稱謂

英國法官稱謂

發布時間: 2022-06-09 00:25:02

法官是什麼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法官與法的獨特關系。在英國,法律是法官創制的,或者說「發現」的,在大陸法系傳統的國家中,法律是由國家創立的,然後由法官執行。在英國,法官是法律的主人,而在大陸法系中,法官則是法律的奴僕。這其中最為精妙的含義在於法律是否是國家的獨占資源就決定著法官們的本質意義。在英國,法律是源於悠久的傳統是由法官們發現的,它不僅約束社會,同樣約束國王,以及後世的國家,人們服從法律也同樣是源於法律是歷史結晶的產物。這樣,法官作為法律的發現者是超越社會與國家,同樣在民眾心中也有著至高的地位。在大陸法系國家中,法律是一個主權者的命令,法官不過是這個主權者的奴僕,它只能用於統治,人們服從它僅源於一種群體暴力的支持。此外,英國的法官們才是真正的法律技術專家。他們這種發現法律的聲名絕非浪得虛名,布萊克頓曾言及一個習慣是怎樣成為法律的:證明某個准則是普通法規則的唯一方法,乃是通過表明遵守該准則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是這里產生了一個非常自然和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使人們得知這些習慣或准則,而又是誰來決定他們的效力呢?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便是,由幾家法院的法官來決定。他們是法律的保管人,是活的明斷者,他們必須在各種疑問情形中作出裁決,而且還受其國內法進行裁決的誓言的約束……在證明普通法組成部分的這種習慣是存在方面,這些司法判決的確是所能夠列舉的最主要的和最權威的證據。[27]英國的法律是由法官們在一套嚴密的程序中依照一種獨特技藝予以發現的這項技藝不僅包括遵循先例,還包括各種區別技術。這種法律的創制模式將法官們真正轉化為法律技術專家,使他們比較容易的避免了政治的評論和其他干涉,也真正成為了法律所管轄一切事物的裁判者。 三、一個簡單的答案 在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英國形成憲政框架的情形下,法律不僅僅管轄社會,同樣管轄國家。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其最為重要的內容,法官裁判的將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糾紛,還將包括個人與國家,社會與國家的糾紛,在近代這種糾紛的解決則是一個國家合法性證明的問題,作為合法性證明者的法官脫離國家,超脫於社會之上則是一個必然。一個現代學者眼中的法官的角色來源不僅僅與一個標準的裁判者有關,而且與一個政治問題的解決緊密相聯。在英國,合法性證明的標准由於憲政框架的存在,將是由法律承擔的,這些法律是由悠久的歷史傳統積淀而來,由法官們予以發掘,在這種背景下,法官必須的籌建一種封閉的程序來防止他者的干涉,用獨特卻又植根於英國大眾的思維方式來確定此種法律,這樣的技藝將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及自身合法性的證明。既然擔當了這樣一種近乎「上帝」 的角色,法官們的去俗化將是同樣重要的,他們必須披上長袍,用公眾少用的,難懂的拉丁文審判,他們要接受一種貴族式的教育和熏陶,用貴族的禮儀來標明自己卓然不群的地位。同樣,為使這種知識、美德、法律推理技藝流傳下去,他們組成了自己的職業群體,將這一切傳習下去,並且用這種群體的力量對抗各種干涉,因為他們也知道個體在政治中將是渺小而不堪一擊的。 通過這一段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法官是擁有嫻熟法律技藝、具有強烈貴族精神的知識精英群體或其中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李猛·愛和正義[J]、書屋、2001,(5)。 [2][4][6][12]馬克主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C]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3]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5][9][10][11][14][22]程漢大主編·英國法制史[C].濟南:齊魯書社2001。 [7] 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㈡ 法官的歐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和建立起來的,法官承擔著傳承和創造法律的重任,因此,專業化及博學是成為法官的前提條件。
在英美國家,對法科學生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而且要求必須接受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訓練。法官來源於律師,要想成為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科學知識、包括認識、判斷、推理案件、辯論等諸能力在內的良好的認知水平,以及廣博的社會學知識。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司法程序研究專家查菲所說的那樣,在普通法國家,為了預測一個未來的法官的行為,最好看看他圖書室里的藏書,而不是看他事務所里的訴訟委託人名單。
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經驗,以判例形式表現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經驗的積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基於其知識背景、訓練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一致,英美法系的法官凝聚並形成一個「解釋的共同體」。同時,藉助特定的概念、邏輯推理形式,形成了司法的「方法論自治」。
英國早在1701年即在《王位繼承法》中規定法官只要行為良好便可終身任職。在英國,法官是終身職務,只有在違反正當行為原則並在上下兩院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國王予以免職。被任命為法官的人服務的年齡可以達到七十或七十五歲,實際上要比政府官員所允許的年齡限度高出十年。在七十五歲之前成為高級法院法官的許多人可以任職到更高的年齡。
在美國,漢密爾頓曾在《聯邦黨人文集》中寫道:「對確保司法獨立來說,除了終身任職之外,沒有什麼比將對其與持以固定的條文明確下來更起作用了。」這種思想在美國憲法中有所反映,美國憲法第3條第1款明確規定,「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之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
至於法官的待遇,「先於大陸各國形成的對法官優厚的物質待遇,成為英美法各國的傳統」。在英國,法官的薪俸非常優厚,大法官的年薪與首相一樣。由於各級法官之間的待遇相差並不大,經濟利益方面的刺激和誘惑很小,法官對升遷並無多大的興趣。在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總體而言「法官的薪俸優厚,如果在高一級的法院任職,還會配有秘書和研究助手」。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以簡潔、惜墨如金著稱的《美國憲法》甚至對法官的「俸金於任期內不得減少」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英美國家任命法官對候選人的資歷要求非常高。從14世紀開始,英國所有各級法院的法官都從出庭律師中產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幾乎全部從傑出的出庭律師中產生。即,英國法官必須從英國4個律師公會的成員即出庭律師中任命。一般來說,擔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須有不少於7年的出庭律師資歷;擔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須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師或兩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資歷。高級法官基本上都在大學,而且是名牌大學中接受過法律基礎教育,他們的父輩的職業基本上都屬於資產階級。
因此,可以說,「英國的司法的主幹是由少數精英所支撐的」。1963年,對100名英國高級法官中所作的一個調查的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法官遴選制度本身便說明經驗是衡量是否授予法官資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法官在從事這一職業以前,大約要有15年到20年職業律師的經歷,有近三分之一的法官在擔任法官之前具有檢察官的經歷。
實際上,在美國「大多數法官又是律師,具有法學學位和職業律師的經驗是成為一名法官最普遍的資格要求」。而能否出任法官,則取決於律師執業中的成功、在律師同行中的聲望以及政治影響等諸多考量因素。另外、在英美國家,由於訴訟中奉行的是當事人主義,法官處於消極中立的地位,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官群體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職業性格。兩位英國法學家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個英國人眼中的法官:「頭戴假發,身著長袍,面無表情的法官刻板無味地宣告某個被告做了不應做的事情」。
美國學者約翰小努南曾比較了普通法國家歷史上幾位最偉大的法官,即布萊克頓、馬歇爾、霍姆斯、卡多佐、布蘭代斯等,他總結出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僅以公正無私著稱,而且以簡朴的生活方式而著稱。據此,他認為,法官應當追求簡朴的生活方式。按照科特威爾的看法,法官這種職業往往「被看作是超脫狹隘自身利益的」,法官應當在社會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性」。而流行於英美法系國家的諺語「一個公正的法官是一個冷冷的中立者」更是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超然的個性。 鑒於法官代表司法權獨立審判的重要性,現今世界上多數憲政國家會將有關法官的職權行使,薪俸、地位的保障以及任免限制直接規范在國家憲法內,尤其是積極避免審判涉入政治,或是政治干涉審判,以昭公信。
在一些國家,對於法官的裝扮有著特殊要求,以表示法官在法庭上地位的特殊性,及協助審判庭上的人員容易做出身分上的辨別。
法官獨立執行國家審判權時,不因其判決有瑕疵而遭受指控,而且其判決不能由法官自行任意改判;因判決而遭受不利益之人,僅能透過上訴尋求救濟。

