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法官
㈠ 黨和政府在「戰疫」過程中的具體措施
呼籲每個人都有防範意識,做好宣傳工作,平時勤洗手,戴口罩,充分發動群眾、做好防疫工作。宣傳人們不聚集,講究對策,採取綜合性措施,並選擇主導措施。做好計劃免疫和疾病監測工作。堅持反復斗爭的戰略觀點。
㈡ 你知道哪些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在戰疫中的「英雄」風采
國難當頭,很多普通的人都在這次疫情期間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當時我特別清楚,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在即將過年的喜悅當中,而且現場的氣氛當中也是逐漸增加了一些年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過完年之後能夠擁有一個新的開始,能夠擁有一個新的未來,所以說每一個人對於未來都是充滿了特別多的期盼,但是一場特別大的災難出現在了我們現在的社會當中,那就是疫情。
平凡但又偉大我去這一次前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能夠去前線為其他的老百姓們提供保障是我感覺到非常榮幸的一件事情,這句話真的是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腦海當中,他也是別人家的女兒,也是人家的掌上明珠,但是他能夠在這次疫情當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為我們普通老百姓去保駕護航,這一點真的讓我們所有人都為之感動。
㈢ 疫情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疫情英雄人物有:鍾南山、張定宇、張繼先、李文亮、李蘭娟、倪素英、陳德春、甘如意、創造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每一位建設者,還有很多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
主要事跡:
1、鍾南山
鍾南山: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17年前的非典,他奮戰在抗擊第一線。武漢肺炎發生以來,他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去武漢,但84歲高齡的他卻義無反顧的趕赴武漢防疫最前線。鍾南山院士以其戰士的勇敢無畏、學者的錚錚風骨和懸壺濟世的仁心仁術,挺身而出,冒死犯險。他值得我們永遠的銘記和敬重!
2、張定宇
張定宇:中共黨員,臨床醫學博士,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1997年11月,張定宇曾響應國家號召,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張定宇帶領湖北省第三醫療隊奔赴重災區什邡市,全力搶救傷員。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張定宇隱瞞了身患漸凍症絕症的病情,顧不上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妻子,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
3、張繼先
張繼先: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先後榮獲抗擊非典戰役「三等功」、「湖北省衛生廳直屬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四川汶川地震救援省衛生廳頒發的先進集體、「全國醫葯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她忠誠醫生責任,是湖北省疫情上報「第一人」。2020年2月4日,她和張定宇一同被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給予記大功獎勵。
4、李文亮
李文亮:中共黨員,曾任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他是2019年12月最早預警武漢肺炎這場危險疫情的8名醫生之一。當時人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還很有限,李文亮能夠把這個消息傳出去,率先在專業人員的范圍內拉響警報,這是他高度專業性的表現。因「發布不實言論」被警示後,忍辱負重,無怨無悔,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工作中不慎被新冠病毒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年僅34歲。
5、李蘭娟
李蘭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感染病(傳染病)學家、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2003年,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的李蘭娟遇到了SARS爆發。李蘭娟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在全省只出現一例確診病例的情況下,當天凌晨就向社會做了通報。大膽決定:把患者接觸過的1000多人全部隔離,使浙江全省,在「非典」期間沒有出現二次傳染、這在全國范圍,都是一個奇跡。武漢肺炎爆發之初,李蘭娟又頂著全國的壓力,大膽建議:「武漢封城」,有效地防止了疫情大規模蔓延。2月1日,李蘭娟院士主動請纓,以73歲高齡帶領團隊緊急馳援武漢。在武漢,她不顧個人安危,每天只睡三個小時,親自診斷病患、查找病源。一位73歲的老人,在災難面前,毅然擋在14億國人的前面,怎能不讓人動容。她的科研團隊,給國人帶來源源不斷的信心和希望。她總是在最危急的時刻,用最冷靜的頭腦,做著事後被證明最正確的決定。
6、倪素英
