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群法官簡歷
1.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海外項目
2013年12月6日,「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掛牌儀式暨「中國刑事司法現代化國際會議」在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舉行。「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赴德代表團成員由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張保生教授,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岳禮玲教授,中央民族大學肖沛權博士一行組成。
德國弗萊堡市市長迪特·薩萊蒙(DieterSalomon)博士,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所長漢斯-約格·阿爾布萊希特(Hans-Jörg Albrecht)教授,弗萊堡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漢斯-赫爾穆特·甘德爾(Hans-HelmuthGander)教授,弗萊堡大學法學院院長亞力山大·布倫斯(AlexanderBruns)教授,弗萊堡大學跨文化亞洲研究中心丹尼爾·萊瑟(Daniel Leese)教授等出席會議並發表致辭。
阿爾布萊希特教授在致辭中首先對與會中國教授及其他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表示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合作關系。「中國法律研究中心」的設立將進一步加強該所和中國大學在司法領域特別是刑事司法領域的深入合作。
德國弗萊堡市市長迪特·薩萊蒙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法律研究中心」的設立將進一步加強中德兩國在司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心將在保持中德各自文化特質的同時,順應全球化發展大趨勢,應對在環境、司法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和挑戰。
在隨後舉行的「中國刑事司法現代化國際會議」上,阿爾布萊希特教授首先圍繞會議主題發言,就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勞教制度的廢除等問題發表了意見。陳光中教授、張保生教授、王樹義教授和岳禮玲教授分別作了題為「中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中國刑事證據制度改革」,「中國環境司法的專門化」和「中國的刑事和解」的講座。各位教授並就報告的內容和與會人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設立的「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是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首家掛牌的海外合作研究中心。中心在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設獨立辦公室。由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張保生教授和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所長阿爾布萊希特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岳禮玲教授,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科研合作總協調負責人阿斯特麗格·費舍(Astrid Fischer)女士,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事法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米歇爾·凱爾希林(Michael Kilchling)博士擔任中心協調負責人。 2013年12月9-11日,「中瑞證據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掛牌儀式和中國證據科學專題講座在瑞士洛桑大學舉行。
瑞士洛桑大學校長Dominique ARLETTAZ教授在掛牌儀式上首先致辭,對中國代表團表示熱烈歡迎,對「中瑞證據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的設立表示衷心祝賀。他表示,非常希望以中瑞證據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為平台,促進兩校在相關領域的師資培養、人才交流和學術合作。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張保生教授接著致辭,介紹了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和建設情況。
洛桑大學法律部主任Bettina KAHIL-WOLFF教授,洛桑大學法律部副主任、犯罪科學學院院長Piérre MARGOT教授,瑞士洛桑大學法律部副主任Andrea BONOMI教授、瑞士洛桑大學犯罪科學學院副院長Christophe CHAMPOD教授、瑞士洛桑大學國際交流處副處長Marc PILLOUD先生以及中國駐瑞士使館教育處相關工作人員出席了掛牌儀式。
在瑞士洛桑大學設立的「中瑞證據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是「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與國外協同高校共建的海外合作研究中心之一,以法律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研究為特色。中心在瑞士洛桑大學犯罪科學學院設獨立辦公室。由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張保生教授和瑞士洛桑大學犯罪科學學院院長Piérre MARGOT教授共同擔任中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王元鳳副教授、瑞士洛桑大學犯罪科學學院Anne Marville女士擔任中心協調人。 2014年6月16-20日,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張保生與張中、冷新宇教授一行赴荷蘭海牙,在國際司法機構林立的海牙設立了中心聯絡處,並與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為代表的國際司法機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6月17日,張保生教授代表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與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ICTY)庭長西奧多·梅隆(Theodor Meron)法官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自2014年起,該法庭每年將接收中心派遣的青年教師及學生到ICTY訪學或實習。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上訴庭劉大群法官出席了簽字儀式,並與中心代表團就雙方今後開展合作交流的內容和方式進行了討論。
6月18日,代表團訪問了國際刑事法院(ICC),與審判庭法官克里斯丁·范·登·文格爾特(Christine Van Den Wyngaert)法官等進行會談。雙方圍繞國際刑事法院審判實踐中證據規則的適用、程序正義的體現以及責任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和實務交流。會談結束後,代表團與正在國際刑事法院工作與實習的校友、碩士研究生見面,聽取了他們在國際刑事法院工作與實習情況的介紹。
6月19日上午,代表團訪問了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STL) ,現場觀摩了庭審,然後,與聯合國黎巴嫩特別法庭辦公室主任奎多先生座談,雙方就黎巴嫩特別法庭設立的背景、適用法律以及審判進展等情況進行了交流。奎多先生特別邀請中心向該法庭推薦更多的中國政法實習生。代表團還與在該法庭工作和實習的中國雇員、學生進行了交流。
6月19日下午,代表團訪問了鹿特丹伊拉斯摩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並與該中心教師、學生進行了學術交流。張保生教授介紹了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背景和最新工作進展,並做了關於證據排除規則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實施情況的講座。
