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洛陽法院孫亮

洛陽法院孫亮

發布時間: 2022-06-21 23:07:58

① 司馬炎一統天下後,孫亮和劉禪被怎麼樣了求正史原文,我不要《三國演義》上羅貫中瞎編的,我要正史,謝

1、劉禪:
蜀漢亡後,劉禪舉家被遷往洛陽,他被封為安樂縣公,所得的賞賜頗為豐厚。之後期間有「樂不思蜀」的典故發生,劉禪最終在洛陽平靜安樂的走完了他的一生。公元271年(泰始七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追謚劉禪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2、孫亮:
不知你說的是孫亮還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孫亮,是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他是吳大帝孫權與潘皇後的第七個兒子,252年孫權去世後即位,258年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260年,孫亮因被誣告而自殺(一說被毒害)。這時候蜀漢還沒滅亡,天下自然還沒一統。
3、孫皓:
孫皓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是吳大帝孫權之孫,孫和之子,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全家移居到了洛陽,所得的賞賜不如劉禪。孫皓最終也在洛陽平靜安樂地走完了他的一生,於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以下是《三國志》的原文,挑重點給你:
《後主傳》: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 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錫茲玄牡,苴以白茅, 永為魏藩輔,往欽哉!公其只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戶,賜絹萬匹, 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 夫譙周、秘書令卻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
《孫亮傳》:
三年春正月,諸葛誕殺文欽。三月,司馬文王克壽春,誕及左右戰死,將吏已下皆降。秋七月,封故齊王奮為章安侯。詔州郡伐宮材。自八月沈陰不雨四十餘日。亮以綝專恣,與太常全尚,將軍劉丞謀誅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殺丞於蒼龍門外,召大臣會宮門,黜亮為會稽王,時年十六。
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烏見。秋,用都尉嚴密議,作浦里塘。會稽郡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而亮宮人告亮使巫禱祠,有惡言。有司以聞,黜為候官侯,遣之國。道自殺,衛送者伏罪。
《孫皓傳》:
壬申,王浚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伷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於洛陽。

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君王都是誰到底誰才是霸主

三國孫吳 (229年——280年5月1日)

孫吳(東吳)是中國三國時期由孫權建立的政權。在三國之中,水軍最強,占據揚州 (古代)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孫權以其地古為吳國,而封為「吳王」,國號以此得名。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因此又稱為「東吳」,以皇室姓孫,又名「孫吳」。

太祖大皇帝孫權 (182年——252年)229年—252年在位24年,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註: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後,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孫策英年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仁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208年(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章武二年),孫權稱吳王,229年(建興七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會稽王孫亮 (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在位7年,年號:五鳳(252年—253年)太平(254年—256年)。孫亮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吳大帝孫權與潘皇後的第七個兒子,252年孫權去世後即位,258年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景帝孫休,字子烈,吳國皇帝,在位六年。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於是除掉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上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為朱皇後。

歸命侯孫皓 (242年——284年)264年—280年在位17年,年號:元興(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寶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鳳凰(272年—274年)天冊(275年—276年)天璽(276年)天紀(277年—280年)孫皓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吳大帝孫權之孫,孫和之子。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

三國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三國曹魏(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後。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於高平陵。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2)洛陽法院孫亮擴展閱讀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台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台灣。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志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③ 三國中蜀國、吳國、魏國的皇帝各是誰

蜀國的皇帝有劉備、劉禪。魏國的皇帝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吳國的皇帝有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一、蜀國皇帝

1、劉備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2、劉禪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

二、吳國皇帝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孫亮

孫亮(243-260年),字子明,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吳大帝孫權第七子,母潘皇後。史稱吳少帝、吳廢帝、會稽王。

建興元年(252年),十歲登基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歲親政,但一年後(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終年18歲。西晉太康年間,原先任職吳國的官員戴顯將孫亮的遺骨葬在賴鄉。

3、孫休

孫休(235年—264年),即吳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

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謚號景皇帝,葬於定陵。

4、孫皓

孫皓(242年—284年),即吳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但,孫皓的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朝感到惶怖 。

天紀四年(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三、魏國皇帝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後。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

