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調解的積極
『壹』 法院調解的現實意義
民事案件,民事案件往往發生在同鄉、同村或街坊、鄰居、親朋之間,一般是人民的內部矛盾,這種矛盾可以通過法制宣傳教育,用自主協商的方法和思想疏導方法來解決,存在著進行調解的基礎。當事人對發生爭議的民事權益具有任意性,權利主體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可以自由處分,因而,民事案件存在著調解解決的可能性。從司法實踐看,法院調解深受當事人歡迎,也是由人民法院的性質和職能決定的。司法為民,替人民排憂解難是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採用調解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解決糾紛,是保護人民利益,增強人民內部團結的一種好的工作方法。實踐證明,堅持和強調法院調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第一,有利於徹底、迅速的解決糾紛,化解矛盾,提高辦案效率。我國民事訴訟法調解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從歷史上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調解制度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我們遵循這項原則,得到了實踐證明,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其核心也是通過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當事人進行法制宣傳和說服教育工作,促使雙方平等協商,互相諒解,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這樣,糾紛解決就比較徹底,能夠息事寧人,和睦相里,有利於社會穩定,能夠緩解社會批評,增加滿意度,減少司法成本和錯案成本,並且也不存在上訴問題,調解協議也能夠順利履行。該意義的產生,是基於當事達成調解協議,接收調解書後,訴訟即告終結,而不論該調解是發生在一審中,還是發生在二審中。第二,有利於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守法觀念,使當事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預防糾紛,減少訴訟。人民法院調解的過程,也是向當事人和人民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通過人民法院的調解工作,使當事人和周圍群眾受到良好的法律政策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了解什麼是法律所允許的,什麼是法律所禁止的,起到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從而可以預防糾紛,減少訴訟。該意義的產生,是由於調解的結果是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願,相對於強制性的判決結果更易於為雙方當事人所接受,在履行調解協議時相對而言比較順利。第三,有利於增強人民內部團結,尤其是雙方當事人的團結,維護社會安定。民事糾紛雖屬人民內部矛盾,但如果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也會影響當事人之間的團結,甚至使矛盾激化,影響社會安定。人民法院通過調解,採取法制宣傳教育和思想疏導的方法,提高當事人的法制觀念和思想覺悟,平等協商,解決糾紛,能夠不傷和氣,增強團結,維護社會安定。該意義的產生,是基於與法院判決相比較,以調解的方式來處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雙方的對抗程度較弱,從而有利於雙方的團結。
『貳』 人民法院如何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指導和支持
一、人民調解制度的概念
廣義的調解,是指由人民法院、仲裁機構、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政機關主持,對糾紛的當事人進行說服勸導,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活動。人民調解僅是調解體系中的形式之一,人民調解制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輔助制度,也是人民群眾自己解決糾紛的法律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其職責任務是以合理合法、自願平等和尊重訴權原則,調解民間糾紛,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
人民調解作為一種民間糾紛的平息方法,以其簡便快速的特點,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近幾年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卓有成效,解決了大量的民間糾紛,為社會穩定,防止矛盾激化,減少訴訟,避免大量案件湧入法院,緩解法院工作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已成為我國訴訟程序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民事、商事糾紛也相應地與日俱增,而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的案件受理能力畢竟有限,這樣,對包括人民調解在內的各種法庭外糾紛解決機制的社會需求也就日益凸顯。
二、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