㈢ 求英國各部門官職的名稱

1、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是英國內閣中,主管經濟與金融事務之官員職稱,通常簡稱財相。

財政大臣負責管理國王陛下財政部,職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財政大臣一般被認為是四大國務大臣之一,在近年來,地位更是僅次於首相。現任財政大臣是菲利普·哈蒙德。

2、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

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通常叫作 Foreign Office或FCO)是英國負責推廣海外利益的政府部門,由英國外交部及聯邦事務部於1968年合並而被創設。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的首長是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通常被簡稱為「外交大臣」。

這個職位與財政大臣和內政大臣一起被看作內閣的三個最有威望的職位。這些職位與首相一起構成重大國務官位。

3、內政大臣

內政大臣(英語: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簡稱:Home Secretary),英國內政部的部長,掌管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內政、全英國的移民和公民事務。現任內政大臣為賈偉德,服務於特蕾莎·梅內閣。


4、掌璽大臣

這個職位首先就像它字面上講的掌管英國的國璽,負責保管國璽和起草、頒發各種政府文件,歷來就是政府首席大臣,因為他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國璽的掌管人 。

所有重要的政府法令、條約、議會宣召令、國王賞賜令、委任書、特許狀,均由大法官擬定和頒行,都必須加蓋國璽才能生效。

5、首相

首相為「首席宰相」的縮寫,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內閣首腦的中文通稱,如英國、日本的內閣首腦。

首相的產生各國規定不一,英國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並由英王任命;日本首相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並經天皇任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議會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執政黨)的領袖(總裁)是當然的首相。首相享有非常廣泛的權力。

㈣ 勛爵是什麼頭銜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英國榮譽勛爵制度旨在獎勵那些為英國做出過貢獻的人士,不同的榮譽頭銜代表了不同的重要性,各種榮譽頭銜包括:世襲貴族,終身貴族,男爵勛爵,騎士勛爵。獲騎士勛爵冊封後,名字前可以加上Sir(爵士)的頭銜,女性的頭銜則是Dame(女爵士),而獲得的勛章也有很多種,包括巴斯勛章,大英帝國勛章(OBM)等。

按照規定,勛爵候選人推薦的標準是,接受榮譽勛爵的人須在各自的領域,包括商業、藝術等,作出重大貢獻。但實際操作中,王室分封的榮譽勛爵大都集中在政壇、商界和娛樂明星領域中。由於涉及到英國政府,每年英國社會都為候選人的名單爭論不休。

榮譽勛爵有名無實

英國是著名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勛爵分封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傳統。英國的封建體系與爵士制度有其久遠的歷史背景,以往在古代只針對政治、軍事上的功勛,近代則擴及到科學、文學、藝術等其他領域。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部分。而除了英國王室以外,貴族分為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與男爵五種;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與騎士,他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

一般貴族的勛爵可以世襲,至於是長子或是其他親屬繼承,再由英王授予的封授狀或敕令上會有記載。但依據1876年的上訴審判法案及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兩法案所授予的終身貴族(只能授以男爵勛爵)不能世襲。而屬於平民的准男爵勛爵可以世襲;騎士勛爵則不能世襲,榮耀僅限其一生,子女不能繼續享有。而在1963年的貴族法案通過後,女性才得以繼承勛爵。

原來,王室很少對平民授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英國的分封也發生著變化。現在,英女王每年兩次授爵頒勛,一次是新年,一次是「女王生日」,每次分封達到上千人。在英國,世襲的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平民所能博取的最高等級的勛爵———男爵,才是真正的貴族,各種勛位的獲得者只能算是「准貴族」。

在王權日益被削弱的英國君主立憲制里,授予勛爵、頒發勛章成為了王室手中仍然握有的重要權力之一。憑借這種制度,英國王室維系了對貴族階層的發言權。更重要的是,王室表彰無須成本,獲勛爵和勛章者卻可以感到無上的榮耀,從而維系了王室的地位和尊嚴。此外,同一人可能由於特殊貢獻,以至於有兩個以上的封號,例如,2003年被稱為「英國辛德勒」的93歲英國老人溫頓被英女王封為爵士,以表彰從德國納粹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救出700名猶太兒童,此前,溫頓在1983年就得到了英女王的帝國榮譽勛章MBE。這是為了表彰他為老人福利所作的貢獻。

皇家爵位評選程序繁瑣

如果說原來王室分封還能給當事人帶來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話,那麼,現在的王室分封便演變為一種榮譽制度,只能起到社會精神激勵的作用。由於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女王是國家象徵性元首,因此她的分封代表著英國政府,而授予勛爵、頒發勛章是王室手中仍然握有的重要權力之一。也正由於這點,王室勛爵的評判才如此引人注目。

