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語言
① 法庭語言技巧的內容提要
讀者諸君,在討論法庭語言技巧之前,作為「熱身練習」,先簡單地說說下面幾個問題,目的是幫助大家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本書的內容和宗旨。
一、語言與法律
語言對法律重要嗎?語言與法律是什麼關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聽一聽下面這些世界知名學者的話:
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副主席美國法學教授皮特·M.梯爾斯馬(Peter M.Tiersma)在《法律語言》(Legal Language)(1999年)一書中發出這樣的感慨:「沒有多少職業像法律那樣離不開語言。」他認為,「法律就是言語的法律」,「道德和習俗也許是包含在人類的行為中的,但是法律卻是通過語言而產生的。」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和法律語言研究學者威廉·M.奧巴爾(William M.0』Baar)在其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約翰·M.孔萊(John M.Conley)合著的《公正的言語》(Just Words)(1998年)一書中說:「在日常的和現實的意義上說,無論是在書面上還是在口頭上,法律就是語言。」
A.考夫曼和N.麥考密克則乾脆就說:「法學其實不過是一門法律語言學。」
由此可見,法律離不開語言:立法離不開語言——一切法律和法規都要付之於語言文字;司法審判離不開語言——直接言詞是司法審判的原則;執法和司法調解同樣離不開語言;法學研究更離不開語言。很多法律問題,其實就是語言問題。因此,習法,不能不習語言;從法,不能不精於語言;研究法,不能不研究語言;研究法的問題,不能不研究法的語言問題。
二、語言學與法律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規律的學問,而法學是關於法律的學問,這兩者有什麼關系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談一談一個相關的見聞。
2003年7月,本人應邀參加了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召開的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第六屆研討會,結識了幾乎所有的國際知名的法律語言學者、律師和法官。在交談之中,我發現,許多律師和法官都有扎實的語言學的背景,很多人是先學了語言學之後,再去學法律。而且,這種做法在西方一些國家的大學的學法學的人中,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例如,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上一屆主席勞倫斯·M.索蘭(Lawrence M.Solan)先生,曾在書中說到這么一件事:20世紀70年代末,他決定學法學,准備將來當律師。上法學院之前,他請教了一些知名的從業律師。令他感到頗為意外的是,許多律師給他的建議都是這樣的話:所謂法律,其實很多就是語言學問題,從語言學思維到法律思維的轉換,應該是非常自然的事。而且,對律師來說,有語言學的背景,比沒有這個背景,就多了一個優勢(索蘭,1993)。索蘭先生接受了這些建議,先去學了語言學,然後再去學法律。後來他寫了一本書(《法官的語言》),其中對法官的審判語言——尤其是對適用法律的解釋語言——的分析和批判,頭頭是道,令人拍案叫絕。他後來被著名英國語言學家、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首任主席,伯明翰大學的馬爾科姆·庫特哈德(Malcolm Coulthard)教授等推舉為國際法律語言學家協會第三任主席,成為當今國際法律語言研究領域的領袖之一。索蘭先生的例子充分說明語言學對從事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我自己在大量的法庭旁聽經歷中,發現中國的法官、公訴人和律師的語言有不少問題——至少值得商榷。實際上,有些敏於觀察、勤於鑽研、善於學習的律師、公訴人和法官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很多法庭技巧,就是語言學知識的運用和發揮。因此,如果法官、公訴人和律師懂一些語言學上的知識,有一定的語言學理論修養,他們在審判中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因此,語言學知識對從法人員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大學里的法學院或者法學系,有的根本就沒有開設語言學課程,似乎語言學與法學、法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有些雖然開了,但是非常淺顯,純屬點綴。真正地把語言理論——尤其是一些比較先進、在當代有很大影響且又證明有效的理論——和法律以及法律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課,幾乎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
三、語言技巧與角色
