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大選高等法院

美國大選高等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6-21 19:36:36

❶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詳解

每個州都有自己的選舉人團,每個團手裡的票數會根據各州的人口數量按比例進行分配。比如人口最多的加州有4000多萬人,選票自然也水漲船高,今年被分配到55票(參議員2席,眾議員53席),而夏威夷地小人少,只有4張選舉人票(參議員2席,眾議員2席)。

*選舉人團中參議員的席位數量是固定的2席,眾議員的席位數則按照各州的人口數量進行分配,至少會有1席,因此選舉人團最少會有3張選票。

選舉人團的投票制度遵循贏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原則:只要總統候選人在這個州獲得的民眾票數過半,即獲得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我們以加州為例,現在假定參與投票的加州民眾共100人,這100人中,只要有51人投票給拜登,那麼拜登就能拿走加州全部的55張選舉人票。拜登無論是以1票險勝川普(51:49),還是高票碾壓川普(99:1),結果都是一樣的。

所有選舉人團總計共有538張選票,總統候選人誰先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也就是270張,即在大選中獲勝,記住這個數字。

選舉人團制度,公平嗎?
我們在前文提到了贏者通吃原則,只要候選人在這個州的票數過半,就能拿走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有人會說,這不是很不公平嗎?

這就是為什麼2016年希拉里敗選令人惋惜的原因。當時希拉里的普通民眾選票比特朗普的多(48%:45.9%),最後卻輸在了選舉人票數上。

同樣的狀況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也發生過,時為民主黨候選人的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喬治·W·布希在普選中多了50多萬張票,但是因為布希得到的選舉人票更多(271:266),最後贏得了選舉。

在上一次大選之前,選舉人團制度在歷史上共產生了4次「得票少者當選」的遺憾結果。2016年特朗普獲勝之後,這項制度更是遭受了不少詬病。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數人的暴政」,也保證了聯邦的權利,是相較於全民投票或國會議員投票來說更為客觀和公平的方式,並且這項制度受到憲法保護,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動搖或改變的。

你可能會注意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選舉人是不是相當於「工具人」?是的,因為民選結果出來以後,總統人選已無懸念,最後選舉人的正式投票,其實就是走個形式。

那麼,所有選舉人都會乖乖按照規矩投票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上大約出現過100多位「變節」的選舉人,也叫「失信選舉人」,他們沒有遵守州民投票的結果,而是按照個人意願進行了投票。

2016年大選中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希拉里·柯林頓在科羅拉多州和華盛頓州均取得了勝利,但這兩個州出現了失信選舉人,將選票投給了其他候選人,最後這些人被州政府撤銷了選舉資格。

❷ 關於美國歷屆總統選舉

編輯詞條 美國總統目錄[隱藏]