人民調解協議,是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調解下,自願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人民調解協議完全具備民事合同的特徵和性質,依法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事合同的效力為法律所賦予。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只要合同真實地反映了雙方當事人的意志且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合同即具有法律強制力。因此,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合法,是合同的法定有效條件。依法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是當事人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即使調解協議的內容確定了一方當事人對於某些權利或者利益的放棄,只要該種利益的放棄是出於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仍然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將人民調解協議確定為具有民事合同性質,也同樣說明人民調解協議依法具有了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當前人民調解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人民調解委員會正逐步步入法治化、正規化的軌道。通過人民調解,化解了一大批社會矛盾,有力的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但根據筆者多年來的審判實踐,發現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1、業務上培訓較少,相當一部分調解人員法律知識貧乏,對現行法律、法規廢止實施不能准確把握,調解案件時適用法律不準確,有時適用已廢止的法律、法規。筆者曾經遇見過,2006年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協議,還適用早已廢止的《人民公社條例》。
2、部分基層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人民調解的重要性,對出現的矛盾糾紛過分依賴於法院處理。隨著鄉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調解人員變動頻繁,調解人員工作能力、業務水平難以提高。
3、調解工作不規范,口頭調解者多,不製作書面調解協議,調解案件無檔案材料,一旦一方反悔,進入到訴訟程序,收集證據較難。或者製作調解協議時,內容表述不準確、不規范、不完整,適用具體數據不統一,各隨其是,隨意性較大。
4、違法調解現象依然存在。調解協議內容明顯違法。調解時漏列、錯列權利義務人,權利義務混亂,責任不明,調解協議權利義務人與簽字人不一致,一旦反悔協議無法維持。強制調解、越權調解現象時有發生,有些調解人員採取威協、恐嚇等手段,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意見,一些涉及刑事犯罪,行政處罰案件,被當作民間糾紛簡單調解。
5、不依法公正、公平調解現象仍然存在,調解人員受利益、關系、人情驅動,難以站在公正立場上公平調解。
近年來,最高法院非常重視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工作,及時出台了《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及實施意見,為人民調解工作步入法治化,正規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根據筆者調研的結果看,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更多的是針對個案的指導,缺乏系統性和主動性,還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指導機制。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對人民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法院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從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糾紛的特點出發,積極推動多種矛盾糾紛解決方式有效銜接、多種資源充分整合、相互支持的大調解工作機制的形成,進一步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支持。人民法院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分為非訴層面和訴訟層面兩個方面。
首先在非訴層面上:
1、向基層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議,建議基層人民政府完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機構,保持人民調解隊伍的相對穩定,切實改變部分地方人民調解委員會形同虛設的局面。協助基層人民政府制訂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細則、調解程序細則,從程序上、制度上確保調解公開、公平、公正。
2、試行實行人民調解指導員制度。指定基層法院相關業務庭及人民法庭審判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幹擔任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人民調解指導員,實行定人、定崗、定點。人民調解指導員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正常的工作聯系,以增長法律知識、強化調解技巧、提升調解藝術為主要內容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選聘作風正派,具有公信力和一定法律知識的人民調解員擔任人民陪審員,參與法院審理案件,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技能。
3、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人民調解工作座談會。通過定期、不定期召開與司法行政機關、調處中心和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席會議,基層人民調解員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人民調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分析探討,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方案對策,提出指導意見,提高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建立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和預警機制。通過院、庭長走訪基層聯系點,人民調解指導員會同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定期到各鄉鎮、村組排查社會矛盾糾紛,研究民間矛盾糾紛產生的規律和特點,做到早排查、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及時排查原因,分析對策,制定預警和防控方案,充分發揮大調解機制的防控功能。