這本書是關於語言技巧的,具體地說,是關於法庭語言技巧的。那麼語言技巧對什麼行業、對什麼人都是一樣的嗎?我們的回答是:技巧因角色而異,而角色又受制於目的。目的有機構目的,也有個別具體行為的目的。人民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事務所的設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這些職業的設立,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公訴人的目的是「控」,而律師的目的是「辯」。目的不同決定這些人的出庭角色不同,而角色不同必然導致語言和採取的語言策略的不同。因此,我們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語言分而論之。但是,他們畢竟使用的是同樣的語言——漢語,目的都是說服(persuasion),因此,有些語言問題和語言技巧是具有共同規律的。同時,法庭語言是在互動中使用的,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對方的語言技巧,才能更好地利用語言技巧去說服對方。
四、說什麼與怎麼說
法律語言包括兩個層面: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通俗地說,就是「說什麼」與「怎麼說」。哲學家們已經就形式和內容問題作了無數的精闢的論述,毋庸我在此處贅言。有一句挺流行的話,叫做「重要的不是說什麼,而是怎麼說」。我們認為,說什麼和怎麼說都重要,即形式與內容同等重要。但是,對一個學法律的大學生來說,在大學呆了四年,也許已經學到了將來當法官、檢察官、律師時應該說什麼,但是不一定學會了怎麼說應該說的東西。因此,仍然有必要學會怎麼說。
本書側重怎麼說,怎麼說才能說得更好、更有效、更有力、更能說服人,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應。
怎麼說實際上就是說的技巧、說的策略、說的藝術。因此,本書專門談談法律語言技巧問題,確切地說,是向正在法學院學法律的學生尤其是即將從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工作的學生,還有那些對從法感興趣的人,談談在從法時怎麼說的問題。這些語言技巧或者策略不一定就能使他們成為名垂青史的法官、檢察官或者是戰無不勝的律師,但是知道、懂得這些語言策略和技巧一定可以幫助他們在通往這些成就的道路上走得快一點、穩一點——至少可以幫助他們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稱職的檢察官與合格的律師。
五、本書要說哪些內容
1.側重於法庭話語的問答。為什麼呢?因為整個法庭審判程序是建立在問答基礎上的。如果可以把法庭比作戰場,那麼檢察官、律師、當事人等都是戰士。在這個「戰場」上,決定勝負的武器就是語言,而問答是最重要的武器。
2.圍繞法來談技巧。為了寫作這本書,作者閱讀了很多關於語言藝術、語言技巧方面的著述,作者發現:語言、語言藝術、語言技巧問題固然有很多共性,但是法庭語言、法庭語言藝術、法庭語言技巧,卻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點——法庭語言技巧要受「法」的制約。一切離開了法律和法律規定的技巧都是斷了線的風箏——毫無價值的。
最後,我要告訴讀者,法律問題絕不是簡單的技巧問題,技巧只是贏得法庭辯論的因素之一。要贏得法庭辯論,首先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其次,要有扎實的工作基礎,比如說要有充分地調查取證,等等。
本書主要用作者自己親自收集的、大量真實的法庭審判現場錄音為資料撰寫的,並輔以適當的說明,以達到本書的寫作目的。我希望這些真實資料能對讀者了解法庭語言技巧帶來幫助。
② 法院執行法官語言不得當
您好:您可以去主管部門投訴她,不過要有證據。
望選擇為滿意答案,您的採納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③ 法官,律師,公訴人在法庭上的語言各有什麼特點
法律規定法官是中立,一般法庭上法官會核實被告人身份,偶爾會問被告人一些問題,掌控法庭的節奏和秩序。
律師是代表被告人利益發表意見,在舉證和辯論階段會提出意見反駁公訴人。
公訴人代表國家指控犯罪,宣讀起訴書什麼的,辯論階段和律師你來我往。
三種人說話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話,有的時候是各自說各自的,有的時候是簡單交鋒。
④ 香港各法院使用什麼語言啊
說對一半
香港有三間大學提供法律課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三間大學的法律課程使用全英文授課
所以收生標淮里頭對英語的要求非常高
另外香港沿用英國普通法 有很多法律概念用中文根本難以表達
加上教授大部份都是外國人 所以英文授課是必須的
不過根據基本法 香港的法定語言是中文和英文
所以無論中或英的文件都有法律效力
在法庭上 中英文兩語是通用的
如果法官是外國人 一般都會以英文審訊
同時為證人、控方、被告提供即時翻譯 確保公平公正
法律條文、判決書都是中英版本齊備
不過一般立法會制訂條例時都先寫英文 中文其實只是譯本
所以基本上法律文件都是以英文為准
⑤ 法院上法官判決時說的話
法官判決時就是宣讀判決書
這是民事判決書
(199×)建初字第256號
法定代表人劉××,開發公司總經理。
委託代理人馮××,××市 ××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事實,有雙方當事人陳述及補償安置協議書等書證證實。
本院認為,被告住進安置房後理應騰讓過渡房,故原告要求被告騰讓過渡房的請求應予支持。被告以未辦理安置房的產權證等為由,不騰讓過渡房的主張,不予支持。被告未騰讓過渡房引起糾紛,應負主要責任,故其要求原告賠償損失的請求不予支持;原告未及時解決與拆遷相關的問題,亦有一定的責任,故對其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請求亦不予支持。為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本案受理費50元,其他訴訟費用100元,由張×負擔。
審判員:李××
審判員:管××