總統選舉方式
總統的職權
總統的薪水
美國總統繼任順序
歷屆總統就職情況
美國總統年表
其他資料
歷屆美國總統的傳奇歷史花絮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根據現行的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美國總統任期4年,可以連任一屆。 一般稱為, Mr. President, 總統先生。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最高領導者,美國總統的權力與影響力極大。傳統上,美國總統(若為男性)的夫人稱為「第一夫人」,其家庭稱為「第一家庭」。建國200多年來,44任美國總統全部為男性。
美國總統官邸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白宮。總統專用客機的無線電呼號稱作「空軍一號」,專用直升機的無線電呼號稱為「海軍陸戰隊一號」。 美國總統乘坐的坐騎,歷來被稱作「美國一號」。
依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總統須年滿35歲,居住美國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國公民」(通常被解釋為是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者是在憲法通過時為美國公民。美國官職中唯正副總統兩職具「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的任職要件。
[編輯本段]總統選舉方式
美國總統非直接民選,而是由各州委任選舉人團代表選出,其數目同該州在國會應有的參議員和眾議員總人數相等。獲得一州相對多數選票候選人,其所屬政黨可推選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代表。此系統的創建是因為美國制憲時,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們無意決定總統選舉方式,故他們提供各州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而由各州自行決定其產生方式。現今各州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選。
這種選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說,獲得全國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這在美國歷史上曾於1826年、1888年、和2000年發生過三次。反對這種選舉法者認為此系統並不民主,因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許無法成為總統。支持此系統者則認為這種總統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義。因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選人必須普遍考慮美國各地區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編輯本段]總統的職權
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美國總統的職權依美國憲法第二條規定。首任總統華盛頓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宣戰權雖屬國會,但在一些情況下總統往往越過國會不宣而戰。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包括國情咨文、預算咨文、經濟咨文、特別咨文等,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這是總統影響立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被彈劾的人除外)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所以,總統往往以簽定行政協定來代替締結條約。
[編輯本段]總統的薪水
從美國開國到格蘭特任總統,也就是美國的前15任總統,拿的薪金都是2.5萬美元,這一水平維持了84年。從1873年格蘭特將軍第一任總統任期快完時起,美國總統的薪金提高到5萬美元。1909年,國會通過決議,把總統薪水又提高到了7.5萬美元,40年後又調整為10萬美元。1969年尼克松當政後,國會一下子把總統薪金加倍,達到了20萬美元。按照柯林頓總統時期通過的法案,從第43任總統小布希開始,總統年薪為40萬美元,這是美國總統的第5次漲工資。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總統沒有雜費可以支配,很多事情得自己掏腰包。從1906年開始,國會通過了一個給行政大員撥旅行費的決議,按決議,總統每年可得到2.5萬美元的雜用。1948年杜魯門作總統時,旅行費已增加到每年4萬美元。到柯林頓時,雜用幾乎與工資相差無幾了。
從1958年起,國會才答應為總統支付退休金,先是定為每年2.5萬美元,後來加至6.6萬美元,到1980年則每次增加為6.963萬美元。而且從1970年起,卸任總統每年還可以支配不超過9.6萬美元的辦公室津貼。
約翰·肯尼迪總統
[編輯本段]美國總統繼任順序
根據1947年通過的「美國總統繼任法案」,美國總統一旦離開其職務,將由副總統、參眾議會議長及內閣成員,依以下的順序依序接替其職位,而內閣的排名順序基本上以內閣職務的成立時間為准。
美國副總統
眾議院議長
參議院臨時議長
國務卿
財政部長
國防部長
司法部長
內政部長
農業部長
商務部長
勞工部長
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
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
交通部長
能源部長
教育部長
退伍軍人事務部長
國土安全部長
2003年美國參議兩院通過了美國總統繼任法案修改法案,國土安全部部長位列總統繼任順序中的第八位,位列司法部長之後,內政部長之前。
[編輯本段]歷屆總統就職情況
1789年4月30日,喬治·華盛頓總統:在室外露天舉行總統就職宣誓;他的誓言之一「上帝,請神協助我」,後來成為歷屆總統宣誓就職的慣例;宣誓完畢後親吻《聖經》,也為後來的總統開創了先例;因為公共事務繁忙,就職舞會推遲到5月7日舉行,總統夫人瑪撒沒有前往紐約參加。
1793年3月4日,喬治·華盛頓總統:發表了最簡短的總統就職演說(135個字)。
1797年3月4日,約翰·亞當斯總統:第一位由總檢察長帶領宣誓的美國總統(總檢察長名叫奧尼佛·埃斯沃斯)。
1801年3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總統:開創了向國會寫信接受就職典禮並對典禮時間作出安排的先例傑斐遜總統;第一位可能也是最後一位走著去參加就職典禮的總統;第一位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舉行就職典禮的美國總統;總統就職演說第一次在報紙特刊上刊載。
1809年3月4日,詹姆士·麥迪遜總統:第一次在就職典禮當日舉行慶祝舞會;創立了由美國海軍軍樂隊為就職舞會奏樂的慣例。
1817年3月4日,詹姆士·門羅總統:第一位在華盛頓戶外舉行露天宣誓的美國總統。
1824年3月4日,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之子。
1829年3月4日,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第一位在國會大廈東門廊舉行就職宣誓的美國總統。
1837年3月4日,馬丁·范布倫總統:離任及接任總統(傑克遜與范布倫)第一次乘同一輛馬車前往國會大廈參加就職慶典;慶典遊行上第一次出現花車;第一次舉行兩場慶祝舞會。
1841年3月4日,威廉·亨利·哈里森總統:發表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就職演說(10000字);打破了美國的慣例,哈里森先發表就職演說,然後宣誓,然後又接著發表就職演說;第一次由官方規劃在國會大廈舉行慶典遊行,遊行及就職慶典規劃委員會由獲勝政黨在當地的政治組織組成。
1841年4月6日,約翰·泰勒總統:第一位因現任總統死亡而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
1845年3月4日,詹姆斯·K·波爾克總統:就職演說第一次通過電報向全國發送。
185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皮爾斯總統:確定就任美國總統(而不是宣誓);打破慣例,沒有親吻《聖經》,只是將左手放在《聖經》上;第一位脫稿發表就職演說的美國總統。
1857年3月4日,詹姆斯·布坎南總統總統:就職第一次被拍成照片;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祝舞會,共有6000名貴賓出席,消耗了價值3000美元的葡萄酒、400加侖牡蠣、500誇脫雞肉色拉、1200誇脫冰淇淋、60隻羊、8卷牛肉、75隻火腿以及125隻豬舌。
1861年3月4日,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非裔美國人第一次參加總統就職慶典遊行。
1865年4月15日,安德魯·約翰遜總統:因為總統死亡,約翰遜是第一位由總檢察長帶領宣誓就任總統的副總統。
1869年3月4日及1873年3月4日,尤利塞斯·S·格蘭特總統:第一次邀請各州州長參加就職典禮;天氣最為寒冷的就職典禮,當天中午氣溫只有16度,風速達到40米/秒;
1877年3月3日及1877年3月5日,拉瑟福德·B·海斯總統:第一位在白宮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第一位在就職典禮前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因為當天是星期天),即3月3日(周六)私下宣誓就任總統,3月5日(星期一)舉行公開宣誓就職。
1881年3月4日,詹姆斯·加菲爾德總統:總統的母親第一次出席總統就職慶典;總統第一次在白宮前對軍隊進行檢閱。
1885年3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當選為總統,是第一個民主黨人在內戰之後選舉出來的總統,也是唯一一位離開白宮,並且4年之後再被任職的總統。
1889年3月4日, 本傑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 當選為總統,其祖父是第9任美國總統。就任總統時正值紀念華盛頓總統就職一百周年,因而人們稱他為「一百周年紀念」總統。
1893年3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事隔四年後再次當選總統。
1897年3月4日,威廉·麥金萊總統:第一次用電影攝像機錄下總統就職典禮。
1901年3月4日,威廉·麥金萊總統:眾議院第一次獲准與參議院一起安排總統就職慶典相關情況。
1901年9月14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第一位沒有在《聖經》面前宣誓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安斯利·威爾科斯的家中舉行了就職宣誓,據威爾科斯1903年稱,
1905年3月4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第一次在國會大廈總統就職慶典上使用電話。
1909年3月4日,威廉·H·塔夫脫總統:總統夫人第一次與總統一起從國會大廈前往白宮;就職慶典遊行上第一次出現汽車;第一次使用臨時照明燈具將圓形屋頂照亮。
1913年3月4日,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暫停傳統的就職慶典舞會。
1917年3月4日及1917年3月5日,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打破傳統,第一次在星期日舉行總統就職宣誓;婦女第一次參加就職慶典遊行。
1921年3月4日,沃倫·甘梅利爾·哈定總統:總統第一次乘汽車前往參加就職典禮;就職典禮上第一次使用擴音器;第一次使用鋼框架的就職慶典站台,一直使用到1981年。
1923年8月3日,卡爾文·柯立芝總統:第一次由總統的父親帶領宣誓,柯立芝的父親是佛蒙特州的一位治安官。
1925年3月4日,卡爾文·柯立芝總統:第一次由前總統(威廉·塔夫特)帶領當選總統宣誓就職;總統就職典禮第一次通過廣播在全國進行直播。
1929年3月4日,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總統:第一次用有聲記錄影片拍攝總統就職典禮。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美國第32屆總統,副總統第一次與總統一起舉行就職宣誓,但副總統不能發表就職演說;第二次總統任期是從1937年1月20日的,從此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日改在1月20日,這一規定是根據美國憲法第20條修正案制定的。
1941年1月2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第一位三次舉行就職宣誓的美國總統。
1945年1月2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四次舉行就職宣誓的美國總統。本屆未任滿,任內1945年4月12日去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1949年1月20日,哈里·S·杜魯門總統:總統就職典禮第一次通過電視直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次啟動官方就職慶典舞會。
1953年1月20日,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打破傳統,用祈禱代替親吻《聖經》;第一次拋棄黑色禮帽,改以漢堡帽出席總統就職慶典。
1957年1月20日、21日,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對總統就職慶典予以限制(憲法第22條修正案);第一次在國會大廈的高等法院禮堂舉行總統午宴。
1961年1月20日,約翰·肯尼迪總統:第一位在國會大廈東側舉行就職儀式的美國總統;第一次邀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出席官方就職慶典;總統的父母第一次參加當選總統的就職儀式;作為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就職典禮上使用天主教版本的《聖經》進行宣誓;空軍軍樂隊第一次出現在遊行隊伍當中;就職典禮第一次通過彩色電視直播;第一次舉行五場慶祝舞會;最後一個戴傳統禮帽參加就職慶典的美國總統。
1963年11月22日,林登·約翰遜總統:總統第一次在飛機上宣誓就職;第一次由女性帶領總統宣誓就職,這名女性是德克薩斯州法官薩拉·哈格斯女士。
1965年1月20日,林登·約翰遜總統:第一次在國會大廈設置新聞發布室;第一次使用防彈轎車。
1969年1月20日,理查德·尼克松總統:總統第一次使用兩部《聖經》宣誓。
1974年8月9日,傑拉爾德·福特總統:第一位非選舉產生的副總統接任總統;第一位根據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該修正案規定,總統辭職後,由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
1977年1月20日,吉米·卡特總統:離任總統第一次乘直升機從國會大廈離開;檢閱台第一次使用太陽能;制定殘疾人觀看遊行規則。
1981年1月20日,羅納德·里根總統:就職典禮前一天在西草坪舉行室外音樂會;第一次在電視轉里根總統播中插上文字,以方便聽力障礙人士觀看;電視直播了午餐會部分情況;第一次舉行9場慶祝舞會;第一次在立法機關大樓舉行慶祝舞會;第一次通過衛星向全國直播慶祝舞會。
1985年1月20日及21日,羅納德·里根總統:第一次在1月20日的星期天舉行就職典禮;《聖經》第一次放在專為林肯而建造的大理石桌上,這張大理石桌建於1860年;在總統從國會大廈前往白宮途中,第一次在豪華轎車中安放攝像機;有記錄以來最冷的一次就職慶典,中午氣溫只有7度。
1989年1月20日,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總統:當時最為昂貴的就職典禮。
1993年1月20日,比爾·柯林頓總統就職儀式第一次通過互聯網直播;第一次在馬丁·路德·金紀念日舉行總統就職典禮。
2001年1月20日,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正式入住白宮。他是繼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之後第二位踏著父親的足印入主白宮的總統。習慣稱為小布希,2001年至2009年擔任美國總統。
2008年11月4日,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 黨派:民主黨。擊敗麥凱恩,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也是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1月20日12時5分,總統奧巴馬手按林肯當年宣誓時所用的《聖經》宣誓就職,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一旁公證。
[編輯本段]美國總統年表
第一任 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任