倪素英:重慶87歲倪素英老人多年來一直獨居,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擺攤賣小百貨來補貼家用,她生活節儉,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錢。疫情來臨時刻,她毫不猶豫地把攢了30多年的積蓄20萬元現金捐獻給了國家。當她要把這些錢捐出去的時候,社區人員再三勸阻,希望她慎重考慮,畢竟她年歲已高,自己也很需要錢。但她仍然堅持要捐,她堅定地說了這么一句話:「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
國家有難,人人有責,還有無數個像倪素英老人一樣的無名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他們不留名不留姓,他們真正把這個國當成了家,不圖名利,只願家好國好。這背後太多的人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信息,見諸報端的少數幾位,像「咸陽老翁」、湖州83歲拾荒老人、海南屯昌縣捐款老人、山東東平縣捐款老人、無名環衛工等等等等。
7、陳德春
陳德春:武漢市公安局軌道分局三金潭派出所民警,疫情發生以來,陳德春一直堅守在一線。2月11日,陳德春接到哥哥電話稱老母病逝,他號啕大哭,正是疫情嚴重時期,無法回家奔喪。擦乾眼淚,陳德春朝老家孝感方向磕了三個響頭,表達悲痛和歉意。這一幕讓同事心碎,也讓網友動容。2月14日,楚天都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陳德春「戰疫英雄獎」,表達對他的敬意。
同一時間,還有無數民警像陳德春一樣奮戰在全國各個防控一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沒日沒夜不辭辛勞。最新統計已經有40多位警務人員殉職在工作崗位上。我們不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
8、最美騎行者-甘如意
甘如意:現為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血液檢驗科醫生。今年的春節,甘如意回到了距離武漢300多公里外的荊州老家過年。誰料到這場大的疫情突然爆發,甘如意每天看著疫情不斷惡化的消息,看到武漢不斷增加的患者,她已無心思繼續待在家裡陪父母過年,心裡在想著如何盡快趕回單位,幫助同事分擔繁重的工作。農歷大年二十九,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武漢實施了進出人員管控,當時的公共交通已經停運。在徵得父母的支持後,她無奈選擇了獨自騎自行車返回。她一路上遇到過下雨被淋濕受凍,找不到飯館就吃泡麵,有時迷路,晚上找不到旅館住宿等等困難。一路上她經歷了從騎自行車、步行、騎共享單車、到搭順風車。途經荊州市、潛江市、武漢市漢陽區,輾轉300多公里,歷時四天三夜。最終,95後女孩兒甘如意艱難返回到了工作位崗。
9、創造神山速度的建設者
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是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設,用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兩所醫院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使用都僅僅用了10天,被譽為中國速度。廣大建設者們身處疫區,不懼個人安危,不辭辛勞,晝夜不停,如期保質完工。這兩所醫院的建成為防控疫情換來了時間和空間,給當下緊迫的防控工作帶來了重大保障。
「神速」建成依靠的不僅是朴實善良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還有來自全國的馳援建設和愛心洪流。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多車輛在工地上忙進忙出、3000多名建設者從五湖四海匯聚在武漢知音湖畔、社會各界紛紛捐贈建材產品、辦公椅、救護車等物資……全力以赴、全力推進、全力支持,他們來自全國各地,說著不同方言,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沖刺。火神山醫院建設的背後,是億萬人的並肩作戰,是眾志成城的英雄中國。
10、無名英雄
這場疫情來得突然、來得猛烈,當病毒無情的肆虐殘害著同胞們的軀體時,無數的醫護工作者響應國家號召,不顧被感染的風險,別家離子,逆向而行,從全國四面八方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投入到救治患者阻擊病魔的戰斗中去。在抗擊疫情工作中,一些同志不幸被病毒感染而離世,但活著的同志依然臨危不懼、舍我其誰。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一個一個的名字,但他們這種不懼犧牲、勇往直前、勇擔使命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每一個國人去敬仰、去尊重。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㈣ 弘揚戰役精神,爭做贏好少年作文1000字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常我們所說的規矩,就是國家或地方制定的各種法律法規,它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准,是約束人們的道德准繩,它是公正的,也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它嚴懲那些有法不依、違法亂紀的犯罪分子,保護那些遵紀守法、品德端正的合法公民,在法制進程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法律的認識不足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也被國家擺上了重要日程。
