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法院法官蒙
Ⅰ 請問開庭法官和執行法官的區別是什麼
法院開庭,在很多人眼裡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尤其是在審理刑事案件的時候,關於法官,更是給刑事審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開庭法官和執行法官在開庭前要做什麼,要做什麼准備工作,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對於刑事案件的法律,法官做什麼時,實際上是按照嚴格的法律規則來做的,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靈活,實際上法官就像走路一樣,如果有路,只要按照導航,在這里行走。在一個案件中,法官實際上在審判前要做很多工作,因為作為一個法官,只要開庭前把工作做好,這樣在審判時,才不會不著急,為了做出公正的判決,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程序,也是法官必須做的工作。
開庭法官和執行法官在法庭上有三個不同之處:不同的定義,前者是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負責組織審判活動的法官;執行機關屬於人民法院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專門負責有關執行事務的工作人員。目的是完成人民法院的工作,審理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後者設立的目的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和司法人員的移交,開展執行工作,實現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財產支付內容。不同方式,前者,除可以由一人依法單獨審理的簡單案件外,一般應由本人審理,陪審團依法組成合議庭;必要時,可以依法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對執行提出異議的,案件工作人員有權依照法定程序處理。
Ⅱ 尤立增代表建議降低老賴入刑門檻,他為何會提出此建議
我個人覺得尤立增代表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完全是因為現在老賴這個群體已經成為很普遍的存在現象了,現在的人已經很少像過去那樣以欠別人錢為恥,覺得自己欠著別人的錢內心很不安,巴不得早早把錢還上好做到心安。現在欠錢的人成了祖宗,反而借錢的人成了孫子,討錢難真的成了社會上一個最大的問題,而且很多人並不是真的生過困難還不上錢,而是有錢不還惡意拖欠,這就非常可惡了,所以尤立增代表才會提出這個建議。
對於這樣的情況來講,我認為尤立增代表提出的這一建議是非常有必要實施的,因為現在很多這樣的情況出現導致人們談借錢色變,很多要好的朋友一提到借錢立馬翻臉,其實這並不是說朋友關系不到位,而是說這個社會受老賴影響的風氣太壞了,導致人們的信任度完全降低,所以我個人非常支持這一建議早日提上日程,還我們一個和諧的社會。
Ⅲ 如何進行應訴
一、 可針對起訴書,提交自已的答辯狀。
二、 答辯狀要在限期內提交,(自收到起訴書之日起十五日)。
三、 被告人不答辯,不影響法院照常審理案件。
四、 有反訴因素的,可以在答辯中提出反訴。
五、 如認為受訴法院對該案沒有管轄權,可以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異議申請。
六、針對原告的起訴,准備自已的證據。以後按照法院的傳喚,參加庭審,在法庭上出示自已的證據,反駁對方的主張,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拓展資料:
民事訴訟不應訴的後果
一般被告經傳票送達不出庭的,法官可以缺席審判,必須出庭而不出庭的,法院可以拘傳。開庭過程中,法官會全面審查案情,雙方當事人可以充分舉證,質證,發表辯論意見,放棄答辯權利,不利於法官查清事實,會承擔不利法律後果。建議提前准備答辯,按期參加庭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我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但是被告必須到庭的,可以拘傳。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所說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見《民訴意見》112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給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其必須到庭,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適用拘傳。
訴訟中不應訴的處理結果
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2條的規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志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
法律依據的理解:
(1)這里所謂的「特殊情況」指的是:
A、由於當事人的身體條件所限,比如因病住院治療,年老體弱,行動困難等;
B、因工作關系不能離開,或者遠在異地,出庭確有困難。
C、訴訟中,被告應當到庭參加訴訟。
參考來源:網路:民事訴訟
網頁鏈接
Ⅳ 法院各領導如何稱呼他們
要稱呼法官。知道領導的職位,庭長、院長、法官,加上姓即可,如某院長。不知道職位,一律稱呼某法官最好,不要稱呼某同志。即使他只是一般文職人員或者書記員,這樣稱呼也不會太離譜。如果他從事的崗位與法官一職有較大差異的話,你這樣稱呼他他會主動提醒你他的實際職責。
拓展資料
法院組織體系:
最高人民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各類案件,制定司法解釋,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並依照法律確定的職責范圍,管理全國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高級人民法
高級人民法院:
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以及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依法審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2、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3、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4、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依法審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2、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3、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4、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基層人民法院
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以及市轄區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可以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庭設庭長、副庭長。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審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對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除審判案件外,並且辦理下列事項:
1、依法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2、依法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專門人民法院
專門人民法院是中國統一審判體系——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國家的審判權。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農墾法院、石油法院等。
專門人民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主要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1、專門人民法院是按特定的組織或特定范圍的案件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區劃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
2、專門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具有專門性,即專門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的性質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受理管轄案件的范圍具有特定的約束。
3、專門人民法院的產生及其人員的任免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並不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聯同中央軍事委員會任命的。
Ⅳ 多元調解是法院的嗎
法院多元調解不是立案。案件只有進入立案狀態之後才能確定一般要進行庭審還是先行調解。先行調解和多元調解並不是一個概念。多元調解是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之一,一般在法院在給當事人開具立案通知書之前發放多元調解書,接受調解的,由法院的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成功的,不再走訴訟手段。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
《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了先行調解,這一新增條文,使先行調解制度被正式確立為民事程序機制,為訴訟當事人提供了一種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方式,是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就其性質而言,先行調解屬於法院附設調解。概言之,先行調解是立案前的委派調解,調解由法院以外的人主持,法官應依職權進行司法確認,但當事人不同意的除外。
行政調解和法院調解作為一種官方性的調解活動,它們的主要缺點包括啟動程序的被動性、受理范圍的局限性等。就調解結果而言,律師調解更能被糾紛當事人所接受。
律師調解的優勢恰好契合哈貝馬斯理想言談情景的核心思想:
一是參與調解的人都有平等的地位,
二是參與調解的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三是交往和討論不會受到權力或權利關系的影響。只有當參與調解的當事人在理想言談情景中進行對話,對調解主張予以認可時,這樣的主張才能被看作是合乎理性建立起來的真實主張,才能為調解協議的可接受性提供保障。調解是糾紛主體自主選擇的解紛方式,那麼調解協議應當是雙方自我合意的結果,應當是自願平等處分自己權利的真實意思表示。
但行政調解和法院調解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一種公權力的壓迫感,「以判壓調」「以權壓調」等隱形強制手段確有存在,此時調解制度便被蒙上了濃烈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律師調解的優勢就在於一種較強的參與性和協同性。在被信賴的基礎上,律師作為調解的主持者,是以一種中立的態度擔當各糾紛主體的咨詢專家,最終的調解協議往往是由當事人自己作出的,當事人能夠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參與感和決策感。律師只是用更加專業的法律知識來影響各方主體以平衡利益,整個律師調解的過程呈現出一種協同主義。
Ⅵ 河南夫妻離婚在法庭上吵架孩子被嚇蒙,法官是怎麼做的
河南夫妻離婚在法庭上吵架,孩子也被當場嚇懵,法官看見之後,立即將孩子抱在自己的懷里,然後輕聲安撫,而孩子也慢慢的把自己的頭放在法官的肩上,而為了讓調解順利的進行,法官也一直將孩子抱在自己的懷里,沒有放下,這段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有很多網友為法官的行為點贊,並稱這是一位有溫度的司法者。
法官對孩子的關懷,離婚夫婦在法院的言辭激烈,兩者相比之下,我們才能看見人間真情,有時候夫妻也要學會考慮孩子的感受,更要學會互相的包容和理解,婚姻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兩者也會遇到許多的矛盾和爭執,但是只要能為對方著想,兩個人共同去面對生活的困難,感情只會變得越來越深刻。
Ⅶ 法官宣判時為什麼會蒙上黑紗
一般只有英美法國家死刑宣判才這樣
表示法律的尊嚴.
就像中國古代審完定罪再拋一隻令箭一樣.
