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雷大法官

雷大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7-09 17:45:21

『壹』 美國警察經常說的那句,你有權保持沉默什麼的,有什麼來歷

一、「你有權保持沉默!」——米蘭達警告的由來

熟悉美國警匪片的讀者,對警察向犯罪嫌疑人說出的第一句話耳熟能詳:「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麼你所說的一切都能夠用來在法庭作為控告你的證據。你有權在受審時請律師在一旁咨詢。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的話,法庭會為你免費提供律師。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權利?」
這句話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也稱「米 蘭達告誡」,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
這一告誡的形成,緣於美國的一個案例。

事情是這樣的:米蘭達是一個青年,他在1963年被亞利桑那鳳凰城警方以綁架和強奸一個18 歲弱智少女罪名逮捕。他在警察局接受了兩小時的訊問後,簽下一份坦白文件。但是事後,他又說並不知道「憲法第五修正案」賦予了他沉默的權利。也就是說,米蘭達不知道自己有沉默權,也不知道自己有取得律師幫助的權利,而警察也沒有告訴過他。他的律師在法庭上抗議說,根據憲法,米蘭達的坦白不可以作為對所犯罪行供認不諱的證據。雖然憲法修正案已經存在了近200年,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司法一直沿用歷史上傳下來的原則:要是嫌犯「自願」作出的坦白,就可以遞交法庭作為證據。並不強調警察必須告知嫌犯他有什麼樣的權利。「自願」而不是強迫,是那個時候惟一的標准。所以,米蘭達的坦白還是作為主要證據,在法庭上將他定了罪。他被判了20年監禁。他以自己「沒有被告知權利」作為理由,一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接受最高法院的復審。

1966年,沃倫首席大法官主持的最高法院作出裁決,指出公民在接受訊問以前有權知道自己的憲法第五修正案權利,警察有義務將它告訴嫌犯,告知權利之後,才能訊問。因此,米蘭達一案被宣布無效,發回重審。

從此以後,如果美國警察在抓人的時候忘了這幾句關鍵的話,那麼人犯所作的一切供詞在審理時都將被判無效,而最終人犯也可能會被法庭放走,因為他的權利在逮捕時受到了侵犯。自1966年起,美國所有的警察在訊問嫌犯以前,都必須將「米蘭達警告」先告訴嫌犯,不管警察那時候是多麼忙亂,多麼匆忙,心情多麼不好,形勢是多麼緊張。這就是著名的「米蘭達警告」的由來。

說到這里,你一定想知道35年前米蘭達一案發回重審的結果吧?最高法院作出米蘭達一案裁決以後,米蘭達一案重新開庭,重新甄選陪審員,重新遞審證據。米蘭達本人原來的坦白當然是不能用了,幸好檢方找到了新的證據。米蘭達曾經跟以前的女朋友吹噓過自己的犯罪經歷,警察找到了這個女朋友,她在法庭上作了證。米蘭達再次被判定有罪。1972年,米蘭達獲假釋出獄。1976年,34歲的米蘭達在酒吧里與人爭執斗毆,被刺身亡。警察逮捕了一個刺殺他的嫌疑犯。在訊問開始前,警察向嫌犯傳達了「米蘭達警告」,嫌犯選擇保持沉默,但警察還是依法將其起訴。

二、
Miranda Warnings(米蘭達警告)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and refuse to answer questions.

Anything you do say may be used against you in a court of law.

You have the right to consult an attorney before speaking to the police and to have an attorney present ring questioning now or in the future.

If you cannot afford an attorney, one will be appointed for you before any questioning if you wish.

If you decide to answer questions now without an attorney present you will still have the right to stop answering at any time until you talk to an attorney.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your rights as I have explained them to you, are you willing to answer my questions without an attorney present?