❸ (美國最高法院)厄爾.沃倫和沃倫法院

生平
[編輯本段]
沃倫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父親是挪威移民,母親是瑞典移民。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了本科學位(1912年)和法學學位(1914年)。從法學院畢業之後,沃倫在私人律師事務所工作了5年。

1942年,沃倫以共和黨的身份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並在1946年和1950年連任兩屆。在擔任州長時,他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扣留在美日本人和日裔,在經濟方面工作出色,為二戰後直到19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繁榮打下了基礎,並為加州建設了聲望卓著的公立大學系統,為兩代加州人提供了質高價廉的高等教育。沃倫在1948年曾作為副總統候選人和托馬斯·杜威搭檔參加美國總統大選,但以微弱之差敗給了杜魯門。

1953年,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名沃倫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令很多人意外的是,沃倫比預料的更加傾向於自由派,以至於艾森豪威爾總統認為提名沃倫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在沃倫擔任首席大法官期間,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一系列裡程碑式的判決,包括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裁定公立學校種族隔離違憲)、1962年到1964年期間的「一人一票」各案(極大改變了很多州農村地區的投票權重)、Hernandez 訴德克薩斯州案(裁定墨西哥裔美國人有權參加陪審團)、1966年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要求警方羈押當事人必須告知其擁有某些權利,包括請律師的權利,常被稱為米蘭達警告。

肯尼迪遇刺案發生後,沃倫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又被稱為沃倫委員會。在調查之後,該委員會得出結論說(沃倫報告),行刺純屬個人所為。

1969年,沃倫從最高法院退休。

前任:
[編輯本段]
卡伯特·奧爾森 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1943年-1953年 繼任:
古德溫·奈特
前任:
弗雷德·M·文森 美國首席大法官
1953年-1969年 繼任:
沃倫·E·伯格

美國憲法以及修正案(中文簡體...此公上任之初便在最高法院院務會議上表示,沃倫法院做出的一些司法判決應予推翻,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1966年的米蘭達案

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Miranda v. Arizona,384 U.S. 467(1966)) 1963年3月初的一天,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一名白人姑娘被一個帶有西班牙語系口音的年輕人綁架並強奸。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警察發現了一名嫌疑人,此人名叫厄尼斯多?米蘭達。 米蘭達出生於一個墨西哥移民家庭,父親是一個油漆工。他自幼就不喜歡上學,屬於「經常在街頭混的男孩」,而且多次被送進少年管教機構。九年級的時候,他終於輟學,後來當過兵,干過雜活。他的工作記錄也不太好,他曾經因為在工作時間擅離職守而被解僱。另外,他還曾因為盜竊汽車而被判刑,在聯邦監獄關了一年。本案發生的時候,米蘭達23歲。

1963年3月13日,警察逮捕米蘭達後將其帶到警察局,受害人指認了米蘭達。然後,警察將米蘭達帶到審訊室,由兩名警察進行訊問。警察沒有告知米蘭達依法享有的權利。在兩個多小時的審訊時間內,兩名警察使用一切「合法」的手段迫使米蘭達供認自己的罪行,包括「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的審訊策略,並最終獲得了有米蘭達簽名的書面供詞。在那份供詞的上方有一段事先統一列印好的文字:「本口供是我自願作出的,沒有威脅也沒有豁免的承諾,我完全知曉我的法律權利,明白我所做的任何陳述都可能用來反對我。」陪審團採納了該口供並做出了有罪判決。米蘭達對判決不服,在政府為其指定的律師的幫助下一直上訴到最高法院。1966年初,最高法院決定受理該案,並於6月13日以5:4的表決結果作出推翻原判的裁決,裁決中說道:「(a)……(d)在沒有其他有效措施下,以下保障憲法第五修正案的程序必須遵守:在進行任何訊問之前,必須清楚的告知被羈押人:1、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講的一切都可在法庭上用作對你不利的證據;2、你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訊問時有權要求律師在場;3、如果你沒有錢委託律師,我們將為你指定一名律師。 (e)在訊問之前或在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表示想要保持沉默,訊問必須停止;如果他表示想要見律師,訊問必須停止,直到律師到來。(f)在律師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訊問並且取得了供述,那麼要由政府來證明被告明知且理智地、明智地放棄了律師權。(g) 在被羈押訊問期間,犯罪嫌疑人回答了一些問題,但沒放棄他的特權,他還可以在後來的訊問中主張保持沉默。(h)給予警告並且放棄權利,是被告人作出的有罪供述或無罪辯解具有可采性的先決條件。……」。聞名世界的米蘭達規則就這樣誕生了。

該判決是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起草的,米蘭達判例也是沃倫大法官做出的最受爭議的判決之一。也有很多人把米蘭達規則的產生歸咎於這位具有司法改革風格的人物身上。但是,其實米蘭達規則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在18世紀中葉,普通法特別關注被告人自主決定是否作出供述的權利,布萊克斯通告誡道,依照叛國罪律條,『匆忙作出,缺少保障的供述……不應當採納為證據。』」 「然而,到1836年,政策又傾向於採納供述。」 那時採取的做法是,不論是在什麼情況下,只要被控告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供述,「一旦有效證實,無需任何補強便可足以判處其有罪」。 到20世紀早期,可能由於犯罪率的攀升及文化混亂,司法部門更傾向於打擊犯罪。當時刑訊逼供現象嚴重,而法院則放之任之。1936年布朗訴密西西比州

(Brown v. Mississippi,297 U.S. 278,56 S.Ct. 461,80 L.Ed. 682)一案中,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吊打的方式取得的證言被密西西比州法院作為定罪的依據。到20世紀40年代,警察強制訊問的情況又發生了一些變化。警察在訊問中,逐漸從折磨、威脅轉向用更潛在壓力的方式給犯罪嫌疑人施加壓力,使犯罪嫌疑人在強迫氛圍中作出不利於自己的供述。因此,聯邦最高法院表現出要制定一項對供述任意性更明確的檢驗標准。除此之外,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種族問題十分嚴重,並且「最高法院肯定知道大部分關於供述案件的上訴涉及的是黑人被告」 ,「似乎聯邦最高法院將限制訊問作為其種族平等工作議程的一部分」 。「將潛在強迫拿來做更加有洞察力的檢驗標准,應當會對貧窮的、教育程度不高的被告人更有利,因此有助於減輕影響到刑事司法制度的社會及經濟不平等」。 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早期,聯邦最高法院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於被告人的裁定,因此使很多法官對那些受到不公正訊問的被告抱有更多的同情態度。同時,「美國刑事司法體系總是製造出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有問題的結果。」 因此,最高法院認為他們應該制定一些規則來規范刑事司法活動。1964年在艾斯考波多訴伊利諾斯州(Escobedo v. Illinois 378 US 478 (1964))案件的裁決中,聯邦最高法院第一次明確說明了絕對的保持沉默的權利,並且強調是否給予並且是正確的給予了告知,強調被告是否已經放棄了沉默權。