說起學習法律知識,肯定會有不少學生嗤之以鼻,他們總認為法律是對成年人的一種約束以及對那些犯罪分子的一種懲罰,和自己扯不上任何關系。似乎只有聽說到某種刑事案件的時候,才會想到法律。可是這種想法實在是幼稚的可笑。就拿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來說吧,三年前,我們縣兩名14歲的中學生在郊外搶劫殺害了一名女計程車司機,在案發前,他們只是手頭有點緊,沒錢去網吧,就想到了搶劫,可在他們實施搶劫的過程中,由於受害者奮力反抗,這兩個少年產生了罪惡的念頭,痛下殺手,葬送了一個鮮活的生命。被捕後,他們曾多次向警方辯解,「只是想要幾個錢,當初並沒有想到殺人」。然而,法律更注重的是事實,而不是一個人的想法或出發點。當法官宣布他們將被判處13年和14年的有期徒刑時,這兩個少年沉重的低下了頭。也是一個14歲的少年,因為忍受不了學習的辛苦,貪圖享樂,糾集幾個同齡人,背著父母和老師,吃喝玩樂,直至輟學,沒錢了,他們就去搶、去偷,最後鋃鐺入獄,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十四歲,本應是在琅琅書聲之中度過的,卻被一扇鐵門將自由和夢想緊緊的關住了,充滿希望光芒的的人生,也從此暗淡了下去,而害了他們的,正是他們對法律的無知!他們作案前的心理肯定和大多數有著不良行為的青少年是相同的,以為我不會違法,更不會犯罪,試想,如果他們當初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學習,積極進取,並且對法律法規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遵紀守法,就不會流連於網吧、游戲廳等不適合青少年的場所,也不會萌生搶劫的念頭,更不會想到殺人。
人生是美好的,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美好的人生。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小公民!
㈤ 美國人同印第安人的小巨角河戰役過程和影響如何
小巨角河戰役是在1876年開始爆發的,這次戰役發生在小比格霍河附近,戰爭的雙方分別是美軍和印第安人,這次戰爭可以說是最為激烈悲壯的一次,而最後印第安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打敗了美國非常有名氣的騎兵軍團,戰爭僅僅經歷了半個小時就勝利了,可以說這是印第安人所有戰爭中最大的一次勝利成果,因此人們對小巨角河戰役評價也是各有不同的,那麼後世對小巨角河戰役評價是怎樣的呢?
對小巨角河戰役的評價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來說明,首先這次戰爭中美國軍團的失敗是歷史上巨大的陰影,不管是二戰期間還是和越南發動的戰爭,或者是以後所有的戰爭中,每當戰爭出現了不利情況的時候,人們都會想起這次戰爭的失敗。而這次戰爭其實說起來只不過是情報方面發生了巨大的錯誤,再加上指揮時出現了輕敵的現象而已,或許在戰術方面印第安人還有一些研究的價值,但是這次戰爭的精神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在評價小巨角河戰役的時候還有人會提到這是印第安人能力的頂峰時期,他們因此而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成果,但是後期的時候他們中間還是出現了不穩定的現象,最終在白人的攻擊下還是被打擊的四分五裂。在馬上就要到獨立戰爭百年紀念的時候出現了這種情況,人們對此有著非常大的憤怒。如今經過了時間的磨合美國已經能夠認真平和的看待這場戰役,也終於認識到在這場戰爭中所犯得巨大失誤。
㈥ 讀懂中國戰疫背後的中國精神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偉大精神是戰勝疫情的強大支柱。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體現出的「團結一心、同舟共濟」「越是艱險越向前」「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等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進一步豐富、進一步厚實和進一步深化。
通過這次大考,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圖譜。要在戰「疫」精神的傳承中自警自勵、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匯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力。
(6)戰疫中法官擴展閱讀:
同舟共濟的團結合作精神。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向中國伸出了援手,把團結合作共同戰疫的理念落在了行動上。
而當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之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人類共同的敵人,中國一方面毫不放鬆地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和世界各國人民團結合作,共同抗擊疫情。
第一時間向義大利、伊朗、伊拉克等國家派出志願醫療專家團隊,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國家提供了抗疫物資和檢測設備。
一個個「逆行者」臨危受命,飛赴世界疫情重災區,交流分享抗疫經驗、技術……攜手共築抗擊疫情的嚴密防線。相信中華民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文明之光,一定會照亮全球戰疫的新征程。
㈦ 這場戰疫中,各界人士的做法體現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這場戰疫中,各界人士的做法體現的是一種團結合作的精神。
㈧ 鍾南山在此次戰疫的過程中,付出了多少
鍾南山院士在此次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付出了太多太多,幾乎傾盡自己所能,這樣大無畏的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從疫情一開始被發現,鍾南山院士就義無反顧,沖在了抗疫最前線。他顧不上休息,連夜對病毒的種類和特性進行研究,作出正確的判斷,及時將報告給全國人民。
所以,鍾南山院士的付出像天之大,他不僅挽救了許多染上新冠病毒人的生命,一些沒有被傳染的人的命,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可以說是他救的。84歲高齡的他,無疑是我國抗疫路上的大功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他致敬,感恩他的付出,有了他,才有了疫情嚴峻形勢下,沒有被感染病毒的我們。我們十分慶幸,也十分感恩,感謝鍾南山院士作出的無私奉獻。
㈨ <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的簡介 急!!