"憲法要求我告知你以下權利:
1."你有權保持沉默,你對任何一個警察所說的一切都將可能被作為法庭對你不利的證據。
2."你有權利在接受警察詢問之前委託律師,他(她)可以陪伴你受詢問的全過程。
3."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只要你願意,在所有詢問之前將免費為你提供一名律師。
4.如果你願意回答問題,你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終止談話。
如果你希望跟你對律師談話,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停止回答問題,並且你可以讓律師一直伴隨你詢問的全過程。"

三、
「9·11」事件之後,受國內反恐形勢影響,被告人是否擁有沉默權,再次成為司法界的爭論話題。許多旗幟鮮明的自由派人士,也開始反思過去的觀點,甚至提出令公眾大跌眼鏡的建議。

讀過法學院的人,多被問過這么一道哈佛「公正課」式的問題:一顆核彈即將在市中心引爆,一名嫌犯知道核彈的藏匿地點,但抵死不招,政府能否以刑訊手段,逼迫他招認?正方反方,都能搬出許多道理。有人說,刑訊是小惡,恐怖事件是大惡,政府可以用小惡制止大惡。也有人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今天你以反恐為由施暴,明天就可以公共安全為借口,任意濫用刑訊,所以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程序正義。

後一種說法,始終有點兒一廂情願的味道。事實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國政府,在面對極端恐怖事件時,能夠堅守住程序正義的底線。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新近出版的自傳《抉擇時刻》中就承認,「9·11」事件後,為防止更多的恐怖襲擊,他親自批准過對多名「基地」組織成員動用水刑。而類似的法律、道德困境,後來也成為諸多影視劇的主題,如著名劇集《24小時》、電影《戰略特勤組》。有意思的是,編劇自己也清楚,倡導緊急狀況下的刑訊,是一種「政治不正確」,所以盡管觀眾看得開心、解氣,編劇事後總會給主人公安排一些法律上的「麻煩」。

說到美劇,沒有什麼比「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說的每句話,將成為呈堂證供」這段台詞更加深入人心了。而它的出處,正是聯邦最高法院1966年判決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為防止政府屈打成招、製造冤獄,專門設定了「不自證己罪特權」,規定「任何人於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被強迫成為對自己不利的證人」。但是,在1966年之前,這項特權並沒有得到程序保障。警察經常在訊問嫌疑人前,不告訴他們其實有保持沉默和聘請律師在場的權利。為此,最高法院在「米蘭達案」判決中明確宣布,警察訊問嫌犯前,必須進行權利告知,否則的話,靠訊問獲得的證言或證物,統統無效。

「米蘭達案」判決在保障刑事被告人權方面,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卻受到保守派民眾的批判和攻擊,他們認為這樣的規定束縛警察手腳,不利於維護「法律和秩序」。1984年,最高法院不得不在「紐約州訴誇爾斯案」中,創設了「公共安全」例外。在這起案件中,警察逮捕一名強奸嫌犯時,發現他身攜槍套,便問道:「槍呢?」根據嫌犯指認,警察找到一把手槍。最高法院在判決中認定,警察如果為保護公共安全,可以未經「米蘭達告知」,直接訊問嫌犯。

2000年,保守派大法官已在最高法院占據多數席位,他們打算借「迪克森訴美國案」,推翻「米蘭達案」。此案庭審期間,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語重心長地說:「全世界估計有20億人聽過這些話。在他被訊問之前,他會被告知,他有權保持沉默,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作為呈堂證供,在律師趕到之前,他可以什麼也不說,如果請不起律師,政府可以為他指定一個。在已經過去的30年中,這些話成為美國司法文明的重要標志,難道不是這樣嗎?」或許是這番話提醒了部分保守派大法官,他們幾經斟酌後,還是決定對「米蘭達案」手下留情。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執筆的判決意見坦陳:「『米蘭達案』判決已經融入了警方的日常工作,並成為在這個國家的文化的一部分。」自此案之後,「米蘭達案」判決才正式進入安全領域。

「9·11」事件之後,受國內反恐形勢影響,被告人是否擁有沉默權,再次成為司法界的爭論話題。許多旗幟鮮明的自由派人士,也開始反思過去的觀點,甚至提出令公眾大跌眼鏡的建議。例如,全美最負盛名的刑辯律師、哈佛法學院教授艾倫·德肖維茨負提出,對於某些恐怖分子,可以在經過嚴格舉證和審批之後,對其實施刑訊,刑訊強度應以不威脅其生命為限。2003年,最高法院作出的「查韋斯訴馬丁內斯案」判決,則從側面說明,部分大法官其實支持這一做法。

