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發展歷程
『壹』 簡述兩大法系民法歷史的發展歷程
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發展歷程: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於英國。普通法一詞(Common Law),是相對於在各地區的地方貴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蘭國王指派的專職法官巡遊各地,推廣相對統一的國家法律。這一做法主要始於亨利二世,被認為是對於歐洲舊有司法制度的重大變革。由於國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國范圍施行較統一的司法尺度,於是開始重視對於過往案件的參考,英國的案件報告系統逐漸形成,也成為後來法律系統的重要基礎。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嚴格,由於程序上的違規,導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結果。英格蘭之後又出現了與之區別的"衡平法"(Equity),放寬了對於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於普通法的法院系統受理。功利主義學派創始人邊沁(Bentham)認為普通法不是合理設計的結果需要改革,一開始未被英國法官和律師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簡化法院組織和司法訴訟程序,宣布普通法與衡平法系統正式合並,結束了兩種法制並立的局面。合並後的法律統稱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細節仍然有保留衡平法與原普通法的差別對待,廢除使用多年繁瑣的令狀制,讓英國法律現代化。
『貳』 談談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的司法制度的發展
大致如下:
解放前革命根據地時期司法制度概括具有如下特點:(1)司法機關(審檢)組織體制上的不獨立,表現在審判機關既受同級政府領導,又受其所屬的上級審判機關的領導; 例如,1931年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和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下有設置於地方和軍隊的各級裁判部等,各級裁判部受同級政府主席和上級司法機關雙重領導,名義上審判權獨立行使,但重要案件須經同級政府主席團討論決定。又如,東北行政委員會1946年10月16日公布指示,規定:「各級法院由各地政府統一領導,在業務上及政策上受高等法院之指導」(而最高法院受大區政府領導),同時明確指出:「應克服司法獨立的觀點」。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還普遍實行「公、檢、法」等部門的合並,於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現象在解放前根據地是比較普遍的。(2)人事制度上也不獨立,司法機關從建立之初,以服從和接受黨的領導為宗旨,形成了司法人員普遍由地方行政長官和黨政幹部兼任的慣例。而各級黨政機關干預司法審判活動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3)由於實行「合署制」和「配置制」,檢察權受審判權的領導使檢察權對於審判的監督成為空談。總之,出現上述行政化的特徵,除受當時戰爭環境的影響之外,中國古代傳統司法觀念影響也是主要方面。
『叄』 法院現在所處的歷史方位是
不斷發展。
現在所處的方位是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通過近幾年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一直在不斷的努力改變。
歷史方位一般意義上指時間進程和空間分布結合而構成的特定方向和位置,它是時空交匯的坐標系。在國家戰略意義上,歷史方位主要體現為一個國家發展所處的當下形勢和歷史走向。
『肆』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歷史沿革
1956年4月1日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根據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指示,經批准,撤銷福州市人民法院,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成立,院長、副院長各1人,1957年又增副院長1人,院址仍舊。市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辦公室、人事科。
1957年1月,成立以院長王志潔等7人組成的審判委員會。同年7月,人事科並入辦公室。另設立司法行政科。
1958年3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
同年6月,司法行政科並入辦公室。遵照上級指示,1959年6月將原省司法廳管轄的福州市法律顧問處劃歸市中級人民法院;同年9月,將原屬省司法廳管轄的福州市公證處並入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對外仍保持福州市公證處名稱。
1960年1月,任命代院長、副院長各1人。2月,復設司法行政科。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初期編制58人,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實有3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市中級人民法院被「造反派」組織沖擊。
1967年1月24日,在上海「一月風暴」的影響下,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領導權被院內的「造反派」聯合組織非法奪去。
196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並派出軍管小組對市中級人民法院實行軍事管制,取代法院的全面工作。
同年11月,福州市革委會人民保衛組(後改為市革委會政治處人民保衛組)成立,下設辦案組(後改為審批組),接替法院的刑事審判工作,民事訴訟工作劃歸市革委會政治處民事組負責。
1970年2月,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職30名幹警參加市公檢法學習班學習後,下放24人,調外單位2人,退休1人,留在市公檢法軍管會的僅書記員1人、通訊員1人、炊事員1人。
1972年10月15日,復設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人員編制29人。
1973年11月,任命院長、副院長各1人。至1976年底,全院在編人員32人。初期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辦公室。院址初設在鼓樓區津門路21號,1974年5月遷往市革委會招待所,1976年2月又遷至鼓屏路13號。1977年7月,增配副院長1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中級人民法院內設機構逐步健全,人員不斷增加。
1980年6月,成立由院長阮秀中等7人組成的審判委員會。
1981年8月,增配副院長1人。
1983年4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1985年10月,任命代院長1人、副院長2人。
1988年6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1991年10月,增配副院長1人。
至1994年底,院內設9庭2處3室1隊1部。全院共有幹警229人,其中院長1人、副院長3人、審判員93人、助理審判員75人、法警10人、其他行政人員47人。
『伍』 求人民法院發展史的基本內容!
