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兩庭

法院兩庭

發布時間: 2022-07-15 02:10:42

Ⅰ 如何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兩庭"建設

"兩庭"建設是人民法院全面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公正與效率"這個主題,就應該確保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公正,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辦案環境。因此,法院的自身建設,特別是執法環境的改善顯得十分重要。沒有審判法庭,執行憲法規定的公開審判原則必然受到影響,法院的形象也很難樹立,法制尊嚴也很難體現。近些年來,法院系統在"兩庭"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辦公、辦案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兩庭"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兩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選址和布局上不科學、不合理。一些人民法庭在撤並後的選址上不合理,法庭、審判庭由於佔地面積較大,在重要地段,繁華地段因地價高,不敢問津。為了節省資金,為了建設中降低成本,使法庭、審判庭的選址在避開繁華地段後,建在一些僻背的地段,達不到兩便的目的,顯現不出司法文明與進步的直觀性,讓人感到惋惜。 二是設計不符合司法的功能要求,不盡完美,主要表現為①類似於行政辦公樓、結構不合理。②對功能用房考慮不周全。如立案、執行用房的布置面積上不恰當、不合理、審判用房較少、較小。辦公用房擠占審判用房的現象突出,這與人們的司法觀念有關。③外觀設計、平面布局中以西式結構為主,很少體現民族特色,對傳統建築,院落布置的借鑒太少,即創新與繼承不足,如果僅用門口的石獅和個別雕塑來表現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很蒼白的。④對標准化的理解太機械,千人一面,體現不出地域經濟文化的特色。一些法庭的類別仍比較保守,一些人要求二十年不落後顯得標准過低。 三是資金保障不到位。國債項目中"兩庭"建設以中央投資為輔,地方配套為主。由於地方財力有限,領導觀念的原因,地方配套不足,法院往往是負債建設,既影響了質量和工期,又為法院背上了深重的經濟負擔。 二、加強"兩庭"建設的建議 在多年的"兩庭"建設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兩庭"建設在建設法治國家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法院"兩庭"建設就是樹立司法權威,維護法律尊嚴;加強法院"兩庭"建設,就是強化執政黨領導,鞏固政權建設。因此,在法院"兩庭"建設中,應盡可能融入先進法律文化,體現時代法律精神,展示現代司法形象,將司法的內涵、權威、神聖蘊含其中,真正讓人們在"兩庭"建築中感受法治國家司法的威嚴和文明,從而更加敬仰法律、尊重法律,更加擁護執政黨的領導,夯實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具體是: (一)"兩庭"建築應將古今法律文化背景融入其中,通過寓意深刻的建築風格傳遞法學理念。從古到今,從西方到中國,法院一直被人們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它雖然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司法形象,承擔著維護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職責,但人們並不真正了解它。而如今"兩庭"的建築風格可以向人們展示一國的司法內涵和法律文化。如有的法院審判大樓以正反凸凹兩個弧面體鑲嵌穿插為主要特徵,中軸對稱,配以穩重剛勁的柱廊和氣勢恢宏的大台階,外觀庄嚴大方,線條粗放明析。居高俯瞰,大樓呈一天平圖案,體現了審判法庭的法治內涵。還有的法院審判大樓正立面正上方鑲嵌著國徽,兩旁高聳的16根圓柱,大廳正中的巨型雕塑,在古銅色的背景下以金光閃閃的中國傳統"法"字及其釋義為中央圖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正大氣,法律的公正聖潔和人民法院的莊重威嚴。這些法院審判大樓的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均蘊含了深刻的寓意,既讓人賞心悅目,又讓人肅然起敬,值得學習和借鑒。 (二)"兩庭"建設應將司法為民要求入其中,通過合理的建築格局表達公開、公平、公正、透明、便利的司法理念。"兩庭"建築的布局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當事人對司法的公信度,也直接影響著法律精神和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發揮。一個布局合理、訴訟環境和諧,能體現以人為本和司法為民理念的審判大樓,首先就能從心理上贏得當事人的信賴,有利於審判活動的順利開展。如有的法院不僅在形式上將"民主、法治、公正、清廉"的司法要求鑲嵌在牆面上,還從實質上體現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專門為殘疾人設置了無障礙通道,設置電子公告屏,滾動播出開庭公告;在法庭和辦公區設置觸摸式電腦,便於查詢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等內容。還有的法院為方便當事人訴訟,專門設置了寬敞明亮的當事人休息大廳,廳內安裝有舒適的座椅、飲水機、電子觸摸屏、電子公告屏、各種指示牌及《訴訟指南》,還有可方便當事人參閱的各類應用文書樣本等便民設施。這些布局和設計既彰顯了現代司法文明,又體現了法律的公正、聖潔。 (三)"兩庭"建設應將司法形象和權威融入其中,通過莊重威嚴的建築裝飾展示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兩庭"建築不僅要講究風格和格局,更要突出法院工作特色,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兩庭"建設首先要突出"法庭",這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中心。法庭內部裝飾要莊重、嚴肅,法台的設置要高檔、顯貴,顯現司法的崇高與尊貴。為適應現代審判工作需要,法庭和法官辦公室都要建設和開通區域網和多媒體中心聯接系統,完善網上案件流程管理系統,實現所有辦公室、審判法庭都通過電腦相連,資源共享,真正做到法律法規查詢、資料搜集以及文書草擬、審核、簽發、列印等均在區域網上完成。只有秉承司法權威,具備現代化辦公系統的法院"兩庭"建設,才能為法院實現"公正與效率"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 王兆濤)