「查韋斯案」與恐怖活動完全無關。本案中,加州公民馬丁內斯騎車上班路上,被正在緝查違禁葯品的警察截停。一名警察試圖用手銬銬上他,馬丁內斯奮起反抗。警察隨即開槍。馬丁內斯身中五彈,被送往醫院急救。

在醫院搶救期間,警官查韋斯訊問了馬丁內斯。後者承認自己當時搶了警察的槍,並用槍指著一名警察,所以才中槍。整個訊問過程,都被警方錄音。由於槍傷使馬丁內斯終身癱瘓,雙目失明,政府未追訴他責任。但馬丁內斯還是以濫用暴力為由,將警方告上法庭。庭審過程中,警方出示了當時的訊問錄音,試圖證明開槍的必要性與合法性。馬丁內斯的律師則提出:警察在訊問自己的當事人之前,並未告知他的「米蘭達權利」,而且用中斷治療對他進行威脅,所以相關錄音不得作為呈堂證供。地區法院支持了馬丁內斯的訴求,宣布將錄音排除在證據之外。上訴法院維持原判,警方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 本案的法律爭議是:如果一個人並不會在刑事案件中受到追訴,對他的強制訊問,是否違反憲法第五修正案的「不得自證己罪條款」?2003年5月27日,九位大法官以6票對3票判定:警方對馬丁內斯的訊問錄音屬於有效證據,不得被排除。

保守派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主筆的判決意見指出:憲法第六修正案的確規定「任何人於任何刑事案件中,不得被強迫成為對自己不利的證人」。而馬丁內斯的證詞,也的確對他不利。但是,本案並非刑事案件,馬丁內斯雖然拒捕,卻沒有受到任何刑事追訴,所以,警察訊問他之前,無須進行「米蘭達告知」。

不要小看這個判決的意義,德肖維茨教授為了分析此案,專門寫了本書,名叫《我們真有沉默權嗎?強制訊問和「9·11」之後的第五修正案》。他認為,按照大法官們在這起案件中的推理,一個人只要不會受到刑事追訴,或者被豁免刑事責任,就失去了保持沉默的權利。換言之,警察為探知炸彈的下落、疑犯的蹤跡,只要相關證言不會使「證人」本身受到刑事追訴,就可以有恃無恐地對「證人」動用強制措施。而「證人」們唯一的法律依靠,將只剩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如何處理這個道德與法律上的雙重困境,是時間老人甩給未來法律人的一道難題。

『貳』 今日說法開播至今,你還記得看過案情最精彩的一期嗎

李某的妻子在婚前和張某談過一段時間的戀愛,但後來沒有結婚,李某在與妻子結婚後得知此事,一直耿耿於懷,他性格偏激,不善言談。他非常愛妻子,不願逼問妻子這件事,希望妻子能主動跟他說,於是把這件事一直悶在心裡。婚後,他與妻子育有一子,妻子一直為他操持家務,照顧老人,相夫教子,從來沒有不守婦道的行為,看起來他們生活十分美滿。但他還是一直想著妻子婚前戀愛的事情,覺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幫別人養媳婦。他不願說這件事,但又一直放不下,有時行為便十分古怪。2001年,他因製造攜帶危險品爆炸物被判刑八年,出獄後,他回到家中,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但他還是忘不了妻子婚前的事情,終於有一天,他跟妻子說,讓妻子詳細地告訴他這件事,並說談完之後他們就好好過日子。妻子驚訝於他居然一直記著這件事,明白了這么多年丈夫奇怪行為的由來,她相信了他說的談完之後好好過日子的話,於是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並且在他的逼問下,詳細地說了前男友的家庭住址在鄰縣某村。但談完之後,他心裡仍然放不下這件事,他覺得整整十二年來他內心的不平靜以及不幸福的生活的根源都在於妻子的前男友張某,他決心把張某殺死。於是,他來到張某的老家某村,但張某一直在城裡做生意,平時不回家,他一直沒有等到,後來過年了,李某心想過年你總不能不回家吧,於是在正月初九這天,他先去了張某老家踩點,拿鼠葯毒死了看家的狗。然後在正月十二這天,他拿著刀來到張某家中,直奔張某睡的西廂房,但西廂房沒有人,於是他直奔東廂房,東廂房是張某父母的卧室,經過一番搏鬥,將張某父母殘忍殺害。