5、推動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有效銜接,完善參與大調解工作機制。成立人民調解工作指導委員會,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和計劃,定期就大調解工作進行業務研討和培訓,以人民法庭為依託,促進訴訟調解與大調解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同時完善制度,形成規范、系統、經常的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機制。
其次在訴訟層面上:
嚴格依法及時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通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商案件來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審理此類案件時應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並邀請人民調解員參與法院調解,並將審理結果告知調解組織。對當事人就人民調解協議糾紛提起的民事訴訟,人民法院要優先、及時予以處理,在訴訟過程中,仍應做好調解工作。
1、對此類糾紛,人民法院要積極受理,及時進行審查,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不予受理或拖延立案,應設立大調解糾紛立案綠色通道,以保證此類糾紛進入訴訟程序的暢通。同時積極探索實踐立案先行調解制度,在此類糾紛立案時,召集當事人及原人民調解員到場,根據自願原則,在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與人民調解員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調解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當事人的訟累,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在審理過程中,嚴格適用《合同法》及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對於人民調解協議內容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及社會公眾利益,不存在重大調解或顯失公平的情況的,依法確認和支持調解協議的效力。同時就反悔調解協議的一方,課以其相應的舉證責任,以維護大調解的權威。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人民調解委員會強迫調解的人民調解協議,應當認定為無效,並告知當地的司法行政機關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
3、對於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明確的調解協議,因其債權債務關系已經確定,可參照類似於支付令性質的督促程序,對符合支付令受理條件的調解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積極受理,並及時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如債務人未提出實質異議,即可進入執行程序,否則則進入訴訟程序。這樣,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威信將大大增強,有利於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
『叄』 論述人民法院調解制度
調解是我國司法制度的優良傳統之一,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極為重視且大力倡導法院調解,審判實務中的大多數民事、經濟糾紛也是以調解結案的,法院調解已成為我國民事審判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其發端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並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符合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實際,它與當時經濟計劃化、利益單一化、法律簡約化、權利淡漠化的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對於及時、有效地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秩序都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民事、經濟法律的不斷頒行,並經過了 「調解為主——著重調解——自願合法調解」三步曲變化發展,現行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也日漸暴露出來。
一、人民法院調解制度之積極因素
(一) 法院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更為省時、省力。調解書的製作也較為簡單,不必象判決書那樣對所認定的證據、事實作出分析及需要談出判決理由。尤其是法官不必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判斷、法律的適用、規則的解釋等復雜的專業問題作出回答,這在當前法官的業務素質普遍偏低、某些法官習慣於依經驗辦案的情況下,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較為復雜的案件,調解結案方式十分簡便和方便。
(二) 法院調解結案有利於案件的執行。從實踐來看,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確實更能減少法院的強制執行,對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的的確少於判決。尤其是通過調解解決糾紛,可以避免當事人之間因訴訟而大傷和氣,增加當事人之間的和睦團結。
(三) 法院調解結案對法官而言風險很小。調解結案以後不發生上訴問題,而且調解結案後很難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也很難針對調解的結果提出申訴,因此調解對法官而言是風險很小的結案方式。
二、法院調解制度的消極因素
(一)調解制度削弱了實體法對法官的約束