Ⅱ 兩庭建設指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兩庭」建設是指人民法庭和人民法院機關審判庭。人民法庭不是一級審判組織,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和組成部分,以基層人民法院的名義製作和發布判決、裁定。人民法庭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審理民事案件和刑事自訴案件,有條件的地方可審理經濟案件。審判庭法院審理案件的組織機構。法院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設置相應的審判庭,不同性質的審判庭管轄案件的范圍和種類也不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二條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依照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設置。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Ⅲ 江蘇省高院審判監督庭為何分第一第=第三庭各庭分管范圍

在現行分工的基礎上,對於申請人或申訴人對本院作出的生效裁判申請再審或申訴的案件,其復查工作由兩庭合理分工,即由立案庭負責形式審查,審監庭負責實質性審查。
立案庭經過形式審查後,對於符合形式要件的再審申請和申訴,應檢齊卷宗材料後轉送審判監督庭,審判監督庭應從原裁判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是否存在錯誤和審判程序是否違法等方面進行實質性審查(民、商事案件應針對申請理由和請求進行),然後決定是否啟動再審程序。
江蘇省高院審判監督庭下設一、二庭,具體分工為:
審判監督第一庭:審查不服省法院刑事、行政生效裁判的申訴、申請再審案件;依職權審查不服省法院民事生效裁判的申請再審案件;審查交、督辦的不服下級法院刑事一、二審生效裁判的申訴案件;審理各類刑事、民商事再審案件;審理不服中級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審程序再審而提起上訴的刑事、民事案件;對省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民事、行政案件進行審查;審查省人民檢察院對省法院生效民事、行政案件的檢察建議;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對口監督指導下級法院的審判監督工作。
審判監督第二庭:負責民事再審審查的專門機構;對不服中級人民法院民事一、二審生效裁判(除房地產、民間借貸、婚姻家庭以外的普通民事類和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的勞動爭議類)申請再審案件進行審查;對不服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再審生效裁判的申請再審案件進行審查;對上級機關和省法院領導交督辦的不服下級法院一、二審生效裁判的民事申請再審案件進行審查;對省人民檢察院建議再審的民事案件進行審查;監督指導下級法院民事再審審查業務等。

請採納

Ⅳ 法院下午一般幾點開庭

法律分析:正常上班時間,一般會是早上9點第一庭。第二庭的開庭時間是根據第一庭案件復雜度定的。所以一個早上一般有兩庭。法院的工作時間內都可能安排開庭,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會提前發傳票通知當事人。一般法院都會在網站公告最近3天開庭的情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Ⅳ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Ⅵ 人民法院「兩庭」建設是哪兩庭

人民法院「兩庭」建設是指人民法庭和人民法院機關審判庭版。
一、縣、自治縣、市權、市轄區人民法院都是基層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不是一級審判組織,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和組成部分,以基層人民法院的名義製作和發布判決、裁定。人民法庭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審理民事案件和刑事自訴案件,有條件的地方可審理經濟案件。
二、審判庭(Court) 法院審理案件的組織機構。法院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設置相應的審判庭,不同性質的審判庭管轄案件的范圍和種類也不同。在中國,《法院組織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基層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和行政審判庭,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還可以設置其他需要設置的審批庭。各審判庭又庭長1人,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為審理每一具體案件而成立的審判組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議制的審批庭,另一種是獨任制的審判庭。

Ⅶ 中國法庭的演變是什麼詳細一些,謝謝!