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

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采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於高平陵。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於青龍三年(235年)被封為齊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司馬炎代魏稱帝後,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

4、曹髦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

嘉平五年(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後,曹髦作為曹丕庶長孫被立為新君。他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於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並親自討伐司馬昭。

事泄,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年僅20歲(虛歲)。死後被廢為庶人,降禮葬於洛陽西北。

5、曹奐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謚號為元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吳

網路——蜀漢

網路——曹魏

④ 三國歷史年表

時間,事件。

130班超孫班始殺公主被殺,張衡製成的「水運渾象」。

132劉志出生。

133蔡邕出生。

137士燮出生,王允出生。

142張(道)陵於鶴鳴山建教。

145華佗出生。

146劉志即位。

155曹操出生,孫堅出生。

156張(道)陵死 ,王允殺宦官, 檀石槐崛起。

157劉宏出生。

159九月,梁冀被殺。

161劉備出生。

166孔融喪父,守孝道。第一次黨錮之亂。

167-168一月,劉宏即位 。八月,竇武開始動手清洗宦官 。 九月,宦官政變 第二次黨錮,劉表逃亡。

169三月,董後立 。九月,段熲滅東羌。士張儉被孔融家收留放走。

170蔡邕被僑玄徵召。

172孫堅殺海盜,然後代理校尉,協助刺史臧旻鎮壓陽明皇帝,因功成為鹽瀆縣丞,後又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渤海王案。

173陳王劉寵有謀反嫌疑。

174曹操被舉為孝廉,同年韓遂之父也被舉為孝廉,曹操殺蹇碩叔叔。這年左右,孫堅強迫吳夫人為妻。

175臧洪十五歲成為童子郎。劉備求學於盧植。孫策、周瑜出生。

176劉辯出生,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家裡,不敢叫他的正名,稱他為「史侯」。因為史道人有道術,何氏想憑借他的道術保護皇子辯。馬超出生。

177曹操任頓丘縣令。宋後案。蔡邕上書談論朝政。檀石槐大破漢軍。

178曹操因為妹夫被牽連,回家閑居,犯罪,夏侯淵頂罪。

179四月,段熲死。

180劉宏立何氏為皇後,何氏家門榮極一。臧洪二十歲被選為孝廉而為郎,與劉繇、王朗等同被外選為縣長。曹操被征為議郎。 曹純、曹仁喪父,曹純得大量家產 。司馬朗九歲罵客人。

181劉協出生、諸葛亮出生。檀石槐死。

182孫權出生。 司馬朗十二歲成為童子郎,被懷疑虛報年齡。

184周宣解夢預測黃巾。二月十五日,因叛徒告密,黃巾起義爆發。 三月,朝廷部署何進等人在洛陽設防,何進成為大將軍,孔融結怨。靈帝取消黨錮,袁紹、劉表、荀攸等前往何進府上任職。

鮑信募兵征黃巾,於禁在其中。張郃擔任韓馥司馬討賊。 四月,朱儁為波才所敗,撤防長社;汝南、廣陽的政府軍也遭敗績。

五月,皇甫嵩、朱儁聯手火攻敗敵軍,曹操趕到戰場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斗,斬殺了張曼成,黃巾以趙弘為帥 皇甫嵩、朱儁繼續追敵至陽翟,在西華打敗彭脫,朱儁前往南陽

孫堅被朱儁保舉為佐軍司馬,程普、黃蓋、徐琨(孫堅妹夫、孫權岳父)、孫靜追隨(韓當之後不知何時來)

孫堅迷路險些死亡,登城作戰得勝。張角為盧植逼至廣宗,後盧植被宦官誣陷,董卓前來頂替,被黃巾打敗。巴郡張修帶領「五斗米教」造反。

八月,朱儁與秦頡推進南陽攻勢,皇甫嵩倉亭破卜已,蓋勛首功。

十月,皇甫嵩於廣宗破張梁,滅黃巾總部。

十一月,朱儁破南陽黃巾;西北義軍起;皇甫嵩攻下曲陽,斬張寶黃巾之亂平息。

(4)洛陽法院孫亮擴展閱讀: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由於戰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展。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是東漢滅亡開始。廣義一般認為有184年東漢黃巾之亂開始。這源自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天下分裂。