戰爭與和平 的內容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內容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一位美麗,純潔而熱情洋溢的貴婦人。她16歲時即由姑媽作主,下嫁給比自己年長10歲的高官卡列寧。卡列寧只是一架官僚機器,除了投機鑽營,別無所長。結婚十餘年,安娜從未體會到愛情的滋味。她只能將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傾注在兒子謝遼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被他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了。渥倫斯基也一見鍾情,狂熱地愛上了安娜。本來,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卻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唾棄。其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彼得堡上流社會虛偽、不道德的生活構成了挑戰,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會雖然是一個男盜女娼的淵藪,但是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卻是人人信守的法則。而安娜卻在從馬賽場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與渥倫斯基的私情,並且要求離婚!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當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更為卡列寧所不容。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發達,也為了懲罰安娜,他堅不離婚,並且不讓安娜得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更有甚者,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渥倫斯基也動搖了。他開始頻繁出入貴族議會,並漸漸將安娜的愛情視為束縛。所以當安娜聽說渥倫斯基的母親正為他擇親的時候,她母於絕望了。兒子與情人,她生命的兩大支柱,相繼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小說的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的。列文與安娜一樣,也在生活中追尋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後不僅得到了愛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可以說,他的結局是對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復活》簡介瑪絲洛娃是一個農婦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姊妹的牛奶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瑪絲洛娃三歲時母親死了。女地主看她長得清秀,便把她收養下來。因此,她過著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紅、收拾房間,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費力的東西;有時讀書給女主人聽。十六歲時,愛上女地主的侄兒、年青的貴族聶赫留朵夫。那時,他是個大學生,到姑母家來度暑假。兩年後,聶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絲洛娃發生了肉體關系。臨別,他塞給瑪絲洛娃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後,聶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捎給過她。她已懷孕了。 一次,瑪絲洛娃打聽到聶赫留朵夫要經過庄園附近的車站。原先姑姑們邀請他下車來看望她們,而他卻回電說,他不能來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達彼得堡。瑪絲洛娃很傷心,但她決定親自趕到車站去見他。那是個陰雨、涼風的秋夜。由於天氣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趕到車站時,火車就要開動了。她看到聶赫朵夫坐在頭等車廂里。可是來不及和他說一句話兒,火車已開動了。瑪絲洛娃沿著月台追去,頭巾也掉了,還摔了一大跤。 瑪絲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濕,筋疲力盡地回到家裡。從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變化,認識到自己和貴族少爺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她想像著聶赫留朵夫「坐在絲絨的椅子上,在那個燈光明亮的車廂里說啊、喝酒啊找樂子;我呢,卻在露天下,風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當聶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瑪絲洛娃懷孕後,便把她從家裡趕了出去。她為了生活,只好去給人家當女僕。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調戲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後,她淪落到基達葉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後,瑪絲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牽連,受到法庭的審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個西伯利亞商人司蔑爾科夫到妓院尋歡作樂。茶房卡爾金庚和當過使女的勃契訶娃,見商人有錢便起了謀財害命的念頭。他們把一包葯粉交給瑪絲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騙她說是安眠葯。