但是,實踐表明,該判例「其裁定意見模稜兩可,混亂又受限制的裁定」, 也就是該判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如果聯邦最高法院想真正對典型的被告人提供保護,它需要更弦易張,做出更大的動作。當然,這劑良方就是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判例」。 因此,1966年誕生的米蘭達規則,不能說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及當時社會現實的結果。

❹ 美國大選目前進展如何

截止2020年11月20日拜登的選票最多。

8月2日,白宮幕僚長馬克·梅多斯表示,美國將在11月3日舉行大選。

8月11日,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經選擇加州聯邦參議員卡瑪拉·哈里斯作為他的競選夥伴。拜登和哈里斯下周將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正式接受提名,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提名過程將通過視頻進行。

8月18日晚,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喬·拜登為民主黨2020年總統候選人。

8月19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加州參議員卡瑪拉·哈里斯為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8月24日下午,唐納德·特朗普正式被提名為202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8月26日晚,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發表演講,接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

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將舉行。

北京時間11月8日凌晨(美國時間11月7日),據美國媒體測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



(4)美國大選高等法院擴展閱讀: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人的投票熱情仍然空前。據美聯社統計,2020年11月截至9日,拜登和特朗普分別獲得7600多萬和7100多萬張選票,成為美國歷史上得票數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總統候選人。

謀求連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選舉仍未結束,並質疑大選存在舞弊行為,在多個「搖擺州」發起法律訴訟。

❺ 美國競選總統的歷史

1、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2、通過選舉產生的總統名單:

❻ 關於美國的Presidential Election 2000

小丫頭什麼不好問,專問公說公有理,任誰三言兩語也說不清的問題。不過剛好這檔事我當年非常清楚,試試看。只不過你的問題彼此間邏輯並不非常聯貫,我用我的思路回答,所以你得Cherry Pick我的重點。

Wiki的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00其實已經有相當多的事實可供參考,最後的Reference有所有相關的書和重要紀錄。這件事情對當年的民主黨人個個鎚胸頓足,但共和黨利用法律許可的技術牽制戰術成功,所以並沒有你想的不公不義。2000年高爾雖然贏了Popular Vote,但幅度非常小,佛羅里達的爭議當然是決定因素,但是整體來說高爾被獨立參選人Ralph Nader扯後腿而輸掉這場該大贏的選舉該是非常公允的說法。

美國的選舉轉播為搶時間,經常會在開票到一定門檻加上Exit Poll參考之後就逕行宣布某某州勝負已定,當時的佛羅里達狀況非常混亂,先連續開民主黨集中的選區,之後又連續開共和黨選區票櫃,最後又集中開民主黨集中選區,所以美西傍晚時好幾個電台搶發新聞先發布說高爾贏了佛州,但不久就被追過,美西晚間十點時高爾由原先的誤報為勝選竟倒輸十萬票,過了午夜高爾打電話向布希認輸。但第二天早上開完後才發現佛州僅輸2000票,且過程可疑。這才讓高爾重啟希望申請驗票。而事後州務卿Katherine Harris一連串的拖延措施都讓民主黨人以及新聞界質疑,開始驗票後共和黨也當然是想盡辦法拖延,但技術部分讓人懷疑的成分不多。而最重要的事共和黨當時的律師團在高等法院打了場重要勝仗,先阻止了全面性驗票,又以五票對四票決定佛羅里達既不可能在Safe Harbor截止日前票完成,因此驗票不得繼續進行。而且當時的新聞輿論已經轉向,大多數民調已認為高爾輸不起,再拖就會傷害美國,就最後高爾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認輸。

美國總統大選激烈的頗不少,但是數下來只有2000年小布希輸了Popular而Electoral Vote反而贏五票最具爭議。1876年Hayes擊敗Tilden雖只贏一票,但Popular大贏,爭議不大。所以布希八年執政,連續八年挨罵,2000年的爭議其實是美國到今天仍撕裂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大選結果其實是由幾個重要的Swing States決定,其中又以佛羅里達的25張票最重要。2000年的佛羅里達最具爭議是因為當時選務是由布希的親弟弟指派的親信Harris負責,加上共和黨以傾巢之力保護戰果,用盡一切法律資源。而美國選舉其他州即使有爭議也很快自行解決,沒有一個需要驚動兩層高等法院。

民主制度的壞處是效率雖然不高,但好處是絕對不會發生鍾擺長久擺向一邊不回頭的事情。柯林頓雖然下台之後口碑不錯,但是他在任間就連民主黨人都挺討厭他的好色向右派過於妥協。佛羅里達爭議之後因為反恐戰爭小布希獲利讓他連任,加上共和黨縱容華爾街引發金融海嘯讓美國百姓深惡欲絕,也因此歐巴馬以一個第二任參議員都還沒幹完的初出茅廬小鬼頭竟可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席捲65%選票和選舉人票。由這個角度或許佛羅里達的爭議對民主黨不是件太壞的事。

小布希大概是美國有史以來評價倒數第一的總統人選之一,Gore當總統再不濟大概也不至於比他爛。

高爾敗選之初心理大概不太平衡,但是他很快的就參加了矽谷的一個專門投資新能源的風險投資基金,靠著他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賺了不少錢,而且高爾口袋裡有了錢,連老婆也不要了,所以你不用為他心理狀況擔心。而且在真正的環保分子眼中,高爾口口聲聲要每個人愛地球,節約能源減少碳足跡,但他自己卻是個超級浪費能源大戶。京都協議當年高爾率領美國代表在會中義正詞嚴,說的比唱的好聽,但回國之後反而三緘其口,等於默視美國片面廢止京都協議。高爾的種種光說不練外更靠著提倡環保發財,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你前後的兩個問題有很強的批判共和黨預設立場,小ㄚ頭喜歡注重平等較有理想性的美國民主黨沒什麼錯,但有時把自己抽離主觀意識對事情可能可以看的更清楚。

❼ 我看美國總統大選

讓全世界矚目的美國總統世紀大選演變成了一場鬧劇之後,奚落的聲音竟然從四面八方湧出。美國各方面的潛力和運氣會不會將優勢再保持半個到一個世紀呢?全人類的精英包括美國的精英都反復提出這個問題,都在窮盡所能尋求它的答案。因為很簡單,美國的命運,無論它活躍還是沉淪,全球參與還是孤立主義,都影響世界重要國家和次要國家的政策走向。

當然,全人類的俗人也都關心老美,他們想知道美元和本國貨幣的比價,美元和其他西方貨幣的比價,他們應該持有哪種貨幣,比例是多少,走向如何。怎樣保值?怎樣投機?他們通常看道瓊斯評論指數、標准蒲爾指數、納斯達克指數、穆迪公司分類信用等級、《商業周刊》、《財富》和《福布斯》雜志,關心自己那點資產怎樣增值?怎樣運營?