其他觀點還有: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開始,這時東漢朝廷已經崩潰;208年赤壁之戰後開始,這時三國鼎立形成雛型。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這段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

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詳,成為電視、電影或游戲題材之一。

⑤ 曹操劉備孫權誰的兒子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曹沖孫亮

曹操有個兒子叫曹沖。《三國志》說他:「少聰察歧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標準的古代神童,比方仲永還厲害。方仲永只不過會做詩文,人家曹沖能稱大象。然而,這樣一個聰明的神童活到十三歲時,一病不起,夭折了,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真是天妒英才啊!
無獨有偶,三國時代另一個大佬江東國主孫權也有個聰明的兒子,那是孫權最小的兒子,叫孫亮。他也是大帝孫權的皇位繼承人。這個孩子也是個神童啊。在歷史上著名的孫亮辨奸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這孫亮簡直神了。他的折獄水平可以和包公媲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孩子,在他十六歲的時候,被權臣孫綝從皇帝寶座上給揪了來,兩下年後也「英年早逝」了。
說過了這兩個聰明兒子的不幸遭遇後,我們再來看一看劉備的那個傻兒子阿斗。世人都說劉禪傻,阿斗就昏庸無能的代名詞。然而,劉禪真的傻嗎?劉禪的智商或許比不過曹沖和孫亮,但是劉禪絕對不傻,在為人處世方面,他很識時務。劉禪安安穩穩地當了四十二年天子,是三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聲色犬馬應有盡有。靠的是什麼?識時務。蜀國滅亡後,劉禪被帶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問他,思念家鄉蜀國嗎?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這是樂不思蜀嗎?非也,這叫識時務,懂權變。劉禪已經成為司馬昭的階下囚,不識時務怎麼活下去?
曹沖聰明,夭折了;孫亮聰明,帝位不保,也早早死了;劉禪有點糊塗,卻當了四十二年天子,最後老死洛陽。蘇東坡願他的兒子愚魯一些,看來還真是智者之言啊!真正的聰明,不在智商之高,而在於識時務,適者生存,順應潮流懂得權變的人才最聰明~

⑥ 酷狗游戲熱血三國的名將中,丁原,孫亮,步閘的坐標在哪還有哪些名將在並州,坐標也說下!