我自己看了 覺得還可以: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總結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2、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陸』 中國法庭的演變是什麼詳細一些,謝謝!
中國人民法庭制度的發展歷程
【作者】 胡夏冰 陳春梅 【作者單位】 最高人民法院
【摘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曲折發展歷程。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創立與挫折、恢復與重建、發展與轉型等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人民法庭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中國特色司法制度的重要內容,人民法庭制度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為有效解決我國基層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如何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民法庭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推動基層社會依法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是目前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有必要認真回顧和總結六十多年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的發展歷程,為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民法庭制度提供有益經驗。
從我國人民法庭產生和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經歷了創立與挫折、恢復與重建、發展與轉型等不同的歷史時期。
一、創立與挫折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
作為我國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是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正式確立的。[1]根據該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這是我國立法第一次對人民法庭制度作出的規定。這種關於人民法庭制度的立法規定一直延續到現在。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對人民法庭制度作出同樣規定。1983年、1986年和2006年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時均未對其進行修改。
為了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制度的功能,196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庭工作試行辦法(草稿)》(簡稱「辦法」)。「辦法」從以下方面對人民法庭制度進行了規定:一是明確人民法庭的性質,規定它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二是規定人民法庭設置的基本原則,人民法庭一般要在農村、牧區設置。每一基層人民法院需要設置多少人民法庭,應根據轄區大小、人口多少等情況確定。大體上一個中等縣應當不少於兩個。在人口特別少的縣,可以設不固定的法庭,實行巡迴審判。三是規定人民法庭的名稱,以法庭所在地的名稱而定,並冠以縣名。四是明確人民法庭設置和撤銷程序,強調人民法庭的設置和撤銷,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批准,並報高級人民法院備案。五是人民法庭人員,一般配備審判員一人,書記員一人;也可配備兩名審判員,院長可指定其中一人擔任庭長。六是規定人民法庭的任務:(1)審理一般的民事案件和輕微的刑事案件;(2)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協議,如果違背政策、法律、法令的,應當糾正或撤銷;(3)進行政策、法律、法令宣傳;(4)處理人民來信,接待人民來訪;(5)辦理基層人民法院交辦的事項。七是規定人民法庭審理案件的方式,一般案件應堅持說服教育、調解為主的方針;有的案件,也可以判決或裁定,但必須報基層人民法院核准後宣判。人民法庭無權決定拘留人犯和搜查,無權決定罰款、沒收贓款贓物。凡需要採取上述措施的案件,應移送基層人民法院審理。八是規定人民法庭的辦案方法,應當從便利群眾出發,採取駐庭辦案和巡迴就地審判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不難看出,「辦法」是對新中國成立十多年來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經驗的總結,它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確立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面貌,對人民法庭建設和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標志著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真正創立起來並向規范向方向邁進。「辦法」對人民法庭制度內容的規定,創建了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框架,對後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十年文革期間,由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激劇變化,人民法院被「砸爛」和破壞。在這種政治條件下,正處於起步階段的人民法庭制度建設被迫處於停滯狀態,受到了嚴重摧殘。
二、恢復與重建時期(改革開放—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迎來了我國法制建設的春天,人民法庭制度也得到了恢復和重建。
改革開放後,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在「文革」中被取締的人民法庭,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建置人民法庭。這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末期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一條主線。
當時,人民法庭建設進展遲緩,就是建成了的也大多是相當簡陋,缺少人民法庭的必要條件,充其量只能算是給法官辦案擺個「攤子」而已。雖然如此,人民法庭建設畢竟蹣跚起步了。[2]