中國人民法庭制度的發展歷程
【作者】 胡夏冰 陳春梅 【作者單位】 最高人民法院

【摘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曲折發展歷程。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創立與挫折、恢復與重建、發展與轉型等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人民法庭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中國特色司法制度的重要內容,人民法庭制度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為有效解決我國基層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如何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民法庭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推動基層社會依法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是目前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有必要認真回顧和總結六十多年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的發展歷程,為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民法庭制度提供有益經驗。
從我國人民法庭產生和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經歷了創立與挫折、恢復與重建、發展與轉型等不同的歷史時期。
一、創立與挫折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
作為我國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是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正式確立的。[1]根據該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這是我國立法第一次對人民法庭制度作出的規定。這種關於人民法庭制度的立法規定一直延續到現在。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對人民法庭制度作出同樣規定。1983年、1986年和2006年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時均未對其進行修改。
為了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制度的功能,196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庭工作試行辦法(草稿)》(簡稱「辦法」)。「辦法」從以下方面對人民法庭制度進行了規定:一是明確人民法庭的性質,規定它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二是規定人民法庭設置的基本原則,人民法庭一般要在農村、牧區設置。每一基層人民法院需要設置多少人民法庭,應根據轄區大小、人口多少等情況確定。大體上一個中等縣應當不少於兩個。在人口特別少的縣,可以設不固定的法庭,實行巡迴審判。三是規定人民法庭的名稱,以法庭所在地的名稱而定,並冠以縣名。四是明確人民法庭設置和撤銷程序,強調人民法庭的設置和撤銷,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批准,並報高級人民法院備案。五是人民法庭人員,一般配備審判員一人,書記員一人;也可配備兩名審判員,院長可指定其中一人擔任庭長。六是規定人民法庭的任務:(1)審理一般的民事案件和輕微的刑事案件;(2)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協議,如果違背政策、法律、法令的,應當糾正或撤銷;(3)進行政策、法律、法令宣傳;(4)處理人民來信,接待人民來訪;(5)辦理基層人民法院交辦的事項。七是規定人民法庭審理案件的方式,一般案件應堅持說服教育、調解為主的方針;有的案件,也可以判決或裁定,但必須報基層人民法院核准後宣判。人民法庭無權決定拘留人犯和搜查,無權決定罰款、沒收贓款贓物。凡需要採取上述措施的案件,應移送基層人民法院審理。八是規定人民法庭的辦案方法,應當從便利群眾出發,採取駐庭辦案和巡迴就地審判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不難看出,「辦法」是對新中國成立十多年來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經驗的總結,它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確立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面貌,對人民法庭建設和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標志著我國人民法庭制度真正創立起來並向規范向方向邁進。「辦法」對人民法庭制度內容的規定,創建了人民法庭制度的基本框架,對後來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十年文革期間,由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激劇變化,人民法院被「砸爛」和破壞。在這種政治條件下,正處於起步階段的人民法庭制度建設被迫處於停滯狀態,受到了嚴重摧殘。
二、恢復與重建時期(改革開放—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迎來了我國法制建設的春天,人民法庭制度也得到了恢復和重建。
改革開放後,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在「文革」中被取締的人民法庭,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建置人民法庭。這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末期我國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一條主線。
當時,人民法庭建設進展遲緩,就是建成了的也大多是相當簡陋,缺少人民法庭的必要條件,充其量只能算是給法官辦案擺個「攤子」而已。雖然如此,人民法庭建設畢竟蹣跚起步了。[2]
1978年-1983年的五年間,「不少地方的基層人民法院加強了人民法庭的建設,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便利了群眾,提高了辦案質量,並使大量民間糾紛及時解決在基層,受到了群眾歡迎。」[3]重新設置和建立人民法庭機構是當時人民法庭制度建設面臨的一項繁重任務。當時許多人民法庭沒有獨立的辦公樓,辦公條件簡陋,辦公場所破爛不堪,大多隻有一間十幾平米的租借房屋,辦公、開庭、接訪、存放檔案都擠在一起,有的法庭連掛國徽的地方都沒有。盡管「各級人民法院普遍重視加強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的組織建設和業務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人民法庭的數量設置和力量配備不適應客觀需要,亟待進一步加強」。[4]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會同財政部聯合下文指出,目前絕大多數人民法庭沒有辦公用房,設備十分簡陋,辦公條件十分艱苦。各地財政部門要照顧到人民法庭的需要,切實給予支持。據統計,1988年5月全國15000多個人民法庭中,有近70%,即大約11000多個沒有自己的辦公用房。法庭幹部「吃飯沒有鍋,睡覺沒有窩,辦公沒有桌」的現象相當普遍。