曹操在許昌[315,245]。
卞氏在上雒[265,205]。
甄氏在蠡吾[325,115]。
曹奐在壽張[335,215]。
曹熊在寧陽[355,215]。
曹丕在雕陰[285,45]。
曹植在樓煩[155,85]。
曹彰在金壇[135,185]。
曹真在西華[345,255]。
曹彥在武岡[45,455]。
曹宇在真定[305,105]。
曹休在交口[295,135]。
曹沖在蒙縣[345,295]。
曹純在期思[315,255]。
曹洪在大名[475,75]。
曹仁在盧縣[455,145]。
曹睿在臨洮[15,15]。
曹髦在南皮[185,115]。
曹羲在束州[345,145]。
曹訓在陸渾[145,205]。
徐晃在潼關(205,225)
徐商在安故[5,5]
司馬懿在廣年[325,95]。
司馬孚在匽師[245,175]。
司馬師在北平[325,105]。
司馬昭在馮乘[215,435]。
司馬朗在平睾[175,185]。
司馬望在枳縣[275,235]。
司馬炎在祝阿[485,105]。
郝昭在陳倉[145,225]。
典韋在夏縣[25,155]。
典滿在成平[355,145]。
夏侯淵在睢陽[355,225]。
夏侯敦在博望坡[265,285]。
夏侯霸在陽曲[205,45]
夏侯恩在汝城[125,465]。
夏侯威在厭次[435,115]。
夏侯和在東阿[415,175]
夏侯茂在斥丘[295,85]。
夏侯惠在臨濟[435,125]。
夏侯咸在武陟[355,405]。
夏侯尚在臨澧[285,455]。
劉延在白馬[335,185]。
許褚在安化[365,455]。
許儀在南康[215,375]。
鍾會在漆垣[265,45]。
鄧艾在陰平道[95,255]。
師纂在朝歌[245,185]。
王頎在桑乾[435,15]。
楊欣在徐聞[285,445]。
黨均在全州[405,495]。
鍾繇在鹵城[235,85]。
李典在任城[375,185]。
樂進在陳縣[325,245]。
於禁在無鹽[375,175]。
毛玠在鄖西[45,425]。
朱靈在豐潤[465,65]。
鮑信在盧縣[385,155]。
程昱在韓縣[245,235]。
郭嘉在陽翟[305,235]。
郭奕在安丘[465,125]。
賈詡在臨晉[195,205]。
賈充在挺縣[465,135]。
賈逵在羌縣[55,45]。
鄧芝在射陽[455,215]。
張郃在延慶[475,55]。
戴陵在鄮縣[455,315]。
國淵在長廣[465,145]。
崔琰在元城[295,75]。
路昭在般陽[465,155]
滿寵在平輿[325,275]。
荀爽在江漢[425,415]。
荀彧在定陶[355,205]。
荀攸在東平陵[395,145]。
荀愷在襄武[45,5]
戲志才在含資[415,45]。
辛毗在廣平[385,85]。
辛憲英在耿縣[255,225]。
朱贊在西鄂[215,255]。
邵悌在岳陽[55,455]。
韓浩在茂陵[225,215]。
韓福在傂奚[345,35]。
蔡陽在界首[275,345]。
孟坦在封丘[395,165]。
晏明在樂安[485,115]。
孔秀在嘉魚[105,435]。
王雙在谷城[225,425]。
王渾在開原[135,175]。
王植在桓台[285,385]。
王基在榆次[215,35]。
孫禮在西平[285,245]。
郭淮在襄縣[385,195]。
強端在偏關[165,135]。
薛悌在松溪[125,365]。
丁儀在漢昌[305,115]。
趙昂在建德[205,245]。
楊阜在石獅[465,355]。
陳泰在清流[345,355]。
陳群在虞縣[355,285]。
陳矯在湖熟[385,305]。
陳騫在梁期[325,85]。
華歆在永濟[255,145]。
董昭在武都[5,45]。
董衡在太倉[445,185]。
馬鈞在海門[75,195]。
徐質在玉環[415,285]。
張特在合肥[395,295]。
溫恢在昌國[435,155]。
張潁在埒縣[215,85]。
鄭沖在宜陽[135,205]。
丘建在安新[145,105]。
楊肇在寧遠[225,465]。
李勝在扶柳[305,125]。
辛敞在杜陽[155,225]。
徐邈在商都[185,155]。
王真在永泰[235,355]。
任峻在黎陽[305,75]。
傅嘏在鄡縣[345,85]。
丁謐在界休[205,35]。
費耀在東陽[445,215]。
尹大目在明光[175,345]。
毋丘秀在酸棗[415,165]。
毋丘儉在朝鮮[485,75]。
毋丘甸在東武陽[325,185]。
裴秀在荼陵[295,325]。
王肅在青州[5,395]。
王業在冠縣[385,395]。
羊祜在涿鹿[445,25]。
杜預在街泉[115,105]。
陳元在良縣[475,5]。
劉馥在列人[305,95]。
諸葛誕在利津[355,385]。
諸葛緒在槐里[165,225]。
王沈在龍門[215,485]。
王經在天鎮[165,125]。
王買在洪澤[435,195]。
王昶在義縣[185,165]。
梁緒在己吾[355,175]。
尹賞在象林[205,455]。
馬遵在應城[345,425]。
陳俊在武昌[435,415]。
張喬在寧國[25,355]。
衛瓘在臨武[285,315]。
蔣班在上艾[315,105]。