『叄』 美國現任大法官都有誰

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小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2005——)
大法官(Associate Justices): 安東尼亞-斯卡專利亞 (Antonia Scalia)(1986——)
安東尼-肯尼屬迪(Antony M. Kennedy)(1988——)
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1991——)
露絲-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1993——)
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1994——)
塞繆爾-阿利托(Samuel A. Alito, Jr)(2006——)
索妮婭-索托馬約爾(Sonia M. Sotomayor)(2009——)
艾琳娜-凱根(Elena Kagan)(2010——)

『肆』 德雷克大學的德雷克法學院

歷史
德雷克大學法學院(Drake Law School)由愛荷華州最高法院法官切斯特·科爾(Chester C.Cole)創立於1865年,迄今已有近150年歷史,為全美最古老的25所法學院之一。 該法學院是美國法學院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Law Schools)的發起成員,自該協會1923年第一次認證開始即被認證,同時其是美國律師協會(ABA)認可的全美75所白帽階層(美國法學院優等生協會,Order of the Coif)法學院之一。
德雷克憲法研究中心
德雷克憲法研究中心(The Drake Constitutional Law Center)是由美國國會建立及聯邦政府資助的全美僅有的四所憲法研究中心之一。中心的任務是促進對美國聯邦憲法本身、形成、根源、原則及其發展的研究。
作為憲法研究中心的基本組成部分的「德懷特·奧普曼講座系列」(the Dwight D. Opperman Lecture series),該系列講座是全美憲法研究的重要學術活動。講座由德雷克法學院校友、West出版集團前CEO德懷特·奧普曼先生資助,講座邀請頂尖法學家、法學學者到德雷克講學。11位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前來德雷克參與該講座,分別是:首席大法官羅伯茨( Chief Justice John G. Roberts),大法官布雷耶( Jr., Justice Stephen G. Breyer),大法官托馬斯( Justice Clarence Thomas), 大法官斯卡利亞(Justice Antonin Scalia), 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Chief Justice William H. Rehnquist), 大法官金斯伯格(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大法官奧康納(Justice Sandra Day O'Connor), 大法官肯尼迪(Justice Anthony M. Kennedy), 大法官鮑威爾(Justice Lewis F. Powell), 大法官布萊克門(Justice Harry A. Blackmun),大法官阿里托(Justice Samuel A. Alito).
每年度的憲法學術研討會(The annual Constitutional Law Symposium),也為德雷克帶來了全美頂尖法學家、法官、律師參與某一憲法主題的討論。先後參與該研討會的學者有:
Jack Balkin, Knight Professor of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Director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roject, Yale Law School
Andrew Koppelman, John Paul Stevens Professor of Law and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mma Jordan, Professor, Georgetown Law School
Adam Liptak, Esq., U.S. Supreme Court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Michael Dorf, Professor, Cornell Law School; Ilya Shapiro, Senior Fellow in Constitutional Studies at the Cato Institute
Eric Posner, Kirkland and Ellis Professor of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of. Michael McConnell (Stanford),
Prof. Erwin Chemerinsky (UC Irvine),
Prof. Michael Gerhardt (William & Mary),
Prof. Nadine Strossen (NY Law School & President, ACLU)
Prof. Gerald Torres (Texas).
中心研究成員:
中心主任:
Mark Kende教授,詹姆斯·麥迪遜憲法講席教授(James Madison Chair in Constitutional Law),先後畢業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及法律博士(JD)學位。
研究人員:
Miguel Schor教授,研究領域:憲法、比較憲政、拉美研究,先後在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獲得學士、碩士及法律博士(JD)學位。
Hunter R. Clark教授,研究領域:憲法、國際人權法、國際公法、美國最高法院,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獲法律博士(JD)學位。
Russell Lovell教授,研究領域:公民權、憲法訴訟,先後畢業於聖母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獲學士、碩士及法律博士(JD)學位。
德雷克法律評論
德雷克法律評論是全美排名前四十位的法官引用最多的法律評論(the top 40 law reviews nationally for the number of times courts have cited its articles)。在該法律評論發表過文章的一流學者有:Erwin Chemerinsky, Cass Sunstein, Randy Barnett, Cheryl Harris, Paul Brest, Stephen Carter, Michael Gerhardt, Chief Justice John G. Roberts Jr., and Stephen Rapp (Chief Prosecutor of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urt for Sierra Leone).