6月20日上午,中國駐荷蘭大使館法律事務參贊苟海波先生、使館三秘楊毓婭女士在使館會見了代表團一行,ICTY上訴庭劉大群法官、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海牙聯絡處主任楊力軍教授參加了會見。會見結束後,舉行了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海牙辦事處揭牌儀式。
2. 有哪幾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法院的法官
1、王寵惠
王寵惠(1881.10.10.-1958.3.5),字亮疇,祖籍廣東省東莞市,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 號的道濟會堂。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並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
2、鄭天錫
鄭天錫(1884-1970,Cheng Tien-Hsi),字雲程,號茀庭,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中國著名法學家、外交家。 倫敦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學法學教授,司法官次長,國際聯盟法官,民國最後一任駐英大使。
3、徐謨
徐謨(1893-1956),字叔謨,筆名平章,江蘇蘇州人,原籍江蘇吳縣人,曾任國際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國際法院法官的中國人。
4、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中國近現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國後,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後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資深的閱歷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國際司法界最高榮譽的國際法官。
6、史久鏞
史久鏞,男,著名國際法學家。1926年10月9日生於浙江寧波。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法學,獲國際法學碩士學位,1951年畢業後留校從事國際法學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國際法院副院長,2004年2月6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這也是自聯合國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法官擔任院長。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國山東省人,資深外交官和國際法專家,2010年5月12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2010年6月29日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3. 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是誰
倪征澳
4. 誰有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具體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成立於2005年8月18日,是專門從事刑事法學研究的、中國刑事法學領域首家且目前唯一的具有獨立性、實體性、綜合性的學術研究機構。研究院的建立,旨在建設全國領先並與國際知名刑事法學機構看齊的新型刑事法學術機構,本著刑事法學一體化的精神,逐步全面發展刑事法的學術領域,培養高級刑事法學專門人才,努力為我國法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新的探索和較大的貢獻。
一、研究院建設
研究院成立以來,即在學術隊伍、機構設置、規章制度等各方面努力探索,積極嘗試,從而使各項工作日益走上正軌,並呈現出健康、良性發展之態勢。
1.學術隊伍
研究院由著名中年刑法學者趙秉志教授擔任院長,盧建平教授擔任常務副院長,首批專職研究人員10餘位,初步構成研究院的學術中堅力量。目前,研究院正在廣納人才,力爭在一年左右使專職研究人員達到25人的規模,並在此之後的三年內達到40人左右。
研究院聘請了包括高銘暄教授、王作富教授、馬克昌教授、儲槐植教授等老一輩著名刑法學家、20餘位中央與地方政法機關副部長級以上專家型領導以及重要國際組織領導人等在內的國內外著名的刑事法專家、學者擔任特聘顧問教授,並聘請了包括資深刑法學家、著名中青年刑法學者以及中央和地方政法機關廳局級專家型領導等在內的40餘位國內知名的刑事法專家學者擔任研究院疑難刑事問題研究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還聘請了一批兼職教授(研究員)。
2.機構設置
研究院已設立學術委員會,並將與學校其他法學單位共建校學位委員會法學分會。
研究院以常設機構研究所為基本架構,並輔之以研究交流中心、項目辦公室,從而保障和促進研究工作的正常開展與繁榮、深化。
目前,研究院已設立及擬設立的研究所主要有:
(1)中國刑法研究所;
(2)外國刑法與比較刑法研究所;
(3)國際刑法研究所;
(4)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研究所;
(5)刑事執行法研究所;
(6)刑事訴訟法研究所。
研究院已設立及擬設立的研究交流中心暨項目辦公室主要有:
(1)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
(2)中美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3)中歐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4)中俄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5)中國區際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6)刑事法律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7)促進國際刑事法院項目辦公室。
研究院還設立有處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室。
3.規章制度
研究院正著力進行規章制度建設,包括日常工作制度、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外事制度、人才引進制度、業績考核制度、科研獎懲制度等。
4.發展規劃
研究院正著手研究和制定三年暨六年的發展規劃,希望在學校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各有關方面的鼎力幫助下,通過發展規劃的制定與貫徹落實,逐步將研究院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刑事法學研究重鎮。
5.人才培養
培養高層次法律人才是研究院的基本任務。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有關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需要,研究院已正式開展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訪問學者的招生與招收工作。
二、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1.第三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
由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和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由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和西南政法大學毒品犯罪與治理對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21-22日在中國著名山城重慶市隆重召開。來自中韓兩國的專家學者共計6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要議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暨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問題;二是有組織犯罪(包含毒品犯罪、偷渡犯罪、黑社會犯罪等)的懲治暨中韓相關刑事司法合作問題。研究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趙秉志教授不僅在開幕式上致詞,而且還作了題為「中國刑事法治一年來的新進展」的學術演講。