美國車民的油耗關繫到中東和挪威的油價,關繫到科威特、阿聯酋、汶萊的國家預算,關繫到中國鎮海石化聯合企業該不該吃進一批原油期貨。美國平民在飲料上的偏好,關繫到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園、斯里蘭卡的茶農和西非國家的可可上任的收入;美國人穿衣的時尚,關繫到義大利的時裝設計師、中國的紡織廠、巴基斯坦的棉花價格;美國小孩玩的玩具愛好及美國婦女的雨傘,一直吸引著香港、台灣設計人員的眼光;美國的新版電腦軟體,引起從冰島、印度到中國所有電腦迷們的興趣;托福考試、GRE考試和美國MBA文憑成為亞洲中學生和大學生們的目標;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對無數知識界人士來說,如數家珍。

我曾接觸過一些美國人,商人和知識分子都有,他們只關心別人能否有實力或潛力在某個方面超過美國,從不想美國會變窮、動亂、分裂、崩解。我也曾與日本和德國學者交談,發現他們極看重美國,他們幾乎沒有不在美國留過學或者講過學的。我的許多朋友從80年代初就陸續赴美,在美中之間來來往往,他們從不提美國會怎樣「垮下去」,他們從東方文化的視角出發,也從未有人去研究羅馬帝國,研究李維、吉本、馬基亞維利關於那遙遠的消失的西方帝國之夢。有的台灣學者和市民乾脆把身家性命拴在美國身上,美國比他老爸還重要,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比他們手中的步槍重要得多。

這就是美國。

弄清美國的經濟結構和運行,已經讓人霧里看花,真幻相疊;要了解支撐和助托經濟的美國政治,有如鑽入九曲迷宮,常常連美國人自己也搞不明白。越戰之後,許多美國人認為政客的本質就是騙人,漸漸厭倦,疏遠政治,每屆總統大選的投票率總低於50%。美國政權運作也越變越復雜,人們就更不想弄清也弄不清美國政治的運行機制了。最後,只好把美國總統大選變一種誰上台會對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團或自己國家好的簡單公式。(
從歷史和現實看,都可以把美國政治稱為「民主政治」。

然而這種「民主」根本不是或不全是大多數中國人或亞洲人根據自己文化傳統所理解的「民主」。或者是給所有人言論自由;或者是總統直接選舉;或者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或者是軍隊受文職人員支配;或者是參眾兩院制度;或者是利益集團與院外活動集團......如此等等,像美國憲法所標榜、美國政治家和思想精英所鼓吹的那樣。

即便不理解,也不妨聽聽那些民主鼓吹者所說的民主的內容。

根據美國政治理論家舒姆彼得的見解:至少有三個邊界模糊的民主派別--它們是側重意識形態的理想派、側重結構的古典派、側重務實的經驗主義派。它們關於人道主義、平等思想、個人自由和權利、宗教自由、集會和政治活動自由、言論出版和批評政府的自由、照顧公眾利益、少數人權力保障、就問題的決策作出決定的權力、立法機構對抗行政部門的實權、兩黨制或多黨制、自由公正地選舉官員等民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解釋都不盡相同。

這樣就更讓我們的對民主政治困惑。

可是我們對美國民主政治所能動員和具備的龐大現代化的經濟、軍事力量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又迫使我們去了解,哪怕皮毛地了解那個制度。

我想我只能盡力而為。

務實派的舒姆彼得激烈地批評了古典民主派和理想民主派。對古典派把公眾利益奉為最重要的宗旨,他很不以為然。他嘲弄道:所謂公眾利益究竟是誰的利益?

他認為,政治的作用無非就是准確地判斷誰的利益算是公眾利益;在一個社會中,各種集團各有不同的利益,那麼,以誰的利益為主?政治斗爭就是說服某些集團,使他們相信他們所認為的利益並不真正比其他利益更重要。

可以說,政治斗爭能當成粗地使用的權力來壓服一個集團,使它的利益服從另一集團的利益。

說得真夠赤裸裸的。

當然,作為政治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它還包含著討價還價,搞妥協。但未經專門訓練的人根本就理不清一大堆民主頭緒,也撈不到自己的那份利益。

於是,美國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達成共識:比較簡單而漂亮的解決辦法是保留民主國家這個詞,但根據實際經驗加以解釋。

美國的實際情況大致是,它自稱的民主國家是為了政治決策而採取的組織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個人通過競爭來爭取人民的選票,以此獲得權力。這樣,人民的作有就不在於直接決定重大問題,而是從互相競爭、毛遂自薦充當人民領袖的個人當中選出一個政府來,一旦這些人被推選出來,這就是作出決策的政府了。但政府的選出和運作,遠比公開表明的復雜,矛盾和斗爭,取得一致意見,討價還價,結盟,互相妥協。號稱民主的政策政治也許不是人類最崇高的發明,但是它很可能是人類發明的最有吸引力的游戲之一。

就是這種制度所形成的20世紀的美國,深刻地影響著21世紀的國家、政府和民眾。

今天,在一個商品經濟發達、廣告宣傳無孔不入的中國,人民習慣了不是聽說什麼,而是看做什麼,結果和效果怎麼樣。

我們可從早期美國政治制度的形成,看出今日美國的身上烙印著什麼樣的遺傳基因。

18世紀時,北美殖民地人開始意識到他們具有美國人的特點和個性,已經不再是美國人了。但遠遠談不上今天人們談論的民族主義。前殖民地各州關系鬆散,13州除了一個「騙取錢財的乞丐」一般的國會之外,根本不存在什麼政府。換名話說,北美獨立後的政治實體根本不是「國」,而是州。國會這個精神渙散的協商議事機構,竟然能戰勝意志堅決的美國,令許多人意外,可見美國偉大的力量紮根在民眾間。

到1786年,一些精英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本傑明·富蘭克林之輩意識到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與列強一樣的統一的對外對內的美國,而不是荷蘭式的「聯合省」。同時,民眾從經濟不振、硬幣匱乏、債務鏈越拖越長越積越多中感到,鬆散的《邦聯條款》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對自己也沒實利。當時,人們希望和焦慮交織,騷動和混亂迭起。謝司起義打破久拖不決的現狀,國會投票召開制憲會議,地點定在費城。

參加制憲會議的55名代表中,華盛頓和富蘭克林有國際聲望,其餘也是當地受尊敬有影響的名流,24人在所有13個州中均深孚眾望。一半以上代表出身上等家庭或接近上等家庭。出身下層的僅少數幾人,其餘的人都有體面的家庭背景。

從經濟狀況看,有10來個人是豪富,另外10來個也相當富有,其餘的在某種程度上都稱得上有錢人。只有少數幾個可以算是窮人。富有者大多擁有土地或奴隸,還有10多人擁有城市地產,其他10多個人在西部擁有土地,可以從事投機買賣。20多人擁有農田,不到10人擁有證券,6人擁有船隻,3人在製造業中有投資。

有10來個人主要是種植園主或大農場主,另外12人主要從事律師業,還有12個州政府官員依靠薪金為主。有2人是醫生,1人是印刷工人富蘭克林,雖然有幾年他主要從事科學研究,而且還擔任過殖民地駐倫敦的外交官。

代表中幾乎有一半受過大學教育。當時高等教育很不普遍,這個數字確實驚人。所有代表在名議上幾乎都屬於一個教派;好像沒有一個人是狂熱的宗教徒。他們都是一些講究實際的人,對他們來說,宗教雖佔有一定地位,但不佔主要地位。