199×年×月×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記員:萬××
這是刑事判決書
××××人民法院
刑事判決書
(一審公訴案件用)
(××××)×刑初字第××號
公訴機關××××人民檢察院。
被告人……(寫明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職業或工作單位和職務、住址和因本案所受強制措施情況等,現在何處)。
辯護人……(寫明姓名、性別、工作單位和職務)。
××××人民檢察院於××××年××月××日以被告人×××犯××罪,向本院提起公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或依法由審判員×××獨任審判),公開(或不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員)×××出庭支持公訴,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證人×××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首先概述檢察院指控的基本內容,其次寫明被告人的供述、辯解和辯護人辯護的要點)。
經審理查明,……(詳寫法院認定的事實、情節和證據。如果控、辯雙方對事實、情節、證據有異議,應予分析否定。在這里,不僅要列舉證據,而且要通過對主要證據的分析論證,來說明本判決認定的事實是正確無誤的。必須堅決改變用空洞的「證據確鑿」幾個字來代替認定犯罪事實的具體證據的公式化的寫法)。
本院認為,……〔根據查證屬實的事實、情節和法律規定,論證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什麼罪(一案多人的還應分清各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和刑事責任),應否從寬或從嚴處理。對於控、辯雙方關於適用法律方面的意見和理由,應當有分析地表示採納或予以批駁〕。依照……(寫明判決所依據的法律條款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寫明判決結果。分三種情況:
第一、定罪判刑的,表述為:
「一、被告人×××犯××罪,判處……(寫明主刑、附加刑);
二、被告人×××……(寫明追繳、退賠或沒收財物的決定,以及這些財物的種類和數額。沒有的不寫此項)。」
第二、定罪免刑的表述為:
「被告人×××犯××罪,免予刑事處分(如有追繳、退賠或沒收財物的,續寫為第二項)。」
第三、宣告無罪的,表述為:
「被告人×××無罪。」〕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接到判決書的第二日起××日內,通過本院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書面上訴的,應交上訴狀正本一份,副本×份。
審判長×××
審判員×××
審判員×××
××××年××月××日
(院印)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記員 ×××[1]
⑥ 《十六年前的回憶》從法官的語言中你又體會到什麼
體會到法官也有些心虛。
⑦ 法官應當怎樣說話
有人可能會說,說話誰不會呀!其實不然。「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重要的不是說什麼,而是怎麼說」。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曾經和我市法院的調解能手王建安法官交流,發現他雖然普通話說得不標准,可是他能夠將法律語言與大眾語言結合起來,而且風趣、幽默,很容易破解當事人的沖天怒氣,使當事人趨於平靜,這給我很多啟示。法律是實踐的藝術,我在審判和調解中著力提高自己的技藝。一日,我在我院圖書室看到了這本《法庭語言技巧》,發現我的思考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原來中國政法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廖美珍教授早已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進行了研究,我很快就讀完了這本書。因為沒有多少職業像法律那樣離不開語言,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法律離不開語言:立法離不開語言──一切法律和法規都要付諸於語言文字;司法審判離不開語言──直接言詞是司法審判的原則;執法和司法調解同樣離不開語言;法學研究更離不開語言。很多法律問題,其實就是語言問題。因此,司法,不能不習語言;從法,不能不精於語言……」。 《法庭語言技巧》這本書大約20萬字,包括學者評價、法庭語言問題技巧、法庭語言答話技巧、法庭語言預設技巧、法庭演說技巧、法官的語言技巧、檢察官的語言技巧、律師的語言技巧和當事人的語言技巧。仔細閱讀此書,我發現該書具有以下特色吸引著我: 一、突出的實證性 從事法官職業近20年,法學著作閱過不少,但是很多法學著作讓人閱讀時容易發困,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這本《法庭語言技巧》則不然,我認為它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首先在於它的實證性。廖美珍教授的這本書是他深入到法庭第一線,收集、錄制了大量的法庭審判現場錄音並進行了大量的法庭觀摩、考察和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整理、量化分析編寫而成,尤其是對審判實務中容易被法官忽視的一些法庭語言問題,讓人感受到非常切合實際,能給讀者很多的警示。比如作者舉例說,某審判長在主持庭審時說:「提被告人王某某到庭」,「提」是把犯人從關押的地方帶出來,法官用「提」字,顯然已經把被告人當成了犯人,這不僅僅是用詞錯誤,而且是違反刑事訴訟法。 