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進社區
❶ 法律對青少年犯罪低齡化採取的措施
當然有,
民法中,不滿14周歲的,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14-16未部分行為能力人,
16能自己獨立賺錢,工作的可以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18以上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刑法中,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❷ 怎麼應對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糾紛
(一)加強房管部門監管以及相關政策引導
在我國,物業服務企業的管理部門為房管局的物業科,要從源頭上減少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數量,物業管理部門必須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宏觀指導。筆者認為完善科學的物業服務企業的招標、投標制度,讓有資質的服務意識強的物業服務企業來競標,定期監督、檢查物業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對不符合標準的物業服務企業發出整改通知,責令其在一定期限內作出整頓等一系列措施均可保障物業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減少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數量,並有利於和諧社區的建設和物業服務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物業服務合同具有公益性,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也具有公益性,特別是在公共設施的維護方面更體現了公益性特徵,物業管理部門可出台相關政策引導,通過各種方式引導物業服務企業以及業主自動履行自己的職責,只有提高履行合同義務的自覺性,才能督促物業服務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促使業主自覺配合物業服務企業的工作,主動履行業主的義務,從而共同促進物業企業的發展,創建一個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實現雙贏。
(二)成立社區調解組織,調處物業服務合同糾紛
調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等為依據,對糾紛進行斡旋、勸說,促使他們相互諒解,進行協商,自願達成協議,消除糾紛的活動。隨著近年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逐漸增多,筆者認為在社區設立專門的調解組織已很有必要,社區調解組織的成員可由社區工作人員、業主委員會主任、物業服務企業的相關人員、社區法官等組成。一旦發生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時,首先由社區調解組織居中調處,對爭議大、矛盾突出的糾紛在調解無果後告知雙方當事人可向管轄法院提起訴訟。在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中,基於物業服務合同中的業主一方人數眾多,達到完全意見統一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是否願意調解、是否願意接受調解的結果方面,可以通過全體業主表決決定,也可以採取類似於《物權法》中的業主專有面積占建築物總面積的比例和業主占總人數的雙重比例的辦法來決定。在社區調解組織的調解下,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本著互諒互讓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有關糾紛的解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並自覺履行,不僅能維持和睦融洽的鄰里關系,也有利於建立和諧舒適的社區,更有助於提高物業服務的質量和標准。
(三)法官進社區、現場釋法解決糾紛
社區法官機制雖不是新生事物,但在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頻發的背景下法官進駐社區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法官進社區主要是指社區所在地法院定期派駐法官進社區進行法律宣傳、咨詢和訴前調解糾紛,收到了良好成效,筆者認為該項舉措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有效推動和諧社區的建設,尤其對於社區內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解決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前所述,社區法官可作為社區調解組織的成員,根據生活經歷和自身審判經驗,深入社區開展法律宣傳,定期或不定期走訪社區了解社區民情,就地開庭起到「審判一案、教育一片」效果,有效化解發生在社區內的各種糾紛,尤其是幾年來逐漸增多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此外,為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由社區法官獨自調解糾紛,對於經驗豐富的民事法官,通過釋法明理,能有效解決大部分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有效地節約了司法資源,並能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筆者認為要做好該項工作,必須堅持把「法官進社區」與普法、依法治理相結合,與人民調解工作相結合,與司法公開相結合。對法官個人來講,一是要當好普法宣傳員,二是要當好矛盾調解員,三是要打造綜治社區服務平台。這些做法既能使已經發生的矛盾得到及時、合理的解決,防止擴大化,也能隨時掌控社區的動態,將潛在的糾紛和問題扼殺在搖籃當中,使糾紛在還沒有惡化之前,就得到緩解,並最終得以消化。
(四)仲裁解決