最年輕的一名代表名叫喬納森·戴頓,當時他僅26歲。他有相當出色的資歷:16歲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此後即參加大陸軍,19歲晉升為上尉,一直隨軍服役。最年長的代表最富蘭克林,81歲。代表的平均年齡為43歲。

55名代表中一半以上在革命時期在軍隊中服過役,幾乎所有的代表都曾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過革命。更為突出的是曾參與鄉村發展的人占很大比例,不僅在憲法制定者中如此,而且在贊成批准憲法的人當中也是如此。正如一份權威性的研究報告指出的那樣:「如果說有什麼特點使擁護憲法的領袖後來團結一致,那就是他們在革命時期在大陸軍中有過共同的經歷。」

因此可以說,參加費城制憲會議的代表比普通公民具有較優越的社會背景:他們受過較好的教育,他們比較富有,他們在各自的地區有較大的影響。在一個為生存而斗爭的新興國家中,推選代表參加一次為治理這個國家提出方案的會議,選出這樣一些重要公民擔任代表中理所當然的。但是,除此以外,推舉社會名流還有其實際的政治原因。支持召開費城會議並負責指定代表的各州立法機構成員一致認為,指定一些在本地區舉足輕重人物為代表具有重大意義。否則,他們的工作成果得到批準的可能性將會很小。

對於當時合眾國13州的350萬居民來說,這些代表的代表性如何呢?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們沒有什麼代表性,因為他們都是些名流,而且是由州的立法機構推舉而不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不過,由立法機構指定代表這樣一個程序是當時的一種習慣做法。1913年以前,美國的會議員一直是通過這種程序產生的。我們應當記住,指定代表的那些立法機構當時是通過世界上最「民主」的選舉產生的。這里,「民主」是指擁有選舉權的人所佔的百分比而言的。奴隸和婦女是沒有選舉權的,一般說來,選舉權也僅限於有產者所有。當時在歐洲也是這樣,但是在美洲,獲得土地要容易很多。新近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選舉權實際上是很廣泛的。據估計,馬薩諸塞州的白人成年男子中80%享有選舉權。新澤西洲顯然也超過半數,弗吉尼亞州則稍低於50%。

代表們常說,他們是代表「合眾國人民」的,這么說也許是正確的。他們當然不可能代表忠於英國國王的保守派,也不會有人指望一批革命者會邀請支持他們過去的統治者的人來參與起草政府的新章程(其實很大一部分親英分子早已逃往英國和加拿大了)。我們一想到法國革命,總認為這場革命比美國革命流血更多,更富於報復性。但在法國革命期間,只有千分之五的人移居國外;而美國革命期間移居外國的人數達千分之二十四。與法國革命還有一點不同:美國政策一經制定,就結合實際朝前發展,而不採用倒退的途徑。

這些代表全是與平民和顯貴接觸廣泛的政客。他們在軍隊和地方支持過革命,他們深刻理解革命和實質和當時的各種思潮。當時13州中有30個穩定的政治派別,除六個派別外,其餘派別都有代表各自立場的代表與會。他們受地方父老之託,必須維護本地區民眾利益,他們熟悉這些,而且擅長權術、辯論、手腕、詭計、輿論操縱和妥協。他們中既有激進的理想主義者也有油滑的商人;有人高談闊論人類的理想治理方式、政治哲學、合法權利、民權、國家的結構和形式;也有人實際地保障南方人在奴隸上的投資、西部土地投機者的賺錢自由和航運集團的自由。

他們投票決定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凌駕於各州之上的中央政府。它由最高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三部分組成。

他們制定了美國憲法和修改憲法的程序。

他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辯論,作了無數次妥協和表決。為這套既不像羅馬也不像英國的制度的誕生費盡了心血。最後總算為他們那個日後誰也未料到的國家打下了政治的和法律的基石。

正是這塊基石,看似古怪復雜糾葛不清,語焉不詳,卻保障一個超級強國一步步脫胎變形成長,擊敗許多昔日和新興的對手,最後笑傲天下。

美國的政治傳統有兩個來源:

羅馬的,

和英國的。

羅馬帝國擴張和穩定的基礎在於它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在農業上的長期利益。

大英帝國的擴張和穩定的基礎在於它確定了利益分割分配互相制衡的監督的制度,保障本土的工商貿金融體系穩定和持續性地擴張。

如果某種人類發明的制度具有擴張性,它就能擴張成一個帝國。

如果它還兼有包容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很可能就使帝國變成長期的、穩定的和強大的。

尋找擴張的、穩定的、靈活的、包容的制度,並把它栽到最適合的土地和海洋上,費盡了人類的心機。

看到一個帝國,應該想到產生它的制度。

帝國的擴張性、穩定性、靈活性和陽壽,也取決於制度和生命力、張力和承受力。

除此之外,還有時間、運氣、地緣和其他因素
哪些個人和團體擁有權力,或者影響美國政府的權力決策呢?

總統,總統任命的官 ;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和他們的各種委員會,議長;最高法院為首的美國司法系統:上訴法院、賠索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和其他巡迴上訴法院、軍事上訴法院、關稅法院、征稅法院、准司法機構和州司法系統;總統所屬機構;白宮、各個委員會---行政、經濟、環保、工資物價、國際經濟政策、內政、能源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貿易特別代表(中國人最熟悉他們的名字,加卡拉·希爾斯和巴舍夫斯基);國務院和各部:財政、國防、司法、內政、農業、商務、勞工、衛生教育福利、住房和城市發展、運輸、能源部;還有名目繁雜的委員會.......外交機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軍隊---它包括我們熟悉的空軍、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國民警衛隊---以上機構和個人都屬於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

它們的運行和表演,往往是形式上和表面的。在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和選民之間,還有強有力的第二圈人物和集團,他們也參與並影響政策的制定。對他們的面目,美國之外的人們感到陌生,而且諱莫如深。

一般地說,他們是利益集團和院外集團。

在第二圈人物中還有兩股力量很強大,能對美國政策的走向施加直接影響。其一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其二是政黨。有人把它們視為政府一部分,是一種「中間結構」。

利益集團又稱壓力集團。院外集團概念模糊,許多集團確實僱用一批說客,而且也確實在國會外面對議員乾地疏通活動。但有些也不盡然。院外活動更多地是指許多利益集團所採取的戰術。只有利益集團大家都沒有爭議。1989年夏季以後,中美關系緊張,美國動員了龐大復雜的各種力量攻擊和遏制封鎖中國,中國用盡氣力反擊並打坡這種封鎖。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中國人希望弄清在美國究竟誰當家、誰管事?弄來弄去,反而更糊塗了。

利益集團,包括企業公司、工會組織以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與聯邦政論打交道的某方面某部門人群。

據估計,美國人發別屬於10萬個協會、俱樂部和私人組織。

一般講,欠發達的農業國家的人民可以通過地理區域的代表性來反映他們的要求。然而一個龐大的現代化工業國,僅僅依靠地域代表性就不足以反映各不相同的、涉及范圍廣泛的各種利益了。這千萬個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最普通往往按商品劃分,本集團成員組織起來謀求更強大的經濟地位,說通俗點,就是國家必須為我的團體說話立法掏錢,或者說這國家有我一份。它們范圍極廣,如核桃種植者協會、全國肥料協會、煙草協會、國際冰淇淋製造者協會、全國葯品零售商協會、牛奶場主聯合會等。