事實上,英國王室授勛過程比較繁瑣。一般來說,英國女王一年封兩批勛爵,每批1000人左右,分別在新年和女王的生日中舉行。獲榮譽勛爵的人員名單主要由英國各個黨派代表組成的檢查封爵候選人提名委員會負責,但也可以由英國首相向女王推薦,英聯邦國家政府也可以向英國政府提名自己的公民,女王還可以自己決定將榮譽授予個人。

榮譽勛爵面臨貶值危險

也許是物以稀為貴,當初由於英國王室很少對平民授予勛爵,這也在另一方面提高了榮譽勛爵的價值。然而,隨著英國王室分封制度的改革,王室勛爵也面臨著貶值的危險。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過去50年來,英國約有300人拒絕接受勛爵。其中,許多人曾多次拒絕接受勛爵,英國著名畫家勞里曾先後5次拒絕勛爵,其中包括1955年的「大英帝國軍官勛章」、1961年的「大英帝國司令勛章」和1968年的「爵士」勛爵等。這些人之所以不接受王室勛爵,主要原因是對其不感興趣。然而,這種情形在五十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勛爵不像以前那樣引起人們興趣,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授勛人數太多太濫,含金量遠不如以前。現在,英國女王一年要分封兩次,每次的人數都達一千人左右。這么多的人難免魚龍混雜。英國劇作家米歇爾在1989年和2004兩次拒絕「大英帝國司令勛章」和「爵士」勛爵,原因就是由於得到這一勛爵的人太多太濫了,突出不了自己的價值。

而且,據媒體報道,獲得女王授勛的人普遍經濟實力雄厚。這難免引起社會對王室勛爵是否按照錢財多少進行分封的猜疑。2002年,就有人指責獲得勛爵頭銜的百萬富翁古拉姆•努恩向工黨政府捐獻了10萬英鎊,是政府「用政治頭銜獎勵大額捐款者」的產物。難怪英國媒體普遍認為,王室授勛太過於「嫌貧愛富」了,成了有錢人的游戲。

另外,也有輿論認為英國王室授勛太易受政治影響了,有時成了英國政府的外交工具。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在任時被封爵,就被很多政治家指出這是一次政治交易,目的是拉近兩國政府間的關系。美國9•11後,反恐也成了英國王室授勛的一項評判指標。2003年,女王授予海瑟•桑德絲勛爵,原因就是她在身為英國駐希臘大使館專員的丈夫遭恐怖分子殺害後他,能繼續對恐怖分子作斗爭。這些因素都造成英國王室勛爵的大量縮水,難怪很多人認為英國勛爵現在已經一文不值。更有甚者據此推測,若干年之後,英國王室將沒有可以授勛的候選人了。