仲裁是指發生糾紛的當事人按照有關規定,事先或事後達成協議,把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以第三者的身份對爭議的事實和權利、義務作出判斷。仲裁對有效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有著重要的意義。仲裁一般以雙方自願為前提,范圍一般為民商事糾紛。仲裁程序相對於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其他方式具有自願性、專業性、靈活性、快捷性、獨立性等特點,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及時、公正、有效地解決提供了程序保障。事實上,許多物業服務企業在預先設定的物業服務合同中已載明如有糾紛交由仲裁委員會仲裁,這表明用仲裁的方式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是物業服務逐步走向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必然趨勢。適用仲裁方式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既能節約司法成本,提高效率,又能有效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五)完善相關法律依據,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司法是權利救濟的最後一道屏障,當事人在窮盡了所有的解決方式後仍然不能解決糾紛時,會選擇訴訟途徑。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解決糾紛、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目前我國物業服務合同方面的糾紛大部分進入了民事訴訟程序,但在該類糾紛的審理中,法院遇到了重重障礙,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物業服務合同相關的立法層次低、行政色彩濃,規定過於概況,操作性不強,實踐中,法院審理物業合同糾紛案件時,通常以《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為依據,但是這些法律並無直接關於物業服務的內容,《物業管理條例》及《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又過於原則,造成了法院對該類糾紛的法律適用難。由於我國物業服務合同方面的法律依據不足,政策引導不夠,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前文已有敘述,在此不再贅述。因此要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效率,保障法律的公平公正統一適用,更好地解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就需要制定物業服務合同方面的相關法律,提高物業服務立法層次,統一規范物業服務活動,明確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的權利義務,在法律中明確物業服務合同的性質,建立配套的實施細則,細化物業服務合同,指導物業服務合同的簽訂,促進物業服務合同的科學化和規范化,進一步促進物業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❸ 四官進村是哪四官
四官進村的四官指法官、警官、檢察官、司法服務官。
洛陽市開展過「四官」服務隊進村(社區)活動,洛陽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常態化開展工作推進、督查暗訪,按期高質量實現了「四官」服務隊進村(社區)服務「全覆蓋」和村(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建設任務。
2020年,洛陽市委政法委扎實推進「四官」進村(社區)擔任平安村官,共組建2817支「四官」服務隊,服務隊成員4787人,進村和社區開展服務活動41966次,入戶走訪群眾15萬餘人次,提供法律咨詢38600人次,化解矛盾糾紛8174件。
著力打造群眾身邊的心理服務機構——村(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定期組織專業心理服務人員為群眾提供專業、便利的心理健康服務。
全市共建成1066個村(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全市各級共建立心理服務志願者隊伍319支,全年開展心理服務培訓453次,向群眾提供心理咨詢服務10萬餘人次。
「四官」進村服務活動的作用:
「在農村,像這類贍養、婚姻等家事糾紛屢見不鮮,針對這種情況,僅憑一紙判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抓好訴源治理,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定紛止爭。
這與正在開展的「四官」進村服務活動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利用「四官」進村機會可以多了解基層情況,多化解矛盾糾紛,效果非常不錯。
❹ 社區治理六個能力
以黨建引領力,強壯社區治理「主心骨」。強化黨的意識和黨的領導,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作為一條紅線貫穿社區治理,突出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堅持黨的領導一貫到底,讓社區治理有根有魂,充滿生機活力。
健全基層黨建工作格局,推進市、區、街、社區的組織聯動、責任聯動、制度聯動,駐區單位、新興領域、行業黨建互聯互動,使黨建有效嵌入和融入各領域、各組織、各方面。健全社區黨組織工作網路,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組織架構,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延伸到網格上、樓棟里、居民家,紮根在最基層、覆蓋到最末梢,使黨組織離群眾最近、懂群眾最多、幫群眾最快,居民群眾時刻感受黨組織就在身邊,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配強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實施基層黨建「書記一號工程」,推行「書記項目」。加強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培養、選樹一批譚竹青、吳亞琴式的「小巷總理」。以區域統籌力,下好社區治理「一盤棋」。堅持「統」的理念和「整」的機制,促使各行各業、域內域外、頂層基層等多方面資源、各方面力量有機鏈接、統籌利用,形成組織優勢、政策資源、要素配置最大化,共同唱好社區治理「重頭戲」。運用系統思維打法,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堅持問題導向,破解駐區單位隸屬不同帶來的「體制之癢」、推倒互不往來的「阻隔之牆」,逐步實現社區治理由自轉到公轉、單體到整體、獨自到融合、粗放到精細的升級轉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強化聯動協同的實效性,發揮市域治理牽引作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