2.21世紀第4次中日刑事法學術研討會
由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所屬的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主辦、吉林大學法學院承辦並得到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檢察院、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長春市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協辦的「21世紀第4次(總計第10次)中日刑事法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28日至30日在長春市吉林大學隆重舉行。來自中日兩國刑事法學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以「危險犯與危險概念」為主題,中日兩國刑事法學者提交了10篇相關論文作為研討的基礎。
3.世界法律大會國際刑法專題研討會
法學界舉世矚目的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於2005年9月5日至9日在北京、上海兩地隆重舉行。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常務副院長盧建平教授、專職研究員黃風教授和王秀梅副教授,研究院特聘顧問教授高銘暄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昌教授(武漢大學)和儲槐植教授(北京大學)等參加了此次盛會。研究院還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協辦了「國際刑法專題論壇」。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和美國西蘭克斯大學法學院塞繆爾·J·李維教授作為該論壇的主席,共同主持了這一國際熱點論壇。
4.研究院主要人員主持、承辦「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
2005年8月26-2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在京召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全體同仁作為論壇的主要負責人和籌備者參與組織、籌辦和主持了此次論壇。來自聯合國、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法學協會等國際組織和美國、德國等近十個法治發達國家的著名刑事法學者、專家,以及我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地區的刑法學界同行共計150餘人出席了此次論壇。該論壇圍繞「全球化時代的刑法變革——國際社會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三、相繼簽訂對外學術交流協議
研究院研究人員以往即非常注重對外學術交流,並與歐美等法治發達國家的諸多學術機構開展了十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在原有對外交流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研究院成立不久即相繼與德國、韓國、西班牙等國的學術機構簽訂了正式學術交流協議。
1.與德國、韓國、澳門有關學術機構簽訂學術交流協議
2005年8月27日晚,正值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在京落下帷幕之際,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與參加論壇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哲學研究所所長許乃曼教授、韓國東亞大學法學院院長許一泰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楊誠教授分別代表所在單位簽訂了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
2.與西班牙有關學術機構簽訂學術交流協議
2005年9月4日晚,值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在北京召開前夕,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與西班牙巴斯克犯罪學研究院主任(國際刑法學協會主席)德·拉·奎斯塔教授分別代表兩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相互承諾在人員交流、資料交換和項目研究等方面開展更為深入而廣泛的合作。
四、組團赴加拿大考察訪問
為了進一步拓展中加之間的合作領域,應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的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特組成以趙秉志教授為團長、盧建平教授為副團長的刑事法學術考察訪問團,於2005年9月16-28日對加拿大溫哥華、渥太華、多倫多等地進行了學術訪問。
作為中加雙方合作項目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學術訪問旨在通過考察加拿大貫徹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的立法與實踐,為中國刑事司法中貫徹國際標准提供借鑒。在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考察訪問團不僅與加拿大皇家騎警高級顧問、加拿大有關刑事法專家以及加拿大外交部所邀請的實務專家分別進行座談研討,而且還參觀訪問了SFU犯罪學研究院、BC省司法學院、多倫多大學法學院以及加拿大國家司法學院等培訓與研究機構。此次訪問不僅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而且還促使中國公安部與加拿大有關各方初步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可謂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成功。
五、主辦「名家講座」系列
研究院近期邀請了幾位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學者作了學術講座。具體包括:
1.「名家講座」第1講——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005年8月26日晚,研究院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首期「名家講座」。此次講座的主講人為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兩屆前任主席、聯合國附屬研究機構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董事長、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彼得?伯恩斯先生。伯恩斯先生主講的題目為《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名家講座」第2講——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2005年9月4日晚,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學校主樓314學術報告廳主辦「名家講座」第2講,主講人為國際刑法學協會主席、西班牙巴斯克犯罪學研究院主任德?拉?奎斯塔教授。德?拉?奎斯塔教授主講的題目為《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3.「名家講座」第3講——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2005年9月9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京聘請著名國際刑法專家、前南國際刑事法庭上訴庭庭長劉大群先生為客座教授,並舉行名家講座第3講。劉大群法官主講的題目為《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此外,「名家講座」第4講也將於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演講者為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資深中國法專家科恩先生。
六、科學研究與成果出版