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1993年,還有「6800多個人民法庭沒有辦公用房,亟待解決。」[5]這種狀況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而且束縛和挫傷了廣大審判幹部的積極性。因此,加強人民法庭的機構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為積極促進人民法庭制度建設,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召開了1985年的湖南會議、1988年的湖北會議和1991年的山西會議、1992年的貴州會議等全國法院「兩庭」建設會議,對人民法庭建設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經過努力,至1991年底,全國 18000個人民法庭中,已有約1/2的人民法庭有了基本適應需要的工作用房。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先後同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等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將人民法院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1991年11月)、《關於加強審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設的通知》(1991年12月)等有關文件,要求各地從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需要出發,根據國家審判機關的法律地位,有計劃地將人民法庭的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基本建設計劃之中,統一安排,精心組織,並在建設用地、選址、布局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同時積極籌措建設資金,在建設用地、各種稅費等方面給於必要的傾斜和照顧。從此,人民法庭在城鄉建設規劃中確立了它應有的位置,有了統籌安排的依據,從建設計劃上得到了保證。
應當看到,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大背景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建人民法庭的熱潮,人民法庭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有的選擇適當地點易地新建;有的就地翻、擴建;有的利用舊房進行改造,人民法庭的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在此期間,我國人民法庭數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據統計,1987年全國人民法庭的數量已達15000多個;截止到1992年底,全國已建立人民法庭18000多個,配備法庭幹部70000餘人。至1998年11月,全國共有人民法庭17411個,法庭幹警達75553人。人民法庭的基礎建設問題在此期間得到明顯改善。
這一時期人民法庭制度建設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明確人民法庭的職能。隨著人民法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需要對人民法庭的任務和職能進行規范。作為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人民法庭主要從事有關案件審理和簡易民間糾紛調處工作,幫助和指導人民調解組織工作,以及進行法制宣傳和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是人民法庭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務。「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承擔著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事案件和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經濟糾紛案件和部分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判任務,還要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處理大量民間糾紛。[6]據統計,1993年至1997年五年內,全國人民法庭共受理一審案件10074984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案件總數的50.27%。其中一審民事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民事案件總數的56.97%;經濟糾紛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經濟糾紛總數的36.36%;刑事自訴案件佔全國法院受理一審刑事自訴案件總數的33.43%。[7]可見,審判案件、指導人民調解、法制宣傳、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四項工作構成了人民法庭在恢復和重建時期的主要工作職能。
三、發展與轉型時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現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法庭原有的設置模式和工作機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需要進行改革和調整。按照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要求,重新調整和規范人民法庭設置,規范和統一人民法庭建設標准,改革和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機制,提升人民法庭人員政治和業務素

Ⅷ 一般開庭時間是上午幾點到幾點

法院的工抄作時間內都可能安排開庭,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會提前發傳票通知當事人。一般法院都會在網站公告最近3天開庭的情況。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

Ⅸ 你好,一般法庭早上開庭時間是幾點還是法官說幾點開庭都可以

正常上班時間,一般會是早上9點第一庭。第二庭的開庭時間是根據第一庭案件復雜度定的。所以一個早上一般有兩庭。

法院的工作時間內都可能安排開庭,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會提前發傳票通知當事人。一般法院都會在網站公告最近3天開庭的情況。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9)法院兩庭擴展閱讀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一百八十二條 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

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Ⅹ 人民法院的兩庭建設是什麼時間提出的

二○○一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國家「十五」計劃期間人民法院物質建設計劃》的通知,

熱點內容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