強化街道的「龍頭」帶動,圍繞賦能、擴權、減負,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以「軸心」功能,協調轄區各方,集聚治理優勢。充分發揮社區「粘性」功效,綜合考量各方利益、需求,搭好覆蓋全域、扁平一體、運行有效的治理「大舞台」。以服務供給力,開啟社區治理「金鑰匙」。樹立「居民就是我親人」服務理念,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既要見物、見事,更要見人,從需求處入手、問題處著力、矛盾處突破,用心用情用力搞好各項服務,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指數。打造「四位一體」服務體系,積極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有效拓展政府公共服務、社會組織服務、市場主體服務和志願互助服務。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大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把更多資源、服務放到社區,實打實地辦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實事。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務性社會組織,採取政府購買、定向委託、公益創投等形式,推進社會資源和群眾需求對接,加強專業化服務。運用市場化思維,用足用好市場資源,增強服務活力。搭建立體多元服務平台,著眼於精細化、精準化,健全資源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務與事務處置一體化運行機制,做實做好網格化管理服務。有效盤活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實現功能復合、一室多用和服務集成。整合轄區力量和資源,推動服務陣地由單一向多點、多元、多層轉變,為居民群眾、轄區黨組織提供就近就便服務。依託「互聯網+社區」,加大社區治理服務數字化轉型,讓治理更聰明、服務更便捷、居民更受益。以居民參與力,激活社區治理「細胞核」。發揮主人翁精神,依法有序組織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強化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同體理念。認真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協商、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依託黨員示範帶動、社區精英倡導、活動引導吸納等載體,破解居民參與率不高、參與面不廣、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大力推行長春市長山花園社區「四步議事」工作法,廣泛開展協商議事,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推動居民自治向小區延伸。長春市在疫情防控實踐中推出的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治理聯動機制,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堅持平戰結合、聯調聯動,把「三長聯動」常態化、制度化,並與「三社聯動」「三治融合」有機結合,實現小區服務「零距離」、末梢治理「全覆蓋」、居民訴求「快響應」,徹底解決「沙灘流水不到頭」的問題。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倡導「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以志願服務帶動居民參與治理。以黨建帶群建,推進居民群眾再組織化,延伸黨的工作手臂,把聯系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以環境營造力,編制社區治理「基因碼」。
在法治_境方面,引導居民群眾懂法、學法、守法、用法,當前要突出抓好民法典的學習。實施法官、檢察官、警官和律師進社區,把矛盾和問題及時化解在基層。堅持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相結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服務社區居民、維護穩定秩序。嚴守居民公約,弘揚公序良俗。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風險,走出一條以黨組織為核心、法理情融合推進的社區法治之路。在人文環境方面,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進家庭、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治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好家庭家教家風。實施「公約共紀」「社群再造」,找准居民文化需求共鳴點和興奮點,使社區居民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活動方式緊跟新時代。
在宜居環境方面,著眼於生活、生產、生態空間三位一體,通過規劃引領、專業運作、公眾參與和社會共治,打造一批活力街巷、口袋公園、慢行網路、綠地小品的街角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用現代智慧和工匠精神,把歷史文脈、紅色基因、特色符號、時代內涵等元素植入社區,優化社區交往的公共空間,增強社區治理的文化底蘊和特質底色。以發展助推力,把握社區治理「指南針」。強化新發展理念,順應時代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社區治理現代化工作,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社區治理的關系,破解治理難題,增強發展動力。胸有全局、服務大局,跳出就社區抓社區、就治理抓治理的單向思維,對接省、市發展戰略,融入發展大局,緊緊圍繞推進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找准切入點和結合點,積極探索新時代社區治理的實踐路徑,提供社區答案。
尤其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超前謀劃,主動作為,在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貢獻社區智慧和力量。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考慮問題、開展服務、實施治理,聚焦滿足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全面發展,把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把握問題導向,弘揚先進,總結推廣實踐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持干而論道,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豐富新時代社區治理實踐成果。來源: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