還有一類經濟利益集團,它們代表著更大更廣泛的經濟利益,如美國農業社聯和農場主聯合會、美國商會、全國製造商協會等。

像美國醫葯協會、美國律師協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電影演員公會、美國建築師協會、美國作家盟會等團體,是按職業專業劃分的經濟利益集團;美國退伍軍人組織由退役老兵組成,它們為退伍軍人爭取養老金和獎金,影響力很大。美國退休人員協會也屬於這一類;全國有色人種協會等組織專門為黑人爭取種族平等和權利,美國印第安人全國大會則為印第安人爭取同樣的權利;全國婦女組織積極出面為婦女說話論理;全國步槍協會發起之初僅作為業余射擊愛好者聯誼會,後來成為有2000萬以上成員的反對槍地控制立法禁槍,步槍協會作用甚大。

沒有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懷疑大企業和集團公司在社會上擁有令人生畏的巨大力量。在崇尚金錢的國家,基本的商業生產企業是國家經濟的骨幹部分。500家美國大分司---控制了全國3/4的工業資財,它們的營業額佔全國經濟一半以上。它們當然有很大的政治影響。美國幾次企圖對中國實施301條款進行貿易制裁和取消最惠國待遇,它們因在中國有投資利益便積極斡旋,由於門路熟,勁用到點子上,最後都有驚無險拉倒了事。

工會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形式上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美國的勞聯--產聯是美國社會中重要的權力之一,但近年來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發展,美國人就業廣泛,工會的力量在削弱。

利益集團五花八門,它們的組織形式和斗爭方式多種多樣。

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它們怎樣為自己的利益活動
..........................................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為何爭奪的如此激烈?我看是背後的利益太大,不僅利益大而且利益的積累速度太快。

那麼利益到底有多大呢?越戰失敗之後,里根政府奉行了名不見經傳的供應學派理論,釋放了美國的金融魔鬼們。美國的製造業在讓出了一些陣地後,開始向高技術轉移;美國的金融體系漸漸形成銀行、有價證券和各種基金的三分天下,使投資來源越來越多元化和靈活;公司兼並、購並、資產重組和中小企業創業之風一陣高過一陣,越來越多的法人和自然人投入到新時代的經濟激流之中。今天我們看美國的民主,好象是政治和制度上的民主,實際上那隻是它的表像,它的根基還是重商主義的經濟民主。

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二十年中,美國金融機構大多是非銀行界。而銀行界的集中和兼並也愈演愈烈。在80年代下半期,美國被兼並的銀行即有3000餘家。除了兼並活動外,1927年法律限制的大商業銀行不能越洲的規定漸漸也被打破。1985年6月,地方性銀行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互設代理行、支行分行的協議被高等法院裁定為合法。

如果說美國的成功得之於高新技術和創業精神,那晶元和軟體也屬於表面上的,真正的尖端活兒都集中在金融上。舉個例子:1991年,美國軍隊和多國部隊用了600億美元,近100萬軍隊,投彈20餘萬噸,殺傷伊拉克軍民20萬人,毀掉了成千上萬的伊軍坦克,把薩達姆·候賽因的軍隊趕出了科威特。然而至今已經10年了,仍無法把薩達姆趕上台。其間不知想了多少招,連旁觀的人都不耐煩了。而僅僅一個索羅斯,在某個看不見的地方下達指令,由幾位年輕的操盤手按幾下鍵盤和滑鼠,就擠垮了整個東南亞國家和日本、韓國、俄羅斯。至今全球還驚恐不安,金融餘震一再發生。

在1999年1月歐元問世前,經濟全球化的唯一媒介是美元。表面上,馬克和日元也被用於外匯儲備和結算,但說到底是美元說了算。對美元的依賴為華盛頓金融與貨幣政策專家們創造了一種權力和地位,這種地位越來越多地把他們引上了剝奪其他民族利益的境地。在圍繞金融統治權力所進行的隱蔽戰爭中,判斷力量的就是外匯匯率。而美國損人利己的美元利率政策又在不斷創造著巨大的利益。外匯市場絕對是按照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節拍運作的。專家們對於這種現象束手無策只不過表明,他們的理論忽視了在世界金融網路中擁有美元權勢利益的人們在活動

❽ 美最高法院駁回特朗普最後一項關於2020年大選上訴,最後的機會沒有了

2020年的大選已定,特朗普只能等下一屆了。

首先,我先來廢話一下。

川普同志是一個好同志,他不僅把咱們國的相聲發揚到了國際和西方國家當中,還成功卧底美國以美國的國力來督促我國的成長,在這里我給老川普同志比一個大拇指,真的不容易,一個人孤身闖進美國,以一己之力讓美國成為一個笑話,讓我國在國際中的整體影響力擴大了一倍,感謝,感謝川普同志為我們做的貢獻。

像川普同志在這次的美國大選敗給了拜登同志,雖然委屈,但我還表示理解,我恨那,怎麼拜登就當選了那?那以後我看美國相聲在哪兒看?我的自媒體素材從哪兒來?氣死寶寶了,太過分了。

像川普同志卸任,這不僅是美國歷史的倒退,還是各大自媒體和各大新聞媒體的損失,怎麼就被一個老頭打敗了那,這以後去哪兒寫文章掙錢去。

好了,我的廢話完畢。

❾ 19世紀美國競選的相關背景

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至1865年結束,以北部的勝利恢復了國家的統一。此時,美國資本主義專經濟得屬到迅速發展,形成壟斷資本,控制國家政權,對內實行兩黨制,以民主自由為幌子,實行殘酷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對外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擴張。當時美國總統選舉,各州州長也是由兩黨競選而產生,民主黨與共和黨各自拉攏選票,不惜重金收買想在競選中獲勝,兩黨互相攻擊,不惜造謠中傷。