當時,瑪絲洛娃正被商人糾纏得厲害,想擺脫他,便照樣做了。結果商人被葯死了。案發生後,茶房和使女賄賂律師,把罪責全栽在瑪絲洛娃的身上。 法院開庭審判瑪絲洛娃的案件。聶赫留朵夫作為貴族代表參加陪審。在審訊過程中,法官們只忙於自己的私事,對案件審理卻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剛剛吵過架,心情不佳、愁容滿面。他擔心當他審完案子回家後,妻子給不給他飯吃。另一位法官叫瑪特維伊,老是遲到。他關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從門邊走到他座位那兒,如果走的步數能用三除盡,他患的胃粘膜炎就會好。這段距離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於是他趕緊加了一小步,湊成二十七步。副檢察官卜列維喝了一夜酒,根本還沒有從酒宴中清醒過來,便開始宣讀起對瑪絲洛娃的審判案件來。法庭庭長為了要在六點鍾之前趕去和一個紅頭發的瑞士姑娘約會,他希望審判早點結束。
㈩ 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為什麼唱喀秋莎
《喀秋莎》這首歌,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當然是一首愛情歌曲。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雖然卡秋莎非常有名,但它並不如卡琳卡般屬於俄國民謠。
《喀秋莎》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勃蘭切爾,他是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
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如此說來,恰恰是戰爭使《喀秋莎》這首歌曲體現出了它那不同尋常的價值,而經過戰火的洗禮,這首歌曲更是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恆的生命。
按通常的規律,戰爭中最需要的是《馬賽曲》《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那樣的鼓舞士氣的鏗鏘有力的歌曲。而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於,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系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戰壕里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夾擊蘇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近百萬大軍,橫掃了阻擋它的蘇聯紅軍部隊,長驅直入,逼近了莫斯科。
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裡,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倉促開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業學校的一群女學生唱起了這首歌:「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姑娘們用這首愛情歌曲為年輕的戰士們送行,這無疑在小夥子們的心裡引發了強烈的震顫。在歌聲中,近衛軍第三師的全體官兵向唱歌的姑娘們行了庄嚴的軍禮,他們含著激動的淚水,伴著這歌聲走上了前線。幾天後,在極為慘烈的第聶伯河阻擊戰役中,這個師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
但他們畢竟狠狠打擊了號稱「飛毛腿」的德國最精銳的古德里安裝甲部隊,為蘇軍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此後,《喀秋莎》的歌聲伴著濃濃的戰爭硝煙,順著戰壕一路飛揚。歌聲從莫斯科流傳開去,一時間,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基輔,在1 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在前線,也在後方,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喀秋莎》這首歌曲還傳唱到東歐的一些國家。波蘭人民曾將喀秋莎作為戰斗號令,而保加利亞的游擊隊員還曾將這首歌曲作為聯絡信號。更為出人意料的是,當時,就連許多德國士兵也喜歡上了《喀秋莎》這首歌。
那是在一次戰斗的間隙,在紅軍一個步兵連的戰壕里,疲憊不堪的士兵們突然聽到隨風飄來的熟悉的歌聲:「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他們仔細聽,發現那歌聲竟然是來自對面的德軍陣地。蘇軍一位中尉連長從望遠鏡里看到,在對面的陣地上,一夥德軍正圍著一架留聲機欣賞著這歌曲。這個步兵連的戰士們震驚了,憤怒了,他們未經請示就向敵軍陣地發起了攻擊,戰斗非常慘烈。當他們打退了德軍,找到那架留聲機時,發現唱機仍在轉動著,仍在唱著……中尉連長捧著唱片跪在地上失聲痛哭,許多人都跟著哭了,為了奪回這張唱片,8個紅軍士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後來,上級軍法部門對這次違令攻擊事件進行了責任調查。一位團長在被調查時說:「如果我當時看見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圍著、蹂躪著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做!」軍法法官被感動了,後來,調查不了了之。
1945年春天,蘇聯紅軍20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攻入德國本土,從南北形成夾擊,包圍了納粹帝國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
那正是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道:「天哪,這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首例。現今,俄羅斯軍隊把《喀秋莎》作為指定隊列行進歌曲而被戰士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