在民事訴訟中,調解協議的達成以訴訟當事人的自願為基礎,這其中包含了訴訟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故調解的合法性要求僅體現在「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不違反法律」。也就是說,只要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實體法的禁止性規定就是允許的,即使其並未嚴格遵循實體法的規范。因而,在實體法的適用上,調解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調解協議的合法需要滿足的只是以下兩個條件:1.內容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2.調解協議的達成系出於當事人自願。然而,從表面上看,當事人在調解中作出的讓步是對其民事權利自願作出的處分,因而無懈可擊。實際上,這一處分行為往往並非出於當事人自願,而是在法官的暗示、誘導甚或是別有用心的壓制下做出的,從而使得訴訟的結果可能被實體法規范之外的其它因素所左右。所以說,調解弱化了實體法對訴訟活動應有的約束。
(二) 調解制度削弱了程序法對法官的約束
審判權基於其「居中裁判」的特質又使得司法獨立成為法制基本原則,強調程序正義,以細致、嚴整的強行性程序規范來約束法官,是防止審判權的濫用的最有效的辦法。而當法官採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由於糾紛的解決是以當事人合意為基礎的,所以調解在程序上具某些非程序化的特點。例如,法官可以主動地決定訴訟進入調解程序,可以隨意選擇「背靠背式」調解或「面對面式」調解,這種權力的隨意性實質上是以對當事人的部分訴訟權利進行限制為代價的使得法官可因調解而脫離程序法的規范和約束,造成其行為失范和訴訟活動的無序,並進而導致實體上的不公。
(三)調解制度削弱了審判監督機制對司法不公的防範作用
雖然民訴法允許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但對申請再審的理由作了嚴格限制:即民訴法第一百八十條所規定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並且,要求當事人就此負舉證責任。實際上,由於調解過程的非程式化和隨意性特點,當事人很難在事後將調解的具體過程予以再現,因而也就無法舉證證明法官在調解中違反了自願原則。所以申請再審成功的可能性相當小。這就使審判監督機制難以啟動。在監督機制被極大弱化的情況下,很難想像司法公正能僅依靠執法者的內在約束而得以實現。
(四)調解制度對當事人的權利配置不合理
我國民訴法對當事人權利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對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義務卻未作規定。民訴法還規定達成調解協議後調解書送達前一方有權反悔。這對反悔的一方權利保護得充分,但對另一方的權利卻沒有保護到。這使當事人之間權利的配置不合理,積極參加調解的一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和相應的司法救助,隨意反悔的一方卻得不到任何相應的法律制裁,使法律無法做到公平。
由以上對比可以發現,民事訴訟中調解制度的消極影響甚於其積極影響,極可能導致司法不公,因而法院調解制度亟待完善。
三、完善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構想
針對我國法院在立法及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重構我國的調解制度已勢在必行,理論上已經出現以下幾種建議。
(一) 建立審前准備程序,使調、審分離
審前准備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之後進入開庭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訴訟活動。審前准備程序與開庭審理程序明顯分開,形成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它使有關訴訟的諸多問題於開庭審理前一次性得到解決,防止當事人在開庭時搞突然襲擊,保證開庭審理時雙方處於平等對抗地位,使雙方無爭議部分不再進入法庭,簡化法庭審理。經審前程序,事實已暴露無遺,雙方對所持信息和證據相互了解,勝敗之結果顯而易見,故法官稍加推動,糾紛就可在庭前以和解解決。而我國民訴法第113條至第119條盡管也屬審前准備程序,它偏重於法官的實體審查,忽視了當事人的積極參與,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既未在理論上也未在實踐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審前准備程序。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大立案、大民事格局的形成,審前准備程序的構置已初見成效。美國發現程序的功能、證據開示制度已在全國部分法院推廣,各法院已初步設立庭前交換證據制度、證據開示制度。證據交換的主持人與案件的主審人並非一人,分屬兩個獨立業務庭。即審前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相分離。這已日益成為各國改革的基本走向。
調解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程序可隨機應變。調解的正當性源於當事人自願,調解追求實質之正義,法律適用並非調解主要目的,所有調解書均沒有引用法律條文。調解顯著特點是調解人憑借生活閱歷,而非法律知識,故為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完善大立案機制,調解應設置在審前准備程序,在審前准備程序中可由法官助理、反聘法院已離、退休資歷較深法官或聘請人民調解員主持。為合理構置審前准備程序,首先從法院內部要效率、效益。因為我國法官隊伍雖然龐大,但審判人員並非太多,問題主要在於法院內部人員配備及分工極不合理。法官所佔比例太大,輔助人員過少,法官承擔了許多司法輔助性工作,鑒於這一現狀。由於大立案機制的建立,立、審、執分離,法院可對多餘的法官實行就地轉崗,擔任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輔助人員,由這些人組成審前准備法官,僅有程序審查權,不進行實體審查,有助於防止法官先入為主,庭審流於形式的弊端。這些人主要從事調解、調查、送達管轄權異議等輔助性司法工作,從而形成一名法官有二至三名法官助理協助辦案的局面。禁止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交換意見,禁止法院行政首長在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進行協調溝通。
