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法院院長
Ⅰ 如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出了《關於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通知》,要求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民法院職能作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司法保障。
「我們正審理一起案件,村民從原來種小麥改為在大棚里種蔬菜,5家人商量,把原來南北向承包的5塊土地自行改為東西向承包,便於陽光照射進大棚。這樣做,多年來都相安無事。但去年,由於修建高鐵途經此地,高鐵佔道剛好是最靠西邊的那塊南北向土地。原來承包這塊地的村民提出,補償款應該全部歸他,但其餘4家堅決不同意,訴到法院。」在淄博市臨淄區人民法院,辛店法庭庭長孫友軍向記者介紹,不少糾紛和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有關。
面對紛繁復雜的土地糾紛,法律法規不可能詳盡規定怎麼辦,必須靠司法機關充分發揮司法智慧。「在農村,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天理、國法、人情怎麼相統一的問題。我們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讓矛盾糾紛朝著最有利於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方向去解決。」臨淄法院立案庭法官相征說。針對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的問題,臨淄法院還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建議進行排查整改。
在審理土地糾紛的過程中,不少法官發現,村委會能否依法發揮自治功能,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我們經常遇到村委會換屆後,新官不理舊賬,不承認上一屆簽發的土地承包合同,引發矛盾糾紛。」萊西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紹斐說,新一屆村委會給出的理由是上一屆在發包時,沒有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不管違約的動機是什麼,「沒有經過民主議定」確實是影響合同效力很重要的因素。
為了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萊西法院經過認真調研,向相關鄉鎮黨委政府發出司法建議,建議他們在農村基層組織換屆選舉中加強指導,提高村委會依法自治的能力。
「山東法院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鄉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的力量,進一步加強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將更多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張甲天說,延伸服務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
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
在農村,與農民打交道最多的司法機關是人民法庭。今年山東高院工作報告顯示,5年來,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辦案537.5萬件,佔全省法院結案總數的87.3%。為加強人民法庭建設,5年來,山東法院建設或修繕人民法庭488處。
「《意見》提出,強化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第一線的功能作用,堅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三個面向』和便於群眾訴訟、便於人民法院獨立、公正、高效行使審判權的『兩便』原則,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張甲天介紹。
濟南市歷城區人民法院院長李忠林介紹,歷城法院建立了便民訴訟網路,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拓寬訴訟服務渠道,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辦成事,使司法服務更便捷、更親民。為留住綠水青山,歷城法院實行涉環境資源案件歸口審理模式,維護環境資源法律制度的權威,保障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生態保護。
「在農村,巡迴法庭發揮了『審理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每年,我們都要組織巡迴審判,法官帶上國徽、電腦、列印機,開著車到村裡審理案件,周圍群眾都圍攏過來,一些鄰里糾紛、贍養案件、繼承案件,很有教育意義,庭審是最佳的法治公開課。」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法院院長殷延輝說。
采訪中,萊西法院民一庭庭長孫連英告訴記者,有一年全市兩會時,一位村支書找到法院院長,請院長安排法官到村裡來現場審理贍養案件,原因是該村村民不養老人的風氣有抬頭趨勢。萊西法院法官立即選取合適的案件,在該村設立巡迴審判庭,現場審判。「隨著審理的深入,我們發現,問題並不簡單,子女不養老人,有的是不懂法,有的是心裡有氣,覺得老人有許多做得不對的地方。法官耐心釋法說理,講明法、理、情,不僅當事人流下熱淚,圍觀群眾也深受教育。」孫連英說。
為了發揮人民陪審員來自基層、了解基層、具有豐富基層生產生活經驗的優勢,《意見》提出,加強對農村人民陪審員的培訓和管理,廣泛吸收基層群眾擔任人民陪審員。「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審員積極參與民事糾紛調解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已成為推進司法民主的重要力量。」張傑說。
最高法決定的要實施。
消息來自人民網。
Ⅱ 縣級市哪個部門權力大
一般來說,1府2院,縣級市政府之後就是法院,檢察院。按道理說法院是3者排名最前的。但是具體情況並不是一定這樣,比如縣公安局長是兼縣委常委(當然也有極個別不是,但就是不正常了),能擠進常委,3個部門一把手估計也只有公安局長了(無論中國哪級政權都是這樣情況,中央除外)。
當然法院院長也是縣市級的副市級,但是沒有常委,換句話說還是進不了權力中心(常委會)。財政局局長其實就和一般局長一樣,只是財政局握有財政權而且有些縣市都是靠財政創政績,所以就比較厲害一點。 所以但看3部門一把手級別的話:公安局長>法院院長>財政局長
但是具體權力,就真的不好說了,要看當地政府側重哪方面
Ⅲ 歷任青島城陽區委書記
歷任青島城陽區委書記:
1、孫立傑,1963年8月生,江蘇如東人。-1985年,山東工學院電機系工業自動化專業學習。1999-2002年,中共即墨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2002-2003年,中共青島市城陽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
2003-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帆船委員會(青島)秘書長(正局級);2008-2010年,青島市市長助理、市政府黨組成員;2010年4月任中共青島市城陽區委書記。