『伍』 郵政特快專遞1016159230015雷文化中華人請問大法官您收到了沒有

2017-08-01 14:13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臨夏州郵政局營業廳已收件
2017-08-01 19:54 臨夏回族自治州 : 離開臨夏回族自治州 發往蘭州市
2017-08-02 07:25 蘭州市 : 離開蘭州市 發往北京市
2017-08-02 14:19 離開北京市國貨航航空郵件處 發往阜成門區域分公司王府井營投部
2017-08-02 16:55 北京郵政速遞阜成門區域分公司王府井營投部安排投遞,預計23:59:00前投遞
2017-08-02 16:56 北京市 妥投 : 投遞並簽收,簽收人:單位收發章
信息顯示,這個ems上個月就已經妥投了。快遞是投遞到高院傳達室的。

『陸』 美國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哪九位

1、小約翰-羅伯茨 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由布希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通過,羅伯茨就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他也是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首席大法官。

2、安東尼亞-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

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是目前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其父為西西里移民,其母也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1986年被羅納德·里根任命為大法官,接替升任首席大法官的威廉·倫奎斯特。斯卡利亞被普遍認為是最高法院最保守的大法官,反對實踐主義司法,支持約束主義司法。

他以比較嚴謹的態度解釋國會制定的法律,以比較寬的態度解釋州和地方的法律,除非後者與聯邦法律或保守的憲政原則相違背。

3、安東尼-肯尼迪 Antony M. Kennedy

羅納德·里根總統提名肯尼迪為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88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桑德拉·戴·奧康納退休後,肯尼迪常被認為是最高法院中唯一的搖擺票,在很多投票5:4的案件中處於關鍵地位。他立場傾向中間偏右。

4、克拉倫斯-托馬斯 Clarence Thomas

美國法學家,自1991年以來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最高法院繼瑟古德·馬歇爾後第二位黑人法官,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之一。

5、露絲-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1993年,美國最高法院懷特大法官退休,最高法院出現了空缺。當時柯林頓政府的女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向柯林頓舉薦金斯伯格。參議員以96票對3票通過了金斯伯格的確認。

1993年8月10日金絲伯格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猶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6、斯蒂芬-布雷耶 Stephen Breyer

斯蒂芬-布雷耶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並獲得法律學位。他曾任職於政府部門及學術界,並從1980年至1990年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一巡迴審判庭法官,且於90年至1994年晉升為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

比爾·柯林頓總統提名布雷耶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在1994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自由派。

7、塞繆爾-阿利托 Samuel A. Alito, Jr

2006年1月31日被喬治·沃克·布希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法學院,1990年被老布希任命為第三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他是第110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退休的桑德拉·戴·奧康納,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8、索妮婭-索托馬約爾 Sonia M. Sotomayor

2009年8月6日美國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了聯邦上訴法院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提名通過後說,他相信索托馬約爾能勝任這一職務。

8月8日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宣誓就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接替6月退休的法官戴維·蘇特,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

9、埃琳娜-凱根 Elena Kagan

2010.8.6 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為埃琳娜.凱根進入最高法院在東廳舉行慶祝晚宴之前,於總統辦公室簽署委任狀。