調解本身不屬於訴訟程序,不以事實清楚、法律適用准確為要件,屬於非訴程序,可由法官監督而無需法官主持,可由法官助理,反聘已離、退休法官或書記員或其他人員在審前准備程序進行;那些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法律知識水平有限的法官,可以轉任法官助理或專職調解員。由於這些人不掌握審判權,就不存在「以拖壓調、以調壓判」等現象。此外,將調解置於審前准備程序中可以實現「在准備中調解,在調解中准備」的機制,使訴訟效率極大化。由於准備程序雙方所持有的證據、信息互相掌握,案件事實已明確,和解機率極大。調解不僅可由法官助理、聘用人員進行,還可借鑒台灣、日本等國做法,由法院將轄區內具有一定學識身份和威望的人員聘請為調解委員,並將名單公布。法官可根據個案情況決定將案件交付給某一位或幾位調解員調解,雙方可指定調解員。這一制度建立的實質是讓民間調解員在法官的監督下進行調解,將民間調解這一非正式解紛機制與司法審判這種正式的解紛機制溶為一體,互為補充。民間調解得以規范化,法院僵硬的訴訟得以適當軟化。這種制度設立既可通過調解制度來追求實質正義,同時也可有效防止民間調解放任自流,過於隨意。可以說這是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其與國外的訴前強制仲裁、強制調解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 以訴訟和解重塑法院調解,加重和解弱化調解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訴訟各解制度來對調解制度進行替換。訴訟和解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經協商和讓步而達成的、以終結訴訟為目的的合意的訴訟制度。它在功能上有三要素:1.程序關聯性,訴訟系屬即屬司法解決范疇,已進入訴訟程序和法院管轄;2.主體間合意性,屬於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是一方或雙方讓步結果;3.終端性,和解的結果意味紛爭的解決和訴訟的終結,即產生訴訟終止和既判力的結果。對當事人及法院都具約束力。有學者認為:訴訟和解與法院調解有很多共同之處,兩者都以當事人的合意解訟,兩者均由法官和當事人實施,協議形成都是法院訴訟行為與當事人訴訟行為交互作用的結果,兩者成立後與判決有同等效力。這些共同點表明,兩者在民事訴訟制度中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兩者實質上是同一事物。這一本質相同、名稱不同的制度之所以被界定為兩種不同的制度,是因為人們在構建訴訟制度時是從不同側面來認識定位的。和解是立足於當事人說明以合意解決爭訴,調解則是以法院為基點解釋以合意解決爭訴。兩種制度功能上的統一性是訴訟和解可以替代法院調解的基礎。訴訟和解替代法院調解既可以繼續發揮其優勢又不致因改革幅度過大而引起震盪。因法院調解省時、省力、高效,大部分民事案件終於一審,減輕了二審法院壓力。有學者稱這是調解保持高度穩定的原因之一。如將法院調解制度全盤否定,根據最高法院五年改革方案,目前法院人員不但不增,反而按照法院人員總數裁減10%,那麼,大量案件如何解決?後果可想而知。訴訟和解在功能價值追求上完全可替代法院調解。訴訟和解貫徹於訴訟任何階段,民訴法第51條審判程序,第211條執行程序。隨著訴訟程序推進案件事實逐漸清楚,雙方即可自行和解,也可在法官介入下,促成和解。經過當事人理性的協商和妥協,可能得到雙贏結果。效率、自由、公正是訴訟和解的內在價值。另外,訴訟和解取代法院調解,可推動審判方式由「調解刑」向「判決型」角色的轉換。訴訟和解能做到這一點是由其靈活性、隨意性和輔助性特點決定的。一方面和解程序的啟動是隨意的,是否自行和解或讓法官試行和解,是由訴訟主體雙方當事人操縱的,完全取決於雙方意志。另一方面:如果要求法官試行和解,其程序也只是在法官主持下進行交流、協商、傳話以及是否接受和解這樣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靈活多樣的,不帶任何強制性,時間短暫,和解不成,轉入審判程序,不影響訴訟推進,因此和解程序必然處於輔助地位,輔助審判程序,這一定位使訴訟和解根本上失去了塑造民事審判程序結構的基本性格的潛在功能,不管其結案率多高,永遠不能主導民事審判模式結構,進而更不會成為審判模式由「調解型」向「判決型」轉換的障礙性力量。審判是法院骨髓。公正與效率是法院內在價值,是審判的血液,審判的價值構成將永遠決定民事訴訟結構,故借鑒國外立法,對我國民訴法訴訟和解制度予以重構。
1.訴訟和解時間,和解時間應從起訴後至判決前,此間任何階段當事人均可自行和解。
2.訴訟和解方式。訴訟任何階段當事人可自行和解達成協議不需法院介入,法庭外的和解或裁判外的和解德國。當事人也可要求法院主持和解即經法院主持或核準的和解法國、日本、德國。此種情形法院應具備有主持和解人員名單,人員配置同審前准備程序,以備當事人選擇。當事人不願選擇或放棄選擇的,法院為其指定。
3.訴訟和解效力。當事人自行和解的協議,經申請必須記入筆錄。記入筆錄和解協議因和解方式不同,效力有所不同、一是終結訴訟效力;一是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具有執行文書效力)。
4.瑕疵和解的救濟。和解協議成立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當事人不是上訴,不得以該法律關系為標的再行起訴。對和解協議不得抗訴,但和解協議有無效或可撤銷的原因時,比照提起再審之訴的方法,對於該和解提起再審之訴。
(三)構建代替性糾紛解決方式即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縮寫ADR)。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我國加入WTO之後,現代型糾紛和訴訟在社會和法院大量涌現,改革中的政策變化如土地承包權,國企職工下崗,企業產權分離、轉讓、海事、海商、票據、破產等引發的特殊類型的糾紛更是層出不窮;而由於法制尚不夠健全以及法官的素質等原因,社會在通過司法訴訟方式處理這些糾紛方面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利益的多元化及價值的沖突對糾紛解決的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愈顯迫切。可見訴訟並非解決爭紛唯一途徑。ADR式的「公眾司法」應用的土壤已形成。這一點《工人日報》1999年11月20日報道提出,「中國需要法制,不過是不是凡事皆斷於法,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方流芳教授指出:「在進入21世紀前夕,中國比任何時期都需要開拓非訴訟解決爭議的途徑,需要鼓勵�而不是限制當事人通過協議創造多種形式的民間調解,需要更為多樣化、更加靈活,更加經濟和更少官方色彩的仲裁途徑」。
正視這種發展趨勢及其所揭示的意義和價值,對於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民事訴訟程序及審判方式改革不無裨益。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本土資源,將被西方各國譽為「東方經驗」的人民調解功能發揚光大;信訪、民間權威的調解都應保留其特有地位;特別是擴大行政機關的糾紛解決功能,普及我國已經建立起的仲裁製度,加強仲裁機構的建設,將民商案件之仲裁全面推廣普及,鼓勵創建多層次,多渠道的ADR程序和制度,尤其是地方性和行業性糾紛解決機制。並逐步將訴訟程序與ADR程序協調起來,形成多網路的解紛機制。同時在法院內部據案件復雜程序和標的大小及性質實行繁簡分流,並發揮普及非訴訟程序�含督促和公示催告程序,如對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證據充分的案件使用支付令。擴大支付令使用的范圍,基層、中級法院均可使用支付令。這類程序的有效利用。將能夠極大地提高法院處理糾紛的效率和效益,減少訴累,實現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