2、張德平,1962年12月生,河北南宮人。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84-1986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汽車研究所助理工程師、團委副書記;1986-1989年,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內燃機計算機輔助設計專業研究生。
2005-2006年,中共即墨市委常委、副市長。2006-2011年,中共即墨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2011年11月任中共膠州市委書記。
3、王久軍,1963年9月生,山東省臨朐縣營子公社(今東城街道)黃家窪村人。1983-1987年,萊陽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學生。1987-2000年,山東省農科院工作;2000-2002年,中共青島市四方區委副書記。
2002-2008年,中共萊西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2008-2011年,中共萊西市委書記;2011年11月任中共青島市市南區委書記。
4、劉聖珍,1963年5月生,河南寧陵人。1980-1985年,濱州醫學院醫療系醫療專業學習。2008-2011年,中共青島市城陽區委副書記、副區長、區長;2011年11月任中共山東省萊西市委書記。
5、惠新安,1963年6月生。1980-1984年,山東紡織工學院機電系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習;1984-1985年,青島地毯公司辦公室秘書;1985-1998年,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工作;1998-2001年,青島市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副局級)。
2007-2010年,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2010年4月任中共青島市市北區委書記。
6、齊家濱,1967年生,1989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電子工程系,之後在該校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最初的工作經歷從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開始。2001年,由中共濟南市天橋區區委常委兼天橋區北園鎮黨委書記調任濟南市政府辦公廳任副主任、濟南市政府副秘書長。
2005年12月任中共濟南市信息產業局黨組書記;2006年1月任濟南市信息產業局局長;2008年1月任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2011年11月任中共青島市嶗山區委書記、嶗山風管局黨委書記。
7、李奉利,1965年12月生,山東高密人。1984-1988年,同濟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學習;1997-2000年,青島海洋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專業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2001-2006年,中國海洋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8-2011年,中共四方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2011-2013年,中共李滄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2013年7月任中共青島市李滄區委書記。
8、劉贊松,1962年01月生,山東青島人。1980-1984年,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機械繫農機設計與製造專業學習。2007-2011年,中共膠州市委副書記、市長;2011-2012年,中共即墨市委書記;2013年3月任中共即墨市委書記、青島藍色矽谷核心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
9、張 傑,1962年3月生,內蒙古哲里木盟人,生於青島。1980-1985年,山東工業大學電力系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學習。2008-2011年,李滄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2011-2012年,四方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
2012-2014年,青島市市北區委副書記,區長;2014年12月任平度市委書記。
10、王魯明,男,漢族,1961年11月出生,山東海陽人,1976年12月參加工作,1980年12月入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現任山東省威海市委書記。
(3)萊西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市委書記,全稱中國共產黨某某市委員會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指中國共產黨設在市一級的委員會(即市委)負責人。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市分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四種,所以市委書記的級別可以是副國級(直轄市市委書記為省部級。
但一般兼任政治局委員,為副國級)、或副省(部)級(副省級城市市委書記或由所在省省委常委兼任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或正廳(局)級(地級市市委書記) 、或正縣(處)級(縣級市市委書記)如果兼任地級市的市委常委則為副廳級。
地級市的市委書記的行政級別有兩種:正廳(局)級和副省(部)級,前者為普通地級市的市委書記,行政級別為正廳(局)級。而後者一般是省(自治區)的省會或者重要地級市,其市委書記會高配所在省(自治區)黨委的常委,因此其行政級別為副省(部)級。
職責:
一、負責所在市一級區域內的黨務工作,加強黨的領導。
二、根據上級黨委的指示,開展本地區黨的建設工作,設立政法委員會,黨務委員會等部門分工負責。
三、在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管理方面分工合作,與市長協調並進。
四、根據市委組織部的考察任命黨委成員和其他相關的人事任免。
Ⅳ 法院院長屬於什麼級別
1、法院院長來的行政級別源為比照同級人民政府的副職配置。
2、檢、法兩院屬於司法獨立的司法機關,獨立向所設立地方的人大報告工作並接受監督。
3、不隸屬於同級黨委或政府,行政級別按所在地同級政府機關的副職對待。
4、最高院為副國家級,高院為副省部級,中院為副廳局級,基層院為副縣處級,基層庭為正科或副科。
5、法官等級設下列四等十二級:
(1)首席大法官;
(2)大法官:一級、二級;
(3)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4)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4)萊西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中國法官等級法官的等級確認,以法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審判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大法官和一級、二級高級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級,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高級人民法院及所轄法院的三級、四級高級法官和一級、二級法官,以及高級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級,由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批准;中級人民法院及其所轄法院的三級、四級、五級法官的等級,由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批准。