『柒』 電視劇大法官里派出所所長開槍殺水果灘老闆是第幾集

第十四集。

《大法官》是唐敬睿執導,尤勇、劉佩琦、楊立新、陳瑾主演的劇情內電視劇,於2001年10月17日在中央電視台容一套播出。

該劇改編自山東作家張宏森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春江市法院副院長楊鐵如等一批法官經手的形形色色案件和法官、司法人員在情與法之間的抉擇。

楊鐵如下決心重回法庭,他現在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辭去公職。妻子劉早春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對陳默雷,說出了他的決定。陳默雷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楊鐵如悲壯地說不願給自己留下一座荒山。市委書記孫志在從省里趕回春江的路上遇到一樁命案。一個派出所所長為了討價還價,和水果攤主發生爭執,便開槍射擊攤主。孫志命令用自己的車把受傷的攤主送進醫院,可在去醫院的路上,人就斷了氣。

孫志緊急召集各方面的領導開會,要求特事特辦,重事重辦,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先解決這一槍的問題。孫志特意囑咐陳默雷,金城的案子,照常開庭,但有一點,不能引出其他的亂子。深夜,陳默雷和張業銘一起走出市委書記的辦公室,張業銘對法院的審判工作指指點點,說林子涵不適宜參加此次重大的審判,他還擔心鄭小泉不勝任金城一案的審判長,對這些問題,陳默雷都避而不談。

『捌』 大法官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大法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專
電台宣布。「道屬格拉斯·艾爾德叛國案於去年八月二日判決——」艾爾德用顫抖的手指把收音機的音量開得更大,播音員的聲音震耳欲聾:「——一星期前,即公元2460年9月17日,道格拉斯·艾爾德已向鄰近的巡邏站投降,並被押赴刑場處決——」艾爾德卡嗒一聲把收音機關上!
他已經記不得自己把收音機關了。他的房間里一會兒聲音響如炸雷,一會兒死一般靜寂。艾爾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用病態的眼睛,透過透明的牆壁,凝視著法官之城閃閃發亮的屋頂。幾個星期以來,他一直找不到機會。他曾試圖說服自己,「那些科學成就對他有利。但是,即使當他估計這些成就對於整個人類的價值時,他就已經意識到,大法官是不會以和他相同的觀點來看待這些成就的。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當著「朋友們」的面提出,象他道格拉斯·艾爾德這樣的人,也能治理得和永生的大法官一樣好。實際上,讓一個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更接近的人來發號施令,可能是個好主意。他極力主張:少一點限制,多一點個……
有問題再找我

『玖』 開庭前法院是不是都要調解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專解。即使到執行階段,屬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拾』 誰是當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小約翰·羅伯茨,1955年1月27日出生。羅伯茨先後在哈佛大學獲得了文學士(1976年)和法學博士學位(1979年)。畢內業後容先是擔任第二上訴巡迴法院的亨利·肯尼迪法官的書記官,1980年又擔任時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倫奎斯特的書記官。1981-1982年,曾擔任里根政府司法部長的特別助理。1982-1986年,擔任里根政府的白宮法律顧問。1986-1989年,在華盛頓特區當律師執業。1989-1993年,出任司法部副部長。1993-2003年,重執律師業達10年。2003年被任命為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2005年經布希總統提名,並獲參議院高票通過,於9月29日就任美國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

補充你的問題:John Glover Roberts

熱點內容
最新四川省消防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6 瀏覽:44
民用航空飛行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1 瀏覽:405
別人為我死我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24 17:03:05 瀏覽:244
反恐怖主義法立法宗旨 發布:2025-01-24 16:55:15 瀏覽:518
中國合同法以成文法形式出現 發布:2025-01-24 16:21:33 瀏覽:132
我國立法上關於補強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1-24 16:15:30 瀏覽:440
論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發布:2025-01-24 16:00:55 瀏覽:749
交通法規39條 發布:2025-01-24 15:54:57 瀏覽:536
勞動合同法對中小型企業的影響 發布:2025-01-24 15:48:18 瀏覽:928
勞動法自動離職給工資嗎 發布:2025-01-24 15:32:51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