1978年-1983年的五年間,「不少地方的基層人民法院加強了人民法庭的建設,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便利了群眾,提高了辦案質量,並使大量民間糾紛及時解決在基層,受到了群眾歡迎。」[3]重新設置和建立人民法庭機構是當時人民法庭制度建設面臨的一項繁重任務。當時許多人民法庭沒有獨立的辦公樓,辦公條件簡陋,辦公場所破爛不堪,大多隻有一間十幾平米的租借房屋,辦公、開庭、接訪、存放檔案都擠在一起,有的法庭連掛國徽的地方都沒有。盡管「各級人民法院普遍重視加強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的組織建設和業務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人民法庭的數量設置和力量配備不適應客觀需要,亟待進一步加強」。[4]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會同財政部聯合下文指出,目前絕大多數人民法庭沒有辦公用房,設備十分簡陋,辦公條件十分艱苦。各地財政部門要照顧到人民法庭的需要,切實給予支持。據統計,1988年5月全國15000多個人民法庭中,有近70%,即大約11000多個沒有自己的辦公用房。法庭幹部「吃飯沒有鍋,睡覺沒有窩,辦公沒有桌」的現象相當普遍。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1993年,還有「6800多個人民法庭沒有辦公用房,亟待解決。」[5]這種狀況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而且束縛和挫傷了廣大審判幹部的積極性。因此,加強人民法庭的機構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為積極促進人民法庭制度建設,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召開了1985年的湖南會議、1988年的湖北會議和1991年的山西會議、1992年的貴州會議等全國法院「兩庭」建設會議,對人民法庭建設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經過努力,至1991年底,全國 18000個人民法庭中,已有約1/2的人民法庭有了基本適應需要的工作用房。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先後同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等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將人民法院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1991年11月)、《關於加強審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設的通知》(1991年12月)等有關文件,要求各地從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需要出發,根據國家審判機關的法律地位,有計劃地將人民法庭的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基本建設計劃之中,統一安排,精心組織,並在建設用地、選址、布局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同時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在建設用地、各種稅費等方面給於必要的傾斜和照顧。從此,人民法庭在城鄉建設規劃中確立了它應有的位置,有了統籌安排的依據,從建設計劃上得到了保證。
應當看到,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大背景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建人民法庭的熱潮,人民法庭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有的選擇適當地點易地新建;有的就地翻、擴建;有的利用舊房進行改造,人民法庭的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在此期間,我國人民法庭數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據統計,1987年全國人民法庭的數量已達15000多個;截止到1992年底,全國已建立人民法庭18000多個,配備法庭幹部70000餘人。至1998年11月,全國共有人民法庭17411個,法庭幹警達75553人。人民法庭的基礎建設問題在此期間得到明顯改善。
這一時期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明確人民法庭的職能。隨著人民法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需要對人民法庭的任務和職能進行規范。作為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主要從事有關案件審理和簡易民間糾紛調處工作,幫助和指導人民調解組織工作,以及進行法制宣傳和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是人民法庭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務。「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承擔著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事案件和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經濟糾紛案件和部分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判任務,還要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處理大量民間糾紛。[6]據統計,1993年至1997年五年內,全國人民法庭共受理一審案件10074984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案件總數的50.27%。其中一審民事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民事案件總數的56.97%;經濟糾紛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經濟糾紛總數的36.36%;刑事自訴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刑事自訴案件總數的33.43%。[7]可見,審判案件、指導人民調解、法制宣傳、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四項工作構成了人民法庭在恢復和重建時期的主要工作職能。