劉備在平原[385,135]。
劉禪在樂陵[495,105]。
劉永在開化[425,275]。
劉封在西安平[305,45]。
劉巴在陽山[125,495]
郄正在漢寧[335,315]。
徐庶在新野[255,295]。
龐統在蘭考[125,405]。
關羽在華容[285,325]。
關平在招遠[435,385]。
關興在靈石[75,145]。
關索在箕陵[155,75]。
關寧在渠丘[435,165]。
關統在斥章[405,85]。
周倉在欒城[385,95]。
姜維在劍閣[115,275]。
魏延在故且蘭[155,375]。
黃忠在定軍山[115,265]。
黃權在高唐[455,105]。
嚴顏在江州[135,325]。
李嚴在居巢[375,315]。
李豐在饒陽[315,135]。
霍峻在葭萌關[125,265]。
孟達在唐縣[395,105]。
李恢在郾縣[345,225]。
法正在平丘[385,165]。
向朗在道縣[205,465]。
趙雲在元氏[315,125]。
趙廣在屯有[495,45]。
趙統在楊縣[295,185]。
高翔在圉縣[385,175]。
吳懿在黃岩[495,275]。
吳蘭在聊城[405,185]。
吳班在召陵[375,265]。
雷銅在當陽[135,425]。
傅士仁在長汀[185,365]。
甘夫人在同瀨[135,315]。
糜夫人在高郵[415,215]。
費褘在董縣[225,235]。
費觀在沂南[215,395]。
許靖在銅鞮[165,25]。
諸葛亮在隆中[255,285]
諸葛瞻在綿竹關[105,275]。
諸葛尚在盤山[65,175]。
黃承彥在姑幕[445,205]。
黃月英在永城[215,415]。
司馬徽在衢縣[405,275]。
張飛在長坂[245,315]。
張苞在崑山[425,185]。
張紹在北寧[265,165]。
張嶷在虞城[195,415]。
張遵在宋縣[335,275]。
范疆在菏澤[455,395]。
潘浚在中宿[155,425]。
龐柔在隨縣[245,265]。
卓膺在蕭山[195,245]。
王伉在不韋[15,385]。
王平在慶元[165,325]。
蔣琬在營陵[425,125]。
馬謖在街亭[105,185]。
馬良在新會[325,475]。
向寵在河間[245,115]。
廖化在武陽[95,305]。
譙周在隴縣[55,25]。
楊洪在離石[185,135]。
呂義在昆陽[365,215]。
秦宓在磐安[445,265]。
郭攸之在當利[405,145]。
董厥在新昌[455,35]。
胡濟在平湖[445,255]。
宗預在昌慮[465,185]。
杜瓊在德清[475,255]。
高定在邛都[55,345]。
朱褒在父城[355,235]。
樊建在岱山[475,275]。
文虎在臨泉[195,345]。
文鴦在圜陽[175,65]。
句安在蓮花[385,365]。
廖立在東牟[415,145]。
馬邈在即丘[425,205]。
李歆在常德[245,455]。
焦彝在衡陽[65,445]。