『肆』 法院調解的特點
1.法院調解是訴訟內調解,是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的主持下,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經調解達成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調解的方式比較多,如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和法院調解等,但是除法院調解以外,其他方式的調解都不具有訴訟的性質,其所達成的協議一般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法院調解作為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方式,在調解過程中,審判組織扮演著較審判模式中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從而使調解帶有濃厚的訴訟性質。同時經法院調解達成的協議在送達雙方當事人後,即具有與生效判決等同的效力。
2.法院調解體現了私法自治的精神和民事訴訟的處分原則,並且貫穿於民事審判程序的全過程。法院調解的權威性雙方當事人對該種糾紛解決方式的認同,如果當事人雙方或一方不願意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人民法院不得強迫或變相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否則便會使法院調解喪失其存在的基礎。同時,法院調解貫穿於民事審判程序的始終,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都可以適用調解;開庭審理前可以進行調解,開庭審理後、判決作出之前也可以進行調解。
3.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結案的一種方式。在我國「審判模式」和「調解模式」是人民法院解決民事糾紛的兩種基本形式。調解協議一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即發生法律效力,產生訴訟終結的法律後果,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不得對調解協議提出上訴,其提起再審的理由也受到嚴格限制。
『伍』 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法院調解工作
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調解可以由審判人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除法律規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應當公開調解。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內容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法院調解之所以是一種訴訟活動,是因為它是發生在訴訟活動過程中的一種活動,人民法院是該活動的主持者。法院調解的可能性有二:一是調解不成功,二是調解成功。調解不成功則訴訟繼續進行,調解成功則可審結案件。因此,人們又經常將法院調解說成是一種審結案件的方式。在處理案件過程中,首先考慮用調解方式處理;其次不論是調解還是判決,都立足於有效化解糾紛矛盾這個基本出發點,努力做到定分止爭、案結事了,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在司法審判工作實踐中,科學把握適用調解或者判決方式處理案件的基礎和條件。對於有調解可能的,認真進行調解;對於根本沒有調解可能的,則及時判決。 一、樹立大局意識,注重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人民法院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我們應從促進社會和諧出發,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努力做到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確保各類民事案件嚴格依法辦理,各類民事糾紛獲得公正裁判,各類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受到平等保護。我們要准確把握民事審判職能的科學定位,在服務大局的過程中實現民事審判工作的全面發展。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切入點和著力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協調、妥善處理了一批沖突激烈、矛盾復雜的案件,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探索調解思路,拓寬調解范圍,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實踐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調解的實際執行效果,探索審判人員督促當事人調解後及時、自動履行的措施。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調解,緊緊圍繞化解矛盾這一主線,拓寬調解的范圍,把調解工作深入到群眾中去;另一方面採取當面調解與背靠背調解相結合的互補方式進行,特別是對矛盾大或一方出言不遜的,要適度迴避,提高調解的成功率。 三、樹立正確的調撤觀,提高為民服務質量。新形勢下,人民法院普遍重視法院調解工作,我們在注重調解的同時,應當樹立科學的調撤觀,不片面追求調解結案率,真正以案結事了為目標,疏導與化解矛盾,以法說案,以情輔法,法情相融,提高當事人對調解方案的認可度,提高調撤案件的兌現率,以兌現為檢驗效果與質量的標准,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創新調解方法,堅持做到用情調解。調解中,要善於分析當事人的心理,盡力找准矛盾症結,運用情感使當事人互諒互讓,達到意想不到的調解效果。法官要把自己當成當事人的朋友,站在當事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特別是與當事人談話,既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做到「不輕不重,客客氣氣」,又要巧妙運用語言技巧,以此縮短當事人和法官的心理距離,贏得當事人信賴,為調解工作創造良好氛圍。