三、發展與轉型時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現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法庭原有的設置模式和工作機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需要進行改革和調整。按照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要求,重新調整和規范人民法庭設置,規范和統一人民法庭建設標准,改革和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機制,提升人民法庭人員政治和業務素
『柒』 歷史上的第一間法院創立
真正要確定第一間法院的在什麼時間創立,是在哪裡創立,很難回答了
在西方世界,一直是版以法院形式進行權執法行為的,而不是像東方由官員通過法律和個人意願進行審判
最早設立法院的國家應該是古代埃及,埃及的法院分為兩級,也就是地方法院和高級法院,地方法院專門處理一些當地的訴訟案件,有專職的法官和一些判案時出庭的陪審團,陪審團成員必須是清白而受人認可的人,但不一定是要貴族,任何平民都可以出任.而高級法院則是不定期召開的,主要是審判一些國家級別的重要案件,比如偷盜皇陵,叛國,刺殺國家官員以及後宮陰謀等等,高級法院的法官通常由埃及首相兼任
而在古希臘古羅馬古迦太基也都有類似的法庭出現.而法庭是隨著阿拉伯人勢力的擴大而衰落,只在歐洲有保留,直到歐洲真正健全的三權分立體系的出現而重新成為了世界的主流
所以,在19世紀20年代的歐洲,是有法院的
『捌』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版組織法》第三十權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現實中,對於案件是五花八門的,而我國的法規是粗線條、也不可能面對每一個具體主導性細節的;所以就要請示具有法定權力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依法對具有普遍性案件細節、對下屬法院、法官審理進行指導性、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釋。
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中國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玖』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歷史發展
近年來,廈門中級法院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主題,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公正與效率主題意識不斷強化,審判工作全面發展。2008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54585件,審結51138件,審限內結案率100%。其中,審結刑事案件3764件;審結各類民商事案件31707件;審結行政案件554件;受理執行案件14533件,結案13617件,結案率93.69%,執行標的總額27.47億元。市中級法院受理各類案件7996件,審結7291件,審限內結案率100%。
積極穩妥地推進法院改革,不斷完善司法管理。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強化庭審功能;深化審判組織形式改革,發揮審判長在庭審過程中的指導協調作用;完善刑事司法領域人權保護保障工作,率先在全省法院施行注射式執行死刑,實行刑事被告人有權選擇出庭時著裝的規定,體現司法文明;深化執行工作改革,成立了執行局,下設三個處,分別行使執行裁判權、執行實施權;在全國率先實行執行信息管理系統,將執行過程中的重大事項輸入系統,方便當事人查詢、監督;實行被執行人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執行效率;以建立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為目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行中層領導幹部競爭上崗,通過競爭擇優選任代理審判員、審判員、審判長。不斷完善法院管理,建立了以審判流程管理、審判質量管理為重點的審判管理機制,以提高素質為中心的法官管理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中心的行政管理機制,著力提高審限內結案率、調撤率、服判息訴率、執行標的到位率。
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幹警的綜合素質有了顯著提高。全市法院以加強隊伍建設、維護司法公正為目標,按照「奠定基礎」、「規范機制」、「構建格局」、「落實目標」、「鞏固成果」的工作規劃,努力把公正與效率的各項要求落實到隊伍建設中。堅持政治建院的工作方針,致力於道德的培養和理念的更新,努力推動特區法官新思維、新理念的建立。特別是發揮特區法院改革實驗田的優勢,積極推進審判改革,加強法官文化建設,傳播法治新文化,使公開、平等、中立、良知等法治理念在法官中不斷深入。堅持人才興院的工作方針,致力於人才素質的提高,努力打造特區法院人才高地。目前全市法院幹警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佔73.68%,其中有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的81人。
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物資裝備有了明顯改善。落實司法為民的各項措施,完善適應審判工作、滿足群眾需求的便民機制。加強物質裝備建設,中級法院審判法庭於2006年8月竣工,兩級法院的計算機區域網基本建成,三級視頻、電話等專線開通,辦公、交通等設備進一步改善。
『拾』 鐵路運輸法院的歷史沿革
鐵路法院初建於1954年3月,當時稱為「鐵路沿線專門法院」;
1955年1月,最高人民內檢察院容建立了鐵路水上運輸檢察院,部分地方也相繼建立了鐵路運輸檢察院和水上運輸檢察院。到1956年初,鐵路運輸檢察院的各級機構普遍建立。在15個鐵路局建立了鐵路運輸檢察院,在50個鐵路分局建立了鐵路運輸檢察分院。
1957年9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撤銷鐵路、水上運輸法院的決定》予以撤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全面啟動,1980年7月25日,根據司法部、鐵道部聯合發出《關於籌建各級鐵路法院有關編制的通知》,在北京設立鐵路運輸高級法院(1987年5月撤銷),在鐵路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在鐵路分局所在地設立鐵路運輸法院。
1980年左右,全國鐵路運輸法院籌備建立,1982年5月1日正式辦案。
2009年7月8日, 中央下發關於鐵路公檢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鐵路公檢法整體納入國家司法體系,鐵路法院整體移交駐在地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高級人民法院管理。截止2012年6月底,全國鐵路法院完成管理體制改革,整體納入國家司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