❿ 美國三權分立,三權:財政、行政、司法分由什麼掌控管理

美國政府 聯邦政府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依據三權分立與聯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 當初在起草憲法時因恐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某一部門將危害人民的自由, 因而將立法、司法, 行政三種權力分別獨立, 互相制衡, 以避免政府濫權, 根據憲法: 立法機關是參議院與眾議院並設二院制議會, 司法機關以聯邦最高法院為首下設11個控訴法院, 95個地方法院及4個特別法庭. 行政機關是以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 並以副總統輔之, 下設幾個行政部門. 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 憲法起草人根據政府必須接近百姓才不致剝奪人民自由的原則, 將有關各州自治權保留給州政府, 各州政府本身擁有立法、司法、行政諸許可權, 聯邦政府的權力系以一州政府無法單獨行使者為限, 如課稅、財政、國防、 外交、貨幣銀行、出入境管理、對外貿易、國民福利、郵政, 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援助等. 行政政府是由12個部門及根據法律設立之60餘獨立機關組成.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 政府最高行政首長, 陸海空等各軍種之最高司令官, 總統的任期是4年, 期間除了受到議會之彈劾, 不會因受反對勢力而去職. 期滿後可以連任一期. 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經全民投標產生, 總統在任期中因意外事故發生, 不克行事時, 其殘遺任期由副總統自動遞補. 白宮是美國的總統府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為了輔佐總統達成其肩負的重責, 白宮內設有十餘個因應時代需要而成立的機構, 如國家安全委員會, 經濟顧問委員會, 通商交涉委員會、能源委員會等, 此外白宮內還有十餘名助理顧問隨時輔佐總統. 聯邦法律的日常執行和管理, 由不同的行政部門負責, 他們是由國會設立, 以處理各種國家和國際事務. 各部首長均由總統提命, 通常稱之為總統的內 閣. 除了12個主要行政部門之外, 尚有很多獨立機構, 它們之所以被稱為獨立之機構是因為它們並不屬於那一個行政部門, 這些機構中有其獨特的成立宗旨, 有的是管制機構, 如公務委員會, 會計總署, 總務署, 聯邦儲備局等, 有的為政府或人民提供特別的服務, 例如:州際商業委員會、退伍軍人總署, 證券交易委員會、全國勞工關系局、國家航空太空總署、 國家科學基金會、武器管制及裁軍總署、聯邦郵政總局、美國國際交流總署等.司法 美國的司法權力, 賦予一個最高法院, 以及國會可以隨時制定及設立的次等法院. ①最高法院: 為美國最高等法院, 也是憲法特別設立的唯一法院, 設立於首府華盛頓D.C., 法官人數為九位, 一位首席大法官及八位副手,在每年數千宗入稟案件中最高法院通常只審理約一百五十宗, 大部份案件涉及法律的解釋或者涉及國針立法的用意. 這種司法監察的權力, 並非憲法特別規定, 而是法院根據它對憲法的解釋得出的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一項違反憲法的立法不是法律, 並進一步指出對法律進行解釋, 顯然是司法部的職權和責任. ②上訴法院: 其設立目的是為了便利案件的處理及減輕最商法院的負擔, 全國共劃分為11個上訴區, 每區設有一個上訴法院, 每一上訴法院有三至十五名法官, 顧名思義, 上訴法院復審地方法院的判決. ③地方法院: 全國五十州劃分有八十九個地方法院, 訴訟當事者能就近進行訴訟, 每一地方法院有一至廿七位法官, 這些法院所處理的大部份案件都是違犯聯邦法律的行為. ④特別法庭: 除了聯邦法院的一般裁判權外, 另有為了特殊目的而設立的法庭, 例如申訴法庭對那些向美國提出的賠償申訴作出判決. 關稅法庭對涉及進口貨物的稅款或限額的民事訴訟享有獨家的裁判權, 另外還有關稅及專利權的上訴法庭, 以聆訊不服關稅法庭及美國專利局判決的上訴申請. 憲法為保障司法獨立, 規定聯邦法官可在行為良好期間任職, 實際上是直至他們死亡, 退休或辭職. 在職期間的法官犯法會像總統或其他聯邦政府官員一樣受到彈劾, 美國法官由總統任命, 並由參議院批准, 法官的薪水也是由國會核定, 年薪自地方法官的四萬四千六百元至首席大法官的六萬五千六百美元不等.立法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 聯邦政府將所有立法權力賦予參議院及眾議院組成的國會, 參議院由每州二名議員組成, 眾議院議席按每州人中多寡而定, 每五十萬人選舉一名眾議員, 但保障每州至少有一名, 目前有六州: 阿拉斯加、內華達、德拉華、北達科他、佛蒙特及懷俄明等只有一名眾議員, 相反的加利福尼亞州就有四十三名眾議員. 早期的國會議員並非由人民直接選舉, 一直到一九一三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才規定參議院由人民直接投標選舉, 憲法規定, 美國參議員必須至少年滿三十歲, 成為美國公民至少有九年, 眾議員須至少廿五歲,成為美國公民至少七年, 二者均需屬所代表之各州的居民, 州議會把州劃分為數個國會選區, 每區的選民每二年選出一名眾議員, 每逢雙數年份便舉行全國性的選舉選出參議員. 由於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 故實際每二年僅改選參議院的三分之一議席以避免國會的功能因改選而中輟.州政府 早在聯邦政府建立前便有個別殖民地的政府, 其後成為州政府, 在這之前又有縣政府和較小單位, 甚至在一六○二年英國清教徒從船上登陸前, 他們已制定了五月花契約, 當這批拓荒者向西推進時, 在每一邊遠地區都建立起政府來處理事務, 美國憲法的起草人, 對此多層次的政府制度未加變動, 雖然他們使國家至高無上, 但他們也明智地認識需要有地方的政府, 更直接地與人民接觸, 並且更熱心於迎合人民的需要. 因此除了國防、外交、貨幣等全國性的事務劃歸中央處理外, 其他如教育, 衛生等地方性事務則劃歸地方政府處理, 美國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一樣, 設有行政、立法及司法三部門, 州長是一州的行政首長, 由民眾投票選舉, 除了少數州任期二年外, 大部分的州長任期為四年, 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只有單一的州立法機關外, 其他的州都有兩院制的州立法機關, 在大部分的州里, 州參議員任期為四年, 眾議員的任期為兩年, 州立法程序與國會極相似, 州的司法組織並不附屬於全國的法院體系, 它是由一組類似聯邦司法機構形式的法院組成, 處理私人間或私人與州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並聆訊有關觸犯刑法的案件. 許多州除了一般裁決權的法院外, 也有特別裁決權的法院, 例如:遺囑檢驗法院, 監督遺囑的執行, 青少年法庭處置未成年犯, 家庭關系法院處理家庭的不和案件;小額申訴法庭處理小額債款的糾紛. 市政府與其他地方政府:美國曾以農村為主, 但今天已成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有四分之三居民現居住於城鎮, 大城市或市郊. 城市直接照顧市民需要的程度較聯邦或州為大. 從警察、消防到衛生教育、公共運輸及房屋無一不包. 市政府是由州特許設立, 市政府的組織在全國有極 大的差異, 不過, 幾乎所有市政府都有某類由選民選舉的市議會負責制定城市的預算, 訂立財政課稅率, 並撥款給各行政部門, 此外, 他們尚有權否決城市法令, 一位民選的市長擔任行政部門的首長, 除了這類市長暨議會的市政府外, 尚有委員會和城市行政官的市政府組織形成. 此委員會是把立法和行政職務合並由一組官員負責. 這組官員的人數通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由市民選舉. 每一位委員監督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城市部門的工作, 其中有一位委員被任命為主席, 他往往被稱為市長. 但他的權力與同僚相等, 城市行政官型的市政組織首先於一九○八年在弗吉尼亞州的斯坦頓實行, 在這種類型下, 由一個小型的民選市議會制訂城市法令和擬訂政策, 但僱用一名受薪行政人員執行這些政令.除了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外, 美國尚有縣、自治市、鎮、學校區及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縣通常是州的再分區, 包括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鎮及數個鄉村, 縣設委員或監督委員會負責徵收、稅款、借款、貸款、監督選舉、建築及維持公路和橋梁以及實施全國性、州和縣的福利計劃. 總統的選舉總統的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 日期為11月第一個星期的星期二那天舉行選舉, 十一月大選舉行後, 總統的四年任期就在次年的一日廿日開始, 憲法規定總統必須由一個在美國出生而年齡至少35歲的美國公民擔任. 由各政黨在總統選舉之前幾個月的提名大會上選出該政黨的候選人. 並草擬一份稱為政綱的聲明, 對不同的問題表示其立場, 因此選民不但要決定贊成或反對競選人, 而且要決定贊成或反對候選人所代表之政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哲學. 雖然每次選擇的花費不貲, 美國人依然樂此不疲, 因為兩個世紀下來, 人們確信選舉能使政權得以和平轉移.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