㈤ 為什麼國外法庭上稱呼法官為 「Your Honor」 ,而稱呼領主,貴族小姐為 「My Lord」 , 「My Lady」

尊稱法官 Your Lordship, your worship, your honour。

稱領主my lord, 女眷my lady,表達從屬關系,以前平民專用的。現在my lord多指上帝,也是表屬達從屬關系。

㈥ 大法官的英國法官

英國大法官(英文:Lord High Chancellor of Great Britain),通稱大法官(英文:Lord Chancellor),是英國政府內一個高級和重要的官位。大法官在一眾重大國務官員(Great Officers of State)中排行第二,有關任命都由首相提出意見,再由君主委任。在1707年英國成為聯合王國以前,此職位曾分別為「英格蘭大法官」(Chancellor of England)及「蘇格蘭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of Scotland)執掌。
如果大法官沒有被委任,就可以委任掌璽大臣。掌璽大臣與大法官的職能完全一樣,不過兩者的任命方法卻有分別。另外,大法官的職務亦可以由一個由多於一位「國璽首長專員」組成的委員會行使。不過自19世紀以來,只曾有大法官的任命,而掌璽大臣與委員會則處於廢棄的狀態。大法官的其中一項重要職責,是擔任國璽的保管人。此外,他也是英國內閣的閣臣之一,依據法律,理論上他有責任維持法院有效運作,以及確保法院的獨立。在昔日,大法官負責主持上議院的會議,同時是英格蘭及威爾士地區的司法首長;但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上述兩項職能已經分別移交予上議院議長及首席法官。大法官自16世紀開始原本一直由貴族出任,而現任大法官斯特勞閣下則是近代首位以庶民身份擔任此職的人士,他現時亦兼任司法大臣一職。大法官以往曾經兼任憲制事務大臣之職,但此職已在2007年為司法大臣取代。 大法官一職最早可上溯至卡洛林王朝,當時有一名官員負責掌管皇家印璽。至於在英格蘭,此職至少源於1066年開始的諾曼征服,或者更早的時間。有部分學者認為歷史上首任大法官是埃格曼德斯(Angmens),並認為他在605年獲委任。至於其他資料則推斷出首位去委任大法官的君主是懺悔者愛德華,據聞在其任內,他首先以印璽取代親手簽署文件。總言之,自諾曼征服以後,大法官之官位一直存在。在中世紀的時候,基於教士是王國中少有受教的一群,大法官一職幾乎都是由神職人員擔任。大法官曾經有不少職責,當中包括保管國璽、擔任首席皇家祭司,以及教會和世俗事務上的顧問。因此,大法官漸漸成為政府內最重要的職位之一。大法官在政府入面,地位僅僅次於最高司法官(Justiciar)之下,不過最高司法官這個職位現今已被淘汰。
托馬斯.莫爾爵士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法官之一,他於亨利八世在位時供職,後來被亨利八世處決。作為君主的其中一名官員,大法官會出席「御前會議」。假如大法官本身是一位主教,他在出席會議前將可獲傳訊令狀(writ of summons),但如果大法官本身僅僅是一位教士、俗人或地位更低的人士,他將不獲任何傳訊令狀。御前會議後來演化成國會,而大法官就成為了上議院的議長。亨利八世在位時曾通過一項法令,讓大法官正式有權主持上議院會議,而大法官本身更無須具備貴族身份。
大法官的司法職能亦透過「御前會議」而有所演化。以往有關於司法上的申請需要向君主及「御前會議」通報,不過在1280年時,愛德華一世就下令其法官在皇座法庭自行負責處理及審視有關的申訴。當中,重要的申訴要交由大法官作定奪,而更重要的申訴則會獲君主注意。而自愛德華三世在位開始,大法官開始有屬於自己的法庭,這個法庭後來演化成所謂的大法官高等法庭。在這個法庭內,大法官會依照公平性(或衡平法),而非具有嚴格規范原則的普通法去審理案例。由於大法官在大法官高等法庭內是代表國君施行公正仁義,因此大法官亦曾經有「皇家良心保管者」(Keeper of the Royal Conscience)之稱號。教士主導大法官一職的情況,直到16世紀才告終止。在1529年,時任大法官兼約克大主教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樞機由於未能成功實現取消亨利八世的第一段婚姻,結果遭到免職。此後,俗人取代了教士,成為擔當大法官的人選。教士出任大法官的情況曾一度於瑪麗一世在位時再次出現,但此後幾乎所有大法官都是由俗人擔任。 在舊日大法官由教士出任的時候,大法官缺席或出缺時,職務會由「國璽掌官」(Keeper of the Great Seal)暫代,一旦大法官被委任,國璽掌官之職就會解除。後來在伊莉莎白一世登位後,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賦予掌璽大臣(LordKeeperoftheGreatSeal)享有與大法官「一樣的身份、地位、司法權、執行法律的權利、以及其他關稅、貴重物品及利益」。大法官與國璽大臣之唯一分別在於任命的程序;大法官透過英皇制誥獲得任命,但國璽大臣只要接收國璽,並開始作出保管,就完成任命的程序。以往在慣例上,國璽大臣由庶民出任,而大法官就由貴族出任。而一位被冊封為貴族的國璽大臣,則會在晉爵不久以後改任大法官。歷史上,迄今末任的國璽大臣是羅伯特.韓里,當他在1760年獲封男爵後不久,就在1761年轉任大法官。自此以後,庶民與貴族都會獲委任為大法官,但一直到21世紀以前,庶民獲任命為大法官後不久,即會獲冊封為貴族。
除了國璽大臣以外,大法官的職務亦曾經由多於一人組成的委員會行使。這個委員會名叫「國璽首長專員委員會」(Lords Commissioners of the Great Seal),但自1836年以來,未曾有國璽專員委員會被委任。
昔日原本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都各置有相當於大法官的職位。後來《1707年聯合法案》將英格蘭王國及蘇格蘭王國合並成大不列顛王國後,原本的英格蘭大法官及蘇格蘭大法官遂合並成大不列顛大法官。但是,當愛爾蘭與大不列顛透過《1800年聯合法案》合並以後,原屬於愛爾蘭的愛爾蘭大法官之職得以保留,結果「大不列顛大法官」之職稱至今也沒有改成「聯合王國大法官」。直到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愛爾蘭大法官之職才告廢止,而其職權則轉移至北愛爾蘭總督,後來再轉移到北愛爾蘭大臣處。不過,現時的北愛爾蘭法院服務卻是大法官在北愛爾蘭擁有的官署。 大法官原本根據其傳統權利負責主持上議院的會議(形同議長),不過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有關職能已經移交上議院議長。
另外每當君主去任命數名首長專員以代行某些職務時(例如在國會宣布御准已經授予),大法官往往會擔任首席首長專員,至於其餘首長專員依慣例通常都是兼領樞密院顧問官銜的上議院議員。當大法官行使首席首長專員職務時,他會穿上以白鼬毛皮裝飾的國會禮袍,並會頭戴三角帽,至於其他首長專員則會戴上雙角帽。 大法官是英國樞密院及內閣的成員,其所統轄的部門自1885年至1971年稱為「大法官辦公廳」(Lord Chancellor's Office),而自1971年至2003年則稱為大法官部(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在2003年,大法官部改組為憲制事務部,而大法官則同時兼領憲制事務大臣之職。在2007年,有關部門再度改名為司法部,而職稱則改成司法大臣。大法官統轄的部門有很多職責,當中包括有憲制改革(包括大法官職位本身的改革)和法院的行政管理等等。此外,大法官在任命英格蘭及威爾士法院的法官上,亦擔當一定角色。現時的法官任命程序入面,司法任命委員會首先會提名合適的法官人選,然後由大法官委任(正式上由君主委任);至於一些比如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上訴法院法官及高等法院各分庭庭長的職位,則通常由英國首相提名,但提名前多會與大法官商議。然而,基於一些歷史原因,在蘭卡斯特公爵領地內如果要提名不具法律專業資格的人士擔當裁判官,有關提名須要由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提出。
值得一提,大法官昔日亦負責決定向哪一些大律師授予御用大律師資格,但現時其許可權僅止於監察提名的程序、對程序作出審視,以及提呈最終的提名,大法官亦負責向新任御用大律師授予英皇制誥。