二、突出以「法」為核心 研究法庭語言 所謂語言技巧實際上就是說的技巧,說的策略,說的藝術。那麼法庭語言、技巧,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日常交往中的語言技巧有什麼不同呢?廖美珍教授說,「其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法庭語言技巧要受「法」的制約──孫悟空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是在如來佛的掌心上玩」。正如法國著名大律師雷維所說:「在法庭上,說話問題與法律問題是不可分的」。因此,作者始終圍繞「法」來談語言技巧,強調在「法庭活動中,語言的合法性與藝術性不容忽視」。同時,作者也向那些立志要成為或者已經成為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的人傳遞這樣的一個信息:如果說法庭是舞台,那麼法官、檢察官、律師、當事人等都是演員。在這個舞台上重要的不是形體動作,而是最能體現這些演員天才、聰明、才智、才思、敏捷的是問答;如果把法庭比作戰場,決定勝負的不是武器而是語言,而問答是最重要的武器。 三、實用性、啟迪性和指導性 《法庭語言技巧》突出了庭審活動中的問與答,用作者的話說,「問答是法庭這個『戰場』上是最為重要的武器」。作者在書中對法庭的話語問答做了大量的實踐性的研究,對法庭實踐的參與者──法官、律師、當事人均具有指導性、實用性和啟迪性,因為作者側重於分析「怎麼說,怎麼說才能說得更好、更有效、更有力、更能說服人,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應」。例如,在談到法官的語言時,作者指出法官語言不僅要具有庄嚴性、准確性、科學性,而且要求:一要說到位,比如賦予權利的問題,必須說到位;二要說明白,如程序性話語中「法言法語」較多,所以法官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說明白;三要說的得體;四要說的准確;五要說的易懂──因人施語,隨機應變;六要說的規范;七要說的符合程序規定;八要平等對待控辯雙方或原、被告雙方的話語權;九是不要對證人或鑒定人的證言證詞當庭作評論;十是不要頻繁打斷。在分析實體性話語的規范與技巧時,廖美珍教授指出,要採用中立的態度,中立性地詢問,多用開放性的問話,合乎邏輯地詢問,要讓當事人解釋,語言要簡潔,不要指供,不要與被告人較勁,不能拿態度來威脅被告人,不要在一個話語里問多個意思獨立的問題,不要一邊問一邊就答話人的答話進行評論等等,指出了審判中法官法庭問話中存在的問題並予規范,給讀者很多的啟示,正如作者所說,「法官的語言,不是無韁的野馬,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賽道上賓士」。同時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了法律語言應該盡量通俗簡單,盡量使用能夠讓多數人接受和理解的語言。讓法律真正被當事人聽懂聽明白才能更有利於糾紛的化解,這也許與我們通常庭審觀摩評比中所要求的「法言法語」及普通話語有所不同,但我認為法官的智慧不是沉迷於法語法言的精英話語,而是應當追求服務於民眾和糾紛的有效解決,所以,將專業術語用通俗話語來表達以及視條件不同的隨機應變都是法官智慧的表現。 孔子曰:「志有之,言以是志,文以是言;不言,誰知其志?」因此,我將引用廖美珍教授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一個法官,必須擁有智慧,懷有良知,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同樣重要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法官,必須擁有表達其智慧和良知的語言能力。」第1頁 共1頁
⑧ 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三者的語言規范與技巧有何異同
你這個問題太抄專業了,他們都很專業的,沒有什麼異同,要嚴格的來說,法官是一個居中裁判者,檢察官呢,是一個有理有據,然後先起訴的原告,律師呢,也可能是代理的,原告也可能代理的被告,所以,這三者的異同很難說清楚啊!
⑨ 刑事案件判刑的時候,法官一般會說什麼
刑事案件判刑的時候,法官一般會宣讀判決書,判決書的內容包括刑事案件的事實經過,以及對被判刑的人的判刑懲罰,還有此次案件參與的工作人員等內容。刑事案件相對於民事案件,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而且性質更加惡劣。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還需要大量事實證據作為支撐,整個過程中充滿了艱辛,不管是對於原告還是被告,都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而且雙方的律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找出充分的證據來為自己的辯護人提供證據支持,宣判的法官和審理員書記員等工作人員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以一個公平公正的態度來看待案件的發展。等到最終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需要法官來宣讀最終的結果,所以法官在判刑的時候說的話都是根據事實真相來組織語言的。
一、刑事案件判刑的時候,需要法官來宣讀最終的審判結果法官是作為一個按鍵審理過程中的最終長官,是具有絕對權威性的人物,所以在刑事案件最終判刑的時候,法官能說的話只能是宣讀此次案件的最終判刑結果。法官需要在庄嚴的審判庭上宣讀出被告人的最終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