孫堅在魯縣[375,205]。
孫策在宛陵[435,315]。
孫權在陰陵[405,295]。
孫和在寒縣[425,165]。
孫霸在新陽[375,235]。
孫魯班在**[385,425]。
孫休在安陽[325,265]。
孫冀在下密[455,135]。
孫韶在牟平[475,135]。
孫翊在狋氏[485,15]。
孫峻在上曲陽[355,115]。
孫述在餘姚[445,245]。
孫匡在龍游[435,275]。
孫氏在宜春[435,335]。
孫桓在運城[245,145]。
太史慈在黃縣[465,115]。
太史享在考城[365,175]。
凌操在平襄[25,35]。
凌統在淮北[135,335]。
張昭在桐廬[175,245]。
張休在凌海[195,165]。
張紘在陽安[325,255]。
陸遜在辰陽[215,325]。
周瑜在赤壁[305,325]。
魯肅在大田[365,355]。
呂蒙在興隆[85,115]。
程普在博愛[345,405]。
潘璋在桂東[135,465]。
謝旌在奉新[255,375]。
史跡在射陽[75,215]。
周魴在高密[395,135]。
周泰在瑞金[205,375]。
徐盛在於離[235,35]。
甘寧在缺縣[105,105]。
韓當在下相[435,225]。
丁奉在鄞縣[415,325]。
留略在九門[395,95]。
宋謙在富成[365,205]。
小喬在涇縣[455,295]。
大喬在皖縣[365,315]。
諸葛瑾在高城[335,175]。
諸葛恪在開平[335,475]。
顧譚在柘榮[315,365]。
黃蓋在沅臨[245,355]。
蔣欽在當塗[385,285]。
朱桓在蒼南[185,255]。
朱治在魚台[45,395]。
步騭在青浦[425,175]。
步闡在石首[415,425]。
步協在首陽[25,5]
陶璜在廣信[265,465]。
陶浚在宜祿[345,265]。
程秉在京縣[205,175]。
賈華在歷陵[335,345]。
全琮在冀縣[295,225]。
士燮在龍編[145,465]
士壹在沙頭[115,95]。
士匡在雉縣[245,255]。
士徽在襄邑[395,155]。
士祗在廣衍[185,65]。
呂岱在安城[365,255]。
周善在資興[165,465]。
鍾離牧在番禺[305,475]。
陸績在布山[245,475]。
虞翻在望平[475,35]。
虞汜在西安[425,155]。
薛綜在正陽[415,415]。
顧雍在冥安[5,105]。
朱然在北平邑[495,15]。
桓階在邯鄲[315,145]。
嚴畯在臨縣[405,55]。
張溫在原鹿[355,275]。
吾粲在南深[325,135]。
吾彥在陽羨[385,335]。
修允在合浦[225,485]。
郭馬在臨羌[55,55]。
何植在須昌[345,215]。
濮陽興在孝昌[315,425]。
張承在平棘[375,95]。
萬彧在東安平[375,135]。
全尚在佛山[265,475]。
朱據在海陽[405,35]。
滕胤在新息[385,245]。
滕修在征羌[385,265]。
傅嬰在蓼城[385,125]。
唐咨在莒縣[495,195]。
胡沖在雍丘[375,155]。
陸抗在垣縣[235,195]。
伍延在舞陽[325,225]。
魏邈在帶方[455,45]。
樓玄在城父[335,285]。
薛瑩在弓高[335,135]。
呂布在虎牢關[275,215]。
高順在沛縣[365,245]。
張遼在陰館[275,85]。
魏續在下邳[415,245]。
宋憲在堂邑[485,215]。
臧霸在開陽[435,215]。
尹禮在利辛[255,345]。
吳敦在館陶[325,75]。
貂蟬在稷山[195,235]
許汜在鎮海[405,245]。
陳宮在相縣[375,245]。
成廉在曲成[495,135]。
胡赤兒在潁陰[385,225]。
李封在厚丘[425,195]。

劉表在漢壽[255,355]。
劉琮在貴池[125,355]。
劉琦在清淵[355,75]。
文聘在平谷[315,35]。
蔡瑁在湘潭[35,445]。
張允在從化[145,475]。
韓嵩在臨菑[415,155]。
蒯越在遂川[35,385]。
傅巽在漏卧[45,305]。
吳巨在武清[315,65]。
宋忠在新建[335,365]。
王威在安廣[185,445]。

袁紹在鄴縣[335,165]。
袁譚在南皮[385,105]。
袁熙在高句驪[485,25]。
袁尚在奴盧[315,95]。
沮授在甘陵[365,135]
沮鵠在定周[255,445]。
淳於瓊在烏巢[325,205]。
趙睿在雩婁[445,305]。
顏良在儀征[105,225]。
文丑在東陽[475,265]。
田豐在廮陶[335,125]。
高覽在軍都[325,15]。
蔣義渠在慎縣[305,265]。
蔣奇在徐無[365,35]。
韓猛在北輿[185,75]。
審配在文安[335,145]。
郭圖在高柳[305,35]。
逢紀在樂成[375,105]。
許攸在信都[345,125]。
呂曠在慈溪[455,245]。
呂翔在烏程[475,325]。
蘇由在中水[295,145]。
陳震在比景[215,455]。
陳琳在漳平[225,365]。
**在壺口關[285,165]。
郭援在東武[455,195]。
辛明在濱州[405,395]。

公孫瓚在土垠[395,55]。
公孫淵在昌遼[445,35]。
公孫越在順陽[275,275]。
公孫范在細陽[355,255]。
賈范在邯鄲[355,155]。
楊祚在陰盤[35,75]。
嚴綱在沮陽[335,35]。
關靖在安陵[205,215]。
卑衍在膠東[425,135]。