王國國璽的保管也是由大法官負責的,而國璽一般都是在英皇制誥、令狀、及其他皇家公告上使用。雖然國璽由大法官負責保管,但每次要使用國璽時,則由皇室駐大法官署書記官(ClerkoftheCrowninChancery)負責監督,而皇室駐大法官署書記官亦同時兼任大法官的常務次官。大法官只負責保管王國國璽,而蘇格蘭國璽與北愛爾蘭國璽則分別由蘇格蘭首席部長和北愛爾蘭大臣保管。 在昔日,大法官具有相當重要的司法職能,但現時已絕大部分地被廢除或轉移。舊日干犯重罪或叛國的貴族有權在上議院內被其他貴族公審,而非庶民一樣由陪審團審訊,而在上議院內,有關的審訊會由加冕事務長,而非大法官主持。不過,由於加冕事務長一職自1421年起已處於持續懸缺的狀態,因此上議院每當審訊貴族時,大法官會被臨時委為加冕事務長。惟基於貴族受上院審判的特權已於1948年廢除,這種做法亦已被淘汰。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通過後,大法官的司法職能更被大幅移除(所謂的司法職能不應於大法官管理法院行政的行政職能混淆)。以往大法官會在上議院司法委員會(即英國本土的終審法院)擔當法官,另外也是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即昔時大英帝國,以及後來部分英聯邦國家的終審法院)的成員;除此之外,大法官也是英格蘭及威爾士最高法院的主席,因此有權監管從屬的英格蘭及威爾士上訴法院、英格蘭及威爾士高等法院和英格蘭及威爾士皇室法庭,而他更是英格蘭及威爾士上訴法院內的當然法官,以及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的當然庭長。
在近代,由於大法官的職務繁重,大法官已經很少行使有關職權。現時,大法官在上議院司法委員會及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的職權已轉移予上議院首席常任上訴法官,而大法官法庭的當然庭長的職權則已移交高等法院庭長。在20世紀末,基本上歷任大法官只曾審理過移送至上議院的案件,而歷史上最後一位主持審訊的大法官是艾偉儀勛爵,他任內曾審理過上呈至上議院司法委員會的案件。不過,艾偉儀勛爵身為內閣閭僚,但同時身兼法官,在當時已引起各界,包括司法界的關注。至於他的繼任人范克林勛爵,則即使有關權力在《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才告廢止,但他也從沒有行使。
自1867年至1875年期間,大法官亦曾經是加拿大的首席法官,有關職務要到加拿大最高法院及加拿大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設立後,才告解除。
現時,在每個法律年度開始時,大法官仍舊在西敏寺擔任法律年度典禮的主禮嘉賓,並會在眾法官前致辭。在儀式過後,大法官會在西敏廳舉行大法官早餐會,招待諸位法官。 大法官現時仍然掌管不少與英國聖公會相關的職能。有些聖俸實質由皇室贊助的牧師,會由大法官贊助,亦需經由大法官委任。而自14世紀以來,部分實際上由皇室對教會的贊助,都是以大法官的名義進行贊助。現時有大約442個英格蘭的教區,以及12個在大教堂供職的牧職薪俸,都是以大法官名義進行贊助。另外,有157名教會人士的聖俸更完全以大法官名義進行贊助,而有份以大法官名義贊助的教會人士聖俸亦有285名。以大法官名義對教會的贊助約占總贊助額的百分之5.5。另一方面,在康沃爾公爵領地,假如擔任領主的康沃爾公爵之爵位懸缺,又或者康沃爾公爵年紀尚少的話,大法官同樣對領地內的部分聖職負起委任及贊助的職責。
依據法律,部分教會法庭的法官委任需要先咨詢大法官,這些法庭包括有坎特伯里的大法庭、約克的大法官法院、教會訴訟保留法庭及長老法庭(Consistory Courts)。此外,大法官是當然的教會專員,負責監理聖公會的財產。
在昔日,由於牽涉到英國聖公會的事務,任何羅馬天主教教徒都被認為不宜出任大法官。雖然後來英國對羅馬天主教的限制在1829年得以大幅免除,但是對於天主教徒出任大法官仍然有一定的保留。一直到1974年,英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正式容許天主教徒出任大法官,惟有關人士在任期間,大法官的宗教職能需要暫時移交至首相或其他官員。 根據《1937年攝政法案》 ,大法官、連同君主配偶、下議院議長、英格蘭及威爾士首席大法官和主事官(Master of the Rolls)一同被賦予權力,有權參與決定君主是否需要解除其皇室職責。在這五人當中,如果有三人或以上根據證據(例如醫生證明)認為君主患有心理或身理疾病,以致未能執行國家元首應有的職責,其權力就可轉移予攝政王。
大法官也是英國本土多所大學、書院、學校、醫院及其他的慈善團體的視察員(Visitor,又譯督學)。在英國,假如有團體沒有對督學作出委任,或者督學一職出缺,君主將會出任督學,但職能卻由大法官代行。另外,也有一些機構是指定由大法官出任督學的,這些機構包括有溫莎的聖喬治禮拜堂、皇家研究院、紐卡素大學、以及牛津大學的安東尼學院及大學學院。此外,大法官亦有權委任哈羅公學、拉格比公學和查特豪斯公學的校董會成員各一名。 大法官在一眾重大國務官員中排名第二,僅僅位列加冕事務長之後,不過如上所述,加冕事務長一職自15世紀開始已基本上處於懸缺,現時加冕事務長之職只會在君主加冕當日才會有人出任,因此,大法官事實上在其他時間都是地位最高的重大國務官員。另據《1351年叛國法案》,凡謀害大法官者皆可處以叛國罪,可見大法官地位之重要。雖說謀害皇室財務主管(Lord High Treasurer)同樣會被處以叛國罪,但由於現時皇室財務主管之職已長年以委員會的方式運作,因此沒有這項權利。在現時的國家排名名單(order of precedence)中,大法官亦享有超然地位,僅位列於皇室家庭及教會高級成員之後。在英格蘭地區而言,大法官則僅位列於皇室家庭及坎特伯雷大主教之後;至在蘇格蘭地區,其地位亦僅在皇室家庭及蘇格蘭國教會大會首長高級專員之後。盡管大法官的正式職稱是「大不列顛大法官」,大法官在北愛爾蘭也有自己的地位排名。在那裡,其地位列於皇室家庭、阿馬(Armagh)的基督教及羅馬天主教大主教、都柏林的基督教及羅馬天主教大主教、以及蘇格蘭國教會大會議長之後。
在技術上,就全英國而言,盡管首相的實權高於大法官,但大法官的地位高於首相。國璽大臣與大法官在英國享有相同的地位,但國璽首長專員的地位就要低得多。
現時大法官享有極優厚的薪金和退休金,薪金要比首相和其他公職人士都要高得多。不過,大法官為了保持政府形象,通常可以選擇自願減薪。
踏入21世紀以後,由於大法官依然集行政、立法、司法權力於一身,其角色漸漸受社會輿論非議,並有指大法官違反了三權分立的政府原則。此外也有人認為,大法官之存在與歐洲人權公約將不能互相協調,最終促使時任首相布萊爾提出廢除大法官職位的建議。然而,反對聲音隨之而起,指出大法官職位具有歷史淵源,而且內閣在司法事務上應有其代言人,所以大法官之職不應廢置。
在2003年,布萊爾選擇以其好朋友范克林勛爵為大法官兼憲制事務大臣,同時,他又宣布有意廢除大法官,以及進行其他憲制改革。不過經過一番爭論後,政府發現大法官職位不能隨便透過國會法案去廢除,結果大法官之職得以保留,但其統豁的大法官部則被改組成憲制事務部。現任大不列顛大法官兼司法大臣斯特勞。到2004年2月,政府在上議院引入一項《憲制改革草案》,再度試圖廢除大法官職位,並將其職能悉數移送至其他官員。其中,其立法職能計劃移送至上議院議長、行政職能移至憲制事務大臣,而司法職能則移至首席大法官。草案另外又包含其他憲制改革,當中包括將上議院的司法職能移送到一個最高法院。
但是到了2004年3月,上議院卻將草案送到專責委員會進行詳細審議。最初政府預計草案會以流產告終,但隨後政府與反對黨達成協議,承諾草案付諸國會的正常程序表決,不過條件是,草案要先經過專責委員會的修訂。最終在2004年7月13日,上議院完成修訂《憲制改革草案》,盡管委員會對其他改革都沒有作出修訂,但大法官的頭銜在草案中卻被保留。到2004年11月,政府接納了上議院的意見,並在上院引入一項修訂,將憲制事務大臣與大法官的改革部分結合,形同假定兩個官職將繼續由同一人出任。最終,《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在2005年3月24日取得御准,當中大法官主要的職能計劃在2006年年中前轉移到首席大法官及上議院議長等等的官職,不過大法官及憲制事務大臣兩職仍然具有內閣閣揆身份,並保留某些法定職能。
一般而言,大臣的職權如果需要轉移,只需由樞密院發出樞密令便可。但由於大法官的某些職能牽涉到一些法令法律,因此即使《憲制改革法案》已被制定,要轉移這類「被保護」的職能,只可以透過制定國會法案而解決。在2007年5月,憲制事務部被廢置,其職權由新置的司法部接替,同時部分來自內政部的職能亦移交到司法部。當時的大法官范克林勛爵則被委任兼領司法大臣銜。
如前文所述,過往如果有庶民獲委為大法官,有關人士會在不久以後獲晉為貴族,以便執行其主持上院的職務。然而自《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生效後,由於新設立的上議院議長取代了大法官在上議院的工作,大法官之職再無需要一定要由貴族擔任。到2007年6月,下院議員斯特勞獲委為大法官兼司法大臣,他遂成為了史上第一位來自下院,而不是來自上院或古時的御前會議的大法官。