法官在宣判囚犯死刑前戴上黑紗,以示默哀。
Ⅷ 中級法院有監察嗎
有監察
協助黨組來抓好全市法院自黨風、黨紀和廉政建設;
監督、檢查監察對象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及工作紀律的情況;
負責法官違法審判責任追究工作;
受理控告、檢舉全市人民法院系統幹警違法違紀問題;
查處和督促查處全市人民法院系統幹警的違法違紀案件;
受理紀檢、監察對象的申訴;
開展明查暗訪和執法大檢查工作;
對基層法院工作進行檢查指導。
監察室負責查處法院中非黨籍工作人員的違紀違法問題。
Ⅸ 如果你是司法裁判官,你會蒙著雙眼嘛
我會選擇蒙眼判斷,不為外界干擾。
司法制度,實際上是人類對自身認知局限的無奈選擇,同時也是智慧選擇。司法的根本目的,在於裁決糾紛,不在於追求客觀真實,雖然裁決糾紛要以查明事實為基礎。同時,追求客觀真實,也非司法的擅長與強項。因而,所謂的司法規則,往往是以犧牲個案真實為代價,換取司法裁決在整體和長期上的公正及高效。
蒙眼判斷是禁止法官從法庭以外的其他渠道了解案情;其實,就是避免裁判受心靈的影響。因為,如果法官從其他渠道了解了案情,就會形成自己的立場,而深陷其中;同樣的道理,證人不得旁聽案件的審理,這也為了避免預設立場,是蒙眼判斷的另一種形式。
Ⅹ 畢麗梅真實樣子
案件發生在黑龍江方正縣,案件的主角叫畢麗梅,黑龍江方正縣人,1983年出生。她從小學習成績就不好,但人長得漂亮,身材高挑,在學校讀書時就深受男生追捧,都叫她「校花」。畢麗梅初中畢業以後,雖然考上了高中但是無心念書,很快輟學,家裡人擔心她老是在社會上混會學壞,就讓她去念了一個美容美發學校,結業後給她在縣城開了一家小發廊,這年她剛剛20歲。
雖然她的發廊沒有什麼不法的勾當,但是這么漂亮的美女做發型師,慕名而來的男性可謂絡繹不絕,這小發廊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畢麗梅雖然書讀得不多,但是並不是隨便的人,經常光顧店裡的那些男性大多數都是街頭的混混,她可瞧不上,每次和人說話都冷冷的,所以她在那些男性眼中成了一個高冷的美女。但是不到一年,這個高冷的美女還是被一名前來理發的小夥子俘獲了芳心。
這名小夥子叫蔣來義,黑龍江大學畢業,因為學的是哲學,就業面比較窄,暫時只在一家打字服務部打工。蔣來義是從農村出來的,家境貧窮,但是他在畢麗梅面前為了爭一點面子,裝作是個富二代。一個文質彬彬,滿口人生哲理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出現在面前,而且還是個「大款」,一下就引起了畢麗梅的興趣,這不就是她一直苦苦等待的白馬王子嗎?於是,兩人迅速確定了關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畢麗梅漸漸發現了蔣來義的真實面目。原來畢麗梅是個喜歡逛街的人,每次她和蔣來義一起在街上約會時,她一提出要買東西,蔣來義總是摳摳搜搜,根本不像是個富二代的樣子。這沒過多久,畢麗梅就發現自己被騙了,這時候她一方面准備擺脫蔣來義,一方面准備實施自己的B計劃。啥計劃呢?原來畢麗梅在和蔣來義交往時,還有一個「備胎」。這個「備胎」可不一般,他可是真的富二代,他叫金萬元,出手闊綽,家境殷實。雖然他沒有蔣來義那麼能說會道,但是他有蔣來義夢寐以求的東西——錢,有了這個寶貝,畢麗梅很快就繳械投降,高冷美人的人設也不要了,重點大學的男友也拋棄了,果斷地投入了這個富二代的懷抱。
剛開始,被蒙在鼓裡的蔣來義發現畢麗梅常常失約,還感覺很奇怪,再後來電話里畢麗梅乾脆提出分手,說讓他以後都不要再找自己了。這時候蔣來義慌了神了,他馬上去找畢麗梅,卻見到自己「女友」正在偎依在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中。所有有愛情幻想的男人面對這一場面都要崩潰的,蔣來義也不例外,他當場質問這個第三者是誰,卻被金萬元身邊的人把他打了一頓。
面對「女友」給自己戴的綠帽,可以想像蔣來義在回去的路上有多絕望,但是他卻是個不輕易服輸的人,後來他又多次去找畢麗梅,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是畢麗梅的態度也很堅決,絕不回頭。一般到這種情況,理智的人就該放手了,但是這個蔣來義卻是個少見的倔脾氣,依然覺得自己有贏回來的希望,多次跟蹤糾纏畢麗梅,讓她不堪其擾,最終畢麗梅下定決心要除掉蔣來義。
