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大會立法院
⑴ 兩會機構名稱分別是什麼
海基會——海峽交流基金會
以民間社團為名的中國台灣半官方機構 。1990年11月21日在台灣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長,陳長文、陳勝發任副董事長,秘書長由陳長文兼任。海基會(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以「是一座橋,不是一堵牆」為己任,主要任務是執行「政府」委託辦理的兩岸民交流中技術性、事務性的工作,包括兩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轉,大陸地區文書驗證及送達,兩岸人犯的遣返,經貿糾紛的調解處理,學術文化交流的溝通等等。因而可視為台灣當局與大陸聯系的中介機構。海基會通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對「立法院」負責, 同時接受「國民大會」監督。其資金來源大多是「政府」撥款,少部分為工商企業界捐款。海基會設董事會,董事會下設秘書處,文化服務處,經貿服務處,法律服務處,旅行服務處和綜合服務處,負責處理有關具體事宜。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
海基會採用「財團法人基金會」的形式,經費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捐助」。海基會初成立時的定位是「以協調處理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並以保障兩地人民權益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
「海基會」會址:台北市105民生東路 三段一五六號十七樓
海協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或海協;英語: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ARATS)於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為宗旨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為中國大陸因應台灣地區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的社會團體組織,屬大陸授權處理海峽兩岸事務的機構。其業務指導和管理機關為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協會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理事會理事由社會各界和有關方面推薦、協商產生。理事會每屆任期3年,可連任。協會會址設在北京,並可根據需要設立辦事機構。協會名譽會長榮毅仁,會長汪道涵,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副會長經叔平、鄒哲開,秘書長由鄒哲開兼任。台灣同胞聯合會會長張光輝,全國人大僑務委員會副主任林麗韞、台盟主席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蔡子民為協會顧問。1993年4月27~29日,會長汪道涵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為兩岸事務性交流掀開了新的一頁。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病逝後,會長的職位空缺至2008年6月3日。2008年6月3日,陳雲林任會長。
⑵ 台灣所謂的政府機構構成
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這是1947年憲法,當時在中國大陸比較能夠體現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原理。當然台灣的憲法也沒有這么簡單,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復雜,這只是把大台灣政府機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話講,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學者來講,這中間的關系基本上還是制衡關系,怎麼說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須向立法院負責,行政院的官員必須接受立法委員的咨詢,行政院的院長有義務到立法院去做施政報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預算案都要由立法院來制定。所以1947年憲法明白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1947年憲法規定了司法院、考試院人選的通過:考試院由考試委員來組成,領導班子就是考試委員,有一個考試院長和副院長。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長官,有憲法解釋權的大法官,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學方面的專家,都是經過考試進去的。大法官盡管是法律方面的專家,但由於他有權解釋憲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慮相當重要。像這些職位過去是由總統提名,監察院同意之後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五院之間是彼此相互制衡的。總統是在五院之上,可總統除了憲法給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權力以外,對五院的日常事務按照1947年憲法是沒有權力直接去干預的。但是根據1947年憲法,目前台灣的總統怎麼會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去1947年憲法規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長,經過立法院同意之後任命。換句話說:行政院的院長的人選是總統找來的,無論如何,兩個之間有這樣一個關系在,過去憲法的設計中總統實際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個國民大會,1947年憲法中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國大代表選出來的,不是直接選舉產生,所以總統是受到國民大會的制約的。
⑶ 台灣"立法院"再現打群架
台灣「立法院」抄2017年7月18日再度進行「前瞻計劃」第一期預算審查,雖然昨天在民進黨團的強力主導下進入詢答階段。
有網友戲稱:「說好的中國功夫呢」?