特別在審理離婚案件時,調解人員運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或身邊人的真人真事,對當事人施加積極的心裡影響,或是引導當事人之間情感的相互溝通,既可使矛盾、糾紛得到化解,挽救一個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又可保轄區一方的社會和諧與穩定。此外,在調解工作中用群眾認同的態度傾聽訴求,用群眾認可的方式查清事實,用群眾接受的語言詮釋法理,用群眾信服的方法化解糾紛,以「溫情接待、耐心傾聽、換位思考」的工作態度,真心貼近群眾,聽苦情、摸實情、述真情,用真情換取當事人的信任,促使當事人在合法自願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法官能傾聽,當事人就覺得你尊重他,從內心不排斥你,和你建立起一定的信任關系,這樣就可以提高法官在當事人心目中的形象,促進當事人在信任法官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
『陸』 如何發揮人民調解在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
人民調解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基本情況;羅家司法所轄區共6個鄉(鎮),93個村(居)委會;二、存在的問題;(一)調解組織發展不平衡;村(居)調委會100%的建立了調解組織;(二)調解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三)各級黨委、政府對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視度不夠,;(四)各種調解組織聯動配合差,綜合協調有一定困難;三、對
基層人民調解如何發揮更大作用
人民調解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工作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本文就如何創新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體系建設、整合調解資源、形成調解合力、發揮更大作用,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羅家司法所轄區共6個鄉(鎮), 93個村(居)委會,人口 9.5 萬餘人。現已建立了鄉(鎮)、村、組三級調解組織網路,共有調委會99個,其中鄉(鎮)調委會6個,村級調委會93 個,小組設有調解員、糾紛信息員。共有779名人民調解員,其中本科學歷的有40人,佔5%,專科有113人,佔15%,初中有626人,佔80%。近5年來,司法所及各級調解組織在縣司法局、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指導下,共調處糾紛7546件,調解成功7453件,調處成功率達98%。為全縣的社會穩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也存在不足,有待加強。
二、存在的問題
(一)調解組織發展不平衡。目前羅家轄區調解組織主要由農村部分組成,農村部份主要包括鄉(鎮)、村(居)調委會,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村調解組織發展較快,鄉(鎮)、
村(居)調委會100%的建立了調解組織。但一些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尚未建立調解組織,導致一些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化解而發生群體性事件或上訪事件。
(二)調解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從調查情況看,羅家轄區調解員文化普遍偏低,轄區共有調解員77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80%,村級調解員基本屬初中文化,小組調解員中有一部份還是文盲。長期以來農村調解矛盾糾紛主要憑個人威望或長者說了算,多數採用君子協定、口頭協議等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施行後,雖然對部份調解員進行了培訓,但由於人員素質低和沒有經費保障等原因,還有50%的村級調委會不會使用調解協議書,只有口頭協議而無任何文字記錄,有少部份調委會雖然使用統一的調解文書,但不規范。
(三)各級黨委、政府對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視度不夠,調解組織的公信度有待提高,特別是村級調解組織的作用還沒有真正發揮。
(四)各種調解組織聯動配合差,綜合協調有一定困難,有時出現矛盾糾紛難以做到及時發現和調處,對於涉及面廣、解決難度大或管轄不明的糾紛存在互相推諉扯皮,無人解決的現象。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培訓工作,特別是加強對業務知識的培訓力
度。
由於經費緊張,培訓應採取重點培訓與普遍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司法局要重點培養一批法律業務工作骨幹分子,對這些骨幹分子要進行經常性的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由於年青調解員在理論方面相對占優勢,對他們應注重業務知識、調解經驗方面的培訓,多舉行經驗豐富、優秀的老調解員和年青人員之間的培訓交流活動,邀請法院業務骨乾和律師定期開展業務講課,多選幾個骨幹分子作為人民陪審員,通過參與案件審判的形式,以案學法。而對老調解員應注重理論方面的培訓。每年舉行1至2次全局性的培訓活動。司法所要因地制宜,採取人員集中、以會代訓、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調解員普遍進行培訓。要把高學歷的人員吸收到調解隊伍中是很不現實的,這就要求基層司法所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調解水平。實行每月一次的調解主任學習、培訓、分析例會制度。會上主要聽取本轄區本月的治安狀況、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情況報告;排查近期各轄區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分析糾紛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動向;研究重大復雜疑難糾紛或跨鄉(鎮)、村糾紛案件的調處方案和防激化措施;交流糾紛調處工作經驗,安排下一步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二)抓好廠礦、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矛盾糾紛呈現出多樣化,化解矛