科學研究應是研究院的重心,也是研究院學術水平與地位的標志。在主要研究人員以往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院把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開展放在首位,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創建「京師刑事法文庫」
為保證學術研究的規模、效應和成果積累,研究院成立伊始便建立了系列性著作項目,即「京師刑事法文庫」。目前,該文庫第一本專著,即趙秉志教授所著《刑法基本理論專題研究》,已由法律出版社公開出版。而研究院講師陰建峰博士所著《現代赦免制度論衡》和研究院兼職研究人員袁登明博士所著《行刑社會化研究》亦已被納入該文庫,並將於近期出版。
(二)繼續創辦學術叢刊
研究院主要成員多年來主編、編輯了多種學術論叢和年刊。為營造前沿性學術陣地,研究院調整了《刑法論叢》、《刑法評論》、《刑事法判解研究》、《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刑法學的新動向》等學術叢刊的主辦單位和編輯隊伍,並繼續向社會公開推出。
目前,由研究院主辦的《刑事法判解研究》2005年第2-4輯總第11-13輯已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公開出版。研究院近期面世或即將交稿的學術叢刊主要包括:《刑法論叢》第10卷、《刑法評論》第8卷、《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5年卷)。此外,研究院還創辦了我國首份《國際刑法評論》雜志,其首卷也將於2005年底前出版。
(三)出版多種學術著作
除了建立「京師刑事法文庫」、創辦學術叢刊外,研究院同時也專注於其他有分量、有影響的學術專著的出版。概而言之,研究院成員近期將出版的學術書籍主要有:《中韓刑事制裁的新動向》(趙秉志教授主編,中韓刑法比較研究系列之二,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於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合作項目)、《當代刑事法熱點問題研究》(趙秉志教授與盧建平教授主持,中英文對照,系列著作之一)、《中美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趙秉志教授主編,中英文對照)、《仇視性犯罪》(王秀梅副教授譯著)等。研究院還計劃陸續組織撰著、編輯和出版其他一系列刑事法著作。
七、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建設
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宣傳和交流的工具。通過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建設,可以加強與各界的交流,有助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刑事法治的宣傳和咨詢。通過網路信息的反饋,可以調查收集一些基礎性研究數據,從而為刑事法治的實證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因此,研究院的信息資料與網路建設應當是基礎性學術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北京師范大學網路中心的鼎力支持與協助下,研究院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京師刑事法治網」。同時,研究院的圖書資料建設亦已初具規模。當然,研究院將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更加努力工作,不斷建設和完善「京師刑事法治網」與圖書資料室,為全國刑事法學研究、刑事法學信息資料交流、刑事法治建設、刑事法治宣傳提供服務與便利。
北京師范大學
5. 有哪幾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法院的法官
在1945年10月成立的國際法院,繼1985年至1994年間,倪征(日奧)做了整整9年法官後,史久鏞先出任法回官,後當選答為現任國際法院院長。
1993年,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成立後,中國先後有李浩培、王鐵崖、劉大群擔任法官。
在聯合國海洋法庭,也有兩位中國法學家出任法官。
即使在精英薈萃的聯合國國際法院和法庭,中國的法官們也是令人尊敬的佼佼者!
他們之間,有許多故事。比如,新中國首任國際大法官倪征(日奧)和李浩培同年出生、大學同窗、多年同事;李浩培和史久鏞在荷蘭海牙履任時的住所,還是倪征(日奧)「舉薦」的;李浩培先生和他的女兒凌岩,前者曾是前南法庭上訴法官,後者作為法律官員剛剛從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卸任,像他們這樣父女兩代人都曾供職於國際法庭的例子,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上恐怕也極為罕見。
6.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的師資概況
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2人,版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權教師38人 ,歸國的留學人員有15人,從耶魯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法學院或研究機構回國任教的有4人,有5位教授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9位教授為浙江省人大立法專家庫成員。教師中,,1人擔任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1人任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此外,學院教授大多被列為浙江省地方立法專家庫成員,其中3名教授被聘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咨詢專家。院長譚世貴教授為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學院還聘請了國際著名刑偵專家李昌鈺、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上訴庭法官劉大群等為客座教授。李昌鈺教授每年在浙江工商大學招收一名碩士生,至今已經招收5名弟子。
現任院長:譚世貴教授。
7.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主辦「名家講座」系列
研究院近期邀請了幾位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學者作了學術講座。具體包括:
1.「名家講座」第1講——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005年8月26日晚,研究院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首期「名家講座」。此次講座的主講人為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兩屆前任主席、聯合國附屬研究機構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董事長、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彼得?伯恩斯先生。伯恩斯先生主講的題目為《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名家講座」第2講——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2005年9月4日晚,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學校主樓314學術報告廳主辦「名家講座」第2講,主講人為國際刑法學協會主席、西班牙巴斯克犯罪學研究院主任德?拉?奎斯塔教授。德?拉?奎斯塔教授主講的題目為《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3.「名家講座」第3講——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2005年9月9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京聘請著名國際刑法專家、前南國際刑事法庭上訴庭庭長劉大群先生為客座教授,並舉行名家講座第3講。劉大群法官主講的題目為《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此外,「名家講座」第4講也將於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演講者為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資深中國法專家科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