㈦ 在英語中什麼對他有什麼好的昵稱,尊稱

英語稱呼很多用於不同場合,我覺得還是了解每個稱呼的特點為好.1.Mr.Mister的略字,相當於漢語中的"先生",是對男性一般的稱呼,區別於有頭銜的人們,如Doctor,Professor,Colonel等的敬稱.1).Mr.用在姓或姓與名前,不能單獨用在名字前,如Mr.Smith,Mr.JohnSmith.2).對極熟的朋友,談話,寫信,通常略去Mr.,對沒有尊稱或頭銜的生人必須使用.3).Mr.也可寫在職位前,如Mr.President.4).英美人習慣,可以自稱Mr.,例如在電話中說ThisisMr.Smith'sspeaking.對陌生人談話,也可以說IamMr.Smith.2.Esq.Esquire的略寫,相當於漢語的"先生".只用於寫地址,姓名.稱呼不用.1).英國人常用,比更為敬重一些,一般用於"有地位的"人.美國人不常用.2).Esq.不能和Mr.並用.Esq.應在姓名之後,如:JohnSmith,Esq.3.Messrs法語monsieur(先生)的復數,Messieurs的略寫,用於姓前做稱呼,相待於Mr.,Sir的復數.1).以用於合夥的商店和私人企業為多.2).常用有下列形式:Messrs.Edwards&SmithMessrs.Edwarda&Bro.(=Brothers)Messrs.Edwarda&Co,Ltd.(=Company,Limited)4.Mrs.Mistress的略寫.用於已婚婦女,相當於漢語的"夫人,太太".1).通常用在丈夫的姓和姓名之前,如:Mrs.Smith,Mrs.JohnSmith.2).法律文件寫本人的名字和丈夫的姓,如:Mrs.MarySmith.3).Mr.andMrs.這一次序不可顛倒.不要照Ladiesandgentlemen類推.4).一家人尊稱不同時,用如右例:Colonel,Mrs.andMissesSmith.5.Madam1).對不認識的婦女,不知已婚未婚時常用madam來稱呼;又可用於已婚的所謂上層婦女.2).ma'ma用於口語,特別是傭人對主婦或店員對女顧客用.6.Madame簡寫是Mme.,復數是mesdames(簡寫是Mmes.).在英國常用它稱呼非英語民族的"上層社會"已婚婦女,及有職業的婦女,相當於Mrs.7.Miss,復數為misses1).對未婚婦女用,未知已婚未婚時也可使用.2).Miss沒有簡寫,也不加句點.8.Ms.或Mz美國近來用來稱呼婚姻狀態不明的婦女,相當於漢語中的"女士".9.Master1).傭人對未成年男少主人的稱呼,相當於漢語的"少爺".2).用在名字之前,如:MasterJohn.10.Sir是英國封建階級對爵士knight的敬稱.1).用在全姓名或名字之前,如SirWalterScott或SirWalter不能說SirScott.2).有時也用於對一般人的尊稱,如談話中的YesSir.和書信的DearSir11.lord1).英國封建階級,Marquis(侯),Earl(伯),Viscount(子),Baron(男)的尊稱.2)可用全姓名或只用姓.12.Lady英國封建階級從knight的夫人到Marchioness,Countess,Viscountess,Baroness的尊稱,如LadyCraigie.在集會和活動時對全體婦女稱呼,放在Gentlemen前.13.Honourable(簡寫Hon.)1).成美國用於部長,大使,參議員,法官,市長;英國用於宮中女官,高等法院推事,下院議長,議員及貴族子弟.2).可以和其他尊稱並用,如:TheHonourableDr.Edwards.14.Reverend(Rev.)1).用於基督教的牧師,如theRev.Mr.Smith2).用於天主教的神父如ReverndFatherWilliams.教會會長用VeryRev.Father----;主教用RightRev.,Monseignor----.1.怎樣稱呼陌生人為表示尊敬,對成年男性稱sir(對兩位以上的稱gentlemen),對中年以上的婦女稱madam,對青年婦女稱miss,也可用lady或ladies作為對女性的客氣的稱呼。年長者對青年小孩,可用youngman,man,son,boy,kid等。2.怎樣稱呼長輩、上級、或不十分熟悉的人對成年男性用「Mr+姓氏」;對已婚婦女用「Mrs+姓氏(丈夫姓氏)」;對未婚婦女用「Miss+姓氏」;對婚姻狀況不明的婦女或不喜歡別人用Miss/Mrs相稱呼的,用Ms。3.朋友之間怎樣稱呼朋友之間常互以「名字」相稱,以示親密無間,如:Hi,Bill.(你好,比爾。)有時用名字的昵稱,則顯得更加親密,如:Hi,Sue.(Sue是Susan的昵稱)。4.學生怎樣稱呼老師對男老師稱sir或「Mr+姓氏」,對青年女老師稱miss或「Miss+姓氏」,對已婚女老師稱「Mrs+姓氏」。順便說一句,「Goodmorning,TeacherWu。」之類的說法是不符合英美人的表達習慣的。5.親人之間怎樣稱呼兒女對父親稱father,dad,daddy,pa,poppa等;對母親稱mother,mum,mummy,mom,mommy,ma,mama等;父母對子女用myboy,mygirl,children,kids,dear,mylove,darling或直呼其名,兄弟姐妹之間多直呼其名;夫妻之間常用(my)dear,(my)love,sweetie,honey,darling等,或直呼其名。英語國家人們相互間的稱呼,和我國的習慣相差很大,值得我們研究一下,以免在交往接觸中使用不當。對於幾個或的成年男子,可尊稱他們為gentlemen,意為「先生們」。對於一位不知名的男子,可稱為gentleman或sir,但不宜單獨用mister這個字稱呼他,因為這是小孩子或較低微的人的口吻。對於已知其姓氏的男子,可在他的姓(familyname)前冠以Mr.,如Mr.Smith,但不要在他的名前冠以Mr.,如Mr.Jack。Mr.為Mister的略語,也讀為/'misto/。用在姓前時,不要全部拼寫出來。比如說GregoryWood和MiloWeaver兩個人.在初認識時可互稱Mr.Weaver和Mr.Wood,在比較熟識後,可互稱對方的名(firstname),即Gregory(或Greg)和Milo.按英語國家的習慣,婦女結婚後都使用丈夫的姓。一個已婚婦女的全名是以自己的firstname加上丈夫的familyname。比如說JaneBrown與GregWood結婚後,她便稱為JaneWood,而JaneBrown便成為她「未嫁時的名字」(maidenname),而很少使用。