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越來越重。人民調解組織植根基層,貼近群眾,是及時控制、化解矛盾糾紛的最有效的辦法。建立調解組織勢在必行。要結合社區建設進一步把人民調解組織建立健全起來,根據企業(頁岩磚廠等)、行業的特點,建立健全企業、行業調解組織,使基層調解組織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立聯合調處機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調解合力,精心、合力應對各類矛盾糾紛,確保調解有效、調處有果,創造「五指並攏」的拳頭效應。
建立人民調解與信訪工作、治安調解、民事訴訟相聯動的工作機制。為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可在縣一級成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小組或人民調解工作協調小組,在鄉(鎮)一級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同時在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縣與鄉、鄉與村之間,建立上下貫通、縱橫交織的調解聯動網路。特別是在鄉(鎮)一級可確定國土、建設、林業、民政、計生、婦聯、團委、老齡委等部門為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聯動單位,通過加強網路管理與協調,積極促進各調解組織規范運作。這樣當發生比如土地、林權等等糾紛時,由國土、林業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有利於更好地解決糾紛。與此同時,可以開展聯片調解,即組織司法助理員和人民調解員巡迴調解,依法調解,以案釋法,調解一案,教育一片。
在全縣嘗試創建治安、民間糾紛聯合接待調處工作機制。在派出所內設臵糾紛聯合接待調處室,由2名公安民警和1至2名人民調解員共同負責本轄區內治安糾紛、民間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形成司法所與派出所聯合辦公,民警與調解員聯合調解的排查調解工作格局,有效地保障雙方共同捕捉信息、共同研究調處方案、共同處臵應急情況。當民警發現糾紛跡象和苗頭時,及時通知調解員;當調解員發現治安案件時,及時反饋給民警,保證在第一時間掌握矛盾糾紛信息,在第一時間聯調聯動,形成調解工作合力,使合作更加務實,行動更加有效,及時化解矛盾保平安。打、防、控工作密不可分,只有在源頭上遏制住矛盾激化,才能奠定創建平安的穩定基礎;只有司法行政機關與公安防控體系形成互補,才能為創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新平提供保障。
(四)努力贏得各級黨委、政府的信任和重視,提高人民調解組織的公信度和嚴肅性。
各級調解組織要贏得本級黨委、政府的信任和重視,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各級調解員必須注意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使知識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特別要努力學習相關的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參政議政能力,全面准確把握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准確提出意見和建議,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
『柒』 民事訴訟中調解原則的意義
調解原則:調解貫穿於民事訴訟始終;自願、合法基礎上進行調解;不成要及時判決;
調解一般應當雙方自願同意。但離婚案件,法院應當依職權主動調解。
1、調解內容不受訴訟請求限制,調解協議內容超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2、人民法院對於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的,應予准許。但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案件作出裁判的條款,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3、調解協議約定一方提供擔保或者案外人同意為當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案外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應當列明擔保人,並將調解書送交擔保人。擔保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生效。調解書確定的擔保條款條件或者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成就時,當事人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強制執行。
4、當事人就部分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就此先行確認並製作調解書。
5、自願的話還可以把法院對未調解部分的處理寫入調解書。當事人就主要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請求人民法院對未達成協議的訴訟請求提出處理意見並表示接受該處理結果的,人民法院的處理意見是調解協議的一部分內容,製作調解書並記入調解書。
6、當事人不能對訴訟費用如何承擔達成協議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承擔訴訟費用的比例,並將決定記入調解書。
7、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捌』 如何做好法院民事案件調解工作的心得體會
這個沒有一個規則可論。要看具體的案件,和你對案件的把握吃透程度。但是永遠記住,當事人都很聰明,不要糊弄他們。司法是善良公正的藝術,要作個藝術家。
『玖』 民事糾紛的庭前調解有什麼好處及後果
你說的是訴前調解還是立案後未開庭的?
無論前者後者,調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費用,照樣可以出具法院調解書,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調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麼轉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後者,那麼法院開庭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