立法院(Legislative Yuan),是中國國民政府時期和當今中國台灣地區最高位階之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國家的權力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
⑷ 人民代表大會制和國民大會制度的區別是什麼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而「國民大會」原系孫中山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設計中,孫中山認為,「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亦即管理眾人之事。照此,他將政府的功能分為政權與治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政權,而治權則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行使,提供人民必要的協助。其中,關於監督政府、領土主權及修改憲法等中央政權則是交由國民大會行使,並將國民大會的憲法層級置於五院之上。如此一來,人民透過選舉國民大會的代表於中央機關行使政權,進而控制政府施政的治權,使得政權與治權之間達到平衡,人民權益不受政府侵害,人民也得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功能。
⑸ 孫中山當年憲政三步走是怎樣的
中山先生憲政三步走分三個時期進行:1、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回期。軍答政時期為破壞時期,施行軍法,以革命軍來打破滿清專制、掃除官僚腐敗、改革風俗之惡習等;訓政時期為過渡階段,此階段施行約法,建立地方自治,促進民權發達。以縣為自治單位,約法規定人民之權利義務與革命政府之統治權,以三年為限,三年期滿,由人民選舉其縣官。革命政府對各縣依照約法規定行訓政之權。第三階段即憲政時期,待全國平定後六年,各縣已達成完全自治的狀態下,可以縣為單位,各選舉代表一人,組織國民大會,制定五權憲法,以五院制為中央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憲法制定以後,由各縣人民投票選舉總統以組織行政院,選舉代議士以組織立法院,其餘三院之院長由總統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對總統、立法院負責,而五院皆對國民大會負責。憲法制定,總統、議員選出後,革命政府歸政於民選之總統,訓政結束。憲政時期一縣作為自治團體,實行直接民權,人民對本縣之政治,當有普通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罷官權。對國家政治則除選舉權之外,其餘之同等權付託於國民大會之代錶行使。
⑹ 台灣的議長是個什麼樣的官職
在台灣議長叫立法院院長,現任王金平。是立法院的首長,由立法委員相互提名、投票後選舉產生。有督導監管立法院各委員會,維持立法院開會秩序及處理議事之責,並負責主持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台灣下轄縣市級也有議會,設有議長職務。鄉鎮級的地方議會叫「代表會」,議長叫「代表會主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⑺ 國民大會的事實概況
理論依據
國民大會根據孫中山(1866~1925)「權能分治」的理論設計。孫中山認為,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政權(簡稱「權」),政府有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項治權(簡稱「能」),權和能應當分開,才可以做到既保障人民權利,又提高政府效能。由於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人民無法直接行使政權,所以孫中山設計出一個叫國民大會的機構行使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人民先選舉國民大會,國民大會再選舉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行使治權 。
孫中山關於國民大會的設計顯然存在一定缺陷,國民大會的定位介於選舉人會議與權力機關之間,作為選舉人會議,它的人數太少、代表性不夠,作為權力機關,它的人數又過多,沒有效率,要麼成為「橡皮圖章」、「表決機器」,要麼成為爭吵不休的雜亂之所。另外,孫中山也沒有國民大會與立法院的許可權進行劃分,國民大會的創制、復決權顯然包括創制、復決法律,那麼立法院的功能何在呢?更重要的是,孫中山沒有意識到,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以及其他技術的進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是可以直接選舉監督政府的,完全沒有必要在人民與政府之間加上一道國民大會的屏障。
正因為有上述缺陷,所以舊政協會議上,中共與民盟代表力主「無形國大」,即規定「全國選民行使四權名為國民大會」,這樣國民大會實際成為選民的代稱,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極力反對,政協憲草仍然採取了有形國大,但是將它的權力大大縮小,僅限於制定修改憲法和選舉罷免總統副總統,立法院則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監察院由省議會選舉產生,1947年的中華民國憲法也是這樣規定。國民黨政權退台後,國民大會除了六年一次「選舉」「總統」外,基本上沒什麼作用,成為一個雞肋機關,最終被廢也在情理之中。
⑻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在1946年《憲法》生效時,兩者有何職權上的區別
彼時的國大,相當於現在的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的重要事項。
孫中山把西方三權分立的思想與中國當時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並施行五權分立,分屬五個不同部門,即立法院、行政院、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立法院行使立法權。
⑼ 假如大陸有議會或立法院,會有哪些優點和亂象
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或者政治實體,肯定都是有議會和立法機構,只不過他們之間的名稱不同,但實質都是一樣的。在中國實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院制議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從制度安排上來看就是所謂的立法院,在台灣以前還有一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樣性質的國民大會,台灣,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等憲政機構就是由其選舉產生。
⑽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