2004年6月23日上午,畢麗梅突然打電話找蔣來義,約他出去。蔣來義起初不信,後來聽了畢麗梅的幾聲撒嬌,他喜出望外,真的以為是畢麗梅回心轉意了。於是兩人約在一片山林中,畢麗梅在途中故意說累了要蔣來義背她,蔣來義沒辦法只能背著她繼續爬山。到了山上,氣喘吁吁的蔣來義接過了畢麗梅事先准備好的毒飲料喝下,剛一喝完,就疼得在地上掙扎打滾,還央求畢麗梅能救他。畢麗梅想也沒想,一下就將其推下了山崖。
事後,畢麗梅在金萬元那裡以去廣州進貨為由拿了20萬元現金,一路南下逃竄,來到了深圳,並計劃偷渡到香港。但是在深圳人生地不熟的,從哪找途徑偷渡到香港呢?畢麗梅只好先找了一家夜總會打工,准備在那裡通過找人偷渡到香港。果然,在夜總會畢麗梅結識一個男人,她同那個男人過夜時,那男人說,能幫她偷渡去香港,但是打通關系需要5萬元。沒辦法,畢麗梅就給那男人5萬元錢,等了幾天,她沒等來那個男人,卻等來了方正縣前來抓她的警察。
2004年12月28日,畢麗梅被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並賠償蔣家經濟損失10萬元人民幣。
2005年4月1日上午,是畢麗梅執行死刑的日子。上午11時許,畢麗梅拖著腳鐐被法警帶到了刑場,這時候的她已經面如死灰,形同枯槁,在去刑場的這幾百米路上,她幾乎是被兩個法警拖著走的。緊接著行刑開始,行刑手用手槍對准畢麗梅的後腦,隨著一聲槍響,子彈貫穿畢麗梅頭部從嘴裡鑽出來,她往後仰在地上。然後現場法醫上前驗證,證實案犯已經行刑完畢,然後拍照,卸掉鐐具,殯儀館工作人員上來收斂屍體。此時的畢麗梅父母早已等在殯儀館外准備收屍,一見到畢麗梅的屍體被運來後,呼天喊地的哭了一通。畢麗梅的父親僱人給畢麗梅擦去血跡,簡單畫了一下妝,工作人員就將其屍體推進火化間,准備火化。
然而,火化間的門剛剛關上沒多久,兩名工作人員就大喊著打開了門,跑出來說:「不好了,不好了,詐屍了!"
詐屍?火化間外的人也都亂成一團,大家都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被執行了死刑的人還能活過來?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馬上給法院打電話,此時從刑場回來的法院法官,法警等人正陪著監刑的省法院官員和檢察官吃午飯,聽到這消息,放下碗趕緊來到了殯儀館。殯儀館的人向法院來的人介紹了裡面的情況:剛剛准備火化呢,畢麗梅突然坐起來了,嘴裡發出尖尖的哭聲,而腦袋還流著血,看上去可嚇人了。法院的領導把法醫喊來,問到底是怎麼回事?剛才在刑場你不是確認案犯已經死亡了嗎?法醫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也懵了,但是考慮了一會,拿起法警的槍說,我進去看看。
行刑後會有法醫在現場檢查死刑執行情況
法醫剛進去,和畢麗梅四目相對,畢麗梅見他手裡有槍,以為是來殺她的,於是哭聲更大了。法醫看著畢麗梅的眼神,知道這是個活人,於是就壯著膽子過去問,你叫畢麗梅嗎?
畢麗梅大張著口,因為舌頭被子彈打斷已經不能說話了,只得連連點頭。
法醫觀察了一下畢麗梅的傷口,發現子彈只是斜著射入畢麗梅的腦枕骨,只傷到小腦,並沒有傷著她的腦動脈,而子彈越過腦干又從嘴裡飛出來。在刑場行刑後畢麗梅只是昏死,心臟還有跳動,後來經過車輛顛簸和在殯儀館中的折騰,她竟慢慢緩了勁來了,這在刑場上可是十分少見的。探明情況後,法醫走了出來,他對法院領導說明了情況,畢麗梅沒死。
一聽女兒還活著,畢麗梅父母也震驚了,他們跪在法官面前哭著說:「自古死犯,一刀折罪,畢麗梅挨一槍不死,這說明她不該死,她已經一槍折罪,就放了她吧?」而畢麗梅的爺爺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消息,也打車趕來殯儀館,他抱住一個法官的大腿跪地哭著求情:「求求你,讓我去替她死吧……」
這時候,縣法院的法官和檢察官都在商量怎麼處理這一從來沒遇見過的情況。最後負責監刑的省法院官員一錘定音:「商量什麼,在刑場也有一槍打不死的,會馬上補槍,你們趕快找人去補槍。」
內蒙古在八十年代也曾經出現過一起類似的案件
在殯儀館補槍,從來沒聽說過,法警們也不願意。最後按慣例,抓鬮來確定行刑人,一個法警抓到了。法警穿上法醫的白大褂,戴著口罩,拿上槍來到了火化間。此時的畢麗梅已經緩慢的下地行走了,法警見狀故意說是來為她檢查傷口的,讓她躺下。畢麗梅剛躺下,法警從後面掏出手槍照她頭上連開兩槍,這下畢麗梅是真的死了,緊接著她被送進了熊熊的火化爐。
畢麗梅22歲的生命就這樣終結了,雖然她的生命力的確很頑強,但是她在山上可沒有對蔣來義手下留情,在殯儀館她那痛苦的最後生命時光中,是否會感到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