她在未嫁時被稱為MissBrown,嫁後便被稱為Mrs.Wood。Mrs.讀為/'misiz/,由來於mistress,但後者現有別的意思.不再當「夫人,太太」講了。Mrs.從不脫離姓名單獨使用;問別人的夫人好,說Howisthemissis?是故作詼諧、不登大雅的。對於熟悉的人.JaneBrown不論婚前婚後都只稱Jane就可以了。Jane和Greg在一起可稱為theWoods,意為」伍德兩口子」。由於婦女結婚後有改隨夫姓的問題,故當一個女子說:「.」她的意思是還不想結婚。一般情況下,夫妻互相以名字相稱;互稱darling、dear、dearie的也不少.還有夫稱妻為honey或sweetheart的。在對第三者談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時.視和第三者熟悉的程度,可以說Mr.Wood、(Mrs.Wood)、Myhusband(Mywife)或Greg(Jane);前兩種說法比較正式,用於較不熟悉的人。我們的「孩子他媽」、「小康他爸爸」這類說法在英語中是沒有的,但某些地區(如美國某些地方)老年夫妻「跟著孩子稱呼」.互相中叫Mom、Pop。此外.在某些階層中稱自己丈夫為myoldman,稱自己妻子為myoldwoman,也是有的。如果妻子對丈夫忽然嚴肅地叫Mr.Wood,或甚至說MydearMr.Wood,這就說明她生氣了,或者她要認真地談清什麼問題.氣氛就比較緊張了。父母常以愛稱來叫自己的孩子,親友互相稱呼其孩子時也一樣.這有如我國孩子的小名,但這種愛稱是有規律的。如John—Johnny—Jack,William—Will—Bill,Robert—Bob,Ronald—Ron,Reginald——Reggie——Reg,Simon——Sim,Samuel——Sam,Margaret——Mag,Patricia——Pat,Judith——Judy,Elizabeth——Lizzy—Liz等等。美國前總統JohnKennedy習稱Jack,現總統JamesCarter自己署名JimmyCarter,均屬此。我國稱別人的孩子為「小弟弟.小妹妹」,英語中無此習慣。孩子很小時,稱父母為Daddy、Mummy,到稍大,改為Dad和Mum(Mom).再大時,也有改口叫Father、Mother的。過去有用Papa、Mama的,現在較少了。同輩孩子間一般是互相直呼其名.並用愛稱,不像我國,弟妹不能稱兄姐之名,或互相在名下綴以「哥、姐、弟、妹」之類,更沒有用號碼來代替人名的。英語中的bigbrother只有「哥哥」的意思,不是說排行第一。把三哥、四嫂直譯為thirdelderbrother、fourthsister-in-law之類,即使是故意渲染本地風光、增加色彩,也並不可取。孩子稱呼別的孩子的父母.一般客氣地稱為Mr.Wood、Mrs.Wood等等。如很熟悉時,可學自己父母的樣稱呼Jane、Greg,尤其是孩子已長大而叔叔阿姨還不顯得老時,更是如此。兩家關系極密切,交往年代又較長遠時,稱UncleGreg、AuntJane的可能性也存在。但對於長輩人通稱為叔叔阿姨,不是英語國家的習慣。什麼UnclePoliceman、AuntConctor,更是「莫名其妙」了。美國有個習慣,就是年紀稍大的男子稱年輕的男子為son,以表示親切。這常見於長輩與晚輩,職務上高一級與低一級者(如軍隊里、鐵路上等),以及老手與新手之間。有時不免有點「倚老賣老」的味道,但決無罵人之意,因為在英語國家.並不以當人家老子為佔便宜。最後,我國那種「王工程師」、「李書記」、「劉老師」的說法,不能直譯成英語。只有醫生以及有軍銜的人,可以說DoctorThurber,ColonelBates等。此外,PresidentFord、SenatorWagner、MayorPhillips、ProfessorHood等,也常有這樣說的,以示尊敬。例如我們有一位美國教師,名叫WilliamAtkins,不太熟悉時叫他Mr.Atkins,熟悉後叫他William或甚至於Bill。千萬不要叫他Atkins,那是至少半個世紀以前英美富豪對待男僕的稱謂。至於我們中國人,學生可以稱老師為ComradeWang、ComradeLiu等。老師對學生,在大學可以稱Comrade…,在小學則可直呼其名。

㈧ 大法官在英國的地位是什麼

英國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一職自公元605年起就已設立,其歷史比首相(Premier)職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顯要的地位。大法官作為大法官部(Department of Lord Chancellor)的長官,同時還兼任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的議長、內閣法律大臣(Lord Chancellor in Cabinet),負責任命上訴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Appeals)和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的首席法官和全國的高級法官,管理全國的法院系統,參加上議院的辯論和投票,負責在女王(Queens)和議會(Parliament)之間傳遞情況和文件。在議會開會的第一天,如果女王缺席,由他代為宣讀女王的演說詞(a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2003年6月12日,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對內閣進行了重大改組:撤銷大法官、蘇格蘭事務大臣和威爾士事務大臣三個內閣大臣的建制,調整包括衛生大臣、議會下院領袖在內的部分重要內閣成員職位。在撤消大法官部後,布萊爾宣布設立一個憲法事務部(Department of Constitutional Affairs),由他的大學同窗福爾克納勛爵(Charles Falconer)任該部大臣,總攬原大法官所負責的大部分事務。62歲的大法官歐文勛爵(Derry Irvine)宣布退休,成為英國最後一任大法官。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1568
轉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㈨ 英國官史。求各個官職名稱