Ⅳ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奧秘是分工,那麼互聯網時代的奧秘則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社會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的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我們要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水平。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國家,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5)萊西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
一是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只有政府和社會攜起手來,才能建設好安全家園。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
二是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優模式,應該回應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把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執法司法問題加以解決。
三是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直覺、感性思維,習慣於對事物進行模糊的歸納,嚴謹、理性、體系化的實證研究不夠。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導致粗枝大葉、大而化之。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實、推崇理性。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Ⅵ 最高人民法院的歷任院長分別是誰
1、沈鈞儒(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清末進士。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
2、董必武(1954年9月—1959年4月)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曾任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3、謝覺哉(1959年4月—1965年1月)
謝覺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煥南,別號覺哉,亦作覺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4、楊秀峰 (1965年1月—1975年1月)
楊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於直隸省(河北)遷安縣楊團堡村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教育家、法學家,我國公安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全國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5、江華 (1975年1月—1975年3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6、江華 (1975年3月—1983年6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7、鄭天翔(1983年6月—1988年4月)
鄭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鄭庭祥,內蒙古自治區(原綏遠省)涼城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8、任建新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9、任建新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0、肖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1、肖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2、王勝俊 (2008年3月—2013年3月)
王勝俊,男,漢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合肥師范學院歷史系畢業,大學學歷。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3、周強 (2013年3月—2018年3月)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14、周強 (2018年3月—今)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Ⅶ 山東一員工上班吃饅頭,引發萬元索賠,如何看待法院的判決
山東一員工上班吃饅頭,引發萬元索賠,如何看待法院的判決?
因上班時間吃饅頭被同事舉報,先後出動工會和公安調解,最終鬧到法院,萊西法院審理了一起因饅頭引發的名譽權糾紛。這件事情的主人公王某與李某是一個公司的同事。按照常理來講,王某與李某本是同事理應互相關照才對,但沒想到的是,李某多次舉報王某將饅頭從食堂帶出並在工作間使用。原來,這家公司有一個內部規定,“在製造區域內食用食物,將會被視作輕微違紀。”而李某就是依據這個規定多次舉報王某上班時間吃饅頭。
筆者認為,法院的判決結果顯然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件事情在警方的協調之下,雙方已經自願達成了調解協議,李某也按照約定在公司的員工大會上,向王某作出了公開道歉並作了詳細說明,此事發展到這里,本就應該落下帷幕,李某和王某之間也應該是冰釋前嫌,相信公司裡面其他同事看到這樣的處理結果後,對王某可能還有一些同情心理,畢竟,是李某有錯在先。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過去,王某就不應該再翻舊賬,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李某已經為自己的不當行為作出了公開道歉。可是,王某竟然出爾反爾,認為李某不僅要向他公開道歉,還要賠他1萬塊的所謂精神損失費就已經過頭了,就像法院方面說的那樣,王某的這個要求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所以,法院方面自然不會認可王某的要求。
Ⅷ 青島市中級法院院長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鄒川寧
副院長 劉青峰
李滄區法院 院長 張元升專
民事二庭 韓閩
民事三庭屬 張淑貞
立案公開電話:66878560
Ⅸ 梁允超是哪裡人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