袁術在壽春[375,295]。
袁耀在發干[325,195]。
紀靈在上饒[345,375]。
袁胤在范縣[355,185]。
樂就在浮山[165,145]。
粱剛在江寧[455,175]。
梁綱在谷城[295,165]。
楊弘在新汲[315,235]。
俞涉在故安[455,5]。
雷薄在菀陵[245,165]。
劉勛在舒縣[395,325]。
韓胤在郫縣[135,275]。
橋蕤在蒼山[255,395]。
陳蘭在渾彌[315,55]。

馬騰在隴縣[115,205]。
馬超在臨涇[115,175]。
馬岱在居延[45,35]。
馬鐵在虢縣[285,225]。
馬休在沮縣[45,45]。
龐德在鍾離[405,285]。
韓遂在允吾[45,175]。
成宜在氐縣[15,5]
楊秋在談稾[145,295]。
邊章在姑臧[45,115]。
宋揚在平遙[65,145]。
李堪在鄃縣[315,155]。

劉璋在成都[95,285]。
劉循在蔡縣[165,235]。
高沛在嵩縣[155,405]。
王累在三河[15,125]。
張任在海豐[335,485]。
張松在邔縣[245,285]。
龐羲在德興[335,375]。
冷苞在掖縣[385,145]。
劉晙在高淳[15,185]。

韓玄在湘臨[295,375]。

何進在洛陽[265,215]。
王子服在洪洞[135,145]
皇甫嵩在樂亭[495,65]。
盧植在涿縣[345,55]。
朱儁在揭東[215,495]。

董卓在長安[185,225]。
華雄在汜水關[275,205]。
趙岑在廣昌[375,115]。
徐榮在離石[225,135]。
郭汜在觻得[15,75]。
蔡邕在臨戎[155,55]。
董旻在濕陰[415,115]。
樊稠在周口[305,415]。
李儒在益縣[405,125]。
李傕在富平[135,165]。
李暹在長垣[345,175]。
李別在寧德[235,365]。
李蒙在舟山[465,275]。
楊奉在繒縣[435,205]。
宋果在合縣[405,195]。
崔勇在高菀[475,115]。
胡軫在小黃[355,165]。
王方在谷熟[355,295]。
王昌在柳州[345,495]。

孔融在劇縣[445,145]。
宗寶在東昬[365,165]。

張角在廣宗[345,115]
張梁在曲陽[335,105]。
張寶在陽城[335,115]。
管亥在介縣[445,165]。
趙弘在安眾[235,275]。
高升在安憙[415,105]。
劉辟在潁陽[375,225]。
杜遠在新泰[135,395]。
張燕在谷城[375,195]。
孫仲在州陵[205,295]。
張曼成在葉縣[265,245]。
韓忠在膠州[225,385]。
何儀在南頓[305,245]。
波才在輪氏[365,235]。
卞喜在頓丘[405,175]。
程遠志在肥鄉[415,85]。

陶謙在郯縣[425,225]。
曹豹在武原[455,205]。
糜竺在高涼[295,445]。
糜芳在潞縣[165,35]。
陳登在廣陵[455,275]。

張魯在南鄭[135,265]。
閻圃在築陽[245,275]。
楊陵在萊西[255,385]。
楊平在營口[475,165]。
楊松在慈利[325,455]。
楊任在雊瞀[435,25]。

王朗在山陰[475,335]。
周昕在郎陵[355,265]。

嚴白虎在濟源[365,405]
嚴輿在永修[455,365]