一、古官
英國的古官被稱為Great Offices of State(國家大官)。下面按照禮儀順序介紹目前仍舊存在的一些主要的古官。
1、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主教):英格蘭教會領袖和全世界安立甘宗名義上的領袖。英國君主是教會的最高統治者。坎特伯雷大主教是王室之外,禮儀地位最高的人。
2、Lord Chancellor(大法官):掌管君主的玉璽(大璽),並長期擔任貴族院的主持人。2003年憲法事務部成立(2007年5月改稱司法部[1]),大法官兼任部長。2006年8月,貴族院選舉產生了第一任議長,大法官不再主持貴族院會議。[2]
3、Archbishop of York(約克大主教):在教會中的地位僅次於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約克大主教是貴族院的成員。
4、Lord Treasurer(王室財務官):起初為一個人,現代包括多個成員。其中,首相擁有」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財政部第一主人)的頭銜。此外還有Chancellor of Exchequer(財政大臣)、Chief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財政部秘書長)、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財政部議會大臣)等。
5、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樞密大臣):樞密院主席,現代經常兼任貴族院領袖。Privy Council(樞密院)是君主的顧問機構,主要成員包括內閣成員以及部分高級副部長。樞密院成員的姓名前冠以」The Rt Hon」(尊敬的)的尊稱。[2]
6、Lord Privy Seal(掌璽大臣):掌管君主的私人印章(小璽),現代經常兼任公民院領袖。
這些古官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即使現代它們的傳統職能已經大大弱化,而它們的名稱卻保留了下來。除了宗教職務外,這些古官與現代職務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英國官職體系。下面以2007年布萊爾政府為例,介紹英國主要官職翻譯。
二、議會[3]
英國實行兩院議會制。議會位於Westminster Palace。在大多數國家中,議員要成為內閣成員必須辭去議員。而英國的內閣成員可以保留議員身份,執政黨的議會領袖也是內閣成員。
(一)House of Lords(貴族院,議會上院)
貴族院由貴族組成,主要負責是立法和司法,不幹涉稅收和財政,不能兩次否決下院的法案,黨派色彩較淡。
1、Lord Speaker(貴族院議長):長期以來,大法官主持貴族院會議。2006年8月,第一任貴族院議長選舉產生,成為貴族院的主持人。為保持公正,貴族院議長當選後必須放棄黨籍。因為貴族院的職權及特點,貴族院議長不象公民院議長作用那麼明顯。
2、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and 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貴族院領袖兼樞密大臣):(執政黨)貴族院領袖負責政府在貴族院的事務,並對會議日程提供建議。如上文所述,貴族院領袖兼任樞密大臣,通常為內閣成員。
3、Lords Chief Whip and Captain of the Gentlemen-at-Arms(貴族院總督導兼侍從長):(執政黨)貴族院總督導協助貴族院領袖處理貴族院事務,並重點負責投票事宜。通常為內閣候補成員。Gentlemen-at-Arms為君主的衛士。
4、Clerk of the Parliaments (Lords)(貴族院秘書)
(二)House of Commons(公民院,議會下院)
公民院的成員稱為Member of Parliaments(議員),簡稱為MP。
1、Speaker(議長)
議長在主持公民院會議時有非常積極的責任。為保持公正,議長當選後必須放棄黨籍。按照慣例,公民院議長退休後將成為貴族院成員。
2、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Lord Privy Seal(公民院領袖兼掌璽大臣):通常為內閣成員。
3、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 and Chief Whip(財政部議會大臣兼總督導):財政部議會大臣是總督導的兼職,並無實質性的責任。
4、Clerk of the Parliaments (Commons)(公民院秘書)
三、政府
政府包括首相、副首相和各部。
(一)Prime Minister(首相)[4]
首相的全稱為」Prime Minister,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and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首相,財政部第一主人兼文官部長)官邸位於No. 10 Downing Street(唐寧街10號)。首相下設辦公室,負責人為Prime Minister』s Chief of Staff(首相幕僚長)。
內閣是政府的決策機構。成員包括正副首相及兩院的領袖、總督導,還有各部的首長。比較特殊的是財政部,Chancellor of Exchequer(財政大臣)、Chief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財政部秘書長)都是內閣成員。
內閣的秘書機構為Cabinet Secretariat(內閣秘書處)。[5]從編制上講,它屬於Cabinet Office(內閣辦公室),但是它只為內閣及各委員會會議提供服務。它的負責人為Secretary of the Cabinet或Cabinet Secretary(內閣秘書),同時兼任Head of the Home Civil Service(國內文官長)。
英國的主要文官可分為如下等級:Cabinet Secretary,地位最高;Permanent Secretary(常務秘書)為Grade 1(1級);Second Permanent Secretary(第二常務秘書)為Grade 1A(1A級);Deputy Secretary(常務副秘書)為Grade 2(2級);Under Secretary(副秘書)為Grade 3(3級)。[6]
下面以外交和聯邦辦公室為例,說明各部的構成。
(二)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外交和聯邦辦公室)[7]
1、Ministers(部長)
Secretary of State 大臣(部長)
Ministers of State 政務部長;副大臣(高級副部長)
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議會副大臣(初級副部長)
2、Board(委員會):外交和聯邦辦公室執行部長決定的協調、議事機構
Permanent Under-Secretary of State(常任副大臣):外交部常務秘書的正式名稱,主持委員會會議。
3、Directorates(司)
Director General (總主任):相當於中國的司長。與歐盟的組織機構不同,英國的Director General不能翻譯成總司長。
Director(主任):使用靈活,與中國的「主任」類似,可對應於中國的司長、副司長等。
英國的官職非常復雜,它不但包含古代的官職,而且許多相同或相近的東西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說政府的部,有的叫Department,有的叫Office,財政部叫Her Majesty』s Treasury。[8]因此,要准確翻譯英國的官職,必須從整體上了解英國的政治制度。

㈩ 法官等級劃分是什麼

有首席大法官、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院長等。

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在司法機關中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司法權的執行者。在不同法系的國家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掣肘、剛正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

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條明文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在民事訴訟審判中法官應當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的,依法行使國家民事訴訟審判權的審判人員,而且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應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干擾。法官應當是獨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權,具有當然的裁判權威的第三方。

資歷要求:

英美國家任命法官對候選人的資歷要求非常高。從14世紀開始,英國所有各級法院的法官都從出庭律師中產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幾乎全部從傑出的出庭律師中產生。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