金旋在冀縣[95,195]。
鞏志在連州[165,495]。

韓馥在鄗縣[315,115]
關純在保德[155,135]。
耿武在安德[425,115]。
辛評在平縣[335,95]。
潘鳳在很山[215,295]。

劉繇在南昌[365,375]。
張英在武當[265,275]。
樊能在當陽[235,285]。
陳橫在太湖[325,335]。

周朝在周寧[305,365]。
孔伷在譙縣[355,245]。
張綉在宛縣[255,275]。
胡車兒在新鄭[255,175]。
張先在扶溝[395,175]。
於吉在湖州[465,255]。
蹇碩在取慮[385,235]。
鮑隆在邢台[455,85]。
楊琦在都縣[345,95]。
王匡在懷縣[295,195]。
胡才在灌陽[305,255]。
吳子蘭在靜海[325,65]。
劉焉在雒縣[105,285]。
田楷在台縣[465,95]。
婁圭在銅山[75,185]。
張舉在上栗[395,365]。
張純在武德[195,185]。
吳碩在武邑[355,125]。
董承在沾縣[175,25]。
楊丑在南平[275,315]。
楊密在東朝陽[435,105]。
楊彪在襄賁[415,185]。
張楊在長子[275,165]。
眭固在山桑[325,285]。
樊氏在孱陵[345,315]。
張讓在南樂[405,405]。
左慈在沙縣[375,75]。
記得要加分哦

⑦ 三國中魏蜀吳各君主都是誰

魏國的君主分別是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蜀國的君主分別是劉備、劉禪、吳國的君主分別是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一、魏國君主簡介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後。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

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

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采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於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於青龍三年(235年)被封為齊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司馬炎代魏稱帝後,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

4、曹髦

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嘉平五年(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後,曹髦作為曹丕庶長孫被立為新君。

他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於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並親自討伐司馬昭。

事泄,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年僅20歲(虛歲)。死後被廢為庶人,降禮葬於洛陽西北。

曹髦擅長詩文,一說創制了九言詩,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等。好儒學,曾於太學就經義提出若干問題,另著有《春秋左氏傳音》(失傳)。

通繪畫,一說為中國第一位成為畫家的皇帝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目曹髦為中品。

5、曹奐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謚號為元皇帝。

二、蜀國君主簡介

1、劉備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

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2、劉禪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三、吳國君主簡介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孫亮

孫亮(243-260年),字子明,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吳大帝孫權第七子,母潘皇後。史稱吳少帝、吳廢帝、會稽王。

建興元年(252年),十歲登基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歲親政,但一年後(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終年18歲。西晉太康年間,原先任職吳國的官員戴顯將孫亮的遺骨葬在賴鄉。

3、孫休

孫休(235年—264年),即吳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

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謚號景皇帝,葬於定陵。

4、孫皓

孫皓(242年—284年),即吳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但,孫皓的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朝感到惶怖 。

天紀四年(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君主

⑧ 三國時期,除了漢獻帝劉協,還有哪些被廢黜的皇帝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其時,雖然有孫權、劉備的不斷犯邊,但基本不成氣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各種力量都在推動曹丕採取行動。那些曹氏部屬也在設想著如何彈冠相慶,如何分新朝一杯羹。於是便有小臣去逼迫漢獻帝效唐虞舊例,把帝位禪讓給魏王。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


三、孫皓

孫皓(243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富陽區)人,吳大帝孫權之孫,吳文帝孫和之子,東吳末代皇帝(264年-280年5月1日)。同樣是亡國之君,孫皓就比較殘暴昏庸,也即和後主劉禪之間可謂天差地別。孫皓在位初期,還是比較勵精圖治的。但是,剛剛取得一點成就後,孫皓就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武帝感到惶怖。天紀四年(280年),在晉滅吳之戰中,西晉攻破建康,孫皓投降,被西晉封為歸命侯。值得注意的是,漢獻帝退位之後,被封為山陽公,後主劉禪退位之後,被封為安樂公,魏元帝曹奐退位之後,被封為陳留王。所以,孫皓最後的待遇,顯然要低於其他幾位亡國之君。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

⑨ 東吳歷代皇帝列表

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1、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由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父親死後繼位成為一方諸侯;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後又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於黃武元年(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229年-252年,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為了便於區分,在前面加上統治者的姓氏,故稱之為「孫吳」。因其居於三國之東,而有「東吳」之稱。從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至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孫皓投降亡於西晉,東吳經歷四帝一共52年的時間,在開疆擴土、發展經濟、重視科學文化的進步、促進外交和民族團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熱點內容
江西省工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29:08 瀏覽:468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